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交会源码
① 全站仪的后方交会操作步骤
把仪器架设到可以通视两个已知点的地方,利用全站仪后方交会的功能,先输入A点坐标,测量A点:再输入B点坐标,测量B点;最后计算,即可。
拓展资料
后方交会是指仅在待定点上设站,向三个已知控制点观测两个水平夹角a、b,从而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为后方交会。交会测量是加密控制点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在数个已知控制点上设站,分镇陆行御哗别向待定点观测方向或距离,也可以在待定点上设站向数个已知控悉局制点观测方向或距离,而后计算待定点的坐标。常用的交会测量方法有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边交会和自由设站法。
② 在全站仪中怎么用后方交会放线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
1、找一个通视的地方架设仪器,调平圆水准气泡,调平后再御亩调出精平页面,调平,使仪器的误差合理。
2、把仪器开机,设站(可以用当天的月份),把PPM值改为零。
3、找两个已知的后视点,架设棱镜。
4、通过全站仪观测这两个点,记录,把仪器定向。
5、仪器定好向后,点击放样,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测量镇拦森放点了。
(2)后方交会源码扩展阅读:
全站仪的保管:
1、仪器的保管由专人负责,每天现场使用完毕带回办公室;不得放在现场工具箱内。
2、仪器箱内应保持干燥,要防潮防水并及时更换干燥剂。仪器必须放置专门衡派架上或固定位置。
3、仪器长期不用时,应以一月左右定期取出通风防霉并通电驱潮,以保持仪器良好的工作状态。
4、仪器放置要整齐,不得倒置。
③ gnss作业调度表怎么填
一、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GPS测量的技术设计依据:GPS测量规范、规程等,等级要求
2.GPS控制网的精度、密度设计:指标及分类
3.GPS控制网的基准设计:方位基准,尺度基准,位置基准
4.GPS控制网图形设计:几个概念,特征条件,同步网及独立边选择
二、熟练掌握GPS控制网特征条件计算
对于由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图形中一个时段包含
J=N*(N-1)/2
其中独立边:N-1,其余为非独立边
观测时段数计算公式:C=nm/N
C为观测时段数,n为网点数,m为每点平均设站次数,N为接收机数
在GPS网中,确定出具体GPS网图形结构的主要特征
总基线数:J总=CN. (N-1) /2
必要基线数:J必=n-1
独立基线数:J独=C*(N-1)
多余基线数:J多=C*(N-1)-(n-1)
三、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明确任务
(二)测区勘测及收集数据
主要了解测区以下情况
①交通情况
②水系分布情况
③植被情况
④控制点分布情况
⑤居民点分布情况
⑥当地风俗民情
收集以下资料
1.各类图件
2.各类控制点成果以及各种参数。
3.测区有关的地质、气象、交通、通讯
4.城市及乡、村行政区划表
(三)技术设计
①GPS控制网的精度和密度的设计
②控制网的基准设计
③控制网的图形设计
④控制网的精度预计
(四)器材准备及人员组织
①筹备仪器、计算机及配套设备
②筹备机动设什及通讯设备
③筹备施工器材,计划油料、材料的消耗
④组建施工队伍.拟定施工人员名单及岗位
⑤进行详细的投资预算
(五)选点及埋设
(六)外业观测计划的拟定
依据
①GPS网规模的大小
②点位精度及密度的要求
③GPS卫星星座分布的几何图形强度
④参加作业的GPS接收机类型数量
⑤测区交通、通讯及后勤保障
主要内容
①编制GPS卫星的可见性预报图
②卫星的几何图形强度
③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
④观测区域设计与划分
⑤编排作业调度表
(七)外业观测
①天线安置
②开机观测
③气象参数测定
④观测记录
(八)数据预处理
①数据传输
②数据分流
③统一数据文件格式
④卫星轨道标准化
⑤探测周跳、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
⑥对观测值进行必要改正
(九)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①重复观测边的检核
②环线闭合差的检核
③同步闭合环的检核
④异步环闭合差的检核
(十)技术总结
①外业技术总结
②内业技术总结
四、GPS作业模式及使用范围
(一)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作业方式: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精度: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适用范围: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注意事项: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二)快速静态定位
作业方法: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精度: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应用范围: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注意事项: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优缺点:
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
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
(三)准动正盯态定位
作业方法:在测区选择一 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 3, 4……各点观测数秒钟
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应用范围:开阔弯清握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注意事项: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埋庆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四)往返式重复设站
作业方法: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2min;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2min
精度:相对于基准点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应用范围: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机地籍测量
注意事项: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基准点上空开阔,能正常跟踪3颗及以上卫星
(五)动态定位
作业方法: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动,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
精度:相对于基准点的瞬时点位精度1-2cm
应用范围: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道路的中心线、剖面测量、航道测量等
注意事项:需同步观测5颗卫星,其中至少4颗卫星要连续跟踪;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Kobe�Morant”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461189/article/details/105796738
打开CSDN,阅读体验更佳
gnss-sdr, GNSS SDR,开放源码GNSS软件接收机.zip
gnss-sdr, GNSS SDR,开放源码GNSS软件接收机 欢迎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sdr !有关这里开源GNSS软件定义接收器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gnss-sdr.org 。如果你对 gnss-sdr有疑问,请订阅邮件列表,并将你的问题发布到这里。技术:如何构建gnss的sdr本
五、GNSS测量控制网的建立(1)
目录5.1GNSS控制网建立的流程与技术设计01GNSS控制网建立的流程02 GNSS控制网技术设计5.2.踏勘选点与仪器准备1踏勘选点2标石预制与埋设3仪器准备4作业调度安排5.3外业观测与外业成果的检核1GNSS控制网外业观测基本技术规定GNSS观测作业外业成果记录偏心观测与计算2外业观测成果检核检核项目及要求重测与补测 5.1GNSS控制网建立的流程与技术设计 01GNSS控制网建立的流程 1.GNSS控制测量的模式 2 GNSS控制网建立的流程 02 GNSS控制网技术设计 1 资料收集与踏勘 1
浏览器打开
相关推荐
GNSS原理与应用第一周作业_m0_46474334的博客
GNSS原理与应用第一周作业 GNSS中美国GPS系统与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原理上的不同之处?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GNSS第二周作业_weixin_46482232的博客
GNSS第二周作业 1.天球坐标系、地球坐标系与地球自转有无关系,哪一种便于描述地面观测站的空间位置,哪一种便于描述人造地球卫星的位置? 答:天球坐标系与地球自转无关,地球坐标系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坐标系便于描述地面观测站的空间...
gps作业计划调度表
在用GPS做控制的时候,根据计算的观测时段数对整个测区需做记录的表
GNSS原理与应用(第九周)
一、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GPS测量的技术设计依据:GPS测量规范、规程等,等级要求 2.GPS控制网的精度、密度设计:指标及分类 3.GPS控制网的基准设计:方位基准,尺度基准,位置基准 4.GPS控制网图形设计:几个概念,特征条件,同步网及独立边选择 二、熟练掌握GPS控制网特征条件计算 对于由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图形中一个时段包含 J=N*(N-1)/2 其中独立边...
浏览器打开
GNSS第七周作业_y996358471的博客
GNSS第七周作业 1、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控制网应用范围 (2)、分级布网方案 (3)、 测站方向通视 (4)、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 2、熟练掌握GPS控制网特征条件计算。 3、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次GNSS作业
一、卫星轨道在GPS定位中的意义: (1)绝对定位:卫星轨道误差将直接影响用户接收机位置的精度; (2)相对定位:尽管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将会减弱,但当基线较长或精度要求较高时,轨道误差影响不可忽略; . (3)捕获卫星信号:利用卫星的轨道参数可以计算卫星位置,捕获卫星信号 二.卫星无摄运动、有摄运动是什么,其中描述无摄卫星轨道的开普勒轨道参数有哪些? 无摄运动:只考虑地球质心引力作用的卫星运动称为...
浏览器打开
第12周gnss作业
1.GPS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数据传输。将GPS接收机记录的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磁盘上,以备处理和保存。 数据分流。从原始记录中,通过解码将各项数据分类整理,剔除无效观测值和冗余信息,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如星历文件、观测文件和测站信息文件等。 观测数据的平滑、滤波。剔除粗差并进一步 剔除无效观测值。 统一数据文件格式。将不同类型接收机的数据记录格式、项目和采样间隔,统-为标准化的文件格式,以便统一处理。 卫星轨道的标准化。为了统-不同来源卫星轨道信息的表达方式,和平滑GPS卫星每小时更新一次的轨
浏览器打开
gnss作业(五周)
1.解释测码、测相伪距观测方程,其观测值是什么,未知数是什么?(思维导图方式,做相应的文字说明) 2.线性组合的形式与作用。 形式:单差、双差、三差、宽巷组合观测值、窄巷组合观测值、无电离层影响组合观测值、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组合观测值。 作用:单差、双差、三差:消除或减弱各种误差。 组合观测值:辅助确定观测值的模糊度。 无电离层影响组合观测值:长基线解算。电离层活跃期或活跃地区基线的解算。 与几何...
浏览器打开
1824020112GNSS作业
1.解释测码、测相伪距观测方程,其观测值是什么,未知数是什么? 2.线性组合的形式与作用。 形式:单差、双差、三差、宽巷组合观测值、窄巷组合观测值、无电离层影响组合观测值、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组合观测值。 作用:单差、双差、三差:消除或减弱各种误差。 宽、窄巷组合观测值:辅助确定观测值的模糊度。 无电离层影响组合观测值:长基线解算。电离层活跃期或活跃地区基线的解算。 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组合观测值:估算电...
浏览器打开
GNSS第五周作业
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作业
1、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①项目来源 ②测区概况 ③工程概况 ④技术依据 ⑤现有测绘成果 ⑥施测方案 ⑦作业要求 ⑧观测质量控制 ⑨数据处理方案 ⑩提交成果要求 2、熟练掌握GPS控制网特征条件计算。 答: C为观测时段,n为网点数,m为每点设站次数
④ 什么是测量中的后方交会法
你的理解不正确:“后方交会”通俗猛陪地理解是在已知点的后方进行交汇的意思。测量时是在待测点P设站,通过测量其前面三点与待测点连线的夹角来确定P点的平面布置的方法。也就是说待测点是在已知点的后方,前方交汇与其正好好知吵相反,待测点位于友侍已知点的前方。
⑤ 全站仪后方交会后视后,放样显示角度偏差太大
我用的是尼康325,后方交会很好用,几毫米误差正常。
⑥ 全站仪时候后方交会法(自由设站),需要重新设置后视么
不需要这样的,后方交会测出新点后直接可以测量测隐腔量放灶拍衫样,我就经常用后方交会放样,贺冲误差很小,你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操作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