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编译码
‘壹’ 信道编码都有哪些
1、信道编码的种类主要包括:线性分组码、卷积码、级联码、Turbo码和LDPC码。
2、其中分组码又分为:汉明码,格雷码,循环码(BCH码,RS码,CRC循环冗余校验码。
信道编码,也叫差错控制编码,是所有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
几十年来,信道编码技术不断逼近香农极限,波澜壮阔般推动着人类通信迈过一个又一个顶峰,信道编码在发送端对原数据添加冗余信息,这些冗余信息是和原数据相关的,再在接收端根据这种相关性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产生的差错,这些加入的冗余信息就是纠错码,用它来对抗传输过程的干扰。
(1)bch编译码扩展阅读:
作用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
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
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贰’ 纠错编码的分类
1.自动请求重发(ARQ)
采用这种方法时,当接收端检测到所接收的信息有错以后,通过反向信道向发送端要求重发原信息,直到接收端认可为止,从而达到纠正误码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纠错编解码设备简单,但需要具备反向信道,且实时性较差。
2.前向纠错(FEC)
前向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做法是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约束)。接收端按照既定的关联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可以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具体说就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码字施加一定的算法,从而发现误码并予以纠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反向信道,纠错编解码的实时性较好。缺点是纠错编解码较复杂,且纠错能力有限。
3.混合纠错(HEC)
该方式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接收端对所接收的码流中少量的误码可通过前向纠错方式进行自动纠正;而对超过前向纠正能力的误码,但能检测出来,则接收端通过反向信道请求发端重发,以此对错码加以纠正。
以上三种差错控制方式可以用图1来概括。无论采用那种纠错方法,都要在原信息中插入冗余码才能实现纠错或检错。由于前向纠错方法简单,不需要反向信道,且能实时实现。因此在实时图像通信系统中,多采用前向纠错的方法来进行对图像信号和系统控制信号的差错控制。
4.BCH纠错编码
实测表明,对图像信息进行了BCH(511,493)的纠错处理,通过增加4%的冗余度信息可以将信道误码率由10-6改善到10-9,从而确保了图像信息的可靠传输。
纠错码的实现框图如图2所示,图像数据首先被分成一个个的493比特的数据组,组与组之间空18比特,有待于插入校验位。图像数据组进入BCH纠错编码单元,按照上述的BCH(511,493)的算法,算出18位校验位。延时单元主要的目的就是补偿BCH编码所花费的时间,使得经编码输出的校验位和相应的数据刚好对齐,然后将两者复合起来形成一路经BCH纠错编码的图像信号送至多路复用单元和音频、数据信号进行多路复用。
图1差错控制方式
图2纠错编码框图
在接收端,解码器对图像进行BCH译码。在译码电路中,译码器根据18位校验信号对相应的493位图像信号进行验算,如果图像数据中有一位随机误码,则通过这样的校验可以将它们自动纠正。如果有2位,则可以将它检测出来。
5.比特交织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比特交织和前向纠错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纠错能力,如图3所示。FEC和编码交织在分组前完成,在接收端通过反交织可以使突发错误分散开来,这样,具有纠随机错误能力的纠错码能纠突发错误,这在无线或分组视频通信中特别有效。
图3FEC和比特交织
‘叁’ BCH码的编码译码
用Vn表示GF(2)域的n维线性空间,Vκ是Vn的κ维子空间,表示一个(n,κ)线性分组码。Ei=(vi1,vi2…,vin)是代表Vκ的一组基底(i=1,2,…,κ)。以这组基底构成的矩阵
称为该(n,κ)线性码的生成矩阵。对于给定的消息组m=(m1,m2,…,mκ),按生成矩阵G,m被编为mG=m1E1+m2E2+…+mκEκ
这就是线性分组码的编码规则。若
之秩为n-κ并且满足GH=0,仅当=(v1,v2,…,vn)∈n满足H=0时,才为κ中的码字。称H为(n,κ)线性分组码κ的均等校验矩阵,称H为矢量的伴随式。假设v是发送的码矢量,在接收端获得一个失真的矢量r=v+E,式中E=(e1,e2,…,en)称为错误型。由此rH=(v+e)H=eH
线性码的译码原则便以此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