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操作系统 » 南大洋数据库

南大洋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3-05-22 14:04:38

⑴ 南大洋疯狂吸收5.3亿吨碳,保护好“吸收槽”,气候或发生大逆转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神速,在人类达到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并非仅仅导致气温升高,而是导致极端气候时常发生。比如洪涝、寒潮、大火、暴风雪等极端天气频发。根本原因就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逐年增加。地球气温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气温大概上升了1-2 ,“温室效应”明显,一部分专家说地球越来越热了,但是另一部分专家却说地球要变冷,未来地球或将进入长达30年的小冰河时期。原因是森林、沙漠、海洋对二氧化碳的“消耗”,加上太阳黑子活动已经进入低谷期,太阳活动不活跃使得其到达地面的光和热会大量减少。

对于太阳活动我们无法干预,但是对于地球上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吸收我们人类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有数据显示: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之后持续增加,至2004年已超过73亿吨;现在每年已念衫铅经超过1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业的迅速发展,“三废”的大量排放:二是、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积迅速减少。

地球上目前每年产生130亿吨的二氧化碳,“消耗”温室气体主要途径是通过绿色植物森林、沙漠和海洋等等。

其中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51.1亿吨的二氧化碳气体,差不多40%左右,而我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5亿多吨。一亩树林, 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 ,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可见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人类的乱砍乱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目前全球森林覆盖率为32%,而素有“地球之肺”着称的热带雨林面积在迅速减少。在1980 1990 年,平均每年减少1500公顷;在1990年 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00年以来每年约减少700多万公顷。因此,森林消耗二氧化碳的功能在减弱。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荒漠生态系统同样具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发表于最新《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显示,干旱气候环境下的沙漠、灌木丛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出人意料。与植物将二氧化碳储存在体内不同的是,荒漠中的灌木丛将大量二氧化碳存储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在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沙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的15%至28%,也就是每年沙漠吸收二氧化碳30亿吨左右。沙漠对二氧化碳消耗功能也不可小视。

事实上,海洋也被称为大型“二氧化碳库”,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4亿吨左右。而根据美国NASA一项研究结果,目前南大洋的吸碳量为5.3亿吨,已经达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比重的40%,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槽”,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大洋终年盛行塌模的西风。

有些人感觉奇怪,什么时候又出来一个“南大洋”呢?不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吗?

南大洋 ,又叫南极海、南极洋、南冰洋等,面积2032.7万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的5.6%,以寒带气候为主,唯一环绕地球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平均水深4000米~5000米,海水温度-2 ~10 。南大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南纬50 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 62 间的太平洋的海域。2021年6月8日,在世界海洋日当天,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称为南大洋,并正式承认南大洋为地球第五大洋。因此原来我们一直认为的“七大洲四大洋”的观念要发生改变了,现在变成了“仔好七大洲五大洋”了。各大洋的面积和排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海洋的总体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占地球表面积的71%。

但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大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在南纬40 60 ,气压梯度大,风向稳定,风力强劲,平均风速达每小时33 44公里,构成威胁航行的“咆哮西风带”。盛行西风在高纬区和低纬区之间形成“风壁”,阻挡低纬区暖空气进入南极高原,使南极反气旋保持恒定。而南大洋“咆哮西风带”,搅动了海面翻腾的浪潮,进而让二氧化碳被卷入表层海水中,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巨大旋涡,直接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带到亚热带海域,从而被海洋植物吸收。

研究发现,美国宇航局发表的论文称,南纬45度以南的区域,每年都有很大的碳净通量,夏季碳的吸收量很高,大约为5.3亿吨,但是南大洋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5.6%,如果全世界海洋都发挥“二氧化碳库”的作用,起到“吸收槽”的作用,全世界海洋每年将吸收95万亿的二氧化碳。但是其它大洋缺少终年盛行的西风,因此其它94.4%大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不高,仅吸收海洋吸收二氧化碳60%的比占。

因此,将来如果人类,利用起海洋的,吸收槽”的作用,研制出人工“盛行的西风”,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被全部吸收,全球变暖的趋势降得到控制,如果太阳黑子活动再进入低谷期,太阳活动不活跃使得其到达地面的光和热会大量减少,地球可能会慢慢变成一个“冰球”,地球可能真的进入“冰河时期”。地球气候或发生真的大逆转。

⑵ 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一共多少个国家

七大洲、五大洋、197个国家。

一、七大洲

1、亚洲:东亚、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2、欧简伍洲:西欧、北欧、中欧、东欧、南欧;

3、北美洲:中美洲;

4、南美洲:拉丁美洲;

5、非洲:北非、西非、中非、南非、东非、东北非洲(非洲之角)、西北非洲;

6、南极洲;

7、大洋洲。

二、五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拦李或亦称“北极海”或“北极洋”);南冰洋(亦称“南极海”或“南大洋")。

三、国家

截至2017年,世界上有197个国家被国际普遍承认:

其中193个为联合国会员国。

梵蒂冈,巴勒斯坦,纽埃,库克群岛等4国为国际普遍承认,非联合国成员。其中,梵蒂冈和巴勒斯坦为联合国观察员国。

(2)南大洋数据库扩展阅读

五大洋部分名称由来

一、太平洋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

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二、大西洋

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

三、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ERYTHREA)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

近代正式使用扰腊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

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世界

⑶ ARGO计划的国内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2001)在论述中国是否参加Argo计划这个问题时明确表示,中国应该积极参加。他指出:
(1)我们所担心的无非是南海的问题,但他国军方已在南海经常性地获得大量的各类数据。
(2)我们无论参加或不参加Argo计划,南海周边国家或其他国家的非军方机构(科学界或观测业务系统)若要在南海施放Argo剖面浮标,皆需征得各有关国家的同意(包括我国、越南、菲律宾等等),就像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钻孔时所做的一样。
(3)未来他国的科研项目所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中,最大可能“随波逐流”漂进南海的,应属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关西太平洋的科研项目在南海以外海区施放的Argo剖面浮标,相比其施放的数目,进入南海的比例也不会很高。
(4)Argo计划正在完善之中,我们若积极参加此计划,可以保证我们的意见能反映在其规范之中。
(5)积极参与Argo计划,能为我国海洋工作者提供充分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能迅速提高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水平。
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原则遵循国际惯例,即共同参与、资料共享。1994年国际上曾在热带太平洋海域建成第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拥有69个锚碇ATLAS浮标),当时因我国大陆未参与施放长期观测浮标,而无法及时获得该观测网发布的实时观测资料,从而使我国海洋和气象学家失去了一次旨在深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l Nino和La Nina现象以及ENSO对中国大陆气候如何造成影响等问题的机会。而在未来3年内建成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无论从观测浮标的数量、观测覆盖区域,还是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应用价值,均明显优于TAO观测网,且其观测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
我国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几个大型调查研究项目,如: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研究(973项目)、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流影响的研究(973项目)、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及其海流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前期研究(973前期研究项目)等项目,均要求链迟滑收集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乃至整个太平洋和全球海洋中的第一手资料。
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成立了专门机构收集Argo浮标资料,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进行Argo浮标资料的同化方法研究;建设经数据同化后的高精度网格点数据库;并进一步利用同化后Argo资料改进海洋及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的预报能力。如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Hadley气候中心、澳大利亚气象局(BMRC)等均已将Argo同化资料投入业务预报试运行,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对Argo浮标资料的变分同化处理和利用其改善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的预报能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于我们起步。我国必须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便有效地提高数值模式的模拟和预测能力,这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由于Argo浮标可在水下长时间随海水流动而漂移,并连续工作,故可方便地获取漂移沿程的大量海洋环境要素资料,对沿海国的权益亦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从这一点来讲,我国也迫切需要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以便为捍卫国家权益服务。 中国计划在2002~2005年期间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一个大洋局域观测网。以后则每年投放20~30个浮标,以维持该局域观测网的正常运行。
中国ARGO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沉浮式海洋观测浮标(即Argo剖面浮标),施放于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标将视情形布放到南大洋和印度洋海域),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大洋观测网(布放 100~150个 Argo剖面浮标),使中国成为国棚腊际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同时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ARGO浮标资料,丰富我国海洋和气象界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的资料源,并为该系统的近海观测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通过大洋观测网建设,以此来了解和掌握该高新海洋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之路,使未来大洋观测网的维持由国产Argo浮标代替,而近海观测网则完全采用国产Argo浮标组成,最终建成我国自成系统的海洋实时观测网络,为旦滑我国的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海上军事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中国已于2001年正式决定加入国际Argo计划。中国Argo计划的启动资金由国家科技部资助,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实施,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及下属有关研究机构将共同参与此项工作。
大洋观测网将布设在0°N,130°E至15°N,125°E至23°N,125°E至30°N,130°E至30°N,145°E至0°N,145°E 6点联接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内,按国际 ARGO计划的布点原则,初步设计布放约100个ARGO剖面浮标。其他约50个ARGO浮标,将视试验的进展情况,有可能被投放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ARGO浮标的布放采用专业调查船、志愿船和海监飞机等海上和空中观测平台实施。
2001年底,国家科技部已拨出专款,由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分别从加拿大Metocean公司和美国Webb公司引进了1个PROVOR型和2个APEX型浮标。前者已经于2002年3月布放于印度洋海域;后者正在择机待放。这2个APEX型浮标按计划将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根据计划安排,2002年底前将会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再布放 8~10个。
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的资助下,于2000年3月开始着手“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标关键技术研究”,经过短短一年的奋战,初步掌握了Argo浮标的自动沉浮和定深控制两项关键技术。不久,该所在“十五”863项目的资助下,继续对“自持式循环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进行开发研制。计划在2004年前完成数台可以在2000m水深大洋中实际使用的Argo浮标工程样机。2002年6月,由该所自行开发研制的第一台“自持式循环剖面探测漂流浮标”样机,已进行了首次海上现场观测试验。
中国Argo计划中大洋局域观测网建设所需浮标将主要从国外进口。中国也打算从国外进口主要部件,并在国内组装此类浮标,以便降低浮标成本,以及减小仪器由于长距离运输而导致的损坏和技术故障等。
随着首批Argo浮标的投放,中国正在筹建自己的Argo资料中心,以满足对Argo浮标资料接收、处理和分发的需求。同时,将通过GTS和INTERNET网及时发送中国Argo浮标的观测资料和信息等,以便与世界各国共享全球海洋中的Argo浮标资料。国家海洋局还在杭州建立了一个中国Argo信息网站,现已投入试运行。
国家海洋局已委托下属海洋研究机构,即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和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承办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2003年3月,杭州),以表明中国对国际Argo计划的重视和支持。这一建议已得到2002年3月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的第四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全体代表的响应和国际Argo科学组的采纳。中国希望通过承办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能有更多机会得到国际Argo科学组及各国Argo计划组织和实施者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和密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加快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进程,为国际Argo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目的做出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1999年9月26~27日,在杭州举行的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中美双方在“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领域里通过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观测(Argo计划)”。中国开始跟踪国际Argo计划的进展。
·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九五”863滚动发展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标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了Argo浮标的自动沉浮和定深控制两项关键技术。
·2000年5月15~26日,由巢纪平院士为团长的中国海洋考察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10天的海洋技术考察,对美国Argo计划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做了较为深人的了解。回国后即向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呈报了“关于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进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投入资金,尽早研究和考虑加入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以便有权利共享Argo资料。
·2000年8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被接纳为国际Argo科学组(由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韩国、英国、印度、新西兰和中国等11个国家的16名科学家组成)成员。
·2000年11月2~11日,在外国专家局的资助下,美国海洋与大气局国际事务部主任 Rene Eppi先生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学院 Stephen C. Riser教授访问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就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和相关技术问题作了4次系列讲座,并就有关技术合作事宜进行了商谈。
·2001年3月5~9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应邀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Argo浮标施放与业务运行论坛”。
·2001年3月20~22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和朱伯康工程师,以及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余立中高级工程师3人出席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
·2001年12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十五”863项目的资助下,继续对“自持式循环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进行开发研制。计划在2004年前完成数台可以在2000m水深大洋中实际使用的ARGO浮标工程样机。
·2002年1月16日至3月16日,在国际海洋观测组织的资助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刘增宏研究实习员和郭明硕士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学院和AOML学习有关Argo浮标测试、施放和资料接收及处理技术。
·2002年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启动“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任该项目负责人,其成员来自于国家海洋局下属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
·2002年3月12~14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朱文熙副处长(国家观察员)应邀出席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的第四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这是我国第二次派代表参加国际Argo科学组年会。会议决定,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将于2O03年3月在中国杭州召开。
·2002年3月21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卫东副研究员在执行“印度洋一太平洋暖他及其海流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前期研究”项目期间,在东印度洋14°12′S,114°42′E海域布放了一个PROVOR型Argo剖面浮标。
·2002年3月22日,中国从美国Webb研究公司引进的第一批(2个)Argo浮标运抵杭州,并完成实验室各项检测工作,等待航次投放。
·2002年4月5日,国家大型科学观测试验(Argo)项目组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中国Argo”宣传网页开始面向国内外开放。
·2002年4月9日,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成立,并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国家Argo计划协调小组组长孙志辉主持召开,来自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海军等部门的协调小组成员(或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在协调小组下成立审批工作组、业务发展组和资料工作组。
·2002年6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十五”863项目资助下自行开发研制的第一个“自持式循环剖面探测漂流浮标”样机,进行了首次海上现场观测试验。
·200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在《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中批准了2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重大研究项目,即由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巢纪平院士申报的“太平洋——印度洋暖池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和中国气象科学院张人禾研究员申报的“ARGO浮标资料的同化技术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项目”。
·2002年9月18-20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朱永灵实习研究员和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副主任宋学家研究员应邀出席了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郭风义研究员和纪风颖博士列席了本次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年会。
·2002年10月20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向阳红14”号科学考察船的配合下,在西北太平洋22°01′N,129°27′E海域施放了1个APEX型Argo剖面浮标(浮标编号为:8173;世界气象组织编号为:5900219)。
·2002年10月21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西北太平洋18°30′N,129°30′E海域再次施放了1个APEX型Argo剖面浮标(浮标编号为:8509;世界气象组织编号为:5900220)。
·2002年10月25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域(15°01′N,136°56′E),为“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施放了1个PROVOR型Argo剖面浮标(浮标编号为:28582;世界气象组织编号为:5900221)。这是中国ARGO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的首批(3个)剖面浮标,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刘增宏和孙朝辉实习研究员负责投放。
·2002年10月27-31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北京昌平召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年会上,向与会代表免费发放由该试验组收集和整理的2001年1–12月和2002年1–9月,由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太平洋海域施放的Argo剖面浮标资料(含测量剖面的经纬度、温度、盐度和压力数据等)。
·2002年11月6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正式对外免费发放收集和整理的2001年1–12月和2002年1–9月,由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全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施放的约500个Argo剖面浮标资料(含测量剖面的经纬度、温度、盐度和压力数据等)。该项工作得到了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H. Freeland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02年11月15日,国家Argo计划资料工作组成立,并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成立了以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为组长的资料工作组,通过了组成人员名单。会议认为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为主,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海洋二所等单位参加,建立中国Argo资料中心,并责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尽快拿出中国Argo资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
·2002年11月16-17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在杭州组织召开了“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实施汇报暨学术研讨会”。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马燕合副司长、叶玉江处长以及我国着名海洋和大气科学家苏纪兰院士、黄荣辉院士等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王殿昌副司长和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苏纪兰院士分别主持。来自国内海洋和大气科研、教育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代表约50余人出席会议。
·2002年12月底,中国Argo资料中心中文服务网站正式开通,为Argo用户提供全球Argo资料及其相关信息、产品的服务。同时制作了第一张全球Argo资料数据光盘,正式分发给国内用户,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浏览系统。
·2002年12月,为了及时发布本试验布放的Argo浮标实时观测资料,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学院Steven Riser教授和Dana Swift工程师的帮助下,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组借助华盛顿大学网站建立了一个Argo剖面浮标信息网页,可浏览我国布放的APEX型剖面浮标的准实时观测资料和浮标动态信息。·2002年12月27日,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Argo计划资料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国家海洋局、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以及国家海洋局相关业务中心和研究所等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资料工作组成员听取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就“中国Argo资料中心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情况和意见修改情况的汇报,审定通过实施方案,确定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并列入国家海洋局业务化工作。
·2002年12月30日-2003年1月13日,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部门和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向阳红14》号船全体船员的密切配合下,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组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北起21°15ˊN,南止6°N,西自125°45ˊE,东止132°30ˊE的一个矩形海域内)执行了一个冬季调查航次,顺利布放了13个Argo剖面浮标(其中6个为APEX型浮标、7个为PROVOR型浮标)。
·2003年1月,国家科技部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批准了一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重点研究项目,即“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将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院士、于卫东副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主持。
·2003年2月4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十五”863计划资助下自行开发研制的COPEX型Argo剖面浮标,在南海海域成功进行了海上现场观测试验,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03年2月15日-16日,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协调会在青岛召开,科技部基础司陈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和于卫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参加了会议,并就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达成了共识。
·2003年3月3日-6日,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于2003年3月4日-6日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第二海洋研究所主办,国际Argo计划成员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有关领导。中国ARGO资料中心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自Argo计划实施以来,人们对于究竟使用“ARGO”还是“Argo”来命名该计划而感到很困惑。来自权威(Argonautics第七期)的回答是:
“ARGO”源自Dean Roemmich教授在1999年海洋观测计划前提出的名为“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项目的缩写,其中文含义为“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该项目提议与后来Ray Schmitt博士给GOSAMOR(全球海洋盐度观测项目)建议的项目进行合并,随后停止使用缩写“ARGO”,改用“Argo”(Argo源于希腊神话中英雄Jason所乘的船的名字)。
Argo科学组强烈建议人们使用“Argo”作为该计划名称。

⑷ 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有哪些

1、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位居世界第23位。(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科排名)

2、机械工程位专业居世界第29位。(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科排名)

3、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居世界第49位。(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科纯洞排名)

4、人工智做辩枯能研究领域专业全球第8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全球十大人工智能研究最具影响力院校》)

5、工商管理专业排名亚洲第3、世界第17。(2018年KUBS《世界商学研究排名》)

6、营运管理及管理科学专业研究领域排名世界第1。 (2018年KUBS《世界商学研究排名》)

7、商学院排名亚洲第4,世界第60。(2019年UTD全球商学院科研百强榜)

8、酒店及旅游管理专业位居世界第1位。(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领域学科排名)



(4)南大洋数据库扩展阅读:

香港理工大学开办了221门课程,其中非学位课程15门,学士课程118门,硕士课程82门,博士课程6门,获国家教育部认可之中国内地课程23门,居香港及海外大学之冠 。

学校开设的多门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为香港独有,包括设计学、工程物理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服装与纺织学、测绘与地灶册理资讯、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学、医疗化验科学、眼科视光学、职业治疗学、物理治疗学和放射学。

社会评价:

1、世界排名第91位。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

2、亚太地区大学排名第27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亚太地区大学排名)

3、香港地区大学排名第3位。 (CWTS莱顿世界大学排名2019年香港地区排名)

4、全球五十强年轻大学排名第7位。 (2019年QS全球五十强年轻大学排行榜)

5、全球百强年轻大学排名第15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19年全球百强年轻大学排名)

网络-香港理工大学

⑸ 南大洋发现的杀人鲸秘密群

D型鲸可能是虎鲸的一个新物种。J.P.西尔维斯特,

虎鲸美丽而雄伟,但它们的长相几乎没有变化——从鲸鱼到鲸鱼,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都是相当标准的。因此,当人们开始发现虎鲸的体形明腊者搭显不同时,科学家们注意到了,它们的体形更瘦,白眼斑更小,背鳍更窄,更锋利,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追踪到了这些潜在的虎鲸骗子,并收集了样本进行基因测试,以揭示这些动物是否是新发现的、独特的虎鲸物种。

“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基因分析感到非常兴奋,”鲍勃·皮特曼,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西南部科学中心的一位研究员在一份声明中说D型虎鲸可能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未记录的动物,它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对海洋中生命的了解有多少,这一新发现的物种的存在仅基于渔民的故事和少量照片。“KDSPE”“KDSPs”是这些神秘鲸鱼的第一个记录,追溯到1955,17的动物滞留在新西兰海岸。虽然它们的斑纹与已知的虎鲸相似,但这些动物体型较小,鼻子钝,脑袋球状。与典型的虎鲸相比,搁浅的鲸鱼的背鳍更窄、尖,眼睛上方的白斑也更小。专家推测,这种不寻常的鲸鱼仅仅是基因变异的产物,只有那些个体存在。“KDSPE”“KDSPs”“KDSPE”“KDSPs”然后,在2005,一位法国科学家展示了一些看起来奇怪的虎鲸的照片,这些鲸正在南印度洋克罗泽群岛捕鱼。这些鲸鱼看起来和搁浅在5500英里(9000公里)外的新西兰的鲸鱼一模一样。这表明,这种独特的鲸鱼比以前想象的更为广泛,顶部的

是一种典型的成年雄 *** 鲸。注意白眼斑的大小,头部和背鳍形状不太圆。底部是一张成年雄性D型虎鲸的图片。注意小眼罩,更圆的头和更窄,尖的背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皮特曼和他的同事们收集了数千张来自南大洋的游客和船只的图片。到2010年,皮特曼和他的团队收集了六张想要成为杀人鲸的照片,他们称之为“D型”虎鲸。

这些D型鲸鱼的照片是在经常经历地球上最恶劣划船条件的纬度拍摄的,这些地区由于该地区险恶的风轮拿被称为咆哮的40年代和狂暴的50年代。如果D型鲸鱼喜欢在这些地方闲逛,那么难怪人类直到最近才注意到这些鲸鱼。

拼图的最后一块,在多年收集了有关潜在未知种类的虎鲸的信息后,皮特曼冒险出海寻找这种神秘的生物。他招募了一支由海洋哺乳动物专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与他同行。2019年1月,研究小组离开阿根廷海岸,发现了一个大约30头D型鲸的鱼荚。

研究小组与这群鲸相处了大约3个小时,同时记录了水上和水下遭遇的景象和声音嫌慎。研究人员还从这些鲸鱼身上采集了三个切片,或者说是一小块皮肤,这些切片将进行基因测试,以揭示D型鲸鱼与典型的虎鲸有多么密切的关系。皮特曼和他的团队称,D型虎鲸的发现提醒我们还有多少东西要学习海洋中的生命。

鲸鱼专辑:深海巨人图片库:俄罗斯美丽的杀手鲸鱼鲨鱼和鲸鱼从上面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

⑹ 几大洲几大洋:分别有那些国家。

几大洲几大洋:分别有那些国家。

世界四大洋,七大洲。

亚洲(48个国家)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11) 南亚: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 西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20)。

欧洲(43个国家/1个地区) 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法罗群岛(丹)(6)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 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16)。

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8)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10)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圣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详细请看:)、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档雹尼日尔爾尔、加那利群岛(西)(18)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滚缺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大蠢辩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群岛、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瓦利斯与富图纳(法)、纽埃(新)、托克劳(新)、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4)。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4)。

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 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5) 中西部: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3) 东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

具体介绍:

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6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2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

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

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

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

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

几大洲几大洋

正解: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洲四大洋吧: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很高兴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七大洲四大洋
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6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积约2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4.3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积约1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0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欧洲: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7.2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四大洋呀 笨

几大洋几大洲

世界上有四大洋七大洲
把我的回答采为最佳答案!谢了!

世界分几大洲,几大洋

世界几大洲几大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洲,四大洋: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现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个洲,都是根据它所处的位置而定的。
亚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叫做亚细亚(意思是“日出之地”)。这里位于地球的东方。亚洲即是亚细亚洲的简称。
欧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欧罗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于地球的西面,欧洲即欧罗巴洲的简称。
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被赤道横穿中部,非洲多处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总称。美洲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航海时发现的一块所谓的“新大陆”,欧洲人为了纪念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便用亚美利哥的名字称它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区,过去曾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为拉丁美洲。
大洋洲:17世纪欧洲人发现了它,因其处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围之中,游离于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纪被发现时,人们误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为澳大利亚(即南端大陆之意)。
南极洲:即南极所在的大陆。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陆。
一、太平洋——“和平之洋”
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过东方的航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二、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栖息地”
大西洋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因盗取天火给人间而犯了天条,株连到他的兄弟阿特拉斯。众神之王宙斯强令阿特拉斯支撑石柱使天地分开,于是阿特拉斯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英雄。最初希腊人以阿特拉斯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土地,后因传说阿特拉斯住在遥远的地方,人们认为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是阿特拉斯的栖身地,故有此称。
三、印度洋——“通往东方的海洋”
印度洋的名称最早见于1515年中欧地图学家舍尔编绘的地图上,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外“东方的”一词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奥尔大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正式称之为“印度洋”。因为古代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很少,只传闻印度是东方的一个富有的国家,因此到东方就是到印度,通往东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
四、北冰洋——“北极之海”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洋。由于终年气候严寒,绝大部分被冰层覆盖,因此一度曾经被称为“北极海”、“北冰海”,现在称之为“北冰洋”。

究竟几大洲几大洋

七大洲是公认的那几个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通常只认为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但在最近认为南极洲附近的水域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大洋,即南大洋(又称南冰洋,南极海)。可以参照资料:ke../view/946815.?wtp=tt 里面有关于南大洋的资料。

世界分为几大洋、几大洲?

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⑺ 地球上有什么水域

五大洋,全球水域的总称。旧分地球表面水域为五大区,称为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水域也包括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和水工设施,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对五大洋的介绍

1、太平洋

世界最大的海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6624.1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从南冰洋北边界延伸乱尺雀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宽15500公里。

2、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哗早洋,原面积8,221万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万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3、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60.8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34万立方千米。

4、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困灶和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

5、南大洋(或南冰洋)

南大洋(Antarctic Ocean),也叫“南极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五大洋








热点内容
emobile7服务器地址如何查看 发布:2025-04-22 22:32:51 浏览:763
房间的秘密码是什么 发布:2025-04-22 22:32:43 浏览:121
文件夹前面多了选择框 发布:2025-04-22 22:32:40 浏览:704
迅雷网ftp 发布:2025-04-22 22:30:02 浏览:622
鼠标驱动源码 发布:2025-04-22 22:29:55 浏览:768
如何开发android应用 发布:2025-04-22 22:18:55 浏览:880
医保卡密码从哪里看 发布:2025-04-22 22:14:34 浏览:260
地铁逃生安卓更新后为什么进不去 发布:2025-04-22 22:13:49 浏览:443
java枚举使用 发布:2025-04-22 22:06:56 浏览:257
分解压与K 发布:2025-04-22 22:06:40 浏览: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