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数据库
‘壹’ 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和数据结构中的数据组织有何不同
数据结构是系统地论述数据的组织形式的,这当然包括了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形式啦。数据结构中的,比如线性表,树,图,这些都是数据的组织形式,它们在计算机中表现为整形,数组,字符串,类,结构体等的组织形式,当然,整形,数组,字符串,类,结构体也是数据结构来的,只不过它们不及线性表,树,图那么复杂。在内存中就用栈、堆这些来形容了。虽然我们说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形式是二元关系,但放到数据结构的范畴来说它们就是图的关系。注意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贰’ 数据库是如何组织数据的
参考数据是现实世界中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为了表达有意义的信息内容,数据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存储。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四级:数据项、记录、文件和数据库。
⑴数据项:是可以定义数据的最小单位,也叫元素、基本项、字段等。数据项与现实世界实体的属性相对应,数据项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称为域。每个数据项都有一个名称,称为数据项目。数据项的值可以是数值的、字母的、汉字的等形式。数据项的物理特点在于它具有确定的物理长度,一般用字节数表示。
⑵.记录:由若干相关联的数据项组成。记录是应用程序输入—输出的逻辑单位。对大多数据库系统,记录是处理和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记录是关于一个实体的数据总和,构成该记录的数据项表示实体的若干属性。
⑶.文件:文件是一给定类型的(逻辑)记录的全部具体值的集合。文件用文件名称标识。文件根据记录的组织方式和存取方法可以分为: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直接文件和倒排文件等等。
⑷.数据库:是比文件更大的数据组织。数据库是具有特定联系的数据的集合,也可以看成是具有特定联系的多种类型的记录的集合。数据库的内部构造是文件的集合,这些文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不能孤立存在。
‘叁’ 数据库中数据组织的四个层次
数据库中数据组织的四个层次是物理层、逻辑层、概念层和外部层。
在数据库中,物理层是数据组织的最底层,它负责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和访问。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存储到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中,并提供相应的存储结构和算法,以便高效地存取数据。在物理层中,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储,通过物理地址进行访问。
概念层是数据库中数据组织的第三个层次,中的数据模式和约束映射为一个概念模型,它负责描述数据库的整体结构和语义。概念层是对逻辑层的抽象,它将逻辑层。外部层是数据库中数据组织的最上层,它负责描述用户的视图和数据访问权限。在外部层中,数据被组织为用户视图,每个用户只能看到和访问自己所定义的视图。
基于特征的数据组织
现实世界空间几何目标的抽象忽视了地理现象的本质特性及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实世界的人为划分,造成了GIS的信息简化,降低了GIS信息容量。注重空间位置描述的矢量或栅格数据组织模型,丧失了以分类属性和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结构化实体所提供的丰富的分析能力。
分层叠加的方法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一系列具有严格边界的图层,但这些边界不能充分地反映客观现实,从而造成了许多人为误差,另外这种方法不能提供众多基本对象的空间分析能力。实际上,基于分层的数据组织中,点、线、面以及栅格单元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道路不是数学上的线,城市也不是数学上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