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编译系统
① Dev-C++的历史发展
C++是从c语言中发展而来的。C语言是1972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AT&TBell)的D.M.Ritchie研制成功的。它不是为了初学者设计的,而是为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的。最初它是作为写UNIX操作系统的一种工具,在贝尔实验室内部使用。后来C语言不断改进,人们发现它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优点,特别适合于写系统软件,因此C语言从实验室走向美国,从美国走向世界。到20世纪70年代,它已风靡全世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C语言都成为了计算机开发人员的基本功。
但是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用C语言编写程序渐渐显得有些吃力了。C语言是结构化和模块化的语言,它是面向过程的。在处理较小规模的程序时,程序员用C语言还是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当问题比较复杂、程序的规模比较大时,结构化程序的设计方法就显出它的不足。
为了解决软件设计的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OOP),需要设计出能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的新的语言。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由于C语言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使用如此广泛,面对程序设计方法的革命,最好的办法不是另外发明一种语言去代替它,而是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这种形式下,C++应运而生。C++是由贝尔实验室(AT&TBell)的Bjarne Stroustrup博士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C语言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
AT&TBell发布的第一个Dev-C++编译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预编译器(前端编译器),真正的Dev-C++程序是在1988年诞生的。
C++中提供丰富的STL模板库,不仅适合算法竞赛,同样适合软件开发。
② C语言的发展史
发展史:
C语言的祖先是BCPL语言。
1967年,剑桥大学的 Martin Richards 对CPL语言进行了简化,于是产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ogramming Language)语言。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语言为基础,设计出很简单且很接近硬件的B语言(取BCPL的首字母)。并且他用B语言写了第一个UNIX操作系统。
在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D.M.Ritchie 在B语言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个字母作为这种语言的名字,这就是C语言。
为了使UNIX操作系统推广,1977年Dennis M.Ritchie发表了不依赖于具体机器系统的C语言编译文本《可移植的C语言编译程序》。
1978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正式发表了C语言。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接受了89 ANSI C 为I SO C 的标准(ISO9899-1990)。
1994年,ISO修订了C语言的标准。
1995年,ISO对C90做了一些修订,即“1995基准增补1(ISO/IEC/9899/AMD1:1995)”。
1999年,ISO有对C语言标准进行修订,在基本保留原来C语言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应该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功能,尤其是对C++中的一些功能,命名为ISO/IEC9899:1999。
2001年和2004年先后进行了两次技术修正。
目前流行的C语言编译系统大多是以ANSI C为基础进行开发的,但不同版本的C编译系统所实现的语言功能和语法规则有略有差别。
③ 编译器一般由哪种语言开发
其实我在想为什么汇编语言生成一个简单的编译器后,可以用新生成的编译器再次生成编译器,例如,C语言开发C的编译器呢?
这是一个递归的思想,举个例子一看就明白了
用一个大的模具可以生成一个A模具,A模具可以做出来B模具,依次往下推,最终这个小模具可以做出来小盒子用来装东西。
第一个大模具肯定是手工做出来的第一个模具,但是有了这个大模具后,后面就可以用他自动的生成更多的模具,后面的各种模具加起来又可以造出来更精致的模具,
所以,自动第一个大模具造出来模具的时候,大模具就可以被抛弃了。
我们都知道编译程序通常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1)词法分析
2)语法分析
3)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
4)优化
5)目标代码生成
当然最难的一点就是目标代码的生成,这一阶段实现了最终的翻译,就是真正把原码翻译成可以被CPU直接计算的机器码(NativeCode)。
④ c语言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C语言的开发目标是提供一种能以简易的方式编译、处理低级存储器、产生少量的机器码以及不需要任何运行环境支持便能运行的编程语言。
以下是C语言的发展历史,由此不难看出C语言的开发过程:
1967年,剑桥大学的Martin Richards对CPL语言进行了简化,于是产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语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AT&T Bell Laboratory)的研究员Ken Thompson闲来无事,手痒难耐,想玩一个他自己编的,模拟在太阳系航行的电子游戏——Space Travel。他背着老板,找到了台空闲的机器——PDP-7。但这台机器没有操作系统,而游戏必须使用操作系统的一些功能,于是他着手为PDP-7开发操作系统。后来,这个操作系统被命名为——UNIX。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语言为基础,设计出很简单且很接近硬件的B语言(取BCPL的首字母)。并且他用B语言写了第一个UNIX操作系统。
1971年,同样酷爱Space Travel的Dennis M.Ritchie为了能早点儿玩上游戏,加入了Thompson的开发项目,合作开发UNIX。他的主要工作是改造B语言,使其更成熟。
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D.M.Ritchie 在B语言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个字母作为这种语言的名字,这就是C语言。
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高端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围绕五个研究方向,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下设五个实验室(先进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微体系结构实验室、编译与编程实验室、集成电路实验室、并行算法实验室)和四个研究组(处理器设计研究组、操作系统研究组、存储体系结构研究组、量子计算研究组)。
以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围绕超并行计算机系统和多核处理器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微处理器设计的新原理、新结构和新方法。通过研究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面向新型体系结构的模拟仿真、操作系统、应用建模和优化技术,高端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跨平台多系统虚拟化技术、大规模片上多核并行处理器设计方法、可扩展可重构处理器设计方法,并行程序设计模型、语言、编译,先进微处理器的代码生成与优化,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微体系结构可靠性设计,多核处理器的自测试、自诊断、自修复设计,VLSI测试和设计验证方法,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性能处理器设计领域的发展持续提供创新方法和关键技术。解决本领域国家急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推动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