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气象划算法

气象划算法

发布时间: 2023-05-26 02:02:35

① 春夏秋冬如何划分

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蠢颂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凳档搏,所以又叫春节。

5.候温划分法。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枣祥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拓展知识

四季特点(歌谣)

1 春:花香鸟语飘满村。细听来,句句是乡音。

2 夏:村前村后一幅画。午饭后,纳凉大树下。

3 秋:有朋来自五大洲。东海岸,相约看海鸥。

4 冬:佳节已在喜庆中。大街上,传来爆竹声

② 春夏秋冬天气分别是哪些是什么

按照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是指地球一年的四个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气象划算法扩展阅读:四季划分方法第一种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饥侍凳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第二种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烂旅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第三种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谈族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第四种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③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

本文讨论了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我国地大物博气象也是地方不同变化多端,很多人就好奇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有哪些?古时候如何划分气象和季节的?为什么会导致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不同?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1

在这里要做两点说明,一是《黄帝内经》所叙述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活动大楷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一年四季的区分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有区别的。在这里介绍一下气象学上一年四季的区分,使大家对四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气象学上,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卖弯蠢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中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闹高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的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古时候气象的划分与现代的不同2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大的有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气候,小的有年际变化、几十年,上百年等。不同时段气候变化原因不同。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最长、差异最大。地球最暖时,两极终年无冰雪。最冷时,几乎全部冰雪覆盖。引起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高原隆起、大气成分巨变等。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内部因素、CO2浓度、甲烷浓度、臭氧层、植被状况、两极冰雪状况等等。

太阳辐射可能有2%左右的变化。地球内部因素也很复杂,地质变化、火山活动等都会影响气候。温室气体(CO2、甲烷等)等因素是影响地球热量平衡的重要原因。近代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剧增。历史时期温室气体变化没有近代大,但也有波动,主要是地球内部排放变化和生物圈变化。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是正循环。森林越多,气候越暖湿,又更有利森林。反之则恶性循环。两极冰雪的影响也是正循环。冰雪越多,反射太阳辐射越多、气候越冷。

最近四、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1个暖湿期(约3000aD、C、~1000aD、C、)

第2个暖湿期(770aD、C、~公元初)。

第3个暖期(600aA、D、~1000aA、D、),

最近几千年来我国气候虽然表现出以数百年时间尺度为周期的冷暖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暖期不断缩短,冷期愈来愈长,冷期降温的幅度逐渐加大。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是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主要原因是,气候温暖时,受副热带大气环流系统影响大,降水多。同时温度高,大气水汽含量也多。气候冷时,受西风环流系统影响大,降水少。

最近几百年尤其是过去一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剧增。气候系统数值模拟表明,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多,强度加大。气象灾害更强、更频繁。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海平面上升,低纬度许多地区会被淹没,人类失去家园。还有就是影响和破坏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再就是加剧的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大气含水量增大,虽然蒸发量增大,但大气含水量总体是增加的。但水循环加快,并不等于降水就增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加大,某些地区出现洪涝时,某些地区干旱会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北方的气候变化,是否回到古代北方哪种暖湿气候,因为时间尺度的关系,目前还看不出来。或者说,有待更长的历史观察。

④ 气象法律法规有哪些

1、法律

2、《中华人民共华国气象法》

法规

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4、《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6、《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7、《人工影响天扮卖气管理条例》

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部门规章

9、中国气象局第1号令《气象行政处罚法》

10、中国气象局第2号令《气象行政复议办法》

11、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12、中国气象局第6号令《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

13、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物锋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法》

14、中国气象局第9号令《施放气球管理办法》

15、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16、中国气象局第14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设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17、中国气象局第15号令《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18、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与传播办法》

19、中国气象局第17号令《气象行业许可实厅蚂逗施办法修订》

20、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

21、中国气象局第19号令《气象行政处罚办法修订》

22、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23、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

24、中国气象局第23号令《气象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25、中国气象局第24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修订》

26、中国气象局第26号令《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

27、中国气象局第27号令《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28、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29、中国气象局第29号令《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

30、中国气象局第30号令《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

31、中国气象局第31号令《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办法》

32、中国气象局第33号令《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33、中国气象局第34号令《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

⑤ 气象学估算法

气象学估算法,是利用气象资料估算陆面蒸发量,比较简便,精度较仪器测量法低,主要用于区域或流域的大尺度陆面蒸发量的估计。

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利用气象资料来估算陆面蒸发量,建立了许多估算公式,可分为饱和陆面蒸发和非饱和陆面蒸发两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估算方法。

1.饱和陆面蒸发量估算公式

是H.L.Penman.(1948,转引自张朝新,1995)在英国南部依据热量平衡和湍流扩散原理,利用无水汽平流输送时可能产生的蒸发,提出的估算公式。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E为自由水面可能蒸发量(mm/d);υ为绝对湿度计算公式中的常数,υ=0.486;Ea为湍流扩散项(动力蒸发项):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ea,ed分别为气温为Ta的空气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mm);U2为2.0m高度的平均风速(m/s),根据地面风速廓线,可以近似地取U2=U10或U2=2 3U10,U10为10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m/s)。

Δ为平均气温为Ta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率: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A为短波辐射平衡;BL为长波辐射平衡(有效辐射):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RA为天文辐射或最大可能辐射[4.1868J/(cm2·d)];n/N为日照百分率;σ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8.16×1011×4.1868J/(cm2·min·k4)];a为水的反射率,取0.05。

2.非饱和陆面蒸发量估算公式

非饱和陆面蒸发量也称为陆面实际蒸发量,陆面蒸发能量受平衡、饱和差、风速以及土壤湿度等因子影响。奥里捷科普(1911)和布德柯(1948)依据陆面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方程拟合出含有实际蒸发、可能蒸发及降水量的关系式(布德柯法):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P为年降水量,ET为年蒸发力,用下式计算:

生态水文地质学

式中:T为月平均气温;La为纬度修正系数。

生态水文地质学

生态水文地质学

3.傅抱璞公式

傅抱璞根据国内资料提出,一定地区和一定蒸发条件下,陆面蒸发量E对降水变率随着(Em-E)增加而增加,随降水量P增加而减小;在一定降水量条件下,陆面蒸发量对蒸发能力的变率随(P-E)的增加而增加,随日蒸发能力增加而减小,推导出下式:

生态水文地质学

该公式使用时必须用实测资料求出m值,然后用到无资料的相似地区。一般来说,径流条件好的地区m值小,径流状况差的地区m值大。

⑥ 从气象学上,一年四季是怎么区分的

在气象学上,根据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

为逗闷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温变化情况,我国划分四季常采用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分类法,即“候平均气温孝指衡”划分四季。该分类法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度地区季节与“候平均气温”基本相一致,通常划分结果为阳历3~5月为春巧做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6)气象划算法扩展阅读

四季划分的其他方法有:

1、传统四立法

该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的变化规律。

2、西方分类法

即西方分类法划分四季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⑦ 四季如何划分的

1、春季

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一般所指时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至立夏期间,即农历一月至三月,公历2月-5月,南半球是公历9月拆返下旬~12月下旬定为春季。春季的显着特点是万物出现复苏的迹象,气候多变。

2、夏季

夏季的开始时间时立夏节气,结束时间时立秋节气,即农历的四月至六月,公历5月初至8月初。夏季的显着特征是气温高,但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夏季的气候各部相同,同时,夏季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

3、秋季

秋季的时间是立秋至立冬这段时间,即农历的七月至九月,公历8月至10月。进入秋季之后,其典型特征就是降雨和湿度都有明显的下降,自然界中的万物开始出现萧条成熟的迹象。

4、冬季

冬季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开始,并以立春结束,其时间是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公历11月至2月初。冬季的显着特征就是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我国多数地区天气寒冷,动物会休眠,候鸟会飞到温暖的地方过冬。

其他四季的划分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乎禅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旅顷饥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

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四季的划分,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⑧ 气象计量常识

1.数值天气预报需要用到计算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常用计算方法 - 数值天气预报常用计算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常用计算方法 - 正文 数值天气预报中所用的方程大多是非线性的,迄今还没有一种解析求解方法,常用的是数值求解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差分法,其次是谱方法。 差分法 即用差商代替微商的方法。

考虑任意函数f(x,у,t),其偏微商 дf/дx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形式来近似表示。如 等。

其中Δxf=f(x+Δx,у,t)-f(x -Δx,у,t),δxf=f(x+Δx,у,t)-f(x,у,t);Δx是网格距,至于对自变量у和t的偏微商,只要用у或t代替上面两式中的x,用Δу或Δt 代替Δx,便可得到类似的表示式。 通常称Δxf/2Δx为中央差,δxf/Δx为向前差。

L。F。

理查孙最早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天气预报问题。他用中央差代替空间微商,用向前差代替时祥肢间纯哪微商,认为这样一步步地计算,就可以作出预报。

如对于平流方程: 其相应的差分方程为 其中cx为波速,F为函数,x为空间自变量,t为时间自变量,m 是代表空间的下标,m 是代表时间的下标。 依此式则由前一时刻的值,可以求得后一时刻的值。

这称为显式差分格式。实践表明,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如果用一个单波解代入F(x,t),就不难发现,差分方程的解将随时间无限增长而与真解毫无相似之处。这种现象被称为“线性不稳定”。

若时间也取中央差,则保持数值解的计算稳定性的充分条件是。 这称为“线性稳定性判据”。

经验表这个条明,件对复杂得多的方程也是需要的。在数值预报中,通常网格距取200公里左右。

对过滤模式,cx 它同上面所述的显式差分格式不同。如平流方程的隐式差分格式为 这种差分格式虽具有计算稳定的优点,但工作量较大。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1961年曾庆存首先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格式,它兼有显式格式和隐式格式的优点,可以取较长的时间步长而节约大量的计算时间。 不过,对于非线性方程,即使线性稳定性判据得到满足,计算也不一定是稳定的。

1959年,N。A。

菲利普斯在实际计算中发现,存在一种无论怎样缩小 Δt 也不能排除的不稳定现象。他认为是由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短波被虚假地表示了的所谓“混淆现象”引起的,称为“非线性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并非大气运动中由于物理原因产生的,而是由于在构造差分格式时,破坏了原微分方程的性质而造成的,因此也称为计算不稳定性。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可以考虑使差分方程保留原微分方程所具有的在计算域内总的守恒性质〔如总能量守恒,总位涡度(见大气动力方程)平方守恒等〕的格式。

这时,在时间积分过程中预报量保持有界,因而这种格式对非线性不稳定性有抑制作用。 由于实际需要,有时还须要制作较小范围的区域性预报。

根据实践,这种预报以用“套网格”制作效果较好。所谓“套网格”,是指在计算域中置两种以上网格,其中一部分网格距较大,另一部分较小,而细网格计算域又包含在粗网格计算域中。

用这种套网格法可以提高局部地区的分辨率,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谱方法 将微分方程组中函数的空间变化用正交做宴码函数的级数的前有限项展开,通过一系列积分运算,使微分方程组变换成以展开系数和其对时间的微商的常微分方程组,以求得近似数值解的方法。

正交函数的选择,依赖于区域的几何形状。谱方法通常用来解半球或全球问题,并多用球面调和函数。

1954年,有人提出用球面调和函数解正压涡度方程的谱方法,时间外推方法和差分法相同。以后,虽然有不少人继续研究,但由于这种方法的计算量很大,特别是非线性项,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这种方法一直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1970年,A。

埃利亚森等利用当时刚发展起来的快速富氏变换计算非线性项,空间微商用谱方法进行,乘积运算在网格点上完成,回避了直接计算非线性项中相互作用系数的大量工作,使计算量大为减少。 一般说来,谱方法的优点是:①空间微商的计算精确,有利于减小位相误差;②可以避免非线性混淆现象,使非线性不稳定性不易产生;③便于解泊松方程;④能自动并彻底地滤去短波,比一般差分法中用平滑算符好;⑤解全球或半球问题可以没有奇异点。

缺点是:①表示非线性项所需的计算量和存储量均较大,计算量随波数增加得太快;②对分布不太连续的物理量,容易发生跳跃现象,必须用较多的波才能表示;③象降水那样的局部地区天气现象和其伴随的潜热加热作用,必须知道整个场的预报量,这就经常要把所有的谐波分量重新组合起来。 总之,在研究局地现象时还是采用粗细网格相套的差分法更加灵活方便。
2.有关温度计量的问题华氏温标是根据什么(准则、物理现象
热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华氏温标、列氏温标、兰民 温标、摄氏温标、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等 。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特 (D。

D。Farenheit) 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 32 度 , 水的沸点为 212 度 , 以 F 表示 。

华民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的民间流行 。 量度物体温度高低而对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所做的一种规定。

华氏温标温度用°F表示,规定在一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代表1度。华氏温度tF与摄氏温度tc之间的换算关系为:tf=32+9/5tc 荷兰裔德国物理学家华伦特 (D。

D。Farenheit于1714年率先推出精度的确很高的温度计。

以往的温度计基于空气等气体或酒精或水等液体的膨胀和收缩,而华氏温度计使用了液体水银。事实证明,水银在许多方面优于其他物质。

其一,在所有液 体中,水银的膨胀率最均匀,而水随温度变化时其的膨胀尤为不均匀。 其 二,水银不如水那样容易结冰,不如酒精那样容易沸腾,在很宽的温度范 围内都保持液态。

其三,水和酒精会附在玻璃表面。水温度计或酒精温度 计的温度下降时,一些液体附在玻璃上,下降缓慢,因此很难得出温度的 精确读数。

华伦海特还发明了一种校准他所推出的温度计的温标。 艾萨克 牛顿 建议以水的凝固点,人的体温作为温度计的标定点,并将水的凝固点定为 0度,华伦海特推出的温标基本上以它为基础。

同时他还意识到这样一来, 冬天的温度将低于零度。为了尽量避免负温度,将盐加到水中以降低水的 凝固点。

他将盐水凝固温度定为0华氏度(即0°F)。 然后将0度到体温 之间的间隔分成96等份(为什么这样划分无可奉告),将体温定为96°F。

根据这一温标,纯水的凝固点接近32°F,沸点接近212°F。 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后发现,纯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很有参考价值。

因此,华伦海特调整了温标,将凝固点正好定为32°F, 沸点为212°F,其间的间隔分成180等份。 体温就调整为98。

6°F。 在美国,除科学界以外的其他领域主要采用华氏温标。

其他许多国家 (即便是华氏温标的发源地英国)及那些国家的科学家都使用瑞典天文学 家安德 摄尔西乌斯于1742年发明的另一种温标。这种温标极其简单,它 将纯水的凝固点定为0度,沸点定为100度,将其间的间隔分成100等份 (奇怪的是,摄尔西乌斯先将凝固点定为100度,沸点为0度,但第二年 就将两者倒了过来)。

起先这种温标称为百分标,即分成"100等份", 在1948年之后大家达成一致,将其更名为摄氏温标。

⑨ 一年四季是按农历还是阳历来区分的

一年四季有多种区分方法,有按农历区分(即武侯季节)、按天文季节、按气候季节区分等方法。

1、物候季节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2、天文季节是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即以立春至立夏为春,立夏至立秋为夏,立秋至立冬为秋,立冬至立春为冬。春夏秋冬分别为91天、94天、92天、88天。

中国民间习惯采用阴历,以1、2、3月为春;4、5、6月为夏;7、8、9月为秋;10、11、12月为冬。闰月的年份为例外,基本与前者相似。

3、天文季节反映了一年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地面和海陆的影响,其热效应比太阳辐射效应落后一个月左右,所以常把阳历3、4、5月早兄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1、2月作为冬季。

天文季节的日期固定,便于记忆,但不能反映地区特点及差异。

4、气候季节是一种以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季节,候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22℃时期为夏,10~22℃期间为春秋季,这种划分比较符合人们对四季的理解和冷暖感觉。

(9)气象划算法扩展阅读:

季节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为球形,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有纬向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更重要的是一年中黄道和赤道交角在正负23°~27°之间变化,相应地出现了昼夜长短、太阳高度、接收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这就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当南半球是秋没睁此季时,北半球是枯迅春季。

在不同的纬度带内,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南北半球的相对气候带,季节也相对:秋季对春季,夏季对冬季。

参考资料:网络-四季

热点内容
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 发布:2025-04-16 17:11:44 浏览:642
荣耀x10从哪里设置密码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368
java从入门到精通视频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89
php微信接口教程 发布:2025-04-16 17:07:30 浏览:311
android实现阴影 发布:2025-04-16 16:50:08 浏览:794
粉笔直播课缓存 发布:2025-04-16 16:31:21 浏览:347
机顶盒都有什么配置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213
编写手游反编译都需要学习什么 发布:2025-04-16 16:19:36 浏览:818
proteus编译文件位置 发布:2025-04-16 16:18:44 浏览:369
土压缩的本质 发布:2025-04-16 16:13:21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