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算法
㈠ 你对杂草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大雨过后,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在一些坡地、林地,当乔木灌木吸收不了和阻滞不住雨水时,从生的杂草,凭借其密集的群体和密密匝匝的地下细根,吸收和迟滞了大量的雨水,而精心栽植的人工林或人们活动过多的林地,其林下常因土壤裸露而迅速形成径流,并对临近的下方造成冲击,往往小水集成大水,加剧水患。
一场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又一次检验和考问着人们的环境和治水思路。在这种最有效的检验中,杂草的价值,毋庸置疑地凸现出来。
现实是极富说服力的,道理也很容易说明白。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惯性,不仅人工造林喜欢品种单调、整齐划一,而且在其早培生长过程中,人为干预太多,除了不停地修剪外,林下也不容杂草生存,必欲除之而后快,这就使本应立体化的“乔、灌、草”的阻水效果大打折扣。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常修剪的树木,其木材积蓄的速度远不如自然生长的快。还有,专家们也早就指出,自然的原生林为什么没有裸土,就是因为林下喜阴的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生态链式的群落,填补了空白,盘根错节,加上不断增多的腐殖质,形成了海绵状的吸水层,只有当这些层次的含水量都达到饱和之后,才有可能形成大大小小的径流,而且只有在水量足够大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浊流,而在实际中,当那水量大到要形成浊流之时,降水过程很可能进入尾声,灾害程度将因此而大大减轻。
然而,人们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常常要一意孤行,除了力不能及的地方,凡是“够”得着的地方,非要把原生态的林下自然群落比如“杂草”铲掉,强制性地裁植上价值不菲的观赏类花灌,其结果是,不仅破坏了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原生态,而且娇嫩的外来物种,常因水土不适而生长不良,其结果必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圆携”、“劳民又伤财”。它可能往往只对部分财政资金使用的“利益中人”有好处。
司空见惯的是,除了一些精心照看的重点绿地,许多绿地的管理是“有一搭无一搭”,还不如不管,尤其是一些坡地、山地,曾以不小成本“更新”裁植的草灌,往往由于维护不及时而被另一些强势杂草掩盖,但在清除“杂草”时,往往又不分时节,不分良莠,一律“腰斩”,其结果是更为侵袭性极强的草类创造了条件,而那些疯长的单一的草丛,水土保持效果往往不佳。有的时候,不用很大的人力,也不用那些现代化的除草设备,只需及时地有选择性地清除掉部分侵害性太强的草就可以了,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常常是在那些强势的草类“吃掉”其他“弱势群体”之后,才会有人去“管”。其实,退一步讲,如果从“较低”的标准看,既然管护不了,不如让竞争性强的杂草生存下去,即使保留那些景观效果不佳的杂草也比铲掉它们合算,但人们偏偏就是“喜欢”那“高质量”的草灌,其结果只能陆腔唯是不停地铺植,又不停地更换,让人痛惜不已。这也包括一些重点道路两侧的陡坡,单调的水泥喷护甚至加网式的固土植草,也都不如自然的土生土长的野草和攀援植物来得便宜,来得长久,来得自然。许多地方,总是透出一种不计成本的急功近利。近年来,人们见得多了,即使在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许多居民聚居的地带或交通要道旁,同样有许多自然生长的草地,只要有可能就尽力维持原状,并不人为地强行干预。
一次性算,一平方米草坪的市场价据说要好几元。如上所说,也就是换一种算法,加上铲除“杂草”的人工费,破坏了的原生态,遇到暴雨造成的损失,还有为了补救损失而增加的新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其价值实为不菲。窃以为,貌不惊人的杂草,其价值不可小窥,去与留,的确有一笔经济账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