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交叉编译可挂载文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平台,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
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同一个体系结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同一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运行。
方法及步骤:
1、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选...
⑵ 嵌入式ARM linux操作系统中如何构建交叉开发环境
这个问题相当专业了,之前我去周立功那边了解过的。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安装:
1) 安装32位的兼容库和libncurses5-dev库
在安装交叉编译工具之前需要先安装32位的兼容库和libncurses5-dev库,安装32兼容库需要从ubuntu的源库中下载,所以需要在Linux主机系统联网的条件下,通过终端使用如下命令安装:
vmuser@Linux-host ~$sudo apt-get install ia32-libs
若Linux主机系统没有安装32位兼容库,在使用交叉编译工具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错误:
-bash: ./arm-fsl-linux-gnueabi-gcc: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在终端中使用如下命令则可以安装libncurses5-dev库。
vmuser@Linux-host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如果没有安装此库,在使用make menucofig时出现如下所示的错误:
*** Unableto find the ncurses libraries or the
*** required headerfiles.
*** 'makemenuconfig' requires the ncurses libraries.
***
Installncurses (ncurses-devel) and try again.
***
make[1]: *** [scripts/kconfig/dochecklxdialog] 错误 1
make: *** [menuconfig] 错误 2
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将交叉编译工具“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_EasyARM-iMX283.tar.bz2”文件通过U盘的方式拷贝到Linux主机的“/tmp”目录下,然后执行如下命令进行解压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vmuser@Linux-host ~$ cd /tmp
vmuser@Linux-host ~$ sudo tar -jxvf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_EasyARM-iMX283.tar.bz2 -C /opt/
vmuser@Linux-host /tmp$ # 输入vmuser用户的密码“vmuser”
执行完解压命令后,交叉编译工具链将被安装到“/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目录下。交叉编译器的具体目录是“/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arm-fsl-linux-gnueabi/bin”,为了方便使用,还需将该路径添加到PATH环境变量中,其方法为:修改“/etc/profile”文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在终端中输入如下指令
vmuser@Linux-host ~$ sudo vi /etc/profile # 若提示输入密码,则输入“vmuser”
用vi编辑器打开“/etc/profile”文件后,在文件末尾增加如下一行内容:
export PATH=$PATH:/opt/gcc-4.4.4-glibc-2.11.1-multilib-1.0/arm-fsl-linux-gnueabi/bin
文件修改并保存后,再在终端中输入如下指令,更新环境变量,使设置生效。
vmuser@Linux-host ~$source /etc/profile
在终端输入arm-fsl-linux-gnueabi-并按TAB键,如果能够看到很多arm-fsl-linux-gnueabi-前缀的命令,则基本可以确定交叉编译器安装正确,如下图所示。
⑶ 在linux中安装交叉编译器时的解包问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下载
在GCC网站上( 3.3.1。可供下载的文件一般有两种形式:gcc-3.3.1.tar.gz和 2,只是压缩格式不一样,内容完全一致,下载其中一种即可。
2. 解压缩
根据压缩格式,选择下面相应的一种方式解包(以下的“%”表示命令行提示符):
% tar xzvf gcc-3.3.1.tar.gz
或者
% tar jxvf 2
新生成的gcc-3.3.1这个目录被称为源目录,用${srcdir}表示它。以后在出现${srcdir}的地方,应该用真实的路径来替换它。用pwd命令可以查看当前路径。
在${srcdir}/INSTALL目录下有详细的GCC安装说明,可用浏览器打开 ml阅读。
3. 建立目标目录
目标目录(用${objdir}表示)是用来存放编译结果的地方。GCC建议编译后的文件不要放在源目录${srcdir]中(虽然这样做也可以),最好单独存放在另外一个目录中,而且不能是${srcdir}的子目录。
例如,可以这样建立一个叫 gcc-build 的目标目录(与源目录${srcdir}是同级目录):
% mkdir gcc-build
% cd gcc-build
以下的操作主要是在目标目录 ${objdir} 下进行。
4. 配置
配置的目的是决定将GCC编译器安装到什么地方(${destdir}),支持什么语言以及指定其它一些选项等。其中,${destdir}不能与${objdir}或${srcdir}目录相同。
配置是通过执行${srcdir}下的configure来完成的。其命令格式为(记得用你的真实路径替换${destdir}):
% ${srcdir}/configure --prefix=${destdir} [其它选项]
例如,如果想将GCC 3.3.1安装到/usr/local/gcc-3.3.1目录下,则${destdir}就表示这个路径。
% ../gcc-3.3.1/configure --prefix=/usr/local/gcc-3.3.1 --enable-threads=posix --disable-checking --enable--long-long --host=i386-redhat-linux --with-system-zlib --enable-languages=c,c++,java
将GCC安装在/usr/local/gcc-3.3.1目录下,支持C/C++和JAVA语言,其它选项参见GCC提供的帮助说明。
5. 编译
% make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 安装
执行下面的命令将编译好的库文件等拷贝到${destdir}目录中(根据你设定的路径,可能需要管理员的权限):
% make install
至此,GCC 3.3.1安装过程就完成了。
6. 其它设置
GCC 3.3.1的所有文件,包括命令文件(如gcc、g++)、库文件等都在${destdir}目录下分别存放,如命令文件放在bin目录下、库文件在lib下、头文件在include下等。由于命令文件和库文件所在的目录还没有包含在相应的搜索路径内,所以必须要作适当的设置之后编译器才能顺利地找到并使用它们。
6.1 gcc、g++、gcj的设置
要想使用GCC 3.3.1的gcc等命令,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它的路径${destdir}/bin放在环境变量PATH中。我不用这种方式,而是用符号连接的方式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仍然可以使用系统上原来的旧版本的GCC编译器。
首先,查看原来的gcc所在的路径:
% which gcc
在系统上,上述命令显示:/usr/bin/gcc。因此,原来的gcc命令在/usr/bin目录下。可以把GCC 3.3.1中的gcc、g++、gcj等命令在/usr/bin目录下分别做一个符号连接:
% cd /usr/bin
% ln -s ${destdir}/bin/gcc gcc33
% ln -s ${destdir}/bin/g++ g++33
% ln -s ${destdir}/bin/gcj gcj33
这样,就可以分别使用gcc33、g++33、gcj33来调用GCC 3.3.0的gcc、g++、gcj完成对C、C++、JAVA程序的编译了。同时,仍然能够使用旧版本的GCC编译器中的gcc、g++等命令。
⑷ 如何编译/交叉编译内核模块, Linux 2.6.
椤�build 能够编译内核树目录内的内核模块,也能够编译内核树目录外的内核模块(外部内核模块)。. 编译外部内核模块的命令: #cd <your-mole-dir>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其中<your-mole-dir> 为要编译的内核模块所在目录,<path-to-kernel> 为内核源码所在的目录。 对于发行版本的Linux ,可以用: #make -C /lib/moles/`uname -r`/build M=`pwd` 注意:使用Kbuild 之前,必须先成功编译过内核源码。 说明: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moles 作用与上面的命令一样 .以前的内核版本可以使用 #make -C <path-to-kernel> SUBDIRS=`pwd` moles. 安装外部内核模块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moles_install 默认安装目录为:/lib/moles/`uname -r`/extra ,可以通过INSTALL_MOD_PATH 宏在默认安装路径前加前缀。 例如: #make -C <path-to-kernel> INSTALL_MOD_PATH=/opt M=`pwd` moles_install 则编译后的模块会放在/opt/lib/moles/`uname -r`/extra 通过宏INSTALL_MOD_DIR 可以修改是否放在'extra' 下,例如: #make -C <path-to-kernel> INSTALL_MOD_DIR=golf M=`pwd` moles_install 则编译后的模块会放在/lib/moles/`uname -r`/golf . 编译单个文件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filename>. 其他命令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clean #make -C <path-to-kernel> M=`pwd` help.Kbuild 文件 Linux的Kbuild 会在内核模块目录下查找Kbuild 文件,如果有,则在编译时会使用该文件。示例: 假设有这么几个文件:8123_if.c 8123_if.h 8123_pci.c 8123_bin.o_shipped( 二进制的模块文件) Kbuild 文件的内容: obj-m := 8123.o 8123-y:8123_if.o 8123_pci.o 8123_bin.o Makefile的内容: #为了兼容旧版本的Kbuild ifneq($(KERNELRELEASE),) include Kbuildelse# 正常的Makefile KDIR:=/lib/moles/`uname -r`/buildall::$(MAKE) -C $(KDIR) M=`pwd` $@ # 其他targetgenbin:echo "X" > 8123_bin_shippedendif 注意,没有源码的二进制.o 文件必须以原文件名加_shipped 结尾,例如8123_bin.o_shipped,KBuild 会把8123_bin.o_shipped 复制为8123_bin.o ,然后一起编译。 应该用: ifeq ($(obj),) obj= .
⑸ Linux挂载文件
简单用法:
格式:mount [-参数] [设备名称] [挂载点]
其中常用的参数有:
复制代码
-a 安装在/etc/fstab文件中类出的所有文件系统。
-f 伪装mount,作出检查设备和目录的样子,但并不真正挂载文件系统。
-n 不把安装记录在/etc/mtab 文件中。
-r 讲文件系统安装为只读。
-v 详细显示安装信息。
-w 将文件系统安装为可写,为命令默认情况。
-t <文件系统类型> 指定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常见的有:
ext2 是linux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统
msdos MS-DOS的fat,就是fat16
vfat windows98常用的fat32
nfs 网络文件系统
iso9660 CD-ROM光盘标准文件系统
ntfs windows NT/2000/XP的文件系统
auto 自动检测文件系统
-o <选项> 指定挂载文件系统时的选项,有些也可写到在 /etc/fstab 中。常用的有:
defaults 使用所有选项的默认值(auto、nouser、rw、suid)
auto/noauto 允许/不允许以 –a选项进行安装
dev/nodev 对/不对文件系统上的特殊设备进行解释
exec/noexec 允许/不允许执行二进制代码
suid/nosuid 确认/不确认suid和sgid位
user/nouser 允许/不允许一般用户挂载
codepage=XXX 代码页
iocharset=XXX 字符集
ro 以只读方式挂载
rw 以读写方式挂载
remount 重新安装已经安装了的文件系统
loop 挂载“回旋设备”以及“ISO镜像文件”
复制代码
需要注意的是,挂载点必须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目录,这个目录可以不为空,但挂载后这个目录下以前的内容将不可用,umount以后会恢复正常。使用多个-o 参数的时候,-o 只用一次,参数之间用半角逗号隔开:
# mount –o remount,rw /
例如要挂载windows下文件系统为FAT32的D盘,一般而言在Linux下这个分区对应/dev/hda5,根据具体的分区情况会有不同,这里就以hda5来举例说明:
# mkdir /mnt/hda5 //创建hda5的目录作为挂载点,位置和目录名可自定义//
# 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一般而言,Linux会自动探测分区的文件系统,除非让你指定时,否则-t vfat 可以省掉。
# mount /dev/hda5 /mnt/hda5
这样就可以进入/mnt/hda5目录去访问分区中的资源了。
1. 为什么mount上分区后显示不了中文文件为问号/乱码?
显示问号表明你的系统中没有可识别使用的中文字体,请先安装中文字体。确保你的系统已经可以很好的显示中文。显示为乱码一般是mount默认使用的文件系 统编码和文件系统中文件的实际编码不一致造成的。要想正常显示中文文件,mount时需要用到 -o 参数里的codepage和iocharset选项。codepage指定文件系统的代码页,简体中文中文代码是936;iocharset指定字符集, 简体中文一般用cp936或gb2312。
# mount –o iocharset=gb2312 codepage=936 /dev/hda5 /mnt/hda5
一般来说 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5 /mnt/hda5 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如果这样做了以后还有问题,请尝试UTF-8编码:
# mount –o iocharset=utf8 /dev/hda5 /mnt/hda5
2. 为什么mount上去以后分区普通用户不可写?
mount时加上 –o umask=000 即可:
# mount –o umask=000, iocharset=cp936 /dev/hda5 /mnt/hda5
3. 为什么mount上去后的分区中的文件都变成短文件名了?
这是文件系统挂错的原因,将FAT32挂载成FAT16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先umount,然后用 –t vfat 重新挂载即可解决问题。
# mount –t vat /dev/hda5 /mnt/hda5
4. 如何挂载U盘和mp3?
如果计算机没有其它SCSI设备和usb外设的情况下,插入的U盘的设备路径是 /dev/sda1,用命令:
# mkdir /mnt/u
# mount /dev/sda1 /mnt/u
挂载即可。
5. 可以直接使用iso文件吗?
可以,就是mount的这一选项使得Linux下有免费虚拟光驱的说法,具体用法是:
# mkdir /mnt/iso
# mount –o loop linux.iso /mnt/iso
当然,挂载以后挂载点/mnt/iso也是只读的。
6. 如何开机自动挂载分区?
每次挂载都要输入那么长的命令的确是繁琐了些,只要将分区信息写到 /etc/fstab 文件中即可实现系统启动的自动挂载,例如对于 /dev/hda5 的自动挂载添加如下的行即可:
/dev/hda5 /mnt/hda5 vfat defaults,iocharset=cp936, rw 0 0
7. 如何挂载samba 分区?
# mkdir /mnt/share
# mount -t smbfs -o username=root,password=abc,codepage=936,iocharset=gb2312 //192.168.1.100/share /mnt/share
如果中文显示不正常请尝试UTF-8编码。当然可以写到fstab中实现自动挂载。
8. mount --bind是什么意思?
mount --bind 是将一个目录中的内容挂载到另一个目录上,用法是
# mount --bind olddir newdir
这个命令使得自己搭建的FTP要共享某个目录的时候变得特别方便。如果要取消mount用命令:
# mount --move olddir newdir
即可。
如果mount --bind 也想写入fstab中的话格式如下:
olddir newdir none bind 0 0
9. 为什么umount的时候老显示 device busy?
这是因为有程序正在访问这个设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访问该设备的程序退出以后再umount。可能有时候用户搞不清除究竟是什么程序在访问设备,如果用户不急着umount,则可以用:
# umount -l /mnt/hda5
来卸载设备。选项 –l 并不是马上umount,而是在该目录空闲后再umount。还可以先用命令 ps aux 来查看占用设备的程序PID,然后用命令kill来杀死占用设备的进程,这样就umount的非常放心了。
++++++++++++++++++++++++++++++++++++++++++++++++++++++++++++
开机挂载及/etc/fstab格式
当我们在挂载磁盘的时候,除了利用磁盘的代号之外 (/dev/hdxx) 也可以直接利用磁盘的 label 来作为挂载的磁盘挂载点喔!基本上, 就是那个 /etc/fstab 档案的设定,Label 来做为磁盘挂载的依据, 这样有好有坏:
优点:不论硬盘代号怎么变,不论您将硬盘插在那个 IDE 接口 (IDE1 或 IDE2 或 master 或 slave 等),由于系统是透过 Label ,所以,磁盘插在那个接口将不会有影响。
缺点:如果插了两颗硬盘,刚好两颗硬盘的 Label 有重复的,那就惨了~ 因为系统会无法判断那个磁盘分割槽才是正确的!
开机挂载 /etc/fstab 及 /etc/mtab:
系统挂载的一些限制:
根目录 / 是必须挂载的,而且一定要先于其它 mount point 被挂载进来。
其它 mount point 必须为已建立的目录,可任意指定,但一定要遵守必须的系统目录架构原则
所有 mount point 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挂载一次。
所有 partition 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挂载一次。
如若进行卸载,您必须先将工作目录移到 mount point(及其子目录) 之外。
复制代码
[root@linux ~]# cat /etc/fstab
# Device Mount_point filesystem parameters mp fsck
LABEL=/ / ext3 defaults 1 1 (以标头名称挂载)
/dev/hda5 /home ext3 defaults 1 2
/dev/hda3 swap swap defaults 0 0
/dev/hdc /media/cdrom auto pamconsole,exec,noauto,managed 0 0
/dev/devpts /dev/pts devpts gid=5,mode=620 0 0
/dev/shm /dev/shm tmpfs defaults 0 0
/dev/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dev/sy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复制代码
其实这个 /etc/fstab 就是将我们使用 mount 来挂载一个装置到系统的某个挂载点, 所需要下达的指令内容,将这些内容通通写到 /etc/fstab 里面去,而让系统一开机就主动挂载。 那么 mount 下达指令时,需要哪些参数?不就是‘装置代号、挂载点、档案系统类别、参数’等等, 而我们的 /etc/fstab 则加入了两项额外的功能,分别是备份指令 mp 的执行与否, 与是否开机进行 fsck 扫瞄磁盘。
前面的4个已经很熟悉了,每个档案系统还有很多参数可以加入的,例如中文编码的 iocharset=big5,codepage=950 之类的,当然还有很多常见的参数,具体可以看mount中的详细介绍,具体说一下后2个:mp和fsck。
能否被 mp 备份指令作用:
在 Linux 当中,可以利用 mp 这个指令来进行系统的备份的。而 mp 指令则会针对 /etc/fstab 的设定值,去选择是否要将该 partition 进行备份的动作呢! 0 代表不要做 mp 备份, 1 代表要进行 mp 的动作。 2 也代表要做 mp 备份动作, 不过,该 partition 重要度比 1 小。
是否以 fsck 检验扇区:
开机的过程中,系统预设会以 fsck 检验我们的 partition 内的 filesystem 是否完整 (clean)。 不过,某些 filesystem 是不需要检验的,例如虚拟内存 swap ,或者是特殊档案系统, 例如 /proc 与 /sys 等等。所以,在这个字段中,我们可以设定是否要以 fsck 检验该 filesystem 喔。 0 是不要检验, 1 是要检验, 2 也是要检验,不过 1 会比较早被检验啦! 一般来说,根目录设定为 1 ,其它的要检验的 filesystem 都设定为 2 就好了。
一般来说, 当我们编辑 /etc/fstab 后,为了避免可能的错误,通常就会以 mount -a (模拟开机自动挂载操作)这个指令来测试看看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测试动作喔!
/etc/fstab 是开机时的设定档,不过,实际 filesystem 的挂载是记录到 /etc/mtab 与 /proc/mounts 这两个档案当中的。每次我们在更动 filesystem 的挂载时,也会同时更动这两个档案喔!但是,万一发生您在 /etc/fstab 输入的数据错误,导致无法顺利开机成功,而进入单人维护模式当中,那时候的 / 可是 read only 的状态,当然您就无法修改 /etc/fstab ,也无法更新 /etc/mtab ,没关系,可以利用底下这一招:
[root@linux ~]# mount -n -o remount,rw /
加上 -n 则不更新 /etc/mtab ,加上 -o 则提供额外的参数设定。 利用这一动作,嘿嘿!您的 / 就可以读写,那么自然就能够更新档案内容了。
⑹ 如何使Linux在交叉编译工具安装配置并立即生效
#tar xvzf arm-linux-gcc-4.3.2.tar.gz -C /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写字母后面有一个空格)
第二、利用vi编辑器打开/etc/profile文件,并在下面的位置中添加一句话:pathmunge /opt/FriendlyARM//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
(注意:该处的/opt/FriendlyARM//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根据各人的交叉编译工具解压后所存放的位置而不同)
#vim /etc/profile
# Path manipulation
if [ $EUID = 0 ]; then
pathmunge /sbin
pathmunge /usr/sbin
pathmunge /usr/local/sbin
pathmunge /opt/FriendlyARM//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fi第三、执行下列的命令即可是刚才的配置生效
#source /etc/profile
最后你就可以检测自己的交叉编译环境是否安装成功。可以输入下面的命令来检查:
⑺ linux下如何把一个.c文件通过arm-none-eabi-交叉编译生成一个.bin的文件然后在qemu上运行
eabi标准的要好些,可能arm-linux-gcc就是arm-none-linux-gnueabi的一个链接
终于,郁闷已久的问题攻破了,用了三种配置交叉编译的方法,最终在开发板上实现成功了,现在想一想,有的时候真的也是运气。
之前已经试验过使用arm-linux-gcc-3.4.1配置交叉编译编译环境,配置成功了,在开发板上失败了~
后来使用脚本创建交叉编译环境(crosstool-0.43),配置成功了(这个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开发板上失败了~
⑻ 如何建立Linux交叉编译环境
从网上下载arm-linux-gcc 4.4.3的源码
2
进入Linux的终端,将当前目录设为arm-linux-gcc的下载目录,输入tar -xzf arm-linux-gcc-4.4.3.tar.gz,将文件解压,解压后会有一个opt的文件夹。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3
在/usr/local/下建立一个名为arm的文件夹,在终端中输入命令:cd /usr/local/,回车,然后再输入命令:mkdir arm,建立arm目录,并修改该文件夹的属性为rwx,输入命令:chmod 777 arm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4
将之前解压得到的opt文件压下的源码,复制到上一步中创建的arm文件夹下,在终端中输入命令:sudo cp -r /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usr/local/arm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5
到这里已经基本安装好了,到为了避免每次使用arm-linux-gcc时都要输入它所在的完整路径,所以这里我们要修改一下环境变量$PATH。在终端中输入:sudo gedit /etc/profile,打开profile文件,在最后一行加上“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4.4.3/bin”然后保存文件。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6
立即使新的环境变量生效,输入:source /etc/profile。再输入:echo $PATH查看环境变量,如图。如果不成功,则直接重新启动系统,再查看。因为之前我已经安装过了,为了演示,所以图中会有两个/usr/local/arm/4.4.3/bin。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
7
最后检查是否安装完成,输入:arm-linux-gcc -v查看版本信息,如果出现以下信息,则说明安装成功。
arm-linux-gcc交叉编译环境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