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mm
1. linux文件权限命令
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可对文件或目录进行访问:文件所有者,同组用户、其他用户。所有者一般是文件的创建者。所有者可以允许同组用户有权访问文件,还可以将文件的访问权限赋予系统中的其他用户。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中每一位用户都能访问该用户拥有的文件或目录。
每一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都有三组,每组用三位表示,分别为文件属主的读、写和执行权限;与属主同组的用户的读、写和执行权限;系统中其他用户的读、写和执行权限。当用ls -l命令显示文件或目录的详细信息时,最左边的一列为文件的访问权限。例如:
$ ls-l sobsrc.tgz
-rw-r--r--1root root483997Ju1l517:3lsobsrc.tgz
r(Read,读取,权限值为4):对文件而言,具有读取文件内容的权限;对目录来说,具有浏览目 录的权限。
w(Write,写入,权限值为2):对文件而言,具有新增、修改文件内容的权限;对目录来说,具有删除、移动目录内文件的权限。
x(eXecute,执行,权限值为1):对文件而言,具有执行文件的权限;对目录了来说该用户具有进入目录的权限。
u 表示“用户(user)”,即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
g 表示“同组(group)用户”,即与文件属主有相同组ID的所有用户。
o 表示“其他(others)用户”。
a 表示“所有(all)用户”。它是系统默认值。
+ 添加某个权限。
– 取消某个权限。
= 赋予给定权限并取消其他所有权限(如果有的话)。
设置mode所表示的权限可用下述字母的任意组合:
r 可读。
w 可写。
x 可执行。
X 只有目标文件对某些用户是可执行的或该目标文件是目录时才追加x 属性。
s 在文件执行时把进程的属主或组ID置为该文件的文件属主。方式“u+s”设置文件的用户ID位,“g+s”设置组ID位。
t 保存程序的文本到交换设备上。
u 与文件属主拥有一样的权限。
g 与和文件属主同组的用户拥有一样的权限。
o 与其他用户拥有一样的权限。
-c:若该档案权限确实已经更改,才显示其更改动作
-f:若该档案权限无法被更改也不要显示错误讯息
-v:显示权限变更的详细资料
-R:对目前目录下的所有档案与子目录进行相同的权限变更(即以递回的方式逐个变更)
–help:显示辅助说明
–version:显示版本
$ chmod a+x sort
$ chmod ug+w,o-x text
$ chmod u+s a.out
–rws--x--x1inin users7192Nov414:22a.out
$ chmod a–x mm.txt
$ chmod–x mm.txt
$ chmod ugo–x mm.txt
$ chmod644mm.txt
$ ls–l
-rw-r--r--1inin users1155Nov511:22mm.txt
$ chmod750wch.txt
$ ls–l
-rwxr-x---1inin users44137Nov129:22wchtxt
-c或–changes 效果类似”-v”参数,但仅回报更改的部分。
-f或–quiet或–silent 不显示错误信息。
-h或–no-dereference 只对符号连接的文件作修改,而不更动其他任何相关文件。
-R或–recursive 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一并处理。
-v或–verbose 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help 在线帮助。
–reference=<参考文件或目录> 把指定文件或目录的所属群组全部设成和参考文件或目录的所属群组相同。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
$chgrp-R book/opt/local/book
user : 新的档案拥有者的使用者 ID
group : 新的档案拥有者的使用者群体(group)
-c : 若该档案拥有者确实已经更改,才显示其更改动作
-f : 若该档案拥有者无法被更改也不要显示错误讯息
-h : 只对于连结(link)进行变更,而非该 link 真正指向的档案
-v : 显示拥有者变更的详细资料
-R : 对目前目录下的所有档案与子目录进行相同的拥有者变更(即以递回的方式逐个变更)
–help : 显示辅助说明
–version : 显示版本
$chownyusi yusi123.com
$ chown-R yusi.users/demo
横线代表空许可。r代表只读,w代表写,x代表可执行。注意这里共有10个位置。第一个字符指定了文件类型。在通常意义上,一个目录也是一个文件。如果第一个字符是横线,表示是一个非目录的文件。如果是d,表示是一个目录。例如:
– rw- r– r–
普通文件 文件主 组用户 其他用户
是文件sobsrc.tgz 的访问权限,表示sobsrc.tgz是一个普通文件;sobsrc.tgz的属主有读写权限;与sobsrc.tgz属主同组的用户只有读权限;其他用户也只有读权限。
确定了一个文件的访问权限后,用户可以利用Linux系统提供的chmod命令来重新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也可以利用chown命令来更改某个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利用chgrp命令来更改某个文件或目录的用户组。
下面分别对这些命令加以介绍。
chmod 命令
chmod命令是非常重要的,用于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用户用它控制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
以主文件夹下的一个名为“cc”的文件夹为例。下面一步一步介绍如何修改权限:
1.打开终端。输入”su”(没有引号)
2.接下来会要你输入密码,输入你的root密码。
3.假设我的文件夹在主目录里,地址为 /var/home/dengchao/cc 。假设我要修改文件权限为777,则在终端输入 chmod 777 /var/home/userid/cc 文件夹的权限就变为了777。
如果是修改文件夹及子文件夹权限可以用 chmod -R 777 /var/home/userid/cc
具体的权限(例如777的含意等)在下面解释下:
1.777有3位,最高位7是设置文件所有者访问权限,第二位是设置群组访问权限,最低位是设置其他人访问权限。
其中每一位的权限用数字来表示。具体有这些权限:
2. 首先我们来看如何确定单独一位上的权限数值,例如最高位表示文件所有者权限数值,当数字为7时,7用“rwx”表示 –{4(r)+2(w)+1(x)=7}–又如果数值为6,则用“rw-”表示–{4(r)+2(w)+0(x)=6}–,”-”表示不具备权限,这里表 示不具备“执行”权限。
假如我们设定其他用户的访问权限为 “r–”,则数值为4+0+0=4
一开始许多初学者会被搞糊涂,其实很简单,我们将rwx看成二进制数,如果有则用1表示,没有则有0表示,那么rwx则可以表示成为:111
而二进制的111就是7。
3.我们再来看下怎么确定3个数位上的权限。假如我们要给一个文件设置权限,具体权限如下:
文件所有者有“读”、“写”、“执行”权限,群组用户有“读”权限,其他用户有“读”权限,则对应的字母表示为”rwx r– r–“,对应的数字为744
一般都是最高位表示文件所有者权限值,第二位表示群组用户权限,最低位表示其他用户权限。
下面来举些例子熟悉下。
权限 数值
rwx rw- r– 764
rw- r– r– 644
rw- rw- r– 664
该命令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包含字母和操作符表达式的文字设定法;另一种是包含数字的数字设定法。
1. 文字设定法
chmod [who] [+ | – | =] [mode] 文件名¼
命令中各选项的含义为:
操作对象who可是下述字母中的任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
操作符号可以是:
文件名:以空格分开的要改变权限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在一个命令行中可给出多个权限方式,其间用逗号隔开。例如:chmod g+r,o+r example使同组和其他用户对文件example 有读权限。
例1:
即设定文件sort的属性为:
文件属主(u) 增加执行权限
与文件属主同组用户(g) 增加执行权限
其他用户(o) 增加执行权限
例2:
即设定文件text的属性为:
文件属主(u) 增加写权限
与文件属主同组用户(g) 增加写权限
其他用户(o) 删除执行权限
例3:
假设执行chmod后a.out的权限为(可以用ls – l a.out命令来看):
并且这个执行文件要用到一个文本文件shiyan1.c,其文件存取权限为“–rw——-”,即该文件只有其属主具有读写权限。
当其他用户执行a.out这个程序时,他的身份因这个程序暂时变成inin(由于chmod命令中使用了s选项),所以他就能够读取shiyan1.c这个文件(虽然这个文件被设定为其他人不具备任何权限),这就是s的功能。
因此,在整个系统中特别是root本身,最好不要过多的设置这种类型的文件(除非必要)这样可以保障系统的安全,避免因为某些程序的bug而使系统遭到入侵。
例4:
以上这三个命令都是将文件mm.txt的执行权限删除,它设定的对象为所有使用者。
2. 数字设定法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用数字表示的属性的含义:0表示没有权限,1表示可执行权限,2表示可写权限,4表示可读权限,然后将其相加。所以数字属性的格式应为3个从0到7的八进制数,其顺序是(u)(g)(o)。
例如,如果想让某个文件的属主有“读/写”二种权限,需要把4(可读)+2(可写)=6(读/写)。
数字设定法的一般形式为:chmod [mode] 文件名¼
例1:
即设定文件mm.txt的属性为:
文件属主(u)inin 拥有读、写权限
与文件属主同组人用户(g) 拥有读权限
其他人(o) 拥有读权限
例2:
即设定wchtxt这个文件的属性为:
文件主本人(u)inin 可读/可写/可执行权
与文件主同组人(g) 可读/可执行权
其他人(o) 没有任何权限
chgrp命令
功能:改变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组。
语法:chgrp[选项] group filename¼
参数:
该命令改变指定指定文件所属的用户组。其中group可以是用户组ID,也可以是/etc/group文件中用户组的组名。文件名是以空格分开的要改变属组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如果用户不是该文件的属主或超级用户,则不能改变该文件的组。
该命令的各选项含义为:
– R 递归式地改变指定目录及其下的所有子目录和文件的属组。
例1:
改变/opt/local /book/及其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属组为book。
chown命令
功能:更改某个文件或目录的属主和属组。这个命令也很常用。例如root用户把自己的一个文件拷贝给用户yusi,为了让用户yusi能够存取这个文件,root用户应该把这个文件的属主设为yusi,否则,用户yusi无法存取这个文件。
语法:chown[选项] 用户或组 文件
说明:chown将指定文件的拥有者改为指定的用户或组。用户可以是用户名或用户ID。组可以是组名或组ID。文件是以空格分开的要改变权限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
参数说明:
例1:把文件yusi123.com的所有者改为yusi。
例2:把目录/demo及其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的属主改成yusi,属组改成users。
例如:chown qq /home/qq (把home目录下的qq目录的拥有者改为qq用户)
例如:chown -R qq /home/qq (把home目录下的qq目录下的所有子文件的拥有者改为qq用户)
2. 在linux中mm是什么意1717
memory mapped 内存映射
3. linux内核3.8.5中mm文件夹中page_alloc.c文件中的类似#include <linux/mm.h>引用的mm.h在内核的什么地方
一般这类系统头文件都在/usr/src/linux-2.6.16.46-0.12/include/linux/mm.h 系统里面,你可以用这个命令找 find / -name mm.h
4. linux中mm.jar怎么启动脚本
如果是开机马上执行的脚本,可以将脚本写到rc.local中; 如果是用户登录后自动执行脚本,可以将脚本写到相应的用户目录下“~/.bash_profile”,若脚本“~/.bash_profile”不存在,可以直接拷贝“/etc/profile”命名为“~/.bash_profile”; 如果是要...
5. linux0.11 中mm/memory.c 的get_free_page 代码是否存在错误
不会,LINUX 系统在内核态时被中断, 中断返回后,是不会切换到其它进程上去的,也就是中断完成后还会返回原来进程中断的地方继续进行.所以应该不回出现说的情况.
6. linux下mm\page-writeback.c是用来干什么的
page_writeback_init(),定义在mm/page-writeback.c中,初始化将脏页页同步到磁盘上的控制信息。
摘自下面的链接:
http://hi..com/wordofsilence/blog/item/72b9c38934ef839ca5c272b2.html
7. linux内核源码详解
Linux的内核源代码可以从很多途径得到。一般来讲,在安装的linux系统下,/usr/src/linux目录下的东西就是内核源代码。
对于源代码的阅读,要想比较顺利,事先最好对源代码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linux内核源代码来讲,我认为,基本要求是:1、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2、对C语言比较熟悉,最好要有汇编语言的知识和GNU C对标准C的扩展的知识的了解。
另外在阅读之前,还应该知道Linux内核源代码的整体分布情况。我们知道现代的操作系统一般由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驱动程序、网络等组成。看一下Linux内核源代码就可看出,各个目录大致对应了这些方面。Linux内核源代码的组成如下(假设相对于linux目录):
arch 这个子目录包含了此核心源代码所支持的硬件体系结构相关的核心代码。如对于X86平台就是i386。
include 这个目录包括了核心的大多数include文件。另外对于每种支持的体系结构分别有一个子目录。
init 此目录包含核心启动代码。
mm 此目录包含了所有的内存管理代码。与具体硬件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存管理代码位于arch/-/mm目录下,如对应于X86的就是arch/i386/mm/fault.c 。
drivers 系统中所有的设备驱动都位于此目录中。它又进一步划分成几类设备驱动,每一种也有对应的子目录,如声卡的驱动对应于drivers/sound。
ipc 此目录包含了核心的进程间通讯代码。
moles 此目录包含已建好可动态加载的模块。
fs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代码。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子目录对应,如ext2文件系统对应的就是ext2子目录。
kernel 主要核心代码。同时与处理器结构相关代码都放在arch/-/kernel目录下。
net 核心的网络部分代码。里面的每个子目录对应于网络的一个方面。
lib 此目录包含了核心的库代码。与处理器结构相关库代码被放在arch/-/lib/目录下。
scripts 此目录包含用于配置核心的脚本文件。
Documentation 此目录是一些文档,起参考作用。
8. Linux 虚拟地址空间如何分布
一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主要由两个数据结来描述。一个是最高层次的:mm_struct,一个是较高层次的:vm_area_structs。最高层次的mm_struct结构描述了一个进程的整个虚拟地址空间。较高层次的结构vm_area_truct描述了虚拟地址空间的一个区间(简称虚拟区)。
1. MM_STRUCT结构
mm_strcut 用来描述一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在/include/linux/sched.h 中描述如下:
struct mm_struct {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 /* 指向虚拟区间(VMA)链表 */
rb_root_t mm_rb; /*指向red_black树*/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_cache; /* 指向最近找到的虚拟区间*/
pgd_t * pgd; /*指向进程的页目录*/
atomic_t mm_users; /* 用户空间中的有多少用户*/
atomic_t mm_count; /* 对"struct mm_struct"有多少引用*/
int map_count; /* 虚拟区间的个数*/
struct rw_semaphore mmap_sem;
spinlock_t page_table_lock; /* 保护任务页表和 mm->rss */
struct list_head mmlist; /*所有活动(active)mm的链表 */
unsigned long start_code, end_code, start_data, end_data;
unsigned long start_brk, brk, start_stack;
unsigned long arg_start, arg_end, env_start, env_end;
unsigned long rss, total_vm, locked_vm;
unsigned long def_flags;
unsigned long cpu_vm_mask;
unsigned long swap_address;
unsigned mpable:1;
/* Architecture-specific MM context */
mm_context_t context;
};
对该结构进一步说明如下:
在内核代码中,指向这个数据结构的变量常常是mm。
每个进程只有一个mm_struct结构,在每个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中,有一个指向该进程的结构。可以说,mm_struct结构是对整个用户空间的描述。
一个进程的虚拟空间中可能有多个虚拟区间(参见下面对vm_area_struct描述),对这些虚拟区间的组织方式有两种,当虚拟区较少时采用单链表,由mmap指针指向这个链表,当虚拟区间多时采用“红黑树(red_black
tree)”结构,由mm_rb指向这颗树。在2.4.10以前的版本中,采用的是AVL树,因为与AVL树相比,对红黑树进行操作的效率更高。
因为程序中用到的地址常常具有局部性,因此,最近一次用到的虚拟区间很可能下一次还要用到,因此,把最近用到的虚拟区间结构应当放入高速缓存,这个虚拟区间就由mmap_cache指向。
指针pgt指向该进程的页目录(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页目录,注意同内核页目录的区别),当调度程序调度一个程序运行时,就将这个地址转成物理地址,并写入控制寄存器(CR3)。
由于进程的虚拟空间及其下属的虚拟区间有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受到访问,而这些访问又必须互斥,所以在该结构中设置了用于P、V操作的信号量mmap_sem。此外,page_table_lock也是为类似的目的而设置。
虽然每个进程只有一个虚拟地址空间,但这个地址空间可以被别的进程来共享,如,子进程共享父进程的地址空间(也即共享mm_struct结构)。所以,用mm_user和mm_count进行计数。类型atomic_t实际上就是整数,但对这种整数的操作必须是“原子”的。
另外,还描述了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参数段以及环境段的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这里的段是对程序的逻辑划分,与我们前面所描述的段机制是不同的。
mm_context_t是与平台相关的一个结构,对i386 几乎用处不大。
在后面对代码的分析中对有些域给予进一步说明。
2. VM_AREA_STRUCT 结构
vm_area_struct描述进程的一个虚拟地址区间,在/include/linux/mm.h中描述如下:
struct vm_area_struct
struct mm_struct * vm_mm; /* 虚拟区间所在的地址空间*/
unsigned long vm_start; /* 在vm_mm中的起始地址*/
unsigned long vm_end; /*在vm_mm中的结束地址 */
/* linked list of VM areas per task, sorted by address */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next;
pgprot_t vm_page_prot; /* 对这个虚拟区间的存取权限 */
unsigned long vm_flags; /* 虚拟区间的标志. */
rb_node_t vm_rb;
/*
* For areas with an address space and backing store,
* one of the address_space->i_mmap{,shared} lists,
* for shm areas, the list of attaches, otherwise unused.
*/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next_share;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pprev_share;
/*对这个区间进行操作的函数 */
struct vm_operations_struct * vm_ops;
/* Information about our backing store: */
unsigned long vm_pgoff; /* Offset (within vm_file) in PAGE_SIZE
units, *not* PAGE_CACHE_SIZE */
struct file * vm_file; /* File we map to (can be NULL). */
unsigned long vm_raend; /* XXX: put full readahead info here. */
void * vm_private_data; /* was vm_pte (shared mem) */
};
vm_flag是描述对虚拟区间的操作的标志,其定义和描述如下
标志名 描述
VM_DENYWRITE 在这个区间映射一个打开后不能用来写的文件。
VM_EXEC 页可以被执行。
VM_EXECUTABLE 页含有可执行代码。
VM_GROWSDOWN 这个区间可以向低地址扩展。
VM_GROWSUP 这个区间可以向高地址扩展。
VM_IO 这个区间映射一个设备的I/O地址空间。
VM_LOCKED 页被锁住不能被交换出去。
VM_MAYEXEC VM_EXEC 标志可以被设置。
VM_MAYREAD VM_READ 标志可以被设置。
VM_MAYSHARE VM_SHARE 标志可以被设置。
VM_MAYWRITE VM_WRITE 标志可以被设置。
VM_READ 页是可读的。
VM_SHARED 页可以被多个进程共享。
VM_SHM 页用于IPC共享内存。
VM_WRITE 页是可写的。
较高层次的结构vm_area_structs是由双向链表连接起来的,它们是按虚地址的降顺序来排列的,每个这样的结构都对应描述一个相邻的地址空间范围。之所以这样分割,是因为每个虚拟区间可能来源不同,有的可能来自可执行映象,有的可能来自共享库,而有的则可能是动态分配的内存区,所以对每一个由vm_area_structs结构所描述的区间的处理操作和它前后范围的处理操作不同。因此Linux
把虚拟内存分割管理,并利用了虚拟内存处理例程(vm_ops)来抽象对不同来源虚拟内存的处理方法。不同的虚拟区间其处理操作可能不同,Linux在这里利用了面向对象的思想,即把一个虚拟区间看成一个对象,用vm_area_structs描述了这个对象的属性,其中的vm_operation结构描述了在这个对象上的操作,其定义在/include/linux/mm.h中:
/*
* These are the virtual MM functions - opening of an area, closing and
* unmapping it (needed to keep files on disk up-to-date etc), pointer
* to the functions called when a no-page or a wp-page exception occurs.
*/
struct vm_operations_struct {
void (*open)(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void (*close)(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struct page * (*nopage)(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unsigned long address, int unused);
};
vm_operations结构中包含的是函数指针;其中,open、close分别用于虚拟区间的打开、关闭,而nopage用于当虚存页面不在物理内存而引起的“缺页异常”时所应该调用的函数。
3.红黑树结构
Linux内核从2.4.10开始,对虚拟区的组织不再采用AVL树,而是采用红黑树,这也是出于效率的考虑,虽然AVL树和红黑树很类似,但在插入和删除节点方面,采用红黑树的性能更好一些,下面对红黑树给予简单介绍。
一颗红黑树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二叉树:
每个节点着有颜色,或者为红,或者为黑
根节点为黑色
如果一个节点为红色,那么它的子节点必须为黑色
从一个节点到叶子节点上的所有路径都包含有相同的黑色节点数
9. linux必学的命令是什么
1、作用at命令用来在指定时刻执行指定的命令序列。
2、格式at[-V][-qx][-ffile][-m]time。
3、主要参数
-V:显示标准错误输出。
-q:许多队列输出。
-f:从文件中读取作业。
-m:执行完作业后发送电子邮件到用户。
time:设定作业执行的时间。time格式有严格的要求,由小时、分钟、日期和时间的偏移量组成,其中日期的格式为MM。DD。YY,MM是分钟,DD是日期,YY是指年份。偏移量的格式为时间+偏移量,单位是minutes、hours和days。
(9)linuxmm扩展阅读:
学习linux注意事项
1、Linux严格区分大小写。
2、Linux所有的存储设备都必须挂载之后用户才能使用,包括硬盘、U盘和光盘。
3、Windows下的程序不能直接在Linux中安装和运行。
10. linux查看补丁的方法
linux下patch命令使用详解---linux打补丁命令
功能说明:修补文件。
语法:patch
[-bceEflnNRstTuvZ][-B
<备份字首字符串>][-d
<工作目录>][-D
<标示符号>][-F
<监别列数>][-g
<控制数值>][-i
<修补文件>][-o
<输出文件>][-p
<剥离层级>][-r
<拒绝文件>][-V
<备份方式>][-Y
<备份字首字符串>][-z
<备份字尾字符串>][--backup-if
-mismatch][--binary][--help][--nobackup-if-mismatch][--verbose][原始文件
<修补文件>]
或
path
[-p
<剥离层级>]
<
[修补文件]
补充说明:patch指令让用户利用设置修补文件的方式,修改,更新原始文件。倘若一次仅修改一个文件,可直接在指令列中下达指令依序执行。如果配合修补文件的方式则能一次修补大批文件,这也是Linux系统核心的升级方法之一。
参数:
-b或--backup
备份每一个原始文件。
-B<备份字首字符串>或--prefix=<备份字首字符串>
设置文件备份时,附加在文件名称前面的字首字符串,该字符串可以是路径名称。
-c或--context
把修补数据解译成关联性的差异。
-d<工作目录>或--directory=<工作目录>
设置工作目录。
-D<标示符号>或--ifdef=<标示符号>
用指定的符号把改变的地方标示出来。
-e或--ed
把修补数据解译成ed指令可用的叙述文件。
-E或--remove-empty-files
若修补过后输出的文件其内容是一片空白,则移除该文件。
-f或--force
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t参数类似,但会假设修补数据的版本为新版本。
-F<监别列数>或--fuzz<监别列数>
设置监别列数的最大值。
-g<控制数值>或--get=<控制数值>
设置以RSC或SCCS控制修补作业。
-i<修补文件>或--input=<修补文件>
读取指定的修补问家你。
-l或--ignore-whitespace
忽略修补数据与输入数据的跳格,空格字符。
-n或--normal
把修补数据解译成一般性的差异。
-N或--forward
忽略修补的数据较原始文件的版本更旧,或该版本的修补数据已使用过。
-o<输出文件>或--output=<输出文件>
设置输出文件的名称,修补过的文件会以该名称存放。
-p<剥离层级>或--strip=<剥离层级>
设置欲剥离几层路径名称。
-f<拒绝文件>或--reject-file=<拒绝文件>
设置保存拒绝修补相关信息的文件名称,预设的文件名称为.rej。
-R或--reverse
假设修补数据是由新旧文件交换位置而产生。
-s或--quiet或--silent
不显示指令执行过程,除非发生错误。
-t或--batch
自动略过错误,不询问任何问题。
-T或--set-time
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Z参数类似,但以本地时间为主。
-u或--unified
把修补数据解译成一致化的差异。
-v或--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
-V<备份方式>或--version-control=<备份方式>
用-b参数备份目标文件后,备份文件的字尾会被加上一个备份字符串,这个字符串不仅可用-z参数变更,当使用-V参数指定不同备份方式时,也会产生不同字尾的备份字符串。
-Y<备份字首字符串>或--basename-prefix=--<备份字首字符串>
设置文件备份时,附加在文件基本名称开头的字首字符串。
-z<备份字尾字符串>或--suffix=<备份字尾字符串>
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B参数类似,差别在于修补作业使用的路径与文件名若为src/linux/fs/super.c,加上backup/字符串后,文件super.c会备份于/src/linux/fs/backup目录里。
-Z或--set-utc
把修补过的文件更改,存取时间设为UTC。
--backup-if-mismatch
在修补数据不完全吻合,且没有刻意指定要备份文件时,才备份文件。
--binary
以二进制模式读写数据,而不通过标准输出设备。
--help
在线帮助。
--nobackup-if-mismatch
在修补数据不完全吻合,且没有刻意指定要备份文件时,不要备份文件。
--verbose
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patch,是打补丁的命令,有很多用法,见帮助#man
patch
patch
-p0
(“p”指的是路径,后面的数字表示去掉路径的第几部分。0,表示不去掉,为全路径)
patch
-p1
(“p”后面的数字1,表示去掉前第一个路径)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bge-releng62
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bce-watchdog-rewritecd
/sys/dev/bge
fetch
...
patch
-p0
<
...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tcp_auto_buf-20061212-RELENG_6.diff
patch
-p
<
patch-tcp_auto_buf-20061212-RELENG_6.diff
也可以把文件中的目录全改成系统已在的目录如/usr/src/sys.....注意:
1,确认目录
然后确认目录,如不在默认目录下,就写下要打补丁的当前绝对目录。如/usr/src/sys/dev/bge/if_bce.c2,P的使用
可以使用不带数字的参数。
patch
后的软件安装
telnetd服务器的问题及补丁
在当前FreeBSD所有版本中,也就是FreeBSD
5.0、FreeBSD
4.3、FreeBSD
4.2、FreeBSD
4.1.1、FreeBSD
4.1、FreeBSD
4.0、FreeBSD
3.x、FreeBSD
2.x的版本,其telnetd守护进程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缓冲区溢出漏洞,该问题是由于telnetd在处理telnet协议选项的函数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边界检查,当使用某些选项(\'AYT\')时,可能发生缓冲区溢出。这会导致远程root级别的安全威胁。
因此,如果一定要使用telnet服务的话,必须为服务器打上最新的patch,该patch可以从以下链接获得:
(注:通常有两个版本的telnetd服务器,有crypto及无crypto的版本,因此需要判断主机使用的是哪种版本的telnetd,这通常可以通过察看src文件来判断,比如#
ls
/usr/src/crypto/telnet/telnetd,如果不存在,则说明使用的是无crypto的版本了,在判别清楚之后再分别下载相关补丁文件)
crypto版本补丁: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crypto.patch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crypto.patch.asc
patch方法:
#
cd
/usr/src/
#
patch
-p
<
/path/to/patch
#
cd
/usr/src/secure/libexec/telnetd
#
make
depend
&&
make
all
install
无crypto版本补丁: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patch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patch.asc
patch方法:
#
cd
/usr/src/
#
patch
-p
<
/path/to/patch
#
cd
/usr/src/libexec/telnetd
#
make
depend
&&
make
all
install
例子来源http://toby.bokee.com/文件:isp1161-2.6.12.patch(在/root下)
由于patch文件的首行已经指明了路径,所以根据当前所在的目录,加不同的参数使用patch命令:
1:如果当前的目录是和linux-2.6.12的同级目录: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0
</root/isp1161-2.6.12.patch
2:如果当前的目录为
linux-2.6.12/: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1
</root/isp1161-2.6.12.patch
3:如果当前的目录为
linux-2.6.12/drivers/: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2
</root/isp1161-2.6.12.pathc
0,1,2,是指略去的patch文件中的前几级目录。
ln
命令的使用
这是linux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令。它的功能是为某一个文件在另外一个位置建立一个不同的链接,这个命令最常用的参数是-s,具体用法是:ln
-s
源文件
目标文件。
当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目录,用到相同的文件时,我们不需要在每一个需要的目录下都放一个必须相同的文件,我们只要在某个固定的目录放上该文件,然后在其它的目录下用ln命令链接(link)它就可以,不必重复的占用磁盘空间。
例如:ln
-s
/bin/less
/usr/local/bin/less
-s
是代号(symbolic)的意思。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ln命令会保持每一处链接文件的同步性。也就是说,不论你改动了哪一处,其它的文件都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patch附带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其中罗列了很多选项,但是99%的时间只要两个选项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patch
-p1
<
[patchfile]
patch
-R
<
[patchfile]
(used
to
undo
a
patch)
-p1选项代表patchfile中文件名左边目录的层数,顶层目录在不同的机器上有所不同。要使用这个选项,就要把你的patch放在要被打补丁的目录下,然后在这个目录中运行path
-p1
<
[patchfile]。来自Linux内核patch的一个简短的引用可以这样实现:
diff
-u
--recursive
--new-file
v2.1.118/linux/mm/swapfile.c
linux/mm/swapfile.
c---
v2.1.118/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1:37:45
1998
+++
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6:01:57
1998
@@
-489,7
+489,7
@@
int
swap_header_version;
int
lock_map_size
=
PAGE_SIZE;
int
nr_good_pages
=
0;
-
char
tmp_lock_map
=
0;
+
unsigned
long
tmp_lock_map
=
0;
应用来自本段中使用-p1开关拷贝的patch可以有效地减短patch定位的路径;patch会查找当前目录下一个名为/mm的子目录,接着应该会在这儿发现swapfile.c文件,然后等待打补丁。在这个过程中,以破折号(“-”号,译者注)开始的行会被一个以加号(“+”号,译者注)开始的行代替。一个典型的patch会包含对多个文件的更新,每个部分中都由对两个版本的文件运行diff
-u命令的输出结果组成。
patch在操作时把自己的输出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但是这种输出通常都滚屏太快,来不及观看。原来准备patch的文件名为*.orig,新的patch文件会覆盖这个初始文件名。
打补丁的问题
使用不同版本的patch问题来源可能不同,所有的版本在网络上都是可用的。Larry
Wall近年来已经不再做很多工作来更新patch了,这可能是由于他最后发行的一个版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最近几年以来,一直是GNU项目的
FSF程序员发行新版本的patch。他们首先修订有问题的patch,但是我最近一直使用没有问题的2.5版本(这是Debian2.0的发行版本号)。过去,我的2.1版本也一直运行的很好。当前的GNU
patch的版本可以从GNU
FTP站点上获取,然而大部分人都只使用他们Linux发行版中所提供的版本。
让我们假定你已经对一个目录下的源程序文件进行了patch修补工作,但是patch并没有清晰地发挥作用。这可能会偶然发生,在打补丁的过程中会显示错误信息,其中带有行号,说明哪一个文件出现了问题。有时错误是很明显的,例如缺少了分号,��种错误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改正。另外一种可能是从
patch部分删除了产生问题的部分,但是这样根据所涉及到的文件的不同可能会正常工作,也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了。
另外一种常见的错位为:假设你有一个未使用tar打包的内核源程序文件,在/linux/arch/下浏览各个子目录时你会发现各种机器体系结构子目录,例如alpah、sparc等等。如果你和大多数Linux用户一样,使用的是Intel的处理器(或者是Intel系列),你可以决定删除这些目录,这些目录对于编译你特殊的内核并不需要,只是白白占用了磁盘空间。一段时间之后发行了一个新的内核patch,此时试图进行patch操作,当它发现不能找到自己打补丁需要的Alpha或者PPC文件,就会停顿下来。幸运的是patch在这些地方允许用户参与,它会询问Skip
this
patch?回答y,patch就可以按照正确的路径继续执行。也许你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次,因此允许自己不需要的目录保留在磁盘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