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值算法
① 混凝土回弹强度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测区强度的确定:首先要明确是向哪个方向弹击(向下、向上需修正),弹击后不要松手读完数再松手,回弹时的最大数就是回弹读数精确到1,通常一个测区弹击16次,去最大、最小各3个数,得中间10个数的平均值,这个读数再进行角度和浇筑面修正,修正后的数再查表得出对应的强度,这就是该测区的强度,如果是泵送混凝土的话,这个强度再进行泵送修正就是修正后的强度了。
2.单个构件强度的确定:一般一个构件测10个测区,尺寸小于4.5m和0.3m的可测5个测区,按不同测区数按下列计算构件强度:
10个或以上测区的:fcue=f-1.645S
式中: fcue—强度推定值
f—测区平均值
S—测区标准差
5个测区的以最小测区值为强度推定值。
3.批量评定的话,一般同类构件相同龄期、相同配比和施工工艺可按同批算,进行批量检测时的计算:
fcue=f-1.645S
式中: fcue—强度推定值
f—该批所抽检的所有构件测区平均值
S—该批所抽检的所有测区标准差。
4.特殊处理:
由于回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只适用于10-60MPa,在出现低于10MPa时,强度评定为<10MPa,出现大于60MPa时,以最小值评定。
②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和推定值的计算方法 公式
按《JGJ T 23-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的规定进行回弹强度计算。
当测区数少于10个时,按取最小值。
当测区强度值出现小于10.0MPa时,取<10.0MPa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或按批量检测时,按“平均值-1.645标准差”进行计算。
(2)强度值算法扩展阅读:
标准:
GB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天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混凝土强度代表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未超过中间值的15%时,取3个试件强度的算数平均值做为每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2、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高于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3、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该组试件的强度不应作为评定的依据。
③ 混凝土回弹强度计算方法
摘要 在测区中凿开15毫米左右的一个孔洞,用橡皮吹清理洞口,使用浓度为1%-2%的酚酞酒精溶液喷入洞口,待洞口变红色后,用碳化深度测量尺测量红色与未变色的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每个测点应测量3次,每次精确到025毫米,取3次的平均值,精确到0.5毫米。
④ 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方法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有设计值及标准值
其值的确定是在实验室,选用标准试件进行测定出来的,你所说的计算方法是指?
⑤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及计算方法
你问的是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值都是固定的或给出的 截面承载力N小于等于 稳定系数(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成钢筋面积加上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成面积)
⑥ 运动负荷强度算法
我是体育教师,以前也是专门搞田径的。
我没看过原书,从你贴出来的看,我觉得这公式本身,以及对公式解释都有问题,很模糊。
先不说公式本身了。就拿他那段字
第一,“在练速度耐力时,其100米均速强度和量之比”
“练速度耐力”,这种提法会不会太模糊,练速度耐力我可以安排跑1个800米,2个400米,也可以安排跑4个150米。 是不是都按他公式要求的三个速度跑就是所谓强度跑?
第二,他只提了训练中量和强度的关系,似乎长时间慢跑就是练耐力,短时间快跑就是练速度。两者适中就练速度耐力。 却没提另一个考虑的重点:训练间歇时间。
按照书上的说法,
我大强度跑2个200米,每个200米中间休息1个小时。
我小强度跑10个200米,每个200米中间休息10秒。
这样的训练效果是否相同,是否都达到练速度耐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此书内容低劣,漏洞百出。
你训练队的和体院的学生?如果你有什么疑问,可M我讨论。
即使你用公式法算出你分段速度了,你训练时控制不了速度还不是没用。
关键是平时训练要培养跑的速度感。这种公式算法适合纸上谈兵,不适合实际训练。
我觉得更好的运用跑完即刻测脉搏,来判断运动强度。
下面的朋友, 我是一个举例,映衬那本书的对强度和量解释的疏忽。
我的意思是 不是跑的快就是强度,训练数量多就是量。而应该考虑中间休息时间。
⑦ 混凝土抗压强度怎么计算及计算方法
做3个15cm*15cm*15cm的试块为一组
用试验机器对试块加压,测出试块破坏时的应力
测出3个应力,强度计算如下:
(1)计算出3个应力的平均值
(2)如果最大或最小的与平均值相比均未超过15%的误差,则取平均值为该组试块的强度代表值
(3)如果最大或最小的与平均值相比只有1个超过15%的误差,则取中间的应力为该组试块的强度代表值
(4)如果最大或最小的与平均值相比均超过15%的误差,则该组试块无效
非标准试件的抗压强度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边长10cm的,强度值乘以0.95;边长20cm的,乘以1.05
⑧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 我求公式和具体算法 兄弟们帮帮忙哈
按照《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上的步骤一步一步算,比较麻烦,容易出错。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Excel公式:STDEV()【具体用法就是把强度数值输入到一个范围例如A2:F100,在某个单元格,例如A1中输入 =STDEV(A2:F100) 就能求的标准差。
⑨ 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
混凝土的强度就是标准强度(是在养护温度20;时间28天取得的抗压强度值),一般7天就达到标准强度的70~80%;所以,任意一天的强度是没有计算公式的,只有相对比的,就是按配合比做28组甚至更多,每天去取强度数值,之后进行对比!
⑩ 求:屈服强度的计算方法
总体是:
屈服强度=屈服时载荷/试样的面积。
工程上采用规定一定的残留变形量的方法,确定屈服强度,常用的标准有三种:
第一种是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值,用σP表示,超过σP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第二种是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值,用σd表示,超过σd时,即认为材料开始屈服;第三种是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用σ0.2或σys表示。
上述定义都是以残留变形为依据的,彼此区别在于规定的残留变形量不同。现行国家标准将屈服强度规范为下列三种情况。
(1)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σP) 试样在加载过程中,标距长度内的非比例伸长量达到规定值(以%表示)的应力,如σP0.01,σP0.05等。
σP通常用图解法测定,对有明显弹性直线段的材料,可利用自动记录的载荷-伸长(P-ΔL)曲线。自弹性直线段与伸长轴的交点O起,截取一相应于规定非比例伸长的线段OC(OC=nLeεp,其中n为拉伸图放大倍数,Le为引伸计标距,εp为规定的非比例伸长率),过C点作弹性直线段的平行线CA,交曲线于A点,A点对应的载荷Pp即为所测定的非比例伸长载荷,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P =Pp/S0
(2)规定残余伸长应力(σr) 试样卸载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比例时的应力,常用的为σr0.2,即规定残余伸长率为0.2%时的应力值。
测定σr通常用卸载法,即当卸载后所得残余伸长为规定残余伸长载荷Pr,规定残余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r=Pr/S0
(3)规定总伸长应力(σt) 试样标距部分的总伸长(弹性伸长与塑性伸长之和)达到规定比例时的应力。应用较多的规定总伸长率为0.5%、0.6%和0.7%,相应地,规定总伸长应力分别记为σt 0.5,σt 0.6和σt 0.7。
测定σt也用图解法,操作与测定σP相同,拉伸图横轴放大倍数不小于50倍。在P-ΔL曲线上,自曲线原点O起,截取相应于规定总伸长的线段OE(OE=n·Le·εt,式中εt为规定总伸长率),过E点作纵轴平行线EA交曲线于A点,A点对应的载荷即为规定总伸长的载荷,规定总伸长应力由下式计算:
σt=Pt/S0
在上述屈服强度的测定中,σP和σt是在试样加载时直接从应力-应变(载荷-位移)曲线上测量的,而σr则要求卸载测量。由于卸载法测定残余伸长应力σr比较困难,而且效率低,所以,在材料屈服抗力评定中,更趋于采用σP和σt。σt在测试上又比σP方便,而且不失σP表征材料屈服特征的能力,所以,可以用σt,代替σP,尤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采用σt的测定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对于不连续屈服即具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其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屈服平台就是材料屈服变形的标志,因此,屈服平台对应的应力值就是这类材料的屈服强度,记作σys按下式计算:
σys=Py/S0
式中 Py——为物理屈服时的载荷或下屈服点对应的载荷。
屈服强度是应用最广的一个性能指标。因为任何机械零件在工作过程中,都不允许发生过量的塑性变形,所以,机械设计中,把屈服强度作为强度设计和选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