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脚本伯恩txt百度云
① 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脚本
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脚本?
Original 李智聪 李智聪 Today
时间过得很快,每天学一节课,看似很慢,但每天都学,时间似乎过得也快。现在已经完成了第四周的学习了,也是完整学习了“命运”主题这一章节。
第四周,讲到的是“人生脚本”。关于人生脚本,先来说说脚本,最早我是在游戏中接触到脚本,那什么是游戏脚本呢?是帮助通关,提前设定好的,只要打开游戏那一关,它就自动帮我打。当然,这也算一种作弊,所以最好不要学。
那么什么是人生脚本,意思也是一样,就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每件事情不一样,但处理事情的方式却类似,就好像游戏提前设定好一样。
关于人生脚本在这里不讨论好坏,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是喜欢自己的处理方式,那当然好了,生活也比较幸福快乐;但是要是不喜欢,那么可能就没有那么好过了。特别是,在受到创伤的时候,而自动学到的方法,每一次经历,就是揭开一次伤疤。
为了可以让治愈这些伤口,所以,写这篇文章,来教你,如何改变你的人生脚本?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种方式去看待和衡量。比如:地位高低、名誉大大或小、物质丰不丰富、社交处理得好不好等等,但你有没有试过,从自己处理事情的角度;从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互动中,看待生活、人生呢?
比如,在一段的关系中,你试过观察,自己在一段关系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到最后尾声,这些过程中,你的变化,你每个小阶段的行为表现都是怎样的。
又或者说,每次有人对你发火,你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每次遇到困难(比如说,学习退步、没有朋友支持、领导难为自己),你又是怎样反应的呢?
我们处理一件事,对待一个陌生人,在其中的每一次互动,都反映着我们的人生脚本。
之前听说一句话说:30岁死,100岁埋。今天或许有个新的解释,就是在30岁到100岁之中的70年,都是在用一样的方式,生活着,不管是处理事情,还是对待关系。30岁的时候是如何处理和对待的,到100岁还是那样。30岁的时候,接到老板的任务就是积极对待,到100岁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也是积极对待。当然,也可能是消极对待。
每个人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我不会做道德判断,而是以中立的态度去分析一下,主要是帮助那些“以消极的方式处理问题的人”。
有时候,看到家人脾气上来,自己也按耐不住,脾气也上来了,然后两人就吵起来了,在我看来,以生气、发怒去压抑对方的怒火,一旦影响到生活,那么我觉得就是不好的。
在这里我希望做到的,就是帮助你走出那个重复的人生脚本,不要每次看到别人生气,自己脾气也上来;不要老板一给有挑战的任务,然后就叹气;不要每次效果没达到,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希望,也相信你可以开始的新的人生。
要是开始的新的人生,新的生活,那么有两个概念,要知道一下。
一切都是自传
强迫性重复
第一个,一切都是自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她自己。甚至说,我们每一处的表达,都是在说自己,比如,在课程的留言,要是说到的是故事或者情感,最本源就是来自自己。
课程还有个比方,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于他自己的真实人生,小说女主角绿子的个性,和他的夫人阳子是一样的。
从这句话,就引出了人生脚本这个概念,为什么呢?
人生脚本是着名心理学家埃里克 · 伯恩提出的,伯恩认为,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当然,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人生脚本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不管童年的形成的脚本怎样,都不用担心。与其说童年形成,不如说是过去形成的,我们每个时期遇到一些事情,都会影响着我们。
我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脚本,其实就是有着怎样的自传,当我们的人生脚本是怎样的,那么表达出来的东西,间接放映着我们的人生脚本。
比如,课程里说到,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电影或者其他作品,那么说,你在这个电影或者其他作品,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
第二个,强迫性重复。
重复,我相信大家都懂,就是把相同事情用相同的方式再做一遍。那么什么是强迫性重复呢?
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是佛洛伊德提出,意思是,人们会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意义。同样的,脑神经科学也告诉我们,我们每重复一次,脑中的神经回路就会加强一次,这样就会很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强迫性重复里。
佛洛伊德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过程里,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那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最主要就是让我们可以在这个强迫性重复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可能性,去愈疗我们最初的痛。正如老师说的:轮回,是为了治愈。当然,前提是我们可以觉知到这份强迫性重复。
就比如,要是那妈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重复丢玩具,就会懂得去安慰孩子,让孩子停止重复丢玩具,也就是说,改变孩子的脚本,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在成人的世界也可以,第一周我们说到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留意我们常说的话,其实这些话,不就是一种重复吗?要是积极的预言,那挺好的,正所谓,学会了幸福,就会重复幸福。
在我们的行为上也一样,课程说到一位坚强的女士,她一直以来都很坚强,是位成功的企业家,几乎不言退,像有着三头六臂一样,做着很多事情,同时也非常理性。总的来说,就是有事自己可以做好,不靠别人。这个行为,经过咨询之后,就发现,其实是因为小时候一次经历,令她不再依靠任何人,所以一直以来都在重复这种强悍,不愿意借助他人的力量。
这是在处理事情上的强迫性重复。其实,我留意我自己也有的,我发现我很多关系,就有一种强迫性重复,那就是不愿意为一些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人付出。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还真的是我们某个人生脚本,以相同的方式去处理。不过,后来也懂得了,其实就是我太精明了,不太愿意花时间某些人上,现在我也开始知道,帮助一下别人,收益最多的还是自己。
知道强迫性重复之后,就可以试着开始觉知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者一些关系,是不是存在着某些重复的行为在。这就是人生脚本的一个表现——重复。
要是不知道如何觉知,文章后面会谈到方法的。
知道这两个概念后,就真的去改变,去做了。课程给了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也是了解我们的自传。只有觉察到自己是用生气来应付生气的,那么才有可能开始改变。
第一个方法,设想你的墓志铭。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想想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现什么字呢?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发展出来的一个治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自传”的方法。
可以概括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是深刻的东西,是可以贯穿自己的一生的。
第二个方法,人生你记忆中最早、最深的事件或细节。
老师在咨询中常用的技术:
首先,我会询问来访者,他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细节。
其次,我会再问来访者,他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细节。
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记忆最早的事,或者记忆最深的事,都是我们的生命隐喻。有时候,这个生命隐喻也可能会在梦了表现,那就是说你最深刻的梦,或者一直都在做的梦。
第三,完整地观察一段关系或者事业,回想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
老师说最佳的观察对象,是一段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或者一段重要的事业。
为什么要观察呢?
因为我们的记忆会遗忘掉理性的事实性信息,也可能会遗忘其中的感受,在回想我们最早、最深的记忆,是有挑战的,所以是难以清晰的去了解自己的生命隐喻。
就可以借助现在一些行为,进而了解我们的生命隐喻,我们的人生脚本,然后慢慢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人生隐喻后,怎么才可以读懂呢?老师有五个要点,让我们读懂自己的人生隐喻。
1.“具体化”回顾。简单说,就是细节。目的是唤醒当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2.探究感受。这里就可以运用到佛学的“四念住”,让自己结构化的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
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中的一种觉知法门,它有四部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
老师把这四念住心理学化,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分别是:精细地觉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变化,以中正的、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地观察。
在观察心理活动的时候,用”四念柱“的方法,更结构化的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身体感受是怎样的?这可以更具体化,譬如我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分别是怎样的,还有我的内脏感觉等等各种身体感受。
我的情绪情感是怎样的?我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我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等等。
我的思维是怎样的?也就是,我在想些什么,特别要注意,我有一些关键性的想法出现吗?
3.不带评判地去觉知。在观察的时候,保持“法念住”,就是中正、不带评判的去觉知,这份观察里出现怎样的东西,就是怎样的东西,不修改,如实如是。
当然,这个是要我们自己去练习的,不是一下子就会好,是要慢慢来的——这也是第四点。
4.慢慢来。要是在回想的时候,自己出现不适,就可以先停下来,因为改变是慢慢来的,不用着急。
5.找专业的陪伴.
这就是五点,让你破解自己的"人命隐喻",开始新的人生脚本。
希望这些方法,可以让你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些觉知,有些感觉,想着开始改变了。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从人生脚本的角度去看,就是说,要是没有觉知自己生命中的强迫性重复,不知道自己一直都是用一样的方式生活,那样的人生有什么值得呢?
结合之前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权威期待、内在比赛,其实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重复,所以要我们开始觉知,开始慢慢改变。
② 人生脚本
微课《人生脚本释义》人生脚本就是人生的蓝图。人生脚本(Life Script)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缩写为TA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将人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否经过自己的处理,还是一团乱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对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暗自的决定,都是人生脚本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后冥冥中人生就会按照这个脚本开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种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会无意识地去配合行动,最后让那个信念变成真实的情况,变成现实。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的预言”,这个预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为自己预言好的,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顺着这个预言慢慢实践出来的。EB提出,人生脚本在我们7岁以前就开始撰写,由此应验了中国的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基础完全不一样,但却都各自契合了起来。人生脚本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训诫和周围人的评价;2.学校的教育、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角色一旦被“定义”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为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这个贴在身上的标签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独的战斗。脚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时期写下的脚本效力比较强。因为幼年时是无意识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没有能力经过自己意识层面的筛选,因此无法通过意识来逃离。如果生活与脚本不同,人就会不自知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配合脚本。人生脚本就是如此的强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听到这里,似乎对陆老师曾经说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与体会。因为这句话,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会有希望!只要期盼并坚信幸福,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就决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按照这个脚本忠实地卖力演出。我们都是无意识演出的演员,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脚本的驱使,然而我们自己是不自知的。脚本的内容大概包括五个内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重要的决定;4.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败;5.对过去的事情坚信不疑的这种确信的态度。作为人生脚本中唯一的主角,我们通过“禁止命令”这四个字来执行完成每一幕的剧情。这些禁止命令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也就是别人对我们说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别人从语气、表情、动作、神态和身体姿势中表达出来的对我们的否定,而且非语言的禁止比语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气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为可怕,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对孩子伤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带给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来烦我”、“不可以撒娇,不能给爸爸妈妈带去麻烦”等成见。孩子会通过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获得双亲更多的爱和关注,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时期形成的成见往往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让脚本预言成真的,就是这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个禁止令:1.不可以做……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或者过分注重细节的家庭中。这种过分的行为规范会让孩子形成“我还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好”的想法。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会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长大后会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顺从别人的意见。习惯顺从别人的意见,不会自己主动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时候涉及到一个性别认同。“其实我们本来是想要个女孩的”、“女儿就是赔钱货”、“要是生的是个男孩该多好”等等,父母或所处文化对孩子在性别上的“否定”或者所谓“遗憾”,其实是对孩子性别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随之产生。这种禁止令会让孩子异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却很少。对性别、性格等自己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如果有不能接纳的地方,那很有可能会受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变得没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样。这个禁止令会让自己对自己的性别或者自我很没有自信,因为个人的东西都被父母或者所处的文化给否定掉了。连父母都不喜欢的,你自己如何会喜欢,又怎么能相信别人会喜欢呢。所以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以及社会氛围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气家里的哥哥姐姐经常会被要求让着家里的弟弟妹妹,于是便会产生禁止令。当成年后,聚餐聚会时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却不值得享受或者没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束缚。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着长大,明明还是孩子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够表现出童真烂漫,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甚至是有些顶真,有时明明是别人的事,却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责任感过剩,有可能会变成累赘。这个累赘就是禁止令带来的。4.不可以长大和上一条情形相反。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被过度宠溺的孩子身上。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我还是永远当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错,反正有别人帮我”。很多时候恋母情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大成人之后可能依然无法摆脱这种“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变成一个巨婴。替孩子相亲、决定结婚对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长大”。至于父母不让孩子长大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对于祖辈来说,孩子不长大,比较好掌控,比较容易从孩子身上获取价值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长大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这个感受,孩子长大了就会与父母争论,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放手之后将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放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挑战,于是就把这个挑战扼杀在摇篮里,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父母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对养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够的自信,那么这条禁止令可能就不会轻易地加在孩子身上。这与孩子没有关系,这只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关。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事无巨细事事躬亲的母亲。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军人、警察或家里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严肃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条禁止令。遇到伤痛被逼着只能忍住,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坚强的孩子,但内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这条禁止令的影响。这条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很多事情装作漠不关心,装作毫不感动,没有办法痛哭流涕,也很难做到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比较匮乏,这就是禁止令在影响你。为什么家里会不允许有情感?可能是因为家里认为情感是种累赘,完成任务是不需要情感的。讲究纪律和效率、严肃谨慎的氛围会把人的情感压抑下去。回到家后由于没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让家里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一点点威严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当孩子在家长这里受到一两次挫折,当孩子发现自己开心的状态却不能被父母接受,会被认为是轻佻、随意、孩子气,那么孩子便会根据父母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里不允许有负面情绪出现。家长无法再承载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也无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从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却又都装作看不到,成为了家里的累赘。陆老师说: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受了这条禁止令的影响。人生在世苦多乐少,很多事都会牵扯我们的情绪,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还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连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么面对你的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到让自己出现各种病症,压抑到出现神经症,让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强烈建议家长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给孩子加上这种禁止令。否则孩子看起来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将变得一片荒芜。你把他最后的出口都给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机会都给抹杀了,你把他能够表达情绪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事。这是很危险的。要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不是通过压抑来完成的,而永远是通过培养和提点来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顶嘴!”、“你闭嘴!听我说!”……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容易有这种禁止令。这种禁止令久而久之会让人放弃思考,甚至无法进行较为精密的逻辑思考,没有办法进行冷静的判断,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运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这条禁止令的支配。父母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因为思考会带来碰撞。父母为了当下的安稳和求全,不想发生冲突,趁自己还有权力的时候,便运用权力去恐吓孩子,不允许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确实不会非常完善,会比较幼稚,甚至会问东问西地有些烦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不应该因为孩子打扰到你、与你观点不一致了,你就打压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里能否允许几种不同观点同时并存呢?还是潜意识里你只认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抑或是你认为家里一言堂没有问题?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但也绝对称不上正确。因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时,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机会一并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长用来比较的工具。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现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后不如你,现在没经验不代表以后也没经验。现在的观点不妥不代表以后的观点一直都不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很容易我们就把孩子思考的机会堵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孩子确实不如你。比较心强、胜负心强得失心强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打压孩子的能力。以后孩子不出息、不愿意思考,不怪别人,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会鼓励孩子,一个家里有多元化价值观的,一个允许孩子怼自己的家长,才是新时代的好家长。因为你在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以后终将离开你,你也终将离开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的离开,孩子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能力是否够强就是现在你所决定的。多给他一点机会就是多给他一条生路。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够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存。
7.不可以靠近“别烦我,我忙着呢”说这样话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很难亲近。你被迫与双亲保持距离,这种禁止令会让你亦步亦趋,不敢接近。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逃避和父母说话,有心事自然也不会说给他们听,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诉说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很难和主管或同事讨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埋头苦干,遇到讨厌的事情就抱着“忍忍就行了”的想法。这种人非常容易压抑,因为你无法和别人靠近的时候,你就堵住了和别人沟通的渠道。这个禁止令会成为其他禁止令的基础,对其他禁止令带来“增幅”的作用,因为当你和别人沟通少了,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压抑,内心中的其他模式就会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东方是儒家文化,我们不崇尚成功文化,我们提倡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响。因为成功了不能开心,胜利了却得不到一句好话或者一个公平的评价。相反,失败了之后会得到鼓励与安慰,这就是种强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还是失败比较好”。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功比较冷漠,甚至觉得孩子成功后的喜悦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败之后才会给予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失败比较好。还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在关键时候差口气,一旦被孩子知道,这个标签就很难被去掉,于是孩子便会无意识的配合家长的话,成为“关键时候差口气”的孩子,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这种“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欲望小时候因为生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禁止令。这些都不是语言上表达的,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就是别人的负担,你提出要求就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内心深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无法坦率地说出自己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拱手让人,或者自己破坏属于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职,自己觉得薪水低点就低点吧,自己省吃俭用供养家人,别人借钱也无法拒绝。这种禁止令会让你无法活出自我,因为自我是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代价的。如果你的欲望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包括性、食欲、成就欲等等,你觉得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是个累赘的时候,你怎么配拥有这些东西呢?不配,饿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该给别人的。内心还在期望,如果给了别人,别人能对我好一点,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别人可能就不会对我好了,甚至会攻击我、嫌弃我。我宁可什么都不要,请大家对我好一点。经常这种人就是讨好型的人格,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没有自己满足自己的能力。这种情形会让我们的自我发展严重受挫,让我们变得极其压抑,并且这种禁止令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因为有这条禁止令的人,潜意识里疯狂地表达我想要,但却压抑自己不可以表达自己想要,当你付出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会出来,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会迸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后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沟通,他想要的东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当你有这种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受伤,原因就是当你的孩子接收到你这部分潜在需求的时候会无法承受。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明明对我很好却背地里对我不满意呢,因为作为孩子没有对妈妈感恩,妈妈想要的没有得到。妈妈对孩子好是因为那些暗地里的需要,这是一种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觉不到这点。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天生的,于是你在暗地里对孩子不断的索取,孩子会觉得越来越累,同时又没有能力来读取你行为背后的信息,问题就产生了。孩子也会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这种讨好是背地里的讨好,因为他觉得他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你,因为你的需求根本没有摆在明面上。你潜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在暗地里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让孩子变得十分虚弱。就像一场合谋,每个人都在参与,但每个人都无能为力。这也是另外一种三角关系,这就是这条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地吃点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时候才能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生病时才能让父母更多地照顾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顾那些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产生了。这种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来博取同情,通过一些突兀的行为或者奇怪的发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不断地暴饮暴食等等。就是因为虽然身体不健康了,但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听到现在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个作用,“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死路一条。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种恐惧,在现代,他身体饿不死,但心理上已经饿死了。一个获得不了父母关注的孩子是没有存在感的,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他会从根本上否认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追寻让父母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在乎自己的证据。当他拿不到这个证据的时候,他的心理会走向阴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为了能让父母关心自己、关爱自己、关照自己,孩子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一切代价!他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健康的代价。因为健康和内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这种东西是个概率性的东西,但是内心的感受却是一种绝望。超妈应该要有能力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处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帮助他权衡利弊,然后明白什么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11.不可以重要当考试获得好成绩,开心地告诉爸妈的时候,父母冷淡的回应会让孩子因为没有受到认可而倍受打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变成重要的人,因为1变成重要的人也没人在乎,2变成重要的人,也许甚至会被人攻击。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讨厌去背负责任。这种人有着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就是这个禁止令在起作用。还有些人,当下属或者队员的时候很优秀,一旦成为领导就完全无法发挥实力,因为内心中他不允许自己变得杰出,不允许自己变得优秀。就是这个禁止令。当有机会升迁的时候,由于这条禁止令会主动停下脚步,不使出全力还不知道是为什么。费解的原因是因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经根植在了你的内心。12.不可以有归属感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或者帮孩子答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父母说的时候可能是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触会因为你这种言行而越来越少。这种禁止令的人永远都是单枪匹马在做事,很难融入团队和职场。就算参与集体活动,也会不知不觉变成单独行动,或者经常拒绝邀约,就是这条禁止令在作用。你没有办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你的决定一直都是父母帮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别人帮你挑的。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来挑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这是最为痛苦的一条禁止令。当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时候,或者听到父母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你会被父母视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败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赘,就因为你的出生,家庭才会这样、父母才会这样,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这种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心,内心直接变成一片荒芜。这个禁止令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惨淡无光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人就会破罐破摔,他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经常酗、药物成瘾、吸Du等等,因为破罐子的命运只有破摔。既然你让我变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给你看,这种自证预言就这样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环。不仅我不幸,我还要让身边人都不幸。你们不是恨我吗?行!那我作贱自己给你们看!这些都是潜意识的运动,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证明这个理由。以上13条禁止令用一句话总结。童年时期得到的禁止令就会形成人生定位,这是我们的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③ 什么是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20220119
在你看来,什么是决定你一生命运的最关键因素呢?
有人认为,一个人与天俱来的天赋最重要,如果没有与天俱来的天赋,怎么会有像牛顿,爱因斯坦,哥白尼,伽利略这样像神一样的牛人呢?怎么会有像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老子,孔子,孟子这样的大神呢?像我们这些凡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为如此的牛人的。
有人认为,人生的志向目标很重要。王阳明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认为,人生只一事,那就是立志。没有志向的人,内心没有对善恶的鉴定判别。对善恶没有判别,就会没有方向。这就如同一匹无衔的马,一叶无舵的舟,不但危险,而且等于白来世上一回。人生是否有意义,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存了善念。要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有人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和态度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最关键因素。稻盛和夫认为,人一生的命运取决于你的能力,你的努力程度和你的思维模式。其中,思维模式是决定你命运最关键的因素。科普作家水木然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对世界万事万物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和思维模式,每个人的言谈举止往往是你的态度和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决定你的每一次选择,而你人生中无数的选择就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有人认为,你的内心决定你一生的命运。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句名言:Your attitude will change following
the altering of your heart; then your
habit will be varied; 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r own characterwhich will eventually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life.
老何的理解为:
你的内心决定你的态度;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习惯;
你的习惯决定你的性格;
你的性格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再深一层思考下去,究竟是什么决定我们的内心呢?
最近,老何有缘学习了一篇关于艾瑞克·伯恩《人生脚本》的读书笔记(见附文),很认同艾瑞克.伯恩所说的“人生脚本就是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的观点,觉得该观点与佛学的阿赖耶识或业力非常相近,我们内心深处的各种心念,我们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会形成我们的意识记忆和潜意识或阿赖耶识,并可能成为你的生命预言和命运。
然而,再深入思考下去,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或阿赖耶识呢?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我们每个人的出身家庭,与天俱来的遗传基因和天赋,成长的环境,从小孩成长过程的所有经历、所有行为、所有的心念,都会在我们大脑的深层边缘系统形成记忆和潜意识,这种我们平时意识不到的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和决定我们的内心和心态,也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和决定我们的习惯和性格,更是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和决定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选择和命运。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决定你的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中国古人曾有言:“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一个人的命数,以及他的运气,就是他此生的基础;而他所处的环境,个人所拥有的德行,将决定了他的未来。
有了上述这四点之后,人们还得发奋去读书,提高个人的修养。那他绝对不同凡响。
一个人的名气,以及他的相貌,这是他混江湖的名片;而他所做的事儿,所遇到的贵人,统统都是来助他一臂之力的。
有了中间这四点之后,人们还需要好好地保养自己的身体,争取活得长久一些。如此,他才有出头的机会。
也就是说,命运、时机、环境、品德、读书、名气、长相、态度、贵人以及身体,这十个重要的因素影响了人们一辈子。
我们不妨想想,从古至今的名人以及大人物,哪个人不具备上述的这些条件呢?一般来说,只要做到了十点中的五六点,那这个人将成就大业。
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差在哪里呢?只差在条件。前者有着无数优势的条件,而后者啥都遇不到。如此,人生的差距就会特别大。
我们不妨看看楚汉争霸时的项羽和刘邦,为何刘邦能战胜项羽呢?
项羽个人的性格不好,不是当君主的料,那他的命运就被“性格”影响了。一旦性格有问题,那他就会亲手毁掉自己的优势。
刘邦呢?性格特别好,懂得与人打交道,懂得如何操控人心,是当君主的料。因此,他的“性格”就能让他收获优势,有时机、有地盘、有名气、有贵人、有态度以及有格局,那他不就能成就帝业了吗?
别把人生这个问题想得太复杂,他之所以能成功,而她之所以不成功,不就出在以上这十个问题上吗?
哪怕到了现代,那些互联网帝国的大佬不也是集齐了诸多优势,最后站稳脚跟,成就卓越的吗?
有些人碰到了时机,直接站在风口浪尖上,而且他个人能力不错,有贵人投资扶持,那他不就能“飞”起来了吗?
相反,有些人虽然碰到了时机,可能力不够,也没有别人的扶持,更受到了风险的影响,那他不就被人吞并了吗?
从古至今,所有的发展和失败都无法逃出这十点。所以说,好好地提高个人的优势,才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附:艾瑞克.伯恩:你的潜意识正在成为你的生命预言和命运,你却一无所知
本书是沟通分析创始人伯恩最重要的着作,讲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时候“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又如何践行“失败者”的角色。伯恩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张是,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是使人好受一点或是更适应一点,而是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脚本命运,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在本书中,艾瑞克·伯恩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的“脚本”。你现在如何回应他人取决于你小时候做出了关于自己、关于他人以及关于世界的怎样的情感决定。
脚本是关于你打算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你制订这个计划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它基于你当时对世界的了解。早年决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后续阶段,你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些决定,即改变你的脚本。
脚本是了解人类命运的重要概念。脚本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却仍旧无法感到满足;也可以解释另一个人为什么在人生中只是做了点小事,却感到相当欢喜。或者,为什么一个人很会与人打交道,而另一个人却备感孤独;为什么一个人在年老时适应良好,而另一个人却感到想跳下桥头,终结生命。
脚本的内涵相当深厚。本书是一本经典着作,因为脚本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学及沟通分析领域被提出。
【作者简介】
艾瑞克·伯恩(EricBerne),美国心理学家,早年学习精神分析,20世纪50年代创立沟通分析流派(TransactionalAnalysis,简称TA)。其沟通分析法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在心理治疗、教育、管理以及各个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工作领域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人生脚本》读书笔记:探索“命运”的心理学
为什么我的感情总是遭遇挫折?
为什么我的事业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成功?
为什么我的婚姻一直不幸福?
为什么我总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我总是抑郁、焦虑、恐惧……
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总是这么……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其实,你的“命运”,早已注定!
你人生的脚本,生命的过程甚至结局,已经被一个7岁的孩子写下来!
他/她从一出生就开始写,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好剧情的大纲。
7岁时,他/她已经完成了你一生故事的主要细节,包括你的爱情、事业、婚姻、情绪状况、人际关系……
那个孩子就是你自己!
这个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是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
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故事是怎么开始的都已不记得了。
到目前为止,你可能还不知道整篇故事都是自己写下来的。
可是多年来你却很自然地把这个故事活出来,
并且被潜意识带领着,总是陷入相同的困境,甚至走向预定的结局!
“人生脚本”是人际沟通分析学(TransactionalAnalysis,简称TA)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创始人、美国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大师艾瑞克·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人生脚本——彻底改变命运的沟通心理学》伯恩最重要的着作,讲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时候“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又如何践行“失败者”的角色。
伯恩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张是,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是使人好受一点或是更适应一点,而是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脚本命运,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他不仅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脚本,也帮助人们改写脚本,不再受其无形的约束。伯恩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治疗一样,风趣幽默、又极犀利,使人欲罢不能。
你新认识了某个人。你说“你好”。对方也说“你好”。接下来你会说什么?你又会做什么?你会匆匆离去吗?你会主动交流吗?还只是等着?还是什么?
好吧,在本书中,艾瑞克·伯恩说,无论你接下来做了什么,都取决于你的“脚本”。你现在如何回应他人取决于你小时候做出了关于自己、关于他人以及关于世界的怎样的情感决定。
脚本是关于你打算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你制订这个计划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它基于你当时对世界的了解。早年决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后续阶段,你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些决定,即改变你的脚本。
脚本是了解人类命运的重要概念。
脚本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却仍旧无法感到满足;
也可以解释另一个人为什么在人生中只是做了点小事,却感到相当欢喜;
或者,为什么一个人很会与人打交道,而另一个人却备感孤独;
为什么一个人在年老时适应良好,而另一个人却感到想跳下桥头,终结生命……
——脚本的内涵相当深厚。
《人生脚本》是一本经典着作,因为脚本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学及沟通分析领域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