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译器里使用python
LLVM后端的numba和支持大部分C++编译器作为后端的nuitka。
Python由荷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学会的Guido van Rossum于1990 年代初设计,作为一门叫做ABC语言的替代品。
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级数据结构,还能简单有效地面向对象编程。Python语法和动态类型,以及解释型语言的本质,使它成为多数平台上写脚本和快速开发应用的编程语言,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逐渐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Python解释器易于扩展,可以使用C或C++(或者其他可以通过C调用的语言)扩展新的功能和数据类型。Python 也可用于可定制化软件中的扩展程序语言。Python丰富的标准库,提供了适用于各个主要系统平台的源码或机器码。
Python是一门跨平台的脚本语言,Python规定了一个Python语法规则,实现了Python语法的解释程序就成为了Python的解释器。
简单讲,编译器就是将“一种语言(通常为高级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常为低级语言)”的程序。
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码 (source code) →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 编译器 (compiler) →目标代码(object code) →链接器(Linker) → 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
高级计算机语言便于人编写,阅读交流,维护。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直接解读、运行的。编译器将汇编或高级计算机语言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成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机器代码的等价程序。
源代码一般为高级语言 (High-level language), 如Pascal、C、C++、Java、汉语编程等或汇编语言,而目标则是机器语言的目标代码(Object code),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Machine code)。
对于C#、VB等高级语言而言,此时编译器完成的功能是把源码(SourceCode)编译成通用中间语言(MSIL/CIL)的字节码(ByteCode)。最后运行的时候通过通用语言运行库的转换,编程最终可以被CPU直接计算的机器码(NativeCode)。
‘贰’ python一般用什么编译器
Shell形式:这一种和dos一样很纠结,如下图:
Edit形式,比较灵活,建议使用:
很多学Python的新手编译器总是不太顺手,一般都会用DOS的编译器但是每次输入一小段代码,如果有错误,不能返回代码修改,只能重新重新再敲一遍。就连发现上一句话错了,也不能返回修改,而且不会自动缩进;这是可以考虑换一种编译器。其实都是属于python的开发环境方面的问题。所以,才有专业人士专门写了帖子,给你们详细解释清楚的:【整理】【多图详解】如何在Windows下开发Python:在cmd下运行Python脚本,如何使用Python Shell(command line模式和GUI模式),如何使用Python IDE。
2.看完后,搞懂开发环境后,再去,根据帖子,选个你喜欢的ide。
比如Eclips+PyDev等。帖子里面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此处不给贴地址,请自己用google搜标题,即可找到帖子地址)
‘叁’ 如何使PYTHON3.4.3使用编译器mingw32
首先,把python.exe加入PATH环境变量。
这个操作方法很容易网络到。加完了重启,然后在cmd里 任意目录下,执行:
python --version
应该返回python的版本信息。这时说明配置好了。
然后,再回去试
python setup.py build --compiler=mingw32 inst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