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检查
1. linux下怎样检查如何查看软件包已经安装
1、rpm包安装的,可以用 rpm -qa 看到,如果要查找某软件包是否安装,用 rpm -qa | grep "软件或者包的名字"
2、以deb包安装的,可以用 dpkg -l 看到。如果是查找指定软件包,用 dpkg -l | grep "软件或者包的名字"
3、yum方法安装的,可以用 yum list installed 查找,如果是查找指定包,用 yum list installed | grep "软件名或者包名"
2. linux 系统 如何检测 磁盘 是否损坏
1、连接上相应的linux主机,进入到等待输入shell指令的linux命令行状态下。
3. 当LINUX文件系统受到破坏时,如何检查和修复系统
fsck: 对Linux系统中常用文件系统的检查是通过fsck工具来完成的。检查文件系统并尝试修复错误。
Linux不正常关机,有时候再次启动时会报文件系统损坏,如何修复文件?
首先会让你输入root用户的密码。
1)出错的时候如果告诉你是哪一块硬盘的分区有问题,比如是/dev/hda3
接着用如下的命令去对付它呀:
#fsck -y /dev/hda3
结束后,reboot。这样就OK了!
2)如果你不知道时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常用此种方法)
可以直接
#fsck
在随后的多个确认对话框中输入:y
结束后,reboot。就ok了。
说明:对Linux系统中常用文件系统的检查是通过fsck工具来完成的。
功能说明:检查文件系统并尝试修复错误。
语法:fsck [-aANPrRsTV][-t ][文件系统...]
补充说明:当文件系统发生错误四化,可用fsck指令尝试加以修复。
参数:
-a 自动修复文件系统,不询问任何问题。
-A 依照/etc/fstab配置文件的内容,检查文件内所列的全部文件系统。
-N 不执行指令,仅列出实际执行会进行的动作。
-P 当搭配"-A"参数使用时,则会同时检查所有的文件系统。
-r 采用互动模式,在执行修复时询问问题,让用户得以确认并决定处理方式。
-R 当搭配"-A"参数使用时,则会略过/目录的文件系统不予检查。
-s 依序执行检查作业,而非同时执行。
-t<文件系统类型>指定要检查的文件系统类型。
-T 执行fsck指令时,不显示标题信息。
-V 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4. 如何在Linux上实现文件系统的自动检查和修复
我在本教程中将介绍如何借助fsck工具,实现文件系统的自动检查。
系统一启动,就触发文件系统自动检查机制
如果你希望系统一启动,就自动触发fsck,那么有一些方法可以设置在启动过程中实现无人值守的fschk,这些方法具体取决于特定的Linux发行版。
在Debian、Ubuntu或Linux Mint上,编辑/etc/default/rcS,如下所示。
$ sudo vi /etc/default/rcS
# 启动过程中,自动修复出现不一致性的文件系统
FSCKFIX=yes
在CentOS上,使用下列内容,编辑/etc/sysconfig/autofsck(要是它没有,就创建)。
$ sudo vi /etc/sysconfig/autofsck
AUTOFSCK_DEF_CHECK=yes
强制定期检查文件系统
如果文件系统很庞大,你可以强制定期检查文件系统,而不是每次系统启动时检查文件系统。为了实现这个操作,先要借助tune2fs命令,找到文件系统配置。下面这个命令行显示了文件系统相关参数的当前值。请注意:/dev/sda1是文件系统超级块所在的分区。
$ sudo tune2fs -l /dev/sda1
从tune2fs的输出结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件系统的状态(干净与否),还可以看到与文件系统检查有关的一些参数。"Maximum mount count"(最大挂载次数)这个参数是指文件系统检查被触发后的挂载次数。"Check interval"(检查时间间隔)这个参数显示了两次文件系统检查之间的最长时间。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上,这些参数并不是默认情况下被设置的,这意味着并不进行任何定期的文件系统检查。
如果想强制每隔30次挂载就检查文件系统,请运行下面这个命令。
$ sudo tune2fs -c 30 /dev/sda1
如果想强制每隔3个月就检查文件系统,请使用下面这个命令。
$ sudo tune2fs -i 3m /dev/sda1
现在确认刚添加上去的文件系统检查条件已正确设置。
$ sudo tune2fs -l /dev/sda1
. . .
Last mount time: n/a
Last write time: Fri Mar 14 22:29:24 2014
Mount count: 20
Maximum mount count: 30
Last checked: Mon Mar 3 20:55:08 2014
Check interval: (3 months)
Next check after: Sun Jun 1 21:55:08 2014
强制下一次系统重启时,进行一次性的文件系统检查
如果你想在下一次系统重启时触发一次性的文件系统检查,可以使用这个命令。
$ sudo touch /forcefsck
一旦你在类似上面的顶层目录(/)中创建了一个名为forcefsck的空文件,它就会在你下一次重启时,强制进行文件系统检查。系统成功启动后,/forcefsck则会自动被清除。
5. 如何检查linux服务器cpu,内存性能
1.查看系统负载
(1)uptime
这个命令可以快速查看机器的负载情况。
在Linux系统中,这些数据表示等待CPU资源的进程和阻塞在不可中断IO进程(进程状态为D)的数量。
命令的输出,load average表示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平均负载情况。
通过这三个数据,可以了解服务器负载是在趋于紧张还是趋于缓解。
如果1分钟平均负载很高,而15分钟平均负载很低,说明服务器正在命令高负载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CPU资源都消耗在了哪里。
反之,如果15分钟平均负载很高,1分钟平均负载较低,则有可能是CPU资源紧张时刻已经过去。
(2)W
Show who is logged on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可查询登录当前系统的用户信息,以及这些用户目前正在做什么操作
其中的load average后面的三个数字则显示了系统最近1分钟、5分钟、15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情况
注意:
load average这个输出值,这三个值的大小一般不能大于系统逻辑CPU的个数。
如果输出中系统有4个逻辑CPU,如果load average的三个值长期大于4时,说明CPU很繁忙,负载很高,可能会影响系统性能,
但是偶尔大于4时,倒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影响系统性能。相反,如果load average的输出值小于CPU的个数,则表示CPU还有空闲
2.dmesg | tail
该命令会输出系统日志的最后10行。
这些日志可以帮助排查性能问题.
3.vmstat
vmstat Virtual Meomory Statistics(虚拟内存统计),用来获得有关进程、虚存、页面交换空间及 CPU活动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系统的负载情况。
后面跟的参数1,表示每秒输出一次统计信息,表头提示了每一列的含义
(1)监控进程procs:
r:等待在CPU资源的进程数。
这个数据比平均负载更加能够体现CPU负载情况,数据中不包含等待IO的进程。如果这个数值大于机器CPU核数,那么机器的CPU资源已经饱和(出现了CPU瓶颈)。
b:在等待io的进程数 。
(2)监控内存memoy:
swpd:现时可用的交换内存(单位KB)
free:系统可用内存数(以千字节为单位)
buff: 缓冲去中的内存数(单位:KB)。
cache:被用来做为高速缓存的内存数(单位:KB)。
(3)监控swap交换页面
si: 从磁盘交换到内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so: 从内存交换到磁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如果这个数据不为0,说明系统已经在使用交换区(swap),机器物理内存已经不足。
(4)监控 io块设备
bi: 发送到块设备的块数,单位:块/秒。
bo: 从块设备接收到的块数,单位:块/秒。
(5)监控system系统
in: 每秒的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
cs: 每秒的环境(上下文)转换次数。
(6)监控cpu中央处理器:
us:用户进程使用的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sy:系统进程使用的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id:中央处理器的空闲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us, sy, id, wa, st:这些都代表了CPU时间的消耗,它们分别表示用户时间(user)、系统(内核)时间(sys)、空闲时间(idle)、IO等待时间(wait)和被偷走的时间(stolen,一般被其他虚拟机消耗)。
这些CPU时间,可以让我们很快了解CPU是否出于繁忙状态。
注:
如果IO等待时间很长,那么系统的瓶颈可能在磁盘IO。
如果用户时间和系统时间相加非常大,CPU出于忙于执行指令。
如果有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用户态,也就是用户应用程序消耗了CPU时间。这不一定是性能问题,需要结合r队列,一起分析。
4.mpstat -P ALL 1
该命令可以显示每个CPU的占用情况,如果有一个CPU占用率特别高,那么有可能是一个单线程应用程序引起的。
MultiProcessor Statistics的缩写,是实时系统监控工具
其报告与CPU的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proc/stat文件中。在多CPUs系统里,其不但能查看所有CPU的平均状况信息,而且能够查看特定CPU的信息。
格式:mpstat [-P {|ALL}] [internal [count]]
-P {|ALL} 表示监控哪个CPU, cpu在[0,cpu个数-1]中取值
internal 相邻的两次采样的间隔时间
count 采样的次数,count只能和delay一起使用
all : 指所有CPU
%usr : 显示在用户级别(例如应用程序)执行时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nice :显示在拥有nice优先级的用户级别执行时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sys : 现实在系统级别(例如内核)执行时CPU利用率的百分比
%iowait : 显示在系统有未完成的磁盘I/O请求期间CPU空闲时间的百分比
%irq : 显示CPU服务硬件中断所花费时间的百分比
%soft : 显示CPU服务软件中断所花费时间的百分比
%steal : 显示虚拟机管理器在服务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处在非自愿等待下花费时间的百分比
%guest : 显示运行虚拟处理器时CPU花费时间的百分比
%idle : 显示CPU空闲和系统没有未完成的磁盘I/O请求情况下的时间百分比
系统有两个CPU。如果使用参数 -P 然后紧跟CPU编号得到指定CPU的利用率。
( Ubuntu安装: apt-get install sysstat)
5.pidstat 1
pidstat命令输出进程的CPU占用率,该命令会持续输出,并且不会覆盖之前的数据,可以方便观察系统动态
6.iostat -xz 1
iostat命令主要用于查看机器磁盘IO情况
r/s, w/s, rkB/s, wkB/s:分别表示每秒读写次数和每秒读写数据量(千字节)。读写量过大,可能会引起性能问题。
await:IO操作的平均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这是应用程序在和磁盘交互时,需要消耗的时间,包括IO等待和实际操作的耗时。如果这个数值过大,可能是硬件设备遇到了瓶颈或者出现故障。
avgqu-sz:向设备发出的请求平均数量。如果这个数值大于1,可能是硬件设备已经饱和(部分前端硬件设备支持并行写入)。
%util:设备利用率。这个数值表示设备的繁忙程度,经验值是如果超过60,可能会影响IO性能(可以参照IO操作平均等待时间)。如果到达100%,说明硬件设备已经饱和。
注:如果显示的是逻辑设备的数据,那么设备利用率不代表后端实际的硬件设备已经饱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IO性能不理想,也不一定意味这应用程序性能会不好,可以利用诸如预读取、写缓存等策略提升应用性能
7.free -m
free命令可以查看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m参数表示按照兆字节展示。
最后两列分别表示用于IO缓存的内存数,和用于文件系统页缓存的内存数。
注:
第二行-/+ buffers/cache,看上去缓存占用了大量内存空间。这是Linux系统的内存使用策略,尽可能的利用内存,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内存,这部分内存会立即被回收并分配给应用程序。
如果可用内存非常少,系统可能会动用交换区(如果配置了的话),这样会增加IO开销(可以在iostat命令中提现),降低系统性能。
8.sar -n DEV 1
sar命令在这里可以查看网络设备的吞吐率。
在排查性能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设备的吞吐量,判断网络设备是否已经饱和。
9.sar -n TCP,ETCP 1
sar命令在这里用于查看TCP连接状态,其中包括:
active/s:每秒本地发起的TCP连接数,既通过connect调用创建的TCP连接;
passive/s:每秒远程发起的TCP连接数,即通过accept调用创建的TCP连接;
retrans/s:每秒TCP重传数量;
TCP连接数可以用来判断性能问题是否由于建立了过多的连接,进一步可以判断是主动发起的连接,还是被动接受的连接。TCP重传可能是因为网络环境恶劣,或者服务器压力过大导致丢包。
10.top
top命令包含了前面好几个命令的检查的内容。比如系统负载情况(uptime)、系统内存使用情况(free)、系统CPU使用情况(vmstat)等。
因此通过这个命令,可以相对全面的查看系统负载的来源。同时,top命令支持排序,可以按照不同的列排序,方便查找出诸如内存占用最多的进程、CPU占用率最高的进程等。
但是,top命令相对于前面一些命令,输出是一个瞬间值,如果不持续盯着,可能会错过一些线索。这时可能需要暂停top命令刷新,来记录和比对数据。
6. linux文件系统完整性检查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文件系统完整性可以用脚本来检查:
cat my_filecheck.sh
#!/bin/bash
#
# 变量首先声明才能使用
shopt -s -o nounset
# 声明
# 建立日期
Date=$(date +'%Y%m%d%H%M%S')
# 加入审核的目录 #
Dirs="/bin /sbin /usr/bin /usr/sbin /lib /usr/local/sbin /usr/local/bin /usr/local/lib"
# 临时文件 #
TMP_file=$(mktemp /tmp/check.XXXXXX)
# 文件checksum存储文件
FP="/root/fp.$Date.chksum"
# 使用哪种checksum工具
Checker="/usr/bin/md5sum"
Find="/usr/bin/find"
# 函数区 #
scan_file() {
local f
for f in $Dirs
do
$Find $f -type f >> $TMP_file
done
}
# 读取文件建立每个文件的checksum值
cr_checksum_list() {
local f
if [ -f $TMP_file ]; then
for f in $(cat $TMP_file);
do
$Checker $f >> $FP
done
fi
}
rmTMP() {
[ -f $TMP_file ] && rm -rf $TMP_file
}
# 主程序区
# 扫描列表
scan_file
# 建立文件的checksum值
cr_checksum_list
# 清理临时文件
rmTMP
7. 怎么检查Linux安全漏洞
1、可以从测试Linux安全漏洞开始,可以使用的工具有NetScanTools Pro(支持Windows)或者Kali Linux。NetScanTools Pro可进行端口扫描,识别特定版本的Linux和运行服务,还可以执行其他一些测试,如DNS、电子邮件甚至Linux系统发送的数据包。Kali Linux可以执行几乎所有的漏洞扫描,也可以作为渗透测试工具和取证分析工具。这两款工具都能很好地帮助你发现和解决Linux安全漏洞。
2、还可以使用传统的商业网络漏洞扫描器,如Nexpose和LanGuard等对Linux系统进行扫描。这两款工具容易使用,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发现很多漏洞。一些好用的,老式的手动分析工具也比较推荐,如Tiger、Linux Security Auditing Tool和Bastille UNIX等等。
3、对Linux系统的安全性检查不应该是一次性事件。相反,应该是包括所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网络系统在内的整体安全测试程序的一部分。
8. linux 服务器 如何进行安全检查
众所周知,网络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服务器是网络安全中最关键的环节。linux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安全的Internet服务器,作为一种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一旦linux系统中发现有安全漏洞,Internet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会踊跃修补它。然而,系统管理员往往不能及时地得到信息并进行更正,这就给黑客以可乘之机。相对于这些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更多的安全问题是由不当的配置造成的,可以通过适当的配置来防止。服务器上运行的服务越多,不当的配置出现的机会也就越多,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此,下面将介绍一些增强linux/Unix服务器系统安全性的知识。 一、系统安全记录文件 操作系统内部的记录文件是检测是否有网络入侵的重要线索。如果您的系统是直接连到Internet,您发现有很多人对您的系统做Telnet/FTP登录尝试,可以运行"#more/var/log/securegreprefused"来检查系统所受到的攻击,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使用SSH来替换Telnet/rlogin等。 二、启动和登录安全性 1 #echo》/etc/issue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rm-f/etc/issue #rm-f/etc/issue 三、限制网络访问 1(ro,root_squash) /dir/to/exporthost2(ro,root_squash) /dir/to/export是您想输出的目录,host是登录这个目录的机器名,ro意味着mount成只读系统,root_squash禁止root写入该目录。为了使改动生效,运行如下命令。 #/usr/sbin/exportfs-a 2"表示允许IP地址192允许通过SSH连接。 配置完成后,可以用tcpdchk检查: #tcpdchk tcpchk是TCP_Wrapper配置检查工具,它检查您的tcpwrapper配置并报告所有发现的潜在/存在的问题。 3.登录终端设置 /etc/securetty文件指定了允许root登录的tty设备,由/bin/login程序读取,其格式是一个被允许的名字列表,您可以编辑/etc/securetty且注释掉如下的行。 #tty1 #tty2 #tty3 #tty4 #tty5 #tty6 这时,root仅可在tty1终端登录。 4.避免显示系统和版本信息。 如果您希望远程登录用户看不到系统和版本信息,可以通过一下操作改变/etc/inetd.conf文件: telnetstreamtcpnowaitroot/usr/sbin/tcpdin.telnetd-h 加-h表示telnet不显示系统信息,而仅仅显示"login:" 四、防止攻击 1.阻止ping如果没人能ping通您的系统,安全性自然增加了。为此,可以在/etc/rc.d/rc.local文件中增加如下一行:
9. 如何检查Linux系统服务器的安全性
但由于该操作系统是一个多用户操作系统,黑客们为了在攻击中隐藏自己,往往会选择 Linux作为首先攻击的对象。那么,作为一名Linux用户,我们该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防范Linux的安全呢?下面笔者搜集和整理了一些防范 Linux安全的几则措施,现在把它们贡献出来,恳请各位网友能不断补充和完善。 1、禁止使用Ping命令Ping命令是计算机之间进行相互检测线路完好的一个应用程序,计算机间交流数据的传输没有 经过任何的加密处理,因此我们在用ping命令来检测某一个服务器时,可能在因特网上存在某个非法分子,通过专门的黑客程序把在网络线路上传输的信息中途 窃取,并利用偷盗过来的信息对指定的服务器或者系统进行攻击,为此我们有必要在Linux系统中禁止使用Linux命令。在Linux里,如果要想使 ping没反应也就是用来忽略icmp包,因此我们可以在Linux的命令行中输入如下命令: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ore_all 如果想恢复使用ping命令,就可以输入 echo 0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ore_all2、注意对系统及时备份为了防止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以外情况而难以正常运行,我们应该对Linux完好的系统进 行备份,最好是在一完成Linux系统的安装任务后就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以后可以根据这个备份来验证系统的完整性,这样就可以发现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修 改过。如果发生系统文件已经被破坏的情况,也可以使用系统备份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备份信息时,我们可以把完好的系统信息备份在CD-ROM光盘上,以后 可以定期将系统与光盘内容进行比较以验证系统的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如果对安全级别的要求特别高,那么可以将光盘设置为可启动的并且将验证工作作为系统启 动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只要可以通过光盘启动,就说明系统尚未被破坏过。 3、改进登录服务器将系统的登录服务器移到一个单独的机器中会增加系统的安全级别,使用一个更安全的登录服务器 来取代Linux自身的登录工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在大的Linux网络中,最好使用一个单独的登录服务器用于syslog服务。它必须是一个能够满 足所有系统登录需求并且拥有足够的磁盘空间的服务器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应该没有其它的服务运行。更安全的登录服务器会大大削弱入侵者透过登录系统窜改日志 文件的能力。 4、取消Root命令历史记录在Linux下,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输入过的命令,而root用户发出的命令往往具有敏感的 信息,为了保证安全性,一般应该不记录或者少记录root的命令历史记录。为了设置系统不记录每个人执行过的命令,我们可以在Linux的命令行下,首先 用cd命令进入到/etc命令,然后用编辑命令来打开该目录下面的profile文件,并在其中输入如下内容: HISTFILESIZE=0
HISTSIZE=0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如下命令: ln -s /dev/null ~/.bash_history5、为关键分区建立只读属性Linux的文件系统可以分成几个主要的分区,每个分区分别进行不同的配置和安装,一般情况 下至少要建立/、/usr/local、/var和/home等分区。/usr可以安装成只读并且可以被认为是不可修改的。如果/usr中有任何文件发生 了改变,那么系统将立即发出安全报警。当然这不包括用户自己改变/usr中的内容。/lib、/boot和/sbin的安装和设置也一样。在安装时应该尽 量将它们设置为只读,并且对它们的文件、目录和属性进行的任何修改都会导致系统报警。 当然将所有主要的分区都设置为只读是不可能的,有的分区如/var等,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不能将它们设置为只读,但应该不允许它具有执行权限。 6、杀掉攻击者的所有进程假设我们从系统的日志文件中发现了一个用户从我们未知的主机登录,而且我们确定该用户在这台 主机上没有相应的帐号,这表明此时我们正在受到攻击。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被进一步破坏,我们应该马上锁住指定的帐号,如果攻击者已经登录到指定的系统,我 们应该马上断开主机与网络的物理连接。如有可能,我们还要进一步查看此用户的历史记录,再仔细查看一下其他用户是否也已经被假冒,攻击者是否拥有有限权 限;最后应该杀掉此用户的所有进程,并把此主机的IP地址掩码加入到文件hosts.deny中。 7、改进系统内部安全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改进Linux操作系统的内部功能来防止缓冲区溢出,从而达到增强Linux系 统内部安全机制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但缓冲区溢出实施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入侵者必须能够判断潜在的缓冲区溢出何时会出现以及它在内存 中的什么位置出现。缓冲区溢出预防起来也十分困难,系统管理员必须完全去掉缓冲区溢出存在的条件才能防止这种方式的攻击。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甚至包括 Linux Torvalds本人也认为这个安全Linux补丁十分重要,因为它防止了所有使用缓冲区溢出的攻击。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补丁也会导致对执行栈的 某些程序和库的依赖问题,这些问题也给系统管理员带来的新的挑战。 8、对系统进行跟踪记录为了能密切地监视黑客的攻击活动,我们应该启动日志文件,来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当黑客在攻 击系统时,它的蛛丝马迹都会被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的,因此有许多黑客在开始攻击系统时,往往首先通过修改系统的日志文件,来隐藏自己的行踪,为此我们必须限 制对/var/log文件的访问,禁止一般权限的用户去查看日志文件。当然,系统中内置的日志管理程序功能可能不是太强,我们应该采用专门的日志程序,来 观察那些可疑的多次连接尝试。另外,我们还要小心保护好具有根权限的密码和用户,因为黑客一旦知道了这些具有根权限的帐号后,他们就可以修改日志文件来隐 藏其踪迹了。 9、使用专用程序来防范安全有时,我们通过人工的方法来监视系统的安全比较麻烦,或者是不周密,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专业 程序来防范系统的安全,目前最典型的方法为设置陷井和设置蜜罐两种方法。所谓陷井就是激活时能够触发报警事件的软件,而蜜罐(honey pot)程序是指设计来引诱有入侵企图者触发专门的报警的陷井程序。通过设置陷井和蜜罐程序,一旦出现入侵事件系统可以很快发出报警。在许多大的网络中, 一般都设计有专门的陷井程序。陷井程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发现入侵者而不对其采取报复行动,另一种是同时采取报复行动。 10、将入侵消灭在萌芽状态入侵者进行攻击之前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端号扫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入侵者的端号扫瞄 行为,那么可以大大减少入侵事件的发生率。反应系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检查包过滤器,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入侵检测系统或可配置的防火墙。我们可以采用诸 如Abacus Port Sentry这样专业的工具,来监视网络接口并且与防火墙交互操作,最终达到关闭端口扫瞄攻击的目的。当发生正在进行的端口扫瞄时,Abacus Sentry可以迅速阻止它继续执行。但是如果配置不当,它也可能允许敌意的外部者在你的系统中安装拒绝服务攻击。正确地使用这个软件将能够有效地防止对 端号大量的并行扫瞄并且阻止所有这样的入侵者。 11、严格管理好口令前面我们也曾经说到过,黑客一旦获取具有根权限的帐号时,就可以对系统进行任意的破坏和攻 击,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系统的操作口令。通常用户的口令是保存在文件/etc/passwd文件中的,尽管/etc/passwd是一个经过加密的文件, 但黑客们可以通过许多专用的搜索方法来查找口令,如果我们的口令选择不当,就很容易被黑客搜索到。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确保不容易被搜索的口令。另外,我们最好能安装一个口令过滤工具,并借用该工具来帮助自己检查设置的口令是否耐得住攻击。
10. 如何查看linux 是什么系统
1、打开linux系统,在linux的桌面的空白处右击。
2、在弹出的下拉选项里,点击打开终端。
3、在终端窗口里输入uname-a,回车后即可查看到电脑和操作系统的相关信息。
4、也可以输入cat/etc/issue来查看系统发行版本信息。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