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发布时间: 2024-01-14 21:56:45

㈠ 矩阵分解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的应用

矩阵分解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的应用
推荐系统是当下越来越热的一个研究问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近几年举办的推荐系统比赛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推荐系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比如几年前的Neflix百万大奖赛,KDD CUP 2011的音乐推荐比赛,去年的网络电影推荐竞赛,还有最近的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这些比赛对推荐系统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工业界数据。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推荐系统,这些数据网上很多,大家可以到网上下载。
推荐系统在工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中。很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推荐系统来提高销售收入,推荐系统为Amazon网站每年带来30%的销售收入。推荐系统在不同网站上应用的方式不同,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推荐系统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项亮)第一章内容。下面进入主题。
为了方便介绍,假设推荐系统中有用户集合有6个用户,即U={u1,u2,u3,u4,u5,u6},项目(物品)集合有7个项目,即V={v1,v2,v3,v4,v5,v6,v7},用户对项目的评分结合为R,用户对项目的评分范围是[0, 5]。R具体表示如下:

推荐系统的目标就是预测出符号“?”对应位置的分值。推荐系统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用户对项目的打分越高,表明用户越喜欢。因此,预测出用户对未评分项目的评分后,根据分值大小排序,把分值高的项目推荐给用户。怎么预测这些评分呢,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和混合推荐三类,协同过滤算法进一步划分又可分为基于基于内存的推荐(memory-based)和基于模型的推荐(model-based),本文介绍的矩阵分解算法属于基于模型的推荐。
矩阵分解算法的数学理论基础是矩阵的行列变换。在《线性代数》中,我们知道矩阵A进行行变换相当于A左乘一个矩阵,矩阵A进行列变换等价于矩阵A右乘一个矩阵,因此矩阵A可以表示为A=PEQ=PQ(E是标准阵)。
矩阵分解目标就是把用户-项目评分矩阵R分解成用户因子矩阵和项目因子矩阵乘的形式,即R=UV,这里R是n×m, n =6, m =7,U是n×k,V是k×m。直观地表示如下:

高维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分解成为两个低维的用户因子矩阵和项目因子矩阵,因此矩阵分解和PCA不同,不是为了降维。用户i对项目j的评分r_ij =innerproct(u_i, v_j),更一般的情况是r_ij =f(U_i, V_j),这里为了介绍方便就是用u_i和v_j内积的形式。下面介绍评估低维矩阵乘积拟合评分矩阵的方法。
首先假设,用户对项目的真实评分和预测评分之间的差服从高斯分布,基于这一假设,可推导出目标函数如下:

最后得到矩阵分解的目标函数如下:

从最终得到得目标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预测的分值就是尽量逼近真实的已知评分值。有了目标函数之后,下面就开始谈优化方法了,通常的优化方法分为两种:交叉最小二乘法(alternative least squares)和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首先介绍交叉最小二乘法,之所以交叉最小二乘法能够应用到这个目标函数主要是因为L对U和V都是凸函数。首先分别对用户因子向量和项目因子向量求偏导,令偏导等于0求驻点,具体解法如下:

上面就是用户因子向量和项目因子向量的更新公式,迭代更新公式即可找到可接受的局部最优解。迭代终止的条件下面会讲到。
接下来讲解随机梯度下降法,这个方法应用的最多。大致思想是让变量沿着目标函数负梯度的方向移动,直到移动到极小值点。直观的表示如下:

其实负梯度的负方向,当函数是凸函数时是函数值减小的方向走;当函数是凹函数时是往函数值增大的方向移动。而矩阵分解的目标函数L是凸函数,因此,通过梯度下降法我们能够得到目标函数L的极小值(理想情况是最小值)。
言归正传,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可以获取梯度下降算法的因子矩阵更新公式,具体如下:

(3)和(4)中的γ指的是步长,也即是学习速率,它是一个超参数,需要调参确定。对于梯度见(1)和(2)。
下面说下迭代终止的条件。迭代终止的条件有很多种,就目前我了解的主要有
1) 设置一个阈值,当L函数值小于阈值时就停止迭代,不常用
2) 设置一个阈值,当前后两次函数值变化绝对值小于阈值时,停止迭代
3) 设置固定迭代次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当用户-项目评分矩阵R非常稀疏时,就会出现过拟合(overfitting)的问题,过拟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正则化(regularization)。正则化其实就是在目标函数中加上用户因子向量和项目因子向量的二范数,当然也可以加上一范数。至于加上一范数还是二范数要看具体情况,一范数会使很多因子为0,从而减小模型大小,而二范数则不会它只能使因子接近于0,而不能使其为0,关于这个的介绍可参考论文Regression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via the Lasso。引入正则化项后目标函数变为:

(5)中λ_1和λ_2是指正则项的权重,这两个值可以取一样,具体取值也需要根据数据集调参得到。优化方法和前面一样,只是梯度公式需要更新一下。
矩阵分解算法目前在推荐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于使用RMSE作为评价指标的系统尤为明显,因为矩阵分解的目标就是使RMSE取值最小。但矩阵分解有其弱点,就是解释性差,不能很好为推荐结果做出解释。
后面会继续介绍矩阵分解算法的扩展性问题,就是如何加入隐反馈信息,加入时间信息等。

㈡ 推荐系统UserCF和ItemCF

UserCF(User Collaboration Filter),又称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协同过滤:就是指众多的用户可以齐心协力,通过不断地和网站互动,使 自己的推荐列表能够不断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物品,从而越来越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基于用户是指通过分析用户对商品的行为(如浏览、收藏、加入购物车、购买……)计算出哪些用户是兴趣相似的,然后把兴趣相似的用户所关注的商品相互推荐。

举个例子:

由上表可以看出用户A和用户C比较相似,所以把用户A感兴趣的商品4推荐给用户C。

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再举个详细点的例子:

假设我们这么一些数据(用户(字母) 商品(数字)_行为,):

我们可以给不同的行为赋予不同的评分(假设浏览1分、收藏3分、加入购物车5分、购买10分),得到以下数据:

这样看着比较累,而且也不方便计算,可以把它转换为矩阵形式,称之为 评分矩阵

计算相似度

计算相似度的方式有很多,如余弦相似度、切比雪夫距离、欧里几得距离、曼哈顿距离、杰卡德距离、皮尔森系数……计算相似度的方式不同计算出来的相似度也不同。

这里只介绍余弦相似度,其他的请自行网络。

假设有二维向量a,b如下图所示

则他们的余弦相似度为

推广到多维向量a(a1,a2,a3,a4……),b(b1,b2,b3,b4……)

有了公式就能计算出用户相似度了:

推荐列表 = 相似度矩阵 X 评分矩阵

由于用户已经对推荐列表中的一些商品有过行为,所以还要把这些商品给滤除掉

得到最终的推荐列表,其数值代表的意义是用户对商品的感兴趣程度:

ItemCF(Item Collaboration Filter),又称 基于商品(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其原理与UserCF类似,是基于用户对商品的偏好找到相似的商品,然后推荐相似的商品品给他。
计算过程也非常相似,区别在于计算时把UserCF的 评分矩阵转置 ,再计算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相似度得到 商品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最后的 推荐列表 = 商品之间的相似度矩阵 X 评分矩阵转置

对于电子商务,用户数量一般大大超过商品数量,此时Item CF的计算复杂度较低。
比如在购书网站上,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推荐引擎会给你推荐相关的书籍,这个推荐的重要性进进超过了网站首页对该用户的综合推荐。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Item CF 的推荐成为了引导用户浏览的重要手段。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是目前电子商务采用最广泛的推荐算法。

在非社交网络的网站中,内容内在的联系是很重要的推荐原则,它比基于相似用户的推荐原则更加有效。在社交网络站点中,User CF 是一个更好错的选择,User CF 加上社会网络信息,可以增加用户对推荐解释的信服程度。

推荐多样性和精度,各有千秋。

参考:
Spark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https://www.toutiao.com/a6498952374487368205/?tt_from=mobile_qq&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mobile_qq&iid=15393016323&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

推荐系统_itemCF和userCF
http://blog.csdn.net/u011263983/article/details/51498458

㈢ 协同过滤算法

用户行为数据在网站上最简单的存在形式就是日志,比如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网页浏览、购买、点击、评分和评论等活动。 用户行为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中一般分两种——显性反馈行为(explicit feedback)和隐性反馈 行为(implicit feedback)。显性反馈行为包括用户明确表示对物品喜好的行为。网站中收集显性反馈的主要方式就是评分和喜欢/不喜欢。隐性反馈行为指的是那些不能明确反应用户喜好 的行为。最具代表性的隐性反馈行为就是页面浏览行为。 按照反馈的明确性分,用户行为数据可以分为显性反馈和隐性反馈,但按照反馈的方向分, 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指用户的行为倾向于指用户喜欢该物品,而负反馈指用户的 行为倾向于指用户不喜欢该物品。在显性反馈中,很容易区分一个用户行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而在隐性反馈行为中,就相对比较难以确定。

在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设计推荐算法之前,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了解 数据中蕴含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对算法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1) 用户活跃度和物品流行度

(2) 用户活跃度和物品流行度的关系

一般认为,新用户倾向于浏览热门的物品,因为他 们对网站还不熟悉,只能点击首页的热门物品,而老用户会逐渐开始浏览冷门的物品。如果用横坐标表示用户活跃度,纵坐标表示具有某个活跃度的所有用户评过分的物品的平均流行度。图中曲线呈明显下 降的趋势,这表明用户越活跃,越倾向于浏览冷门的物品。

仅仅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设计的推荐算法一般称为协同过滤算法。学术界对协同过滤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基于邻域的方法(neighborhood-based)、隐语义模型 (latent factor model)、基于图的随机游走算法(random walk on graph)等。在这些方法中, 最着名的、在业界得到最广泛应用的算法是基于邻域的方法,而基于邻域的方法主要包含下面两种算法。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这种算法给用户推荐和他兴趣相似的其他用户喜欢的物品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这种算法给用户推荐和他之前喜欢的物品相似的物品

基于邻域的算法是推荐系统中最基本的算法,该算法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深入研究,而且在 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邻域的算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另一类是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现在我们所说的协同过滤,基本上就就是指基于用户或者是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基于邻域的算法即是我们常说的协同过滤算法

(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UserCF)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在线个性化推荐系统中,当一个用户A需要个性化推荐 时,可以先找到和他有相似兴趣的其他用户,然后把那些用户喜欢的、而用户A没有听说过的物品推荐给A。

Ø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和目标用户兴趣相似的用户集合。 第二步: 找到这个集合中的用户喜欢的,且目标用户没有听说过的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

这里,步骤1的关键是计算两个用户的兴趣相似度,协同过滤算法主要利用行为的相似度计算兴趣的相似度。给定用户u和用户v,令N(u)表示用户u曾经有过正反馈的物品集合,令N(v) 为用户v曾经有过正反馈的物品集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计算用户的相似度:

基于余弦相似度

(2)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itemCF)
与UserCF同理
(3) UserCF和itemCF的比

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新闻网站一般使用UserCF,而图书、电商网站一般使用ItemCF呢? 首先回顾一下UserCF算法和ItemCF算法的推荐原理。UserCF给用户推荐那些和他有共同兴 趣爱好的用户喜欢的物品,而ItemCF给用户推荐那些和他之前喜欢的物品类似的物品。从这个算 法的原理可以看到,UserCF的推荐结果着重于反映和用户兴趣相似的小群体的热点,而ItemCF 的推荐结果着重于维系用户的历史兴趣。换句话说,UserCF的推荐更社会化,反映了用户所在的小型兴趣群体中物品的热门程度,而ItemCF的推荐更加个性化,反映了用户自己的兴趣传承。 在新闻网站中,用户的兴趣不是特别细化,绝大多数用户都喜欢看热门的新闻。个性化新闻推荐更加强调抓住 新闻热点,热门程度和时效性是个性化新闻推荐的重点,而个性化相对于这两点略显次要。因 此,UserCF可以给用户推荐和他有相似爱好的一群其他用户今天都在看的新闻,这样在抓住热 点和时效性的同时,保证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同时,在新闻网站中,物品的更新速度远远快于新用户的加入速度,而且 对于新用户,完全可以给他推荐最热门的新闻,因此UserCF显然是利大于弊。

但是,在图书、电子商务和电影网站,比如亚马逊、豆瓣、Netflix中,ItemCF则能极大地发 挥优势。首先,在这些网站中,用户的兴趣是比较固定和持久的。一个技术人员可能都是在购买 技术方面的书,而且他们对书的热门程度并不是那么敏感,事实上越是资深的技术人员,他们看 的书就越可能不热门。此外,这些系统中的用户大都不太需要流行度来辅助他们判断一个物品的 好坏,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熟悉领域的知识自己判断物品的质量。因此,这些网站中个性化推荐的 任务是帮助用户发现和他研究领域相关的物品。因此,ItemCF算法成为了这些网站的首选算法。 此外,这些网站的物品更新速度不会特别快,一天一次更新物品相似度矩阵对它们来说不会造成 太大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从技术上考虑,UserCF需要维护一个用户相似度的矩阵,而ItemCF需要维护一个物品 相似度矩阵。从存储的角度说,如果用户很多,那么维护用户兴趣相似度矩阵需要很大的空间, 同理,如果物品很多,那么维护物品相似度矩阵代价较大

下表是对二者的一个全面的表较:

㈣ 个性化推荐算法——协同过滤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一种主要算法。
协同过滤推荐(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是在信息过滤和信息系统中正迅速成为一项很受欢迎的技术。与传统的基于内容过滤直接分析内容进行推荐不同,协同过滤分析用户兴趣,在用户群中找到指定用户的相似(兴趣)用户,综合这些相似用户对某一信息的评价,形成系统对该指定用户对此信息的喜好程度预测。
与传统文本过滤相比,协同过滤有下列优点:
(1)能够过滤难以进行机器自动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如艺术品、音乐;
(2)能够基于一些复杂的,难以表达的概念(信息质量、品位)进行过滤;
(3)推荐的新颖性。
正因为如此,协同过滤在商业应用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Amazon,CDNow,MovieFinder,都采用了协同过滤的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
缺点是:
(1)用户对商品的评价非常稀疏,这样基于用户的评价所得到的用户间的相似性可能不准确(即稀疏性问题);
(2)随着用户和商品的增多,系统的性能会越来越低;
(3)如果从来没有用户对某一商品加以评价,则这个商品就不可能被推荐(即最初评价问题)。
因此,现在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都采用了几种技术相结合的推荐技术。
案例: AMAZON 个性化推荐系统先驱 (基于协同过滤)
AMAZON是一个虚拟的网上书店,它没有自己的店面,而是在网上进行在线销售. 它提供了高质量的综合节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有关图书的信息.如果用户需要购买的化,可以把选择的书放在虚拟购书篮中,最后查看购书篮中的商品,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并且提交订单,这样读者所选购的书在几天后就可以送到家.
AMAZON书店还提供先进的个性化推荐功能,能为不同兴趣偏好的用户自动推荐符合其兴趣需要的书籍. AMAZON使用推荐软件对读者曾经购买过的书以及该读者对其他书的评价进行分析后,将向读者推荐他可能喜欢的新书,只要鼠标点一下,就可以买到该书了;AMAZON能对顾客购买过的东西进行自动分析,然后因人而异的提出合适的建议. 读者的信息将被再次保存.这样顾客下次来时就能更容易的买到想要的书. 此外,完善的售后服务也是AMAZON的优势,读者可以在拿到书籍的30天内,将完好无损的书和音乐光盘退回AMAZON, AMAZON将原价退款. 当然AMAZON的成功还不止于此, 如果一位顾客在AMAZON购买一本书,下次他再次访问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位顾客的名字和欢迎的字样.

㈤ 关于算法

阿朱对于算法的了解不多,总结如下,希望多多交流,改正瑕疵。

算法推荐主要有5种方式:

基于内容推荐:这是基于用户个人兴趣的推荐。根据用户个体的历史行为,计算对内容特征的偏好程度,进而推荐出与用户特征偏好匹配的内容。

协同过滤算法:这是基于群体的推荐。基于用户的相似度、内容的共现度,以及基于人口特征将用户聚集为不同群体来推荐。(解释一下:常见的协同过滤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用户的(user-based),也即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如果A和B的兴趣相近,那么A喜欢的电影,B也很有可能喜欢。另一种是基于物品的(item-based),也即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性,如果电影C和电影D很相似,那么喜欢电影C的人,可能也会喜欢电影D。)

扩展推荐:基于用户兴趣点、内容类别等扩展。(你喜欢历史资讯,我推考古、寻宝的资讯给你)

新热推荐:基于全局内容的时效性、热度推荐。(在产品初期同时缺乏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时,内容分发效率很低。使用基于内容推荐算法效果不显着,而使用一些热点话题可在保证一定流量的同时,不断通过用户的个人行为(点赞、评论、浏览、收藏)来逐步精确用户画像和进行内容沉淀,为之后的个性化推荐做准备)。

环境特征:基于地域、时间、场景等推荐。(知乎上你们市的牙科诊所广告、婚庆广告)

每种算法的效果不一,组合味道更佳,因此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算法矩阵”的方式来推荐feed。(后文也会谈到这一点)

优势:

内容质量审核、社区治理(辱骂、撕逼),推荐商品,减少人工运营成本。

源源不断推荐给你感兴趣的feed,提升了用户粘性,商业化的潜力进一步加大。

让用户 kill time 的需求更好地被满足,增强用户体验

弊端:

1.算法本身或者算法背后的人产生技术错误——只要是人写的算法,就一定有出错的概率,比如德国居民凌晨发飙的智能音箱、失控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就是程序上的Bug导致的,这一类我们克服的办法其实相对简单。但对于另一种人为算计消费者的算法有时候可能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大数据杀熟现象,无论真实与否,这类问题往往很难识别,因此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抖音视频里你见不到“钱”字,只能看到“Q”来代替)

2.算法对于人性部分的忽略——现在的人工智能离真正理解人类的感情和行为依然有巨大的鸿沟,Facebook提醒你给去世的亲人发生日祝福背后本质的原因在于AI无法真正理解死亡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因此需要人机结合(平台人工参与,用户举报等自治措施),不能单独依靠算法。

3.算法训练数据本身的偏见——目前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是先构建一个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然后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模型,然后用训练好的模型再来预测新的数据,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就是输入数据的重要性,比如变坏的微软机器人Tay之所以产生问题就是因为输入的数据中本身就存在偏见,如果现实世界数据本身就存在偏见,那么预测结果也一定会有偏见;

先下结论吧:算法不会导致“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这一判断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只会点击那些我们熟悉的、赞同的内容,不断让机器加深对我们的印象:原来他们只喜欢看这些!

但在现实中,这个前提是过于简化的,乃至是错误的。

在个体层面,我们有着多样的阅读动机,受到各种认知偏见的影响,可能倾向于点击某些特定类型的内容,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认同的那些。

在社交层面:我们在大多数APP上都存在着社交关系,以及主动选择关注的帐号,这些都对我们能接触到的内容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在APP上拥有一定社交关系的人,不太可能陷入狭窄的视野当中。

在技术层面:在算法的分类里说了,每种算法都有其利弊,因此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算法矩阵”的方式来推荐feed。但在普罗大众眼里,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而忽略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只是算法种类里的一种,其他类型算法也会被产品使用。

在企业层面:没有一个商场的经理,希望顾客每一次来到商场都只关注同一类别的商品。用户兴趣窄化对于商业化目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博弈:

推荐太强了,关注力量就会弱。抖音沉浸式交互和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是 kill time 的利器,推荐feed刷的过瘾了,你还会去刷关注feed吗?

共生:

算法有弊端,关注可以弥补或有所增益。推荐feed是忽略了人"社交性“这个特点,以知乎为例,关注的内容生产者传递给我们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途径来知道那几十个或上百的关注对象的产出内容。朋友圈满足我们窥探的信息需求,也同理。(另外从结果反推过程,大家看一下手里的B站、知乎、抖音、快手就清楚了)

热点内容
androidstudio同步 发布:2024-11-29 04:37:50 浏览:114
python用什么 发布:2024-11-29 04:37:40 浏览:792
w10系统如何搭建ftp服务器 发布:2024-11-29 04:37:36 浏览:789
python模拟访问网页 发布:2024-11-29 04:33:21 浏览:227
除了安卓还有什么可以下载的 发布:2024-11-29 04:05:44 浏览:381
coreldraw用户临时文件夹 发布:2024-11-29 04:05:44 浏览:740
如何设置ipad文件夹 发布:2024-11-29 03:59:16 浏览:141
如何给u盘文件夹加密 发布:2024-11-29 03:48:37 浏览:693
传奇打元宝脚本 发布:2024-11-29 03:39:52 浏览:843
如何装linux系统 发布:2024-11-29 03:38:17 浏览: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