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散控制算法
A. 集散控制系统原理及应用的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1.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1.2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1.2.1 分级递阶控制
1.2.2 分散控制
1.2.3 信息管理与集成
1.2.4 自治和协调
1.2.5 开放系统
1.3 集散控制系统的展望
1.3.1 信息化和扁平化
1.3.2 网络化
1.3.3 现场总线和无线连接
1.3.4 功能安全
1.3.5 标准化
思考题
第2章 集散控制系统构成
2.1 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方式
2.1.1 集散控制系统的各层功能
2.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2.2 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
2.2.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
2.2.2 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分类
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构成
2.3.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
2.3.2 现场总线设备
2.4 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示例
2.4.1 ExperionPKS系统
2.4.2 I/AS系统
2.4.3 DeltaV系统
2.4.4 InstrialIT系统
2.4.5 WebFieldECS?100系统
2.5 分散过程控制装置的构成
2.5.1 分散过程控制装置的类型
2.5.2 分散过程控制装置的构成特点
2.5.3 可编程控制器组成的分散过程控制装置
2.6 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的构成
2.6.1 集散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站
2.6.2 集散控制系统的工程师站
2.6.3 集散控制系统的操作管理站
2.7 输入输出装置的构成
2.7.1 输入输出卡件
2.7.2 其他过程输入输出设备
2.8 通信系统的构成
2.8.1 通信设备的分类
2.8.2 通信系统的构成
思考题
第3章 集散控制系统性能评估
3.1 可靠性
3.1.1 可靠性
3.1.2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3.1.3 冗余技术
3.2 易操作性
3.2.1 操作透明度
3.2.2 易操作性
3.3 可组态性
3.3.1 组态
3.3.2 组态语言
3.3.3 标准化编程语言
3.4 集散控制系统的其他性能指标
3.4.1 可扩展性
3.4.2 实时性
3.4.3 环境适应性
3.4.4 开放性
3.4.5 经济性
思考题
第4章 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组态
4.1 集散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
4.1.1 数据处理过程
4.1.2 非线性补偿处理
4.1.3 仪表系数的处理
4.2 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
4.2.1 数字PID控制算法
4.2.2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复杂控制系统的注意事项
4.2.3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先进控制系统时的注意事项
4.2.4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顺序逻辑控制和批量控制
4.2.5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优化控制
4.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模块
4.3.1 模块类型和参数
4.3.2 现场总线设备类型
4.4 现场总线设备的功能模块
4.4.1 功能模块参数
4.4.2 常用功能模块
4.4.3 功能模块组态示例
思考题
……
B. 论文《集散控制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http://www.cqvip.com/qk/96726X/20030002/8115071.html
前言
集散型控制系统(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以下称作DCS)也称为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mputer Control Systems),它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采用数据通讯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直接数字控制、顺序控制、批量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多变量解耦控制以及最优控制等功能,在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中,还包含有生产的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
1 集散型控制系统的产生
由常规的模拟式调节仪表构成的过程控制系统,成本低、可靠性高,容易维护和操作。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模拟式仪表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如模拟仪表难于实现多变量解耦控制以及其它复杂的控制规律;控制精度不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的日益复杂,仪表控制系统越来越多,控制室的仪表屏越来越大,难于实现集中的操作和显示;各个系统之间难于实现通信联系;当生产工艺要求变更时,往往需要变更调节仪表。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就可以克服模拟调节仪表的上述缺陷,计算机控制系统可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各分系统之间可以实现通信,能集中操作和显示,控制精度比较高。
在计算机集中控制中,一台计算机控制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回路,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系统的可靠性比较低。当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采用双机运行方式,但是成本就会提高。70年代工业的发展使生产过程更加复杂,规模更加扩大,其中石油化学工业尤为突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复杂,使事故不断出现,而集中控制,出现事故时会中断生产,因此生产的发展迫切要求高可靠性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总结模拟调节仪表和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集散型控制系统。集散型控制系统以多台微机处理机分散在生产现场,进行过程的测量和控制,实现了功能和地理上的分散,避免了测量、控制高度集中带来的危险性和常规仪表控制功能单一的局限性;数据通信技术和CRT显示技术以及其他外部设备的应用,能够方便的集中操作、显示和报警,克服了常规仪表控制过于分散和人-机联系困难的特点。70年代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集散控制系统提供了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的微处理机和各类半导体芯片,为发展集散型控制系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集散型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计算机(Computer)技术、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的结合。
2 国外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
70年代初,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各国开始研制集散型控制系统。1975年美国、日本先后研制成TDC-2000、TOSDIC、CENTUM、UNITROLS、MICREX等系统。
按技术特征其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 70年代末期-初创期
比较着名的有美国Honeywell公司的TDC-2000;Foxboro公司的Spectrum、Bailey公司的NetWork-90;日本YOKOGAWA公司的Centum;TOSHIBA公司的TOSDIC;德国Siemens公司的Teleperm M;Hartman&Braum公司的CONTRONIC P等。这一时期的产品,在技术上有明显的局限性,微处理器多采用8位CPU。
b. 80年代初中期-发展期
8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运算能力的增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和成本的不断下降,过程控制的发展出现新的面貌,使过去难以想象的功能付诸实现。集散控制系统的第二代产品在原来的基础上,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功能进一步扩展,出现了多功能过程控制站、增强型操作站、增加了光纤通讯技术。代表产品有美国Honeywell公司的TDC-3000;Leads&Northrup公司的MAX-1;TAYLOR公司的MOD300;Westing House公司的WDPF;日本YOKOGAWA公司的Centum A、B、C等。这一代产品的特点是采用16位CPU,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扩充灵活,功能完善,用户界面友好。
作者: 202.121.113.* 2005-12-26 11:04 回复此发言
--------------------------------------------------------------------------------
2 集散控制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c. 80年代末期-成熟期
集散控制系统第三代产品,把过程控制、监督控制、管理调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断续控制功能,采用专家系统、MAP通信标准。其代表产品有美国Honeywell公司的TDC-3000/LCN;Foxboro公司的I/A Series;Bailey公司的INFI-90;WestingHouse公司的WDPF-Ⅱ\Ⅲ;日本YOKOGAWA公司的Centum-XL等。这一代产品的特点是采用32位CPU和专用集成电路,使控制功能更强、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其通信系统实现了开放式通信。
3 集散型控制系统在中国的应用
集散型控制系统(DCS)作为新一代的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和管理设备,至今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已在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引进集散控制设备,从此开始了集散型控制系统在我国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石油化工行业新建的大中型石化设备均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石化企业的第一套DCS是1982年上海高桥石化公司炼油厂引进的美国Foxboro公司的Spectrum系统,用于常减压装置生产控制。
在冶金行业,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应用集中在宝钢这样的新建企业和首钢、鞍钢、武钢、重钢、马钢等扩建的分厂。冶金系统的第一套集散控制系统是首钢公司购进的美国Bailey公司的Network-90系统,用于其烧结厂自动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的第一套集散控制系统(DCS)是1985年辽宁朝阳电厂采用的瑞士BBC公司的Procontrol-P系统,用于改造200MW机组的顺序控制系统和燃烧器管理系统。目前集散系统(DCS)在火电厂的应用泛围主要包括:模拟量控制、数据采集和处理、锅炉炉膛安全监控、顺序控制、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等五方面。
与此同时,在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国家组织了精悍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相继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集散型控制系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代表产品有DJK-7500(重庆自动化所),HS-DCS-1000(电子部六所)、STAR-2000(阿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DCS-100(清华大学自动化系)、DJK-2000(上海自动化所)、友力-2000(石化总公司、航天部二院)等。阿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STAR-2000集散控制系统,1989年自第一套应用系统(电站锅炉灭火保护MHB-Ⅲ/B)在河南新乡电厂投运以来,相继在哈尔滨第三发电厂200MW机组的模拟调节系统、石家庄阳逻300MW机组的灭火保护系统等数十个电厂的生产过程控制中得到应用。在此基础上,其第二代产品Star-3000近年来在工业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在技术上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4 集散型控制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基本调节器向少回路或单回路方向发展;基本调节器除了PID和其他算法外,还将逐步采用更为有效的新的算法,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如增益自适应功能);采用光导纤维代替高速数据通道,并统一通讯规程;力求灵活地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以得到更为通用的控制算法。
5 结语
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现场前端分散控制相统一的新型控制技术。它的出现是工业控制的一个里程碑。工业过程控制的发展逐步从单机监控、直接数字控制发展到集散控制,也必将由集散控制进展到拥有更广阔应用前景的计算机集成制造,近几年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的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C. 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的pid控制算法与常规模式仪表中采用的算法有什么区
Smith补偿与大林算法的比较
摘要:研究了两类用于时滞系统控制的方法,即包括自整定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和Dahlin算法在内的经典控制方法和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神经网络拉制在内的智能控制方法,经过比较后认为经典控制结构简单,可靠性及实用性强,而智能控制则具有自适应性和坚固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因而将这两种控制方法结合起来是控制时滞系统有效实用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引言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时滞特性的控制对象是非常普遍的,例如造纸生产过程,精馏塔提馏级温度控制过程,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燃烧过程等都是典型的时滞系统.为解决纯滞后时间对系统控制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氏
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两类研究得比较多的控制方法,即最早在时滞系统控制中应用的几种经典控制方法和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智能控制方法.
2经典控制
所谓经典控制方法是指针对时滞系统控制问题提出并应用得最早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自整定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大林算法这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理论上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能收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因而在工业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1自整定PID控制
PID控制器由于具有算法简单,鲁棒性好和可靠性高等特点,因而在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据统计PID控制是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算法.PID控制的难点在于如何对控制参数进行整定,以求得到最佳控制
效果.较早用来整定PID控制器参数的方法有:Ziegler-Nichols动态特性法,Cohen-Coon响应曲线法,基于积分平方准则ISE的整定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在对象模型精确己知的情况下,
Cui,Kunfln Zhang,Yifei实现PID参数的离线整定,当被控对象特性发生变化时,就必须重新对系统进行模型辨识.为了能在对象特性发生变化时,自动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在线调整,以适应新的工况,PID参数的自整定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目前用于自整定的方法比较多,如继电型自整定技术,基于过程特征参数的自整定技术,基于给定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的SPAM法自整定技术,基于递推参数估计的自整定技术以及智能自整定技术等.总体来看这类自整定PID控制器对于(T为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的纯滞后对象控制是有效的,但对于大纯滞后对象,当时,按照上述方法整定的PID控制器则难以稳定.
2.2 Smith预估控制
Smith于1957年提出的预估控制算法,通过引入一个与被控对象相并联的纯滞后环节,使补偿后的被控对象的等效传递函数不包括纯滞后项,这样就可以用常规的控制方法(如PID或PI控制)对时滞系统进行控制.Smith预估控制方法虽然从理论
上解决了时滞系统的控制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还存在很大缺陷.Palmor提出Smith预估器存在这样两点不足:1.它要求有一个精确的过程模型,当模型发生变化时,控制质量将显着恶化;2.Smith预估器对实际对象的参数变化十分敏感,当参数变化较大时,闭环系统也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完全失效.Watanabe进一步指出Smith预估器的两个主要缺陷:1.系统对扰动的响应很差;2.若控制对象中包含的极点时,即使控制器中含有积分器,系统对扰动的稳态误差也不为零.另外Smith预估器还存在参数整定上的困难,这些缺陷严重制约了Smith预估器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针对Smith预估器存在的不足,一些改进结构的Smith预估器就应运而生了.Hang C C等针对常规预估控制方案中要求受控对象的模型精确这一局限,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外加调节器组成副回路对系统进行动态修正,该方法的稳定性和
鲁棒性比原来的Smith预估系统要好,它对对象的模型精度要求明显地降低了.Watanabe提出的改进结构的Smith预估器采用了一个抑制扰动的动态补偿器M(s),通过配置M(s)的极点,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扰动响应及对扰动稳态误差为零.对于Smith预估器的参数整定问题,张卫东等人提出了一种解析设计方法,并证明该控制器可以通过常规的PID控制器来实现,从而能根据给定的性能要求(超调或调节时间)来设计控制器参数.
2.3大林算法
大林算法是由美国IBM公司的Dahlin于1968年针对工业过程控制中的纯滞后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控制算法.该算法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合适的数字调节器D(z),使整个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而且要求闭环系统的纯滞后时间等于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大林算法方法比较简单,只要能设计出合适的且可以物理实现的数字调节器D(z),就能够有效地克服纯滞后的不利影响,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的缺点是设计中存在振铃现象,且与Smith算法一样,需要一个准确的过程数字模型,当模型误差较大时,控制质量将大大恶化,甚至系统会变得不稳定.实际上已有文献证明,只要在Smith预估器中按给定公式设计调节器D伺,则Smith预估器与Dahlin算法是等价的,Dahlin算法可以看作是Smith预估器的一种特殊情况.
D. 集散控制系统中,对pid控制算法是怎样处理的
PID控制教程PID是比例,积分,微分的缩写.<BR>比例调节作用:是按比例反应系统的偏差,系统一旦出现了偏差,比例调节立即产生调节作用用以减少偏差。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调节,减少误差,但是过大的比例,使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调 是使系统消除稳态误差,提高无差度。因为有误差,积分调节就进行,直至无差,积分调节停止,积分调节输出一常值。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与积分时间常数Ti,Ti越小,积分作用就越强。反之Ti大则积分作用弱,加入积分调节可使系统稳定性下降,动态响应变慢。积分作用常与另两种调节规律结合,组成PI调节器或PID调节器。微分作用反映系统偏差信号的变化率,具有预见性,能预见偏差变化的趋势,因此能产生超前的控制作用,在偏差还没有形成之前,已被微分调节作用消除。因此,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微分时间选择合适情况下,可以减少超调,减少调节时间。微分作用对噪声干扰有放大作用,因此过强的加微分调节,对系统抗干扰不利。此外,微分反应的是变化率,而当输入没有变化时,微分作用输出为零。微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另外两种调节规律相结合,组成PD或PID控制器。在调节系统中,其过程控制方式就是将被测量,如温度、压力、流量、成分、水位等,由传感器变换成统一的标准信号送入调节器,在调节器中,与给定值进行比较,然后把比较出的差值进行PID运算。所谓PID运算就是比例、积分、微分运算。P调节就是调节器的输出和输入成比例。调比例带,也就是调比例系数,比例带就是输出与输入之比(放大倍数)的倒数。I调节就是输出是输入量(即偏差)的积分,只要有偏差,调节器就会不断积分,使输送到执行器的信号变化,校正被控量,直到达到无偏差为止,所以有了积分调节器就会消除稳态偏差。但要注意单独的积分调节往往是不能工作的。所谓整定积分时间就是调积分的快慢,这要取决于对象的特性。D调节就是微分调节,也就是输出对输入的微分。微分调节的优点在于它的超前性,当输入发生变化时,马上就有微分信号产生,使被控量得以提前校正,然后再由P、I进行校正,这样可以使整个调节的过渡过程时间缩短,有利于调节质量的提高。目前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古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三个阶段。智能控制的典型实例是模糊全自动洗衣机等。自动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一个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器的输出经过输出接口﹑执行机构﹐加到被控系统上﹔控制系统的被控量﹐经过传感器﹐变送器﹐通过输入接口送到控制器。不同的控制系统﹐其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是不一样的。比如压力控制系统要采用压力传感器。电加热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是温度传感器。目前,PID控制及其控制器或智能PID控制器(仪表)已经很多,产品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各种各样的PID控制器产品,各大公司均开发了具有PID参数自整定功能的智能调节器(intelligent regulator),其中PID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是通过智能化调整或自校正、自适应算法来实现。有利用PID控制实现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控制器,能实现PID控制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还有可实现PID控制的PC系统等等。可编程控制器(PLC) 是利用其闭环控制模块来实现PID控制,而可编程控制器(PLC)可以直接与ControlNet相连,如Rockwell的PLC-5等。还有可以实现PID控制功能的控制器,如Rockwell 的Logix产品系列,它可以直接与ControlNet相连,利用网络来实现其远程控制功能。
1、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open-loop control system)是指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对控制器(controller)的输出没有影响。在这种控制系统中,不依赖将被控量反送回来以形成任何闭环回路。
2、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的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会反送回来影响控制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若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一般闭环控制系统均采用负反馈,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很多。比如人就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眼睛便是传感器,充当反馈,人体系统能通过不断的修正最后作出各种正确的动作。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了反馈回路,也就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另例,当一台真正的全自动洗衣机具有能连续检查衣物是否洗净,并在洗净之后能自动切断电源,它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3、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是指将一个阶跃输入(step function)加到系统上时,系统的输出。稳态误差是指系统的响应进入稳态后﹐系统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控制系统的性能可以用稳、准、快三个字来描述。稳是指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一个系统要能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从阶跃响应上看应该是收敛的﹔准是指控制系统的准确性、控制精度,通常用稳态误差来(Steady-state error)描述,它表示系统输出稳态值与期望值之差﹔快是指控制系统响应的快速性,通常用上升时间来定量描述。
4、PID控制的原理和特点
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比例(P)控制
比例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其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例关系。当仅有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Steady-state error)。
积分(I)控制
在积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正比关系。对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果在进入稳态后存在稳态误差,则称这个控制系统是有稳态误差的或简称有差系统(System with Steady-state Error)。为了消除稳态误差,在控制器中必须引入“积分项”。积分项对误差取决于时间的积分,随着时间的增加,积分项会增大。这样,即便误差很小,积分项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大,它推动控制器的输出增大使稳态误差进一步减小,直到等于零。因此,比例+积分(PI)控制器,可以使系统在进入稳态后无稳态误差。
微分(D)控制
在微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微分(即误差的变化率)成正比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delay)组件,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差的变化。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即在误差接近零时,抑制误差的作用就应该是零。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甚至为负值,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5、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是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被控过程的特性确定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的大小。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是理论计算整定法。它主要是依据系统的数学模型,经过理论计算确定控制器参数。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计算数据未必可以直接用,还必须通过工程实际进行调整和修改。二是工程整定方法,它主要依赖工程经验,直接在控制系统的试验中进行,且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在工程实际中被广泛采用。PID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临界比例法、反应曲线法和衰减法。三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其共同点都是通过试验,然后按照工程经验公式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控制器参数,都需要在实际运行中进行最后调整与完善。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临界比例法。利用该方法进行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步骤如下:(1)首先预选择一个足够短的采样周期让系统工作﹔(2)仅加入比例控制环节,直到系统对输入的阶跃响应出现临界振荡,记下这时的比例放大系数和临界振荡周期﹔(3)在一定的控制度下通过公式计算得到PID控制器的参数
E. 什么是dcs
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DCS具有以下特点:
(1)高可靠性
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它功能的丧失。此外,由于系统中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单一,可以针对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从而使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2)开放性
DCS采用开放式、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系统中各台计算机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当需要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可将新增计算机方便地连入系统通信网络或从网络中卸下,几乎不影响系统其他计算机的工作。
(3)灵活性
通过组态软件根据不同的流程应用对象进行软硬件组态,即确定测量与控制信号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从控制算法库选择适用的控制规律以及从图形库调用基本图形组成所需的各种监控和报警画面,从而方便地构成所需的控制系统。
(4)易于维护
功能单一的小型或微型专用计算机,具有维护简单、方便的特点,当某一局部或某个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在线更换,迅速排除故障。
(5)协调性
各工作站之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数据,整个系统信息共享,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
(6)控制功能齐全
控制算法丰富,集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处理控制于一体,可实现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并可方便地加入所需的特殊控制算法。
DCS的构成方式十分灵活,可由专用的管理计算机站、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记录站、现场控制站和数据采集站等组成,也可由通用的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
处于底层的过程控制级一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生产监控级对来自过程控制级的数据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如各种优化计算、统计报表、故障诊断、显示报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CS可以按照需要与更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更高级的集中管理功能,如计划调度、仓储管理、能源管理等。
F. 1.dcs即为集散控制系统,又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优点有哪些
DCS集散控制系统优点如下:
一、高可靠性。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它功能的丧失。
二、开放性。DCS采用开放式、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系统中各台计算机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当需要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可将新增计算机方便地连入系统通信网络或从网络中卸下,几乎不影响系统其他计算机的工作。
三、灵活性。通过组态软件根据不同的流程应用对象进行软硬件组态,即确定测量与控制信号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从控制算法库选择适用的控制规律以及从图形库调用基本图形组成所需的各种监控和报警画面,从而方便地构成所需的控制系统。
四、易于维护。功能单一的小型或微型专用计算机,具有维护简单、方便的特点,当某一局部或某个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在线更换,迅速排除故障。
五、协调性。各工作站之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数据,整个系统信息共享,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
六、控制功能齐全。
①控制算法丰富,集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处理控制于一体,可实现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并可方便地加入所需的特殊控制算法。
②DCS的构成方式十分灵活,可由专用的管理计算机站、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记录站、现场控制站和数据采集站等组成,也可由通用的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处于底层的过程控制级一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
③生产监控级对来自过程控制级的数据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如各种优化计算、统计报表、故障诊断、显示报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CS可以按照需要与更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更高级的集中管理功能,如:计划调度、仓储管理、能源管理等。
G. 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的pid与常规仪表采用的控制算法有什么区别
集散控制系统的pid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模拟仿真仪表。
常规仪表的pid是通过实际电路来实现的。
H. DCS集散控制系统软件组态的步骤什么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散控制系统的简称,国内一般习惯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DCS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
DCS具有以下特点: (1)高可靠性 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它功能的丧失。此外,由于系统中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单一,可以针对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从而使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2)开放性 DCS采用开放式、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系统中各台计算机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信息传输,当需要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可将新增计算机方便地连入系统通信网络或从网络中卸下,几乎不影响系统其他计算机的工作。
(3)灵活性 通过组态软件根据不同的流程应用对象进行软硬件组态,即确定测量与控制信号及相互间连接关系、从控制算法库选择适用的控制规律以及从图形库调用基本图形组成所需的各种监控和报警画面,从而方便地构成所需的控制系统。
(4)易于维护 功能单一的小型或微型专用计算机,具有维护简单、方便的特点,当某一局部或某个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在线更换,迅速排除故障。
(5)协调性 各工作站之间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各种数据,整个系统信息共享,协调工作,以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和优化处理。
(6)控制功能齐全 控制算法丰富,集连续控制、顺序控制和批处理控制于一体,可实现串级、前馈、解耦、自适应和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并可方便地加入所需的特殊控制算法。 DCS的构成方式十分灵活,可由专用的管理计算机站、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记录站、现场控制站和数据采集站等组成,也可由通用的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 处于底层的过程控制级一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生产监控级对来自过程控制级的数据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如各种优化计算、统计报表、故障诊断、显示报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CS可以按照需要与更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更高级的集中管理功能,如计划调度、仓储管理、能源管理等。
I. 为什么在集散控制系统中用功能模块或算法实现控制策略的组态
首先新建一个工程,然后进行设备组态(系统设备、I/O设备),然后是服务器算法、控制器算法,然后下装啊,还要进行图形组态什么的,
J. 集散控制系统DCS
集散控制系统(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作者】:刘翠玲、黄建兵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16 / 248
【出版项】: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6-9-1
【ISBN号】:750384406X
【原书定价】:¥25.00
【图书目录】 - 集散控制系统(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内的信号变换
1.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1.1.5 控制计算机的几种机型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1.3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1.3.1 集散控制系统(DCS)概念
1.3.2 DCS的基本组成及特点
1.3.3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4 几种计算机控制系统与DCS的比较
1.4.1 以PLC构成的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
1.4.2 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
1.4.3 .PC Based监督/控制系统
1.5 DCS典型产品及特点
1.5.1 Horeywell公司的TDC-3000系统
1.5.2 ABB公司的Instrialal IT系统
1.5.3 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DCS的体系结构
2.1 DCS的体系结构形成
2.1.1 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的形成
2.1.2 DCS分层体系结构的形成
2.1.3 DCS的分层体系结构
2.2 DCS分层结构中各层的功能
2.2.1 直接控制级
2.2.2 过程管理级
2.2.3 生产管理级
2.2.4 工厂经营管理级
2.3 DCS的构成与联系
2.3.1 DCS的基本构成
2.3.2 DCS的软件构成
2.3.3 DCS的网络结构
2.4 DCS的体系结构的技术特点
2.4.1 信息集成化
2.4.2 控制功能的进一步分散化
2.5 DCS体系结构典型示例
2.5.1 TDC-3000型集散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2.5.2 Centum-XL系统的体系结构
2.5.3 I/A Serics系统的体系结构
2.5.4 INFI-90系统的体系结构
2.5.5 MACS的体系结构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DCS硬件系统
3.1 DCS硬件系统概述
3.1.1 系统概述
3.1.2 系统的各层功能
3.2 DCS过程控制级
3.2.1 过程装置控制级的特征
3.2.2 过程控制级中的智能调节器与可编程控制器
3.3 现场控制站的结构
3.3.1 现场控制站的构成
3.3.2 现场控制站的功能与可靠性维护
3.3.3 过程控制级和现场控制站的关系
3.4 DCS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
3.4.1 中心计算机站
3.4.2 操作站的功能
3.4.3 工程师站的功能
3.5 DCS的输入/输出设备及原理
3.5.1 主控制器
3.5.2 输入/输出设备
3.5.3 人机接口设备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DCS的软件系统
4.1 DCS软件系统概述
4.2 DCS的控制层软件
4.2.1 控制层软件的功能
4.2.2 信号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4.2.3 控制编程语言与软件模型
4.3 DCS的监督控制软件
4.3.1 监控层的应用功能设计
4.3.2 实时数据库
4.3.3 操作员站软件结构
4.4 DCS的组态软件
4.4.1 实时数据库生成系统
4.4.2 生产过程流程画面
4.4.3 历史数据和报表
4.4.4 控制回路组态
4.5 DCS的控制方案
4.5.1 控制器中的PID控制算法及应用
4.5.2 控制器中的功能块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DCS的通信网络系统
5.1 网络和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5.1.1 通信网络系统的组成
5.1.2 基本概念及术语
5.2 工业数据通信
5.2.1 数据通信的编码方式
5.2.2 数据通信的工作方式
5.2.3 数据通信的电气特性
5.2.4 数据通信的传输介质
5.3 DCS中的控制网络标准和协议
5.3.1 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
5.3.2 网络协议
5.3.3 网络设备
5.4 现场控制总线
5.4.1 现场控制总线的产生
5.4.2 现场控制总线的特点
5.4.3 现场总线技术介绍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DCS的性能指标
6.1 DCS的可靠性
6.1.1 可靠度R(f)
6.1.2 失效率λ(t)
6.1.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6.1.4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
6.1.5 平均寿命m
6.1.6 利用率A
6.2 提高系统利用率的措施
6.2.1 提高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
6.2.2 提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2.3 容错技术的应用
6.3 DCS的安全性
6.3.1 系统的安全性概述
6.3.2 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
6.3.3 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
6.3.4 提高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六大法宝”
6.3.5 功能安全性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DCS的工程设计技术与应用实例
7.1 DCS的工程设计
7.1.1 方案论证
7.1.2 方案设计
7.1.3 工程设计
7.2 DCS的安装、调试与验收
7.2.1 安装、调试
7.2.2 验收、管理
7.2.3 维护与二次开发
7.3 MACS在薄页纸生产线当中的应用
7.4 西门子PCS7在锅炉控制中的应用
7.5 PlantScape系统在MTBE装置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一 DCS工程化设计步骤
附录二 DCS的工程应用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