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编译文件为什么要分段

编译文件为什么要分段

发布时间: 2024-01-28 20:50:57

1. 关于编程的问题 高分

是这样的,一个编译好的可用的可执行程序,是分段的(.data段 .bss 段 .text段详细点就网络下),而这个可执行程序在被生成之前需要先将源文件(.c 文件)编译成 .o(二进制文件),而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分段(上面所说的 .data段 .bss 段,.test 段),而你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编译时的编译选项(例如着名的编译工具 gcc, gcc -c 1.c -o 1.o ,这里的 -c 就是编译选项)配置成了 -ffunction-sections -fdata-sections 造成的,这个会把每个文件的函数部分和非局部变量单独放到一个段里,经过链接(这个过程可暂不用了解)最后相同的段组合起来就成了最后的可执行文件。你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是这种情况造成的。这个可以通过修改编译选项或链接脚本解决。

以上你的代码并没有明显的问题,只是头文件包含的这个文件我不太懂,可能是跑在特定平台上的,这不是重点,如果头文件不正确会报出函数未声明的警告,这不是导致这个情况发生的原因

解决办法:

1、最粗暴方法:换个编译器,windows 常用的编译器有 cl(也就是vc 6.0 什么的,大学时用的),Linux 操作系统(Ubuntu,Red hat,Centos ...)常用的 c 编译器就是 gcc c++ 编译器是 g++
2、修改链接脚本,因为看你的代码应该是跑在某个平台上的,而一般这种情况下会有自己的链接脚本,你可以在 .data 段中添加这样一句:*(.data*) 解决当前的 .data.align4 段无处可放的问题

再有问题再回复

2. 内存管理

在一段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限于某个部分,相应地,它所访问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

局部性原理的 分类

将编译后的目标模块装配成一个可执行程序。

可执行程序以 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

链接程序的 任务

程序的链接,可划分为:

重定位 :将逻辑地址(相对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绝对地址)的过程。

物理地址 = 逻辑地址 + 程序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程序的装入,可划分为:

任何时刻主存储器 最多只有一个作业

每个分区 大小固定不变 :分区大小相等、分区大小不等。

每个分区可以且 仅可以装入一个作业

使用 下限寄存器 上限寄存器 来保存当前作业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使用 固定分区说明表 区分各分区的状态。

分区 大小不是预先固定的 ,而是按作业(进程)的实际需求来划分的。

分区 个数也不是预先固定的 ,而是由装入的作业数决定的。

使用 空闲分区表 说明空闲分区的位置。

使用 空闲分区链 说明空闲分区的位置。

首次适应算法 过程

外部碎片:空闲内存 没有在 分配的 进程 中。

内部碎片:空闲内存 分配的 进程 中。

上次找到的 空闲分区的 下一个 空闲分区开始查找。

优点:空闲区分布均匀、查找开销较小。

缺点:缺乏大空闲区。

最佳适应算法的 过程

优点:提高内存利用率。

注意点:每次在进行空闲区的修改前,需要先进行 分区大小递增 的排序。

:将一个 进程 逻辑地址空间 分成若干个 大小相等

页框 :将 物理内存空间 分成与页大小相同的若干个 存储块

分页存储 :将进程的若干 分别装入多个 可以不相邻 页框 中。

页内碎片 :进程 最后一页 一般装不满一个页框,形成 页内碎片

页表 :记录描述页的各种数据,实现从 页号 页框号 的映射。

注意: 页内偏移量 的单位是 字节

分页地址变换指是: 逻辑地址 通过 地址变换机构 变换为 物理地址

分页地址变换的 过程

操作系统在修改或装入页表寄存器的值时,使用的是 特权级 指令。

页大小:512B ~ 4KB,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大多选择 4KB 大小的页。

页大小的 选择因素

快表也称为“转换后援缓冲”,是为了提高CPU访问速度而采用的专用缓存,用来存放 最近被访问过的页表项

英文缩写:TLB。

组成: 键和值

在TLB中找到某一个页号对应的页表项的百分比称为 TLB命中率

在TLB中找到所需要的页表项时:

有效访问时间 = 一次访问TLB 的时间 + 一次访问内存 的时间(访问内存读写数据或指令)

不能 在TLB中找到所需要的页表项时:

有效访问时间 = 一次访问TLB 的时间 + 两次访问内存 的时间(一次访问内存页表,一次访问内存读写数据或指令)

将页表再分页,形成两级或多级页表,将页表离散地存放在物理内存中。

在进程切换时,要运行的进程的页目录表歧视地址被写入 页表寄存器

在二级分页系统中,为页表再建立一个页目录表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地址映射时得到页表在物理内存中的地址,在页目录表的表项中存放了每一个 页表 在物理内存中所在的 页框号

虚拟存储器 :是指具有 请求调入功能 置换功能 ,能 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 的一种存储系统。

请求调入 :就是说,先将进程一部分装入内存,其余的部分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请求系统装入。

置换 :如果请求调入时,没有足够的内存,则由操作系统选择一部分内存中的进程内容移到外存,以腾出空间把当前需要装入的内存调入。

为了实现请求分页,需要:

保证进程正常运行的所需要的最小页框数。

最小页框数与进程的大小没有关系,它与计算机的 硬件结构 有关,取决于 指令的格式、功能和寻址方式

内存不够时,从进程本身选择淘汰页,还是从系统中所有进程中选择?:

采用什么样的算法为不同进程分配页框?:

常用的两种 置换策略 局部置换 全局置换

从分配给进程的页框数量上看,常使用的两种 分配策略 固定分配 可变分配

用新调入的页替换 最长时间没有访问 的页面。

找到 未来最晚被访问 的那个页换出。

,P为缺页率。

有效访问时间与缺页率成 正比 ,缺页率越高,有效访问时间越长,访问效率越低。

工作集 :某段时间间隔里,进程实际要访问的页的集合。

引入工作集的 目的 :降低缺页率,提高访问内存效率。

抖动 :运行进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页的换入换出,几乎不能完成任何有效果工作的状态。

抖动的 产生原因

抖动的 预防方法

在分段存储管理的系统中,程序使用 二维 的逻辑地址,一个数用来表示 ,另一个数用来表示 段内偏移量

引入分段的 目的

引入分段的 优点

进程的地址空间被划分成 若干个段

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每个段的大小由相应的逻辑信息组的长度确定, 段的大小不一样 ,每个段的逻辑地址从0开始,采用一段 连续的地址空间

系统为每个段分配一个 连续的物理内存区域 ,各个 不同的段可以离散 地放入物理内存不同的区域。

系统为 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表 ,段表的每一个表项记录的信息包括: 段号、段长和该段的基址 ,段表存放在内存中。

分段的 逻辑地址结构

段表是由操作系统维护的用于支持分段存储管理 地址映射 的数据结构。

每个进程有一个段表,段表由段表项构成。每个段表项包括: 段号、段长(段的大小)和该段的基址(段的起始地址)

若已知逻辑单元的地址为 S:D (段号:段内偏移量),求相应物理地址的步骤如下:

相同点 :分页和分段都属于 离散 分配方式,都要通过数据结构与硬件的配合来实现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 的映射。

不同点

将用户进程的逻辑空间 先划分为若干个段 每个段再划分成若干个页

进程以页为单位在物理内存中 离散 存放,每个段中被离散存放的页具有 逻辑相关性

为了实现地址映射,操作系统为 每个进程建立一个段表 ,再为 每个段建立一个页表

进程段表的段表项组成:

满足以下条件的两个块称为 伙伴

3. 8086/8088系统中,存储器为什么要分段,一个段的最大和最小各为多少字节

8086/8088系统中,存储器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存储器的管理,使得可以用16位寄存器来寻址20位的内存空间。一个段最大为64KB,最小为16B。

存储器一般用来保存程序的中间结果,为随后的指令快速提供操作数,从而避免把中间结果存入内存,再读取内存的操作。

由于存储器的个数和容量都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中间结果都存储在存储器中,所以,要对存储器进行适当的调度。根据指令的要求,管理安排适当的寄存器,避免操作数过多的传送操作。

8086/8088CPU可直接寻址1MB的存储器空间,直接寻址需要20位地址码,而所有内部寄存器都是16位的,只能直接寻址6KB,因此采用分段技术来解决。将1MB的存储空间分成若干逻辑段,每段最长64KB,最短16B。这些逻辑段在整个存储空间中可浮动。

(3)编译文件为什么要分段扩展阅读:

8086/8088CPU内部设置了4个16位段寄存器,它们分别是代码段寄存器CS、数据段寄存器DS、堆栈段寄存器SS、附加段寄存器ES、由它们给出相应逻辑段的首地址,称为“段基址”。段基址与段内偏移地址组合形成20位物理地址,段内偏移地址可以存放在寄存器中,也可以存放在存储器中。

程序较小时,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可放在一个段内,即包含在64KB之内,而当程序或数据量较大时,超过了64KB,那么可以定义多个代码段或数据段、堆栈段、附加段。

4. 操作系统页式存储管理的问题

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变换、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下面主要介绍连续分配存储管理、覆盖与交换技术以及页式与段式存储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前者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后者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成为一个空闲分区。这种技术在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t寸间;如果对占用分区中的程序进行“浮动”,则其重定位需要硬件支持。
1)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开销小。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片。但它却引入了另一种碎片——外碎片。动态分区的分区分配就是寻找某个空闲分区,其大小需大于或等于程序的要求。若是大于要求,则将该分区分割成两个分区,其中一个分区为要求的大小并标记为“占用”,而另一个分区为余下部分并标记为“空闲”。分区分配的先后次序通常是从内存低端到高端。动态分区的分区释放过程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下面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分区分配算法:
首先适配法(nr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在内存高端。但随着低端分区不断划分会产生较多小分区,每次分配时查找时间开销便会增大。
下次适配法(nex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上次分配的分区起查找(到最后{区时再从头开始},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进行分配。该算法的分配和释放的时间性能较好,使空闲分区分布得更均匀,但较大空闲分区不易保留。
最佳适配法(best-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其大小与要求相差最小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从个别来看,外碎片较小;但从整体来看,会形成较多外碎片优点是较大的空闲分区可以被保留。
最坏适配法(worst- fit):按分区在内存的先后次序从头查找,找到最大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基本不留下小空闲分区,不易形成外碎片。但由于较大的空闲分区不被保留,当对内存需求较大的进程需要运行时,其要求不易被满足。
2.覆盖和交换技术
引入覆盖(overlay)技术的目标是在较小的可用内存中运行较大的程序。这种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之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覆盖技术的原理很简单,一个程序的几个代码段或数据段,按照时间先后来占用公共的内存空间。将程序必要部分(常用功能)的代码和数据常驻内存;可选部分(不常用功能)平时存放在外存(覆盖文件)中,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不存在调用关系的模块不必同时装入到内存,从而可以相互覆盖。覆盖技术的缺点是编程时必须划分程序模块和确定程序模块之间的覆盖关系,增加编程复杂度;从外存装入覆盖文件,以时间延长换取空间节省。覆盖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以函数库方式实现或操作系统支持。
交换(swapping)技术在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以将暂时不能执行的程序送到外存中,从而获得空闲内存空间来装入新程序,或读人保存在外存中而处于就绪状态的程序。交换单位为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交换技术常用于多道程序系统或小型分时系统中,与分区式存储管理配合使用又称作“对换”或“滚进/滚出”(roll-in/roll-out)。其优点之一是增加并发运行的程序数目,并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响应时间;与覆盖技术相比交换技术另一个显着的优点是不影响程序结构。交换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换人和换出的控制增加处理器开销;程序整个地址空间都进行对换,没有考虑执行过程中地址访问的统计特性。
3.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
在前面的几种存储管理方法中,为进程分配的空间是连续的,使用的地址都是物理地址。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分散到许多不连续的空间,就可以避免内存紧缩,减少碎片。基于这一思想,通过引入进程的逻辑地址,把进程地址空间与实际存储空间分离,增加存储管理的灵活性。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两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如下:
地址空间:将源程序经过编译后得到的目标程序,存在于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内,这个范围称为地址空间。地址空间是逻辑地址的集合。
存储空间:指主存中一系列存储信息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的编号称为物理地址存储空间是物理地址的集合。
根据分配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将离散分配的管理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其中段页式存储管理是前两种结合的产物。
(1)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将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而物理内存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frame)。程序加载时,可将任意一页放人内存中任意一个页框,这些页框不必连续,从而实现了离散分配。该方法需要CPU的硬件支持,来实现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在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地址结构由两部构成,前一部分是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地址,如图4-2所示。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比前面所讨论的几种管理方式的最大进步是,一个程序不必连续存放。这样就便于改变程序占用空间的大小(主要指随着程序运行,动态生成的数据增多,所要求的地址空间相应增长)。缺点是仍旧要求程序全部装入内存,没有足够的内存,程序就不能执行。
2)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在页式系统中进程建立时,操作系统为进程中所有的页分配页框。当进程撤销时收回所有分配给它的页框。在程序的运行期间,如果允许进程动态地申请空间,操作系统还要为进程申请的空间分配物理页框。操作系统为了完成这些功能,必须记录系统内存中
实际的页框使用情况。操作系统还要在进程切换时,正确地切换两个不同的进程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这就要求操作系统要记录每个进程页表的相关信息。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个页式系统中,一般要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
进程页表:完成逻辑页号(本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页面号(实际内存空间)的映射。
每个进程有一个页表,描述该进程占用的物理页面及逻辑排列顺序。
物理页面表:整个系统有一个物理页面表,描述物理内存空间的分配使用状况,其数据结构可采用位示图和空闲页链表。
请求表:整个系统有一个请求表,描述系统内各个进程页表的位置和大小,用于地址转换也可以结合到各进程的PCB(进程控制块)里。
3)页式管理地址变换
在页式系统中,指令所给出的地址分为两部分:逻辑页号和页内地址。CPU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按逻辑页号通过查进程页表得到物理页框号,将物理页框号与页内地址相加形成物理地址(见图4-3)。上述过程通常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不需要软件参与。通常,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把进程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特定的寄存器中即可。一般来说,页表存储在主存之中。这样处理器每访问一个在内存中的操作数,就要访问两次内存。第一次用来查找页表将操作数的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第二次完成真正的读写操作。这样做时间上耗费严重。为缩短查找时间,可以将页表从内存装入CPU内部的关联存储器(例如,快表)中,实现按内容查找。此时的地址变换过程是:在CPU给出有效地址后,由地址变换机构自动将页号送人快表,并将此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同时进行的。若其中有与此相匹配的页号,表示要访问的页的页表项在快表中。于是可直接读出该页所对应的物理页号,这样就无需访问内存中的页表。由于关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比内存的访问速度快得多。
(2)段式存储管理
1)基本原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将程序的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这样每个进程有一个二维的地址空间。在前面所介绍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系统为整个进程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而在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则为每个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分区,而进程中的各个段可以不连续地存放在内存的不同分区中。程序加载时,操作系统为所有段分配其所需内存,这些段不必连续,物理内存的管理采用动态分区的管理方法。在为某个段分配物理内存时,可以采用首先适配法、下次适配法、最佳适配法等方法。在回收某个段所占用的空间时,要注意将收回的空间与其相邻的空间合并。段式存储管理也需要硬件支持,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程序通过分段划分为多个模块,如代码段、数据段、共享段。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源程序的一个文件,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也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的优点是:没有内碎片,外碎片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消除;便于实现内存共享。缺点与页式存储管理的缺点相同,进程必须全部装入内存。
2)段式管理的数据结构。
为了实现段式管理,操作系统需要如下的数据结构来实现进程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内存空间的映射,并跟踪物理内存的使用情况,以便在装入新的段的时候,合理地分配内存空间。
·进程段表:描述组成进程地址空间的各段,可以是指向系统段表中表项的索引。每段有段基址(baseaddress)。
·系统段表:系统所有占用段。
·空闲段表:内存中所有空闲段,可以结合到系统段表中。
3)段式管理的地址变换。
在段式管理系统中,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进程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处理器会查找内存中的段表,由段号得到段的首地址,加上段内地址,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见图4—4)。这个过程也是由处理器的硬件直接完成的,操作系统只需在进程切换时,将进程段表的首地址装入处理器的特定寄存器当中。这个寄存器一般被称作段表地址寄存器。
4.页式和段式系统的区别
页式和段式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采用离散分配方式,且都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来实现地址变换。但概念上两者也有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减少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段的长度不固定,且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系统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页式系统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标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原理作业10. 页式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特点、特点
及优劣。

答: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分区存储管理中
所产生的"零头"问题,允许把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
又可以连续运行,它允许只调入用户作业中常用部分,不常用部分
不长期驻留内存,有效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
A、划分实页:将物理内存划分成位置固定、大小相同的"块"(实页
面)。
B、划分虚页:将用户逻辑地址空间也分成同样大小的页面,成为虚
拟空间的虚页面。
C、建立页表:有时称为页面表或页面映射表(PMT)。每个作业一
张,按虚页号进行登记,其基本的内容有特征位(表示该页是否
在内存、实页号以及对应外存的地址。
D、地址变换:将虚页面的逻辑地址转化为实页面的物理地址,在程
序执行时改变为物理地址,属于作业的动态重定位,一般由地址
转换机构(硬件)完成。

特点:
允许一个作业存放在不连续的内存块中而又能保证作业连续得以运行
,既不需要移动内存中的信息,又可较好地解决零头。

优点:
a、不要求作业存放在连续的内存块中,有效地解决零头。
b、允许用户作业不是一次集中装入内存而是根据需要调入,作业中
不常用部分不长期驻留内存,而本次运行的不用部分根本就不装
入内存。
c、提供了虚存,使用户作业地址空间不再受内存可用空间大小的限
制。

缺点:
a、页式管理在内存的共享和保护方面还欠完善。
b、页面大小相同,位置不能动态增加。
c、往往需要多次缺页中断才能把所需的信息完整地调入内存。

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程序按内容或过程(函数)关系
分成段,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个用户作业或进程所包含的段对应于
一个二维线性虚拟空间,也就是一个二维虚拟存储器。段式管理程序
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然后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把段式虚拟存储地址转
化为内存中的实际地址。和页式管理一样,段式管理也采用只把那些
经常访问的段驻留内存,而把那些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不被访问的段放
在外存,待需要时自动调入内存的方法实现二维虚拟存储器。按照作
业的逻辑单位--段,来分配内存,适合程序的逻辑结构,方便用户设
计程序。

段式存储管理的工作原理:
A、采用二维地址空间,如段号(S)、页号(P)和页内单元号(D);
B、系统建两张表格每一作业一张段表,每一段建立一张页表,段表
指出该段的页表在内存中的位置;
C、地址变换机构类似页式机制,只是前面增加一项段号。

特点:
a、每一段分成若干页,再按页式管理,页间不要求连续;
b、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业,用分页方法分配管理内存;

优点:
便于段的共享和保护、段的动态增长以及动态连接。

缺点:
为了消除零头和允许段的动态增长,需要花费CPU的大量时间在内存
中移动作业的分段,而且段的大小也给外存管理带来困难。

5. 编译程序为什么有分前端和后端

随着大家对浏览器页面的视觉和交互要求越来越高,“套模板”的方式渐渐无法满足要求,这个所谓的表示层慢慢地迁移到浏览器当中去了,一大批像Angular, ReactJS之类的框架崛起,前后端分离。

后端的工程师只负责提供接口和数据,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前端取到数据后在浏览器中展示,各司其职,这种分工能够更好地节省时间,使产品的质量更好。

(5)编译文件为什么要分段扩展阅读:

GCC编译的前端将不同的高级编程语言经过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转化为与前端语言无关的统一的中间表示。有了与前端无关的中间表示,GCC的前端将不同的高级编程语言转换成这种中间表示,这就是GCC处理器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根本原因。

前端编译的主要作用,是将编写的 .java 文件 编译成 .class 文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节码文件;字节码 文件,里面包含了我们编写的 .java 代码中的运行逻辑,参数 以及 这些参数在内存中的分配。

6. 编译为什么要分阶段

编译过程分为分析和综合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划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 语义分析、 代码优化、存储分配和代码生成等六个相继的逻辑步骤。

这六个步骤只表示编译程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时间关系。编译过程既可以按照这六个逻辑步骤顺序地执行,也可以按照平行互锁方式去执行。在确定编译程序的具体结构时,常常分若干遍实现。对于源程序或中间语言程序,从头到尾扫视一次并实现所规定的工作称作一遍。

编译程序

也称为编译器,是指把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机器语言格式目标程序的翻译程序。编译程序属于采用生成性实现途径实现的翻译程序。它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而以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作为输出。编译出的目标程序通常还要经历运行阶段,以便在运行程序的支持下运行,加工初始数据,算出所需的计算结果。

热点内容
a星算法视频 发布:2025-01-22 07:55:01 浏览:878
快手安卓怎么直播 发布:2025-01-22 07:54:58 浏览:937
买服务器搭建vpn 发布:2025-01-22 07:53:21 浏览:807
路由器忘记密码如何解 发布:2025-01-22 07:38:47 浏览:153
5分钟视频编译 发布:2025-01-22 07:36:33 浏览:772
asp执行存储过程 发布:2025-01-22 07:35:55 浏览:126
镇政府搭建服务器 发布:2025-01-22 07:32:13 浏览:1000
安卓系统可以查去过哪里吗 发布:2025-01-22 07:25:05 浏览:27
三星手机怎么设置热点密码 发布:2025-01-22 07:20:11 浏览:38
Ip呼叫服务器 发布:2025-01-22 07:19:32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