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数据库
‘壹’ 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特色
截止2004年12月,CSDL为全院开通近30个数据库。类型有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引文数据库、事实数据库、西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库、科学文献数据库。
CSDL提供13种外文全文数据库,覆盖了2863种核心期刊,6409种西文会议录。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学、电气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它们是:
Elsevier西文期刊数据库
SpringerLink西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Blackwell期刊全文数据库
Willey InterScience期刊全文数据库
AIP和APS美国物理协会电子期刊
ACS美国化学协会全文期刊
IEL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和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数据库
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期刊
Nature系列期刊全文数据库
Cell Press电子期刊。
德温特专利全文库
ProQuest美国和加拿大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CSDL还链接Science网络期刊和提供4种网络免费全文科技期刊库。它们是DOAJ和FreeFullText,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Highwire,医学和生命科学全文期刊BioMed。
CSDL提供11个文摘数据库,其中9个全院开通。它们是:
EI工程文摘
BIOSIS PREVIEW生物文摘
INSPEC英国科学文摘
CSA剑桥科学文摘
PQDD B美国和加拿大博硕士论文文摘
ISTP科技会议录文摘
CCC期刊题录速报
德温特专利索引
JCR期刊引证报告
同时,SCI科学引文索引,GEOREF地球科学文摘在部分研究所开通。
‘贰’ 中国科学院sci-jcr分区表大类1区,2区或3区的刊物有哪些
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官方的分区体系与中科院的分区体系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某些期刊在不同体系下的分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在SCI数据库中,某期刊可能被评为一区,但在中科院的分区体系中,该期刊可能被归为二区或三区。
中科院的期刊分区体系分为大区和小区。大区包括一区、二区和三区,而小区则包括四区和五区。大区期刊通常代表学术水平较高,而小区期刊的学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同一期刊在不同的分区体系下,其分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期刊A在SCI数据库中可能被评为一区,但在中科院分区体系中,其可能被划分为二区或三区。
此外,中科院的分区体系还考虑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例如,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可能在中科院分区体系中被评为一区,但在工程学领域,同一期刊可能被划分为二区或三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方向的不同。
总的来说,期刊在不同分区体系下的分区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分区体系的不同标准和考量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在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分区体系来进行综合考虑。
中科院的期刊分区体系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因子、引用次数、被引用期刊的影响力因子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因此,在评估期刊的学术水平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分区体系来进行综合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的期刊分区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每年的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最新的分区结果。
‘叁’ 中科院化学综合数据库目前包含多少个数据库
中科院化学综合数据库目前包含30个数据库。化学数据库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建设的综合科技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专项。
‘肆’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的背景与历程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通过观测、考察、试验、计算等多种途径产生和积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科学数据和资料,但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无法充分发挥这些宝贵信息资源的作用。60年代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技术,为有效管理和开发应用科学数据创造了有利条件。70年代开始各研究所在自己学科领域中试建数据库,特别是化学领域的专业库得到迅速发展。专业库的建立促进了数据科学管理的进程,然而分散的、独立的库,限制了数据规范标准的统一和共享的实现。为此,中国科学院1983年提出了“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1986年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的重点工程项目。同时,中国科学院将其列入“七五”院重大项目和“八五”、 “九五”院基础研究特别支持项目;“系统网络软件开发”又作为国家基金委1995年网络应用重大项目予以支持,使系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系统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数据库的研制和建设过程正是知识积累、加工、利用和传播的过程,是跟踪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是数据资料逐步规范标准和积累的过程,也是广大系统建设者与用户不断沟通,向实用化发展的过程。为此,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数据库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01年已经成为国内信息量最大,学科专业最广,服务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科学信息服务系统。同时,也成为科研工作的基础设施之一,并将成为未来科学研究必不可缺少的资源。2001年后,“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作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纳入了中国科学院“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给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个有利的时机,科学数据库将在“十五”建设期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