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脚本意义
A. 什么是学习故事
什么是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由新西兰早期教育专家卡尔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展而成。在新西兰各类幼教机构中,学习故事被广泛的用来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同时记录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轨迹和旅程。
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是一套由明确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学习评价体系
引领学习故事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来自《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它不是一套对具体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的课程,它仅提出了各种幼教机构都需要遵循的儿童观、课程观、学习和发展观,以及与这些核心观念相应的教育原则、发展线索和学习成果,所以各种幼教机构都能创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课程,这其中也包括对儿童进行学习的评价,如学习故事。
1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的儿童观
“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这句话是该课程的核心,也是新西兰所有幼教者对儿童的期待。
新西兰幼教工作者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也需要让儿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很显然,用“找不足、找差距”的视角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是无法体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观的。这就要求儿童学习评价的切入点从“找不足、找差距”转变为“发现优点、发现能做的和发现感兴趣的”。
2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的课程
“课程”在框架中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早期教育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新西兰幼教工作者需要把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幼教机构中的一草一木、机构中的所有人都是为课程的一部分。
儿童学习的契机涵盖在每一分钟与身边的一草一木和人的交互中,课程发展的线索也蕴含在这些学习奇迹中,教师需要不断发现和识别这些线索,并在与儿童的不断互动和呼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因此,儿童学习评价需要涵盖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体现学习和发展的连续性。
3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是一套开放性的课程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被比喻成“编织的草席”,意味着它是为所有儿童、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存在的,属于每一个人。课程发
B. 撰写学习故事对教师成长有什么意义
撰写“学习故事”并非只为完成一个个“故事”,更不是为了赶风头、追时髦。中国幼儿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应该是从观念到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对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都很有意义。
结合1:改变教育故事的出发点
很多刚开始接触“学习故事”的中国幼儿教师容易发生的困惑是,“学习故事”似乎和教育故事区别不大,不过就是换个名称而已。
表面上看,两者都记录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都需要教师用相关理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教育策略;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有叙有议,常配照片。但这样理解“学习故事”,未免狭隘。其实,不同的名称已经体现了出发点的明显差异——“教育故事”更关注教师的“教”,“学习故事”更关注幼儿的“学”。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故事”关注幼儿自发的学,关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记录的是幼儿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能力,而不仅是他们的学习结果。
从“学习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师“尊重幼儿”这一观念的落实,看到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还看到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幼儿评价,这样一种“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结合2:促进幼儿快乐发展
让幼儿“快乐发展”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追求。不过,在一些幼儿园里,孩子们却并不快乐:他们常需要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玩教师编排好的“游戏”,甚至还担心由于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受批评……
由于“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幼儿自发的积极行为,是他们天性充分绽放的时刻。此时,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必然是安全温馨的,他们的情绪必然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故事”中成人“退居二线”的做法无疑会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积极主动、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等学习品质会得到更多的锤炼,全面、可持续的身心发展会更易实现。
结合3:支持教师快乐成长
“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教师的成长之路却总是荆棘丛生。“学习故事”恰恰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可靠平台,不仅使他们的成长不断加速,而且使他们的工作充满乐趣。
1.转变儿童观并落实行动。“学习故事”的重要特征是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这样教师就必然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此后,教师只为幼儿创造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主选择。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很容易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
2.促进对儿童发展理论及《纲要》、《指南》的学习和理解。由于“学习故事”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加以分析和解读,还要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因此,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决策能力,还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我们开展“学习故事”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解《纲要》和《指南》。就幼儿的“学”而言,老师们自然会将关注点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这正是《纲要》与《指南》精神所倡导的。
3.体验职业的乐趣。在幼儿园里,不少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实这种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与幼儿交往时没有遵从师幼之间人际互动的客观规律。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传统儿童观忽视这一点,在此影响下的师幼互动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当幼儿明明想往“东”时,教师偏要拉着他往“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还不一定成功,于是对幼儿心存“失望”甚至“不满”,与幼儿乃至家长的关系日趋紧张,集体活动也“漏洞百出”。在幼儿感到百般无奈的同时,教师也一次次品尝着“失败”的苦果、身心俱疲……
“学习故事”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此类师幼互动的尴尬。“顺应幼儿天性”的指导思想使师幼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教师在工作中也会感受到未曾有过的轻松和愉悦。可以说,“学习故事”在解放儿童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自己。
C. 中心幼儿园“幼儿学习故事”经验分享活动心得体会_1
中心幼儿园“幼儿学习故事”经验分享活动心得体会:
不过整个活动中,范老师的一些小游戏给我很大的启发,作为小班的老师,分类一直都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每次区域游戏后,厨房内就一片狼藉,孩子们也不大懂得该如何去进行分类,范老师则很巧妙的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给动物的喂食的有趣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该如何分类。
另外陈老师的对区域游戏的一个定位,让我对区域游戏中老师的定位有新的认识,过去我们在区域游戏中总是忍不住去进行指导,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观察,并尽可能的去支持孩子,至于该怎么玩、在哪里玩,全部都应该由孩子们决定。陈老师还展示了孩子们游戏时的一些剪影,真是精彩极了。也让我相信游戏孩子能自主的去玩好游戏。
D. 一个难忘的学习故事
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而童年大部分是在小学校园度过的,在小学校园里度过的日子,是美好的,是难忘的。一年级,我还是小不点,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背着个米老鼠书包拉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进这陌生的校园。第一天,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东瞅瞅,西看看,发现了一点不同的东西,就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旁边的同学的目光横扫过来,盯着我看,我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连忙从同学中挤出来,飞忙地跑回教室。二年级,因为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变得十分骄傲、爱逞强。记得有一次,同学们都在游乐园里玩,当然我也不例外。只有双杠没有一个人玩。大概是太危险了。正在这时。心中一个悬念出来了:要是我站在双杠上,小朋友会怎样看我呢?说着便爬上了双杠,小心翼翼地站在了双杠上,为了让小朋友更看好我,我还站在双杠上大声地唱歌,小朋友看着我神气的样子,议论纷纷:“看,她多勇敢。”“她是好样的”……听着这些,我沾沾自喜,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啊……”一声尖叫。我从双杠上摔下来了。幸好老师及时赶到,送我去医务室。事后,老师狠狠地教训我一番,我呆呆地站着…… 三年级,我张大了许多,也变得文静了。下课了,只在教室看看书,或跟同学讲讲笑话,跳跳绳。当然,有时
E. 学习名人事迹有那些意义
(1)认识并理会到榜样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在,激发学生自律的动机,再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出行为上的闪光点,最后勉励学生学习榜样,经常进行自律。(2)经教育和自省自律而有了进步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自律并克服缺点的勇气得到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律的好处,感到有信心养成乐于自律的品格。
F. 幼儿园学习故事好处
首先是很好的亲子互动,宝宝听故事能训练他的逻辑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呢1. 提高语言能力。睡前故事能增加宝宝的词汇量,有助于提高宝宝的理解力,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 2.加强亲子沟通。睡前讲故事的时间也是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妈妈与宝宝一起阅读,可以使宝宝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对宝宝感情的发展非常重要。3.养成宝宝的阅读习惯。阅读是相伴人一生的好习惯。睡前故事可以引导宝宝爱上书,让宝宝产生阅读的冲动,进而爱上阅读。
G. 读《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心得体会
本人顿开茅庐,受益匪浅。对观察教学课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观察教学课堂对教师的重要性。本人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者性,计划性。课堂观察与记录是让我们听课者和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了这点,对今后的评课有了明确的引领,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课堂教学观察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1.教学活动,过程,课型特点;2.活动时间与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时间长度;3.学生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其使用的主要学习策略;4.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学生回答的机会,内容与方式;5.同伴、小组活动的方式,所作回应,所作语言,小组的活动;6.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等。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本人认识到今后要由观察他人课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然而,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忽略了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课堂观察不清,很显然,由于听课目的不明确,加上课堂观察的技术或策略不明确,更无法有效进行听课活动。,而课堂观察要求我们更多是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四十分的过程,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从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