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igure交叉编译
1、在源码 python2.7.3/Moles/Setup.dist 搜索zlib ,打开该模块
2、继续下去,又提示缺少zlib.h,也就是我们的交叉编译库中缺少zlib头文件和库文件
3、在http://www.zlib.net/ 下载zlib源码,交叉编译zlib
由于zlib 编译不支持--host选项,所以在zlib目录下执行如下命令
~/zlib1.2.8/# mkdir _install
~/zlib1.2.8/#CC=arm-xxxxx(你的交叉编译器) ./configure --host=./_install(最好是绝对路径,我偷懒了,这个是安装目录)
~/zlib1.2.8/# make && make install
你会在_install目录下发现include 和 lib 目录
下一步,我们回到第1步
为了防止交叉编译链污染,我们在python目录下创建otherinclude otherlib
把zlib下的include和lib下的内容分别按照对应名字拷贝过来
4.在Moles/setup 找到我们前面setup.dist那句话,添加 -L../otherlib -I../otherinclude 这个应该都懂的
直接make
5,如果你之前make distclean过了,没有setup文件,请修改setup.dist.文件,重新configure!
㈡ 交叉编译的流程是什么
采用交叉编译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嵌入式目标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供编译过程使用,因而只好将编译工程转移到高性能的主机中进行。
linux下的交叉编译环境重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目标系统的编译器gcc
2.对目标系统的二进制工具binutils
3.目标系统的标准c库glibc
4.目标系统的linux内核头文件慧模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步骤
一、下载源代码 下载包括binutils、gcc、glibc及linux内核的源代码(需要注意的是,glibc和内核源代码的版本必须与目标机上实际使用的版本保持一致),并设定shell变量PREFIX指定可执行程序的安装路径。
二、编译binutils 首先运行configure文件,并使用--prefix=$PREFIX参数指定安装路径,使用--target=arm-linux参数指定目标机类型,然后执行make install。
三、配置linux内核头文件
首先执行make mrproper进行清理工作,然后执行make config ARCH=arm(或make menuconfig/xconfig ARCH=arm)进行配置(注意,一定要在命令行中使用ARCH=arm指定cpu架构,因为缺省架构为主机的cpu架构),这一步需要根据目标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配置,笔者进行的实验中目标机为HP的ipaq-hp3630 PDA,因而设置system type为SA11X0,SA11X0 Implementations中选择Compaq iPAQ H3600/H3700。
配置完成之后,需要将内核头文件拷贝到安装目录: cp -dR include/asm-arm $PREFIX/arm-linux/include/asm cp -dR include/linux $PREFIX/arm-linux/include/linux
四、第一次编译gcc
首先运行configure文件,团闭使用--prefix=$PREFIX参数指定安装路径,使用--target=arm-linux参数指定目标机类型,并使用--disable-threads、--disable-shared、--enable-languages=c参数,然后执行make install。这一步将生成一个最简的gcc。由于编译整个gcc是需要目标机的glibc库的,它现在还不存在,因此需要首先生成一个最简的gcc,它只需要具备编译目标机glibc库的能力即可。
五、交叉编译glibc
这一步骤生成的代码是针对目标机cpu的,因此它属于一个交叉编译过程。该过程要用到linux内核头文件,默认路径为$PREFIX/arm-linux/sys-linux,因而需要在$PREFIX/arm-linux中建立一个名为sys-linux的软连接,使其内核头文件所在的include目录;或者,也可以在接下来要执行的configure命令中使用--with-headers参数指定linux内核头文件的实际路径。
configure的运行参数设置如下(因为是交叉编译,所以要将编译器变量CC设为arm-linux-gcc): CC=arm-linux-gcc ./configure --prefix=$PREFIX/arm-linux --host=arm-linux --enable-add-ons 最后,按以上配置执行configure和make install,glibc的交叉编译过程就算完成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glibc的安装路径设置为$PREFIXARCH=arm/arm-linux,如果此处设置不当,第二次编译gcc时可前或缓能找不到glibc的头文件和库。
六、第二次编译gcc
运行configure,参数设置为--prefix=$PREFIX --target=arm-linux --enable-languages=c,c++。
运行make install。
到此为止整个交叉编译环境就完全生成了。
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点、在第一次编译gcc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找不到stdio.h的错误,解决办法是修改gcc/config/arm/t-linux文件,在TARGET_LIBGCC2_CFLAGS变量的设定中增加-Dinhibit_libc和-D__gthr_posix_h。
㈢ 在ARM上运行交叉编译后的opencv文件,没有输出
一、交叉编译opencv
构造:
下载:各个库的下载可以直接搜名字到官网下载
几个关键解释:
“--prefix=” 后边跟make install时的位置,本例中,libz在make install时将安装到/usr/arm-linux-gnueabihf中
“--host=” 后边跟arm-linux表明使用的是ARM环境
有configure的才能进行configure配置
4)所有的makefile修改类似
Libz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 ./configure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shared
第二步:修改makefile,主要有下边几个,修改的时候通篇参照即可
CC=arm-linux-gnueabihf-gcc
AR=arm-linux-gnueabihf-ar rc
RANLIB=arm-linux-gnueabihf-ranlib
STRIP = arm-linux-gnueabihf-strip
如果有ARCH的话,ARCH=ARM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jpeg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CC=arm-linux-gnueabihf-gcc
第二步:参考1)中方法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png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CC=arm-linux-gnueabihf-gcc
第二步:参考1)中方法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Yasm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enable-shared --enable-static
第二步:修改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x264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CC=arm-linux-gnueabihf-gcc ./configure --enable-shared --host=arm-linux --disable-asm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第二步:修改config.mak里的参数,因为makefile要调用config.mak,所以修改方法同makefile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Libxvid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首先切换目录 #cd build/generic
第二步:#./configure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host=arm-linux --disable-assembly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ffmpeg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
./configure --enable-cross-compile --target-os=linux --cc=arm-linux-gnueabihf-gcc --arch=arm --enable-shared --disable-static --enable-gpl --enable-nonfree --enable-ffmpeg --disable-ffplay --enable-ffserver --enable-swscale --enable-pthreads --disable-yasm --disable-stripping --enable-libx264 --enable-libxvid --extra-cflags=-I/usr/arm-linux-gnueabihf/include --extra-ldflags=-L/usr/arm-linux-gnueabihf/lib --prefix=/usr/arm-linux-gnueabihf
第二步:修改makefile文件
第三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第四步:将ffmpeg加入pkg-config
执行#sudo gedit /etc/bash.bashrc,在末尾加入
export LD_LIBRARY_PATH=/usr/arm-linux-gnueabihf/lib/
export PKG_CONFIG_PATH=$PKG_CONFIG_PATH:/usr/arm-linux-gnueabihf /lib/pkgconfig
export PKG_CONFIG_LIBDIR=$PKG_CONFIG_LIBDIR:/usr/arm-linux-gnueabihf /lib/
完毕后使用命令:#source /etc/bash.bashrc
或者单独使用三个export,不过寿命只在一个终端中,终端关闭时就失效。
几个关键解释:--extra-flags指向xvid的安装路径,--extra-ldflags指向x264的路径
安装cmake-gui
执行:#sudo apt-get install cmake-qt-gui
Opencv的交叉编译
第一步:修改opencv/platflrms/linux/目录下的arm-gnueabi.toolchain.cmake,将其所有删掉,写入:
set( CMAKE_SYSTEM_NAME Linux )
set( CMAKE_SYSTEM_PROCESSOR arm )
set( CMAKE_C_COMPILER arm-linux-gnueabihf-gcc )
set( CMAKE_CXX_COMPILER arm-linux-gnueabihf-g++ )
第二步:在opencv目录下新建build目录,进入build目录,执行命令:
#cmake -DCMAKE_TOOLCHAIN_FILE=../platforms/linux/arm-gnueabi.toolchain.cmake ../
这时,要保证出现:
第三步:使用cmake-gui打开CMakeCache.txt,去掉所有的无关项,修改CMAKE_INSTALL_PREFIX,来确定make install的目录
第四步:#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可能出现的错误:
opencv编译不通过,出现skip之类的,说明ffmpeg没编译好,或者其编译好了,但是pkg-config没有设置好,一定要设置好其环境
前边几步不通过的话,看看命令有没有少,或者有没有修改好makefile
在arm上使用时,一种方法时直接将编译好的opencv目录下的lib文件拷贝到开发板对应的/lib目录下,其他或者拷贝到自己指定的目录,并设置好环境变量即可使用
㈣ Linux嵌入式交叉编译工具链问题 浅谈
简介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一个由编译器、连接器和解释器组成的综合开发环境,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由binutils、gcc和glibc 3个部分组成。有时出于减小libc库大小的考虑,也可以用别的c库来代替glibc,例如uClibc、dietlibc和newlib。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包括针对目标系统的编译器gcc、目标系统的二进制工具binutils、目标系统的标准c库glibc和目标系统的Linux内核头文件。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目标平台。每个目标平台都有一个明确的格式,这些信息用于在构建过程中识别要使用的不同工具的正确版本。因此,当在一个特定目标机下运行GCC时,GCC便在目录路径中查找包含该目标规范的应用程序路径。GNU的目标规范格式为CPU-PLATFORM-OS。例如,建立基于ARM平台的交叉工具链,目标平台名为arm-linux-gnu。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制作方法
分步编译和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所需要的库和源代码,最终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
通过Crosstool脚本工具来实现一次编译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
直接通过网上(ftp.arm.kernel.org.uk)下载已经制作好的交叉编译工具链。
方法1相对比较困难,适合想深入学习构建交叉工具链的读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链,建议使用方法2或方法3构建交叉工具链。方法3的优点不用多说,当然是简单省事,但与此同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为毕竟是别人构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没有灵活性,所以构建所用的库以及编译器的版本也许并不适合你要编译的程序,同时也许会在使用时出现许多莫名的错误,建议你慎用此方法。
方法1:分步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
下载所需的源代码包
建立工作目录
建立环境变量
编译、安装Binutils
获取内核头文件
编译gcc的辅助编译器
编译生成glibc库
编译生成完整的gcc
由于在问答中的篇幅,我不能细述具体的步骤,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开源共创协议的《Linux from scratch》,网址是:linuxfromscratch dot org
。
方法2:用Crosstool工具构建交叉工具链(推荐)
Crosstool是一组脚本工具集,可构建和测试不同版本的gcc和glibc,用于那些支持glibc的体系结构。它也是一个开源项目,下载地址是kegel dot com/crosstool。用Crosstool构建交叉工具链要比上述的分步编译容易得多,并且也方便许多,对于仅仅为了工作需要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的你,建议使用此方法。
运行which makeinfo,如果不能找见该命令,在解压texinfo-4.11.tar.bz2,进入texinfo-4.11目录,执行./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完成makeinfo工具的安装
准备文件:
下载所需资源文件linux-2.4.20.tar.gz、binutils-2.19.tar.bz2、gcc-3.3.6.tar.gz、glibc- 2.3.2.tar.gz、glibc-linuxthreads-2.3.2.tar.gz和gdb-6.5.tar.bz2。然后将这些工具包文件放在新建的$HOME/downloads目录下,最后在$HOME/目录下解压crosstool-0.43.tar.gz,命
令如下:
#cd$HOME/
#tar–xvzfcrosstool-0.43.tar.gz
建立脚本文件
接着需要建立自己的编译脚本,起名为arm.sh,为了简化编写arm.sh,寻找一个最接近的脚本文件demo-arm.sh作为模板,然后将该脚本的内容复制到arm.sh,修改arm.sh脚本,具体操作如下:
# cd crosstool-0.43
# cp demo-arm.sh arm.sh
# vi arm.sh
修改后的arm.sh脚本内容如下:
#!/bin/sh
set-ex
TARBALLS_DIR=$HOME/downloads#定义工具链源码所存放位置。
RESULT_TOP=$HOME/arm-bin#定义工具链的安装目录
exportTARBALLS_DIRRESULT_TOP
GCC_LANGUAGES="c,c++"#定义支持C,C++语言
exportGCC_LANGUAGES
#创建/opt/crosstool目录
mkdir-p$RESULT_TOP
#编译工具链,该过程需要数小时完成。
eval'catarm.datgcc-3.3.6-glibc-2.3.2.dat'shall.sh--notest
echoDone.
建立配置文件
在arm.sh脚本文件中需要注意arm-xscale.dat和gcc-3.3.6-glibc-2.3.2.dat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是作为Crosstool的编译的配置文件。其中arm.dat文件内容如下,主要用于定义配置文件、定义生成编译工具链的名称以及定义编译选项等。
KERNELCONFIG='pwd'/arm.config#内核的配置
TARGET=arm-linux#编译生成的工具链名称
TARGET_CFLAGS="-O"#编译选项
gcc-3.3.6-glibc-2.3.2.dat文件内容如下,该文件主要定义编译过程中所需要的库以及它定义的版本,如果在编译过程中发现有些库不存在时,Crosstool会自动在相关网站上下载,该工具在这点上相对比较智能,也非常有用。
BINUTILS_DIR=binutils-2.19
GCC_DIR=gcc-3.3.6
GLIBC_DIR=glibc-2.3.2
LINUX_DIR=linux-2.6.10-8(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GDB_DIR=gdb-6.5
执行脚本
将Crosstool的脚本文件和配置文件准备好之后,开始执行arm.sh脚本来编译交叉编译工具。具体执行命令如下:
#cdcrosstool-0.43
#./arm.sh
经过数小时的漫长编译之后,会在/opt/crosstool目录下生成新的交叉编译工具,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arm-linux-addr2linearm-linux-g++arm-linux-ldarm-linux-size
arm-linux-ararm-linux-gccarm-linux-nm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sarm-linux-gcc-3.3.6arm-linux-objarm-linux-strip
arm-linux-c++arm-linux-gccbugarm-linux-objmpfix-embedded-paths
arm-linux-c++filtarm-linux-gcovarm-linux-ranlib
arm-linux-cpparm-linux-gprofarm-linux-readelf
添加环境变量
然后将生成的编译工具链路径添加到环境变量PATH上去,添加的方法是在系统/etc/ bashrc文件的最后添加下面一行,在bashrc文件中添加环境变量
export PATH=/home/jiabing/gcc-3.3.6-glibc-2.3.2/arm-linux-bin/bin:$PATH
至此,arm-linux下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已经完成,现在就可以使用arm-linux-gcc来生成试验箱上的程序了!
㈤ 如何交叉编译Python到ARM-Linux平台
编译sqlite
先去 http://www.sqlite.org/download.html 下载最新的sqlite源代码,我这里用的是3.5.6版本的。
我推荐使用amalgamation版本的源代码,这个代码只有几个文件而已,编译起来方便,而且据说 编译器好的话,还可能编译出更高效的代码。 我下载的是
[plain]
view plain
http://www.sqlite.org/sqlite-amalgamation-3.5.6.tar.gz
先运行以下几步:
[plain]
view plain
tar zxf sqlite-amalgamation-3.5.6.tar.gz
cd sqlite-3.5.6
./configure --host=arm-linux --prefix=/usr/local/arm/3.3.2 --enable-shared --disable-readline --disable-dynamic-extensions
以上是把sqlite解压缩,然后做一些配置,这里,我希望sqlite到时候安装到/usr/local/arm/3.3.2里,要生成动态链接库,不要readline,不要sqlite的动态扩展。
然后编辑Makefile,把CFLAG和CXXFLAG中的-g去掉,我们不用debug sqlite。
接下来就可以编译和安装sqlite了:
[plain]
view plain
make
make install
这一步就完成了sqlite的编译和安装了。
编译python
先去http://www.python.org/download/下载最新版本的python源代码,我这里下载的是:
[plain]
view plain
http://www.python.org/ftp/python/2.5.1/Python-2.5.1.tar.bz2
先把python解压缩:
[plain]
view plain
tar jxf Python-2.5.1.tar.bz2
cd Python-2.5.1
编译pc版本的语法解析器
由于在编译python的时候,需要先编译一个叫pgen的程序出来,用于生成语法解析器,所以我们要先生成一个pc版本的pgen:
[plain]
view plain
mkdir build.pc
cd build.pc
../configure
make Parser/pgen
然后ls Parser一下,应该就能看到有pgen了。
修改configure
configure在检测编译器的printf是否支持%zd的时候,如果发现是在cross compile,就直接不干活了。这还了得?
把这一部分的检测代码去掉。这段代码起始于
[plain]
view plain
echo "$as_me:$LINENO: checking for %zd printf() format support" >&5
echo $ECHO_N "checking for %zd printf() format support... $ECHO_C" >&6
if test "$cross_compiling" = yes; then
结束于
[plain]
view plain
cat >>confdefs.h <<\_ACEOF
#define PY_FORMAT_SIZE_T "z"
_ACEOF
else
echo "$as_me: program exited with status $ac_status" >&5
echo "$as_me: failed program was:" >&5
sed 's/^/| /' conftest.$ac_ext >&5
( exit $ac_status )
echo "$as_me:$LINENO: result: no" >&5
echo "${ECHO_T}no" >&6
fi
rm -f core *.core gmon.out bb.out conftest$ac_exeext conftest.$ac_objext conftest.$ac_ext
fi
把这两段以及中间的内容都删除掉就可以了。
编译arm版本的python
有了语法解析器,就可以开始编译arm版本的python了。
[plain]
view plain
mkdir ../build.arm
cd ../build.arm
../configure --prefix=/home/leojay/test/arm-system-working/rootfs --disable-ipv6 --host=arm-linux --enable-shared
先创建一个用于编译的目录build.arm,再对python做一些配置,如安装目录,不要ipv6,使用arm-linux的编译器,生成动态链接库。
修改Makefile
之后就要对Makefile做一些修改,把
[plain]
view plain
OPT= -DNDEBUG -g -O3 -Wall -Wstrict-prototypes
一行中,去掉-g,我们不要debug python,-O3改为-O2,空间紧张O2就可以了。
在
[plain]
view plain
PGEN= Parser/pgen$(EXE)
一行的下面加上
[plain]
view plain
PGEN_HOST= ../build.pc/Parser/pgen$(EXE)
表明我们在HOST上运行的pgen
在要使用PGEN的地方改为PGEN_HOST:
[plain]
view plain
$(GRAMMAR_H) $(GRAMMAR_C): $(PGEN) $(GRAMMAR_INPUT)
-$(PGEN) $(GRAMMAR_INPUT) $(GRAMMAR_H) $(GRAMMAR_C)
改为:
[plain]
view plain
$(GRAMMAR_H) $(GRAMMAR_C): $(PGEN) $(GRAMMAR_INPUT)
-$(PGEN_HOST) $(GRAMMAR_INPUT) $(GRAMMAR_H) $(GRAMMAR_C)
修改所有使用新生成的python的地方。
所有如 ./$(BUILDPYTHON) 的地方,都改为python
如:
[plain]
view plain
platform: $(BUILDPYTHON)
$(RUNSHARED) ./$(BUILDPYTHON) -E -c 'import sys ; from distutils.util import get_platform ; print get_platform()+"-"+sys.version[0:3]' >platform
改为
[plain]
view plain
platform: $(BUILDPYTHON)
$(RUNSHARED) python -E -c 'import sys ; from distutils.util import get_platform ; print get_platform()+"-"+sys.version[0:3]' >platform
这种地方比较多,大家小心修改。
修改setup.py
setup.py负责编译python的各个扩展模块。但是,由于python完全没有考虑cross compile,所以要做一些修改。
PyBuildExt类:
函数的前两行是把/usr/local加到搜索目录中,我们的cross compiler一般不会直接安装在 /usr/local里面的,所以这两行去掉:
[plain]
view plain
lib_dirs, inc_dirs的设定中,把中括号里的那些都去掉。 以下所有模块都不要:
这个函数在编译了所有的extension后,会去load这些刚编译好的extension, 但我们在i686的电脑上显然不能load,所以要跳过这些操作。 在 build_ext.build_extension(self, ext)后面直接写一个return,不做load。
for d in ['/usr/local/arm/3.3.2/include']
for d in inc_dirs + sqlite_inc_paths:
ssl, openssl, bdb, dbm, termios, nsl, ncurses, bz2, linuxaudiodev, ossaudiodev, tkinter
add_dir_to_list(self.compiler.library_dirs, '/usr/local/lib')
add_dir_to_list(self.compiler.include_dirs, '/usr/local/include')
build_extension函数:
detect_moles函数:
cmath, ctypes, _testcapi, pwd, grp, spwd, mmap, audioop, imageop, rgbimg, readline,
[plain]
view plain
由于python本身的问题,现在ctypes还不能在除i386以外的机器上运行,所以ctypes也去掉 编译sqlite的地方:
[plain]
view plain
改为:
[plain]
view plain
因为我的sqlite3安装在这里,如果这里不改的话,setup.py会在我的电脑上找sqlite
main函数:
setup函数调用的时候,把要安装的scripts那一部分去掉
之后就可以make && make install了。
附上我修改后的 Makefile 和 setup.py 供大家参考
裁减python
python完全安装后,实在是很大,所以,要把一些肯定用不上的库去掉。 所以,再附上我的裁减脚本 cleanpy.sh
注意,由于我的python程序都运行在python -OO的参数下,所有的.py和.pyc都不需要, 只要有.pyo就可以了。所以,这个脚本会把所有的.py和.pyc都删除掉。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调整。
㈥ 源代码没有configure文件只有Makefile文件怎么交叉编译 或者丛Makefile文件提取出来configure文件
configure是单独的一个程序,主要是生成Makefile文件的,Makefile不能提取configure,想要Makefile编译,执行make即可,想要交叉编译,必须修改Makefile的编译器参数
㈦ 交叉编译libnpg库 ./configure CC=mipsisa32-elf-gcc --host=mipsisa32-linux 求大神给予帮助
编译安装。关键要看configure后,屏幕上出现的那一堆内容的最末尾有没有error:
没有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至于其他的,例如warning,可以忽略。
make和make install也是一样
㈧ 在linux中安装交叉编译器时的解包问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下载
在GCC网站上( 3.3.1。可供下载的文件一般有两种形式:gcc-3.3.1.tar.gz和 2,只是压缩格式不一样,内容完全一致,下载其中一种即可。
2. 解压缩
根据压缩格式,选择下面相应的一种方式解包(以下的“%”表示命令行提示符):
% tar xzvf gcc-3.3.1.tar.gz
或者
% tar jxvf 2
新生成的gcc-3.3.1这个目录被称为源目录,用${srcdir}表示它。以后在出现${srcdir}的地方,应该用真实的路径来替换它。用pwd命令可以查看当前路径。
在${srcdir}/INSTALL目录下有详细的GCC安装说明,可用浏览器打开 ml阅读。
3. 建立目标目录
目标目录(用${objdir}表示)是用来存放编译结果的地方。GCC建议编译后的文件不要放在源目录${srcdir]中(虽然这样做也可以),最好单独存放在另外一个目录中,而且不能是${srcdir}的子目录。
例如,可以这样建立一个叫 gcc-build 的目标目录(与源目录${srcdir}是同级目录):
% mkdir gcc-build
% cd gcc-build
以下的操作主要是在目标目录 ${objdir} 下进行。
4. 配置
配置的目的是决定将GCC编译器安装到什么地方(${destdir}),支持什么语言以及指定其它一些选项等。其中,${destdir}不能与${objdir}或${srcdir}目录相同。
配置是通过执行${srcdir}下的configure来完成的。其命令格式为(记得用你的真实路径替换${destdir}):
% ${srcdir}/configure --prefix=${destdir} [其它选项]
例如,如果想将GCC 3.3.1安装到/usr/local/gcc-3.3.1目录下,则${destdir}就表示这个路径。
% ../gcc-3.3.1/configure --prefix=/usr/local/gcc-3.3.1 --enable-threads=posix --disable-checking --enable--long-long --host=i386-redhat-linux --with-system-zlib --enable-languages=c,c++,java
将GCC安装在/usr/local/gcc-3.3.1目录下,支持C/C++和JAVA语言,其它选项参见GCC提供的帮助说明。
5. 编译
% make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 安装
执行下面的命令将编译好的库文件等拷贝到${destdir}目录中(根据你设定的路径,可能需要管理员的权限):
% make install
至此,GCC 3.3.1安装过程就完成了。
6. 其它设置
GCC 3.3.1的所有文件,包括命令文件(如gcc、g++)、库文件等都在${destdir}目录下分别存放,如命令文件放在bin目录下、库文件在lib下、头文件在include下等。由于命令文件和库文件所在的目录还没有包含在相应的搜索路径内,所以必须要作适当的设置之后编译器才能顺利地找到并使用它们。
6.1 gcc、g++、gcj的设置
要想使用GCC 3.3.1的gcc等命令,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的路径${destdir}/bin放在环境变量PATH中。我不用这种方式,而是用符号连接的方式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仍然可以使用系统上原来的旧版本的GCC编译器。
首先,查看原来的gcc所在的路径:
% which gcc
在系统上,上述命令显示:/usr/bin/gcc。因此,原来的gcc命令在/usr/bin目录下。可以把GCC 3.3.1中的gcc、g++、gcj等命令在/usr/bin目录下分别做一个符号连接:
% cd /usr/bin
% ln -s ${destdir}/bin/gcc gcc33
% ln -s ${destdir}/bin/g++ g++33
% ln -s ${destdir}/bin/gcj gcj33
这样,就可以分别使用gcc33、g++33、gcj33来调用GCC 3.3.0的gcc、g++、gcj完成对C、C++、JAVA程序的编译了。同时,仍然能够使用旧版本的GCC编译器中的gcc、g++等命令。
㈨ 交叉编译时,如何链接指定路径下的库
在整个工程的configure.in文件中加入如下代码:
#configure.in
if test x$CC = xgcc; then
#AC_PATH_PROG(BLKID, blkid, [], [$PATH:/sbin])
#AC_PATH_PROG(VOLID, vol_id, [], [$PATH:/lib/udev])
AC_MSG_WARN($BLKID --------------------------------------) #code only for test
AM_CONDITIONAL(MY_CROSS_COMPILE,false)
else
#AC_PATH_PROG(BLKID, blkid, [], [/home/user-name/ltib/rootfs/sbin])
#AC_PATH_PROG(VOLID, vol_id, [], [/home/user-name/ltib/rootfs/lib])
AC_MSG_WARN($BLKID ++++++++++++++++++++++++++++++++++++++) #code only for test
AM_CONDITIONAL(MY_CROSS_COMPILE,true)
fi
在需要blkid库的Makefile.am文件中
if MY_CROSS_COMPILE
AM_CPPFLAGS = -include $(top_builddir)/config.h -I ../include \
-DLOCALEDIR=\"$(localedir)\" -I /home/user-name/ltib/rootfs/usr/include
AM_CFLAGS = -fsigned-char -I /home/user-name/ltib/rootfs/usr/include
else
AM_CPPFLAGS = -include $(top_builddir)/config.h -I ../include \
-DLOCALEDIR=\"$(localedir)\"
AM_CFLAGS = -fsigned-char
endif
lib_mount_la_LIBADD = $(LDADD_common)
LDADD_common =
if MY_CROSS_COMPILE
LDADD_common += -L$(LTIB_PATH)/rootfs/usr/lib -lblkid -luuid
else
LDADD_common += -lblkid -luuid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