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d8水文算法

d8水文算法

发布时间: 2022-05-19 00:50:46

㈠ 水文学包含水利学

洪水演进中存在在水文学和水力学两种方法,基于st.venaut方程组的演算为水力学法,基于河段水量平衡方程和槽蓄方程构成 的方程组为水文学法.
水文学和水力学方法个人认为是一个比较老的提法,其实水文是科学问题,而水力学在水文模型中更多的是方法,更恰当的划分分水文模 型分类应该是物理基础的水文模型(水力学)、概念型水文模型(水文方法)。
我感觉水力学的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要比水文学“低”一些,如果要把水文模型做成分布式模型,需要在比水文学研究尺度更低的尺度 上认识水文过程。因此水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很重要,这两个学科为研究水文单元上的能量和质量平衡提供了很多手段。
水力学方法对于应用的流域或领域要求很高,模型剖分的尺度,参数及数据质量要反映网格间的水力联系,而水文学方法是在数据质量不 高的情况下所采用的简化方法,这是老的水文人在当时条件下所采用的合理方法。
现在做分布式水文模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亚水文尺度上,用数学物理方程(好多与水力学有关)描 述水热的运移过程。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分布参数来实现对水文尺度内的异质性的描述,对数据资料要求非常多。目前国内有做分布式水 文模型热热潮,但是对数据基础对模型的支撑程度研究较少。

㈡ des算法加密解密的实现

本文介绍了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加密算法—DES算法的原理,并给出了在VC++6.0语言环境下实现的源代码。最后给出一个示例,以供参考。
关键字:DES算法、明文、密文、密钥、VC;

本文程序运行效果图如下:

正文: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数据安全保密越来越高的要求,美国国家标准局(NBS)于1997年公布了一个由IBM公司研制的一种加密算法,并且确定为非机要部门使用的数据加密标准,简称DES(Data Encrypton Standard)。自公布之日起,DES算法作为国际上商用保密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的最常用算法,一直活跃在国际保密通信的舞台上,扮演了十分突出的角色。现将DES算法简单介绍一下,并给出实现DES算法的VC源代码。
DES算法由加密、解密和子密钥的生成三部分组成。

一.加密

DES算法处理的数据对象是一组64比特的明文串。设该明文串为m=m1m2…m64 (mi=0或1)。明文串经过64比特的密钥K来加密,最后生成长度为64比特的密文E。其加密过程图示如下:

DES算法加密过程
对DES算法加密过程图示的说明如下:待加密的64比特明文串m,经过IP置换后,得到的比特串的下标列表如下:

IP 58 50 42 34 26 18 10 2
60 52 44 36 28 20 12 4
62 54 46 38 30 22 14 6
64 56 48 40 32 24 16 8
57 49 41 33 25 17 9 1
59 51 43 35 27 19 11 3
61 53 45 37 29 21 13 5
63 55 47 39 31 23 15 7

该比特串被分为32位的L0和32位的R0两部分。R0子密钥K1(子密钥的生成将在后面讲)经过变换f(R0,K1)(f变换将在下面讲)输出32位的比特串f1,f1与L0做不进位的二进制加法运算。运算规则为:

f1与L0做不进位的二进制加法运算后的结果赋给R1,R0则原封不动的赋给L1。L1与R0又做与以上完全相同的运算,生成L2,R2…… 一共经过16次运算。最后生成R16和L16。其中R16为L15与f(R15,K16)做不进位二进制加法运算的结果,L16是R15的直接赋值。

R16与L16合并成64位的比特串。值得注意的是R16一定要排在L16前面。R16与L16合并后成的比特串,经过置换IP-1后所得比特串的下标列表如下:
IP-1 40 8 48 16 56 24 64 32
39 7 47 15 55 23 63 31
38 6 46 14 54 22 62 30
37 5 45 13 53 21 61 29
36 4 44 12 52 20 60 28
35 3 43 11 51 19 59 27
34 2 42 10 50 18 58 26
33 1 41 9 49 17 57 25

经过置换IP-1后生成的比特串就是密文e.。
下面再讲一下变换f(Ri-1,Ki)。
它的功能是将32比特的输入再转化为32比特的输出。其过程如图所示:

对f变换说明如下:输入Ri-1(32比特)经过变换E后,膨胀为48比特。膨胀后的比特串的下标列表如下:

E: 32 1 2 3 4 5
4 5 6 7 8 9
8 9 10 11 12 13
12 13 14 15 16 17
16 17 18 19 20 21
20 21 22 23 24 25
24 25 26 27 28 29
28 29 30 31 32 31

膨胀后的比特串分为8组,每组6比特。各组经过各自的S盒后,又变为4比特(具体过程见后),合并后又成为32比特。该32比特经过P变换后,其下标列表如下:

P: 16 7 20 21
29 12 28 17
1 15 23 26
5 18 31 10
2 8 24 14
32 27 3 9
19 13 30 6
22 11 4 25

经过P变换后输出的比特串才是32比特的f (Ri-1,Ki)。
下面再讲一下S盒的变换过程。任取一S盒。见图:

在其输入b1,b2,b3,b4,b5,b6中,计算出x=b1*2+b6, y=b5+b4*2+b3*4+b2*8,再从Si表中查出x 行,y 列的值Sxy。将Sxy化为二进制,即得Si盒的输出。(S表如图所示)

至此,DES算法加密原理讲完了。在VC++6.0下的程序源代码为:

for(i=1;i<=64;i++)
m1[i]=m[ip[i-1]];//64位明文串输入,经过IP置换。

下面进行迭代。由于各次迭代的方法相同只是输入输出不同,因此只给出其中一次。以第八次为例://进行第八次迭代。首先进行S盒的运算,输入32位比特串。
for(i=1;i<=48;i++)//经过E变换扩充,由32位变为48位
RE1[i]=R7[E[i-1]];
for(i=1;i<=48;i++)//与K8按位作不进位加法运算
RE1[i]=RE1[i]+K8[i];
for(i=1;i<=48;i++)
{
if(RE1[i]==2)
RE1[i]=0;
}
for(i=1;i<7;i++)//48位分成8组
{
s11[i]=RE1[i];
s21[i]=RE1[i+6];
s31[i]=RE1[i+12];
s41[i]=RE1[i+18];
s51[i]=RE1[i+24];
s61[i]=RE1[i+30];
s71[i]=RE1[i+36];
s81[i]=RE1[i+42];
}//下面经过S盒,得到8个数。S1,s2,s3,s4,s5,s6,s7,s8分别为S表
s[1]=s1[s11[6]+s11[1]*2][s11[5]+s11[4]*2+s11[3]*4+s11[2]*8];
s[2]=s2[s21[6]+s21[1]*2][s21[5]+s21[4]*2+s21[3]*4+s21[2]*8];
s[3]=s3[s31[6]+s31[1]*2][s31[5]+s31[4]*2+s31[3]*4+s31[2]*8];
s[4]=s4[s41[6]+s41[1]*2][s41[5]+s41[4]*2+s41[3]*4+s41[2]*8];
s[5]=s5[s51[6]+s51[1]*2][s51[5]+s51[4]*2+s51[3]*4+s51[2]*8];
s[6]=s6[s61[6]+s61[1]*2][s61[5]+s61[4]*2+s61[3]*4+s61[2]*8];
s[7]=s7[s71[6]+s71[1]*2][s71[5]+s71[4]*2+s71[3]*4+s71[2]*8];
s[8]=s8[s81[6]+s81[1]*2][s81[5]+s81[4]*2+s81[3]*4+s81[2]*8];
for(i=0;i<8;i++)//8个数变换输出二进制
{
for(j=1;j<5;j++)
{
temp[j]=s[i+1]%2;
s[i+1]=s[i+1]/2;
}
for(j=1;j<5;j++)
f[4*i+j]=temp[5-j];
}
for(i=1;i<33;i++)//经过P变换
frk[i]=f[P[i-1]];//S盒运算完成
for(i=1;i<33;i++)//左右交换
L8[i]=R7[i];
for(i=1;i<33;i++)//R8为L7与f(R,K)进行不进位二进制加法运算结果
{
R8[i]=L7[i]+frk[i];
if(R8[i]==2)
R8[i]=0;
}

[ 原创文档 本文适合中级读者 已阅读21783次 ] 文档 代码 工具

DES算法及其在VC++6.0下的实现(下)
作者: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室 朱彦军

在《DES算法及其在VC++6.0下的实现(上)》中主要介绍了DES算法的基本原理,下面让我们继续:

二.子密钥的生成
64比特的密钥生成16个48比特的子密钥。其生成过程见图:

子密钥生成过程具体解释如下:
64比特的密钥K,经过PC-1后,生成56比特的串。其下标如表所示:

PC-1 57 49 41 33 25 17 9
1 58 50 42 34 26 18
10 2 59 51 43 35 27
19 11 3 60 52 44 36
63 55 47 39 31 23 15
7 62 54 46 38 30 22
14 6 61 53 45 37 29
21 13 5 28 20 12 4

该比特串分为长度相等的比特串C0和D0。然后C0和D0分别循环左移1位,得到C1和D1。C1和D1合并起来生成C1D1。C1D1经过PC-2变换后即生成48比特的K1。K1的下标列表为:

PC-2 14 17 11 24 1 5
3 28 15 6 21 10
23 19 12 4 26 8
16 7 27 20 13 2
41 52 31 37 47 55
30 40 51 45 33 48
44 49 39 56 34 53
46 42 50 36 29 32

C1、D1分别循环左移LS2位,再合并,经过PC-2,生成子密钥K2……依次类推直至生成子密钥K16。
注意:Lsi (I =1,2,….16)的数值是不同的。具体见下表:

迭代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左移位数 1 1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1

生成子密钥的VC程序源代码如下:

for(i=1;i<57;i++)//输入64位K,经过PC-1变为56位 k0[i]=k[PC_1[i-1]];

56位的K0,均分为28位的C0,D0。C0,D0生成K1和C1,D1。以下几次迭代方法相同,仅以生成K8为例。 for(i=1;i<27;i++)//循环左移两位
{
C8[i]=C7[i+2];
D8[i]=D7[i+2];
}
C8[27]=C7[1];
D8[27]=D7[1];
C8[28]=C7[2];
D8[28]=D7[2];
for(i=1;i<=28;i++)
{
C[i]=C8[i];
C[i+28]=D8[i];
}
for(i=1;i<=48;i++)
K8[i]=C[PC_2[i-1]];//生成子密钥k8

注意:生成的子密钥不同,所需循环左移的位数也不同。源程序中以生成子密钥 K8为例,所以循环左移了两位。但在编程中,生成不同的子密钥应以Lsi表为准。

三.解密

DES的解密过程和DES的加密过程完全类似,只不过将16圈的子密钥序列K1,K2……K16的顺序倒过来。即第一圈用第16个子密钥K16,第二圈用K15,其余类推。
第一圈:

加密后的结果

L=R15, R=L15⊕f(R15,K16)⊕f(R15,K16)=L15
同理R15=L14⊕f(R14,K15), L15=R14。
同理类推:
得 L=R0, R=L0。
其程序源代码与加密相同。在此就不重写。

四.示例
例如:已知明文m=learning, 密钥 k=computer。
明文m的ASCII二进制表示:

m= 01101100 01100101 01100001 01110010
01101110 01101001 01101110 01100111

密钥k的ASCII二进制表示:

k=01100011 01101111 01101101 01110000
01110101 01110100 01100101 01110010

明文m经过IP置换后,得:

11111111 00001000 11010011 10100110 00000000 11111111 01110001 11011000

等分为左右两段:

L0=11111111 00001000 11010011 10100110 R0=00000000 11111111 01110001 11011000

经过16次迭代后,所得结果为:

L1=00000000 11111111 01110001 11011000 R1=00110101 00110001 00111011 10100101
L2=00110101 00110001 00111011 10100101 R2=00010111 11100010 10111010 10000111
L3=00010111 11100010 10111010 10000111 R3=00111110 10110001 00001011 10000100
L4= R4=
L5= R5=
L6= R6=
L7= R7=
L8= R8=
L9= R9=
L10= R10=
L11= R11=
L12= R12=
L13= R13=
L14= R14=
L15= R15=
L16= R16=

其中,f函数的结果为: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f11= f12=
f13= f14=
f15= f16=

16个子密钥为: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K10=
K11= K12=
K13= K14=
K15= K16=

S盒中,16次运算时,每次的8 个结果为:
第一次:5,11,4,1,0,3,13,9;
第二次:7,13,15,8,12,12,13,1;
第三次:8,0,0,4,8,1,9,12;
第四次:0,7,4,1,7,6,12,4;
第五次:8,1,0,11,5,0,14,14;
第六次:14,12,13,2,7,15,14,10;
第七次:12,15,15,1,9,14,0,4;
第八次:15,8,8,3,2,3,14,5;
第九次:8,14,5,2,1,15,5,12;
第十次:2,8,13,1,9,2,10,2;
第十一次:10,15,8,2,1,12,12,3;
第十二次:5,4,4,0,14,10,7,4;
第十三次:2,13,10,9,2,4,3,13;
第十四次:13,7,14,9,15,0,1,3;
第十五次:3,1,15,5,11,9,11,4;
第十六次:12,3,4,6,9,3,3,0;

子密钥生成过程中,生成的数值为:

C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011 D0=1000001101110110000001101000
C1=0000000111111111111111110110 D1=0000011011101100000011010001
C2=0000001111111111111111101100 D2=0000110111011000000110100010
C3=0000111111111111111110110000 D3=0011011101100000011010001000
C4=0011111111111111111011000000 D4=1101110110000001101000100000
C5=1111111111111111101100000000 D5=0111011000000110100010000011
C6=1111111111111110110000000011 D6=1101100000011010001000001101
C7=1111111111111011000000001111 D7=0110000001101000100000110111
C8=1111111111101100000000111111 D8=1000000110100010000011011101
C9=1111111111011000000001111111 D9=0000001101000100000110111011
C10=1111111101100000000111111111 D10=0000110100010000011011101100
C11=1111110110000000011111111111 D11=0011010001000001101110110000
C12=1111011000000001111111111111 D12=1101000100000110111011000000
C13=1101100000000111111111111111 D13=0100010000011011101100000011
C14=011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 D14=0001000001101110110000001101
C15=1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01 D15=0100000110111011000000110100
C16=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011 D16=1000001101110110000001101000

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相反,所得的数据的顺序恰好相反。在此就不赘述。

参考书目:
《计算机系统安全》 重庆出版社 卢开澄等编着
《计算机密码应用基础》 科学出版社 朱文余等编着
《Visual C++ 6.0 编程实例与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王华等编着

㈢ 关于社会数字划分

随着气象部门对流域降水预报工作的开展,各地、市气象局相继成立了流域预报中心,对本地大江河流域进行降水预报,因此如何确定预报流域的界限,是各流域预报中心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根据预报分辨率的需要,从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人工勾画出预报流域的界限,再扫描到计算机中供流域降水预报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许多研究和应用成果表明�1~2�,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技术从DEM中直接生成河网、划分流域界限乃至提取流域内的地形属性都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利用江西省1:25万数字地形资料,选取贵溪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实验室开发的TOPAZ(3.1版)软件,对流域的数字划分进行了试验。TOPAZ软件可以从数字高程模型中自动提取地形参数,例如坡度、坡向的计算、河网生成、子流域划分等。这些技术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应用[3]。
1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
数字高程模型是描述地面高程值空间分布的1组有序数组,是数字地形模型的组件之一。数字高程模型主要有栅格(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s)、矢量(VECTOR)3种形式,工作中可以根据所用模拟模型的结构方式来采用三者之一。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栅格形式数据进行试验研究,并以ARCINFO为数据处理平台。首先将1:25万基础数据中的矢量等高线数据转换成TIN格式的数据,最终插值成分辨率为100m的栅格数据。
2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原理
本文利用Martz和Garbrecht开发的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进行数字流域划分处理。该模型是1种数字河网模型,它具有判断栅格水流流向、划分流域分水线、自动生成河网及子流域等功能。
2.1DEM预处理
由于研究过程中的栅格数据由矢量数据插值生成,数据中难免存在凹陷点或者无值网格等数据方面的缺陷,因此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DEM的预处理过程包括数据的平滑、凹陷点的填充。平滑处理主要是消除栅格化、投影转换过程中对高程数据重采样而产生的无值网格以及凹陷点,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9个点1组的平滑处理。由于平滑处理对整个DEM数值均有影响,且不能消除大面积的凹陷点集,因此必须对凹陷点进行填充处理。凹陷点是指四周高中间低的1个或1组栅格点,为了创建1个具有“水文”意义的DEM,所有的凹陷点必须处理。一般采用填充方法,先找出凹陷点周围最低栅格,然后将凹陷点所在栅格单元高程值垫高至最低栅格单元的高程值。
2.2格网流向的确定
利用预处理过的DEM,可以计算栅格区域水流流向及水流的汇集点,这种算法称为D8算法。D8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的描述为:水往低处流,即中间的栅格单元水流流向定义为邻近8个格网中坡度最陡的单元。坡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hi 是格网单元高程,hj是相邻格网高程,D是2个格网中心之间的距离。若为水平、垂直方向相邻,D为格网分辨率;而在对角线方向上,D为格网分辨率。流动的8个方向用不同的代码编码。为了具体说明,建立1个6×6的栅格数据模型(图1)。图2为相应的格网流向图,图中的箭头表示格网单元内水的流向(为了直观,用不同方向的箭头代替编码值)。通过每个格网单元从高处向下游进行水流方向的寻径,整个流域格网单元之间连通性的水流方向栅格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图3),从而可以生成区域河网图。与此同时,用最陡坡度原则确定的水流路径,计算任一栅格单元上的汇水面积(该汇水面积的量值以栅格数目表示),从而建立了栅格汇水面积数据模型(图3)。

图1 栅格高程图 图2 栅格内流向图 图3 生长的河网图2.3河网的生成
当栅格流向格网数据模型和水流汇水格网数据模型建立之后,就可用来生成流域河网。在生成流域河网时有2个关键参数: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和最小水道长度。
2.3.1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
根据O’Callaghan和Mark提出的河网生成原理,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是指形成永久性水道必需的集水面积。当上游积水区面积等于阀值面积时,该格点为水道的起始点。流域内积水区面积超过该阈值的格点即定义为水道。
2.3.2最小水道长度
按照给定的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根据水流汇集格网数据模型可以生成流域河网。河网中可能存在很短的1级水道,这些水道可能是伪水道,如:位于河谷两边的凹痕或沟壑的出口,因此给定另外1个参数:最小水道长度值。倘若1级水道的累计长度小于给定的参数,则认为该水道为伪水道,将其从河网图中删除。

图4 根据D8算法生成的河网图图4给出的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为80 hm2、最小水道长度为1 200 m时所生成河网的一部分。图中粗线条为1:25万地理数据中的实际河流线,细线条为生成的河网。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成的河网主干大部分被实际河流线覆盖,但在图中右上部分存在许多伪河道。这是因为DEM虽然经过预处理,但其内部可能存在着平坦区域。这些平坦区域可能是原来就存在,也可能是预处理填平处理后形成的。在这些平坦区域内部河道就无法产生,而连接平地两端边缘的水流聚集格网点形成了与实际河道不符的伪河道。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在试验中采用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aidment提出的“burn-in”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已有的水系数据对数字高程数据进行处理。试验使用的1:25万基础地理数据中包含了线状水系数据,首先将它转换成栅格格式数据,其范围、分辨率与使用的数字高程数据一致,这样就可将水系数据与高程数据进行栅格运算。在运算过程中,将高程数据中与水系数据相重叠的部分高程值整体减小1个值,而其它部分高程值保持不变,这样就使高程数据中水系部分的高程值整体上比其它区域高程值略低,从而使水系嵌入到数字高程数据中,然后再采用D8算法就可以较准确地生成流域河网。图5即为采用“burn-in”算法生成的流域河网,图例同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成的河网的主干与实际河网非常一致,只不过是河网的详细程度上存在差别,这可以通过控制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阀值与最小水道长度来改进。

图5 用“Burn-in”算法生成的河网2.4流域的确定
当河网生成后,就可按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定流域的界限,从而帮助我们明确具体的降水预报范围,并可以对研究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分析,以便提取相应的参数。
确定流域的界限必须先要确定整个流域的出口,从流域出口格点沿河道向上游搜索每一条河道的积水区范围,对搜索到的所有栅格所占区域的边界进行勾画就可以确定总的流域界限。流域出口位置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从地图上找到其地理位置坐标,然后在栅格图上找到相应的行列号,作为参数提供给软件调用。图6为软件自动生成的流域界限,图中黑方块为出水口位置,虚线为流域界限。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成的流域界限基本上包括了实际的河网,将其栅格化,便可满足业务需要。

图6 程序生成的领域界限3结语
�(1) 利用TOPAZ软件,采用“Burn-in”算法,通过对1:25万地理高程数据的分析,可以生成与实际较为吻合的河网数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划定流域的分界线。所得分析结果可以用在流域降水预报中对河流、库区流域进行数字划分。
�(2) 在生成河网的过程中,对最小水道给养面积阈值和最小水道长度这2个参数的选择要经过多次试验。由于各地的地表水文属性存在差别,因此在选定这2个参数时可以考虑将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将地表水文属性类似的区域归为一类,并给每个区域设定不同的参数值。
(3) 河网的生成和流域的划分对地理高程数据较为敏感。在本文试验过程中使用的栅格地理数据是由矢量数据进行内插得到,与实际的地理高程值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分析过程中使用分辨率较高的地理高程数据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㈣ arcgis流向分析结果怎么看

输入一个无凹陷点的DEM,输出结果就是流向栅格。
ArcGIS水分分析工具的流向分析是基于D8单流向算法,如果分析使用的DEM存在凹陷点,就会产生汇,导致径流断流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首先流向分析要使用填洼过的数据,确保DEM数据没有凹陷点。如果数据准备妥当,直接使用水文分析工具箱中的流向工具进行分析。
分析工具很简单,输入一个无凹陷点的DEM,输出结果就是流向栅格。流向栅格数据是以2的n次方来标记8个方向的,在没有汇的情况下,其数值一定是2的n次方。ArcGIS软件经历了非常多个版本的迭代更新,在默认情况下会自动的给定流向栅格8个方位不同的颜色进行渲染。一个连续像元值的结果,其实质是产生了8个方向以外的数值。

㈤ 书籍分类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1 马克思、恩格斯着作A11 选集、文集A12 单行着作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14 诗词A15 手迹A16 专题汇编A18 语录A2 列宁着作A3 斯大林着作A4 毛泽东着作A49 邓小平着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着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思维科学B81 逻辑学(论理学)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3/37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D90 法的理论(法学)D91 法学各部门D92 中国法律D93/97 各国法律D99 国际法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 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科学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 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质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建设经济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 F3 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6 邮电经济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世界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3 科学、科学研究G4 教育G64 高等教育G8 体育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洲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着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 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1 世界史K2 中国史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5 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41 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N945 系统工程N949 系统科学在各方面的应用[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O32 振动理论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31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P33 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P35 空间物理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51 动力地质学P52 古生物学P53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P54 构造地质学P55 地质力学P56 区域地质学P57 矿物学P58 岩石学P59 地球化学P61 矿床学P62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P64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P65] 地震地质学[P66] 环境地质学[P67] 海洋地质学P68 宇宙地质学P691 行星地质学P692 灾害地质学P7 海洋学P71 海洋调查与观测P72 区域海洋学P73 海洋基础科学P74 海洋资源与开发P75 海洋工程[P76] 海洋环境科学[P77] 潜水医学[P79] 军事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P91 数理地理学[P92] 古地理学P93 部门自然地理学P94 区域自然地理学[P951] 环境地理学[P954] 灾害地理学P96 自然资源学[P97] 地理探险与发现P98 自然地理图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2 细胞生物学Q3 遗传学Q4 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7 分子生物学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B1 工程基础科学TB2 工程设计与测绘TB3 工程材料学TB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5 声学工程TB6 制冷工程TB7 真空技术TB8 摄影技术TB9 计量学TD 矿业工程TD1 矿山地质与测量TD2 矿山设计与建设TD3 矿山压力与支护TD4 矿山机械TD5 矿山运输与设备TD6 矿山电工TD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TD8 矿山开采TD9 选矿TD98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E0 能源与节能TE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TD2 钻井工程TD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TD4 油气田建设工程TD5 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TD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TD8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TD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TD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TF 冶金工业TF0 一般性问题TF1 冶金技术TF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TF4 钢铁冶金(黑色金属冶炼)(总论)TF5 炼铁TF6 铁合金冶炼TF7 炼钢TF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TF8 有色金属冶炼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G1 金属学与热处理TG2 铸造TG3 金属压力加工TG4 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TG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TG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TG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TG9 钳工工艺与装配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H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TH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TH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TH14 机械制造用材料TH16 机械制造工艺TH17 机械运行与维修TH18 机械工厂(车间)TH2 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TH3 泵TH4 气体压缩与输送机械TH6 专用机械与设备TH7 仪器、仪表TJ 武器工业TK 能源与动力工业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M0 一般性问题TM1 电工基础理论TM2 电工材料TM3 电机TM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TM5 电器TM6 发电、发电厂TM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TM8 高电压技术TM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TM92 电气化、电能应用TM93 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0 一般性问题TN1 真空电子技术TN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TN3 半导体技术TN4 微电子技学、集成电路(IC)TN6 电子元件、组件TN7 基本电子电路TN8 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TN91 通信TN92 无线通信TN93 广播TN94 电视TN95 雷达TN96 无线电导航TN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TN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TN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0 一般性问题TP31 计算机软件TP311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TP313 汇编程序TP314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TP315 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6 操作系统TP317 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9 专用应用软件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TP35 混合电子计算机TP36 微型计算机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TP38 其他计算机TP39 计算机的应用TP391 信息处理TP392 各种专用数据库TP393 计算机网络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TP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TP7 遥感技术TP8 远动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U1 建筑基础科学TU19 建筑勘测TU2 建筑设计TU3 建筑结构TU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TU5 建筑材料TU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TU7 建筑施工TU8 房屋建筑设备TU9 地下建筑TU97 高层建筑TU98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TU99 市政工程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社会与环境X3 环境保护管理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网络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着Z5 年鉴、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㈥ 栅格扩散计算中有一种算法是D8算法,但是小弟不知道具体的实现方法

水文分析就是按照D8算法来的

㈦ 国际象棋中王从d8到d1走7步几种方法

我的答案是393
我想说这怎么是棋牌类的题。。。7步又不让王车易位。。。 王就只能一步一步往下走。。。 应该是用计算机编程算法里面的动态规划来做
手头没有编译软件,自己跑了一遍算法。。答案应该是 393 吧。。毕竟心算的很累。。可能有错吧。。。看我这么辛苦给个分吧。。。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1 2 3 2 1 0
0 1 3 6 7 6 3 1
1 4 10 16 19 16 10 4
5 15 30 45 51 45 30 14
20 50 90 126 141 126 89 44
70 160 266 357 393 356 259 133
欢迎LZ追问

㈧ 会仙岩溶湿地水文特征

5.2.1 水文观测点布置

由于本研究区内没有设专门水文观测站,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水文观测数据,是通过临时设置的站点获取的。这些观测站点主要有地表水观测点、地下水观测点、泉水观测点、地表水水质观测点、地下水水质观测点。各观测点类型、数目及分布见图5.8;表5.4。

图5.8 会仙湿地水文观测点布置图

表5.4 会仙岩溶湿地水文观测点统计表

5.2.2 水位特征

5.2.2.1 地表水水位特征

(1)多峰多谷特征明显

总体上看,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水位在观测期内多峰多谷特征明显。从图5.10~图5.13可以看出,每个观测点在水文观测期水位波动都比较频繁,每次较大的集中降雨后一两天,就会出现一次水位峰值,之后便迅速回落。每个观测点的水位峰值均出现在2007年6月中旬,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的10月下旬。原因是2007年6月份是2007年内降雨的集中发生期,而10~12月份为2007年的干旱期,其中,10月份将近一个月都未降雨(图5.9),导致观测点水位连续下降。观测点C1(斗门总闸)、C2(古运河东支出口)、C3(莫家古运河)、C4(睦洞河出口)的最高水位分别为147.76m、147.52m、149.30m、147.60m;最低水位分别为146.44m、146.20m、148.10m、144.6m。

(2)水位变幅较大

地表水水位变幅较大,且不同观测点水位变幅相差也较大。观测点C1(陡门总闸)、C2(古运河东支出口)水位变幅相近,约为1.30m;观测点C3(莫家古运河)位于古运河西支,水位变幅约1.20m;观测点C4(睦洞河出口)水位变幅最大,为3.21m。

观测点C3(莫家古运河)下游出口与会仙河相通,会仙河上游筑有多座水坝,水位动态变化受人为控制影响很大,加上古运河淤堵现象严重,故水位变幅较小;观测点C4(睦洞河出口)为湿地水体主要排泄口,加上与相思江连通,受其汛期洪水顶托作用影响,水位变幅较大。

(3)对降雨响应时间较短

通过图5.9~图5.13比较可以看出,湿地水位对降雨响应时间较短。一次大的集中性降雨后24h左右,地表水水位即可达到最大值。降雨停止后,水位即下降,降幅可达0.20m/d。

图5.9 会仙湿地降雨量过程线

图5.10 C1观测点(陡门总闸)水位变化特征图

图5.11 C2观测点(古运河东支出口)水位变化特征图

图5.12 C3观测点(莫家古运河)水位变化特征图

图5.13 C4观测点(睦洞河出口)水位变化特征图

5.2.2.2 地下水水位特征

(1)多峰多谷特征较明显

会仙岩溶湿地松散层地下水水位多峰多谷特征较明显。总体来看,1~3月份为平水期,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4~8月份进入雨季,地下水水位达到最高,受降雨频率及强度影响波动较大;9~12月份地下水水位不断降低,波动有所减少。从图5.14可以看出,莫家民井2006年最低水位为150.55m,2007年最低水位为150.26m,均出现在每年的11月份。莫家地下水9~11月份水位一般保持在150.5~150.75m,2006年12月~2007年3月中旬水位则略有升高且动态变化较小,一般为150.7~151.10m;2007年3月中旬至8月份,地下水水位抬升及波动增大。从图5.15可以看出,斗门民井地下水水位波动较莫家民井要大,这是因为斗门民井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有较密切联系。据居民反映,斗门民井井底处有一近南北走向岩溶裂隙,岩溶地下水水量的频繁变化直接影响到上覆松散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研究区松散层地下水水位波动与下伏岩溶地下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丰水期降雨频繁,岩溶地下水水量变化较大,导致松散层地下水水位的波动频繁。

(2)地下水水位变幅不均

从表5.5及当地村民介绍分析得出,会仙岩溶湿地内年内地下水水位变幅在0.76~2.20m。其中,松散层地下水水位较低,水位变幅较小,在1.00~1.50m左右,如D1、D2、D4、D6、D9、D14、D15;裸露岩溶区或受岩溶地下水影响较大的覆盖岩溶区的地下水位变幅一般较大,约为2.00m,如D3、D7、D8、D12、D13;另外,D5、D10、D11处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联系也较密切,水位变幅较小,约为1.00m,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区位于地下水集中径流或排泄带,地下水补给较充足。

图5.14 观测点D2(莫家民井)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图

图5.15 观测点D1(斗门民井)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图

表5.5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统计表(单位:m)

续表

图5.16和图5.17为松散层地下水在洪水期及枯水期地下水等值线及三维图,由该图可以看出地下水的流向,也可以看出其流场受季节影响并不大。部分观测点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联系密切。因此,该图反映的松散层地下水水位及流场的变化也受到了岩溶地下水的影响。

图5.16 2007年洪水期松散层地下水位等值线及三维图

图中数据单位为m

图5.17 2007年枯季松散层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及三维图

图中数据单位为m

(3)对降雨响应时间较短

会仙岩溶湿地内,与岩溶地下水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地下水位对降雨响应时间也较短。如2007年4月24日凌晨一点左右降雨58mm,10h 后观测七星村民井水位上涨0.44m,由0.58m上升为0.14m,水质浑浊;12h后观测斗门村民井水位上涨0.40m,由1.55m上升到1.15m,涨幅0.40m。据当地村民反映,七星民井及斗门民井地下水位一般在降雨后10~20 h后即达到峰值。这两个观测点地下水水位上升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该井与岩溶裂隙连通,即孔隙水与岩溶水连通所致。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区在丰水期或有集中性的较强降雨时,岩溶地下水对松散层地下水的贡献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5.2.2.3 水域分布

会仙岩溶湿地内水位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其水域分布。研究区水位动态变化较大,导致湿地水域分布变化较大。图5.18所示为2007年洪水期最高水位及枯水期最低水位时的会仙岩溶湿地水域分布图。2007年,会仙岩溶湿地最大水域面积达到29.5km2,最小水域面积仅为3.8km2。另外,图5.19~图5.23为湿地洪水期与枯水期水情对比照片,更直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实际情况。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会仙岩溶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功能已经变得较弱。影响会仙岩溶湿地调蓄洪水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图5.18 会仙湿地洪水期、枯水期水域分布图

图5.19 睦洞七星村水情变化

(a)洪水期(2007年6月14日);(b)枯水期(2007年10月14日)

图5.20 睦洞河源头水情变化

(a)洪水期(2007年6月14日);(b)枯水期(2007年10月14日)

图5.21 分水塘水情变化

(a)洪水期(2007年6月14日);(b)枯水期(2007年10月14日)

图5.22 睦洞河出口水情变化

(a)洪水期(2007年6月14日);(b)枯水期(2007年10月14日)

图5.23 渣塘底沼泽区水情变化

(a)洪水期(2007年6月14日);(b)枯水期(2007年10月14日)

(1)下垫面因素

研究区处于平原分水岭上,中部略高于东、西部,导致水体沿东、西两个方向分流,不易于水体的大量及长时间汇集,降低了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

(2)河流发育

研究区内发育睦洞河,为湿地水体的主要排泄带。此外,区内还筑有相思埭古运河。古运河沿东西向贯穿整个湿地南部及。近代以来,运河西支由于日久失修,多被淤堵,其排水作用不大,但东支水力坡度较大,其排水能力依旧较强。除干旱月份断流外,常年有水从由古运河东支流出。

(3)人为破坏

多年来,当地居民为促进农业、养殖业发展,处处开荒,筑堤围塘,修建沟渠。湿地原有的具有较强蓄水能力的草根层、腐殖层被破坏,不仅调蓄功能进一步降低,其水文循环也遭到了破坏。

(4)岩溶发育

岩溶发育主要影响了湿地对地下水调蓄能力。岩溶发育可以使地下水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汇集,转化成地下径流排泄至地表或河道。

会仙岩溶湿地调蓄功能的破坏会导致湿地的衰退,保护湿地就必须要加强湿地的调蓄功能。建议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人为活动对其的影响,减少和控制人们对湿地进一步的破坏,并逐步修复以前对湿地所造成的破坏,例如退耕还草等;其次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控制湿地水位及水域淹没范围。

5.2.3 流量特征

5.2.3.1 地表水流量特征

(1)水源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观测点C2(古运河东支出口)、C4(睦洞河出口)分别为会仙岩溶湿地东、西两向的总出口,其流量变化反映了其内部水量的变化。由图5.24,图5.25可以看出,研究区水源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在时程上雨水与流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强度的降水都会引起河水流量不同程度的增大。

图5.24 观测点C2(古运河东支出口)流量与降雨过程

图5.25 观测点C4(睦洞河出口)流量与降雨过程

湿地水量尽管在平水和枯水期仍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但这部分水源占次要地位,雨水补给为其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

(2)对降雨响应时间较短

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对降雨响应时间都普遍较短。由图5.24和图5.25可以看出,会仙岩溶湿地河流对降雨响应时间范围是1~3d。其中,观测点C2流量与降雨对应关系最紧密,流量达到峰值的滞后时间仅为1d,观测点C3则为2~3d。

观测点C2为古运河东支出口,运河东支的集水区(狮子岩、冯家、黄毛一带)面积较小且地势相对较高,蓄洪能力较差,降雨后水量会很快集中排泄于古运河内,所以古运河流量往往在降雨24 h内会急剧增大;睦洞河发源于睦洞湖,为湿地主要蓄水区,由于蓄水作用影响,睦洞河流量变化往往相对滞后。

(3)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径流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水源。会仙岩溶湿地水源补给主要为雨水补给,导致其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研究区径流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全年径流量70%。湿地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内径流分配与降水关系密切。

5.2.3.2 地下水流量特征

(1)泉流量动态变化特征

会仙岩溶湿地内的泉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非岩溶泉、岩溶泉。其中,非岩溶泉出露于覆盖岩溶区,岩溶泉出露于裸露岩溶区。研究区内泉点类型及枯水期流量见表5.6。由于研究区的泉点均位于湿地低洼沼泽区或水渠河流河床上,无法测得洪水期的流量。另外,泉点Q5、Q6及Q10作为补给水源,被当地居民圈围起来用作养殖水塘,泉水流量也已无法测得。

表5.6 会仙岩溶湿地泉点流量统计表

由表5.6可以看出,在平水期及枯水期,研究区岩溶泉的流量均为零;非岩溶泉的流量较小且差别不大,均小于5.0L/s,且常年不干,逢特干旱年份,成为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虽然对会仙岩溶湿地泉点流量未能进行全面和长期观测,但通过对冯家东沼泽岩溶泉(Q4)进行观测得出,枯水期其流量为零,丰水期其流量可达111.0 L/s。这说明研究区内岩溶泉点流量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年内流量动态变化较大。

(2)伏流流量动态变化特征

伏流发育于狮子岩一带,流量动态变化较大,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时伏流出水流量较大,最高水位可高于洞底1.50~2.00m;平水期、枯水期流量一般较小,若连续数月不下雨,则会出现断流,一年内断流时间可达1~2月。2007年6月28日测得该伏流最大出水流量1500L/s,2006年10月27日与2007年12月5日两次观测到地下河断流。

5.2.4 水质特征

5.2.4.1 地表水水质特征

(1)评价方法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会仙岩溶湿地内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徊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公式如下: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

式中:P为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Ci为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Si为某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标准浓度,mg/L;n为水质评价因子的数量。

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表5.7。

表5.7 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表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表1,评价因子选有pH值、COD、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铅共12个。鉴于保护会仙岩溶湿地环境的目的,计算时地表水标准浓度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取值。

(2)评价结果

地表水取样点共9个,评价结果见表5.8,取样点分布及评价结果分区见图5.26。

图5.26 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水质分区图

评价结果表明:该区9个观测点,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属轻度污染。水质超标因子主要是为总磷。大部分观测点水质污染指数为0.5左右,略高于标准值0.4,属轻污染范围;督龙养殖场、睦洞河源头个别月份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4、0.97,属中度污染;仅分水塘及七星码头个别月份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属重污染。从污染分区来看,研究区中度污染及重污染区多为受人为影响严重的地区。七星码头位于睦洞七星村居民区内,此处地表水受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督龙养殖场为养殖塘,污染也较严重。

表5.8 会仙湿地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

综合分析来看,会仙岩溶湿地内地表水不符合生活用水的标准,七星码头及督龙养殖场的水体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只符合农业用水、一般工业用水、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及一般景观的要求。

湿地地表水质与湿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水质恶化会导致湿地水生生物种类及数量的较少。改善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水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禁止当地居民向水体内排放生活污水及农药残留物,倾倒生活垃圾;其次,控制人们大面积围塘养鱼,拆除围塘堤堰,提高保护区居民及周边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5.2.4.2 地下水水质特征

(1)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将地下水质分为五级,依次为:

Ⅰ级(优良水)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级(良好水)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级(较好水)是以人体健康基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

Ⅳ级(较差水)以工、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Ⅴ级(极差水)不适用于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本次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分别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系采用各监测点的评价因子对应“标准”中规定的五个类型水赋值范围,以“从优不从劣原则”进行单项组分评分(Fi)(表5.9),从而对水质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因子单项评价分值,利用公式3.2、3.3得出综合评价指数(F),按照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表5.10)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表5.9 单项组分各类别对应分值表

表5.10 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

根据资料内容及实际情况,参加评价的水化学项目有pH值、总硬度、Cl-

、F-、NO3-、

、Cu、Pb、Zn、Cd、Co、Ni、Mn、Hg、Cr6+、As,共17项。

其中综合评价指数F按下式计算:

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的特殊性研究

式中:F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中的最大值。

(2)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首先对会仙岩溶湿地4个地下水监测取样点水质状况进行了单项组分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表5.11;图5.27)。

表5.11 会仙湿地地下水水质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指数表

图5.27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分区图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观测点较少,调查的地下水类型包括岩溶地下水及松散层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质评价分值在0.74~7.20 范围内,水质有好有差。其中,文全东北溶潭位于湿地北部裸露岩溶区,综合评价指数为0.74,水质优良,符合Ⅰ类标准;其余各点均位于覆盖岩溶区,综合评价指数均小于4.25,符合Ⅲ类标准,适合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只有七星民井位于覆盖岩溶区,综合评价指数达到了7.17,水质较差,接近Ⅴ类水质标准,已不适用于当地居民饮用。

地下水水质问题就是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因为研究区内居民的饮用水源均为地下水。综合来看,除睦洞七星村附近地区外,研究区绝大部分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是有保障的。当地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为当地居民寻求符合饮用标准的水源。

㈨ 水文分析系统怎么下手

水文分析

水文分析是
DEM
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
DEM
生成的集水流域和水流网络,
成为大多数地表水文分析模型的主要输入数据。
表面水文分析模型研究与地表水流有关的各
种自然现象例如洪水水位及泛滥情况,
划定受污染源影响的地区,
预测当某一地区的地貌改
变时对整个地区将造成的影响等。

基于
DEM
地表水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水文分析工具提取地表水流径流模型的水流
方向、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包括河流网络的分级等)以及对研究区的流域进
行分割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水文因子的提取和分析,
可再现水
流的流动过程,最终完成水文分析过程。

本章主要介绍
ArcGIS
水文分析模块的应用。
ArcGIS
提供
的水文分析模块主要用来建立地表水的运动模型,
辅助分析地
表水流从哪里产生以及要流向何处,
再现水流的流动过程。

时,
通过水文分析工具的应用,
有助于了解排水系统和地表水
流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关键过程。

ArcGIS
将水文分析中的地表水流过程集合到
ArcToolbox
里,如图
11.1
所示。主要包括水流的地表模拟过程中的水流
方向确定、
洼地填平、
水流累计矩阵的生成、
沟谷网络的生成
以及流域的分割等。

本章
1

5
节主要是依据水文分析中的水文因子的提取过
程对
ArcGIS
中的水文分析工具逐一介绍。文中所用的
DEM
数据在光盘中
chp11
文件夹下的
tutor
文件夹里面,每个计算
过程以及每一节所产生的数据存放在
tutor
文件夹的
result
文件
夹里面,
文件名与书中所命名相同,
读者可以利用该数据进行
参照练习。本章最后一节还提供了三个水文分析应用的实例。

9.1
无洼地
DEM
生成

DEM
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光滑的地形表面的模拟,但是由于内插的原因以及一些真实地
形(如喀斯特地貌)的存在,使得
DEM
表面存在着一些凹陷的区域。这些区域在进行地表
水流模拟时,
由于低高程栅格的存在,
使得在进行水流流向计算时在该区域得到不合理的或
错误的水流方向。因此,在进行水流方向的计算之前,应该首先对原始
DEM
数据进行洼地
填充,得到无洼地的
DEM


洼地填充的基本过程是先利用水流方向数据计算出
DEM
数据中的洼地区域,
然后计算
出这些的洼地区域的洼地深度,最后以这些洼地深度为参考而设定填充阈值进行洼地填充。

9.1.1
水流方向提取

水流方向是指水流离开每一个栅格单元时的指向。

ArcGIS
中通过
将中心栅格的
8
个邻域栅格编码,
水流方向便可由其中的某一值来确定,

11.2

水流流向编码


11.1 ArcToolBox
中的

水文分析模块

栅格方向编码如图
11.2
所示。

例如:如果中心栅格的水流流向左边,则其水流方向被赋值为
16
。输出的方向值以
2
的幂值指定是因为存在栅格水流方向不能确定的情况,
此时需将数个方向值相加,
这样在后
续处理中从相加结果便可以确定相加时中心栅格的邻域栅格状况。

水流的流向是通过计算中心栅格与邻域栅格的最大距离权落差来确定。
距离权落差是指
中心栅格与邻域栅格的高程差除以两栅格间的距离,
栅格间的距离与方向有关,
如果邻域栅
格对中心栅格的方向值为
2

8

32

128
,则栅格间的距离为
2
倍的栅格大小,否则距离

1


ArcGIS
中的水流方向是利用
D8
算法(最大距离权落差)来计算水流方向的。具体计
算步骤如下:

1.


ArcMap
中单击
ArcToolbox
图标,启动
ArcToolbox


2.

展开
Spatial Analysis Tools
工具箱,打开
Hydrology
工具集;

3.

双击
Flow Direction
工具,弹出(如图
11.3
所示)水流方向(
Flow Direction

计算对话框;


1


I
nput surface data
文本框中选择输入的
DEM
数据:
dem



2



Output flow direction raster
文本框中
命名计算出来的水流方向文件名为
flowdir
,并选择保存路径;


3





Force
all
edge
cells
to
flow
outward(Optional)
前的复选框,指所有

DEM
数据边缘的栅格的水流方向全
部是流出
DEM
数据区域。默认为不选择。这一步为可选步骤;


4




drop
raster

drop
raster
是该栅格在其水流方向上与其临近的栅格之间的高程差与
距离的比值,
以百分比的形式记录,
它反映了在整个区域中最大坡降的分布情况。
这一
步为可选步骤;


5




OK
按钮,完成操作。按钮,完成操作。计算出的水流方向数据结果如图
11.4

示。


11.3
水流方向
Flow Direction
计算对话框

9.1.2
洼地计算

洼地区域是水流方向不合理的地方,
可以通过水流方向来判断哪些地方是洼地,
然后对
洼地填充。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洼地区域都是由于数据的误差造成的,
有很多洼地是地表形
态的真实反映。
因此,在进行洼地填充之前,
必须计算洼地深度,
判断哪些地区是由于数据
误差造成的洼地而哪些地区又是真实的地表形态,
然后在洼地填充的过程中,
设置合理的填
充阈值。

1.

洼地提取


1




Hydrology
工具集中的
Sink
工具,
弹出洼地计算对话框,如图
11.5
所示;


2



Input flow direction raster
文本框中,
选择水流方向数据
flowdir



3



Output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存放的
路径以及重新命名输出文件为
sink



11.4
利用
Flow Direction
工具计算出来的水流方向图


11.5
洼地计算对话框


4




OK
按钮,完成操作。计算结果如图
11.6
所示,深色的区域是洼地。

2.

洼地深度计算


1




Hydrology
工具集中的
Watershed
工具,弹出流域计算对话框,如图
11.7
所示,
它用来计算洼地的贡献区域;


2



Input flow direction raster
文本框中
选择水流方向数据
flowdir
,在
Input
raster or feature pour point
文本框中选
择洼地数据
sink
,在
pour
point
field
文本框中选择
value



3



Output
raster
文本框中设置输出数
据的名称为
watershsink



4




OK
按钮,完成操作。计算出的
洼地贡献区域如图
11.8
所示;


11.7
洼地贡献区域计算对话窗口(
watershed



11.6

计算出来的洼地区域


5



算每个洼地所形成的贡献区域的最低高程;

1


打开
Spatial Analysis Tools
工具箱中
Zonal
工具集,双击
Zonal Statistic
工具,弹出
如图
11.9
所示的分区统计对话框;

2



Input raster or feature zonal data
文本框中,选择洼地贡献区域数据
watershsink


3



Input value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
dem
作为
value raster


4



Output raster
文本框中将输出数
据文件命名为
zonalmin
,存放路径
保持不变;

5


在统计类型选择的下拉菜单中选
择最小值(
MINIMUM
)作为统计
类型;

6


单击
OK
按钮,完成操作。


6



算每个洼地贡献区域出口的最低高程即洼地出水口高程;

1


打开
Spatial Analysis Tools
工具箱中
Zonal
工具集,双击
Zonal Fill
工具,弹出如图
11.10
所示的
Zone Fill
对话框;

2



Input zone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
watershsink
,在
Input weight raster
文本框中选择
dem
,在
Output raster
文本框中将输出数据命名改为
zonalmax


3


单击
OK
按钮,完成操作。


7



算洼地深度。


11.8

计算出来的洼地贡献区域


11.9
分区统计对话框

㈩ 帮我解密下面这个MD5,在线等

MD5算法是对信息的产生的摘要,信息一般包括消息记录或者文件。其加密的结果不只与加密用的密钥K有关,而且与加密的明文相关。加密用的HASH函数具有不可逆性和唯一性,也就是说你只能从明文得到加密结果,而根本无法从加密的结果解密出明文及密钥K的。
这段密文含有字母和数字,比较复杂,本人无能没办法破解。
经过高人指点,破解出来了!
rhkhgm

热点内容
设qq密码时应该设什么 发布:2025-01-14 02:13:20 浏览:605
剑侠情缘主线脚本 发布:2025-01-14 02:11:05 浏览:410
java执行ftp命令 发布:2025-01-14 02:05:21 浏览:937
青柠檬编程 发布:2025-01-14 02:05:18 浏览:882
下载加密日记本 发布:2025-01-14 02:05:16 浏览:538
汽车的假配置有哪些 发布:2025-01-14 02:03:16 浏览:41
二次插值算法 发布:2025-01-14 02:02:01 浏览:163
江西页游服务器云主机 发布:2025-01-14 02:01:17 浏览:492
安卓配置描述文件在哪里 发布:2025-01-14 01:51:21 浏览:260
android数据xml存储 发布:2025-01-14 01:48:45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