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神经网络算法实例

神经网络算法实例

发布时间: 2023-06-02 19:50:50

❶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函数极值寻优

对于未知的非线性函数,仅通过函数的输入输出数据难以准确寻找函数极值。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求解,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遗传算法的非线性寻优能力寻找函数极值。本文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寻优如下非线性函数极值,函数表达式为

函数图形如下图1所示。

从函数方程和图形可以看出,该函数的全局最小值为0,对应的坐标为(0,0)。虽然从函数方程和图形中很容易找出函数极值及极值对应坐标,但是在函数方程未知的情况下函数极值及极值对应坐标就很难找到。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函数极值寻优主要分为BP神经网络训练拟合和遗传算法极值寻优两步,算法流程如下图2所示。

神经网络训练拟合根据寻优函数的特点构建合适的BP神经网络,用非线性函数的输出数据训练BP网络,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就可以预测函数输出。遗传算法极值寻优把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作为个体适应度值,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寻找函数的全局最优值及对应输入值。
本文根据非线性函数有2个输入参数、1个输出参数,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为2-5-1.取函数的4 000组输入输出数据,从中随机选取3 900组数据训练网络,100组数据测试网络性能,网络训练好后用于预测非线性函数输出。
遗传算法中个体采用实数编码,由于寻优函数只有2个输入参数,所以个体长度为2。个体适应度值为BP神经网络预测值,适应度值越小。交叉概率为0.4,变异概率为0.2。

用函数输入输出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使训练后的网络能够拟合非线性函数输出,保存训练好的网络用语计算个体适应度值。根据非线性函数方程随机得到该函数的4 000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于data.mat中,其中input为函数输入数据,output为函数对应输出数据,从中随机抽取3 900组训练数据训练网络,100组测试数据测试网络拟合性能。最后保存训练好的网络。

把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作为个体适应度值。

BP神经网络拟合结果分析
本文中个体的适应度值为BP神经网络预测值,因此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对于最优位置的寻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寻优非线性函数有2个输入参数、1个输出参数,所以构建的BP神经网络的结构为2-5-1。共取非线性函数4 000组输入输出数据,从中随机选择3 900组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100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测试BP神经网络拟合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和期望输出对比如下图3所示。

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非线性函数输出,可以把网络预测近似看成函数实际输出。

遗传算法寻优结果分析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束后,可以利用遗传算法寻找该非线性函数的最小值。遗传算法的迭代次数是100次,种群规模是20,交叉概率为0.4,变异概率为0.2,采用浮点数编码,个体长度为21,优化过程中最优个体适应度值变化曲线如下图4所示。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有比较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比如对于某项试验来说,试验目的是获取到最大试验结果对应的实验条件,但是由于时间和经费限制,该试验只能进行有限次,可能单靠试验结果找不到最优的试验条件。这时可以在已知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本文介绍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寻找最优试验条件。
思路就是先根据试验条件数和试验结果数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然后把试验条件作为输入数据,试验结果作为输出数据训练BP网络,使得训练后的网络可以预测一定试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最后把试验条件作为遗传算法中的种群个体,把网络预测的试验结果作为个体适应度值,通过遗传算法推导最优试验结果及其对应试验条件。

❷ 简单介绍神经网络算法

直接简单介绍神经网络算法

神经元: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神经元先获得输入,然后执行某些数学运算后,再产生一个输出。

神经元内输入 经历了3步数学运算,

先将两个输入乘以 权重 :

权重 指某一因素或指标相对于某一事物的重要程度,其不同于一般的比重,体现的不仅仅是某一因素或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强调的是因素或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x1→x1 × w1

x2→x2 × w2

把两个结果相加,加上一个 偏置 :

(x1 × w1)+(x2 × w2)+ b

最后将它们经过 激活函数 处理得到输出:

y = f(x1 × w1 + x2 × w2 + b)

激活函数 的作用是将无限制的输入转换为可预测形式的输出。一种常用的激活函数是 sigmoid函数

sigmoid函数的输出 介于0和1,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把 (−∞,+∞) 范围内的数压缩到 (0, 1)以内。正值越大输出越接近1,负向数值越大输出越接近0。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就是把一堆神经元连接在一起

隐藏层 是夹在输入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的部分,一个神经网络可以有多个隐藏层。

前馈 是指神经元的输入向前传递获得输出的过程

训练神经网络 ,其实这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将损失最小化

损失 是判断训练神经网络的一个标准

可用 均方误差 定义损失

均方误差 是反映 估计量 与 被估计量 之间差异程度的一种度量。设t是根据子样确定的总体参数θ的一个估计量,(θ-t)2的 数学期望 ,称为估计量t的 均方误差 。它等于σ2+b2,其中σ2与b分别是t的 方差 与 偏倚 。

预测值 是由一系列网络权重和偏置计算出来的值

反向传播 是指向后计算偏导数的系统

正向传播算法 是由前往后进行的一个算法

❸ 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与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大脑处理机制作为基础,开发用于建立复杂模式和预测问题的算法。

首先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
在大脑中,有数亿个神经元细胞,以电信号的形式处理信息。外部信息或者刺激被神经元的树突接收,在神经元细胞体中处理,转化成输出并通过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下一个神经元可以选择接受它或拒绝它,这取决于信号的强度。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c0d9d-1512012156403)]

现在,让我们尝试了解 ANN 如何工作:

这里, $w_1$ , $w_2$ , $w_3$ 给出输入信号的强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ANN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示大脑神经元如何工作的结构。

为了使事情变得更清晰,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ANN:一家银行想评估是否批准贷款申请给客户,所以,它想预测一个客户是否有可能违约贷款。它有如下数据:

所以,必须预测列 X。更接近 1 的预测值表明客户更可能违约。

基于如下例子的神经元结构,尝试创建人造神经网络结构:

通常,上述示例中的简单 ANN 结构可以是: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b4516-1512012156403)]

ANN 有一些关键优势,使它们最适合某些问题和情况:

ANN 是具有广泛应用的强大的模型。以上列举了几个突出的例子,但它们在医药、安全、银行、金融、政府、农业和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❹ 神经网络ART1模型

一、ART1模型概述

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简称ART,是于1976年由美国Boston大学S.Grossberg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的显着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生物神经细胞之间自兴奋与侧抑制的动力学原理,让输入模式通过网络双向连接权的识别与比较,最后达到共振来完成对自身的记忆,并以同样的方法实现网络的回想。当提供给网络回想的是一个网络中记忆的、或是与已记忆的模式十分相似的模式时,网络将会把这个模式回想出来,提出正确的分类。如果提供给网络回想的是一个网络中不存在的模式,则网络将在不影响已有记忆的前提下,将这一模式记忆下来,并将分配一个新的分类单元作为这一记忆模式的分类标志。

S.Grossberg和G.A.Carpenter经过多年研究和不断发展,至今已提出了ART1,ART2和ART3三种网络结构。

ART1网络处理双极型(或二进制)数据,即观察矢量的分量是二值的,它只取0或1。

二、ART1模型原理

ART1网络是两层结构,分输入层(比较层)和输出层(识别层)。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由前馈连接权连接,从输出层到输入层由反馈连接权连接。

设网络输入层有N个神经元,网络输出层有M个神经元,二值输入模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p=(

,…,

),Yp=(

,…,

),p=1,2,…,P,其中P为输入学习模式的个数。设前馈连接权和反馈连接权矩阵分别为W=(wnm)N×M,T=(tnm)N×M,n=1,2,…,N,m=1,2,…,M。

ART1网络的学习及工作过程,是通过反复地将输入学习模式由输入层向输出层自下而上的识别和由输出层向输入层自上而下的比较过程来实现的。当这种自下而上的识别和自上而下的比较达到共振,即输出向量可以正确反映输入学习模式的分类,且网络原有记忆没有受到不良影响时,网络对一个输入学习模式的记忆分类则告完成。

ART1网络的学习及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初始化阶段、识别阶段、比较阶段和探寻阶段。

1.初始化阶段

ART1网络需要初始化的参数主要有3个:

即W=(wnm)N×M,T=(tnm)N×M和ρ。

反馈连接权T=(tnm)N×M在网络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取0或1二值形式。这一参数实际上反映了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反馈比较的范围或强度。由于网络在初始化前没有任何记忆,相当于一张白纸,即没有选择比较的余的。因此可将T的元素全部设置为1,即

tnm=1,n=1,2,…,N,m=1,2,…,M。(1)

这意味着网络在初始状态时,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将进行全范围比较,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再按一定规则选择比较范围。

前馈连接权W=(wnm)N×M在网络学习结束后,承担着对学习模式的记忆任务。在对W初始化时,应该给所有学习模式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然后通过对输入模式的竞争,按一定规则调整W。W的初始值按下式设置: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ρ称为网络的警戒参数,其取值范围为0<ρ≤1。

2.识别阶段

ART1网络的学习识别阶段发生在输入学习模式由输入层向输出层的传递过程中。在这一阶段,首先将一个输入学习模式Xp=(

,…,

)提供给网络的输入层,然后把作为输入学习模式的存储媒介的前馈连接权W=(wnm)N×M与表示对这一输入学习模式分类结果的输出层的各个神经元进行比较,以寻找代表正确分类结果的神经元g。这一比较与寻找过程是通过寻找输出层神经元最大加权输入值,即神经元之间的竞争过程实现的,如下式所示: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至此,网络的识别过程只是告一段落,并没有最后结束。此时,神经元m=g是否真正有资格代表对输入学习模式Xp的正确分类,还有待于下面的比较和寻找阶段来进一步确定。一般情况下需要对代表同一输入学习模式的分类结果的神经元进行反复识别。

3.比较阶段

ART1网络的比较阶段的主要职能是完成以下检查任务,每当给已学习结束的网络提供一个供识别的输入模式时,首先检查一下这个模式是否是已学习过的模式,如果是,则让网络回想出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如果不是,则对这个模式加以记忆,并分配一个还没有利用过的输出层神经元来代表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

具体过程如下:把由输出层每个神经元反馈到输入层的各个神经元的反馈连接权向量Tm=(t1m,t2m,…,tNm),m=1,2,…,M作为对已学习的输入模式的一条条记录,即让向量Tm=(t1m,t2m,…,tNm)与输出层第m个神经元所代表的某一学习输入模式Xp=(

,…,

)完全相等。

当需要网络对某个输入模式进行回想时,这个输入模式经过识别阶段,竞争到神经元g作为自己的分类结果后,要检查神经元g反馈回来的向量Tg是否与输入模式相等。如果相等,则说明这是一个已记忆过的模式,神经元g代表了这个模式的分类结果,识别与比较产生了共振,网络不需要再经过寻找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输入模式的识别阶段;如果不相符,则放弃神经元g的分类结果,进入寻找阶段。

在比较阶段,当用向量Tg与输入模式XP进行比较时,允许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大小由警戒参数ρ决定。

首先计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Cg表示向量Tg与输入模式XP的拟合度。

在式中,

(tng*xn)表示向量Tg=(t1g,t2g,…,tNg)与输入模式Xp=(

,…,

)的逻辑“与”。

当Tg=XP时,Cg=1。

当Cg≥ρ时,说明拟合度大于要求,没有超过警戒线。

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以承认识别结果。

当Cg≠1且Cg>ρ时,按式(6)式(7)将前馈连接权Wg=(w1g,w2g,…,wNg)和反馈连接权Tg=(t1g,t2g,…,tNg)向着与XP更接近的方向调整。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tng(t+1)=tng(t)*xn,n=1,2,…,N。(7)

当Cg<ρ时,说明拟合度小于要求,超过警戒线,则拒绝识别结果,将神经元g重新复位为0,并将这个神经元排除在下次识别范围之外,网络转入寻找阶段。

4.寻找阶段

寻找阶段是网络在比较阶段拒绝识别结果之后转入的一个反复探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网络将在余下的输出层神经元中搜索输入模式Xp的恰当分类。只要在输出向量Yp=(

,…

)中含有与这一输入模式Xp相对应、或在警戒线以内相对应的分类单元,则网络可以得到与记忆模式相符的分类结果。如果在已记忆的分类结果中找不到与现在输入的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但在输出向量中还有未曾使用过的单元,则可以给这个输入模式分配一个新的分类单元。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网络的寻找过程总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共振终将发生。

三、总体算法

设网络输入层有N个神经元,网络输出层有M个神经元,二值输入模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p=(

,…,

),Yp=(

,…,

)p=1,2,…,p,其中p为输入学习模式的个数。设前馈连接权和反馈连接权矩阵分别为W=(wnm)N×M,T=(tnm)N×M,n=1,2,…,N,m=1,2,…,M。

(1)网络初始化

tnm(0)=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n=1,2,…,N,m=1,2,…,M。

0<ρ≤1。

(2)将输入模式Xp=(

,…,

)提供给网络的输入层

(3)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入加权和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4)选择XP的最佳分类结果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令神经元g的输出为1。

(5)计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判断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当式(8)成立,转到(7),否则,转到(6)。

(6)取消识别结果,将输出层神经元g的输出值复位为0,并将这一神经元排除在下一次识别的范围之外,返回步骤(4)。当所有已利用过的神经元都无法满足式(8),则选择一个新的神经元作为分类结果,转到步骤(7)。

(7)承认识别结果,并按下式调整连接权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tng(t+1)=tng(t)*xn,n=1,2,…,N。

(8)将步骤(6)复位的所有神经元重新加入识别范围之内,返回步骤(2)对下一模式进行识别。

(9)输出分类识别结果。

(10)结束。

四、实例

实例为ART1神经网络模型在柴北缘-东昆仑造山型金矿预测的应用。

1.建立综合预测模型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位于青海省的西部,是中央造山带的西部成员——秦祁昆褶皱系的一部分,是典型的复合造山带(殷鸿福等,1998)。根据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地质概括以及造山型金矿成矿特点,选择与成矿相关密切的专题数据,建立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1)金矿重砂异常数据是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2)金矿水化异常数据是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3)金矿的化探异常数据控制金矿床的分布。

4)金矿的空间分布与通过该区的深大断裂有关。

5)研究区内断裂密集程度控制金矿的产出。

6)重力构造的存在与否是金矿存在的一个标志。

7)磁力构造线的存在也是金矿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

8)研究区地质复杂程度也对金矿的产出具有重要的作用。

9)研究区存在的矿(化)点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2.划分预测单元

预测工作是在单元上进行的,预测工作的结果是与单元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找矿模型指导下,以最大限度地反映成矿信息和预测单元面积最小为原则,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的综合资料分析,对可能的成矿地段圈定了预测单元。采用网格化单元作为本次研究的预测单元,网格单元的大小是,40×40,将研究区划分成774个预测单元。

3.变量选择(表8-6)

4.ART1模型预测结果

ART1神经网络模型算法中,给定不同的阈值,将改变预测分类的结果。本次实验选取得阈值为ρ=0.41,系统根据此阈值进行计算获得计算结果,并通过将不同的分类结果赋予不同的颜色,最终获得ART模型预测单元的分类结果。分类的结果是形成29个类别。分类结果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其具体结果地显示见图8-5。图形中颜色只代表类别号,不代表分类的好坏。将矿点专题图层叠加以后,可以看出,颜色为灰色的单元与矿的关系更为密切。

表8-6 预测变量标志的选择表

图8-5 东昆仑—柴北缘地区基于ARTL模型的金矿分类结果图

❺ 如何用python和scikit learn实现神经网络

1: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2:Backpropagation算法详细介绍

3:非线性转化方程举例

4:自己实现神经网络算法NeuralNetwork

5:基于NeuralNetwork的XOR实例

6:基于NeuralNetwork的手写数字识别实例

7:scikit-learn中BernoulliRBM使用实例

8:scikit-learn中的手写数字识别实例

一: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1:背景

以人脑神经网络为启发,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版本,但最着名的是backpropagation

2:多层向前神经网络(Multi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❻ 从零开始用Python构建神经网络

从零开始用Python构建神经网络
动机: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深度学习,我们将使用 python 语言从头搭建一个神经网络,而不是使用像 Tensorflow 那样的封装好的框架。我认为理解神经网络的内部工作原理,对数据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的所学,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神经网络是什么?
介绍神经网络的文章大多数都会将它和大脑进行类比。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过大脑与神经网络的类比,那么将神经网络解释为一种将给定输入映射为期望输出的数学关系会更容易理解。
神经网络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 一个输入层,x
? 任意数量的隐藏层
? 一个输出层,?
? 每层之间有一组权值和偏置,W and b
? 为隐藏层选择一种激活函数,σ。在教程中我们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
下图展示了 2 层神经网络的结构(注意:我们在计算网络层数时通常排除输入层)

2 层神经网络的结构
用 Python 可以很容易的构建神经网络类

训练神经网络
这个网络的输出 ? 为:

你可能会注意到,在上面的等式中,输出 ? 是 W 和 b 函数。
因此 W 和 b 的值影响预测的准确率. 所以根据输入数据对 W 和 b 调优的过程就被成为训练神经网络。
每步训练迭代包含以下两个部分:
? 计算预测结果 ?,这一步称为前向传播
? 更新 W 和 b,,这一步成为反向传播
下面的顺序图展示了这个过程:

前向传播
正如我们在上图中看到的,前向传播只是简单的计算。对于一个基本的 2 层网络来说,它的输出是这样的:

我们在 NeuralNetwork 类中增加一个计算前向传播的函数。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偏置 b 为0:

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方法来评估预测结果的好坏(即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这就要用到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
常用的损失函数有很多种,根据模型的需求来选择。在本教程中,我们使用误差平方和作为损失函数。
误差平方和是求每个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再求和,这个误差是他们的差值求平方以便我们观察误差的绝对值。
训练的目标是找到一组 W 和 b,使得损失函数最好小,也即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距离最小。
反向传播
我们已经度量出了预测的误差(损失),现在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传播误差,并以此更新权值和偏置。
为了知道如何适当的调整权值和偏置,我们需要知道损失函数对权值 W 和偏置 b 的导数。
回想微积分中的概念,函数的导数就是函数的斜率。

梯度下降法
如果我们已经求出了导数,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导数值来更新权值 W 和偏置 b(参考上图)。这种方式被称为梯度下降法。
但是我们不能直接计算损失函数对权值和偏置的导数,因为在损失函数的等式中并没有显式的包含他们。因此,我们需要运用链式求导发在来帮助计算导数。

链式法则用于计算损失函数对 W 和 b 的导数。注意,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展示了假设网络只有 1 层的偏导数。
这虽然很简陋,但是我们依然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损失函数对权值 W 的导数(斜率),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权值。
现在我们将反向传播算法的函数添加到 Python 代码中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微积分原理和反向传播中的链式求导法则,我强烈推荐 3Blue1Brown 的如下教程:
Youtube:https://youtu.be/tIeHLnjs5U8
整合并完成一个实例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完整 Python 代码,那么就将其应用到一个例子上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吧。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函数的权重。而我们仅靠观察是不太可能得到函数的权重的。
让我们训练神经网络进行 1500 次迭代,看看会发生什么。 注意观察下面每次迭代的损失函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损失函数单调递减到最小值。这与我们之前介绍的梯度下降法一致。

让我们看看经过 1500 次迭代后的神经网络的最终预测结果:

经过 1500 次迭代训练后的预测结果
我们成功了!我们应用前向和方向传播算法成功的训练了神经网络并且预测结果收敛于真实值。
注意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细微的误差是允许的。这样可以防止模型过拟合并且使得神经网络对于未知数据有着更强的泛化能力。
下一步是什么?
幸运的是我们的学习之旅还没有结束,仍然有很多关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内容需要学习。例如:
? 除了 Sigmoid 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激活函数
? 在训练网络的时候应用学习率
? 在面对图像分类任务的时候使用卷积神经网络
我很快会写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敬请期待!
最后的想法
我自己也从零开始写了很多神经网络的代码
虽然可以使用诸如 Tensorflow 和 Keras 这样的深度学习框架方便的搭建深层网络而不需要完全理解其内部工作原理。但是我觉得对于有追求的数据科学家来说,理解内部原理是非常有益的。
这种练习对我自己来说已成成为重要的时间投入,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❼ 求人工神经网络的具体算法,数学模型,比如求一个函数最优值之类的,不要各种乱七八糟的介绍,谢谢

神经网络就像多项式或者线性模型一样,是个看不见表达式的模型,它的表达式就是网络,它比一般模型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弹性;同时它是一个典型的黑箱模型方法;比多项式等模型还黑。优化算法,就是寻优的算法,所谓寻优过程,就是寻找使目标函数最小时(都是统一表示成寻找使函数具有最小值)的自变量的值。回归或者拟合一个模型,例如用一个多项式模型去拟合一组数据,其本质就是寻找使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参数值,这就是一个寻优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使函数F(x)值最小时的x的值;对于这个具体的寻找过程就涉及到算法问题,就是如何计算。所谓算法,是数值分析的一个范畴,就是解这问题的方法;例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x^2-3x+1=0的解法,因为简单可以直接求解,也可以用牛顿逐个靠近的方法求解,也即是迭代,慢慢接近真实解,如此下去不断接近真值,要注意迭代算法是涉及算法精度的,这些迭代算法是基于计算机的,算法的初衷也是用近似的算法用一定的精度来接近真实值。 比如上面的方程也可以用遗传算法来解,可以从一些初始值最终迭代到最佳解。神经网络在寻找网络的参数即权值的时候,也有寻找使训练效果最好的过程,这也是寻优的过程,这里涉及到了算法就是所谓的神经网络算法,这和最小二乘算法是一样的道理;例如做响应面的时候,其实就是二次回归,用最小二乘得到二次模型的参数,得到一个函数,求最大产物量就是求函数模型的最大值,怎么算呢?顶点处如果导数为0,这个地方对应的x值就是最优的,二次模型简单可以用偏导数=0来直接解决,这过程也可以遗传算法等来解决。说到底所谓寻优的本质就是,寻找函数极值处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热点内容
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 发布:2025-04-16 17:11:44 浏览:637
荣耀x10从哪里设置密码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366
java从入门到精通视频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82
php微信接口教程 发布:2025-04-16 17:07:30 浏览:307
android实现阴影 发布:2025-04-16 16:50:08 浏览:789
粉笔直播课缓存 发布:2025-04-16 16:31:21 浏览:339
机顶盒都有什么配置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210
编写手游反编译都需要学习什么 发布:2025-04-16 16:19:36 浏览:810
proteus编译文件位置 发布:2025-04-16 16:18:44 浏览:364
土压缩的本质 发布:2025-04-16 16:13:21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