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器能够识别动态语义吗
❶ 用eclipse 编写java代码时,他为什么能自动识别语法错误及给出正确的写法这是JAVA编译器的哪种特性
这是靠eclipse自带的插件实现的,的确属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我不太了解,可能会涉及到jvm,但主要是在编译器内获取一些动态信息,如果想对java的多态进行分析就需要动态分析,即在编译时获取具体调用的类的信息。但如果是问eclipse的语法纠错,远没涉及那么高级的内容。
如果你去看eclipse文件夹下的plugins文件夹,你能找到类似org.eclipse.jdt.XXX.XXX的若干jar文件,那些包就是eclipse专门用以处理java代码分析工作的jdt插件工具包。他能抽取java代码的AST(抽象语法树),也就是编译时用到的数据结构,你若学过编译原理就知道了,反正我还没学。如果做一些java方面的逆向工程,你甚至可以引用eclipse的jdt包,将java项目的代码通过相应接口(你可以在网上找到jdt的api和实例代码)传进去,获取代码中的类,字段,方法,和更细节的信息。
而jdt中也包含检测,处理语法错误的包,可以发现并纠正语法错误。这一特点还可以用来做一些正向工程(如自修改或动生成代码)。
哦,还有,针对你的问题还要说,这点特性不是编译器的,而是编辑器eclipse的。注意,绝对是编辑器的特点!虽然涉及到语法问题,但在eclipse纠错时,还没有调用编辑器,即程序还没有编辑。只有在运行程序前eclipse才会调用编辑器。编译一次不容易,每次纠错都调用编译器的话开销太大,纠错的反应速度绝对不会像平时eclipse做的那么快。
实际上eclipse可以说就是由各种插件组成的,它本身只提供一个供各种插件运行的平台,本身功能很简单,但就是通过向jdt这样的插件包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❷ 编译器能够完成的工作是
1. 词法分析词法分析器根据词法规则识别出源程序中的各个记号(token),每个记号代表一类单词(lexeme)。源程序中常见的记号可以归为几大类:关键字、标识符、字面量和特殊符号。词法分析器的输入是源程序,输出是识别的记号流。词法分析器的任务是把源文件的字符流转换成记号流。本质上它查看连续的字符然后把它们识别为“单词”。
2. 语法分析语法分析器根据语法规则识别出记号流中的结构(短语、句子),并构造一棵能够正确反映该结构的语法树。
3.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器根据语义规则对语法树中的语法单元进行静态语义检查,如果类型检查和转换等,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法正确的结构在语义上也是合法的。
4. 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生成器根据语义分析器的输出生成中间代码。中间代码可以有若干种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与具体机器无关。最常用的一种中间代码是三地址码,它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四元式。三地址码的优点是便于阅读、便于优化。
5. 中间代码优化
优化是编译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编译器将源程序翻译成中间代码的工作是机械的、按固定模式进行的,因此,生成的中间代码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浪费。当需要生成高效目标代码时,就必须进行优化。
6. 目标代码生成
目标代码生成是编译器的最后一个阶段。在生成目标代码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指令系统、寄存器的分配以及内存的组织等。编译器生成的目标程序代码可以有多种形式:汇编语言、可重定位二进制代码、内存形式。
7 符号表管理
符号表的作用是记录源程序中符号的必要信息,并加以合理组织,从而在编译器的各个阶段能对它们进行快速、准确的查找和操作。符号表中的某些内容甚至要保留到程序的运行阶段。
8 出错处理用户编写的源程序中往往会有一些错误,可分为静态错误和动态错误两类。所谓动态错误,是指源程序中的逻辑错误,它们发生在程序运行的时候,也被称作动态语义错误,如变量取值为零时作为除数,数组元素引用时下标出界等。静态错误又可分为语法错误和静态语义错误。语法错误是指有关语言结构上的错误,如单词拼写错、表达式中缺少操作数、begin和end不匹配等。静态语义错误是指分析源程序时可以发现的语言意义上的错误,如加法的两个操作数中一个是整型变量名,而另一个是数组名等。
❸ 编译器内部使用了哪些技术
编译器是一种将高级语言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代码的工具。在编译器内部,使用了许多技术来实现代码的转换和优化。
其中一些常见的技术包括:
词法分析器(Lexer):将源代码转换为一个个标记(Token),并去除无用的空格和注释。
语法分析器(Parser):将标记转换为抽象语法树(AST),并举隐检查语正虚厅法是否正确。
语义分析器(Semantic Analyzer):对AST进行分析,检查变量、函数、类型等是否符合规范,并进行类型检查等操作。
优誉早化器(Optimizer):对生成的机器语言代码进行优化,以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代码生成器(Code Generator):将优化后的代码生成可执行的机器语言代码。
调试器(Debugger):用于调试生成的代码,可以在代码执行过程中进行断点调试、变量监视等操作。
编译器内部使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减少代码出错的概率,并方便程序员进行调试和维护。
码字不易,希望能帮到您! 求采纳...
❹ 简述将源程序编译成可执行程序的过程
一个源程序到一个可执行程序的过程:预编译、编译、汇编、链接。其中,编译是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六个部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
预编译:主要处理源代码文件中的以“#”开头的预编译指令。处理规则如下:
1、删除所有的#define,展开所有的宏定义。
2、处理所有的条件预编译指令,如“#if”、“#endif”、“#ifdef”、“#elif”和“#else”。
3、处理“#include”预编译指令,将文件内容替换到它的位置,这个过程是递归进行的,文件中包含其他文件。
4、删除所有的注释,“//”和“/**/”。
5、保留所有的#pragma 编译器指令,编译器需要用到他们,如:#pragma once 是为了防止有文件被重复引用。
6、添加行号和文件标识,便于编译时编译器产生调试用的行号信息,和编译时产生编译错误或警告是能够显示行号。
(4)编译器能够识别动态语义吗扩展阅读:
编译过程中语法分析器只是完成了对表达式语法层面的分析,语义分析器则对表达式是否有意义进行判断,其分析的语义是静态语义——在编译期能分期的语义,相对应的动态语义是在运行期才能确定的语义。
其中,静态语义通常包括:声明和类型的匹配,类型的转换,那么语义分析就会对这些方面进行检查,例如将一个int型赋值给int*型时,语义分析程序会发现这个类型不匹配,编译器就会报错。
❺ 编译器的功能是什么
1、编译器就是将“一种语言(通常为高级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常为低级语言)”的程序。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源代码 (source code) → 预处理器 (preprocessor) → 编译器 (compiler) → 目标代码 (object code) → 链接器(Linker) → 可执行程序 (executables)。
2、工作方法:
1)、首先编译器进行语法分析,也就是要把那些字符串分离出来。
2)、然后进行语义分析,就是把各个由语法分析分析出的语法单元的意义搞清楚。
3)、最后生成的是目标文件,也称为obj文件。
4)、再经过链接器的链接就可以生成最后的EXE文件了。
5)、有些时候需要把多个文件产生的目标文件进行链接,产生最后的代码。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链接。
❻ 编译器是什么。
1、 visual c++6.0 (win8系统下不好用,C/C++)-Microsoft Visual C++ ;
2、 visual studio (2005、2008、2010、2012、201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3、 win-tc非常方便:不骗你,2000/XP/7都可以用 ;
4、 Code::Blocks(win7、8都可以用);
5、 Turb C(只能编译C语言) ;
6、 gcc (GNU编译器套件) ;
7、 DEV C++;
8、 C-Free;
9、 Borland C++、WaTCom C++、Borland C++ Builder、GNU DJGPP C++、Lccwin32 C Compiler3.1、High C、My Tc等,由于C语言比较成熟,所以编程环境很多;
10、还常用souceinsight ,在工作中还用Labwindows编程,直接调试运行,不过那是有工程背景,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