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编程zuji

编程zuji

发布时间: 2022-02-17 12:14:58

❶ 在张家口学编程好就业吗

只要你学好了就好就业的,如果没有学习好,那么在就业这块就比较的难。同在的话,学习技术就要去大的学校学习,像餐饮的发展也是比较不错的。
长久以来,川菜在烹饪上以选料精细、烹饪严格、品种丰富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菜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并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川菜目前是涉及人口多、经营门店多的菜系.

❷ 想学编程,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条件

以下摘自《程序员的十层楼》
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西方很多,软件领域也不例外。当然现在中国的许多程序员们对此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程序员水平远落后于西方,有些则认为中国的程序员个人能力并不比西方的程序员差,只是整个软件产业落后而已。那么,到底中国的程序员水平比西方程序员水平差,还是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程序员达到或超过了西方程序员同等水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程序员 有多少种技术层级,每个层级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水平,然后再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各个技术层级的人数,就可以知道到底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
当然,对于如何划分程序员的技术层级,不同公司或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划分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砸板砖予以纠正。
第1层 菜鸟第1层楼属于地板层,迈进这层楼的门槛是很低的。基本上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基本的编程语言如C/C++,或者Java,或者JavaScript,...,均可入门迈进这层。
在这层上,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除了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众多人数外,还有大量的通信、自动化、数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进入这一行,此外还有众多的其他专业转行的人士,人数绝对比西方多出甚多。并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这层人员的平均智商比西方肯定高。
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做菜鸟,因为做"菜鸟"的滋味实在是不咋的,整天被老大们吆喝着去装装机器,搭建一下测试环境,或者对照着别人写好的测试用例 做一些黑盒测试,好一点的可以被安排去写一点测试代码。当然如果运气"好"的话,碰到了国内的一些作坊式的公司,也有机会去写一些正式的代码。
所以,菜鸟们总是在努力学习,希望爬更高的一层楼去。
第2层 大虾从第1层爬到第2层相对容易一些,以C/C++程序员为例,只要熟练掌握C/C++编程语言,掌握C标准库和常用的各种数据结构算法,掌握STL的 基本实现和使用方法,掌握多线程编程基础知识,掌握一种开发环境,再对各种操作系统的API都去使用一下,搞网络编程的当然对socket编程要好好掌握 一下,然后再学习一些面向对象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模式等,学习一些测试、软件工程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大部分人经过2~3年的努力,都可以爬到第2层,晋 升为"大虾"。
中国的"大虾"数量和"菜鸟"数量估计不会少多少,所以这层上仍然远领先于西方。
大虾们通常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做不了大的东西,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他们对那些大牛级的人物通 常是非常崇拜的,国外的如Robert C. Martin、Linus Torvalds,国内的如求伯君、王志东等通常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其中的有些人希望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些大牛级人物的水平,所以他们继续往楼上爬去。
第3层 牛人由于"大虾"们经常被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有了"大虾"们只好继续学习,他们需要将原来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练掌握,比如以熟练掌握C++编程语 言为例,除了学一些基础性的C++书籍如《C++ Primer》,《Effective C++》,《Think in C++》,《Exception C++》等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C++编译器的原理和实现机制,了解操作系统中的内部机制如内存管理、进程和线程的管理机制,了解处理器的基础知识和 代码优化的方法,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更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掌握更深入的测试和调试知识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对各种设计方法有更好的理解等。
学习上面说的这些知识不是一挥而就的,不看个三五十本书并掌握它是做不到的。以数据结构算法来说,至少要看个5~10本这方面的着作;以软件设计来 说,光懂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和一些设计模式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软件架构设计、交互设计、面向方面的设计、面向使用的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算法的设计、 情感化设计等,否则是很难进到这个楼层的。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知识外,大虾们还需要去学习各种经验和技巧。当然这点难不倒他们,现在出版的书籍众多,网络上的技术文章更是不胜数,然后再去各种 专业论坛里泡一泡,把这些书籍和文章中的各种经验、技能、技巧掌握下来,再去学习一些知名的开源项目如Apache或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实现等。 此时对付一般的疑难问题通常都不在话下,菜鸟和大虾们会觉得你很"牛",你也就爬到了第3层,晋升为"牛人"了。
看了上面所讲的要求,可能有些大虾要晕过去了,成为牛人要学这么多东西啊!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其实要求一点也不高,这么点东西都掌握不了的话,怎么能让别人觉得你"牛"呢?

需要提一下的是,进入多核时代后,从第2层爬到第3层增加了一道多核编程的门槛。当然要迈过这道门槛并不难,已经有很多前辈高人迈进了这道门槛,只要循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就可以了。想迈进这道门槛者不妨去学习一下TBB开源项目的源代码(链接:http://www.threadingbuildingblocks.org/),然后上Intel的博客(http://softwareblogs-zho.intel.com/)和多核论坛(http://forum.csdn.net/Intel/IntelMulti-core/)去看看相关文章,再买上几本相关的书籍学习一下。

在国内, 一旦成为"牛人",通常可以到许多知名的公司里去,运气好者可以挂上一个架构师的头衔,甚至挂上一个"首席架构师"或者"首席xx学家"的头衔也不足为 奇。有不少爬到这层的人就以为到了楼顶了,可以眼睛往天上看了,开始目空一切起来,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了,什么都懂了,经常在网络上乱砸板砖是这个群体 的最好写照。由此也看出,国内的牛人数量仍然众多,远多于西方的牛人数量,在这层上仍然是领先的。
也有不少谦虚的"牛人",知道自己现在还不到半桶水阶段。他们深知爬楼的游戏就像猴子上树一样,往下看是笑脸,往上看是屁股。为了多看笑脸,少看屁股,他们并没有在此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寻找到更上一层的楼梯,以便继续往上爬。
第4层 大牛从第3层爬到第4层可不像上面说过的那几层一样容易,要成为大牛的话,你必须要能做牛人们做不了的事情,解决牛人们解决不了问题。比如牛人们通常都 不懂写操作系统,不会写编译器,不懂得TCP/IP协议的底层实现,如果你有能力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实现得象模象样的话,那么你就从牛人升级为"大牛"了。
当然,由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差别,这里举操作系统、编译器、TCP/IP协议只是作为例子,并不代表成为"大牛"一定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以时下热门的 多核编程来说,如果你能比牛人们更深入地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原理,能更加自如的运用,并有能力去实现一个象开源项目TBB库一样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大 牛",又或者你能写出一个类似Apache一样的服务器,或者写出一个数据库,都可以成为"大牛"。
要成为"大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比牛人们多得多的努力,一般来说,至少要看过200~400本左右的专业书籍并好好掌握它,除此之外,还得经常关注网络和期刊杂志上的各种最新信息。
当"牛人"晋升为"大牛",让"牛人们"发现有比他们更牛的人时,对"牛人"们的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牛人们的数量庞大,并且牛人对大虾和 菜鸟阶层有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大牛们通常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知名度,几乎可以用"引无数菜鸟、大虾、牛人竞折腰"来形容,看看前面提过的Linus Torvalds等大牛,应该知道此言不虚。
虽然成为"大牛"的条件看起来似乎很高似的,但是这层楼并不是很难爬的一层,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素质不是很差,还是有许多"牛人"可以爬到这一层的。由此可知,"大牛"这个楼层的人数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少,例如比尔·盖茨之类的人好像也是属于这一层的。
由于"大牛"这层的人数不少,所以也很难统计除到底是中国的"大牛"数量多还是西方的大牛数量多?我估计应该是个旗鼓相当的数量,或者中国的"大牛"们会更多一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以为我在这里说瞎话,Linus Torvalds写出了着名的Linux操作系统,我国并没有人写出过类似的东西啊,我国的"大牛"怎么能和西方的比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Linus Torvalds只是写出了一个"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雏形,Linux后来真正发展成闻名全球的开源操作系统期间,完全是因为许多支持开源的商业公司如 IBM等,派出了许多比Linus Torvalds更高楼层的幕后英雄在里面把它开发出来的。
可能有些菜鸟认为Linus Torvalds是程序员中的上帝,不妨说个小故事:
Linus,Richard Stallman和Don Knuth(高德纳)一同参加一个会议。
Linus 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操作系统。"
Richard Stallman自然不甘示弱地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好用的编译器。"
Don Knuth一脸疑惑的说:"等等,等等,我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
由此可以看出,Linus Torvalds的技术水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只是"牛人"和"大虾"觉得"大牛"比他们更牛吧了。在我国,有一些当时还处于"大虾"层的人物,也能写 出介绍如何写操作系统的书,并且书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写出了一个有那么一点点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来。我想中国的"大牛"们是不会比西方差的,之所以没有人 写出类似的商业产品来,完全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并不是技术能力达不到的原因。
"大牛"们之所以成为大牛,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把"牛人"给盖了下去,并不是他们自己觉得如何牛。也许有很多菜鸟、大虾甚至牛人觉得"大牛"这层已经 到顶了,但大多数"大牛"估计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爬到半山腰,也就勉强能算个半桶水的水平,其中有些爬到这层没有累趴下,仍然能 量充沛,并且又有志者,还是会继续往更上一层楼爬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菜鸟、大虾、牛人想不明白了,还有比"大牛"们更高的楼层,那会是什么样的楼层?下面就来看看第5层楼的奥妙。
第5层 专家当大牛们真正动手做一个操作系统或者类似的其他软件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基本功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以内存管理为例,如果直接抄袭Linux或者其 他开源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算法,会被人看不起的,如果自动动手实现一个内存管理算法,他会发现现在有关内存管理方法的算法数量众多,自己并没有全部学过和 实践过,不知道到底该用那种内存管理算法。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明白第5层楼的奥妙了,那就是需要做基础研究,当然在计算机里,最重要的就是"计算"二字,程序员要做基础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非数值"计算"。
非数值计算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不仅时下热门的"多核计算"与"云计算"属于非数值计算范畴,就是软件需求、设计、测试、调试、评估、质量控 制、软件工程等本质上也属于非数值计算的范畴,甚至芯片硬件设计也同样牵涉到非数值计算。如果你还没有真正领悟"计算"二字的含义,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进到 这层楼来。
可能有人仍然没有明白为什么比尔·盖茨被划在了大牛层,没有进到这层来。虽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学历不够,但是家有藏书2万余册,进入软件这个 行业比绝大部分人都早,撇开他的商业才能不谈,即使只看他的技术水平,也可以算得上是学富五车,顶上几个普通的计算机软件博士之和是没有问题的,比起 Linus Torvalds之类的"大牛"们应该技高一筹才对,怎么还进不了这层楼呢?
非常遗憾的是,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现来看,其对计算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如果把Google对计算方面的理解比做大学生,比尔·盖茨只能算做一个初中生,所以比尔·盖茨永远只能做个大牛人,成不了"专家"。
看到这里,也许国内的大牛们要高兴起来了,原来比尔·盖茨也只和我等在同一个层次,只要再升一层就可以超越比尔·盖茨了。不过爬到这层可没有从"牛 人"升为"大牛"那么简单,人家比尔·盖茨都家有2万多册书,让你看个500~1000本以上的专业书籍并掌握好它应该要求不高吧。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 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到专业的学术站点去学习了,到ACM,IEEE,Elsevier,SpringerLink,SIAM等地方去下载论文应该成为 你的定期功课,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中的学术搜索更是应该成为你的日常必修课。此外,你还得经常关注是否有与你研究相关的开源项目冒出来,例如当听到 有TBB这样针对多核的开源项目时,你应该第一时间到Google里输入"TBB"搜索一下,将其源代码下载下来好好研究一番,这样也许你的一只脚已经快 迈进了这层楼的门槛。
当你象我上面说的那样去做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某天,你发现,在很多小的领域里,你已经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所有最新出来的研究成果你几 乎都知道。此时你会发现你比在做"牛人"和"大牛"时的水平不知高出了多少,但是你一点也"牛"不起来,因为你学的知识和思想都是别人提出来的,你自己并 没有多少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别人,所以你还得继续往楼上爬才行。
我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到底有多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那些专门蒙大家的"砖家"也算上的话,我们的砖家比西方的要多得多。
第6层 学者
当"专家"们想继续往上一层楼爬时,他们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楼梯的入口,不过令他们吃惊的是,楼梯入口处竖了一道高高的门槛,上面写着"创新"二字。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在爬到第5层楼时已经体能消耗过度,无力翻过这道门槛。
有少数体能充足者,可以轻易翻越这道门槛,但是并不意味着体力消耗过度者就无法翻越,因为你只是暂时还没有掌握恢复体能的方法而已,当掌握了恢复体能的方法,将体能恢复后,你就可以轻易地翻越这道门槛了。
怎么才能将体能恢复呢?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教导过我们"温故而知新",在英文里,研究的单词是"research",其前缀"re" 和"search"分别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解释吧。或许有些人觉得"温故而知新"和"research"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再给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你 在爬一座高山,爬了半天,中途体力不支,怎么恢复体力呢?自然是休息一下,重新进食一些食物,体力很快就可以得到恢复。
由此可知,对体能消耗过度者,休息+重新进食通常是恢复体能的最佳选择。可惜的是,国内的老板们并不懂得这点,他们的公司里不仅连正常国家规定的休 息时间都不给足,有些公司甚至有员工"过劳死"出现。所以国内能翻越"创新"这道门槛的人是"少之又少",和西方比起来估计是数量级的差别。
再说说重新进食的问题,这个重新进食是有讲究的,需要进食一些基础性易消化的简单食物,不能进食山珍海味级的复杂食物,否则很难快速吸收。以查找为 例,并不是去天天盯着那些复杂的查找结构和算法进行研究,你需要做的是将二分查找、哈希查找、普通二叉树查找等基础性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几遍。
以哈希查找为例,首先你需要去将各种冲突解决方法如链式结构、二次哈希等编写一遍,再试试不同种类的哈希函数,然后还需要试试在硬盘中如何实现哈希 查找,并考虑数据从硬盘读到内存后,如何组织硬盘中的数据才能快速地在内存中构建出哈希表来,...,这样你可能需要将一个哈希表写上十几个不同的版本, 并比较各个版本的性能、功能方面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总之,对任何一种简单的东西,你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需求,以需求来驱动研究。最后你将各种最基础性的查找结构和算法都了然于胸后,或许某天你再看其他更复杂的查找算法,或者你在散步时,脑袋里灵光一现,突然间就发现了更好的方法,也就从专家晋升为"学者"了。
学者所做的事情,通常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别人发明了链式基数排序的方法,你第1个发现使用一定的方法,可以用数组替代链表进行基数排序,性能还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学者需要的只是一些小的优化改进,因此中国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不过和国外的数量比起来,估计少了一个数量级而已。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中国许多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了,我们的学者数量应该不会比他们少多少。因此,有必要把专利和这里说的创新的区别解释一下。
所谓专利者,只要是以前没有的,新的东西,都可以申请专利;甚至是以前有的东西,你把他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产品里去,也可以申请专利。比如你在房 子里造一个水泥柱子,只要以前没有人就这件事申请专利,那么你就可以申请专利,并且下次你把水泥柱子挪一个位置,又可以申请一个新的专利;或者你在一个柜 子上打上几个孔,下次又把孔的位置改一改,...,均可申请专利。
这层楼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学术层面的创新,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和专利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难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你即使申请了一万个象那种打孔一类的专利,加起来也够不到这层楼里的一个创新。
当你爬到第6层楼时,你也许会有一种突破极限的快感,因为你终于把那道高高的写着"创新"二字的门槛给翻过去了,实现了"0"的突破。这时,你也许 有一种"独上高楼,欲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但是很快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比较近的路,远处的路根本看不清楚。如果你还有足够的体力的话,你会想爬到更高一层 的楼层去。
第7层 大师
从第6层楼爬到第7层楼,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主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能量。你如果能象Hoare一样设计出一个快速排序的算法;或者象Eugene W. Myers一样设计出了一个用编辑图的最短路径模型来解决diff问题的算法;或者象M.J.D. Powell一样提出了一个能够处理非线性规划问题的SQP方法;或者你发现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它的复杂度下界为O(NLogN);或者你发现用栈可以 将递归的算法变成非递归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红黑树或者AVL树之类的查找结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象C++或Java一样的语言;或者你发明了 UML;...,你就爬到了第7层,晋升为"大师"了。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中,其中有些人站的楼层比这层高,这里只是为了形象说明而举例他们的某个成就。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师的贡献可以看出,成为大师必须 要有较大的贡献。首先解决问题必须是比较重要的,其次你要比前辈们在某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或者你解决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前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最重要的 是,主要的思路和方法必须是你自己提供的,不再是在别人的思路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改进。
看了上面这些要求,如果能量不够的话,你也许会觉得有些困难,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的。中国软件业里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估计是绰绰有余。值得一提得是,国外的"大师"就象我们的"大牛"一样满天飞的多。
我把我猜测本国有可能进到这层楼的大师列一下,以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由于是完全保密的,不知道它里面用了什么思想,原创思 想占的比重有多少,因此不知道该把它划到这层楼还是更高一层楼去。原山东大学王小云教授破解DES和MD5算法时,用到的方法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原创的,如 果是的话也可进到这层楼来。
陈景润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但他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是创新的,因此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如果能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可以算到更高的楼层去。
求伯君和王志东等大牛们,他们在做WPS和表格处理之类的软件时,不知是否有较大的原创算法在里面,如果有的话就算我错把他们划到了大牛层。由于所 学有限,不知道国内还有那些人能够得上"大师"的级别,或许有少量做研究的教授、院士们,可以达到这个级别,有知道的不妨回个帖子晾一晾。
鉴于"大师"这个称号的光环效应,相信有不少人梦想着成为"大师"。或许你看了前面举的一些大师的例子,你会觉得要成为大师非常困难。不妨说一下,现在有一条通往"大师"之路的捷径打开了,那就是多核计算领域,有大量的处女地等待大家去挖掘。
以前在单核时代开发的各种算法,现在都需要改写成并行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图像处理、数值计算、操作系统、编译器、测试调试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机会,可以让你进到这层楼来,甚至有可能让你进到更高一层楼去。
第8层 科学家

科学家向来都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因此我把他放在了“大师”之上。要成为科学家,你的贡献必须超越大师,不妨随便举一些例子。

如果你象Dijkstra一样设计了ALGOL语言,提出了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那么你可以爬到第8层楼来。顺便说一下,即使抛开这个成果,Dijkstra凭他的PV操作和信号量概念的提出,同样可以进到这层楼。

如果你象Don Knuth一样,是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学科不是某个人开创的,是许多大师和科学家集体开创的。

如果你象巴科斯一样发明了Fortran语言,并提出了巴科斯范式,对高级程序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象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一样发明了Unix操作系统和功能强大、高效、灵活、表达力强的c语言,对操作系统理论和高级编程语言均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有Frederick P. Brooks一样机会,可以去领导开发IBM的大型计算机System/360和OS/360操作系统,并在失败后反思总结,写出《人月神话》,对软件工程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来。

或者你提出了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思想,或者你设计了互联网的TCP/IP协议,或者你象Steven A.Cook一样奠定NP完全性的理论基础,或者你象Frances Allen一样专注于并行计算来实现编译技术,在编译优化理论和技术取得基础性的成就,…,均可进入这层。

当然,如果你发明了C++语言或者Java语言,你进不到这层来,因为你用到的主要思想都是这层楼中的科学家提出的,你自己并没有没有多少原创思想在里面。

看了上面列出的科学家的成就,你会发现,要成为“科学家”,通常要开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这个分支学科的奠基者,或者在某个分支学科里作出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你能象Andrew C. Yao(姚期智)一样在对计算理论的多个方向如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等各个方向上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大成者,也可以进入这层楼。

成为“科学家”后,如果你有幸象Dijkstra一样,出现在一个非常重视科学的国度。当你去世时,你家乡满城的人都会自动地去为你送葬。不过如果不幸生错地方的话,能不挨“板砖”估计就算万幸了。

从上面随便举的一些例子中,你可能能猜到,西方科学家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于是你会想中国应该也有少量的科学家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不幸的结果,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家的数量为0。目前在国内,软件领域的唯一的科学家就是上面提过的姚期智,还是国外请回来的,并不是本土产生的。

可能你不同意我说的本土科学家数量为0的结论,因为你经常看到有许多公司里都有所谓“首席XX科学家”的头衔。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的“首席XX科学家”都是远远够不到这层楼的级别的,有些人的水平估计也就是一个“牛人”或“大牛”的级别,好一点的最多也就一个“学者”的级别。尤其是那些被称作“首席经X学家”的,基本上可以把称号改为“首席坑大家”。

虽然我国没有人能爬到这层楼上来,但是西方国家仍然有许多人爬到了比这层更高的楼上。如果要问我们比西方落后多少?那么可以简单地回答为:“落后了三层楼”。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做梦都没有到过的更高一层楼的秘密。

第9层 大科学家

进入这层楼的门槛通常需要一些运气,比如某天有个苹果砸到你头上时,你碰巧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你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万有引力几百年前就被人发现了,如果你现在到处嚷嚷着说你发现了万有引力,恐怕马上会有人打110,然后警察会把你送到不正常人类的聚集地去。因此,这里举万有引力的例子,只是说你要有类似的成就才能进到这层楼来。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开创 了经典物理运动力学这门学科,如果你也能开创一门大的学科,那么你就从科学家晋升为“大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从一个小职员变成了大科学 家。当然大科学家可远不止这两人,数学界里比物理学界更是多得多,如欧几里得创建了平面几何,笛卡尔开创解析几何,还有欧拉、高斯、莱布尼茨等数不清的人 物,跟计算相关的大科学家则有图灵等人。

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科学家 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开创了一个大的学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就上升到了“公理”的层面。发现公理通常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如果你的运气不够好的话, 另外还有一个笨办法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那就是成为集大成者。例如冯·诺伊曼,对数学的所有分支都非常了解,许多领域都有较大的贡献,即使撇开他对计算机 的开创贡献,成为大科学家照样绰绰有余。

当然,程序员们最关心的是 自己有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既然计算机这门大学科的开创性成果早就被冯·诺伊曼、图灵等人摘走了,那么程序员们是不是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了呢?我们的 古人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下面诞生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大的分支,所以你还是有足够的机会进到这层楼的。

如果你能够彻底解决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这门学科中的核心问题, 或者你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方面有突破性的发现,那么你同样可以轻易地晋升为“大科学家”。这样当某天你老了去世时,或许那天国人已经觉醒,你也能享受到如Dijkstra一样的待遇,有满城甚至全国的人去为你送葬。

❸ 用c语言编程,实现一下功能。是数据结构的实践,做点参考~~~

编译平台WinTC

#include <graphics.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dos.h>
#define N 20/*迷宫的大小,可改变*/
int oldmap[N][N];/*递归用的数组,用全局变量节约时间*/
int yes=0;/*yes是判断是否找到路的标志,1找到,0没找到*/
int way[100][2],wayn=0;/*way数组是显示路线用的,wayn是统计走了几个格子*/
void Init(void);/*图形初始化*/
void Close(void);/*图形关闭*/
void DrawPeople(int *x,int *y,int n);/*画人工探索物图*/
void PeopleFind(int (*x)[N]);/*人工探索*/
void WayCopy(int (*x)[N],int (*y)[N]);/*为了8个方向的递归,把旧迷宫图拷贝给新数组*/
int FindWay(int (*x)[N],int i,int j);/*自动探索函数*/
void MapRand(int (*x)[N]);/*随机生成迷宫函数*/
void PrMap(int (*x)[N]);/*输出迷宫图函数*/
void Result(void);/*输出结果处理*/
void Find(void);/*成功处理*/
void NotFind(void);/*失败处理*/
void main(void)/*主函数*/
{
int map[N][N]; /*迷宫数组*/
char ch;
clrscr();
printf("\n Please select hand(1) else auto\n");/*选择探索方式*/
scanf("%c",&ch);
Init(); /*初始化*/
MapRand(map);/*生成迷宫*/
PrMap(map);/*显示迷宫图*/
if(ch=='1')
PeopleFind(map);/*人工探索*/
else
FindWay(map,1,1);/*系统自动从下标1,1的地方开始探索*/
Result();/*输出结果*/
Close();
}
void Init(void)/*图形初始化*/
{
int gd=DETECT,gm;
initgraph(&gd,&gm,"c:\\tc");
}
void DrawPeople(int *x,int *y,int n)/*画人工控制图*/
{/*如果将以下两句注释掉,则显示人工走过的路径,*/
setfillstyle(SOLID_FILL,WHITE); /*设置白色实体填充样式*/
bar(100+(*y)*15-6,50+(*x)*15-6,100+(*y)*15+6,50+(*x)*15+6);
/*恢复原通路*/
switch(n)/*判断x,y的变化,8个方向的变化*/
{
case 1: (*x)--;break; /*上*/
case 2: (*x)--;(*y)++;break ;/*右上*/
case 3: (*y)++;break; /*右*/
case 4: (*x)++;(*y)++;break; /*右下*/
case 5: (*x)++;break; /*下*/
case 6: (*x)++;(*y)--;break; /*左下*/
case 7: (*y)--;break; /*左*/
case 8: (*x)--;(*y)--;break; /*左上*/
}
setfillstyle(SOLID_FILL,RED);/*新位置显示探索物*/
bar(100+(*y)*15-6,50+(*x)*15-6,100+(*y)*15+6,50+(*x)*15+6);
}
void PeopleFind(int (*map)[N])/*人工手动查找*/
{
int x,y;
char c=0;/*接收按键的变量*/
x=y=1;/*人工查找的初始位置*/
setcolor(11);
line(500,200,550,200);
outtextxy(570,197,"d");
line(500,200,450,200);
outtextxy(430,197,"a");
line(500,200,500,150);
outtextxy(497,130,"w");
line(500,200,500,250);
outtextxy(497,270,"x");
line(500,200,450,150);
outtextxy(445,130,"q");
line(500,200,550,150);
outtextxy(550,130,"e");
line(500,200,450,250);
outtextxy(445,270,"z");
line(500,200,550,250);
outtextxy(550,270,"c");/*以上是画8个方向的控制介绍*/
setcolor(YELLOW);
outtextxy(420,290,"Press 'Enter' to end");/*压回车键结束*/
setfillstyle(SOLID_FILL,RED);
bar(100+y*15-6,50+x*15-6,100+y*15+6,50+x*15+6);/*入口位置显示*/
while(c!=13)/*如果按下的不是回车键*/
{
c=getch();/*接收字符后开始各个方向的探索*/
if(c=='w'&&map[x-1][y]!=1)
DrawPeople(&x,&y,1);/*上*/
else
if(c=='e'&&map[x-1][y+1]!=1)
DrawPeople(&x,&y,2);/*右上*/
else
if(c=='d'&&map[x][y+1]!=1)
DrawPeople(&x,&y,3);/*右*/
else
if(c=='c'&&map[x+1][y+1]!=1)
DrawPeople(&x,&y,4);/*右下*/
else
if(c=='x'&&map[x+1][y]!=1)
DrawPeople(&x,&y,5);/*下*/
else
if(c=='z'&&map[x+1][y-1]!=1)
DrawPeople(&x,&y,6); /*左下*/
else
if(c=='a'&&map[x][y-1]!=1)
DrawPeople(&x,&y,7); /*左*/
else if(c=='q'&&map[x-1][y-1]!=1)
DrawPeople(&x,&y,8); /*左上*/
}
setfillstyle(SOLID_FILL,WHITE); /*消去红色探索物,恢复原迷宫图*/
bar(100+y*15-6,50+x*15-6,100+y*15+6,50+x*15+6);
if(x==N-2&&y==N-2)/*人工控制找成功的话*/
yes=1; /*如果成功标志为1*/
}
void WayCopy(int (*oldmap)[N],int (*map)[N])/*拷贝迷宫数组 */
{
int i,j;
for(i=0;i<N;i++)
for(j=0;j<N;j++)
oldmap[i][j]=map[i][j];
}
int FindWay(int (*map)[N],int i,int j)/*递归找路*/
{
if(i==N-2&&j==N-2)/*走到出口*/
{
yes=1;/*标志为1,表示成功*/
return;
}
map[i][j]=1;/*走过的地方变为1*/
WayCopy(oldmap,map); /*拷贝迷宫图*/
if(oldmap[i+1][j+1]==0&&!yes)/*判断右下方是否可走*/
{
FindWay(oldmap,i+1,j+1);
if(yes)/*如果到达出口了,再把值赋给显示路线的way数组,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具体路线是从最后开始保存*/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1][j]==0&&!yes)/*判断下方是否可以走,如果标志yes已经是1也不用找下去了*/
{
FindWay(oldmap,i+1,j);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j+1]==0&&!yes)/*判断右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j+1);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1][j]==0&&!yes)/*判断上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1,j);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1][j+1]==0&&!yes)/*判断右上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1,j+1);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1][j-1]==0&&!yes)/*判断左下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1,j-1);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j-1]==0&&!yes)/*判断左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j-1);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WayCopy(oldmap,map);
if(oldmap[i-1][j-1]==0&&!yes)/*判断左上方是否可以走*/
{
FindWay(oldmap,i-1,j-1);
if(yes)
{
way[wayn][0]=i;
way[wayn++][1]=j;
return;
}
}
return;
}
void MapRand(int (*map)[N])/*开始的随机迷宫图*/
{
int i,j;
cleardevice();/*清屏*/
randomize(); /*随机数发生器*/
for(i=0;i<N;i++)
{
for(j=0;j<N;j++)
{
if(i==0||i==N-1||j==0||j==N-1)/*最外面一圈为墙壁*/
map[i][j]=1;
else
if(i==1&&j==1||i==N-2&&j==N-2)/*出发点与终点表示为可走的*/
map[i][j]=0;
else
map[i][j]=random(2);/*其它的随机生成0或1*/
}
}
}
void PrMap(int (*map)[N])/*输出迷宫图*/
{
int i,j;
for(i=0;i<N;i++)
for(j=0;j<N;j++)
if(map[i][j]==0)
{
setfillstyle(SOLID_FILL,WHITE);/*白色为可走的路*/
bar(100+j*15-6,50+i*15-6,100+j*15+6,50+i*15+6);
}
else
{
setfillstyle(SOLID_FILL,BLUE);/*蓝色为墙壁*/
bar(100+j*15-6,50+i*15-6,100+j*15+6,50+i*15+6);
}
}
void Find(void)/*找到通路*/
{
int i;
setfillstyle(SOLID_FILL,RED);/*红色输出走的具体路线*/
wayn--;
for(i=wayn;i>=0;i--)
{
bar(100+way[i][1]*15-6,50+way[i][0]*15-6,100+
way[i][1]*15+6,50+way[i][0]*15+6);
sleep(1);/*控制显示时间*/
}
bar(100+(N-2)*15-6,50+(N-2)*15-6,100+
(N-2)*15+6,50+(N-2)*15+6); /*在目标点标红色*/
setcolor(GREEN);
settextstyle(0,0,2);/*设置字体大小*/
outtextxy(130,400,"Find a way!");
}
void NotFind(void)/*没找到通路*/
{
setcolor(GREEN);
settextstyle(0,0,2);/*设置字体大小*/
outtextxy(130,400,"Not find a way!");
}
void Result(void)/*结果处理*/
{
if(yes)/*如果找到*/
Find();
else/*没找到路*/
NotFind();
getch();
}
void Close(void)/*图形关闭*/
{
closegraph();
}

❹ 面向方面编程的比较

为了说明更实用的使用 AOP 的方法,我们将创建一个应用程序,从名为 ContactService.Service 的 Web 服务接收 people对象的集合。在 .NET 开发中使用 Web 服务的最常见方法是调用返回 XML 的 Web 服务,该服务通过框架自动反序列化为一个对象。这些对象仅包含数据而不包含任何行为。在 .NET Framework 2.0 中,通过使用 partial 关键字并创建行为,能够对这些自动代码生成的对象添加功能。但是在一些 Web 服务或代理对象之间重用某个特定行为时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如前所述,多数情况下,共享的公共行为将包含在一个抽象类中,其他所有类从该类继承。但是,我们不能使 Web 服务对象继承功能。借此良机,通过这个问题说明 AOP 功能如何强大。
我们的应用程序用于显示联系人信息。最初它的用途是显示信息,但是需要添加某些行为。为了查看代码示例,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称为 TheAgileDeveloper.ContactService 的虚拟目录。该目录必须指向 TheAgileDeveloper.ContactService 项目在本地计算机上的位置。
注 通过 http://localhost/TheAgileDeveloper.ContactService 可以访问此项目,这一点很重要。
图 1. 应用程序屏幕快照。
应用程序有一个视图,它是一个名为 MainForm 的 WinForm,用于显示左侧 ListView 中 Web 服务返回的联系人对象。选定一个联系人时,名字、姓氏和 Web 页将显示在右侧的文本框中。载入 MainForm 时,它调用 ServiceManager 类来获取联系人信息。下列 ServiceManager 类乍看起来似乎没有添加任何值,只不过在窗体和 Web 服务之间添加了另一层。但是,它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在 Web 服务中添加新功能的位置,而不用重复代码。另一个优点是,它将 Web 服务的“足迹”抽象出来,并从整个应用程序中移除出去。
Public Class ServiceManager
Public Shared Function GetAllContacts()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Dim service As ContactService.Service = New ContactService.Service
Dim contacts()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 service.GetAllContacts
Return contacts
End Function
Public Shared Sub SaveContact(ByVal contact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Dim service As ContactService.Service = New ContactService.Service
service.SaveContact(contact)
End Sub
End Class
请查看 TheAgileDeveloper.Client 项目中的 Reference.vb 文件。它是在导入 ContactService 的 Web 引用时通过 wsdl.exe 创建的。它从 WSDL 自动生成以下 Contact 类。
'<remarks/>
<System.Xml.Serialization.XmlTypeAttribute(_
[Namespace]:=http://。。。。。/TheAgileDeveloper.ContactService/Service1 _ )> _
Public Class Contact
'<remarks/>
Public Id As Integer
'<remarks/>
Public FirstName As String
'<remarks/>
Public LastName As String
'<remarks/>
Public WebSite As String
End Class
注意,Contact对象只处理数据,而且我们不想以任何方式编辑该代码,因为 wsdl.exe 会为我们自动生成,所以下一次生成时更改将丢失。我想引入行为,这样就能够通过调用名为 Save 的方法保存对象,这很容易通过一个混入 来完成。混入 是多继承的翻版,只是它有局限性,例如只能混入接口实现。我们使用的 Encase 框架包含一个 Encaser 类,它负责接收并包装一个对象。包装对象的行为实际上意味着创建新的对象,在本例中就是新的 Contact 对象,它包含配置的混入和切点。
为了创建允许在 Contact对象上调用 Save 方法的混入,需要指定一个接口,我称之为 ISavable。实际混入对象的就是 ISavable 接口。我们需要在另一个称为 ContactSave 的新类中实现该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aveable
Sub Save()
End Interface
Public Class ContactSave
Implements ISavable
Public Contact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Public Sub Save() Implements ISavable.Save
ServiceManager.SaveContact(Me.Contact)
End Sub
End Class
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混入 Contact对象中 ContactSave 实现的适当位置是 ServiceManager。我们能够混入这个行为,但是不更改任何客户端代码(即,MainForm),因为应用混入后,结合 Contact 和 ContactSave 的新 Contact对象仍然保持为最初的 Contact 类型。以下代码是经过更改的 ServiceManager 的 GetAllContacts 方法,它处理混入行为。
Public Shared Function GetAllContacts()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Dim service As ContactService.Service = New ContactService.Service
Dim contacts() As ContactService.Contact = service.GetAllContacts
'//Wrap each contact object
For i As Integer = 0 To contacts.Length-1
'//Create a new instance of the
'//encaser responsible for wrapping our object
Dim encaser As encaser = New encaser
'//Add mixin instance of ContactSave
Dim saver As ContactSave = New ContactSave
encaser.AddMixin(saver)
'//Creates a new object with
'//Contact and ContactSave implementations
Dim wrappedObject As Object = encaser.Wrap(contacts(i))
'//Assign our new wrapped contact object
'//to the previous contact object
contacts(i) = DirectCast(wrappedObject, _
ContactService.Contact)
'//Notice the wrapped object is still the same type
'//Assign the new wrapped Contact object to
'//target field of the ContactSave mixed in
saver.Target = contacts(i)
Next
Return contacts
End Function

❺ 什么叫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如果能够找到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借用别人的经验来解决我所碰到的这些问题;但我的身边都没有这样的一位师傅能够指导我,我也就只能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我现在用的解决办法就是“碰到看不懂的,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停下来想一下,按照前后章节的联系,来尝试着努力分析这些编程语句的含义、用法,多看几遍,尝试着写写”,一定要把这些问题给弄明白,不要做一个糊糊涂涂的程序员。这就是我所谓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前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指导自己,但是真正的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段时间在学习编程语言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差不多有2个月了吧,对于这门语言的认识还是寥寥,总结了这两个月以及以前的很多学习方法,发现了自己在碰到问题不理解的时候,就跳过去,从来不去努力的尝试理解,争取弄明白,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学习,所以学的东西没有多久就不明白,更不用说应用了;这个短句,最关键的还是最后的两个字“脚印”,让那些不明白的,有难度的东西成为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就是为了能够留下这些脚印,能够在自己以后走过的每段路上都能够看到经历的变化,印象深刻。现在我不打算赶所谓的“学习进度”,我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这些知识点一丝不苟的弄明白,学会,学会应用;同时在英语学习上面也不那样潦潦草草的过,学一个单词是一个单词,不要再做糊涂虫,看似很努力,结果没有任何的收获;每天能够记住几个就记住几个。要将学会的记住的,拿出来应用一下。现在才真正地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句话有所认识,认识的还不算晚;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停下来努力的尝试分析,寻找办法解决。

❻ 有哪个地图可以随意标记并且可以保存的

想要在地图上随意进行标记并且可以保存的,推荐您使用“地图慧”。地图慧为用户提供了交互映射工具。用户可以在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编程经验的情况下,快速将excel表格数据转换成地图。

它可以免费标记多个点,它也可以将标点符号划分为区域,可根据业务需要自由绘制,也可按行政区划分;它还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区域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域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如下图所示

(6)编程zuji扩展阅读

地图慧提供2大类(统计地图、业务地图)免费地图模板供用户选择,既有常见的分段填色、等级符号、柱状/饼状、脚印地图等统计地图,又有基于点、线、面形式的标记地图、线路地图、区划管理等业务地图。

同时,支持用户将制作的地图快速分享至各种社交平台,或将动态地图嵌入自己的网站及PPT/Word中。

❼ 探寻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名人足迹

1、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

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还是一名出色的密码专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帮助盟军破解德国纳粹着名的密码系统Enigma,为盟军在二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由软件的精神领袖:理乍得·斯托曼

是GNU项目和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作为一个着名的黑客,他的主要成就包括Emacs及后来的GNU Emacs,GNU C 编译器及GDB 调试器。他编写的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PL)是世上最广为采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为left观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最大的影响是为自由软件运动竖立道德、政治及法律框架。他被许多人誉为当今自由软件的斗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固执、观点落伍。

3、王安:计算机磁记录发明人

王安博士是美籍华人,于1920年在上海市出生,至交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后,由政府选派赴美至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8岁时发明了磁记录/磁圈记忆(CoreMemory),开计算机大容量存储之先河。首创文字处理系统(WPS),制造出第一台中文电脑,在美国纪念“自由女神”100周年仪式上,王安被评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1988年,美国发明家纪念馆也将王安列为继爱迪生等人之后的第69位伟大发明家。

4、计算机语言之母格蕾丝·霍波

格蕾丝·霍波190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中产家庭。1952年,她事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编译程序A-O,1959年,她领导的一个工作委员会,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商用编程语言COBOL。

1971年,为了纪念现代数字计算机诞生25周年,美国计算机学会特别设立了“格蕾丝霍波奖”,颁发给当年最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因此,“霍波奖"正是全球电脑界少年英雄”的标志。

5、电子计算机之父一冯.诺依曼

美籍匈牙利裔学者约翰冯诺依曼(JohnVnNeumann,1903-1957)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报告即计算机史上着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并明确提出计算机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❽ 跪求英语翻译!!!

设立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的AEMK公司是一家多用途、高速机器人系统的创新供应商。该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将长达五年的滑铁卢大学有关超高速机器人研究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公司总裁、身为滑铁卢大学教授的阿米尔卡捷普说:“公司致力于打造最具性价比的机器人,即产品具有简单集成和低维护成本的特性,并配以卓越的客户服务。”
相对于传统的取放式机器人,AEMK公司的机器人采用拉电缆代替刚性连接以降低运动惯性和机械设备的成本。这也意味着只需要很少的维护就可以确保高重复性。由于该产品的高成本效益,AEMK的机器人被用于劳动密集型的作业,诸如食品和包装行业或自动化仓库,这些行业具有高资本成本障碍来纳用自动化设备。

台达波特(DELTABOT):以个人电脑为平台的取放式机器人
这些三轴及四轴型号的超高速机器人被命名为台达波特。他们每分钟有能力完成超过120次的取放,并被证明在高速组装、自动检测及包装应用上十分高效。台达波特利用被动电缆控制末端效应器的运动。这样的设计使得该机器人的工作区可以很容易的适应任何应用的需要。另外,外观上的直线设计使得台达波特完美的适用于具有严格卫生规范的食品行业。台达波特的个人电脑平台配备可伸缩规模的表现更使其具有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控制水平的能力,该型号同时装备有内嵌CX1010电脑的倍福控制平台,TWINCAT PLC自动化软件,EtherCAT I/O终端及AX5000伺服驱动器. 卡捷普说:“在选择采用CX1010作为台达波特的控制中心时,其超高的性价比是使我们做出该决定的关键原因。我们想为控制器寻找一个最小的器件,并同时达到最大的程序设计灵活性。”他又补充:“台达波特的基本构造以CX1010为代表,但我们也可以采用CX1020或CX1030来轻松的提高产品性能,这是一个综合前景里可做的选择。”

以嵌入式电脑代替两个电脑控制器
之前的台达波特控制器都是基于个人电脑的, 但是功能不如此强大,也不如此灵活。倍福的嵌入式电脑取代了原来使用两台电脑的构架,即一台电脑作为实时机器人控制器,另一台电脑生成机器人的路径,运行人机界面并与视觉系统或其他所需的程序相连接。卡捷普说:“前一代系统的最大缺点就是其交流方面的不可靠、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的困难性和低扫描时间。”

❾ 自学编程好还是专业老师指导的好

这个看个人能力了,如果你没有基础最好还是先学学再说吧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学就能学的了的,还要有一定的机缘的,有些人学可能很感兴趣,越是复杂自己越感兴趣,甚至觉得有趣。
但是有些人可刚了解就感觉难,自己理解不了其中的逻辑性,基本入门都很难,就容易放弃自己的初衷,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个人觉得前期入门你可以先自学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如果你理解不透了,而且还想继续,个人建议你还是找个辅导班速成,可能有个老师一点你,你可能就懂了,但是自己去理解可能就比较费劲了。
为了节省时间,加速入门,个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人还是建议你报班,你入门之后,提升学习能力,以后需要在不断实践中过得东西才可以。
以后也就知道如何学习了。后面提高就主要依靠自己的自学能力了。正所谓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没必要说单独找老师指导,除非你有那样的条件,否则个人建议还是报个人多的班,相对更合理一些。

❿ C语言的经典编程例子


程序员》推荐C++ 图书三人谈

主持人:熊节(透明),《程序员》杂志编辑,C-View成员
嘉 宾:孟岩(梦魇),联想公司掌上设备事业部应用开发处任职,C-View成员。与侯捷先生合译《C++ Standard Library》一书
金尹(恶魔),上海天宇公司CTO,在《程序员》连载有“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系列文章

透明:“学C++用哪本书入门”,这是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但是哪一本书是最好的入门书?似乎很难找到答案。《C++ Primer》太厚,《Effective C++》对读者要求比较高,《Essential C++》又常常被批评为“太浅”。
其实说穿了:no silver bullet。想从一本书学会C++,那是不可能的。有朋友问我如何学C++,我会建议他先去找本数据结构书,把里面的习题全部用C++做一遍,然后再去看《Effective C++》。myan经常说“要在学习初期养成好习惯”,我对此颇不以为然。
个人认为,《Essential C++》适合作教材,《C++ Primer》适合作参考书,《Effective C++》适合作课外读物。

恶魔:很后悔当初买了《C++ Primer》。因为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它的功能效用基本是和《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重合。当然对于入门来说,它还是很不错的。但是《C++ Primer》太厚,一来导致看书极其不方便,二来系统学习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对于目前这个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来说,的确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不过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参考书。现在我以一块K3 CPU的代价把它借给了别人,希望我那位同事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益处。
如果已经具备了C基础,我建议看国内的书,例如钱能的《 C++大学教程(第二版) 》。(如果没有C的基础还是看谭浩强的C语言)。这本书对C讲得还算比较清晰,有很多习题值得一做,特别是最后的struct和union两个部分。其中的一些算法比较拖沓和繁琐(比如树和链表的遍历算法),读者可以尝试修改这些例子,作为最后对C语言的一些总结测试。

梦魇: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四五年前的情形。今天对于C++有一点认识的人,多半是从那几年就开始学C++了。那时根本没有品牌观念。从书店里找一本C++书,如果看着还算明白,就买下来。我记得那时候宛延闿、张国锋、麦中凡教授的书都受到很高的赞誉。我个人最早的一本C++书是Greg Perry的一本书,今天想起来,其实是一本打着C++旗号的C语言教程。对我作用最大的一本书是国防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书名记不得了,作者叫斯蒂芬·布莱哈。
透明:还记得以前曾批评过一本C++书,是北航出的,整本书就没有出现过class关键字。那本书,说穿了其实只是介绍了C语言和iostream库的用法,根本不能算C++。而当时我常常推荐的一本书是电子科技大学张松梅老师的C++教程。那本书,直到今天来看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唯一的缺憾就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东西已经过时了。而对于一本技术书籍来说,“过时”是最不可接受的。
总体来说,那时使用C++的人真是在“盲人摸象”。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对C++的很多细节能搞清楚,以后看到经典好书时比较容易理解;当然坏处就是概念不清,甚至都不知道C++和Visual C++、Borland C++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梦魇:整个90年代,其实大部分人对于C++的认识都似是而非。一开始是等同于Borland C++,后来是等同于Visual C++和MFC。所以一般来说,打着BC和VC旗号的书卖得很好,人们觉得这就是C++。而我比较幸运,布莱哈的那本书虽然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谈不上高超,但基本路子是对的。可能是因为原书是给UNIX程序员的培训教材,所以没有让我一开始就形成“C++ == VC++”的认识。
其实一直到1996年,我们那里搞计算机的都是唯Borland C++马首是瞻的,到了VC 4.0出来,一下子格局全变了。1997年VC5推出之后,书店里MFC书铺天盖地,学MFC的人,头抬得都比别人高一些。不过现在看来,那时候大部分的MFC书都是三流货色。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那一批程序员中间有不少被误导了。根本原因就是相对的封闭。

透明:我觉得一本书的价值有两方面:第一,教给你实用的技术;第二,促使你去思考。对于一本介绍VC(或者说MFC)使用方法的书,我根本不希望它能促使我有什么思考,所以我就一定要求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完美无瑕。我刚开始用VC的时候,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潘爱民老师翻译的《VC技术内幕》(第四版),没有受到那些“三流货色”的误导,应该说是很幸运的。

梦魇:199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开始出版“计算机科学丛书”,其中的《Thinking in C++》第一版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其实我一直不认为这本书很出色,虽然拿过一次大奖。然而我们都得承认,这本书在C++书籍领域里第一次建立了品牌观念,很多初学者开始知道,不是随便买哪一本都一样的。再往后就是2000年的《 深入浅出MFC(第二版) 》第二版,以及侯先生在《程序员》上发表的那一篇《C++/OOP大系》,加上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品牌观念深入人心,C++书籍市场终于开始逐渐与世界同步。
回想往事,我的感觉是,那个需要战战兢兢选择入门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C++初学者,大可以放心地买口碑好、自己读起来思路顺畅的书,入门不再是太大的问题。还有一些程序员已经学了几年C++,但看到今天出版的一些新书,感觉比较陌生,这也不是什么问题。侯先生经常说“凡走过必留下足迹”,所谓“走弯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具体的推荐表,就不好一概而论了。总之在我的印象里,《Essential C++》、《C++ Primer》、钱能教授的C++教程,都不错。甚至有人一上来就看Bjarne Stroustrup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只要他喜欢,也没什么不可以。

透明:我同意你的观点。不管怎么说,编程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要想对C++对象模型有深入的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串程序去看结果;要想学会OOP,也只能从项目中学。对于初学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不停地写程序,写真正有用的程序,写到有问题的时候就去查书,于是自然就会知道哪本书好哪本书不好。不过我们的教育制度能不能让大学里的学生们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表示怀疑。
以我的经验,学C++有两个门槛:入门和使用。完全看不懂C++,这是一个门槛,但是只要有一本合适的入门书,很快就能跨过。要想真正用上C++,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接触到的东西多是“玩具”,很难有实战的机会。所以经常看见有人问“C++到底能做什么”,这是C++学习中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我们都是做了相当长时间的C++程序之后才看到一些真正经典的书,也正是因为走了相当长的弯路之后才知道这些书的经典之所在。所谓弯路,我想也是一种必须的积累。就算一开始就看《Essential C++》和《C++ Primer》,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恐怕还是难有所得。

恶魔:有两句十分有道理的话,一是我大学的C语言老师说的“写程序不如说是抄程序”,另一句是一网友说的“好的设计来自借鉴,天才的设计来自剽窃”。对于我这个理性批判主义者来说,这两句话的确不太适合。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对于初学者来说,剽窃大师的作品是通向成功的最快捷径。
我个人认为,对于C++的初学者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专业领域内主要使用的特性的方向。因为C++的特性如此众多,初学者想贪多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C++的编程范式基本可以分为ADT+PP、GP和OO三个方向。对于ADT+PP范式来说,初学者的主要问题不是学习C++,而是学习C的使用。对于这样的初学者,国内的几本书还是写得比较清楚,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比如谭浩强的《C语言教程》、钱能的《C++语言大学教程》。这两本书我首推第一本,因为这一本我潜心研究了一年,这本书当中很多程序是可以剽窃的,而且可以对这些程序进行加工和提升。比如结构这一章中,它所给出的用struct来实现链表、二叉树的算法是相当蹩脚的。学习ADT+PP的初学者将这本书揣摩透以后可以尝试修改这两个程序。另外这本书的第二版稍微涉及了一些关于“类”的内容。学习ADT+PP的初学者,可以不被OO中的一些专有特性扰乱自己的思路,对于类层次扁平、无继承、无多态的程序编写是有很大好处的。

透明:你好象比较推崇国内教授写的书。现在社会上有种不好的风气:一捧就捧上天,一贬就贬下地。就好象对待谭教授的书,前几年是奉为经典,这几年又有很多人使劲批评。学C++更是有点“崇洋媚外”,总是觉得初学就应该看《Essential C++》。我看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恶魔:当然《Essential C++》也值得看看。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没有谭浩强的《C语言教程》来得好。主要原因是:第一,C++的所有特性都点到了,但是不深,看了以后会三心二意没有方向;第二,可以抄袭借鉴的例子太少。《C语言教程》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猴子吃桃、汉诺塔等等,这些例子对于刚刚涉及C/C++语言编程的人来说是学习编程很好的例子。《Essential C++》只能是前两本书看透以后,作为学习C++特性的一个过渡性的书籍。让读者真正领略到什么是C++的编程、和C编程的不同点在哪里。

透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初学者往往喜欢问“哪本书比较好”,这让我很是不解。这有点像一个刚学打篮球的人问“王治郅和科比谁比较厉害”。当然科比更厉害一些。但如果你是想学打篮球,这两个人都非常非常有资格教你,你跟谁学都能学得很强——关键不是在于你选哪个老师,而是在于你自己用多少功夫去学。

透明:回到原来话题。学会了C++的语法,能看懂C++代码之后,必须有些书来指导进阶(或者叫指点迷津)。我觉得《设计模式》很好,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些精妙的用法。不过正如我经常说的,模式带来的麻烦和好处一样多,甚至麻烦还要更多。而且,C++本身的问题使得在C++中使用GoF模式愈加麻烦。

梦魇:《Design Patterns》这本书绝对是不可以没有的,而且中英文版都不可少。最初我看中文版,说实话看不懂,但是也不觉得人家翻译得不好,所以就想,大概是原文就很难懂,加上自己水平有限。于是总是想着再找几本patterns的书来看。后来找到几本书,口碑还不错,不过水平高下,一比就出来了,还是那本《Design Patterns》最经典,最耐看。英文版出来之后,两个版本对照看,明白多了。现在觉得,其实就设计模式来讲,把这本看明白了就很不错了,不用再花费很多心思找其他的书。我现在的包里始终夹着这本书,随身携带,有备无患。
至于说设计模式的副作用,和可能带来的弊端,我的体会也挺多。不过是这样,我们想一想,究竟什么情况下设计模式可以用得很好呢?一种是有经验丰富的人引导,比如要是Robert Martin带队,你在某个地方用错了设计模式,他就会指出来,说这里不对,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弊端。对于他来说,丰富的实践经验足以支持他进行“预测型”设计。但是大部分人没这个能力,因此我们只好走第二条路和第三条路,就是“试探型”设计和“重构型”设计。遇到一个问题,你觉得用某种模式挺合适的,就大胆地用了,成功是积累经验,发现不好,出了问题了,只好改回来,那也是积累教训。这叫做“试探型”。至于重构,应该算是最有组织、成功率最高的工程化方法。先把问题“quick and dirty”地解决了,所有的暗礁都暴露出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模式优化设计。现在XP和UP都高度重视refactory,UP在Elaboration和Construction阶段都鼓励抽出专门的iterations进行重构。所以说如果组织快速的软件开发,当然比较倾向于这条路——打成功率嘛。

透明:讲到重构,我顺便说说《Refactoring》这本书的影响。从工程本身的角度来说,你所谓的“重构型设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中国的开发者(也包括我在内)往往比较冲动,比较容易相信银弹的存在。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Java中尝试过了重构的方法之后,又拿到C++中去尝试。结果发现,在Java中速度非常快的重构过程,到C++中就被减慢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C++和Java的约束条件不同。拿着Java中成功的案例直接套C++,不失败才怪。
所以,我必须说:《Refactoring》这本书很有价值。但对于C++程序员来说,它的价值是让你思考,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如果一个C++程序员没有打算迁移到Java,那么我必须告诉他:《Refactoring》这本书不是让你照着它用的,甚至不是让你去相信它的。对于C++程序员,《Refactoring》全书可以放心相信的只有第13章,其他的部分,都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

梦魇:我还要就“试探型”的方法多说两句,我觉得对于个人发展来讲,“试探”也是必不可少的,撞墙不可怕,高水平的人不都是撞出来的吗?你失败了一次,就知道这个模式有什么潜在的问题,下次再用,就会多看几步,像下棋似的。撞的多了,路数就出来了。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个感觉:用错了模式,吃了亏,再回过头去翻翻《Design Patterns》,看到人家早就指出来这个问题,不过就是那么几句话,原来看上去干巴巴的,现在觉得句句都讲到心坎上,GoF的形象马上就高大起来,还带着光环,感觉是既兴奋又懊悔。

透明:现在回头来看,我更欣赏myan推荐给我的《Designing Object-Oriented C++ Applications Using Booch Method》。这本书能够帮助C++程序员理清思路培养习惯,可惜国内没有引进。相比后来商业味浓厚的UML系列书籍,我觉得这本书对于面向对象的阐释精辟独到,至今未有能出其右者。

梦魇:刚才我们两人都说到Robert Martin,他可是我的榜样。那本1995年的《Designing Object Oriented C++ Application》,我觉得是每一个C++软件工程师都应该反复研读的书。可惜不仅国内没有引进,在国外的名气也不大。如果你觉得面向对象的那些道理你好像都明白,可就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使不上劲,那这本书就是你的最佳导师。
提到理清思路,还有一本书不得不提,就是Andrew Koenig的《Ruminations On C++》。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我学了这么多年的C++,究竟什么是C++最基本的设计理念?遇到问题我第一个直觉是什么?第一个试探型的解决方案应该具有那些特点?如果你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就应该认真地去读这本书,读完了你就有了“主心骨”。

透明:插一句话,谈谈“推荐书”的问题。入门书基本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推荐的意义也不大。而入门后的发展方向,每个人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高人”的指点。举个例子:我学C++的时候,myan还不认识我,所以也没有给我推荐书,我还是学过来了,所以即使你当时向我推荐了《Essential C++》或者《C++ Primer》,我也不会太感谢你;但在我认真研究OO的时候,你推荐Robert Martin那本书给我,对我帮助就特别大,而且我从别的地方也很难找到类似的推荐,所以我就很感谢你。
一个程序员,必须有framework的意识,要学会用framework,还要主动去分析framework(在这方面,《Design Patterns》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真正高质量、成气候的framework的书恐怕也就只有针对MFC的。从这个角度来说,MFC纵有千般不是,C++程序员都非常有必要先去用它、熟悉它、研究它,甚至借助《深入浅出MFC》这样的书来剖析它。不然,很难有framework的意识和感觉。
当然,另一个framework也很好,那就是STL。不管用不用MFC、STL,对这两个东西的掌握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最近我又在看《深入浅出MFC》,虽然已经不用MFC编程了,但帮助是一定有的。

梦魇:MFC和STL方面,我还是比较推崇侯先生的两本书《深入浅出MFC》和《STL源码解析》。
《深入浅出MFC》这本书,名气自然是大得不得了,不过也有不少人批评。其实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批评当然是少不了的,不过有的时候我看到有人评论这本书,把它跟Inside VC相比,真的是牛头不对马嘴。
你刚才其实说得很对,程序员应该有一点framework意识。而这本《深入浅出MFC》与其说是在讲MFC编程,不如说通篇是在拿MFC为例分析Application Framework的架构和脉络。所以无论你对于MFC本身是什么态度,这本书对每一个C++程序员都有很大的益处。

透明:是的。《VC技术内幕》会告诉你“DYNAMIC_CREATE这个宏怎么用”,《深入浅出MFC》则告诉你“DYNAMIC_CREATE这个宏是怎么实现的”。所以,如果你只需要在VC下写一些小应用程序,《深入浅出MFC》的价值并不太大;但是,如果你需要设计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东西(不一定是framework),MFC的设计思想就会有所帮助。

梦魇:另外,我觉得对于MFC也应该有一个公允的评价。过去是吹捧得天上有地下无,书店里铺天盖地都是MFC的书,搞得大家只知有MFC,不知有C++,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是学MFC呢,还是学C++?VC++是不是比C++更高级的语言?”MFC成了一尊神像,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得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这就是过去一两年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批评MFC的一个目的。可是现在大家视野开阔了,.NET也出来了,MFC不再是神像了,少数人就开始以贬损MFC为乐了。我觉得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什么叫好的框架?我觉得在十几年的时间能够象MFC这样保持稳定并且不断进步的框架就是好的框架。可能我们在一些具体的设计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觉得“这个地方这么设计不是更漂亮吗?”很多时候是的,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MFC成熟稳定、有十几年的成功经验,这是最了不起的东西。
另外一点,MFC中间包括着学习Win32 API编程的最佳资料。这是除了其framework方面之外的另一个亮点。我现在使用Win32 API开发,但是经常参考MFC的源代码,收获很大。

透明:STL方面,我对于剖析它的源代码兴趣并不大,毕竟里面源代码多是算法问题。所以,《STL源码剖析》我也只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我觉得这本书用来做计算机系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教材不错,不知道有没有老师乐意这样做。
对于STL,我的态度一向都是“应用至上”。不过,我一直认为SGI STL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书,一本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经典参考书,同时也是泛型技术的参考书。想知道一个算法是如何实现的,看看STL源代码就行;想知道如何使用type traits,STL源代码里面也有例子。看别人写的书,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有点挠不到痒处的感觉。SGI STL的代码写得非常漂亮,一个C++程序员如果不看看这本书,实在是可惜。

梦魇:至于STL,除了《STL源码解析》之外,我举贤不避亲,强烈推荐侯先生与我合译的那本《The C++ Standard Library》。这本书质量之高是无需怀疑的。我现在手边常备此书,随时查阅,对我帮助很大。

透明:C++和Java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没有一个专门的公司来管它,最大的弱点也是它没有一个专门的公司来管它。Java程序员在学会简单的语法之后,立刻进入SUN提供的framework,一边用这个现成的framework做实际开发,一边在开发过程中继续学习Java一些幽深的特性。而这个时候,C++程序员恐怕还在问“VC和BCB哪个好”呢。这无疑是浪费时间。

梦魇:刚才你说Java和C++的优劣,这个话题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年代永不消失的声波了。我也不想再谈这个。不过有一点我得说清楚:现在我们很多用C++的人吃了不少苦头,探过脖子去看看Java,觉得它真是太可爱了,这种印象是不准确的。另外,Java也不简单,而且会越来越庞大复杂。在很多场合,Java还不具有竞争力。至于将来如何,我看有些Java爱好者也过分乐观了,似乎计算机科学界几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借着Java的东风解决掉,恐怕没那么容易。

透明:那当然。我再次强调:No Silver Bullet。读书很重要,但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是把“行路”放在“读书”前面。尤其对于技术书籍,如果它不能帮我解决问题、不能给我带来非常实际的利益,那么我是不会去读它的。恶魔说得对,我们这个社会很快餐,我们这个行业尤其很快餐,我们也只能努力适应它。

热点内容
apache禁止访问文件 发布:2025-01-15 14:01:55 浏览:440
速腾哪个配置动力最好 发布:2025-01-15 13:56:44 浏览:901
编程做转盘 发布:2025-01-15 13:56:04 浏览:193
安卓辅助脚本如何写 发布:2025-01-15 13:42:50 浏览:123
压缩裤的穿法 发布:2025-01-15 13:39:24 浏览:314
支付宝如何设支付密码 发布:2025-01-15 13:39:24 浏览:257
ea编程入门 发布:2025-01-15 13:30:11 浏览:412
应缴费档次配置异常怎么回事 发布:2025-01-15 13:20:34 浏览:617
成都php招聘 发布:2025-01-15 13:12:16 浏览:382
怎么调用服务器数据库 发布:2025-01-15 13:06:25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