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新闻编译策略描写研究

新闻编译策略描写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4-28 22:08:49

① 怎样写好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尤其是对某些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拔高。
熟练掌握外语。要想准确及时地报道国外最新的科技进展,外语是编译人员必不可缺的工具,而且必须熟练,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误,甚至是与所报道的科学事实背道而驰。
试举一例,国内某媒体在报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眼进化起源研究的成就时,在标题中就直接称“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不相信进化论的人,通常以眼睛为攻击目标,因为达尔文本人也曾说过,人眼这样一种“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通过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来,看起来是“荒唐的”,除非能找到证据,“完美而复杂”的眼睛,是由简单而不完美的眼睛渐变过来的。
这篇报道编译自该实验室的英文新闻稿,但原文的结论正好与中文报道相反。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宣称的是,他们对人眼的研究,阐明了人眼的进化起源,从而解决了对达尔文理论的这个挑战。
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编译者没看懂原文,把“解决了对达尔文的重大挑战”(tackledDarwin'smajorchallenge)理解成了意思相反的“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
具有科学精神。科技新闻负有传播科学精神的责任,这就要求新闻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有科学精神。类似上例“挑战达尔文”的报道,曾屡屡见诸国内报端,其深层原因是科学精神不够强。
具备科学素养。要准确地报道国外的最新科技消息,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很强,如果对科学基础知识和概念都所知不多,就会很难了解所报道的内容,其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
科学素养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的辨别能力,识别各种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说法。仍以上文报道为例,该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反驳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这句是英文原稿所没有的,应该是编译过程中所加。而在科学界,虽然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细节有异议,但他们只不过想进一步修正它。真正一直想反驳推倒进化论的,是宗教界。
目前国内科技新闻编译水平良莠不齐,加之这种辨别能力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就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偏离了科技报道的本意,甚至无意之中为反科学论调提供了帮助。贴近性
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新闻的另一本意是传播,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科技新闻的贴近性也同等重要,要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
做好家庭作业。要“浅出”,首先须“深入”。要想编译好科技新闻,“家庭作业”必不可少。
一种“作业”是日常性的。科技研究的领域非常多,科技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多多涉猎,平时多看科普书籍。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超过普通人。在报道某一题材前,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多读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种“作业”是突击性的。科技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科学家,很多时候面对新成果和新理论,自己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突击学习相关知识。很难想象,自己都是云里雾里的东西,能向别人解释清楚。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才能生动地表达它,表现形式的选择也就多了起来。
视角要生活化。科技新闻的内容是专业性的,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切入点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来进行专业性的报道。
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尽量从具体生活出发,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超级纺织品无所不能》一文,介绍的大部分是新型材料,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没应用。但是,这些新型材料,有一点和我们所穿的衣服一样,都算是纺织品。所以由衣服和家纺引出这些新材料,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就一下子缩小了。
善于利用细节。科技新闻要写得生动,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其实在科学研究中,除了枯燥的符号、原理、数字等,也有相当多生动的事例。
曾报道过多汗症的新疗法。文章列举了多位多汗症患者各自的苦恼:年轻妈妈因为手上出汗太多,常常脱手将孩子摔到地上;警察因为多汗症,很难抓稳自己的枪;秘书的电脑键盘被汗浸透……对于新疗法,则举了两名加拿大少女为例。有了这些具体的例子,全文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总之,在把握好正确性的基础上,把科技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② 《如果那一天》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如果那一天》(Tropper, Jonathan(强纳森.崔普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hwLssC_XA43bfzChzrCdYQ

提取码:NGIG

书名:如果那一天

作者:Tropper, Jonathan(强纳森.崔普尔)

出版社:春光出版社
原作名: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
译者:廖玉玲
出版年:2010-8-31
页数:352

内容简介

联合推荐

台中市长/胡志强

作家/黄国华

制作人/赵正平

趋势观察家/刘威麟

导演/戴立忍

畅销作家/藤井树

2009年亚马逊书店编辑百大选书‧华纳兄弟公司即将改编成电影

2009年8月亚马逊书店精选主打书‧横扫纽约时报畅销榜.荣登全美独立书店ABA畅销书排行榜

我以为全世界的时间都在我手里,结果我的父亲就这麼过世了;我以为我的婚姻幸福美满,结果我老婆和我老板上床;我以为我的兄弟是混帐东西,结果发现最可恶的其实是我自己;看着这混乱的一切,我每天都会问自己,如果那一天我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第一次见面,你好,我叫贾德,你不认识我,但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在你身上,首先,我的老婆和我的老板上床,结果是我没了老婆、没了房子,还他妈的丢了工作,然后连我老爸也死了,还要我们这群冷血的家人帮他守丧七天,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只除了我老哥恨我,因为他老婆的初恋情人是我,而即将跟我离婚的老婆刚刚说她怀孕了……我知道我应该为了我老爸的死而哀悼,但看着这混乱的一切,我忍不住要想,我的人生会不会只是一场梦,说不定在某个地方有个更完整、更快乐、比较苗条版的我正在睡觉,身旁躺着的是依然爱着我的妻子,交缠的双手是我们依旧相爱的证据,醒来后,我会松一口气,庆幸自己永远不必体会那种心碎的感觉……

媒体推荐“逗趣的天才作家强纳生‧崔普尔,带着他令人不时捧腹大笑,却也心碎的作品《如果那一天》回来了。当书中情节不搞笑的时候,既写实也令人悲伤。”

《今日美国》(USA Today)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看着家人,却觉得他们像是陌生人……这本书就在同一页令人既心碎又欢笑。”

《每日新闻报》(The Daily News)

“我诚心推荐一定要读这本小说!肯定让你笑中带泪。”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丽莎‧史瓦兹朋

“崔普尔继续为读者引介一群极富黑色喜感、不太正常的亲朋好友……书中的对话既新鲜又明快,但也具有坚定的力量。”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珍娜‧玛丝琳

“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出色小说--点出他们的欲望、愤怒和可爱之处。”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卡洛琳‧邝

“崔普尔不断挑战读者的平衡点,颠覆手足和配偶、朋友和敌人、情侣和输家之间的关系,产生出这麼一部魅力十足的小说。”

泰德‧格登贝格,《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

“崔普尔写出一本温柔且令人意外的幽默作品,道尽家庭生活的混乱场面。”

《时人杂志》(People Stylewatch)

“崔普尔真实地描绘出婚姻、手足间的爱恨情仇,还有失去至亲的伤痛……但崔普尔总能在任何情况发现幽默之处。”

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崔普尔试图不用严肃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心酸的故事,留下可以大笑和坦诚面对的空间,让我们逃开迷失和后悔。”

《明尼亚波里星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福克斯曼家的故事是本烂帐,痛苦、悲伤、有趣,但是到最后却也如此真实。”

《Bookpage书评网》

“充满活力且真诚的家族故事……这个家庭的互动方式很尖锐、直来直往,却也经常让人忍俊不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一趟幽默、受睾丸素驱动的惊险之旅……强力推荐给崔普尔的书迷,大家一定很开心有机会沉溺于书中的情节;其他还不是书迷的读者,一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风趣、讽刺、真诚、与失落感搏斗、毋庸置疑的人性--看本书时一定是笑中带泪。”

凯萨琳‧考德葳,A Great Good Place for Books书店

“没有什么比一场危机更能凝聚一家人……当然这也是拆散他们的最佳武器……但愿他们能再把彼此找回来……”

萝娜‧布琳莉,Book Mark书店

“这本书是崔普尔的代表作……对人物、众家姻亲和好心邻居的描写非常生动精采……我等不及要介绍这本新小说给广大的崔普尔书迷!”

Lafayette书店/琳达‧葛兰丝

“我认为这是作者至今最棒的一本书。”

Book Passage书店/罗杰‧潘塔诺

作者简介

强纳森‧崔普尔(Jonathan Tropper)

国际知名的畅销作家,以辛辣的幽默、对家庭危机和使坏男人的深刻描绘,广受各界好评。《还会有人爱我吗?》、《Everything Changes》、《The Book of Joe》、《Plan B》都是其出色的作品,并曾荣获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Sense)选书、理查与裘蒂图书俱乐部(the Richard and Judy Show)选书。他与妻子伊莉莎白和孩子住在纽约市郊的威彻斯特,并于该地的曼哈顿维尔大学(Manhattanville College)教授写作课程。目前他正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写本书,即将改编成电影。

③ 如何写新闻稿写新闻稿有哪些技巧

如何写新闻稿 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第一、 基本掌握标题的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立意就是主题。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 键。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④ 有谁知道学翻译的麻争旗啊能给我讲讲吗我们学姐说他很厉害....哪位大侠知道啊!跪求这人是何方神圣

麻争旗,男,[1]中共党员,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方向法学硕士,1992至今在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工作,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国际新闻教研室主任、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副主任,2007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主讲研究生课程:媒介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讲本科生课程:跨文化传播概论、影视译制概论、翻译等。 1995年获广院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996年获“中央三台”优秀教师奖,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个人译作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2001年被评为广院优秀教师,2002年被评为广院先进个人,个人论文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奖,2003年个人论文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奖,2004年个人论文获全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2006年个人作品《影视译制概论》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着作类)二等奖”。 自1991年以来,为中央电视台“正大剧场”、“国际影院”等栏目翻译电影、电视剧五十多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六百余集,其中《失踪之谜》、《居里夫人》双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 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领域:在《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翻译 存在 文化 审美” 和“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思考”获广电总局优秀论文二等奖,“二度编码”一文又获2003全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现为广电总局“影视译制研究”科研立项主要负责人,在研项目有校级立项“国际新闻译丛”和“影视剧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转译研究”等,学术专着《影视译制概论》,译着有《媒介事件》、《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新闻的生产:关于事实建构的学问》等。 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影视译制研究”(广电总局科研立项,2001年-2005年,专着) 、“媒介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校级“382”人才工程立项,2004年7-2005年7月,教材和论文系列)。目前承担项目有:“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译丛”(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立项; 2004年-2008年)、“影视剧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转译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立项,攻关项目,2006年7月--2009年) 2000年以来发表的专着有:《影视译制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译着有:《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传播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6月)、《新闻的生产:关于事实建构的学问》(华夏出版社,2007年7月); 编着有:《博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指导丛书----写译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副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发表论文有:“翻译 存在 文化 审美”(《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合作,第二作者)、“时尚与传统互动:论2002年春节晚会电视与网络互动的意义”(中央电视台新文化媒体丛书,《媒介前线》,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1月,合作,第一作者)、“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思考”(《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论国际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与媒介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及审美特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双重策略”(《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传播》,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12月)、“网络媒体与国际传播”(第三届全国电视台互联网站发展研讨会,2004年6月,(大连))、“论我国译制片存在的意义”(2004北京译制片研讨会)、“媒介跨文化传播研究之我见”(2004年第二届亚洲传媒论坛-中国传播论坛)、“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媒介素养”(2004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合作,第二作者)、“译制片与跨文化传播”(《架桥者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6月)、“论我国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文学翻的艺术品格”(《美学前沿》(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翻译二度编码论与心理语言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合作,第一作者)、“体育媒介事件的文本和意义”(《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⑤ 《如果那一天》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如果那一天》(Tropper, Jonathan(强纳森.崔普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aM31Q1ReEqrEGfcqeXMGqQ

提取码:bdax

书名:《如果那一天》

作者:Tropper, Jonathan(强纳森.崔普尔)

译者:廖玉玲

出版社:春光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8-31

页数:352

内容简介:◎联合推荐

台中市长/胡志强

作家/黄国华

制作人/赵正平

趋势观察家/刘威麟

导演/戴立忍

畅销作家/藤井树

内容简介:“一趟幽默、受睾丸素驱动的惊险之旅……强力推荐给崔普尔的书迷,大家一定很开心有机会沉溺于书中的情节;其他还不是书迷的读者,一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是崔普尔的代表作……对人物、众家姻亲和好心邻居的描写非常生动精采……我等不及要介绍这本新小说给广大的崔普尔书迷!”

作者简介:

强纳森‧崔普尔(Jonathan Tropper)

国际知名的畅销作家,以辛辣的幽默、对家庭危机和使坏男人的深刻描绘,广受各界好评。《还会有人爱我吗?》、《Everything Changes》、《The Book of Joe》、《Plan B》都是其出色的作品,并曾荣获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Sense)选书、理查与裘蒂图书俱乐部(the Richard and Judy Show)选书。他与妻子伊莉莎白和孩子住在纽约市郊的威彻斯特,并于该地的曼哈顿维尔大学(Manhattanville College)教授写作课程。目前他正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写本书,即将改编成电影。

■译者简介

廖玉玲

台东人,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毕。曾任国中教师,目前为国内平面媒体国际新闻编译,译作有《股票致富大赢家》、《墨比尔斯图解投资策略》、《绩效管理──寻找消失的片段,弥补智慧资本的落差》等。

⑥ 国际新闻编译

我觉得还是先把词汇量提上去吧,然后多看看china daily....然后再开始看国外的媒体的新闻。。。。不过我记得我们学校图书馆有很多这方面的书
http://202.194.46.12:8080/opac/openlink.php?historyCount=0&strText=%e6%96%b0%e9%97%bb%e8%8b%b1%e8%af%ad&doctype=ALL&strSearchType=title&match_flag=forward&displaypg=20&sort=CATA_DATE&orderby=desc&showmode=list&dept=ALL

⑦ 新闻英语编译是什么

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人员的加工,将外语新闻编写为本族语新闻。英语新闻能及时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已成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编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新闻翻译实践中。

新闻编译越来越被国内广大读者所接受。新闻编译要把握好语言层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释,及政治言辞的合理修正,以提高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避免西方舆论误导。

(7)新闻编译策略描写研究扩展阅读

美英新闻刊物形形色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如时事报道、社论、述评、特写、广告等,所以其采用的文体也不尽相同。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一、语言总体风格

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新闻英语的语言有趣易懂,简洁精炼,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响表达内容完整与准确的词。

此外,新闻语体语言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更不应晦涩难懂,但同时,新闻语体又讲究表达有力、叙述生动,因而我们翻译时必须在用词上多加锤炼,表现出新闻文体的总貌。

二、词汇特点

1、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

新闻报道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

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

2、使用“小词”

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

3、大量使用缩略语

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

4、临时造词

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道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commom market 欧洲共同市场),haves and have-nots(富人和穷人)等。

三、语法特点

1、时态的使用

在英语新闻中现在时被广泛使用,为了造成事件正在进行中的效果,给人以真实感,无论是标题或是正文都常常采用现在时代替过去时。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动词过去时后面的that宾语从句中,过去时也常常为现在时态所替代。

2、较多使用扩展的简单句

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文体在语法方面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的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简化句子结构。

3、前置修饰语高度浓缩

新闻文体为了使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饰语修饰名词,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四、文化因素和国情因素

要做好新闻的翻译工作,译者除了应具备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常识和政治常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才不会误译或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将国家和地区并列,都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五、语言差异——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此外,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往往采用非逐字对译法,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

我国独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套话和历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比如“巴金”译作“Chinese writer Ba Jin”。

⑧ 传媒有关于翻译的吗

应该是“传媒翻译研究”,是翻译学一个研究方向。“传媒翻译研究”从翻译实践的需要出发,按国际传媒翻译知识结构的要求,循序渐进向学生传授传媒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培养既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新闻采、写、编、影视翻译等传媒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翻译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具备过硬的口笔译能力的传媒翻译工作者。毕业生能胜任各种媒体的新闻编译及影视翻译等工作。

热点内容
破解互联网密码多少钱 发布:2025-04-22 14:49:32 浏览:746
非框架梁箍筋加密 发布:2025-04-22 14:47:58 浏览:492
解除休息限制的密码是多少 发布:2025-04-22 14:45:13 浏览:459
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 发布:2025-04-16 17:11:44 浏览:642
荣耀x10从哪里设置密码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369
java从入门到精通视频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89
php微信接口教程 发布:2025-04-16 17:07:30 浏览:312
android实现阴影 发布:2025-04-16 16:50:08 浏览:795
粉笔直播课缓存 发布:2025-04-16 16:31:21 浏览:348
机顶盒都有什么配置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