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Nagle算法

Nagle算法

发布时间: 2022-05-24 08:45:58

A. win10游戏延迟卡顿

主要取决于电脑硬件性能,而不是系统,所以问题不是"win10"玩游戏很卡,而是你的当前电脑玩游戏很卡。举个例子,电脑有不同价位的,而一个win10家庭版价格是固定的,所以问题不主要在系统上。
系统提供基本的功能,自然不会要求太高的计算能力。
游戏有复杂的画面和其它物理光影效果,需要庞大的计算量。
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跟不上,自然产生延迟卡顿。

由于游戏自身或者是游戏服务器等的网络情况不稳定或过慢,所造成的游戏卡顿情况。建议:使用网游加速器;等游戏服务器稳定后再玩,避开高峰时段。
系统垃圾过多,或是中了病毒,又或是硬件的驱动程序未正确安装、更新等,都可能会造成游戏卡顿。建议:使用安全软件彻底清理系统垃圾、病毒,如无效也可以直接重装系统;使用智能更新驱动软件对硬件驱动进行安装、更新。
游戏对硬件的要求较高,而电脑自身配置达不到游戏推荐配置的性能,造成卡顿也是必然情况。其次电脑如果还有硬件故障也是可能原因之一。建议:适当降低所玩游戏的特效和分辨率,升级电脑硬件配置以提升性能。送到电脑售后检查电脑的各项硬件情况,一般情况显卡、硬盘问题居多。

B. 简单解释nagle算法

nagle算法:它用于自动连接许多的小缓冲器消息;这一过程(称为nagling)通过减少必须发送包的个数来增加网络软件系统的效率。

C. 简述在tcp/ip体系中,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不同

1.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如果发送方把数据发送得过快,接收方可能会来不及接收,这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以很方便地在TCP连接上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制。
设A向B发送数据。在连接建立时,B告诉了A:“我的接收窗口是 rwnd = 400 ”(这里的 rwnd 表示 receiver window) 。因此,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收窗口的数值。请注意,TCP的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TCP连接建立时的窗口协商过程在图中没有显示出来。再设每一个报文段为100字节长,而数据报文段序号的初始值设为1。大写ACK表示首部中的确认位ACK,小写ack表示确认字段的值ack。

从图中可以看出,B进行了三次流量控制。第一次把窗口减少到 rwnd = 300 ,第二次又减到了 rwnd = 100 ,最后减到 rwnd = 0 ,即不允许发送方再发送数据了。这种使发送方暂停发送的状态将持续到主机B重新发出一个新的窗口值为止。B向A发送的三个报文段都设置了 ACK = 1 ,只有在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意义。
TCP为每一个连接设有一个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只要TCP连接的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持续计时器。若持续计时器设置的时间到期,就发送一个零窗口控测报文段(携1字节的数据),那么收到这个报文段的一方就重新设置持续计时器。
2. 必须考虑传输速率
可以用不同的机制来控制TCP报文段的发送时机。如: <1>. TCP维持一个变量,它等于最大报文段长度MSS。只要缓存中存放的数据达到MSS字节时,就组装成一个TCP报文段发送出去。<2>. 由发送方的应用进程指明要求发送报文段,即TCP支持的推送( push )操作。<3>. 发送方的一个计时器期限到了,这时就把已有的缓存数据装入报文段(但长度不能超过MSS)发送出去。
Nagle算法:若发送应用进程把要发送的数据逐个字节地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先发送出去,把后面到达的数据字节都缓存起来。当发送方接收对第一个数据字符的确认后,再把发送缓存中的所有数据组装成一个报文段再发送出去,同时继续对随后到达的数据进行缓存。只有在收到对前一个报文段的确认后才继续发送下一个报文段。当数据到达较快而网络速率较慢时,用这样的方法可明显地减少所用的网络带宽。Nagle算法还规定: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 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已达到报文段的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另,糊涂窗口综合证: TCP接收方的缓存已满,而交互式的应用进程一次只从接收缓存中读取1字节(这样就使接收缓存空间仅腾出1字节),然后向发送方发送确认,并把窗口设置为1个字节(但发送的数据报为40字节的的话)。接收,发送方又发来1个字节的数据(发送方的IP数据报是41字节)。接收方发回确认,仍然将窗口设置为1个字节。这样,网络的效率很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让接收方等待一段时间,使得或者接收缓存已有足够空间容纳一个最长的报文段,或者等到接收方缓存已有一半空闲的空间。只要出现这两种情况,接收方就发回确认报文,并向发送方通知当前的窗口大小。此外,发送方也不要发送太小的报文段,而是把数据报积累成足够大的报文段,或达到接收方缓存的空间的一半大小。

TCP的拥塞控制
1. 拥塞:即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可用的资源。若网络中许多资源同时供应不足,网络的性能就要明显变坏,整个网络的吞吐量随之负荷的增大而下降。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流量控制:指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是端到端正的问题。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拥塞控制代价:需要获得网络内部流量分布的信息。在实施拥塞控制之前,还需要在结点之间交换信息和各种命令,以便选择控制的策略和实施控制。这样就产生了额外的开销。拥塞控制还需要将一些资源分配给各个用户单独使用,使得网络资源不能更好地实现共享。
2. 几种拥塞控制方法
慢开始( slow-start )、拥塞避免( congestion avoidance )、快重传( fast retransmit )和快恢复( fast recovery )。
2.1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发送方维持一个拥塞窗口 cwnd ( congestion window )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
发送方控制拥塞窗口的原则是:只要网络没有出现拥塞,拥塞窗口就再增大一些,以便把更多的分组发送出去。但只要网络出现拥塞,拥塞窗口就减小一些,以减少注入到网络中的分组数。
慢开始算法:当主机开始发送数据时,如果立即所大量数据字节注入到网络,那么就有可能引起网络拥塞,因为现在并不清楚网络的负荷情况。因此,较好的方法是先探测一下,即由小到大逐渐增大发送窗口,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大拥塞窗口数值。通常在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先把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MSS的数值。而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把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MSS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cwnd ,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每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 cwnd 就加倍。一个传输轮次所经历的时间其实就是往返时间RTT。不过“传输轮次”更加强调:把拥塞窗口cwnd所允许发送的报文段都连续发送出去,并收到了对已发送的最后一个字节的确认。
另,慢开始的“慢”并不是指cwnd的增长速率慢,而是指在TCP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先设置cwnd=1,使得发送方在开始时只发送一个报文段(目的是试探一下网络的拥塞情况),然后再逐渐增大cwnd。
为了防止拥塞窗口cwnd增长过大引起网络拥塞,还需要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ssthresh状态变量(如何设置ssthresh)。慢开始门限ssthresh的用法如下:
当 cwnd < ssthresh 时,使用上述的慢开始算法。
当 cwnd > ssthresh 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当 cwnd = ssthresh 时,既可使用慢开始算法,也可使用拥塞控制避免算法。
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cwnd缓慢地增大,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cwnd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比慢开始算法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缓慢得多。
无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没有收到确认),就要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方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然后把拥塞窗口cwnd重新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迅速减少主机发送到网络中的分组数,使得发生拥塞的路由器有足够时间把队列中积压的分组处理完毕。
如下图,用具体数值说明了上述拥塞控制的过程。现在发送窗口的大小和拥塞窗口一样大。

<1>. 当TCP连接进行初始化时,把拥塞窗口cwnd置为1。前面已说过,为了便于理解,图中的窗口单位不使用字节而使用报文段的个数。慢开始门限的初始值设置为16个报文段,即 cwnd = 16 。
<2>. 在执行慢开始算法时,拥塞窗口 cwnd 的初始值为1。以后发送方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ACK,就把拥塞窗口值另1,然后开始下一轮的传输(图中横坐标为传输轮次)。因此拥塞窗口cwnd随着传输轮次按指数规律增长。当拥塞窗口cwnd增长到慢开始门限值ssthresh时(即当cwnd=16时),就改为执行拥塞控制算法,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
<3>. 假定拥塞窗口的数值增长到24时,网络出现超时(这很可能就是网络发生拥塞了)。更新后的ssthresh值变为12(即变为出现超时时的拥塞窗口数值24的一半),拥塞窗口再重新设置为1,并执行慢开始算法。当cwnd=ssthresh=12时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增加一个MSS的大小。
强调:“拥塞避免”并非指完全能够避免了拥塞。利用以上的措施要完全避免网络拥塞还是不可能的。“拥塞避免”是说在拥塞避免阶段将拥塞窗口控制为按线性规律增长,使网络比较不容易出现拥塞。

D. Java netty的option(ChannelOption.SO_BACKLOG, backLog)什么意思

这个都是socket的标准参数,并不是netty自己的。


具体为:

  • ChannelOption.SO_BACKLOG,1024

BACKLOG用于构造服务端套接字ServerSocket对象,标识当服务器请求处理线程全满时,用于临时存放已完成三次握手的请求的队列的最大长度。如果未设置或所设置的值小于1,Java将使用默认值50。


  • ChannelOption.SO_KEEPALIVE,true


是否启用心跳保活机制。在双方TCP套接字建立连接后(即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并且在两个小时左右上层没有任何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这套机制才会被激活。


  • ChannelOption.TCP_NODELAY,true


在TCP/IP协议中,无论发送多少数据,总是要在数据前面加上协议头,同时,对方接收到数据,也需要发送ACK表示确认。为了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带宽,TCP总是希望尽可能的发送足够大的数据。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名为Nagle的算法,该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发送大块数据,避免网络中充斥着许多小数据块。

TCP_NODELAY就是用于启用或关于Nagle算法。如果要求高实时性,有数据发送时就马上发送,就将该选项设置为true关闭Nagle算法;如果要减少发送次数减少网络交互,就设置为false等累积一定大小后再发送。默认为false。

E. 设置tcp哪个socket参数 nagle算法

UDP和TCP编程步骤也有些不同,如下:TC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4、开启监听,用函数listen();5、接收客户端上来的连接,用函数accept();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7、关闭网络连接;8、关闭监听;TC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可选4、设置要连接的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5、连接服务器,用函数connect();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7、关闭网络连接;与之对应的UDP编程步骤要简单许多,分别如下:UD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4、循环接收数据,用函数recvfrom();5、关闭网络连接;UD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可选4、设置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5、发送数据,用函数sendto();6、关闭网络连接;

F. 设置tcp哪个socket参数会影响nagle

Nagle算法是避免发送大量的小包来提高网络利用。Nagle算法的基本定义是任意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确认的小包。 所谓“小包“,指的是小于MSS尺寸的数据块,所谓“未被确认”,是指一个数据块发送出去后,没有收到对方发送的ACK确认该数据已收到。

Nagle算法的规则(可参考tcp_output.c文件里tcp_nagle_check函数注释):

(1)如果包长度达到MSS,则允许发送;
(2)如果该包含有FIN,则允许发送;
(3)设置了TCP_NODELAY选项,则允许发送;
(4)未设置TCP_CORK选项时,若所有发出去的小数据包(包长度小于MSS)均被确认,则允许发送;
(5)上述条件都未满足,但发生了超时(一般为200ms),则立即发送。

影响tcp Nagle算法参数有TCP_NODELAY和TCP_CORK。

接收端的延迟ACK对Nagle算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G. win10优化电脑游戏性能

win10系统已经发布一段时间了,稳定性也比较好,不过有时候win10系统玩游戏总一卡一卡,不管是什么游戏都一样,有什么办法优化一下,让游戏运行速度更加流畅?方法当然有的,这里给大家准备win10提高游戏性能的四种优化方法。

一. 关闭nagle算法

很多人对于Nagle算法并不了解,简单来说,这是TCP协议里的一套算法

可以将数据小包统一打包成为一堆再发送,减少传输次数,主要用来提高带宽利用率避免网络拥堵。

不过Nagle也是一柄双刃剑,它的最大问题就是导致某些在线操作延迟过高,进而导致网游卡顿。

1. 按下快捷键Win+R,调出“运行”对话框,输入“regedit”进入注册表编辑器;

2. 将下列地址粘贴到注册表编辑器的地址栏中:计算机HKEY_LOCAL_;

和之前系统相比,Win10在游戏方面其实更强。特别是一些新技术的加入

让很多新游戏多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不过要是你比较青睐老游戏

或者电脑的配置原本不高,就需要对Win10进行一番调教了。

以上和大家分享win10玩游戏总一卡一卡的四种优化方法,赶紧设置试试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 Nagle算法的算法

TCP/IP协议中,无论发送多少数据,总是要在数据前面加上协议头,同时,对方接收到数据,也需要发送ACK表示确认。为了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带宽,TCP总是希望尽可能的发送足够大的数据。(一个连接会设置MSS参数,因此,TCP/IP希望每次都能够以MSS尺寸的数据块来发送数据)。Nagle算法就是为了尽可能发送大块数据,避免网络中充斥着许多小数据块。Nagle算法的基本定义是任意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未被确认的小段。 所谓“小段”,指的是小于MSS尺寸的数据块,所谓“未被确认”,是指一个数据块发送出去后,没有收到对方发送的ACK确认该数据已收到。Nagle算法的规则(可参考tcp_output.c文件里tcp_nagle_check函数注释):
(1)如果包长度达到MSS,则允许发送;
(2)如果该包含有FIN,则允许发送;
(3)设置了TCP_NODELAY选项,则允许发送;
(4)未设置TCP_CORK选项时,若所有发出去的小数据包(包长度小于MSS)均被确认,则允许发送;
(5)上述条件都未满足,但发生了超时(一般为200ms),则立即发送。
Nagle算法只允许一个未被ACK的包存在于网络,它并不管包的大小,因此它事实上就是一个扩展的停-等协议,只不过它是基于包停-等的,而不是基于字节停-等的。Nagle算法完全由TCP协议的ACK机制决定,这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对端ACK回复很快的话,Nagle事实上不会拼接太多的数据包,虽然避免了网络拥塞,网络总体的利用率依然很低。
Nagle算法是silly window syndrome(SWS)预防算法的一个半集。SWS算法预防发送少量的数据,Nagle算法是其在发送方的实现,而接收方要做的是不要通告缓冲空间的很小增长,不通知小窗口,除非缓冲区空间有显着的增长。这里显着的增长定义为完全大小的段(MSS)或增长到大于最大窗口的一半。注意:BSD的实现是允许在空闲链接上发送大的写操作剩下的最后的小段,也就是说,当超过1个MSS数据发送时,内核先依次发送完n个MSS的数据包,然后再发送尾部的小数据包,其间不再延时等待。(假设网络不阻塞且接收窗口足够大)
举个例子,比如之前的blog中的实验,一开始client端调用socket的write操作将一个int型数据(称为A块)写入到网络中,由于此时连接是空闲的(也就是说还没有未被确认的小段),因此这个int型数据会被马上发送到server端,接着,client端又调用write操作写入‘ ’(简称B块),这个时候,A块的ACK没有返回,所以可以认为已经存在了一个未被确认的小段,所以B块没有立即被发送,一直等待A块的ACK收到(大概40ms之后),B块才被发送。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这里还隐藏了一个问题,就是A块数据的ACK为什么40ms之后才收到?这是因为TCP/IP中不仅仅有nagle算法,还有一个TCP确认延迟机制 。当Server端收到数据之后,它并不会马上向client端发送ACK,而是会将ACK的发送延迟一段时间(假设为t),它希望在t时间内server端会向client端发送应答数据,这样ACK就能够和应答数据一起发送,就像是应答数据捎带着ACK过去。在我之前的时间中,t大概就是40ms。这就解释了为什么' '(B块)总是在A块之后40ms才发出。当然,TCP确认延迟40ms并不是一直不变的,TCP连接的延迟确认时间一般初始化为最小值40ms,随后根据连接的重传超时时间(RTO)、上次收到数据包与本次接收数据包的时间间隔等参数进行不断调整。另外可以通过设置TCP_QUICKACK选项来取消确认延迟。2. TCP_NODELAY 选项
默认情况下,发送数据采用Nagle 算法。这样虽然提高了网络吞吐量,但是实时性却降低了,在一些交互性很强的应用程序来说是不允许的,使用TCP_NODELAY选项可以禁止Nagle 算法。
此时,应用程序向内核递交的每个数据包都会立即发送出去。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禁止了Nagle 算法,但网络的传输仍然受到TCP确认延迟机制的影响。3. TCP_CORK 选项
所谓的CORK就是塞子的意思,形象地理解就是用CORK将连接塞住,使得数据先不发出去,等到拔去塞子后再发出去。设置该选项后,内核会尽力把小数据包拼接成一个大的数据包(一个MTU)再发送出去,当然若一定时间后(一般为200ms,该值尚待确认),内核仍然没有组合成一个MTU时也必须发送现有的数据(不可能让数据一直等待吧)。然而,TCP_CORK的实现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完美,CORK并不会将连接完全塞住。内核其实并不知道应用层到底什么时候会发送第二批数据用于和第一批数据拼接以达到MTU的大小,因此内核会给出一个时间限制,在该时间内没有拼接成一个大包(努力接近MTU)的话,内核就会无条件发送。也就是说若应用层程序发送小包数据的间隔不够短时,TCP_CORK就没有一点作用,反而失去了数据的实时性(每个小包数据都会延时一定时间再发送)。4. Nagle算法与CORK算法区别Nagle算法和CORK算法非常类似,但是它们的着眼点不一样,Nagle算法主要避免网络因为太多的小包(协议头的比例非常之大)而拥塞,而CORK算法则是为了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使得总体上协议头占用的比例尽可能的小。如此看来这二者在避免发送小包上是一致的,在用户控制的层面上,Nagle算法完全不受用户socket的控制,你只能简单的设置TCP_NODELAY而禁用它,CORK算法同样也是通过设置或者清除TCP_CORK使能或者禁用之,然而Nagle算法关心的是网络拥塞问题,只要所有的ACK回来则发包,而CORK算法却可以关心内容,在前后数据包发送间隔很短的前提下(很重要,否则内核会帮你将分散的包发出),即使你是分散发送多个小数据包,你也可以通过使能CORK算法将这些内容拼接在一个包内,如果此时用Nagle算法的话,则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如何把材质包放进服务器 发布:2025-01-12 16:11:14 浏览:56
使用hmailserver搭建邮件服务器 发布:2025-01-12 16:05:43 浏览:809
ps3游戏下载解压 发布:2025-01-12 15:55:46 浏览:596
视频点播服务器搭建局域网 发布:2025-01-12 15:46:44 浏览:88
unit长安豪华版有哪些配置 发布:2025-01-12 15:45:05 浏览:85
数据库表的分区 发布:2025-01-12 15:39:29 浏览:369
u点家庭服务器网关设置有什么用 发布:2025-01-12 15:33:15 浏览:153
王者归来java 发布:2025-01-12 15:27:13 浏览:68
安卓手机为什么卡又发热 发布:2025-01-12 15:23:18 浏览:571
如何验证root密码是否正确 发布:2025-01-12 15:23:15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