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内部类
Ⅰ 请问,java中什么叫内部类,什么叫外部类谢谢!!
内部类可以实现接口,当类与接口或者接口与接口发生方法命名冲突的时候,还必须用内部类来实现接口。
实现Runnable这个接口与继承Thread这个父类这是Java中实现线程的两种方式。因为Java的单继承的体系结构,也就说你编写的类只能有一个父类,所以有的时候不能把Thread作为父类,那么就可以实现Runnable接口,来实现多线程。而且Thread类本身也是实现了Runnable接口
Ⅱ 什么是内部类
内部类的共性
内部类分为: 成员内部类、静态嵌套类、方法内部类、匿名内部类。 (1)、内部类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类,在编译之后内部类会被编译成独立的.class文件,但是前面冠以外部类的类名和$符号。 (2)、内部类不能用普通的方式访问。内部类是外部类的一个成员,因此内部类可以自由地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无论是否是private的。 (3)、内部类声明成静态的,就不能随便的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仍然是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
编辑本段成员内部类
class Outer { class Inner{} } 编译上述代码会产生两个文件:Outer.class和Outer$Inner.class。
编辑本段方法内部类
把类放在方法内 class Outer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class Inner{ public void seeOuter(){ } } } } (1)、方法内部类只能在定义该内部类的方法内实例化,不可以在此方法外对其实例化。 (2)、方法内部类对象不能使用该内部类所在方法的非final局部变量。 因为方法的局部变量位于栈上,只存在于该方法的生命期内。当一个方法结束,其栈结构被删除,局部变量成为历史。但是该方法结束之后,在方法内创建的内部类对象可能仍然存在于堆中!例如,如果对它的引用被传递到其他某些代码,并存储在一个成员变量内。正因为不能保证局部变量的存活期和方法内部类对象的一样长,所以内部类对象不能使用它们。 下面是完整的例子: class Outer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final int a =10; class Inner{ public void seeOuter(){ System.out.println(a); } } Inner in = new Inner(); in.seeOu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 out = new Outer(); out.doSomething(); } }
编辑本段匿名内部类
顾名思义,没有名字的内部类。表面上看起来它们似乎有名字,实际那不是它们的名字。 匿名内部类就是没有名字的内部类。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匿名内部类?如果满足下面的一些条件,使用匿名内部类是比较合适的: ·只用到类的一个实例。 ·类在定义后马上用到。 ·类非常小(SUN推荐是在4行代码以下) ·给类命名并不会导致你的代码更容易被理解。 在使用匿名内部类时,要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匿名内部类不能有构造方法。 ·匿名内部类不能定义任何静态成员、方法和类。 ·匿名内部类不能是public,protected,private,static。 ·只能创建匿名内部类的一个实例。 ·一个匿名内部类一定是在new的后面,用其隐含实现一个接口或实现一个类。 ·因匿名内部类为局部内部类,所以局部内部类的所有限制都对其生效。 A、继承式的匿名内部类 public class Car { public void drive(){ System.out.println("Driving a ca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r car = new Car(){ public void drive() { System.out.println("Driving anther car!"); } }; car.drive(); } } 结果输出了:Driving another car! Car引用变量不是引用Car对象,而是Car匿名子类的对象。 B、接口式的匿名内部类。 interface Vehicle { public void drive(); }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Vehicle v = new Vehicle(){ public void drive(){ System.out.println("Driving a car!"); } }; v.drive(); } } 上面的代码很怪,好像是在实例化一个接口。事实并非如此,接口式的匿名内部类是实现了一个接口的匿名类。而且只能实现一个接口。 C、参数式的匿名内部类。 class Bar{ void doStuff(Foo f){} } interface Foo{ void foo(); } class Test{ static void go(){ Bar b = new Bar(); b.doStuff(new Foo(){ public void foo(){ System.out.println("foofy"); } }); } }
编辑本段静态嵌套类
静态内部类中可以定义静态或者非静态的成员。 从技术上讲,静态嵌套类不属于内部类。因为内部类与外部类共享一种特殊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对实例的共享关系。而静态嵌套类则没有上述关系。它只是位置在另一个类的内部,因此也被称为顶级嵌套类。 静态的含义是该内部类可以像其他静态成员一样,没有外部类对象时,也能够访问它。静态嵌套类不能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和方法。 class Outer{ static class Inner{} }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er.Inner n = new Outer.Inner(); } }
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典型的情况是,内部类继承自某个类或实现某个接口,内部类的代码操作创建其的外围类的对象。所以你可以认为内部类提供了某种进入其外围类的窗口。使用内部类最吸引人的原因是: 每个内部类都能独立地继承自一个(接口的)实现,所以无论外围类是否已经继承了某个(接口的)实现,对于内部类都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内部类提供的可以继承多个具体的或抽象的类的能力,一些设计与编程问题就很难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内部类使得多重继承的解决方案变得完整。接口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内部类有效地实现了“多重继承”。
Ⅲ 什么是内部类Static Nested Class 和 Inner Class的不同。
内部类就是在一个类的内部定义的类,内部类中不能定义静态成员(静态成员不是对象的特性,只是为了找一个容身之处,所以需要放到一个类中而已,这么一点小事,你还要把它放到类内部的一个类中,过分了啊!提供内部类,不是为让你干这种事情,无聊,不让你干。我想可能是既然静态成员类似c语言的全局变量,而内部类通常是用于创建内部对象用的,所以,把“全局变量”放在内部类中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既然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就应该被禁止),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中的成员变量,内部类可以定义在外部类的方法外面,也可以定义在外部类的方法体中,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Outer
{
int out_x = 0;
public void method() {
Inner1 inner1 = new Inner1();
public class Inner2 //在方法体内部定义的内部类
{
public method()
{
out_x = 3;
}
}
Inner2 inner2 = new Inner2();
}
public class Inner1 //在方法体外面定义的内部类
{
}
}
在方法体外面定义的内部类的访问类型可以是public,protecte,默认的,private等4种类型,这就好像类中定义的成员变量有4种访问类型一样,它们决定这个内部类的定义对其他类是否可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外面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时,一定要先创建外部类的实例对象,然后用这个外部类的实例对象去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代码如下:
Outer outer = new Outer();
Outer.Inner1 inner1 = outer.new Innner1();
在方法内部定义的内部类前面不能有访问类型修饰符,就好像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一样,但这种内部类的前面可以使用final或abstract修饰符。这种内部类对其他类是不可见的其他类无法引用这种内部类,但是这种内部类创建的实例对象可以传递给其他类访问。这种内部类必须是先定义,后使用,即内部类的定义代码必须出现在使用该类之前,这与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必须先定义后使用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这种内部类可以访问方法体中的局部变量,但是,该局部变量前必须加final修饰符。
对于这些细节,只要在eclipse写代码试试,根据开发工具提示的各类错误信息就可以马上了解到。
在方法体内部还可以采用如下语法来创建一种匿名内部类,即定义某一接口或类的子类的同时,还创建了该子类的实例对象,无需为该子类定义名称:
public class Outer
{
public void start()
{
new Thread(
new Runable(){
public void run(){};
}
).start();
}
}
最后,在方法外部定义的内部类前面可以加上static关键字,从而成为Static Nested Class,它不再具有内部类的特性,所有,从狭义上讲,它不是内部类。Static Nested Class与普通类在运行时的行为和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编程引用时的语法上有一些差别,它可以定义成public、protected、默认的、private等多种类型,而普通类只能定义成public和默认的这两种类型。在外面引用Static Nested Class类的名称为“外部类名.内部类名”。在外面不需要创建外部类的实例对象,就可以直接创建Static Nested Class,例如,假设Inner是定义在Outer类中的Static Nested Class,那么可以使用如下语句创建Inner类:
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Inner();
由于static Nested Class不依赖于外部类的实例对象,所以,static Nested Class能访问外部类的非static成员变量。当在外部类中访问Static Nested Class时,可以直接使用Static Nested Class的名字,而不需要加上外部类的名字了,在Static Nested Class中也可以直接引用外部类的static的成员变量,不需要加上外部类的名字。
在静态方法中定义的内部类也是Static Nested Class,这时候不能在类前面加static关键字,静态方法中的Static Nested Class与普通方法中的内部类的应用方式很相似,它除了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中的static的成员变量,还可以访问静态方法中的局部变量,但是,该局部变量前必须加final修饰符。
备注:首先根据你的印象说出你对内部类的总体方面的特点:例如,在两个地方可以定义,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不能定义静态成员,这是大的特点。然后再说一些细节方面的知识,例如,几种定义方式的语法区别,静态内部类,以及匿名内部类。
Ⅳ java内部类怎么使用
1.内部类的方法可以访问它所在的外部类中的所有域,包括私有型别的;
2.对于同一个包中的其它类它是隐藏的;
3. 匿名的内部类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定义事件响应(call back),这在GUI编程中很常见
interface OutInterface{ //定义一个接口 public void f(); } public class InterfaceInner { //主类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erClass2 out=new OuterClass2(); OutInterface outinter=out.doit(); outinter.f(); } } class OuterClass2{ //定义一个内部类,并且接口OutInterface private class InnerClass implements OutInterface{ InnerClass(String s){ System.out.println(s); } public void f(){ System.out.println("访问内部类中的f()方法"); } } public OutInterface doit(){ //方法返回接口 return new InnerClass("访问内部类构造方法"); } }
Ⅳ 大家是如何理解内部类的 JAVA之父为什么要设计内部类出来
1) 当我们需要在某一情形下实现一个接口,而在另一情形下又不需要实现这个接口时,我们可以使用内部类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内部类来实现这个接口。
2) 内部类有效的解决了多重继承的问题。
Ⅵ java 为什么需要内部类
给你举两个例子 特典型,(1)比如定义一个类Panda(熊猫),继承抽象类Animal(动物)这个类,并且实现Protect(受保护的)这个接口,但是奇怪的是Animal和Protect中都有抽象方法:price(价格){}这个方法(动物类),请问Panda(熊猫)怎么处理?这是就要用到内部类。。。
(2)有时候一个类只需要在一处代码中使用一次,其他位置不会再用到这个类,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匿名内部类来解决,无需为该类命名。。。例如GUI中监听事件。。。
Ⅶ 什么是内部类内部类有什么作用(java)
(1)、内部类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类,在编译之后内部类会被编译成独立的.class文件,但是前面冠以外部类的类名和$符号。(2)、内部类不能用普通的方式访问。内部类是外部类的一个成员,因此内部类可以自由地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无论是否是private的。(3)、内部类声明成静态的,就不能随便的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仍然是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典型的情况是,内部类继承自某个类或实现某个接口,内部类的代码操作创建其的外围类的对象。所以你可以认为内部类提供了某种进入其外围类的窗口。使用内部类最吸引人的原因是:每个内部类都能独立地继承自一个(接口的)实现,所以无论外围类是否已经继承了某个(接口的)实现,对于内部类都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内部类提供的可以继承多个具体的或抽象的类的能力,一些设计与编程问题就很难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内部类使得多重继承的解决方案变得完整。接口解决了部分问题,而内部类有效地实现了“多重继承”。
Ⅷ 在 java 中使用 内部类 的好处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
内部类就是可以个别
搞特殊化
Ⅸ 深入理解Java中为什么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内部类简介
虽然Java是一门相对比较简单的编程语言,但是对于初学者, 还是有很多东西感觉云里雾里,
理解的不是很清晰。内部类就是一个经常让初学者感到迷惑的特性。 即使现在我自认为Java学的不错了,
但是依然不是很清楚。其中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内部类对象可以访问外部类对象中的成员(包括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
早就想对内部类这个特性一探究竟了,今天终于抽出时间把它研究了一下。
内部类就是定义在一个类内部的类。定义在类内部的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 叫做静态内部类,
另一种是不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 就是普通内部类。 在下文中所提到的内部类都是指这种不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普通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虽然也定义在外部类的里面, 但是它只是在形式上(写法上)和外部类有关系,
其实在逻辑上和外部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一般的内部类,不仅在形式上和外部类有关系(写在外部类的里面), 在逻辑上也和外部类有联系。
这种逻辑上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 内部类对象的创建依赖于外部类对象;
2 内部类对象持有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上边的第二条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内部类中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就是因为内部类对象持有外部类对象的引用。但是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会持有这个引用? 接着向下看, 答案在后面。
通过反编译字节码获得答案
在源代码层面, 我们无法看到原因,因为Java为了语法的简介, 省略了很多该写的东西, 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本来应该在源代码中写出, 但是为了简介起见, 不必在源码中写出,编译器在编译时会加上一些代码。 现在我们就看看Java的编译器为我们加上了什么?
首先建一个工程TestInnerClass用于测试。 在该工程中为了简单起见, 没有创建包, 所以源代码直接在默认包中。在该工程中, 只有下面一个简单的文件。
?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Outer {
int outerField = 0;
class Inner{
void InnerMethod(){
int i = outerField;
}
}
}
该文件很简单, 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在外部类Outer中定义了内部类Inner, 并且在Inner的方法中访问了Outer的成员变量outerField。
虽然这两个类写在同一个文件中, 但是编译完成后, 还是生成各自的class文件:
这里我们的目的是探究内部类的行为, 所以只反编译内部类的class文件Outer$Inner.class 。 在命令行中, 切换到工程的bin目录, 输入以下命令反编译这个类文件:
?
1
javap -classpath . -v Outer$Inner
-classpath . 说明在当前目录下寻找要反编译的class文件
-v 加上这个参数输出的信息比较全面。包括常量池和方法内的局部变量表, 行号, 访问标志等等。
注意, 如果有包名的话, 要写class文件的全限定名, 如:
?
1
javap -classpath . -v com..Outer$Inner
反编译的输出结果很多, 为了篇幅考虑, 在这里我们省略了常量池。 下面给出除了常量池之外的输出信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final Outer this$0;
flags: ACC_FINAL, ACC_SYNTHETIC
Outer$Inner(Outer);
flags: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aload_1
2: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5: aload_0
6: invokespecial #12 //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9: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5: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0 0 this LOuter$Inner;
void InnerMethod();
flags:
Code:
stack=1, locals=2, args_size=1
0: aload_0
1: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4: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7: istore_1
8: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7: 0
line 8: 8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9 0 this LOuter$Inner;
8 1 1 i I
}</init>
首先我们会看到, 第一行的信息如下:
?
1
final Outer this$0;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内部类Outer$Inner中, 存在一个名字为this$0 , 类型为Outer的成员变量, 并且这个变量是final的。
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在内部类对象中存在的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但是我们在定义这个内部类的时候, 并没有声明它,
所以这个成员变量是编译器加上的。
虽然编译器在创建内部类时为它加上了一个指向外部类的引用, 但是这个引用是怎样赋值的呢?毕竟必须先给他赋值,它才能指向外部类对象。下面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构造函数上。 下面这段输出是关于构造函数的信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Outer$Inner(Outer);
flags: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aload_1
2: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5: aload_0
6: invokespecial #12 //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9: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5: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0 0 this LOuter$Inner;</init>
我们知道, 如果在一个类中, 不声明构造方法的话, 编译器会默认添加一个无参数的构造方法。 但是这句话在这里就行不通了, 因为我们明明看到, 这个构造函数有一个构造方法, 并且类型为Outer。 所以说,
编译器会为内部类的构造方法添加一个参数, 参数的类型就是外部类的类型。
下面我们看看在构造参数中如何使用这个默认添加的参数。 我们来分析一下构造方法的字节码。 下面是每行字节码的意义:
aload_0 :
将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一个引用变量加载到操作数栈。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在方法执行前就已经初始化完成;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包括方法的参数;成员方法的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一个变量永远是this;操作数栈就是
执行当前代码的栈。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将this引用从局部变量表加载到操作数栈。
aload_1:
将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二个引用变量加载到操作数栈。 这里加载的变量就是构造方法中的Outer类型的参数。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使用操作数栈顶端的引用变量为指定的成员变量赋值。 这里的意思是将外面传入的Outer类型的参数赋给成员变量this$0 。
这一句putfield字节码就揭示了, 指向外部类对象的这个引用变量是如何赋值的。
下面几句字节码和本文讨论的话题无关, 只做简单的介绍。 下面几句字节码的含义是: 使用this引用调用父类(Object)的构造方法然后返回。
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形式翻译过来, 这个内部类和它的构造函数有点像这样: (注意, 这里不符合Java的语法, 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
1
2
3
4
5
6
7
8
class Outer$Inner{
final Outer this$0;
public Outer$Inner(Outer outer){
this.this$0 = outer;
super();
}
}
说到这里, 可以推想到, 在调用内部类的构造器初始化内部类对象的时候, 编译器默认也传入外部类的引用。 调用形式有点像这样: (注意, 这里不符合java的语法, 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vcq9ysfP4M2stcShoyDU2sTasr//wOC1xLPJ1LGx5MG/b3V0ZXJGaWVsZKOsIM/Cw++NDQtcSjugo8YnI+Cgo8cHJlIGNsYXNzPQ=="brush:java;">
void InnerMethod();
flags:
Code:
stack=1, locals=2, args_size=1
0: aload_0
1: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4: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7: istore_1
8: return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将成员变量this$0加载到操作数栈上来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使用上面加载的this$0引用, 将外部类的成员变量outerField加载到操作数栈
istore_1
将操作数栈顶端的int类型的值保存到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二个变量上(注意, 第一个局部变量被this占用,
第二个局部变量是i)。操作数栈顶端的int型变量就是上一步加载的outerField变量。 所以, 这句字节码的含义就是:
使用outerField为i赋值。
上面三步就是内部类中是如何通过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来访问外部类成员的。
文章写到这里, 相信读者对整个原理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下面做一下总结:
本文通过反编译内部类的字节码, 说明了内部类是如何访问外部类对象的成员的,除此之外, 我们也对编译器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 编译器在编译时会自动加上一些逻辑, 这正是我们感觉困惑的原因。
关于内部类如何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分析之后其实也很简单, 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步做到的:
1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添加一个成员变量, 这个成员变量的类型和外部类的类型相同, 这个成员变量就是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2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的构造方法添加一个参数, 参数的类型是外部类的类型, 在构造方法内部使用这个参数为1中添加的成员变量赋值;
3 在调用内部类的构造函数初始化内部类对象时, 会默认传入外部类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