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编译器
① 提倡中文编程为什么会总遭到程序员的嘲讽
原因:
1,用英文是历史原因;
2,编程环境生产使用的都是英文的,包括运行系统。
3,程序生态是英文的。
4,程序上语言只是符号,因此,不论你用什么自然语言来表达,只要编译器能转换,都是可以的。
7,看尽千帆过,跳出此山中。不用太纠结于表面形式,寻找更深本质,或许会更好。
②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50年代,见证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与发展。在那个时期,复旦大学的科研成果显着,1956年,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此后,1971年,计算机学院开发了我国首个ALGOL-60编译器,1985年推出了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1998年更是开创性地提供了我国的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进步。
1964年,复旦大学在国内首次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602电子计算机”,随后又相继开发出709、719、413、753等系列型号的计算机。作为中国首批设立计算机学科的高校,复旦大学在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使中国人在世界计算机学界崭露头角。
1970年,计算机专业在物理系设立,1975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扩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成立了复旦大学计算中心,博士点设立于1986年,1995年设立了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这些学术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学科的深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199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成为985工程的重点支持领域。2001年成立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2002年成立了软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学科的多元化。2004年,成立了“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立了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学科实力持续提升。
到了2007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成为了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其国际排名更是达到A++(最高档),位列全国前三。这一系列成就的巅峰之作,无疑是2008年5月27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正式成立,以及2010年国家保密学院的依托。这些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为中国计算机科技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首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编译器扩展阅读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整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现有各方力量基础上,于2008年5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学院秉承复旦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人文传统,依托复旦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面向国际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学院各项工作,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学科完整,有国际影响力的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