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物预算法
① 预算法和税法的内容是什么
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国家机关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计方案。换言之,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在一定期间内预定的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国家以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对依法征集的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集中统一分配的活动,是国家职能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基本的方面。
预算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预算关系,是指国家各级财政为了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根据国家预算,在各级财政之间、各级财政同各部门预算单位之间以及各部门预算单位上下级之间发生的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资金和进行年终决算的关系。
我国十分重视预算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4年3月22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其立法宗旨是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国家预算体系,是指预算的组成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是按国家政权结构所确立的各级预算的统一整体。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因此,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政府预算(或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包括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税收征纳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由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税务机关向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的关系。概括起来,我国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关系:一是税务机关与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征纳关系;二是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上级国家税务机关与下级国家税务机关之间因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所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多次调整、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现行税制是在1983年利改税的两步改革后,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再次进行改革的结果。这次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现行税制是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
税法是由一系列单行的税收法规组成的。税收法规对一定的税种做出的具体规定,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结构上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税法的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
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纳税人是按税种分别确定的。当主体符合这一特定资格,就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征税客体又称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它具体指明了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负的大小,是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主要手段。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的高低直接体现国家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种基本形式。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累进税率是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不同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每一等级规定逐级上升的征税比例的税率。累进税率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三种,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中已不采用全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对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的一种税率。纳税环节,是指应税商品在其整个流转过程中,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具体期限。它是税收固定性特点在时间上的体现。
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特定的纳税人或征税对象予以鼓励和照顾,减轻或免除其一定的税收负担。
违法处理即规定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适用的罚则以及相应的处理程序。
根据征税客体性质的不同,我国税收可以分为五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以及行为目的税。
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系列税种的总称,它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是对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的所得额征收的各税种的统称,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是以资源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的总称,包括资源税、土地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农业税。财产税是以法人和自然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各税种的统称,包括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契税。行为目的税是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以法人、自然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各税种的总称,它包括印花税、投资方向调节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筵席税、证券交易税等。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日常税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检查的法律制度。它是保证税法得以实施和加强税收活动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审议通过,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的《税收征管法》,经过了1995年和2001年的两次修改。
《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在其第二条中作了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税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税务管理是《税收征管法》的核心内容。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以及纳税申报三个方面。
违反税法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未按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查,未按规定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有关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未按规定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
2.欠税行为。欠税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规定的期限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税款的行为。
3.偷税行为。偷税是纳税主体故意违反税法,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如纳税人采取仿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4.抗税行为。抗税是指纳税人公然违反税法,拒绝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如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5.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财物、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
对违反税法行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经济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的自然人或法人,在强制其补偿国家的经济损失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的经济惩罚。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给予经济制裁,一般有加收滞纳金和罚款两种制裁方式。罚款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如纳税人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另一种是按偷税、抗税数额,处以若干倍的罚款。如偷税额不满一万元或者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不到百分之十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偷税款,处以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罚款。
2.行政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由税务机关或由税务机关提请有关部门,依照行政程序给予行政处分。如书面通知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对违法单位进行批评警告、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撤职或开除公职等处分。
3.刑事制裁。这是对违反税法情节严重,触犯刑律,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给予的刑事处罚。
② 固定资产折旧怎么算
计算固定资产折旧,你只要掌握以下方法就可以了:
1、设定固定资产残值率,按你本题其残值率是原值的0.08%;
2、计算月折旧率,设使用期为三年:
(1-0.08%)/3(年)/12(个月)=0.=2.78%
3、如果固定资产原值为:24500元,则其月折旧额:24500*2.78%=681.1元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681.1
贷:累计折旧----681.1
说明:残值率可以由单位设定,一般是不大于4%,因为超过4%,就增加了费用,超过财政的规定后需要在年终交所得税时做纳税调整。你本题的残值率,我推算下来是0.08%
③ 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一、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
按其出发点的特征不同,编制预算的方法可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两大类。
(一)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又称调整预算法,是指以基期水平为基础,分析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基期项目及数额,编制相关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法的前提条件是:(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2)原有的各项业务都是合理的。
增量预算法的缺点是如果预算期的情况发生变化,预算数额会受到基期不合理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预算的不准确,不利于调动各部门达成预算目标的积极性。
(二)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编制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期间的费用项目和费用数额,主要根据预算期的需要和可能分析费用项目和费用数额的合理性,综合平衡编制费用预算。
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费用预算的具体步骤是:
(1)根据企业预算期利润目标、销售目标和生产指标等,分析预算期各项费用项目,并预测费用水平;
(2)拟订预算期各项费用的预算方案,权衡轻重缓急,划分费用支出的等级并排列先后顺序;
(3)根据企业预算期预算费用控制总额目标,按照费用支出等级及顺序,分解落实相应的费用控制目标,编制相应的费用预算。
应用零基预算法编制费用预算的优点是不受前期费用项目和费用水平的制约,能够调动各部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其缺点是编制工作量大。
二、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可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一)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
(如生产量、销售量等)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固定预算法存在适应性差和可比性差的缺点。一般适用于经营业务稳定、生产产品产销量稳定、能准确预测产品需求及产品成本的企业,也可用于编制固定费用预算。
(二)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法又称动态预算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联动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工时等)水平编制系列预算的方法。
理论上,弹性预算法适用于编制全面预算中所有与业务量有关的预算,但实务中主要用于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和利润预算,尤其是成本费用预算。
编制弹性预算,要选用一个最能代表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计量单位。例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就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实物数量;修理部门可以选用直接修理工时等。
弹性预算法所采用的业务量范围,视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务必使实际业务量不至于超
出相关的业务量范围。一般来说,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分析的可靠性。
与按特定业务量水平编制的固定预算相比,弹性预算有两个显着特点:(1)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2)弹性预算是按成本性态分类列示的,在预算执行中可以计算一定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以便于预算执行的评价和考核。
运用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的基本步骤是:
(1)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
(2)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
(3)逐项研究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4)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弹性预算法又分为公式法和列表法两种具体方法:
1.公式法
公式法是运用总成本性态模型,测算预算期的成本费用数额,并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的方法。根据成本性态,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y=a+bx
其中,y表示某项预算成本总额,a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固定成本额,b表示该项成本中的预算单位变动成本额,x表示预计业务量。
2.列表法
列表法是在预计的业务量范围内将业务量分为若干个水平,然后按不同的业务量水平编制预算。
应用列表法编制预算,首先要在确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预算值,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
三、定期预算法与滚动预算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方法和滚动预算方法两大类。
(一)定期预算法
定期预算法是以固定不变的会计期间(如年度、季度、月份)作为预算期间编制预算的方法。采用定
期预算法编制预算,保证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在时期上配比,便于依据会计报告的数据与预算比较,考核和评价预算的执行结果。但不利于前后各个期间的预算衔
接,不能适应连续不断的业务活动过程预算管理。
(二)滚动预算法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法或永续预算法,是在上期预算完成情况基础上,调整和编制下期预算,并将预算期间逐期连续向后滚动推移,使预算期间保持一定的时期跨度。
采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按照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
1.逐月滚动方式
逐月滚动方式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月份为预算的编制和滚动单位,每个月调整一次预算的方法。
如在2011年1月至12月的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在1月末根据当月预算的执行情况修订2月至12月的预算,同时补充下一年1月份的预算;到2月末可根据当月预算的执行情况,修订3月至2012年1月的预算,同时补充2012年2月份的预算;以此类推。
按照逐月滚动方式编制的预算比较精确,但工作量较大。
2.逐季滚动
逐季滚动方式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季度为预算的编制和滚动单位,每个季度调整一次预算的方法。逐季滚动编制的预算比逐月滚动的工作量小,但精确度较差。
3.混合滚动
混合滚动方式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同时以月份和季度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滚动单位的方法。这种预算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人们对未来的了解程度具有对近期把握较大、对远期的预计把握较小的特征。
运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使预算期间依时间顺序向后滚动,能够保持预算的持续性,有利于考虑未来业务活动,结合企业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预算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加以调整和修订,能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④ 固定预算法的应用举例
假定某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及工时计划如下表所示:
表1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及工时计划表
产品名称预测销量期初库存预计期末库存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划产量总工时
甲产品 1 160 200 40 1 000 60 60 000
乙产品 4 200 500 300 4 000 80 320 000 材料费用预算一般以生产计划和单位产品消耗定额及材料计划单价为基础并考虑实现各项措施所降低的节约额加以计算。
表2企业材料费用预算表
项目 A材料 B材料 辅料 合计
单价 1 8元 3元
甲产品(计划1 000件)消耗定额 2 3 6
费用定额 3=1×2 24 18 1.2 43.2
定额耗用量 4=2×计划产量 3 000 6 000
定额费用 5=3×计划产量 24 00018 0001 20043 200
乙产品(计划4 000件)消耗定额 6 5 8
费用定额 7=1×6 40 24 2 66
定额耗用量 8=6×计划产量 20 000 32 000
定额费用 9=7×计划产量 160 00096 0008 000264 000
基本车间一般耗费 10 2 000 2 000
修理车间耗费 11 9 2009 200
合 计 12=5 9 10 11 184 000114 00020 400318 400 企业工资预算的编制方法因工资制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计件工资制度下,此时生产工人的工资属于变动费用,可按生产预算需要的工时数和小时工资 率直接编制;在月工资制度下,此时工资费用是固定费用,只能依靠职工在册人数、出勤率、平均日工资额等数据来编制。
表3企业弹性预算表 项 目 年度计划产量总工时 小时工资率 年度计划工资总额 提取福利费(14%) 合计 基本车间 生产工人 380 000 2 760 000 106 400 866 400 管理人员 10 000 1 400 11 400 修理车间人员 16 000 2 240 18 240 行政管理部门人员 30 000 4 200 34 200 合计 816 000 114 240 930 240 基本车间工资分配率=866 400÷380 000=2.28
甲产品应分配额=60 000×2.28=136 800
乙产品应分配额=320 000×2.28=729 600 一般大中型企业都设置辅助生产车间,其发生的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分配给受益单位的产品成本费用中去,所以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首先要先编制辅助生产车间费用预算,该预算多按成本项目编制,多个项目指标的确定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处理。
1.有消耗定额的,可根据计划业务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计算。如材料消耗应按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单位产品或劳务所耗材料和材料计划单价计算。
2.凡有规定费用开支标准的按标准计算,如劳动保护费,可根据车间享受人数和规定的标准计算。
3.凡没有消耗定额和开支标准的费用项目(如低值易耗品)或车间固定费用性质的项目(如办公费),可根据上期预计实际数和计划期节约费用的要求确定。
4.凡是其他预算资料中有现成资料的(如工资),可直接采用。
辅助生产车间费用预算编制后,应把全部费用分配给各受益单位,分配方法是先计算辅助生产车间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再根据各受益单位所需要的计划产品和劳务数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费用预算 材 料 9 200 工 资 18 240 制造费用(水电费、折旧费、办公费) 22 560 合 计 50 000 修理总工时 10 000 分配率 5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额=受益工时×分配率=8 000×5=40 000
行政管理部门分配率=受益工时×分配率=2 000×5=10 000
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预算包括两部分:一是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过来的制造费用。二是基本生产车间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这两部分合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一般按计划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给各类产品。 工 资 11 400 办公费 20 000 折旧费 78 000 机物料消耗 2 000 修理费 40 000 水电费 10 000 劳动保护费 6 120 低值易耗品摊销 2 400 其 他 1 080 合 计 171 100 工资费用分配率=171 100÷380 000=0.45
甲产品应分配费用=60 000×0.45=27 000
乙产品应分配费用=320 000×0.45=144 000
固定预算适用于编制相对稳定的预算,一般在计划和实际不会有较大出入的情况下,可采用固定预算。固定预算的计算比较直接也比较简单,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受主观条件影响很大,不确定的因数很多,经常发生变动,使预算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⑤ 固定预算是什么啊
固定预算是一种最基本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该方法所涉及到的各项预定指标均为固定数据。这种预算方设法也叫静态预算。
⑥ 施工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
施工项目的成本计划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应仅仅把它看作是几张计划表的编制,更重要的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决策过程,即选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最优降低成本方案。同时,通过成本计划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以调动控制。编制成本计划的程序,因项目的规模大小、管理要求不同而不同,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分级编制的方式,即先由各部门提出部门成本计划,再由项目经理部汇总编制全项目工程的成本计划;小型项目一般采用集中编制方式,即由项目经理部先编制各部门成本计划,再汇总编制全项目的成本计划。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编制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搜集和整理资料
广泛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必要步骤。所需搜集的资料也即是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这些资料主要包括:
(1)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编制成本计划的规定;
(2)几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签订的承包合同及企业下达的成本降低额、降低率和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3)有关成本预测、决策的资料;
(4)施工项目的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
(5)施工组织设计;
(6)施工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生产能力及其利用情况;
(7)施工项目的材料消耗、物资供应、劳动工资及劳动效率等计划资料;
(8)计划期内的物资消耗定额、劳动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资料;
(9)以往同类项目成本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资料;
(10)同行业同类项目的成本、定额、技术经济指标资料及增产节约的经验和有效措施;
(11)本企业的历史先进水平和当时的先进经验及采取的措施;
(12)国外同类项目的先进成本水平情况等资料。
此外,还应深入分析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研究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和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为编制成本计划提供丰富具体和可靠的成本资料。
(二)估算计划成本,即确定目标成本
财务部门在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特别是在对基期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设计、施工等计划,按照工程项目应投入的物资、材料、劳动力、机械、能源及各种设施等等,结合计划期内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准备采取的各种增产节约措施,进行反复测算、修订、平衡后,估算生产费用支出的总水平,进而提出全项目的成本计划控制指标,最终确定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以及把总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班组大多采用工作分解法。
工作分解法又称工程分解结构,在国外被简称为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它的特点是以施工图设计为基础,以本企业做出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为依据,以实际价格和计划的物资、材料、人工、机械等消耗量为基准,估算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据以确定成本目标。具体步骤是:首先把整个工程项目逐级分解为内容单一一,便于进行单位工料成本估算的小项或工序,然后按小项自下而上估算、汇总,从而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估算。估算汇总后还要考虑风险系数与物价指数,对估算结果加以修正。结构形式为:
1.0总工作
1.1分工作A
1.1.1主任务I
1.1.1.1子任务a
1.1.1.2子任务b
1.1.1.3子任务c
1.1.2主任务2
1.1.2.1子任务a
1.1.2.2子任务b
.......
1.2分工作B
1.2.1主任务I
1.2.1.1子任务a
1.2.1.2子任务b
.......
1.2.2主任务2
1.2.2.1子任务a
1.2.2.2子任务b
........
演绎成目标成本分解图
利用上述wBs系统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工作划分的越细、越具体,价格的确定和工程量估计越容易,工作分解自上而下逐级展开,成本估算自下而上,将各级成本估算逐级累加,便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在此基础上分级分类计算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既是投标报价的基础,又是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和甲方工程项目预算作比较和进行盈利水平估计的基础。成本估算的公式如下:
估算 可确认单x 历史基x 现在市场x 将来物价
成本 = 位的数量 础成本 因素系数 上涨系数
式中"可确认单位的数量"是指钢材吨数,木材的立方米数,人工的工时数等等;"历史基础成本"是指基准年的单位成本;"现在市场因素系数"是指从基准年到现在的物价上涨指数。
(三)编制成本计划草案
对大中型项目,经项目经理部批准下达成本计划指标后,各职能部门应充分发动群众进行认真的讨论,在总结上期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期计划指标,找出完成本期计划约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挖掘潜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计划任务的完成。为了使指标真正落实,各部门应尽可能将指标分解落实下达到各班组及个人,使"得目标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得到充分讨论、反馈、再修订,使成本计划既能够切合实际,又成为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
备职能部门亦应认真讨论项目经理部下达的费用控制指标,拟定具体实施的技术经济措施方案,编制各部门的费用预算。
(四)综合平衡,编制正式的成本计划
在各职能部门上报了部门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后,项目经理部首先应结合各项技术经济措施,检查各计划和费用预算是否合理可行,并进行综合平衡,使各部门计划和费用预;算之间相互协调、衔接;其次,要从全局出发,在保证企业下达的成本降低任务或本项目"目标成本实现的情况下,以生产计划为中心,分析研究成本计划与生产计划、劳动工时计划、材料成本与物资供应计划、工资成本与工资基金计划、资金计划等的相互协调平衡。经反复讨论多次综合平衡,最后确定的成本计划指标,即可作为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项目经理部正式编制的成本计划,上报企业有关部一后即可正式下达至各职能部门执行。
二、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
施工项目成本计划工作主要是在项目经理负责下,在成本预、决策基础上进行的。编制中的关键前提---确定目标成本,这是成本计划的核心,是成本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成本目标通常以项目成本总降低额和降低率来定量地表示。项目成本目标的方向性、综合性和预测性,决定了必须选择科学的确定目标的方法。
(一)常用的施工项目成本计
在概、预算编制力量较强、定额比较完备的情况下,特别是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编制经验比较丰富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可由定额估算法产生。所谓施工图预算,它是以施工图为依据,按照预算定额和规定的取费标准以及图纸工程量计算出项目成本,反映为完成施工项目建筑安装任务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它是招标投标中计算标底的依据,评标的尺度,是控制项目成本支出、衡量成本节约或超支的标准,也是施工项目考核经营成果的基础。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 (各项目经理部)根据施工定额编制的,作为施工单位内部经济核算的依据。
过去,通常以两算对比差额与技术组织措施带来的节约来估算计划成本的降低额,公式为:
计划成本降低额=两算对比定额差 十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节约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施工单位对这种定额估算法又作了其步骤及公式如下:
(1)根据已有的投标、预算资料,确定中标合同价与施工图预算的总价格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的总价格差。
(2)根据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确定技术组织措施带来的项目节约数。
(3)对施工预算未能包容的项目,包括施工有关项目和管理费用项目,参照估算。
(4)对实际成本可能明显超出或低于定额的主要子项,按实际支出水平估算出其实际与定额水平之差。
(5)充分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工期制约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加以试算调整,得出一综合影响系施工项日降低成本计划
(6)综合计算整个项目的目标成本降低额及降低率。
目标成本=[(1)+(2)一 (3)士 (4)]X[l十(5)]
降低额
目标成本降低率=目标成本降低额/项目的预算成本
(二)计划成本法
施工项目成本计划中的计划成本的编制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施工预算法
施工预算法,是指主要以施工图中的工程实物量,套以施工工料消耗定额,计算工料消耗量,并进行工料汇总,然后统一以货币形式反映其施工生产耗费水平。以施工工料消耗定额所汁算施工生产耗费水平,基本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一个施工项目要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即提高降低成本水平),就必须在这个常数基础上采取技术节约措施,以降低消耗定额的单位消耗量和降低价格等措施,来达到成本计划的目标成本水平。因此,采用施工预算法编制成本计划时,必须考虑结合技术节约措施计划,以进一步降低施工生产耗费水平。用公式来表示:
施工预算法的计划 施工预算施工生产耗费 技术节约措施= -成本 (目标成本) 水平 (工料消耗费用) 计划节约额
2.技术节约措施法
技术节约措施法是指以该施工项目计划采取的技术组织措施和节约措施所能取得的经济效果为施工项目成本降低额,然后求施工项目的计划成本的方法。用公式表示:
施工项目计划成本=施工项目预算成本-技术节约措施计划节约额 (降低成本额)
3.成本习性法
成本习,性法,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编制成本计划申的应用,主要按照成本习性,将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以此作为计划成本。具体划分可采用费用分解法。
(1)材料费。与产量有直接联系,属于变动成本。
(2)人工费。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固定成本。因为不管生产任务完成与否,工资
照发,与产量增减无直接联系。如果采用计件超额工资形式,其计件工资部分属工变动成本,奖金、效益工资和浮动工资部分,亦应计入变动成本。
(3)机械使用费。其中有些费用随产量增减而变动,如燃料、动力费,属变动成本。有些费用不随产量变动,如机械折旧费、大修理费、机修工、操作工的工资等,属于固定成本。此外还有机械的场外运输费和机械组装拆卸、替换配件、润滑擦试等经常修理费,由于不直接用于生产,也不随产量撵减戍正比例变动,而是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产量增长时,所分摊的费用就少些,在产量下降时,所分摊的费用就要大一些,所以这部分费用为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半变动成本;可按一定比例划归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4)其他直接费。水、电、风、汽等费用以及现场发生的材料二次搬运费,多数与产量发生联系,属于变动成本。
(5)施工管理费。其中大部分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与产量的增减没有直接联系,如工作人民工盗,生产工人辅助工摈,工资附加鼓、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职工教育经费、上级管理费等,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检验试验费、外单位管理费等与产量增减有直接联系,则属于变动成本范围,此外,劳动保护费中的劳保服装费、防暑降温费、防寒用品费,劳动部门都有规定的领用标准和使用年限”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范围,技术安全措施,保健费,大部分与产量有关,属无变动性质,工具用具使用费中,行政使用的家具费属固定成本,工人领用工具,随管理制度不同而不同,有些企业对机修工、电工、钢筋、车、钳、刨工的工具按定额配备,规定使用年限,定期以旧换新,属于固定成本,而对民工、木工、抹灰工、油漆工的工具采取定额人工数、定价包干,则又属于变动成本。
在成本按习性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施工项目 施工项目变动 施工项目固定
计划成本=成本总额 (C2Q)十成本总额 (C1)
4.按实计算法
按实计算法,就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以该项目施工图预算的工料分析资料作与控制计划成本的依据。根据施工项目经理部执行施工定额的实际水平和要求,由各职能部门归口计算各项计划成本。
(1)人工费的计划成本,由项目管理班子的劳资部门 (人员)计算。
人工费的计划成本=计划用工量X实际水平的工资率
式中,计划用工量=2(某项工程量X工日定额),工日定额可根据实际水平,考虑先进性,适当提高定额。
(2)材料费的计划成本,由项目管理班子的材料部门(人员)计算。
材料费的计划成本了2(主要材料的计划用量X实际价格)十乏(装饰材料的计划用量X实际价恪)十2(周转材料的使用量X日期X租赁)十乏(构配) 。
(来自中华林园)
⑦ 固定预算法有什么缺点
固定预算法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差;二是可比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