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var目录
⑴ linux下的VAR
/var 所有服务的登录的文件或错误信息文件(LOG FILES)都在/var/log下,此外,一些数据库如MySQL则在/var/lib下,还有,用户未读的邮件的默认存放地点为/var/spool/mail。更多Linux介绍可查看《Linux就该这么学》。
⑵ linux var目录下如何清理
前提是:必须要对 Linux 操作系统中,哪些文件是可以删除的、又有哪些文件是绝对不能够删除的,这些必须要十分精通才行。
在此基础之上,首先进入超级用户,命令提示符为 #,然后输入命令:\rm -r /var/*,该命令的作用就是:强制递归删除 /var 子目录下面的所有子目录以及所有文件。
其中:rm 前面的反斜杠“\”代表强制选项,系统不给用户任何提示信息。
⑶ Linux里面/var/www/html是哪个应用自带的
此应用叫阿帕奇,默认的网站根目录就在此目录,希望可以帮助你,请采纳,谢谢
⑷ 怎样将linux中的var目录打包并压缩成gizp格式
cd /var 先进入到/var目录,
gzip /tmp/var.tar.gz 压缩
不过因为要压缩成tar.gz文件,一般先要用tar工具打包,再用gzip工具压缩.
⑸ linux var 在哪个目录下
可以使用find命令查找一下 例:find / -name var 根下所有包含var的文件和目录都会一一显示出来
⑹ 简述linux系统中以下目录的主要内容: /home /tmp /etc /bin /sbin /var
linux 常用目录的作用和存放的内容:
/bin 存放使用者最长用的命令,如:cp、ls、cat,等等。
/boot 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
/dev 是device(设备)的缩写,这个目录下是所有linux的外围设备。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home 用户的主目录,比如说有个用户叫wang,那他的目录就是/home/wang也可以用~wang来表示。
/lib 这个目录是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库,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须用这些共享库。
/lost+found 这个目录平时是空的,当系统不正常关机后,这里就是一些无家可归文件的避难所。
/mnt 这个目录是空的,系统提供这个目录是让用户临时挂接别的文件系统。
/proc 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目录,它是系统内存映射,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也就是说,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中。
/root 系统管理员(root)的主目录,作为系统的拥有者的特权。
/s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义,也就是说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管理程序。
/tmp 这个目录是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地方。
/usr 我们用到的应用程序的文件几乎都存放这个目录下:/usr/X11R6存放X_Window的目录;/usr/bin存放着许多应用程序;/usr /sbin给超级用户使用的一些管理程序就放在这个里面;/usr/include开发和编译应用程序所需的头文件;/usr/lib存放一些常用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和静态归档案库;/usr/local这是提供给一般用户的/usr目录,在这里安装软件最合适。/usr/man存放帮助文档。/usr /src开放的源代码就存在这个目录下。
/var 这个目录存放那些不断扩充的东西,为了保持usr的相对稳定,那些才、经常被修改的目录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如/var/log日志文件。
⑺ linux中/etc与/var目录,各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目录下的文件有什么特点
意思:linux中/etc是配置文件的目录,/var是储存各种变化的文件。
特点:
/etc的特点:包含了广泛的系统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几乎包含了系统配置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底层的重要项目,通常添加一些次等重要的零碎事物。
/var的特点:包含系统运行时要改变的数据。其中包括每个系统是特定的,即不能够与其他计算机共享的目录。
(7)linux的var目录扩展阅读:
linux文件目录分析/etc目录
在linux下修改系统配置时就会在/etc这个目录下修改配置文件,可见这个目录是系统的配置文件目录。
etc/profile
系统全局环境变量设置,里面可以添加对所有用户有效的环境变量,系统配置等。
$ cat profile
# /etc/profile: system-wide .profile file for the Bourne shell (sh(1))
# and Bourne compatible shells (bash(1), ksh(1), ash(1), ...).
if [ "$PS1" ]; then
if [ "$BASH" ] && [ "$BASH" != "/bin/sh" ]; then
# The file bash.bashrc already sets the default PS1.
# PS1='h:w$ '
if [ -f /etc/bash.bashrc ]; then
. /etc/bash.bashrc
fi
else
if [ "`id -u`" -eq 0 ]; then
PS1='# '
else
PS1='$ '
fi
fi
fi
if [ -d /etc/profile.d ]; then
for i in /etc/profile.d/*.sh; do
if [ -r $i ]; then
. $i
fi
done
unset i
fi
⑻ linux下两个磁盘下都有var目录 怎么分别开来
Linux下没有盘符的概念,而是将各分区通过挂载到目录(挂载点)来访问实际的磁盘分区,有时候我们想知道某个文件或目录是在哪个分区上,
有如下几种方法:
1、最简单的,直接 df -h 目录名
比如我要查看工作目录下的pan目录在哪个分区
# df -h pan
可以看到,pan在vda1分区下
1.设备管理
在Linux中,每一个硬件设备都映射到一个系统的文件,对于硬盘、光驱等IDE或SCSI设备也不例外。Linux把各种IDE设备分配了一个由hd前缀组成的文件;而对于各种SCSI设备,则分配了一个由sd前缀组成的文件。
对于ide硬盘,驱动器标识符为“hdx~”,其中“hd”表明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这里是指ide硬盘了。“x”为盘号(a为基本盘,b为基本从属盘,c为辅助主盘,d为辅助从属盘),“~”代表分区,前四个分区用数字1到4表示,它们是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从5开始就是逻辑分区。例,hda3表示为第一个ide硬盘上的第三个主分区或扩展分区,hdb2表示为第二个ide硬盘上的第二个主分区或扩展分区。对于scsi硬盘则标识为“sdx~”,scsi硬盘是用“sd”来表示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的,其余则和ide硬盘的表示方法一样,不在多说。
例如,第一个IDE设备,Linux就定义为hda;第二个IDE设备就定义为hdb;下面以此类推。而SCSI设备就应该是sda、sdb、sdc等。
2.分区数量
要进行分区就必须针对每一个硬件设备进行操作,这就有可能是一块IDE硬盘或是一块SCSI硬盘。对于每一个硬盘(IDE或SCSI)设备,Linux分配了一个1到16的序列号码,这就代表了这块硬盘上面的分区号码。例如,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Linux下面映射的就是hda1,第二个分区就称作是hda2。对于SCSI硬盘则是sda1、sdb1等。
3.各分区的作用
在Linux中规定,每一个硬盘设备最多能有4个主分区(其中包含扩展分区)构成,任何一个扩展分区都要占用一个主分区号码,也就是在一个硬盘中,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共最多是4个。对于早期的DOS和Windows(Windows 2000以前的版本),系统只承认一个主分区,可以通过在扩展分区上增加逻辑盘符(逻辑分区)的方法,进一步地细化分区。
主分区的作用就是计算机用来进行启动操作系统的,因此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启动,或者称作是引导程序,都应该存放在主分区上。
这就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及逻辑分区的最大区别。
我们在指定安装引导Linux的bootloader的时候,都要指定在主分区上,就是最好的例证。Linux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1至16号码中的前4个号码。以第一个IDE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hda1、hda2、hda3、hda4,而逻辑分区占用了hda5到hda16等12个号码。因此,Linux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16个分区。对于逻辑分区,Linux规定它们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上(在DOS和Windows系统上也是如此规定),而不是主分区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扩展分区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分区模式,但不能用来作为操作系统的引导。除去上面这些各种分区的差别,我们就可以简单地把它们一视同仁了。
4.分区指标
对于每一个Linux分区来讲,分区的大小和分区的类型是最主要的指标。容量的大小读者很容易理解,但是分区的类型就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了。分区的类型规定了这个分区上面的文件系统的格式。Linux支持多种的文件系统格式,其中包含了我们熟悉的FAT32、FAT16、NTFS、HP-UX,以及各种Linux特有的Linux Native和Linux Swap分区类型。在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分区类型号码来区别这些不同类型的分区。各种类型号码在介绍Fdisk的使用方式的时候将会介绍。
⑼ linux如何将/var划分独立的分区
如果安装Linux系统时没有单独划分/var,并且磁盘上有剩余的未使用分区,可将/var目录移到单独的分区中,以空出root分区的磁盘空间。步骤如下:
1、放入Solaris安装光盘,从光盘引导进入单用户。
okbootcdrom-s
2、将原root分区(例中为c0t0d0s0)挂载到/a目录
#mount/dev/dsk/c0t0d0s0/a
3、将未使用的分区(例中为c0t0d0s4,先执行newfs进行格式化)挂载到/mnt目录
#mount/dev/dsk/c0t0d0s4/mnt
4、将/a/var目录中的所有文件拷贝到/mnt目录中(a、b两种方法都可以)
a)使用tar进行归档拷贝
#cd/a/var
#tarcvf/mnt/var.tar*
#cd/mnt
#tarxvfvar.tar
#rmvar.tar
b)使用cpio进行拷贝
#cd/a/var
#find*|cpio-pm/mnt
5、检查新/var分区文件系统
#cd/
#umount/mnt
#fsck/dev/dsk/c0t0d0s4
6、确认上步操作成功后,修改vfstab文件(建议先备份原文件)
#vi/a/etc/vfstab
//增加一行
/dev/dsk/c0t0d0s4/dev/rdsk/c0t0d0s4/varufs1no-
7、删除原/var目录内容以释放root分区磁盘空间(也可将其归档备份到其他分区中以防止上面操作失误导致无法启动时方便进行恢复)
#cd/a/var
#rm-r*
8、重启
#reboot
系统启动后执行df命令可以看到/var目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