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培养人的脚本

培养人的脚本

发布时间: 2024-11-30 18:03:54

❶ 想学写脚本, 开始我要学什么呢

学写脚本开始要学基础的编程和计算机原理。

❷ 动漫脚本是什么

动画脚本就是通常所说的剧本和普通的电影剧本编写没有两样,只需要有编故事的能力就可以了。动画脚本一词来自日本,日本动画制作过程中,将动画剧本称之为动画脚本,而动画导演则称之为动画监督。动画剧本与由真人拍摄的影视剧本,其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细化故事,将故事中不明确的东西确定下来。
但严格来说,动画剧本和真人拍摄的影视剧本还是有所不同的。动画脚本需要更详细。
举例来说,同样是马路场景,真人拍摄的影视剧本,如没剧情需要,可以不用说明是否有车辆经过。多少车经过。动画剧本则要确定是否有车经过。如不确定,动画制作人员就会很为难。而真人拍摄的影视剧本,场景多是以现实为主,所以只要不影响剧情,当时是否有车经过,就由现场 拍摄的时间来确定。
概括的说,真人拍摄的影视剧本中,在不影响剧情的地方,可以存在不确定情况,而这些不确定情况,则由拍摄的时间和地点确定,因为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动画则不行,动画的本质是画,画是静止的,所以动画中不能存在不确定的情况。

❸ 漫画脚本应该怎么写

应该这样 : 镜头脚本的写作
1、什么是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2、分镜头脚本有什么作用?
分镜头脚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拍摄的脚本;二是后期制作的依据;三是长度和经费预算的参考。

分镜理论方面[/font]

一, 分镜头剧本(story board)绘制要求:
1, 充分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3, 画面形象须简捷易懂。(分镜头的目的是要把导演的基本意图和故事以及形象大概说清楚。不需要太多的细节。细节太多反而会影响到总体的认识。
4, 分镜头间的连接须明确。(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溶入溶出。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5, 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对话和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镜头画面的下面。)
二, 关于考试
1,考试步骤:审题(1,明确题意2,构思故事提纲3,对故事进行分段4,人物造型)
初稿(1,大概场景,人物的位置2,标出光源,阴影)
勾线(1,确定主体轮廓2,去掉不需要的线条3深入刻画人物表情)
上色 (以光源来确定阴影,突出层次)
写上编号,对话
2,关于考试的时间安排:
总的时间3个小时(审题20分钟,初稿10分钟,勾线40分钟,上色20分钟,编号10分钟)
3,关于镜头方面的问题。
镜距:远景 作用主要强调场面的深远。
全景 作用显示人物相对的动作状态。(人物的全身都可见)
中景 作用符合一般的人物视野,它的场景看起来不远不近。(人物膝盖以上)
近景 作用能看清人物表情。(取人物的上半身或其他部分)
特写 作用放大人物的面部,人体或物体的一个局部。(突出局部)
镜头角度:
平视 特点是视平线在画面人物或主体的头部或上部。(该角度给人平实和自然的感觉)
俯视 特点是画面在人物头部或主体的顶部以上,层次和运动比较清晰,但表情不容易被看清。
仰视 特点视点在画面人物的腰部或主体的下半部以下。形象显得高大,但也会产生主体形象变形的特点。
混合运用 通过平视,俯视,仰视的组合来达到希望的效果。
动画镜头的运动:
纵深运动 包括拉镜头,推镜头,跟镜头。
平行运动 摇镜头。
动画镜头的基本叙事方法:
顺叙,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故事。
插叙,在中间插叙。
倒叙,先有一个悬念,在进行叙述。
4,案例
《小鸡快跑》
镜头1:全景,月亮在天空,(镜头下摇,忽然)出现铁丝网
镜头2:(叠化)大全景,俯,全部的鸡舍的鸟瞰,(镜头下摇到地面,停)画面右面,有看守打扮的人牵着狗迎面走来。
镜头3:近,在前进的狗,它露着凶光。(运动用画右到画左)
镜头4:特写,一个锁在手电筒的光照射下,看守的手去握握,人出画。
镜头5:特写,脚走过的画面,(镜头变焦,变成全景)

第四小节 漫画脚本创作的一般程序以及可能格式

谈到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几个问题:漫画脚本的创作要符合漫画自身的规律;漫画脚本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脚本;漫画脚本创作应该以预想中的画面效果为参照;漫画脚本的创作可以遵循一定的套路;中国的漫画脚本发展不能走日本的老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本质区别不应抹杀。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漫画脚本的创作过程和格式是怎样的?这种物理形式对于脚本的本质精神有没有影响?或者说漫画的本质精神对脚本的物理形式有没有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许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与很深刻的辨析,显而易见的,漫画的脚本形式与电影脚本的形式将是非常相似可以借用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知的漫画脚本形式从本质来说就只有一种,但如果加以细分,则会得到一些不同层次的做法,如果把这些做法看成一个连续的改编过程,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漫画脚本的一般创作程序——也许这个程序只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并且从中任意抽取一种做法都将是漫画脚本的可能格式。
首先,最常用的无疑是文学的、剧本的形式。完全用文字写成,清楚的交待人物的特征、时间地点、事件始末,接下来就是按照场景或镜头交待行为与对话。这种形式是最容易做到的,因而也是一切尝试的基础——当然也有人纯粹用写小说的形式完成脚本,但其结果是还要再次改编,中间不免出现误解和分歧。
其次,将上面的形式加以进化,加入漫画的镜头理解。在文字叙述中增加对画面气氛的要求、对镜头处理如分格大小的要求等等。
再次,如果脚本作者和画手联系紧密,脚本中也可以加入人物和场景的初期设定等画面说明——不过除非你已经决定使用这位画手,否则至少这是在作无用功。
最后,如果你本身也具有强烈的镜头意识,不妨将脚本完全变成画面形式的——就像电视广告的画面脚本一样,不作画面分格,只用同样大小的格来阐述镜头。这种脚本必须加以注释的是,这里的镜头并不代表最后创作的镜头,作者不应该受到脚本中镜头感的限制——脚本作者毕竟不是画手,即便是画手本人创作自己的脚本也应该认识到写脚本的自己和画漫画的自己还是有分歧的。这实际上是漫画脚本的最后界线,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了草稿,在此建议漫画的作者应该尽量的经历这一脚本创作的阶段,而不要一开始就进入草稿的阶段——没有脚本的事先规范,草稿中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漏洞,而且对于漫画的时间性、流动性和连续性尤其容易把握不足。
这样得出推论五:漫画脚本的创作形式可以是从最初的文学剧本到最后接近草稿的分镜头(不是画面分格)剧本中的任何形式。其应用应考虑脚本作者与画手之间的合作形式加以选择。一般来说文字形式的脚本给画手发挥的余地更大,绘画形式的脚本适合合作非常亲密的创作者。(推论五)
作为漫画脚本的一般形式其实也就到此为止了,没必要为此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具体的考虑一些脚本实际创作中的程序问题。
如果细分脚本的创作步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三个部分:故事主题、人物、环境设定、风格以及情节和分镜头。由于漫画篇幅的长短不同,对这三部分的利用产生了分歧。
初学者或初出道者最需要的是精心制作几个短篇,用来锻炼画技,并当作出版社的敲门砖。由于短篇很难用来塑造人物,所以制作短篇脚本最主要应该先完成的就是风格、主题和情节,继而围绕主题设定人物以及场景道具,最后进行分镜头剧本的绘制。这其中,故事主题是重点中的重点,短篇立意是最重要的。8页的短篇里一般只能容纳一个点状情节,并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甚至可以没有情节,这时的主题就当然很重要。20-60页的短篇可能出现比较复杂的情节,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是,会有一个高潮(或者比较点题的部分),这是全篇的重心,故事主题就表现在这里。一般把这种高潮做成抖包袱的形式会比较吸引人,当然也可以平铺直叙自自然然的达到效果——这是具体的作文问题,这里就不必详细研究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篇脚本中,人物和事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是有很好的处理的话,违反这个原则,会不容易达到创作的目的和效果。
如果在创作脚本时把情节当作重点,为了讲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描述一个世界,那么,就需要至少一个中篇来容纳。中篇故事的创作主题仍旧很重要,但同时,可以在主题和情节中任选一个作为重点。这是因为,60-200页的作品可以表现出细腻丰富的情节,塑造一个甚至多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描述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其中所包括的主题将可能不止一个。于是中篇脚本的创作就应该首先完成故事的大纲,从而有依据的设定人物和环境,并由这些考虑的很周详的人物来完成情节,最后应该在完成文学剧本的大纲后再进入分镜头剧本的创作,或者只完成详细的文学剧本,直接进入草稿创作。总的说来,中篇故事应该是完整的小说,而短篇则无疑是作文。从商业发表角度上来说,中篇作品已经具有商业价值,可以带来比较持续的读者,并可以经过扩充形成单行本出版;短篇则不具有这种价值,就像作文一样,它只是展示作者实力的手段,也是即将创作的长篇故事的探路石。换句话说,短篇是新人的心血,中篇是成手的休闲。
有时候,成系列的短篇或拉长的中篇形成了很长很长没完没了的连载,这就是长篇。在长篇脚本的创作中,人物是长时间伴随读者的密友,是创作的最主要部分。在这里主题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情节是随行就市迂回曲折的,它们统统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精心设定的人物和环境是赢取读者的最终手段,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讨论,并用不同风格的短篇进行试验,然后才能确定此作品将采用的风格和设定。至于主题,往往要看具体的情况,一般比较商业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主题,经常是在主要的主题周围每一段情节都另有分主题;完全没有主要主题的作品也是可以成立的。情节方面,往往是在大纲的基础上单集制作,并用数十集形成一个段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很好的把握市场,可以将故事无限制的延长下去。另外,也存在着每集换主人公的连载,这是一种特例,它实际上是把一种人文精神当作了主人公,这种连载与其说是长篇倒不如说是短篇集来的恰当——它有一种变形,形式上有持续的主人公,但只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每一集仍旧有自己独立的人物。实际上,长篇连载的创作特点就是在完成长篇的准备工作后,把每一集都当作20-60页的短篇来创作。
推论六:脚本的创作过程由篇幅长短来决定。短篇强调主题,适合于试验的性质;中篇强调故事的整体性,主题与情节并重,是一种严肃的文艺创作;长篇强调商业性,以人物和各种设定取胜,并由设定产生情节、阐述主题,长篇每一集的具体创作都与短篇类似。(推论六)

第五小节 我们的漫画

经过一番空洞的理论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推论,这些推论将有助于我们实现对我们自己的脚本创作提供帮助的愿望。
创作一个好的漫画脚本,尤其是不抄袭、有价值的作品,至少需要不犯低级错误。这就需要把握住漫画的三原则,理解漫画的本质;熟悉漫画创作的套路,对其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了解漫画脚本的创作过程和规律,是自己不至于顾此失彼,将精力浪费到不必要的方面。
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初级的要求,一个成熟的漫画家,一个负责的脚本作者,还有着更重要的责任。这就要追究我们从事漫画的初衷。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为了画出心中的故事——就像大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一部分人同时还是为了争一口气——就是不服日本人,还有人是为了画出好看的画——普及美术大概也是漫画的一大功能。不管是那一部分,实际上都是为了画出好的漫画,那么什么是好的漫画?好漫画必有好脚本,那么什么是好漫画的脚本?
这实在是一个混同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是功用。
漫画的直接功用当然是影响读者,然后读者决定市场,市场影响社会,社会决定文化。因此,漫画最终会影响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任何漫画作品都有必要从这个高度加以认识。中国的漫画将形成怎样的文化,就由所有的漫画从业人员共同决定,其中自然包括脚本的创作者。因此就要在创作中考虑到自己作品的文化属性,中国的漫画作品当然更多的是把自己归属到中国的文化中去,这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精神加以了解。这不是一件泛泛的工作——提到中国文化,我们总是首先想起传统文化的继承——祖先太过于优秀,对后代就造成了压力,对不争气的后代尤其如此。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至少对于漫画是这样,它不仅包括祖宗的,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这种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祖宗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所要作的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加以美化,再用它来影响生活——总的来说,任何文艺形式,在抒发情绪的同时都是为了赞美或批判我们的生活而存在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生活。漫画所影响的多数是年轻人,当这些人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就会在他们的规范下运转,漫画对他们的影响就会体现在他们所控制的社会中。所以,漫画就和所有的文艺形式一样面临各种要求,甚至有一些干涉到创作的自由。我们当然不能允许那种使艺术也变得板板正正的干涉,但是也应当做出适当的妥协——就算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漫画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它所影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整一代。总的来说,流行性、夸张性、反讽性、叛逆性和幻想性……这些让人愉悦的特性是不能失去的,它们是漫画的生命力;批判现实的权力也是必须加以维护的,这没什么好商量,因为任何文艺形式都绝不是只为了歌颂什么而创作;无聊的东西也应该允许其存在,因为它是社会想象力的基础;消极颓废也只是生活的态度,只要不犯罪也基本上属于个人自由,并没有禁止的道理,反而如果加以禁止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不能在文艺作品中得到满足而去亲身尝试,实际上现实存在的东西,只去禁止文艺作品的表现只能适得其反。我们真正应该反对的其实只有很少的几样——违背最基本道德观,损人利己的(指原则性的问题,而不是那种带有讽刺性质的,只要不是刻意宣扬就可以了);卖国反民族的(这根本没的商量);鼓励和赞赏犯罪的(但不是那种指出法律漏洞的);直接侵犯民事权利的(侵犯名誉权、侵犯着作权)——还有的话,也都是这类性质的才应该禁止,至于对政治、生活、信仰之类的怀疑和探讨都是宪法规定的权利,没必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对待——即便是要防川也应该疏导而不是堵塞。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慎重于不健康的东西,而大胆的表现对生活的意见——这就是漫画的功用,我们真正应该作的。
其次是主题和情节。
漫画的主题多数是针对青少年的,因此就要求一种较为浅显和有创造力的特色以适应这阶段读者的心理。这就不同于文学和影视,漫画的主题多数都很时尚很年轻,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这种感觉的东西现在国内还相当少见,反倒是正儿八经的说教和胡搅蛮缠的打闹居多。说起说教,倒是立即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北京卡通上发表过的《戒烟》、《我是木头人》之类,教育意义无以复加,趣味性也同时存在,还特别的注意了漫画语言的合理性,但是怎么看都不对味儿,实在是很难把它算在新漫画的阵营里;究其装的不像的原因,大概就是时尚性不足而且从根本上没有创意(在镜头方面也没有抓住漫画的本质,从造型到镜头运用都不伦不类,居然也草草的符合了漫画的三原则),这是一种老漫画向新漫画过渡的意识上的失败例证,值得注意避免(此作者后来在电视上遭遇专访,居然大放厥词认为自己是中国漫画的救世主,天生就是拯救中国漫画的,而且认定自己的漫画很好很好,是新漫画的典型——这些话在被窝里对自己说行,在电视上说出来会对中国漫画形成什么样的误导?!此君真的认为自己已得漫画的真谛?疑惑是失心疯掉了?原话怎样忘记了,只是时时想起来不免生气,或许是嫉妒此君抢了大家尤其是我的风头。反正无论如何,很难接受此君的漫画,捎带着看他的人也不会顺眼)。说了些题外话,但是不影响主题。主题仍旧是呼唤有创意不甘于平淡的作品,尤其时尚和叛逆是商业作品的两大武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应该好好珍惜。流行时尚虽然是浅薄的东西,但是如果不下好功夫研究和使用,也仍旧只是人家的摇钱树,变不成自己饭碗——就好像老祖宗们认为儒家自然科学是浅薄的实用主义,结果……都知道会怎样——其实认为什么什么浅薄都不过是骄傲自满罢了,有什么好得意的!大多数的好漫画都应该是长于幻想善于创造的,就算是面向成人的漫画,流行性、叛逆性、夸张性都不要了,最不可缺少的仍旧是想象力;这是人类生活的乐趣所在,实在不容抹杀。我们的本土漫画非常缺乏它的灌溉,这应该是编辑保守的责任,但同时也有作者表现力太弱的成分。而且幻想不等于乱想,它只是一种完成主题的工具,而不是主题本身——混淆了的话,就会变得泛滥,难以理解。
漫画对情节的要求与文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关注面上会有不同。文学的情节比漫画自由的多,但商业性的也就那么几种;漫画从开始就是商业性的,因此在这方面反而比文学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漫画的情节和它所服务的主题一样,也要求生动、时尚,并且还要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真实——至少是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真实,要能自圆其说,并且不罗嗦。还要求有让读者舒适的节奏感和整体感——这是能够把握的技术活儿。真实感来源于生活,不能闭门造车敝帚自珍。我们的作家经常为了创作小说深入生活,甚至出生入死;日本的漫画家也经常要采风、旅游增广见闻——这有待于漫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在此之前,最起码的真实也应尽力保证,尤其可以多从熟悉的生活中取材。
再次是人物。
漫画中的人物是很独特的一群,不仅思想怪异,行为夸张,而且经常是市井中的哲学家,一代人的典范。对于漫画中的人物来说,个性就是生命,夸张就是生活,这与文学真是大大的不同。但是这些人的存在又必须是合理真实的,他们的性格应该可以支持他们自己演出整个故事。漫画中的人物是因为思想生存的,这些思想就是主题。
最后是文化。
漫画中经常要涉及各种文化成分,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神话、风情、民族、节日、体育、科学研究、行业行为特征……这些文化成分往往是外行难以接近了解的,需要认真的调查和体验才能有初步的认识,对创作者来说是艰辛的工作,对读者来说充满神秘感——但也正是这种神秘感才使它们具有漫画上的商业价值和人文意义。引入这些文化成分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可能的话任何文艺作品都会希望和它们粘上关系。但是对它们的使用必须谨慎——日本人在这方面作的就很不出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上去,仅仅把这些文化成分看作点缀,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也是对作品的不负责,流于哗众取宠。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人能在这方面认真负责,那么这就必将成为战胜日本漫画的一个契机。这里有一个特例,对于历史的改编很多时候是不必忠于原着的,一方面因为原着并不一定可靠——至少是对原着的解释不一定可靠,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架空性质的作品,只考虑现实意义就可以了——这不是歪曲,甚至还会对历史的普及提供帮助。与之相反的,不负责任的歪曲历史就很可恶,不仅一幅假正经的样子很让人讨厌,而且在伪历史的实质之上还很不负责任的把自己与历史混同起来——二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改编历史上,而在于有否独立的思想,在于改编历史的态度上——一个是主动有意识的改编为自己的思想服务,一个是被动懒惰的不求甚解的歪曲,而且思想颇为混乱。在其他文化的利用上也许也存在这种状况,但更多的是无意的不求甚解断章取义,这样造成的危害就是误导读者,并且暗示一种马马虎虎的生活态度——这是很不良的潜在影响,甚至会影响民族性的根本特征,真的马虎不得!
总结起来,好的漫画应该有如下的特征:首先具有文化和社会的功用,能够影响为数众多的读者甚至一代人;宣扬向上的主题,拥有完整连贯的情节,符合漫画的根本原则;能够塑造合理感人的人物,能够创造自己的完整世界;能够
以上只是粗略的回答了好漫画的特征,但是好漫画从哪里来呢?
制作出好的漫画脚本有时也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创作,改编现有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条捷径,只不过还需要漫画脚本制作者的辛勤劳动,把它们变得更加适于漫画。
组成创作组也是不错的主意,更多的时候和更好的方式是提供专门和作者交流的编辑,用密切的合作产生优秀的作品——不仅作者不能胡来,编辑也不能强迫作者作什么。或许他们中间再加入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经纪人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也许条件具备的时候,大的漫画经纪人会成为实体,组成漫画工厂,引入流水线——虽然有碍创作的自由,但是确实有无与伦比的速度。那时连漫画脚本也会工厂化,那就必然会走某种套路。
随着硬件的升级,电脑创作、网络发表也是不错的出路。这样可以形成规模自由的集成化生产,但是由于缺乏编辑的约束,质量上无法保证。
如果说这些就是我们的漫画,实在是不够确切,但是从这些要求出发,我们将一步一步接近我们自己的漫画。重要的是,认真的去想,努力的去做。

结尾

中国的漫画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答:是漫画人的温饱问题。
不论是作者、编辑还是经纪人,都处在业余的边缘——他们从水平上属于业余,待遇上也是业余的。如何提高待遇其实和提高水平是同等重要的。而如何提高待遇,就要依靠多方面的帮助——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自己。
漫画人要提高待遇,就要多挣钱;要多挣钱,就要开辟市场、想各种办法;要开辟市场,就要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这不仅是那些还处在中学阶段的广大作者们的责任,编辑和经纪人也不能总是一边拿这捕鱼的网,一面只是呼吁鱼儿们赶快过来;而最终要拿出好产品,还是要靠过硬的脚本——不仅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也不仅是一篇两篇,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介入现实生活和幻想空间、大量的铺天盖地的脚本,而且最好还是成熟的优秀的——这是编辑和经纪人应该做的。
对于编辑来讲,得到好脚本的途径有三条:
1、自己创作——先不说这样产生的量有多么小、如何的杯水车薪,单是质的方面就很靠不住。
2、征集稿件——这样做无疑是必须的,但是远远不够,这种行为从漫画原创刊物创办之初就没停过,也没见到什么好作品。
3、培养专门力量——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据说电影学院的学生们都在写剧本挣大钱,没人会来写漫画(他们即便是肯写,我估计也一定写不好,原因就是他们是半调子——漫画的门外汉。如果他们不谦虚,那就有不如无)。培养自己的脚本队伍确实很难,但是如果能够创造条件,使之和就业挂钩,相信也会为今后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这只是星星之火,但是如果不加以点燃,只是不断的凿壁偷光,那就什么燎原大火的希望也看不到。主席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这里形成了打开的出口,就会形成吸引力;只要制造足够好的先例,大量的作者就会有行为的依据和指南。人们会向希望飞去,所需要的就是制造这样的希望——这需要突破一些以前不敢突破的东西。
漫画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体,需要新的出版体制与之相适应,但是这一步到现在还犹犹豫豫的没有走到地方。实际上需要的并不多,只是在人事上需要将美编-文编-主编的格局细分成为各种专项的编辑;在编辑部以外增加一些辅助的成分,比如脚本作者和专栏作者;在出版的形式上灵活一些,将单本的刊物附加各种专门的副刊……

❹ 人生脚本

微课《人生脚本释义》人生脚本就是人生的蓝图。人生脚本(Life Script)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缩写为TA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将人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否经过自己的处理,还是一团乱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对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暗自的决定,都是人生脚本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后冥冥中人生就会按照这个脚本开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种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会无意识地去配合行动,最后让那个信念变成真实的情况,变成现实。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的预言”,这个预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为自己预言好的,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顺着这个预言慢慢实践出来的。EB提出,人生脚本在我们7岁以前就开始撰写,由此应验了中国的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基础完全不一样,但却都各自契合了起来。人生脚本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训诫和周围人的评价;2.学校的教育、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角色一旦被“定义”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为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这个贴在身上的标签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独的战斗。脚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时期写下的脚本效力比较强。因为幼年时是无意识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没有能力经过自己意识层面的筛选,因此无法通过意识来逃离。如果生活与脚本不同,人就会不自知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配合脚本。人生脚本就是如此的强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听到这里,似乎对陆老师曾经说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与体会。因为这句话,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会有希望!只要期盼并坚信幸福,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就决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按照这个脚本忠实地卖力演出。我们都是无意识演出的演员,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脚本的驱使,然而我们自己是不自知的。脚本的内容大概包括五个内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重要的决定;4.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败;5.对过去的事情坚信不疑的这种确信的态度。作为人生脚本中唯一的主角,我们通过“禁止命令”这四个字来执行完成每一幕的剧情。这些禁止命令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也就是别人对我们说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别人从语气、表情、动作、神态和身体姿势中表达出来的对我们的否定,而且非语言的禁止比语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气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为可怕,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对孩子伤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带给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来烦我”、“不可以撒娇,不能给爸爸妈妈带去麻烦”等成见。孩子会通过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获得双亲更多的爱和关注,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时期形成的成见往往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让脚本预言成真的,就是这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个禁止令:1.不可以做……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或者过分注重细节的家庭中。这种过分的行为规范会让孩子形成“我还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好”的想法。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会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长大后会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顺从别人的意见。习惯顺从别人的意见,不会自己主动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时候涉及到一个性别认同。“其实我们本来是想要个女孩的”、“女儿就是赔钱货”、“要是生的是个男孩该多好”等等,父母或所处文化对孩子在性别上的“否定”或者所谓“遗憾”,其实是对孩子性别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随之产生。这种禁止令会让孩子异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却很少。对性别、性格等自己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如果有不能接纳的地方,那很有可能会受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变得没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样。这个禁止令会让自己对自己的性别或者自我很没有自信,因为个人的东西都被父母或者所处的文化给否定掉了。连父母都不喜欢的,你自己如何会喜欢,又怎么能相信别人会喜欢呢。所以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以及社会氛围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气家里的哥哥姐姐经常会被要求让着家里的弟弟妹妹,于是便会产生禁止令。当成年后,聚餐聚会时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却不值得享受或者没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束缚。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着长大,明明还是孩子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够表现出童真烂漫,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甚至是有些顶真,有时明明是别人的事,却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责任感过剩,有可能会变成累赘。这个累赘就是禁止令带来的。4.不可以长大和上一条情形相反。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被过度宠溺的孩子身上。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我还是永远当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错,反正有别人帮我”。很多时候恋母情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大成人之后可能依然无法摆脱这种“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变成一个巨婴。替孩子相亲、决定结婚对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长大”。至于父母不让孩子长大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对于祖辈来说,孩子不长大,比较好掌控,比较容易从孩子身上获取价值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长大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这个感受,孩子长大了就会与父母争论,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放手之后将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放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挑战,于是就把这个挑战扼杀在摇篮里,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父母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对养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够的自信,那么这条禁止令可能就不会轻易地加在孩子身上。这与孩子没有关系,这只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关。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事无巨细事事躬亲的母亲。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军人、警察或家里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严肃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条禁止令。遇到伤痛被逼着只能忍住,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坚强的孩子,但内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这条禁止令的影响。这条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很多事情装作漠不关心,装作毫不感动,没有办法痛哭流涕,也很难做到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比较匮乏,这就是禁止令在影响你。为什么家里会不允许有情感?可能是因为家里认为情感是种累赘,完成任务是不需要情感的。讲究纪律和效率、严肃谨慎的氛围会把人的情感压抑下去。回到家后由于没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让家里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一点点威严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当孩子在家长这里受到一两次挫折,当孩子发现自己开心的状态却不能被父母接受,会被认为是轻佻、随意、孩子气,那么孩子便会根据父母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里不允许有负面情绪出现。家长无法再承载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也无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从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却又都装作看不到,成为了家里的累赘。陆老师说: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受了这条禁止令的影响。人生在世苦多乐少,很多事都会牵扯我们的情绪,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还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连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么面对你的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到让自己出现各种病症,压抑到出现神经症,让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强烈建议家长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给孩子加上这种禁止令。否则孩子看起来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将变得一片荒芜。你把他最后的出口都给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机会都给抹杀了,你把他能够表达情绪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事。这是很危险的。要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不是通过压抑来完成的,而永远是通过培养和提点来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顶嘴!”、“你闭嘴!听我说!”……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容易有这种禁止令。这种禁止令久而久之会让人放弃思考,甚至无法进行较为精密的逻辑思考,没有办法进行冷静的判断,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运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这条禁止令的支配。父母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因为思考会带来碰撞。父母为了当下的安稳和求全,不想发生冲突,趁自己还有权力的时候,便运用权力去恐吓孩子,不允许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确实不会非常完善,会比较幼稚,甚至会问东问西地有些烦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不应该因为孩子打扰到你、与你观点不一致了,你就打压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里能否允许几种不同观点同时并存呢?还是潜意识里你只认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抑或是你认为家里一言堂没有问题?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但也绝对称不上正确。因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时,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机会一并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长用来比较的工具。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现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后不如你,现在没经验不代表以后也没经验。现在的观点不妥不代表以后的观点一直都不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很容易我们就把孩子思考的机会堵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孩子确实不如你。比较心强、胜负心强得失心强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打压孩子的能力。以后孩子不出息、不愿意思考,不怪别人,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会鼓励孩子,一个家里有多元化价值观的,一个允许孩子怼自己的家长,才是新时代的好家长。因为你在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以后终将离开你,你也终将离开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的离开,孩子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能力是否够强就是现在你所决定的。多给他一点机会就是多给他一条生路。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够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存。

7.不可以靠近“别烦我,我忙着呢”说这样话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很难亲近。你被迫与双亲保持距离,这种禁止令会让你亦步亦趋,不敢接近。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逃避和父母说话,有心事自然也不会说给他们听,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诉说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很难和主管或同事讨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埋头苦干,遇到讨厌的事情就抱着“忍忍就行了”的想法。这种人非常容易压抑,因为你无法和别人靠近的时候,你就堵住了和别人沟通的渠道。这个禁止令会成为其他禁止令的基础,对其他禁止令带来“增幅”的作用,因为当你和别人沟通少了,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压抑,内心中的其他模式就会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东方是儒家文化,我们不崇尚成功文化,我们提倡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响。因为成功了不能开心,胜利了却得不到一句好话或者一个公平的评价。相反,失败了之后会得到鼓励与安慰,这就是种强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还是失败比较好”。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功比较冷漠,甚至觉得孩子成功后的喜悦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败之后才会给予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失败比较好。还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在关键时候差口气,一旦被孩子知道,这个标签就很难被去掉,于是孩子便会无意识的配合家长的话,成为“关键时候差口气”的孩子,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这种“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欲望小时候因为生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禁止令。这些都不是语言上表达的,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就是别人的负担,你提出要求就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内心深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无法坦率地说出自己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拱手让人,或者自己破坏属于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职,自己觉得薪水低点就低点吧,自己省吃俭用供养家人,别人借钱也无法拒绝。这种禁止令会让你无法活出自我,因为自我是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代价的。如果你的欲望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包括性、食欲、成就欲等等,你觉得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是个累赘的时候,你怎么配拥有这些东西呢?不配,饿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该给别人的。内心还在期望,如果给了别人,别人能对我好一点,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别人可能就不会对我好了,甚至会攻击我、嫌弃我。我宁可什么都不要,请大家对我好一点。经常这种人就是讨好型的人格,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没有自己满足自己的能力。这种情形会让我们的自我发展严重受挫,让我们变得极其压抑,并且这种禁止令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因为有这条禁止令的人,潜意识里疯狂地表达我想要,但却压抑自己不可以表达自己想要,当你付出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会出来,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会迸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后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沟通,他想要的东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当你有这种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受伤,原因就是当你的孩子接收到你这部分潜在需求的时候会无法承受。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明明对我很好却背地里对我不满意呢,因为作为孩子没有对妈妈感恩,妈妈想要的没有得到。妈妈对孩子好是因为那些暗地里的需要,这是一种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觉不到这点。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天生的,于是你在暗地里对孩子不断的索取,孩子会觉得越来越累,同时又没有能力来读取你行为背后的信息,问题就产生了。孩子也会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这种讨好是背地里的讨好,因为他觉得他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你,因为你的需求根本没有摆在明面上。你潜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在暗地里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让孩子变得十分虚弱。就像一场合谋,每个人都在参与,但每个人都无能为力。这也是另外一种三角关系,这就是这条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地吃点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时候才能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生病时才能让父母更多地照顾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顾那些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产生了。这种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来博取同情,通过一些突兀的行为或者奇怪的发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不断地暴饮暴食等等。就是因为虽然身体不健康了,但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听到现在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个作用,“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死路一条。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种恐惧,在现代,他身体饿不死,但心理上已经饿死了。一个获得不了父母关注的孩子是没有存在感的,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他会从根本上否认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追寻让父母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在乎自己的证据。当他拿不到这个证据的时候,他的心理会走向阴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为了能让父母关心自己、关爱自己、关照自己,孩子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一切代价!他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健康的代价。因为健康和内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这种东西是个概率性的东西,但是内心的感受却是一种绝望。超妈应该要有能力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处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帮助他权衡利弊,然后明白什么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11.不可以重要当考试获得好成绩,开心地告诉爸妈的时候,父母冷淡的回应会让孩子因为没有受到认可而倍受打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变成重要的人,因为1变成重要的人也没人在乎,2变成重要的人,也许甚至会被人攻击。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讨厌去背负责任。这种人有着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就是这个禁止令在起作用。还有些人,当下属或者队员的时候很优秀,一旦成为领导就完全无法发挥实力,因为内心中他不允许自己变得杰出,不允许自己变得优秀。就是这个禁止令。当有机会升迁的时候,由于这条禁止令会主动停下脚步,不使出全力还不知道是为什么。费解的原因是因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经根植在了你的内心。12.不可以有归属感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或者帮孩子答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父母说的时候可能是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触会因为你这种言行而越来越少。这种禁止令的人永远都是单枪匹马在做事,很难融入团队和职场。就算参与集体活动,也会不知不觉变成单独行动,或者经常拒绝邀约,就是这条禁止令在作用。你没有办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你的决定一直都是父母帮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别人帮你挑的。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来挑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这是最为痛苦的一条禁止令。当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时候,或者听到父母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你会被父母视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败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赘,就因为你的出生,家庭才会这样、父母才会这样,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这种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心,内心直接变成一片荒芜。这个禁止令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惨淡无光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人就会破罐破摔,他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经常酗、药物成瘾、吸Du等等,因为破罐子的命运只有破摔。既然你让我变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给你看,这种自证预言就这样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环。不仅我不幸,我还要让身边人都不幸。你们不是恨我吗?行!那我作贱自己给你们看!这些都是潜意识的运动,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证明这个理由。以上13条禁止令用一句话总结。童年时期得到的禁止令就会形成人生定位,这是我们的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热点内容
php学校系统 发布:2024-11-30 20:45:38 浏览:395
cfca安全键盘反编译 发布:2024-11-30 20:42:46 浏览:123
ea服务器崩溃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11-30 20:40:48 浏览:233
安卓修改音频采样率怎么修改 发布:2024-11-30 20:24:12 浏览:281
2核服务器能搭建几个ip 发布:2024-11-30 20:19:30 浏览:55
iphone有缓存吗 发布:2024-11-30 20:18:16 浏览:194
oracleexp脚本 发布:2024-11-30 20:09:00 浏览:497
jsf上传文件 发布:2024-11-30 20:08:48 浏览:600
linuxwindows编程 发布:2024-11-30 20:08:33 浏览:527
电脑配置选择什么版本 发布:2024-11-30 20:08:27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