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服务器IP
⑴ 家里wifi连上去上不了网。那个DNS里出现fe80::1怎么解决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DNS错误,无线路由器不能自动分配IP地址,造成有的上网设备无法上网,配置一下无线路由器的DNS就行了。无线路由器DNS配置方法:1、浏览器地址栏输入路由器IP地址(路由器背后标签上有的),输入登录用户名和密码进入设置页面。2、在运行状态,这里就要看到我们当前的dns。在网上搜一下当地的你使用的宽带运营商的DNS地址,看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需要修改一下。3、在左侧“网络参数”展开更多设置,之后即可看到“WAN口设置”选项,选择”高级设置“。4、只需要勾选手动设置DNS服务器,然后输入你搜索到的当地的你使用的宽带运营商的DNS地址即可。
⑵ 网格的优势
所谓蓝牙(Bluetooth)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蓝牙技术使得现代一些轻易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电脑设备,不必借助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上因特网,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信息家电,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蓝牙”的形成背景是这样的: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公司等五家着名厂商,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其宗旨是提供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这五家厂商还成立了蓝牙特别兴趣组,以使蓝牙技术能够成为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芯片霸主Intel公司负责半导体芯片和传输软件的开发,爱立信负责无线射频和移动电话软件的开发,IBM和东芝负责笔记本电脑接口规格的开发。1999年下半年,着名的业界巨头微软、摩托罗拉、三康、朗讯与蓝牙特别小组的五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蓝牙技术推广组织,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蓝牙”热潮。全球业界即将开发一大批蓝牙技术的应用产品,使蓝牙技术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并预示着21世纪初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全球无线通信浪潮。
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我们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网格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了资源孤岛。
由于网格是一种新技术,它也就具有新技术的两个特征。第一,不同的群体用不同的名词来称谓它。第二,网格的精确含义和内容还没有固定,而是在不断变化。
目前网格技术虽主要为学术机构所控制,但企业也在陆续跟进。事实上,全球网格论坛(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赞助企业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经销肥皂、冰淇淋着称的企业。与许多正在研究和评估网格技术的企业一样,Unilever自己对于如何利用此技术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与Merck等制药公司、BMW与波音等制造企业却已利用这一技术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进行仿真试验,例如药品能否保护细胞免受病毒侵袭?飞机机翼是否会在暴风雨中折断?
基因研究是网格技术的自然应用,这一领域所需的投资很难由一家企业来承担,生物科技企业可用网格技术来分析基因数据;医生可以用网格技术制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维模型,作为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网格可以处理来自商店现金记录或金融市场的数据流。其他行业,如航空、保险、运输和国防,也会从中受益。如此看来,网格计算并非是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其商业应用的广阔前景就在眼前。
争夺控制权
网格计算被誉为继Internet和Web之后的“第三个信息技术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和服务,对研究和信息系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IT厂商早就为获得网格计算的控制权展开了竞争。
Sun公司日前发布了“网格引擎”企业版5.3的测试版,使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格更容易联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资源分配。网格引擎软件提供了开放源代码版本,自2000年发布到目前为止,共被下载了1.2万次,共有11.8万个CPU利用该软件进行管理。Sun公司技术产品营销经理PeterJeffcock认为,网格计算有明显的三个阶段:群集网格、校园网格和全球网格,目前发布的GridEngine企业版5.3使Sun向功能校园网格迈进了一步。Sun还与竞争对手一起支持AVAKI与Globus等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网格计算开放标准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门也参与了各项分布式计算研究项目,包括容错远程文件系统Farsite,以及建设分布式系统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将提供Coolbase软件,使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共享各种计算设备;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个全球性的网格计算解决方案计划,向寻求网格计算系统的客户提供软硬件和技术支持。为此,Compaq与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结盟,充分利用该技术,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服务器系统和运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完整的、集成的、开放的网格解决方案。Compaq还建立了网格计算高级研究中心,继续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日本的企业在网格计算方面也跃跃欲试。NTT宣布将于2002年中期开展为期6个月的网格计算试验,参与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网格计算领域投资40亿美元,在全球建设40家数据中心,正式进入网格计算领域。IBM被英国政府选中,负责NationalGrid(国家网格)项目,这项预算达2500万美元的网格会把8所大学的计算机相连。IBM目前正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将数家医院联接,构建一个复杂的计算网格。参与的医院可快速利用远方的医疗数据,并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还宣布了一项名为北卡罗莱纳生物信息科学网格的项目,涉及60家企业、大学和生物医学研究公司,这是全球第一个主要由私营行业参与的网格项目。而此时距IBM进入网格计算领域仅仅3个月。看来IBM是要立志做网格技术的“领头羊”。
那么,这一项目的实施是否标志网格计算已开始进入商业应用呢?
标准是成功关键
就像TCP/IP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一样,构建网格计算也需要对标准协议和服务进行定义。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对象管理组织(OMG)、致力于网络服务与语义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标准化团体蠢蠢欲动。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标准化组织与来自学术、商业领域的人士出席了“软件服务网格研讨会”,加快全球大网格(GGG)标准的制定。接着,另一开放源代码网格标准组织——Globus也集会研究通过广域网联接的高性能计算的基础设施问题。Globus目前正致力于开发标准的网格架构和其他技术。
迄今为止,网格计算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核心技术上,相关机构与企业已达成一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与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ISI)合作开发的Globus Toolkit已成为网格计算事实上的标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内的12家计算机和软件厂商已宣布将采用Globus Toolkit。作为一种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基础设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构建网格应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务,如安全、资源发现、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kit提供的协议与服务建设的。
除了标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网格计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将无法成为企业的商业架构。在内部系统环境中常常视而不见的问题,如安全、认证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环境下都必须得到解决。研究咨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伙人Brent Sleeper认为:“这要求具有高层次的架构技能,而不是简历上列出的编程语言。”如果把全球的网格都联在一起,那么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资源,网格就会更强大和灵活。虽然这也是网格的最终目标,但把网格联在一起也会带来政治问题。IBM为大学建设网格或Unilever建设内部的网格都只是单纯的IT决策,而将私有网格联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网格,其中的风险却大得多。在客户需要时,相互竞争的网格提供商是否愿意出售彼此多余的资源?此外,网格应用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计算,需要在各组织间共享安全资源,这不是当前的Internet和网络基础设施所能做到的。看来在网格计算实现商业应用之前,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然而,设想一下运用前所未闻的计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们都会明白,构建全球网格的前景几乎是无法抗拒的。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中心一样,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网格中心的雏形吧!”
网格的商业应用
生物医学:网格可提供药品开发人员所需的计算能力,用以研究药物和蛋白质分子的形态与运动。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尝试用网格计算进行复杂的仿真与设计。
数据搜集/分析:制造、石油加工、货物运输、甚至零售企业都要维护昂贵的设备,时常会出现问题,造成不好的结果。同无线传感器一样,网格能够存储和处理所有交易。
娱乐产业:特殊效果设计。
⑶ 有哪些不用流量好玩的单机游戏
不用流量的单机游戏很多:
开心消消乐:游戏中消除的对象为小动物的头像,包括小浣熊、小狐狸、小青蛙和小鸡等动物头像。玩家通关移动动物头像位置凑够3个或3个以上即可消除。
⑷ 波音最新ip Lg
挣羚恿细悉
⑸ 数字电影的历程
●1987年1月到1992年2月,数字电影放映机技术的早期起步阶段。
●1987年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员首先发明了液晶光电子管用来显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图形。其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简称“TI”)于1988年研制出了第一个数字微镜设备(DMD),该设备的原理就是在根据数字信号“0”“和1”开关驱动多组镜片膜,使其高速联动并按一定的角度偏转,从而用于反射出影像光线逼真的色彩和细腻的层次,它实际上是一种电脑化的光开关系统。1990年初,德国首先发布其关于开发激光数字放映机的可行性报告,并在1992年2月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机。1992年初,美国的休斯公司与日本的JVC合作,研制出了基于光放大成像(ILA)技术的放映机系统。 ●1992年5月到1997年5月,数字电影的早期传输与放映系统试验以及数字放映机的市场试验阶段。
●1992年5月,美国太平洋贝尔公司启动了“电影的未来技术实验系统”项目,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电话网试验了传输高清晰度格式的故事片“Bugsy”,年底,美国AMC剧场放映系统用影片“BramStoker’sDraculla”对太平洋贝尔的“未来电影系统”进行了测试。
●1994年1月,美国GLV投影放映技术公司Echelle(后来改名为硒光机器公司SiliconLightMachines)成立,致力于开发基于激光光栅扫描技术的数字放映机系统。同年7月,美国7家联合的艺术电影院开始使用太平洋贝尔公司“未来的电影技术系统”。年底,太平洋贝尔“未来的电影技术实验”项目试验了将美国全国篮球职业联赛NBA的最后决赛实况从底特律传输到另外三个遥远的不同城市。
●1995年8月,美国版权保护方面的宏视公司(Macrovision)先后在波兰、南非、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等地方进行了CineGuardSystem的录像和电影实验项目。
●1997年1月,美国TI公司开始制造DLP(digitallightprocessor,使用TI公司专门的DMD数字微镜芯片)数字电影放映机原型机,当年5月,发起基于1280X1024分辨率DMD芯片(DMD1210)的数字放映机展示活动。
●1997年底到1999年6月,数字放映机和传送方式不断成熟,数字电影最终开始商业化放映。
●1997年底,欧盟Cinenet数字电影实验项目试验了从法国里昂分别向巴黎和英国伦敦实况转播巴赫的“OrpheusintheUnderworld”音乐会。
●1998年10月,美国低预算影片《TheLastBroadcast》被传输到5个美国城市的电影院并首次使用了“国际数字放映机”公司DPI制造的DLP数字电影放映机进行了放映。
●1999年5月,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首次在电影评奖之外,邀请负责电影技术创新的技术组织MITIC举办了数字电影专题展示会,会议使用DLP数字放映机放映了美国故事片《TheLastBroadcast》。
●1999年6月18日,由着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I——幽灵的威胁》(又译《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采用了基于TI公司数字光学处理器(DLP)芯片技术的放映机。这是数字电影的首次商业放映,它标志着世界数字电影发展史的元年。《星球大战Ⅰ》的放映取得空前成功,其全球票房超过4亿美元。
●1999年7月到11月,迪斯尼公司使用DLP数字放映机先后成功放映了影片《泰山》、《玩具总动员2》、《火星任务》、《恐龙》以及《BicentennialMan》等。
巡回演示
●2000年年初,美国TI公司携带DLP数字电影放映机到欧洲的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巡回放映影片《玩具总动员2》;在随后的半年中,加拿大前身为Electrohome放映机制造商的“ChristieDigitalSystems”、比利时放映机制造商Barco和美国Imax收购的“国际数字放映机”公司DPI分别获得TI公司使用DLP芯片技术制造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特许权。市场上能够提供商业服务的放映基本上都是使用TI公司DLP技术的数字放映机。
●2000年3月,美国柯达公司与高通(Qualcomm)公司合作在其好莱坞影像技术中心设立了一个数字电影系统。同时,波音数字电影公司在年度ShoWest展览会上则成功进行了应用性的卫星传输试验,数字化放映了电影《SpyKids》。
●2000年6月,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思科(Cisco)公司首次合作进行了基于网络传送的数字电影放映试验。实验使用Cisco公司基于IP协议的因特网技术,将福克斯公司一部由真人和计算机生成影像有机合成的动画片《TitanA.E》的信号,通过Qwest公司的虚拟专用光纤网络直接从福克斯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传输到亚特兰大的SuperComm展会计算机服务器上存储,然后使用DLP数字放映机现场放映。
●2000年7月,华纳兄弟公司继迪斯尼公司之后,实现了影片《完美风暴》在英国伦敦的数字影院首映的做法。同时,“在加州的环球制片厂的数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罗纪公园III》,THX数字服务公司将整部电影以及多声道的音频内容压缩并刻录到13张DVD-R上,并下载到每家影院的服务器上”。
不过,最为成功还是要数2002年5月的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新作《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在全球的数字放映。如果说在《星球大战I》中,还只是应用了大量的数字特技制作技术的话,那么在《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的拍摄中,“乔治?卢卡斯第一次抛开传统的胶片电影机,全面采用了数字拍摄设备。整部电影将没有一寸胶片,全部影像都用0和1来记录和表现,成为了第一个真人表演的没有Film(胶片)的Film(电影)”。这种放映,省去了数字影片制作完成后必须“数转胶”,然后再复制大量拷贝在影院方形的时间和费用开支,同时保证了影片影像质量的始终如一。
⑹ E2侦查机与E3的区别
E-2“鹰眼”(Hawkeye)是格鲁门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舰队设计的空中预警飞机,在海军航母编队中担任空中预警和指挥任务,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E-2前身是E-1“追踪者”(Tracer)预警机。下图是E-2C、E-1和F-14的编队。E-1是由S-2“追踪者”(Tracker)反潜机发展来的,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预警机,E-2则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全新设计的预警机。E-2于一九六五年初开始服役,在越战中E-2A初次出现在航母“萨拉托加”号(Saratoga)上。E-2在气动结构上采用常规布局。采用全金属悬臂式上单翼,中央翼段为三梁多肋机加蒙皮盒形结构。外翼段用装在后梁上的斜轴接头铰接,翼内的双向作动筒可将机翼折叠到与机身侧面平行的位置。机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内侧机翼前缘能打开,以便维护飞行操纵系统与发动机操纵系统。机翼后缘外侧为襟副翼,在富勒式襟翼放下时它会自动下垂。E-2C各操纵面均用不可逆助力器操纵,有人工感觉装置。操纵系统可由自动飞行操纵系统控制,也可用人工操纵并辅之以自动增稳控制。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在机身上方机翼前有冷却系统散热器舱,机身中部支架上有圆盘式雷达天线罩。采用悬臂式四垂尾尾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垂尾后有三个双铰链式方向舵。平尾上反角11°,尾翼有一部分用玻璃钢制造以减少雷达反射波。机腹装有液压收放前三点式,有气压紧急放下装置,可转向的前起落架向后收,主起落架向前并旋转90°以后平放入短舱底部。具有液压-气动式减震器,主轮规格36×11-VII型24层,胎压17.9×105帕(18.25公斤/厘米2)。在陆上使用时为14.5×105帕(14.79公斤/厘米2),采用液压刹车。机尾有液压收放式尾橇和拦阻钩。尽管是常规布局,但E-2巨大的雷达罩使得其外形颇有特色:它的机身上方有一个8米直径的旋转雷达罩,外形就像一个大飞碟。尾翼采用了四个垂直翼面,安装在宽宽的平尾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适应航母上狭小的空间,需要减少垂尾高度,因此用四个翼面来代替一个高大的单一垂尾。除左边第二个外其他三个垂直舵面可以偏转。这三个舵面各有两个转轴,可以使舵面作Z字形的偏转。这样设计是为了使飞机在转弯时尽量减少机身倾斜度(通常飞机转弯都必然要向转弯的方向倾斜机身,比如向左转,机身就向左倾斜。),这样才能保证雷达的扫描波束尽可能保持在水平方向。E-2的主雷达罩可以向下收起0.6米,可以减少占用机库的空间。主机门在机身左前方,机上有三个逃生舱口(ditching hatch),正副驾驶员头顶上各有一个,后舱右手边一个给三名电子人员逃命。E-2C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首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单轮。
机长17.5米
翼展28米
机高5.6米
机重18,090 kg
最大起飞重量23,850kg
最大速度552km/hour
升限9,100米
E-3“望楼”预警飞机是一种具有下视能力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它不仅可搜索监视水上、陆地和空中目标,而且可以指挥引导己方飞机作战。1963年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和战术空军司令部提出对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的要求,1966年分别与波音公司等公司签订了飞机和雷达系统的研制合同,试验机编号为EC一137D。随后又以波音707为基础制造了3架原型机,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1978年5月已生产8架飞机,初步形成作战能力。
E-3翼展44.4米,机长46.6米,高12.6米,雷达天线罩为椭圆截面,直径9.1米,厚1.8米,位于机背,非常醒目。它的最大起飞重量147吨,最大速度853公里/小时,实际升限1.2万米,续航时间11.5小时。
E一3的主要型别有A、B、C,D四种。E-3A为美军的首批生产型。其机体与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机舱内作了很大的改动。机载设备可分成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等6个部分。其中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划分成32个扇形区,分别在每个扇形区内选用恰当的工作方式组合,排出雷达扫描工作程序,以适应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搜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在9000米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时,E-3A能以不同雷达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测半径370公里范围内的高空与低空空中目标和水上目标,并能通过舰艇和车辆上的应答器获取已方部队展开情况。系统目标处理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能同时处理4-600个不同目标。
E-2B是美军用的头两架E一3改进发展的,与A型比提高了目标处理能力并具有搜索海上舰艇的能力;E-3C和E-3D是给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英国空军的型号,基本与E-3B相同,但为适应欧洲作战环境改装了抗干扰通信系统。
⑺ 什么是网格技术
网格技术基本概念:
一家票务公司要销售滚石乐队的告别演出门票,IT部门经理担心,开始网上售票后,公司的服务器和软件会不会不堪重负?但实际上该公司并没有增加数十个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有关IT人员只是拧开开关,将公司的骨干网与一个“网格”相联。结果公司在3分钟内销售了90万张门票,没有一个顾客因系统处理能力不足而被拒之门外。
上述情景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网格作为一种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和其他IT资源的新型网络,可以应付临时之用。网格计算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为研究和其他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巨大的处理能力。有了网格计算,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
计算的“乌托邦”?
Gartner公司的Rob Batchelder认为,网格的构想一直是计算领域的“乌托邦”,在科技应用上虽有巨大前景,但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显的商业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出现以来,网格主要被用于帮助分散的大学研究人员分析粒子加速器和巨型望远镜的数据。但在过去的两年中,网格的概念和GlobusToolkit已在研究和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十项全球性的大项目采用这些技术,以挑战科学计算中的海量计算问题。
目前网格技术虽主要为学术机构所控制,但企业也在陆续跟进。事实上,全球网格论坛(GlobalGridForum)的主要赞助企业就包括Unilever——一家以经销肥皂、冰淇淋着称的企业。与许多正在研究和评估网格技术的企业一样,Unilever自己对于如何利用此技术仍秘而不宣。而Johnson&Johnson与Merck等制药公司、BMW与波音等制造企业却已利用这一技术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进行仿真试验,例如药品能否保护细胞免受病毒侵袭?飞机机翼是否会在暴风雨中折断?
基因研究是网格技术的自然应用,这一领域所需的投资很难由一家企业来承担,生物科技企业可用网格技术来分析基因数据;医生可以用网格技术制作出病人器官的三维模型,作为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网格可以处理来自商店现金记录或金融市场的数据流。其他行业,如航空、保险、运输和国防,也会从中受益。如此看来,网格计算并非是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其商业应用的广阔前景就在眼前。
争夺控制权
网格计算被誉为继Internet和Web之后的“第三个信息技术浪潮”,有望提供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和服务,对研究和信息系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IT厂商早就为获得网格计算的控制权展开了竞争。
Sun公司日前发布了“网格引擎”企业版5.3的测试版,使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格更容易联接,提供更好的管理和资源分配。网格引擎软件提供了开放源代码版本,自2000年发布到目前为止,共被下载了1.2万次,共有11.8万个CPU利用该软件进行管理。Sun公司技术产品营销经理PeterJeffcock认为,网格计算有明显的三个阶段:群集网格、校园网格和全球网格,目前发布的GridEngine企业版5.3使Sun向功能校园网格迈进了一步。Sun还与竞争对手一起支持AVAKI与Globus等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网格计算开放标准的建立。
Microsoft的研究部门也参与了各项分布式计算研究项目,包括容错远程文件系统Farsite,以及建设分布式系统的Millenium;HP也表示将提供Coolbase软件,使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共享各种计算设备;Compaq宣布正在制定一个全球性的网格计算解决方案计划,向寻求网格计算系统的客户提供软硬件和技术支持。为此,Compaq与加拿大PlatformComputing结盟,充分利用该技术,以及CompaqTru64UnixAlpha服务器系统和运行Linux的CompaqProLiant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完整的、集成的、开放的网格解决方案。Compaq还建立了网格计算高级研究中心,继续对该技术进行研究。日本的企业在网格计算方面也跃跃欲试。NTT宣布将于2002年中期开展为期6个月的网格计算试验,参与者包括了Intel、SGI等。
今年8月,IBM宣布在网格计算领域投资40亿美元,在全球建设40家数据中心,正式进入网格计算领域。IBM被英国政府选中,负责NationalGrid(国家网格)项目,这项预算达2500万美元的网格会把8所大学的计算机相连。IBM目前正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将数家医院联接,构建一个复杂的计算网格。参与的医院可快速利用远方的医疗数据,并共享分析程序。日前,IBM还宣布了一项名为北卡罗莱纳生物信息科学网格的项目,涉及60家企业、大学和生物医学研究公司,这是全球第一个主要由私营行业参与的网格项目。而此时距IBM进入网格计算领域仅仅3个月。看来IBM是要立志做网格技术的“领头羊”。
那么,这一项目的实施是否标志网格计算已开始进入商业应用呢?
标准是成功关键
就像TCP/IP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一样,构建网格计算也需要对标准协议和服务进行定义。目前,包括Global Grid Forum、研究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的对象管理组织(OMG)、致力于网络服务与语义WWW研究的W3C,以及Globus.org等标准化团体蠢蠢欲动。
今年7月,OMG、W3C、Grid Forum等标准化组织与来自学术、商业领域的人士出席了“软件服务网格研讨会”,加快全球大网格(GGG)标准的制定。接着,另一开放源代码网格标准组织——Globus也集会研究通过广域网联接的高性能计算的基础设施问题。Globus目前正致力于开发标准的网格架构和其他技术。
迄今为止,网格计算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核心技术上,相关机构与企业已达成一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与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ISI)合作开发的Globus Toolkit已成为网格计算事实上的标准,包括Entropia、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Veridian、Fujitsu、Hitachi、NEC在内的12家计算机和软件厂商已宣布将采用Globus Toolkit。作为一种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基础设施,Globus Toolkit提供了构建网格应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务,如安全、资源发现、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等。目前所有重大的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kit提供的协议与服务建设的。
除了标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IT人才的缺乏也是网格计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将无法成为企业的商业架构。在内部系统环境中常常视而不见的问题,如安全、认证和可靠性,在任何分布式环境下都必须得到解决。研究咨询公司StencilGroup的合伙人Brent Sleeper认为:“这要求具有高层次的架构技能,而不是简历上列出的编程语言。”如果把全球的网格都联在一起,那么就能借用彼此未用的资源,网格就会更强大和灵活。虽然这也是网格的最终目标,但把网格联在一起也会带来政治问题。IBM为大学建设网格或Unilever建设内部的网格都只是单纯的IT决策,而将私有网格联接,形成能力更大的共享网格,其中的风险却大得多。在客户需要时,相互竞争的网格提供商是否愿意出售彼此多余的资源?此外,网格应用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计算,需要在各组织间共享安全资源,这不是当前的Internet和网络基础设施所能做到的。看来在网格计算实现商业应用之前,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然而,设想一下运用前所未闻的计算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我们都会明白,构建全球网格的前景几乎是无法抗拒的。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Rick Stevens指出:“就像最初的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中心一样,就把Teragrid看做是形成全球网格中心的雏形吧!”
网格的商业应用
生物医学:网格可提供药品开发人员所需的计算能力,用以研究药物和蛋白质分子的形态与运动。
工程:波音、福特、bmw公司都在尝试用网格计算进行复杂的仿真与设计。
数据搜集/分析:制造、石油加工、货物运输、甚至零售企业都要维护昂贵的设备,时常会出现问题,造成不好的结果。同无线传感器一样,网格能够存储和处理所有交易。
娱乐产业:特殊效果设计。
========================================================
网格技术漫谈(带图)
http://telecom.chinabyte.com/308/1883808.shtml
赛迪网网格计算专题
http://tech.ccidnet.com/pub/series/s55.html
=========================================================
论坛资源推荐:
全球网格论坛(GGF)英文
http://www.gridforum.org/
中国网格信息中转站
http://www.chinagrid.net/dvnews/default.aspx
⑻ RF-4C侦察机
F-4“鬼怪II”(Phantom II)是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后合并为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在50年代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远程全天候舰队防空战斗机,后来也被美国空军大量采用,目前已从美国空军和海军退役,被F-15、F-16、F-14、F/A-18等新一代战斗机所取代。F-4自1960年5月投产,至1981年停产共生产了5195架,有十几种改型。除美国空、海军外,还被英国、德国、日本、伊朗、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埃及、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空军选用。
点击查看:F-4战斗机中东战史 | 航母弹射器
点击查看:波音公司官方视频
该机是美军第一种真正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且大量装备部队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是战后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具备当时各国空军追捧的“多用途”特性,设计与使用上强调兼顾空战与对地攻击任务。该机同时为海军与空军采用,这在美军装备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该机也是我空军的老对手,在越战期间曾多次与我军歼击机发生空战,双方互有胜负。
1952年,美海军要求麦克唐纳公司研制一种舰载超音速战斗轰炸机,1954年10月正式订购两架原型机,称AH-1。1955年海军修改了设计要求,改为舰载防空战斗机,军用编号为F4H-1(上图)。1956年开始设计工作,第一架原型机于1958年5月首次试飞,生产型于1960年正式投产,1961~1962年开始交付。1961年美国空军也决定选用,飞机的编号随即统一改为F-4。
设计思想
朝鲜战争结束后,空战理论与战斗机装备技术水平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越战前,主流的战斗机设计思想包括如下要点:
1. 认为飞机的大速度是决定空中优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飞机具有大速度, 必须竭尽一切努力减小阻力,甚至不惜牺牲爬升率和机动性。F-104、米格-21就是典型的范例。到了研制F-4的时候,飞行控制与发动机技术相比起研制前两种战斗机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因此比F-104、米格-21的情况要好些,但格斗性能仍然无法与之前的F-86、米格-17等轻型战斗机相比。
2. 主张研制多用途战术战斗机, 要求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即主张研制战斗轰炸机,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研制单纯的防空截击机或专用对地攻击机。最终F-4的确兼备了这两种作战能力,但在发动机推力有限、气动设计未尽完美的前提下,强求对地攻击能力反倒拖累了整体飞行性能,特别是携带对地武器时无法有效的与敌方战斗机交战。
3. 为对抗装备大射程对空/对地制导武器的敌机,截击机的战术被设想为利用速度优势追赶或快速逼近目标, 并利用先进的火控武器系统(以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为突出特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将敌机歼灭。但由于火控与武器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构思未能在F-4上有效的实现。
4. 为实现2、3两点指标,新研制的战斗机必须具有较大的航程。同时,为F-4研制的先进火控系统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必须配备双人机组(飞行员与武器操作员)。这意味着F-4的体积、重量会比之前的战斗机有很大的增长,而气动、飞控和发动机技术却没有相应幅度的增长。
5. 认为截击机同时投入战斗的飞机数量将减少,实施攻击时机动动作“平直化”,力求一次攻击来结束战斗。于是当时认为格斗性能的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6. 忽视航炮的作用。有人认为空空导弹出现之后,航炮作为一种武器已没有前途。当时几乎所有新研制的战斗机,包括F-4,都没有装航炮。很快这一决策被实战证明是极为错误的。
7. 不重视飞行员在空战中的作用。有人认为飞行员不需要学会判断空中情况,而是由地面指挥所代替他们下决心。
飞机设计师们就是按照以上这些想法研制了包括F-4在内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这代飞机的最大速度达M2左右、有的甚至达M3, 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 重视对地攻击能力, “重型化”倾向明显。从其航空技术水平和飞机的性能来看, 确实比第一代战斗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在6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越南战争和其他局部战争中, 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使用效果( 尤其是空战使用),并不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在发展方向上走了一段“弯路”。这主要是因为实战中的空战作战方式与原先设想的有很大的差别。
空战的高度范围不是扩大了, 而是缩小了。这一情况引起了研究局部战争经验的专家们的特别注意。朝鲜战争中, 战斗机的空战曾发展到平流层。而越南战争中, 战斗机的使用高度不超过9000米。这一方面是由于战术航空兵遂行的任务性质决定的。轰炸机为避免进入防空导弹的毁伤区, 多半在低空活动, 担任掩护的战斗机也必须降低高度。另一方面,空战实践说明, 飞行员能目视观察到3600米以内距离的机动目标, 因而转弯半径不大于1800米较有利。在9000米以上的高度, 第二代飞机想以这样的盘旋半径实施不损失高度的速度机动是不可能的, 所以高度也受到限制。越南战争中空战格斗一般发生在1500~4500米高度范围内。
在局部战争中, 空战的速度范围也并不大, 尽管双方都具有速度超过M2的战斗机,但经常进行空战的速度范围是M0.5~-0.9。这一方面是由于空战开始的高度低, 飞机的速度受到结构强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战斗机的超音速机动性能甚差, 想在速度超过音速时获取机动性的优势是很困难的, 因而也只能进入亚跨音速范围。局部战争的经验也证明。大部分空战仍是在双方目视能见度的近距离范围内进行的, 摧毁目标还须从后半球攻击来实现。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中约有三分之二是被空空导弹击毁的, 三分之一是被炮弹击毁的。在中东战争中, 空战格斗的比例更大, 飞行员经常能有效地使用航炮。局部战争还证明, 协同仍是至关重要的, 战斗机的绝大多数空战都是编队空战。飞行员的素质对空战的结果仍有决定性影响。
F-4服役后参与几次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说明, 尽管该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但由于设计时脱离实际,过度追求高空大速度飞行性能,以及远距离作战能力,令其在战斗中多次受挫。正是由于第二代战斗机研制时对作战环境的样式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实战中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战果。
代号F3H-G的概念模型,注意外形上有许多和F-4不同的地方,且没有配备武器操作员。
结构特点
为满足对前所未有的高指标,F-4在设计上有着许多出众之处。
该机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翼根翼型为NACA 0006.4-64(修形)、机翼折线处为NACA 0004-64、翼尖为NACA 0003-64(修形)。前缘后掠角45°,平均相对厚度5.1%,翼尖相对厚度3%,安装角1°,外翼上反角12°。前缘有锯齿。机翼为全金属结构,外翼可折起(海军型)。中翼和内翼为一贯穿机身的双梁抗扭盒式整体结构,抗扭盒又是整体油箱,容积达2380升。前、后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由大锻件机械加工制成。蒙皮为带肋整体壁板,由6.35厘米厚板机加工制成。后梁之后还有一根由锻件加工的辅助梁,用以分担部分主起落架和减速板载荷。外翼也是双梁结构,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并与内翼连接。外翼蒙皮厚7毫米,翼尖2.5毫米。蒙皮材料多用7178铝合金,锻件用7079铝合金。机翼后缘为整体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副翼只能向下偏转30°。上翼面的扰流板可向上偏转45°,横侧操纵时两者协调动作,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操纵。后缘襟翼和外侧前缘襟翼都有附面层吹除装置。后期的E、F型改用前缘缝翼,取消吹气装置。机翼下侧起落架舱后方有一块液压驱动的减速板。
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分为前、中、后三段。机身前段主要包括座舱、前起落架舱和电子设备舱,构件多为钣金件、承力部位采用锻铸件。为防止变形,进气道采用很多横向隔框,进气口前缘为锻件,经化学铣切制成。中段有发动机舱和油箱舱。与机翼连接的承力框为整体件,由铝锻件机加工制成。油箱舱在发动机舱上方,采用双壁结构导入空气进行冷却。靠近发动机的结构大量采用钛合金。后段广泛采用钛和钢,下侧为双壁结构,用空气冷却。由于当时还没有在战斗机机体上采用较多份额的复合材料,F-4的重量居高不下,对飞行性能有着负面影响。
F-4曾是美国空军雷鸟飞行队及海军蓝天使飞行队的表演用机。
悬臂全动式整体平尾,下反角23°,以避开机翼尾流(英国的K和M型下反角为15°)。平尾前缘增加了缝翼。由于处于发动机燃气流中,平尾采用钢质肋骨和桁条。钛合金蒙皮和钢质蜂窝后缘。美国空军F-4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平尾摇臂出现裂痕,结果迫使美国1600多架F-4飞机和其它国家600多架F-4飞机全部停飞检查,后经查明原因是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差,对应力腐蚀比较敏感。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无内胎,有减摆器和转向机构,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内收入机翼。舰载型弹射起飞时,前起落架伸长。有着陆钩。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J79-GE-17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美国最为着名的涡喷发动机,发展了多种改型,装备于多个型号的美军作战飞机。单台加力推力79.6千牛(8120公斤),耗油率0.2千克/牛顿·小时(0.84千克/公斤·小时)。机内总载油量7022升。腹下可挂一个2270升副油箱,翼下可挂一对1400升副油箱。有空中加油装置,也可挂伙伴加油吊舱。
座舱布局为串行式,两套操纵系统,有弹射座椅。机头相对下垂,保证以一定迎角飞行时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对地攻击。3套独立的206×105帕(210公斤/厘米2)液压系统。冷气系统用于开闭座舱盖,伸长前起落架支柱和伸出应急冲压涡轮。主电源为交流发电机,没有电池。
下图为F4H-1在航母上进行测试
火控系统
机载设备包括CPK.92A/A24G-34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AN/ASQ-19(B)通信-导航-识别系统,MS25447/MS25448计数器式加速表,AN/APQ雷达高度表,AN/AJB-7全高度轰炸系统,AN/ASN-64A导航计算机,AN/AJB-63惯导系统,AN/ASQ-91武器投放系统,AN/ASG-26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AN/APR-36、-3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AN/FSA-32自动火力控制系统,AN/APQ-120火控雷达,AN/ARW-77 AGM-12控制系统,TD-709/AJB-7程序计时装置,ID-1755/A备用姿态参考系统,KB-25A瞄准照相枪。
F-4B/C使用的AN/APQ-72机载截击雷达属Aero-1A火力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特点为圆锥扫描、脉冲加连续波。圆锥扫描方式的缺点是测角精度较差、抗干扰能力不好,因此使用脉冲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跟踪。除雷达外,Aero-1A系统还包括AN/APA-157导弹制导雷达,AN/AAA-4红外搜索与跟踪设备,Aero-1A导弹发射装置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红外装置装在机头下方,作用距离为30千米。雷达天线为抛物面型,液压驱动。该雷达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但由于大部分采用电子管电路,故体积、重量和维护性能较差。
AN/APQ-120雷达是西屋电气(Westinghouse)为F-4各型飞机研制的雷达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型号,采用脉冲连续波体制。1967年至1980年已生产2000部,现在的APQ-120已用新的数字计算机改进。从AN/APQ-72到AN/APQ-120的每一代都着重在改进性能和增加功能,特别是想把空对空工作状态与空对地工作状态结合起来。AN/APQ-120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大量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和固体电路,在相参接收和多普勒技术应用上也取得一些进展。天线口径为70×62.3平方厘米,重量290千克。带数字计算机的新型APQ-120属AWG-10A火控系统。
武器包括一门M61A1六管加特林机炮(部分早期型号没有装机炮,后来根据实战经验,外挂或者加装了机炮),6枚“麻雀”III或4枚“麻雀”III和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F-4战斗机共有9个外部挂架:机身下前后成对排列4个半埋式“麻雀”空对空导弹挂架,每个可挂1枚“麻雀”导弹,后一对挂架也可各挂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机身下中间挂架使用Aero-27A弹射炸弹架,可以吊挂核武器、炮舱、2273L副油箱或多弹弹射炸弹架;机翼下内侧挂点使用的是LAU-17A挂架,可以挂1枚“麻雀”导弹或2枚“响尾蛇”导弹,也可以挂1个三弹弹射式炸弹架(用于挂各种炸弹);机翼下外侧挂点使用的是MAU-12挂架,可挂1400L副油箱,或使用三弹弹射式炸弹架挂载各种炸弹。最大外挂重量为6042kg。表2.1是机身中央挂架和机翼下各挂架和各种武器的转接装置(过渡梁)。
对地攻击军械载荷最大达7250千克,包括各型AGM-12“小斗犬”无线电遥控导弹、AGM-62A“白星眼”电视炸弹、AGM-45“百舌鸟”反雷达导弹、AGM-65A“幼畜”电视炸弹、AGM-78B标准反辐射导弹、核弹、各种常规炸弹和火箭弹等。
“鬼怪”携带武器的多样性对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极为有利。1972年,在“后卫”战役中,14架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投掷了24枚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摧毁了越方严密防守的清化桥。此后,美军使用了22枚激光制导炸弹和7枚电子光学制导炸弹,将杜梅大桥彻底炸毁。上述战例成为了精确对地打击的典型范例。
主要武器与火控
AIM-7“麻雀”是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间最主要的超视距空战武器,是一种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F-4在空战中就主要倚仗这一导弹与AIM-9“响尾蛇”导弹的组合。它现在仍在许多国家服役中,但更先进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正逐步取代它。“麻雀”导弹自1946年开始研制,到今年正逢花甲。60年间,“麻雀”导弹相继发展有12个型别,不断改进更新,颇显老当益壮。F-4在越战时大量使用了“麻雀”III改型,在目视范围外大约20公里的距离击落了极少量的敌机,当时这种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只有9%,战果平平。造成当时麻雀导弹战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导弹的性能不好外,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近也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导弹技术、机载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到70年代末,空空导弹的速度、射程、机动过载等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机载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亦达到100公里以外,这为超视距空战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此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1982年5月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战斗机采用超视距战法用AIM-7F击落阿方10多架飞机,占击落敌方飞机总数的20%,初步形成了超视距空战的样式。这一空战样式在海湾战争中达到了顶峰,共击落敌机达26架,包括4架先进的米格-29,这一数量占击落敌机总数的69%。在美军,现役的“麻雀”空空导弹主要有AIM-7F“麻雀”和AIM-7M“麻雀”。“麻雀”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3毫米,最大飞行马赫数2.5,最大射程45公里。
F-4E战斗机是F-4各型飞机中最早装备固定机炮的型别。早期的F-4战斗机没有安装固定机炮,但可携带炮舱。F-4E的M61A1型20mm加特林炮和供弹系统固定炮架上,炮架位于机身中心线上。炮架的上部支架安装供弹系统,下部Y形架及后支架安装机炮。Y型架和后支架与炮架悬挂固定,后支架上有水平和俯仰调节器。这种结构简化了机炮系统在飞机上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机炮采用液压马达传动,其功率要求为:当机炮射速4000rds/min时为71.9L/min(84.4kg/cm2;当机炮射速6000rds/min时为107.9L/min(118kg/cm2)。机炮旋转的加速和减速时间为0.5s,寿命为120000rds,故障间平均发数(MRBF)为10000rds,预检修期为15000rds。进弹机带有装弹机供在地面上往弹箱内装弹使用,所以往弹箱内装弹时不需要专门的外场设备。往弹箱内装弹时装弹机驱动弹带,使其进入进弹机,弹带通过进弹机后弹链被除去,炮弹被送入弹箱。
F-4E尚未采用平视显示器。该机采用的ASG-26瞄准具有空对空和空对地两种工作状态,可通过光学显示部件上的状态选择开关进行选择。选定工作状态后,再通过轰炸/武器投放开关、武器选择开关和其他开关选择各种攻击方式。1、空对空状态。是一种机炮攻击状态,瞄准具计算出前置角,并以光环的形式显示给驾驶员。驾驶员操纵飞机使光环跟踪并套住目标,此时机炮的射击方向指向目标的未来位置。2、空对地状态。根据预先装定的高度、俯冲角以及目标距离等算出下沉角,并使光环按此角下沉。攻击时使光环的中心光点与目标重合,稳定跟踪一段时间后即可投放武器。
F-4E采用AN/APQ-120火力控制雷达是在APQ-72、APQ-100和APQ-109雷达的基础上研制的设备。把脉冲搜索雷达、连续波制导雷达和目标截击计算机三部分结合在一个装置中。天线尺寸从APQ-109的直径79cm减小到69.9cm×62.3cm,但作用距离没有降低。由于广泛地采用了固体器件,因此提高了可靠性,而且体积减小,重量减轻。AN/APQ-120雷达有7种工作状态:即“关机(OFF)、“准备”(STBY)、“空对空”(A/A)、“空对地”(A/G)、“天线固定”(CAGE——天线轴固定在武器基准线上)、“自检测1”(BIT1)和“自检测2”(BIT2)。其中只有“空对空”、“空对地”和“天线固定”3种是战斗工作状态。天线高低扫描有1行或2行两种。显示形式有下列4种:小范围B型扫描(B-NAR);大范围B型扫描(B-WIDE);小范围PPI型扫描(PPI-NAR)和大范围PPI型扫描(PPI-WIDE)。B型扫描用于空对空状态,PPI型扫描用于导航和轰炸时的地形测绘状态。3、在空对空状态,雷达从A/A24G大气数据计算机得到高度、真空速、真攻角等信息进行截击计算。从AN/ASN?63惯导装置或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系统获得控制天线所需的俯仰及滚动信息。从惯导装置获得偏流角。目标截击计算进行截击计算后,通过导弹发射架分别向AIM-7D/E“麻雀”导弹和AIM-9B/D/J“响尾蛇”导弹提供下列信号。
APQ-120雷达的显示器组合包括显示器和显示器控制装置两部分。F-4E-48-MC(s/n71-236)以前的飞机,装备IP-870/APQ-120(前座舱)和IP-871/APQ-120(后座舱)显示器和C-7347/APQ-120显示器控制装置,在F-4E-48-MC以后的飞机上,把上述装置改装为多传感器显示器组合(MSDG)OD-67/APQ-120。它包括IP-1093/APQ-120E(前座舱)和IP-1094/APQ-120E(后座舱)显示器以及C-8909/APQ-120E显示器控制装置。OD-67/APQ-120多传感器显示器组合除作雷达显示器外,还有显示电视图像的功能。因此,在同一个阴极射线管上,由状态开关控制,或显示雷达图像,或显示电视图像。IP-1093与IP-870显示器的直径一样。但IP-1094比IP-871显示器在长、宽各增大了19.05mm,因此显示器的面积增大了1倍,作雷达显示器用时有925条纵向扫描线;作电视图像显示器时有525条水平扫描线。因此,显示的雷达图像比原来的直储显像管的画面更清楚。电视图像的输入来自AN/ASX-1光/电目标识别系统、AGM-65A/B“幼畜”空对地导弹或GBU-8/B、GBU?9/B等制导炸弹。ASX?1系统用IP-1093或IP-1094作显示器(AN/APQ-120雷达不工作时)。APQ-120雷达和ASX-1系统也可以同时工作。此时前座舱的IP-1093/APQ-120E作雷达显示器,后座舱的IP-1094/APQ-120E作ASX-1系统的显示器。反之亦可。当发射AGM-65A/B“幼畜”导弹、AGM-62“白星眼”制导炸弹和GBU-8/B、GBU-9/B制导炸弹时也使用OD-67/APQ-120作显示器。而“幼畜”导弹发射后的操纵使用4504A/ARW-77(“小斗犬”导弹控制器的改进型)控制器。从F-4E-36-MC(S/n 67-342)到F-4E-45-MC(S/n 69-7588)的一部分飞机进行了改装,增加了AN/ASQ-153(V)电/光目标指示系统。它与AN/AVQ-23(V)-2激光指示器组合在一直,用激光照射目标,增加了制导激光制导武器的能力。能把本机或僚机发射的AGM-65C导弹或GBU-10/B、GBU-10A/B、GBU-10B/B、GBU-11/B和GBU-12/B等制导炸弹导向目标。
F-4E使用的AN/ASQ-91是一部计算武器弹道用的模拟计算机。其主要输入信号有:(1)AN/ASN-63惯导装置输出的地速、垂直速度、方位、机头真方位、航迹、离地高度、垂直加速度等各种信息;(2)AN/APQ-120火力控制雷达的测距信息和雷达十字线跟踪信息;(3)“低空轰炸/武器投放”开关选择的状态信息。ASQ-91计算机的输出信息分别送给:(1)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计算系统;(2)AN/ASA-32飞行控制组合(机头方位误差、相对方位、目标距离);(3)AN/ASG-26前置计算光学瞄准具;(4)向所选择的武器挂架发出投放或发射信号。AN/ASQ-91计算机有6种工作状态Mü?暗涂蘸湔?武器投放”开关进行选择。(1)小角度减速投弹(LADD);(2)俯冲低空减速投弹(俯冲后进行低空减速投弹);(3)俯冲拉起投弹(Dive Toss);(4)目标定位轰炸(Target finding);(5)偏差(间接)轰炸(offset Bomb);(6)发射AGM-45反辐射导弹。发射AGM-45导弹时,AGM-45反辐射导弹把测出的电波源的相对角度(位置)输入ASQ-91计算机,据此算出飞机的操纵信号,并送给AN/ASA-32飞行控制组合。ASQ-91计算机的控制可在前座舱和后座舱的武器投放操纵板以及后座舱的计算机控制板上进行。在计算机控制板上以30.5m的精度输入目标距离、目标高度、投弹点的高度以及投弹点与目标的间距;以0.5s为单位输入从投弹点到通过目标上空的时间差。此外,还输入所投放武器的阻力系数。转动游标纵向跟踪和横向跟踪的指轮,使雷达显示器上的十字线压上目标。此时如果压下目标插入(TGT.lns)按钮,则AN/ASQ-91计算机开始计算。
左图为越战时一架携带炸弹的F-4E,该机是388联队的联队长座机,机身涂有相关标示条纹。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计算系统是F-4E对地轰炸的大脑,作为全姿态参考系统解算导航的基本参数,投放普通炸弹和核武器时进行轰炸计算。在导航状态中,AJB-7系统连续地计算出飞机的俯仰、滚动和航向姿态,并显示在前座舱的姿态指引仪(ADI)上。在后座舱只在遥控姿态指示器上显示俯仰和滚动姿态。AJB-7系统计算飞机姿态时的主要输入信息来自AN/ASN?63惯导装置。在计算飞机方位时根据罗盘系统控制器状态开关的选择,有3种情况;(1)罗盘。这是把AJB-7系统中的罗盘发射机的磁方位作为信息源的应急状态。(2)陀螺方位仪。这是根据所选择的AN/ASN-63或AN/AJB-7系统中的陀螺方位仪显示器输入而工作的状态。(3)随动状态(Slave)。这是把罗盘发射机和陀螺方位仪显示器的2种方位信息综合使用的工作状态。在轰炸状态中,根据“低空轰炸/武器投放”开关的选择,AN/AJB-7系统能进行下列6种轰炸:(1)上抛(Loft)轰炸。这种投弹方式用于攻击防空火力强的目标。主要是投放威力大的核炸弹,但也可用于投放一般的武器。这种攻击方式的操纵如下:载机水平进入目标,在接近目标前急跃升,在跃升过程中投放武器,此后载机继续反转脱离目标。美国在越南用这种方法发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攻击地对空导弹阵地。通常“百舌鸟”导弹载机从低空接近目标,在地对空导弹射程外飞机拉起,以45°~50°的上抛角发射AGM-45导弹,载机向反方向脱离。这样,即增加了AGM-45导弹的射程,同时载机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在投放核弹时,为了获得更长的抛物线弹道,通常在空气密度小、阻力小的高空(如10670m)投弹。(2)即时越肩轰炸(INS O/S)。当所攻击的目标位置不清时使用这种方法。飞机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开始半滚拉起,在机头上仰角大于90°的某瞬间投出炸弹。主要用于投放核武器。(3)计时越肩轰炸(T.O/S)。用于轰炸已知坐标的目标。根据已知的目标坐标,预先装定突防航线和突防速度,并选定轰炸参考点。在突防航线上通过目视或雷达识别参考点,并事先装定好从参考点到目标的飞行时间。在正确地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开始越肩轰炸。通常使用核炸炸弹。对已知坐标的目标也可进行上抛轰炸。选用越肩轰炸是为了保证低空进入目标的突然性和投放空炸核炸弹。(4)直接轰炸(direct)。在俯冲中对目标投放武器。(5)计时水平轰炸(T-L)。用于轰炸已知坐标的目标。与计时越肩轰炸相似,只是在水平飞行中投放武器。(6)计时小角度减速轰炸(TLAD)。也叫小角度减速投弹(LADD)。与越肩轰炸一样,低空突防和采用参考点。在预定的拉起点转为45°跃升,在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投下带减速伞的核弹。目前也常用于投放“蛇眼”等减速炸弹。
作战方式
1965年, F-4到越南战场, 使空战进入了新阶段。F-4装备的较为先进的雷达火控及武器系统使其空战攻击能力与以往的美军战斗机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中远距离的攻击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其多用途能力明显增强,既可以进行空战,也可以胜任对地攻击、乃至精确打击的任务。
其典型的作战方式为,
1、空对空截击
火力配置是4枚AIM-7“麻雀”导弹,起飞重量为20900kg,作战速度在M数2.2以下,升限21000m,以M数0.9~0.92的速度返航,作战半径为650km。
2、制空战斗
火力配置是2~4枚AIM-9“响尾蛇”导弹和1个副油箱,起飞重量为20900kg,以M数0.7~0.91的速度巡航,滞空时间2h,在1830m左右的高度作战5min。如果在战斗前抛掉副油箱,则最大速度可达M数2.4。作战半径在925~1290km之间。
3、F-4C/D对地攻击
火力配置是MK82和M117通用炸弹、AGM-12“小斗犬”空对地导弹、LAU-3火箭弹发射器等空对地武器+3个副油箱,包括副油箱的总外挂物重量不超过6000kg。采用在12000m以上巡航飞行和在目标上空作5min低空超音速飞行的“高-低-高”作战剖面时的作战半径为925~1290km;采用“低-低-高”作战剖面时的作战半径为550~740km。
F4H-1 (F-4A) 携带炸弹
采用空中加油时,其作战半径可以增大。
实战情况
F-4B/C/D三型战斗机都参加过越南战争,在空战中F-4战斗机总共击落107架米格战斗机,占被击落飞机总数的78%以上。被击落的飞机中包括33架米格-17、8架米格-19、66架米格-21。
F-4B战斗机主要执行护航和空战作战任务,曾在东京湾发生过僚机把长机击落的恶性误伤事件。但其很快就被其他两种型别的飞机取代。
F-4C在空战中共击落了42架米格战斗机,其中米格-17和米格-21各21架。
F-4D于1966年开始参加越南战争。
⑼ 波音网怎么打不开
前两天看报纸,好像说“波音网”被黑了!中了毒!服务器暂时关闭了!你过一段时间再去看看进得去不嘛!
⑽ 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边缘计算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雾计算和云计算一样,十分形象。云在天空飘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刻意抽象;而雾却现实可及,贴近地面,就在你我身边。雾计算并非由性能强大的服务器组成,而是由性能较弱、更为分散的各类功能计算机组成,渗入工厂、汽车、电器、街灯及人们物质生活中的各类用品。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中心化",设想以后的终端自身不再需要高性能的CPU 、GPU、与存储空间,所有的终端都接入云端,每一面镜子、每一部手机都是云的入口,它们自身没有(不需要)计算处理数据,全部交给云端的计算中心来处理。接入端只是输入与输出。 这种设想是非常好,但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非常遥远的目标。
而现阶段最实用最落地的方案会是边缘计算(前后端混合运算)、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雾计算,所有的终端都可以成为分布式的计算节点,一个区链中的所有终端拥有平行的权限。目前这种设计思想在云桌面的开发中已经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