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算法推荐
① 关于算法
阿朱对于算法的了解不多,总结如下,希望多多交流,改正瑕疵。
算法推荐主要有5种方式:
基于内容推荐:这是基于用户个人兴趣的推荐。根据用户个体的历史行为,计算对内容特征的偏好程度,进而推荐出与用户特征偏好匹配的内容。
协同过滤算法:这是基于群体的推荐。基于用户的相似度、内容的共现度,以及基于人口特征将用户聚集为不同群体来推荐。(解释一下:常见的协同过滤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用户的(user-based),也即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如果A和B的兴趣相近,那么A喜欢的电影,B也很有可能喜欢。另一种是基于物品的(item-based),也即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性,如果电影C和电影D很相似,那么喜欢电影C的人,可能也会喜欢电影D。)
扩展推荐:基于用户兴趣点、内容类别等扩展。(你喜欢历史资讯,我推考古、寻宝的资讯给你)
新热推荐:基于全局内容的时效性、热度推荐。(在产品初期同时缺乏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时,内容分发效率很低。使用基于内容推荐算法效果不显着,而使用一些热点话题可在保证一定流量的同时,不断通过用户的个人行为(点赞、评论、浏览、收藏)来逐步精确用户画像和进行内容沉淀,为之后的个性化推荐做准备)。
环境特征:基于地域、时间、场景等推荐。(知乎上你们市的牙科诊所广告、婚庆广告)
每种算法的效果不一,组合味道更佳,因此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算法矩阵”的方式来推荐feed。(后文也会谈到这一点)
优势:
内容质量审核、社区治理(辱骂、撕逼),推荐商品,减少人工运营成本。
源源不断推荐给你感兴趣的feed,提升了用户粘性,商业化的潜力进一步加大。
让用户 kill time 的需求更好地被满足,增强用户体验
弊端:
1.算法本身或者算法背后的人产生技术错误——只要是人写的算法,就一定有出错的概率,比如德国居民凌晨发飙的智能音箱、失控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就是程序上的Bug导致的,这一类我们克服的办法其实相对简单。但对于另一种人为算计消费者的算法有时候可能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比如大数据杀熟现象,无论真实与否,这类问题往往很难识别,因此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抖音视频里你见不到“钱”字,只能看到“Q”来代替)
2.算法对于人性部分的忽略——现在的人工智能离真正理解人类的感情和行为依然有巨大的鸿沟,Facebook提醒你给去世的亲人发生日祝福背后本质的原因在于AI无法真正理解死亡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因此需要人机结合(平台人工参与,用户举报等自治措施),不能单独依靠算法。
3.算法训练数据本身的偏见——目前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是先构建一个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然后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模型,然后用训练好的模型再来预测新的数据,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就是输入数据的重要性,比如变坏的微软机器人Tay之所以产生问题就是因为输入的数据中本身就存在偏见,如果现实世界数据本身就存在偏见,那么预测结果也一定会有偏见;
先下结论吧:算法不会导致“信息茧房”
“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这一判断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只会点击那些我们熟悉的、赞同的内容,不断让机器加深对我们的印象:原来他们只喜欢看这些!
但在现实中,这个前提是过于简化的,乃至是错误的。
在个体层面,我们有着多样的阅读动机,受到各种认知偏见的影响,可能倾向于点击某些特定类型的内容,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认同的那些。
在社交层面:我们在大多数APP上都存在着社交关系,以及主动选择关注的帐号,这些都对我们能接触到的内容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在APP上拥有一定社交关系的人,不太可能陷入狭窄的视野当中。
在技术层面:在算法的分类里说了,每种算法都有其利弊,因此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算法矩阵”的方式来推荐feed。但在普罗大众眼里,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而忽略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只是算法种类里的一种,其他类型算法也会被产品使用。
在企业层面:没有一个商场的经理,希望顾客每一次来到商场都只关注同一类别的商品。用户兴趣窄化对于商业化目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博弈:
推荐太强了,关注力量就会弱。抖音沉浸式交互和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是 kill time 的利器,推荐feed刷的过瘾了,你还会去刷关注feed吗?
共生:
算法有弊端,关注可以弥补或有所增益。推荐feed是忽略了人"社交性“这个特点,以知乎为例,关注的内容生产者传递给我们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途径来知道那几十个或上百的关注对象的产出内容。朋友圈满足我们窥探的信息需求,也同理。(另外从结果反推过程,大家看一下手里的B站、知乎、抖音、快手就清楚了)
② 离散频谱矫正法的综合比较
离散誉返频谱矫正法(Discrete Spectrum Correction,DSC)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处理非平稳信号的谱估计问题。
离散频谱矫正法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因此算法的复杂度是一个关键的性能指标。研究者们比较了不同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算法以提高其效率。
3. 算法的适用性比较
不同的离散频谱矫扰虚型正法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信号。研究者们比较了不同算法在处理不同类型的信号时的表现,并探讨了算法的适用范围。
③ 手机如何矫正视频扭曲背景
手机如何矫正视频扭曲背景:
关于背景扭曲矫正算法的解释,为了更加清晰,文章正文儿个关键点给大家捋一下:
1、输入原图。
2、美颜sdk人脸特征点检测、背景图像网格划分、线段检测。
3、综合第二点判断线段在三角网格的分布。
4、根据第三点来对处理做出判断:利用斜率保持约束建立优化方程或者利用三角形形状保持约束建立优
化方程。
5、建立整体最优化目标函数。
6、对应三角形仿射变换。
如果美型前后背景中的直线陆历斜率保持不变,那么用户将不再会明显地感知到背景扭曲。为此,根据预设规
则在原羡升图背景中选择一些特征点,并利用这些特征点对背景区域进行三角网格划分。操作后,这些特兄悉老征点
的位置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原图背景中的直线,并以变化前后的直线斜率保持不变以及三角形形状保持
不变两个约束建立优化目标函数,最终求得矫正后特征点的位置。
以上就是美颜sdk中,关于背景扭曲矫正算法的一些介绍,主要是从保持背景图像直线斜率不变这个核心
思想入手,在保证基本美型效果下,做到背景图像不变形,如果您对美颜sdk开发感兴趣,欢迎咨询官方客服。
④ 径向畸变达到多少需要校正
畸变矫正主要包括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
(1)径向畸变(枕形、桶形):光线在远离透镜中心的地方比靠近中心的地方更加弯曲
(2)切向畸变:透镜不完全平行于图像平面,即sensor装配时与镜头间的角度不准
2、径向畸变矫正原理
(1)矫正前后的坐标映射
输出图像(nJ,nI)--(宽高缩放比)->矫正后图像--(张氏标定法)->矫正前图像(输入图像(fOrgJ,fOrgI))
(2)映射到原图的坐标不一定是整数,双线性插值
举例:输出图像(3,4)映射到输入图像(5.25,6.75)
输出图像(3,4) = 输入图像取(5,6)、(5,7)、(6,6)、(6,7)四点像素值双线性插值
= 输入图像(5+0.25,6+0.75)
= (1-0.25)(1-0.75)f(5,6)+(1-0.25)*0.75*f(5,6+1)+0.25*(1-0.75)f(5+1,6)+0.25*0.75*f(5+1,6+1)
3、径向畸变矫正算法伪代码
张氏标定法
其中(u, v)代表理想无畸变(即矫正后)的像素坐标,(˘u, ˘v)代表实际径像畸变的情况下(矫正前)的像素坐标,(u0, v0)代表理想无畸变(即矫正后)的图像主点,(u1, v1)代表实际径像畸变(即矫正前)的图像主点。x, y在这里分别代表矫正后图像中(u, v)点像素分别在行向和列向与主点的距离。
(1)输入图像主点(图像中心点坐标)--(张氏标定法)->矫正后图像主点(矫正后图像宽高)--->计算输出图像与矫正后图像宽高缩放比
(2)输出图像坐标通过宽高缩放比映射到矫正后图像坐标
(3)矫正后图像坐标通过张氏标定法映射到输入图像坐标
(4)双线性插值
4、优化、加速策略
(1)双线性插值
*源图像和目标图像几何中心对齐
SrcX=(dstX+0.5)* (srcWidth/dstWidth) -0.5
SrcY=(dstY+0.5) * (srcHeight/dstHeight)-0.5
*将浮点运算转换成整数运算(除法采用移位操作)
*多线程
⑤ 推荐算法的调优内容主要有什么
推荐算法的调优内容包括:
1)基于内容的推荐:这一类一般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一些知识,通过挖掘文本的TF-IDF特征向量,来得到用户的偏好,进而做推荐。这类推荐算法可以找到用户独特的小众喜好,而且还有较好的解释性。这一类由于需要NLP的基础,本文就不多讲,在后面专门讲NLP的时候再讨论。
2)协调过滤推荐:本文后面要专门讲的内容。协调过滤是推荐算法中目前最主流的种类,花样繁多,在工业界已经有了很多广泛的应用。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太多特定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算法来得到较好的推荐效果。最大的优点是工程上容易实现,可以方便应用到产品中。目前绝大多数实际应用的推荐算法都是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3)混合推荐:这个类似我们机器学习中的集成学习,博才众长,通过多个推荐算法的结合,得到一个更好的推荐算法,起到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多个推荐算法的模型,最后用投票法决定最终的推荐结果。混合推荐理论上不会比单一任何一种推荐算法差,但是使用混合推荐,算法复杂度就提高了,在实际应用中有使用,但是并没有单一的协调过滤推荐算法,比如逻辑回归之类的二分类推荐算法广泛。
4)基于规则的推荐:这类算法常见的比如基于最多用户点击,最多用户浏览等,属于大众型的推荐方法,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并不主流。
5)基于人口统计信息的推荐:这一类是最简单的推荐算法了,它只是简单的根据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发现用户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推荐,目前在大型系统中已经较少使用。
⑥ 机器学习一般常用的算法有哪些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是学习人工智能必不可少的环节。机器学习中有很多算法,能够解决很多以前难以企的问题,机器学习中涉及到的算法有不少,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些算法。
一、线性回归
一般来说,线性回归是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最知名和最易理解的算法之一。这一算法中我们可以用来预测建模,而预测建模主要关注最小化模型误差或者尽可能作出最准确的预测,以可解释性为代价。我们将借用、重用包括统计学在内的很多不同领域的算法,并将其用于这些目的。当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从数据中学习线性回归模型,例如用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优化的线性代数解。就目前而言,线性回归已经存在了200多年,并得到了广泛研究。使用这种技术的一些经验是尽可能去除非常相似(相关)的变量,并去除噪音。这是一种快速、简单的技术。
二、Logistic 回归
它是解决二分类问题的首选方法。Logistic 回归与线性回归相似,目标都是找到每个输入变量的权重,即系数值。与线性回归不同的是,Logistic 回归对输出的预测使用被称为 logistic 函数的非线性函数进行变换。logistic 函数看起来像一个大的S,并且可以将任何值转换到0到1的区间内。这非常实用,因为我们可以规定logistic函数的输出值是0和1并预测类别值。像线性回归一样,Logistic 回归在删除与输出变量无关的属性以及非常相似的属性时效果更好。它是一个快速的学习模型,并且对于二分类问题非常有效。
三、线性判别分析(LDA)
在前面我们介绍的Logistic 回归是一种分类算法,传统上,它仅限于只有两类的分类问题。而LDA的表示非常简单直接。它由数据的统计属性构成,对每个类别进行计算。单个输入变量的 LDA包括两个,第一就是每个类别的平均值,第二就是所有类别的方差。而在线性判别分析,进行预测的方法是计算每个类别的判别值并对具备最大值的类别进行预测。该技术假设数据呈高斯分布,因此最好预先从数据中删除异常值。这是处理分类预测建模问题的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法。
四、决策树
决策树是预测建模机器学习的一种重要算法。决策树模型的表示是一个二叉树。这是算法和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没什么特别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单独的输入变量x和该变量上的一个分割点。而决策树的叶节点包含一个用于预测的输出变量y。通过遍历该树的分割点,直到到达一个叶节点并输出该节点的类别值就可以作出预测。当然决策树的有点就是决策树学习速度和预测速度都很快。它们还可以解决大量问题,并且不需要对数据做特别准备。
五、朴素贝叶斯
其实朴素贝叶斯是一个简单但是很强大的预测建模算法。而这个模型由两种概率组成,这两种概率都可以直接从训练数据中计算出来。第一种就是每个类别的概率,第二种就是给定每个 x 的值,每个类别的条件概率。一旦计算出来,概率模型可用于使用贝叶斯定理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当我们的数据是实值时,通常假设一个高斯分布,这样我们可以简单的估计这些概率。而朴素贝叶斯之所以是朴素的,是因为它假设每个输入变量是独立的。这是一个强大的假设,真实的数据并非如此,但是,该技术在大量复杂问题上非常有用。所以说,朴素贝叶斯是一个十分实用的功能。
六、K近邻算法
K近邻算法简称KNN算法,KNN 算法非常简单且有效。KNN的模型表示是整个训练数据集。KNN算法在整个训练集中搜索K个最相似实例(近邻)并汇总这K个实例的输出变量,以预测新数据点。对于回归问题,这可能是平均输出变量,对于分类问题,这可能是众数类别值。而其中的诀窍在于如何确定数据实例间的相似性。如果属性的度量单位相同,那么最简单的技术是使用欧几里得距离,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输入变量之间的差值直接计算出来其数值。当然,KNN需要大量内存或空间来存储所有数据,但是只有在需要预测时才执行计算。我们还可以随时更新和管理训练实例,以保持预测的准确性。
七、Boosting 和 AdaBoost
首先,Boosting 是一种集成技术,它试图集成一些弱分类器来创建一个强分类器。这通过从训练数据中构建一个模型,然后创建第二个模型来尝试纠正第一个模型的错误来完成。一直添加模型直到能够完美预测训练集,或添加的模型数量已经达到最大数量。而AdaBoost 是第一个为二分类开发的真正成功的 boosting 算法。这是理解 boosting 的最佳起点。现代 boosting 方法建立在 AdaBoost 之上,最显着的是随机梯度提升。当然,AdaBoost 与短决策树一起使用。在第一个决策树创建之后,利用每个训练实例上树的性能来衡量下一个决策树应该对每个训练实例付出多少注意力。难以预测的训练数据被分配更多权重,而容易预测的数据分配的权重较少。依次创建模型,每一个模型在训练实例上更新权重,影响序列中下一个决策树的学习。在所有决策树建立之后,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并且通过每个决策树在训练数据上的精确度评估其性能。所以说,由于在纠正算法错误上投入了太多注意力,所以具备已删除异常值的干净数据十分重要。
八、学习向量量化算法(简称 LVQ)
学习向量量化也是机器学习其中的一个算法。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K近邻算法的一个缺点是我们需要遍历整个训练数据集。学习向量量化算法(简称 LVQ)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它允许你选择训练实例的数量,并精确地学习这些实例应该是什么样的。而学习向量量化的表示是码本向量的集合。这些是在开始时随机选择的,并逐渐调整以在学习算法的多次迭代中最好地总结训练数据集。在学习之后,码本向量可用于预测。最相似的近邻通过计算每个码本向量和新数据实例之间的距离找到。然后返回最佳匹配单元的类别值或作为预测。如果大家重新调整数据,使其具有相同的范围,就可以获得最佳结果。当然,如果大家发现KNN在大家数据集上达到很好的结果,请尝试用LVQ减少存储整个训练数据集的内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