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功率控制算法

功率控制算法

发布时间: 2022-04-21 08:35:52

① SON网络中自配置功率控制算法是怎么回事啊怎么建立数学模型来比较两个功率控制算法的好坏啊

选择电机是要根据你车子所设计的速度有直接关系的,如果你的传动比做的够大,电机的功率几W就够,当然速度会很慢!反之则需要更大的电机.整车重量达到了3KG已经算是比较重的了,可以选择20-30W左右550有刷电机和有刷电调,这样会比较划算!

② 什么是worst-case鲁棒功率控制

什么是worst-case鲁棒功率控制?

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然而。测量关心的变量,系统就要重新设计。一旦设计成功,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完整性控制器设计,鲁棒PID控制以及鲁棒极点配置,同时镇定。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特别是对那些比较关键且(1)不确定因素变化范围大。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但是,鲁棒观测器等。飞机和空间飞行器的控制是这类系统的例子。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就不需太多的人工干预,与期望值相比较。另一方面,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鲁棒控制。

这个理论和应用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测量,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

鲁棒控制方法适用于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的应用,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

一般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以一些最差的情况为基础。在过去的20年中,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如何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和它的变化范围、比较和执行,也就是鲁棒控制,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由高级专家完成。

鲁棒控制方法。

由于工作状况变动,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如果要升级或作重大调整,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同时过程的动态特性已知且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可以预估,某些控制系统也可以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大小)的参数摄动下鲁棒控制简介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概念:INA方法。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因此一般系统并不工作在最优状态;(2)稳定裕度小的对象,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
热心网友 2015-4-2

相关内容
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然而。测量关心的变量,系统就要重新设计。一旦设计成功,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完整性控制器设计,鲁棒PID控制以及鲁棒极点配置,同时镇定。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特别是对那些比较关键且(1)不确定因素变化范围大。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但是,鲁棒观测器等。飞机和空间飞行器的控制是这类系统的例子。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就不需太多的人工干预,与期望值相比较。另一方面,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鲁棒控制。

这个理论和应用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测量,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

鲁棒控制方法适用于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的应用,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

一般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以一些最差的情况为基础。在过去的20年中,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如何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和它的变化范围、比较和执行,也就是鲁棒控制,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由高级专家完成。

鲁棒控制方法。

由于工作状况变动,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如果要升级或作重大调整,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同时过程的动态特性已知且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可以预估,某些控制系统也可以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大小)的参数摄动下鲁棒控制简介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概念:INA方法。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因此一般系统并不工作在最优状态;(2)稳定裕度小的对象,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

③ 跳频通信的原理 技术是什么

跳频是最常用的扩频方式之一,其工作原理是指收发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说,通信中使用的载波频率受伪随机变化码的控制而随机跳变。从通信技术的实现方式来说,“跳频”是一种用码序列进行多频频移键控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码控载频跳变的通信系统。从时域上来看,跳频信号是一个多频率的频移键控信号;从频域上来看,跳频信号的频谱是一个在很宽频带上以不等间隔随机跳变的。其中:跳频控制器为核心部件,包括跳频图案产生、同步、自适应控制等功能;频合器在跳频控制器的控制下合成所需频率;数据终端包含对数据进行差错控制。
与定频通信相比,跳频通信比较隐蔽也难以被截获。只要对方不清楚载频跳变的规律,就很难截获我方的通信内容。同时,跳频通信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有部分频点被干扰,仍能在其他未被干扰的频点上进行正常的通信。由于跳频通信系统是瞬时窄带系统,它易于与其他的窄带通信系统兼容,也就是说,跳频电台可以与常规的窄带电台互通,有利于设备的更新。
通信收发双方的跳频图案是事先约好的,同步地按照跳频图案进行跳变。这种跳频方式称为常规跳频(Normal FH)。随着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对抗越演越烈,在常规跳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适应跳频。它增加了频率自适应控制和功率自适应控制两方面。在跳频通信中,跳频图案反映了通信双方的信号载波频率的规律,保证了通信方发送频率有规律可循,但又不易被对方所发现。常用的跳频码序列是基于m 序列、M序列、RS码等设计的伪随机序列。这些伪随机码序列通过移位寄存器加反馈结构来实现,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能够较快实现同步。它们可以实现较长的周期,汉明相关特性也比较好,但是当存在人为的故意干扰(如预测码序列后进行的跟踪干扰)时,这些序列的抗干扰能力较差。
在90 年代初,出现了基于模糊(Fuzzy)规则的跳频图案产生器。在这种系统中,由模糊规则、初始条件以及采样模式共同来决定系统的输出序列。只要窃听者不知道模糊规则、初始条件、采样模式三者的任何一个,就无法预测到系统的输出频率,由此就提高了系统的抗窃听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模糊跳频给出的跳频码序列与传统的跳频码序列相比更加均匀,也更难预测。
90年代末有人提出了混沌(chaotic)跳频序列。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混沌系统的符号序列来生成跳频序列。在这个混沌系统中要确定一个非线性的映射关系、初始条件和混沌规则,三者唯一确定一个输出序列。由此确定的混沌跳频序列体现了良好的均匀性,低截获概率,良好的汉明相关特性以及具有理想的线性范围。
与一般的数字通信系统一样,跳频系统要求实现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此外,由于跳频系统的载频按伪随机序列变化,为了实现电台间的正常通信,收发信机必须在同一时间跳变到同一频率,因此跳频系统还要求实现跳频图案同步。跳频系统对同步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同步速度快,二是同步能力强。目前跳频电台的同步方法有精确时钟法、同步字头法、自同步法、FFT捕获法、自回归谱估计法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同步方案常常综合使用多种同步方法。例如战术跳频系统中常用扫描驻留同步法,综合使用了精确时钟法、同步字头法、自同步法三种同步方法,分成扫描和驻留两个阶段进行。扫描阶段完成同步头频率的捕获,驻留阶段从同步头中提取同步信息,从而完成收发双方的同步。
在自适应跳频中,同步还包括收发双方频率集更新的同步,保证双方同步地实现坏频点替代,否则会使收发双方频率表不一致,导致通信失败。频合器是跳频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目前大多数跳频电台中使用的频率合成器采用的是锁相环(PLL)频率合成技术,但是该技术的频率转换速度已经接近其极限,要进一步改善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分辨率较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跳频速率,提出了直接式数字频合器(DDS)。它采用全数字技术,具有频率分辨率高,频率转换时间快,输出频率可以很高而且稳定性好,相位噪声低等优点,可满足快速跳频电台对频率合成器的要求。例如在美国的JTIDS 中,跳速达到每秒35800 跳,只有采用直接数字频合器才能实现。但是DDS的价格昂贵,复杂度大,直接用于战术跳频电台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DDS+PLL的方法,结合两者的长处,可以获得单一技术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跳频系统中,即使在信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在少数跳中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进行差错控制。差错控制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动请求重发纠错(ARQ)技术;二是采用前向纠错(FEC)技术。ARQ技术可以很好的对付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它要求有反馈电路,当信道条件不好时,需要频繁的重发,最终可能导致通信失败。FEC技术不需要反馈电路,但是需要大量的信号冗余度以实现优良的纠错,从而会降低信道效率。由于纠错码对突发错误的纠错能力较差,而通过交织技术可以使信道中的错误随机化,因此,经常采用编码与交织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获得良好的纠错性能。在跳频系统中常用的纠错编码技术有汉明码、BCH码、trellis 码、RS码、Golay码、卷积码和硬判决译码、软判决译码等。1993年提出了TURBO码,其信噪比接近于Shannon极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RS码等常用的跳频编码相比, TURBO 码在跳频系统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潜能。此外,还可以把不同的编码方法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进行联合编码。在快跳频方式下,还可以运用重发大数判决来克服跳频频段内的快衰落。
跳频电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组成跳频通信网,以实现网中的任何两个通信终端均能够做到点到点的正常通信。组网除了要避免近端对远端的干扰、码间干扰、电磁干扰等其它干扰以及由系统引起的热噪声等噪声干扰以外,还要注意避免由组网引起的同道干扰、邻道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等。采用跳频的多址通信网具有很多优点:抗干扰能力强,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对频率选择性衰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等等。但是,与常用的DS/CDMA系统相比,跳频网的最大用户数相对较小。
跳频通信网可以分为同步通信网和异步通信网。跳频通信网有多种组网方式,如分频段跳频组网方式、全频段正交跳频组网方式等。在分频段跳频组网方式中,系统把整个频段分成若干个子频段,不同的通信链路采用不同的子频段进行通信,从而有效地防止同一通信网间的干扰。全频段正交跳频组网方式仅用于同步跳频通信网中,也就是说整个通信网中只有一个基准时钟,通过设计在某一相同时刻t 的N 个相互正交的跳频频率序列来进行组网,这样尽管各个终端间的通信均使用相同频段,但是由于瞬时的跳频频率点不相同,因此可保证它们之间不会出现同频道干扰。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中,由于在通信过程中会去除那些通信条件恶劣的信道,因此频率更新后可能会出现同频道干扰现象,故必须设计一种良好的频点更新算法,保证更新后的跳频序列之间依然是正交的,否则可能会使各通信节点之间频繁出现频率碰撞,导致无法正常通信。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把以上两种组网方式结合进行。例如英国Recal-Tacticom 公司的Jaguar 系列电台在组网中就同时采用了这两种组网方式,可组网数目达到200—300 个。
除了以上这些关键技术以外,调制解调方法在跳频系统中也很重要,可以采用FSK、QAM、QPSK、QASK、DPSK、QPR、数字chirp 调制等多种调制方式。自适应跳频系统是在常规跳频系统的基础上,实时地去除固定或半固定干扰,从而自适应地自动选择优良信道集,进行跳频通信,使通信系统保持良好的通信状态。也就是说,它除了要实现常规跳频系统的功能之外,还要实现实时的自适应频率控制和自适应功率控制功能,因此就需要一个反向信道以传输频率控制和功率控制信息。
通过可靠的信道质量评估算法,发现了干扰频点后,应当在收发双方的频率表中将其删除,并以好的频点对它们进行替换,以维持频率表的固定大小。这种检测和替换是实时进行的。为增加跳频信号的隐蔽性和抗破译能力,跳频图案除具有很好的伪随机性、长周期外,各频率出现次数在长时间内应具有很好的均匀性。在引入自适应频率替换算法对频率表进行实时更新后,为保障系统性能,仍然要求跳频图案具有很好的均匀性,所以应当依次用不同的质量较好的频点来分别替换被干扰的频点。收端频率表的更新会导致收发频率表的不一致性。为了使收发频率表同步更新,必须通过反馈信道将收端的频率更新信息通知发方。这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是一种闭环控制过程,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交换协议来保证频表可靠的同步更新。衡量协议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便是频点去除的速度。在检测出干扰频点后,干扰频点去除的速度越快,对通信的影响越小。
信道质量评估的另一个作用是进行自适应功率控制。功率控制就是要把有限的发送功率最好地分配给各个跳频信道,使得各个信道都能够以最小发射机功率实现正常通信,从而提高跳频信号的隐蔽性和抗截获能力。在自适应跳频系统中,系统检测每个信道的通信状况,并通过信道质量评估单元中的功率控制算法对每个跳频信道单独进行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算法可以基于两种原则:一是比特误码率最小原则,算法为各个跳频信道选择适当的功率,使得接收方收到的数据比特误码率达到预定的误码门限;二是等信干比原则,此算法调整各个跳频信道的平均功率,使得各个跳频信道上的信干比相同,这里的信干比是指各个跳频信道上的信号功率/(对应信道上的干扰功率 + 传输损耗功率)。这两种算法的性能差不多。
随着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战术电台中采用跳频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早在70 年代,就开始了对跳频系统的研究,现已开发了跳频在VHF 波段(30—300MHz)的低端30—88MHz、UHF波段(300MHz 以上)以及HF 波段(1.5—30MHz)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跳频速率和数据数率也越来越高,现在美国Sanders 公司的CHESS 高速短波跳频电台已经实现了5000跳/秒的跳频速率,最高数据数率可达到19200bps。此外,CHESS跳频电台与一般的跳频电台还有所不同,它以DSP 为基础,采用了差动跳频(DFH)技术。通过现代数字处理技术,CHESS跳频电台较好解决了短波系统带宽有限(导致数据速率低的原因)、信号间相互干扰、存在多径衰落等的问题。同时,它的瞬时信号带宽很窄,对其它信号的影响很小。可以看到,实现更高跳速、更高数据速率的跳频电台正是跳频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也已逐渐应用到新型的跳频电台中。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已经在当前的军事通信中占有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与VHF/UHF频段不同,短波信道有许多固有特点,例如,受多径时延、幅度衰落、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信道条件变化莫测。但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得到了技术上的保证,而自适应跳频技术就是这些新技术中的一种。它通过分析波段上的频率占用率,自动搜索无干扰或未被占用的跳频信道进行跳频,不仅避免了自然干扰,也不会受到短波频谱大量占用的影响。它会根据需要自动地改变跳频序列,有效的适应恶劣环境。它在海湾战争中体现出的优越性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现有的DS/CDMA 系统中,远近效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大功率信号只在某个频率上产生远近效应,当载波频率跳变到另一个频率时则不受影响,因此跳频系统没有明显的远近效应,这使得它在移动通信中易于得到应用和发展。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链路间采用相互正交的跳频图案同步跳频,或者采用低互相关的跳频图案异步跳频,可以使得链路间的干扰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对提高系统的容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跳频是瞬时窄带系统,其频率分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现有频率资源十分拥挤的条件下,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跳频的多址性能对于组网有很重要的意义。加拿大Laval 大学提出了在光纤网络中应用快跳频技术。该系统利用Bragg 光栅替代传统跳频系统中的频率合成器,跳速达到10G数量级。系统在30个用户,比特误码率为10-9的条件下,数据速率为500Mb/s。与采用非相干DS/CDMA 技术的光纤网络相比,同时有相同数量的用户使用时,FFH/CDMA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明显优于DS/CDMA 系统。
此外,跳频技术在GSM、无线局域网、室内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水下通信、雷达、微波等多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跳频系统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局限,如信号隐蔽性差,抗多频干扰以及跟踪式干扰能力有限等,而扩频的另一种方式直接序列扩频却有较好的隐蔽性和抗多频干扰的能力。把这两种扩频技术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直接序列/跳频扩展频谱技术。它在直接序列扩展频谱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载波频率跳变的功能,直扩系统所用的伪随机序列和跳频系统用的伪随机跳频图案由同一个伪随机码发生器生成,所以它们在时间上是相互关联的,使用同一个时钟进行时序控制。意大利Telettra 公司的Hydra V 电台是采用了直接序列/跳频混合扩频技术的第一代战术电台。由于采用了直接序列扩频DBPSK 调制方式,比单独采用跳频技术多获得9dB 的处理增益,从而提高了电台的抗干扰性能。

④ 功率控制的应用

CDMA技术构建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终端用户都采用相同的频谱进行上下行链路的数据传输,每一个频谱信道都不是完全正交而是近似正交的,因而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干扰。每一个用户都是本小区内及相邻小区内同时进行通信的用户的干扰源。以宽带CDMA即WCDMA技术标准为例,基站覆盖的小区存在“远近效应”,这与通信用户进行通信时的信道功率有关。”远近效应”的具体描述是离基站远的用户到达基站的信号较弱,离基站近的用户到达基站的信号强,假定终端用户以相同的上行功率进行通信,则由于信号在信道中传输距离的远近差异,基站处收到的信号强度的差别可以达到30-70db,信号弱的用户的信号完全有可能被信号强的用户信号淹没,从而造成较远距离的用户完不成通信过程,严重时有可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对用户终端的信号功率进行控制。另外,为了使基站发射的功率在到达每个用户终端时有个合理的值,也有必要优化基站的发射功率,换言之,基站也要加入到功率控制的框架中来。
CDMA系统是以不同的码字来区分不同的信道的。为不同用户分配的地址码是正交的或者是自相关性很大、互相关性很小的伪随机序列。对正交码来说,尽管在理论上各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为零,但实际上很难保证;而对于在上行链路中采用多个用户合用一个全长度序列的伪随机码的CDMA系统来说,由于只用到了部分的相关性,各信道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干扰。所以CDMA系统是一种自干扰系统。为了尽量地降低各信道相互间的干扰,要求CDMA系统在保证接收信号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发射功率,不需要发射功率裕量。所以,CDMA系统必须有很好的功率控制措施。在CDMA系统中,既用到反向功率控制,还用到前向功率控制。
(1)CDMA系统中的反向功率控制
反向功率控制分为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
①反向开环功率控制
移动台根据在下行链路上检测到的导频信号强度,判断上行链路上的路径损耗,以此控制本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使移动台发出的信号功率在到达基站接收机时与所有其他移动台发出的信号功率到达基站接收机时相同。移动台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为:
平均输出功率(dBm)=平均接收功率(dBm)+
偏置功率+参数 (21.6)
不同频段,移动台的偏置功率是不同的。如800MHz频段移动台的偏置功率是-73dB;1900MHz频段移动台是-76dB。式(21.6)中的参数是指移动台在同步信道上接收到的小区尺寸、小区有效发射功率和接收机灵敏度等参数,这些参数用于调整开环功率控制。这种开环功率控制方式,其前提是上下链路路径衰耗是相同的。如前所述,对采用FDD方式的系统,实际上下行链路路径衰耗的相关性并不紧密。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只能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粗略的控制,一般用于移动台刚开始呼叫,为避免在没有收到闭环控制指令时,移动台发射功率过大对系统中其他信道造成较强的干扰。
开环功率控制可补偿平均路径衰耗的变化和阴影衰落的影响,要求有较大的动态范围(IS-95标准规定,不小于±32dB)。
②反向闭环功率控制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的目的是使基站对移动台的开环功率控制估计迅速作出修正,以使移动台保持最佳的发射功率强度。其方法是基站每隔1.25ms对收到的各移动台的信干比测量一次,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发出一个1bit的功率调整指令,插入到对应移动台的下行业务信道内。移动台接收并检测到功率调整指令后,叠加到开环控制参数上进行发射增益调整。基站发出的插在下行业务信道内的1bit功率控制指令,每次增加或减少移动台发射功率1dB,总控制量不超过±24dB。每1.25ms控制一次相当于800bit/s的控制码率,基本能够跟上大多数的瑞利衰落。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和反向开环功率控制的结合,既保证了移动台开始呼叫时采用适当(粗略估计)的发射功率,又实现了对移动台功率控制精度高、速度快的要求。
③外环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减低误帧率(FER)。IS-95系统通过检查业务信道中的FER来参与调整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这就是外环功率控制。将闭环功率控制与外环功率控制结合起来,使对移动台的功率控制不仅体现在基站接收合适的信噪比上,还直接与话音和数据业务质量相联系。
(2)CDMA系统中的前向功率控制
前向功率控制就是基站根据移动台提供的在下行链路上接收和解调信号的FER结果,调整其对各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使路径衰落小的移动台分配到较小的前向链路功率,而对远离基站的路径衰落较大的移动台分配较大的前向链路功率。 功率控制是W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远近效应和自干扰问题,功率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WCDMA系统是否可用,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WCDMA系统性能的优劣,对于系统容量、覆盖、业务的QoS(系统服务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功率控制的作用首先是提高单用户的发射功率以改善该用户的服务质量,但由于远近效应和自干扰的问题,提高单用户发射功率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服务质量,所以功率控制在WCDMA系统中呈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
WCDMA系统采用宽带扩频技术,所有信号共享相同频谱,每个移动台的信号能量被分配在整个频带范围内,这样移动台的信号能量对其他移动台来说就成为宽带噪声。由于在无线电环境中存在阴影、多径衰落和远距离损耗影响,移动台在小区内的位置是随机的且经常变动,所以信号路径损耗变化很大。如果小区中的所有用户均以相同的功率发射,则靠近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强,远离基站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弱,另由于在WCDMA系统中,所有小区均采用相同频率,上行链路为不同用户分配的地址码是扰码,且上行同步较难,很难保证完全正交。这将导致强信号掩盖弱信号,即远近效应。
因此,功率控制目的是在保证用户要求的QoS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发射功率,减少系统干扰从而增加系统容量。 TD-SCDMA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由于“远近效应”,系统的容量主要受限于系统内各移动台和基站间的干扰,因而,若每个移动台的信号到达基站时都能达到保证通信质量所需的最小信噪比并且保持系统同步,TD-SCDMA系统的容量将会达到最大。
功率控制就是为了克服“远近效应”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它是在对接收机端的信号强度或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适时改变发射功率来补偿无线信道中的路径损耗和衰落,从而既维持了信道的质量,又不会对同一无线资源中其他用户产生额外的干扰。另外,功率控制使得发射机功率减小,从而延长电池是使用的时间。
功率控制算法通常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若从全局的层次上进行分析,则假定内环功率控制速率足够快,能够从理想地跟上信道变化,因此信道增益在一次功率控制达到稳定状态前是恒定的。从这个角度看功率控制问题,着重考虑的问题包括容量、全局稳定性和系统负荷,以及全局控制问题是否有解,即是否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性能要求(SIR)。若从局部的层次上进行分析链路通信的目标SIR值假定不变,并且满足所有用户要求。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则局部功率控制算法收敛性质和收敛速度,即快速跟上信道变化能力,是功率控制算法研究的重点。

⑤ 哪个协议是讲手机功率控制算法的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为防止邻道干扰和远近效应,要求从各移动台(基站)到达基站(移动台)接收机的信号功率电平(或信噪比)或解调后的误码率基本相同,这就需要对移动台(基站)的发射功率进行自动功率控制。特别是在CDMA系统中,在一个无线小区中的许多移动用户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和时隙,只是靠不同的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所以,若用户间所使用的码序列的互相关不为零(理论上下行的各码序列互相正交,互相关系数为零),小区内其他用户的信号相对于某用户的信号来说都是严重的多址干扰。严格进行发射功率控制是克服这种干扰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要求对移动台的发射功率的控制做到既精确又快速。

⑥ secondratepower是什么意思

second rate power的中文翻译

second rate power

二次率功率

双语例句

1

The second power of growth rate of recrystal grains linear increase with
stored energy.

再结晶晶粒生长速率的平方与变形储能呈线性关系。

2

The non-cooperative power control algorithm in the second game supports the
transmission data rate obtained in the first game layer, through calculating
transmitted power, and hence the problem of utilization of radio resources can
be solved using this two layer game.

第二个博弈的非合作功率控制算法,通过计算发射功率,以支持第一个博弈达到均衡的传输速率,从而联合解决无线资源的利用问题。

⑦ LTE的功率控制是怎样的

一般指上行功控

UE根据eNB下发的alpha和P0、下发的功控命令字和自己测量的路损确定功率谱密度(每RB功率),实际发送功率就是功率谱密度*RB数,当然不得超过最大发送功率,如下所示

P=min(Pmax,P0+alpha*PL+F(i)+10lg(RB))

F(i)是i时刻的功率调整量,通过eNB下发的功控命令字调整,eNB可以通过下发功控命令字对UE的功率进行控制。不过功控命令字随ULgrant一起下发,因此只有在上行调度时才能调整功率,如果是稀疏小包业务调整起来就慢了,性能非常依赖P0和alpha了。

说白了,UE的发送功率由eNB主导控制。eNB侧的上行功控算法一般以保证UE的上行SINR为目的。由于UE的总功率不变,功率谱越大,SINR也就越大,但可分配的RB就会变小,对邻区的干扰也会变大,算法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弊,确定UE的最佳发送功率谱密度,一方面确保该UE自己的上行吞吐率、又要最大化小区的上行吞吐率、甚至还要兼顾不要影响邻区用户的性能,使得全网络的容量和覆盖性能达到平衡。复杂点的,功率控制方案甚至还可以和调度方案统筹考虑,即RB个数、RB位置分配、功控、MCS选择的一体化方案。显然是各设备商的核心算法和最高机密。


下行功率谱一般较少调整,或者说调整的非常慢(因为UE是根据测量参考信号的ERS以及配置的PA/PB来确定功率基准的,随意改动PDSCH对应RE上的功率,在16QAM及以上的调制方式下会使UE无法正确解调,要调整的话需要重新发RRC信令通知UE,平凡变化会导致信令风暴,不过对QPSK的调制理论上功控算法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随时变化,因为不存在幅度这个维度的约束),只要确保配置的ERS/PA/PB使得功率不要超过RRU的额定功率即可。具体算法当然也是最高机密。


其它信道的功控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

⑧ 智能天线对功率控制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对功率控制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功率控制的流程发生变化:无智能天线时,功率控制根据SIR测量值和目标值周期的进行调整,有智能天线时首先要先将主波束对准要调整的用户,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测量。
2.对功率控制的要求降低了:在没有智能天线时,某些要升高功率的用户,在有智能天线的情况下,当主波束对准该用户时,可能功率就不需要升高了。如果波束赋形的速度跟上用户移动的速度,则对功率控制的速度要求也低。空间分离的统计特性,降低了TD-SCDMA系统对功率控制的要求。
3.在有智能天线的情况下,功率控制的平衡点方程变得复杂。传统的功率控制建模方法已不再适用。这种情况下的功率控制算法建模一定和具体的智能天线算法相关。
4.联合检测可以降低CDMA系统中的远近效应,动态改变链路的增益,使其具体效果与功率控制的关系及实现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⑨ 电动车的控制器功率怎么计算啊控制器上写的48V29A500W这怎么算出来的 哪位专家给指点下

这个数据不是算出来的,而是测出来的。48V和29A是额定的最佳电压电流,500W不是根据这两个数据算出来的。

控制器上写的48V29A500W表示该控制器的工作电压是48V,最大允许通过点百电流是29A,额定功率是500W。

48V电动车的电机功率有350W、500W、800W,但一般500W的最多,如果后轮不是全封闭版,电机是350W的,如果是全封闭的至少都是500W的,如果是800W的,不仅后轮电机是全封闭的,而且电机比权一般封闭的500W电机要厚一些,同时车体一般要大一些。

(9)功率控制算法扩展阅读:

电动车电动机控制系统应根据其控制算法的复杂程度,选择比较合适的微处理器系统。较为简单的有选用单片机控制器,复杂的可使用DSP控制器,最新出现的电动机驱动专用芯片可以满足一些辅助系统电机控制需求。对电动汽车电动机控制器而言,一般较为复杂宜使用DSP处理器。

控制电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控制芯片及其驱动系统、AD采样系统、功率模块及其驱动系统、硬件保护系统、位置检测系统、母线支撑电容等。

⑩ 分布式功率控制的算法

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是指用户终端(UT)和无线接入网络(RAN)之间的接口,它是任何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模块之一,也是其“移动性”的集中体现。IMT-Advanced的空中接口,在设计思想上是基于ITU-R M.1645建议,其设计目标是:以用户为中心;技术上灵活;成本上可行。

IMT-Advanced系统中典型应用场景有三种:广域场景,其小区覆盖大,业务量中等;大城市场景,其小区覆盖中等,业务量高;本地场景,其小区覆盖小,业务量高。IMT-Advanced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空中接口提出了不同的性能要求(见表1)。

热点内容
魅族微信多开安卓怎么弄 发布:2025-01-18 10:04:33 浏览:448
网络设置里没有服务器是什么 发布:2025-01-18 09:52:19 浏览:343
阿里云esc服务器系统 发布:2025-01-18 09:49:16 浏览:790
你们家的无线网密码是多少 发布:2025-01-18 09:47:50 浏览:730
renderscriptandroid 发布:2025-01-18 09:32:18 浏览:993
安卓手机如何拍游戏素材 发布:2025-01-18 09:30:59 浏览:348
广州日立压缩机有限公司 发布:2025-01-18 09:15:08 浏览:624
服务器两条宽带如何叠加网速 发布:2025-01-18 08:52:17 浏览:731
oracle存储过程集合 发布:2025-01-18 08:42:39 浏览:885
洋葱数学缓存 发布:2025-01-18 08:38:36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