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脚本作业
Ⅰ 信息技术作业!~
我们在基本配置中已经认识了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和话筒。这些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硬件",它就好比我们人类的大脑和身体,是物质的,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 键盘、鼠标和话筒都是给计算机送信号的,于是我们叫它们"输入设备",而显示器、音箱是为计算机向外界传达信息的,于是我们叫它们"输出设备"。这就好像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是给我们以视觉、听觉、嗅觉信息的,而我们的嘴、面部表情和四肢是表达我们的看法和感情的。是否还有其他的输入和输出设备呢?不但有,而且还非常多。事实上,正是各种功能各异的外围设备使我们的计算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主要的输入设备还有扫描仪、数码相机甚至影碟机,输出设备有各种打印机。
中央处理单元(CPU)
CPU这三个字母是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中央处理器"。CPU读起来省事又好记,所以,很少有人说它的中文全名了。 中央处理器,顾名思义,就是"把数据收集到一起集中进行处理的器件"。CPU是一个电子元件,直接处理计算机的大部分数据,它处理数据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台电脑性能的发挥,所以人们把CPU形象地比喻为电脑的心脏。 CPU的速度是用什么来表的呢?我们常常听人这样说:"这个CPU的主频是166兆赫兹。"CPU有主频、倍频、外频三个重要参数,它们的关系是:主频=外频×倍频,主频是CPU内部的工作频率,外频是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倍频是它们相差的倍数。CPU的运行速度通常用主频表示,以赫兹(Hz)作为计量单位。兆是10的6次方,"兆赫兹"写作"MHz"。CPU的工作频率越高,速度就越快,性能就越好,价格也就越高。目前的CPU最高工作频率已达到1500MHz以上。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在二十几年中在全世界迅速普及,主要原因是它功能的强大、操作的简便化和价格的直线下降。而计算机功能的每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由于CPU功能的大幅度改进。我们常说的286、386、486到今天的586、Pentium Ⅱ都是CPU的型号。CPU的主要生产厂商Intel公司用"80X86"系列作为自己生产的CPU名称,例如,486就是80486的简称。 90年代以后,由于其他CPU厂家的CPU型号也是用486、586来表示的,这就使很多人误以为凡是标明为486、586的CPU都是Intel公司的产品。为了与其他厂家区别开来,Intel 公司将自己的586改名为"Pentium",中文译为"奔腾"。近年来,Intel公司又相继推出了Pentium MMX和Pentium Ⅱ。CPU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相应的名称变化和计算机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着名的CPU生产厂家除了Intel公司外,还有AMD公司、Cyrix公司等,他们的CPU性能也不错,同等档次的产品价格较Intel公司的低一些。
内存与硬盘
您可能经常听别人说,某台电脑的内存不够了,硬盘太小了之类的话。这里的"不够"、"太小"都指的是它们的容量,而不是他们的数量或几何形状的大小。内存和硬盘都是计算机用来存储数据的,它们的单位就是我们刚刚谈过的"Bytes"。 那么,为什么一个叫内存,一个叫硬盘呢?我们知道,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那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内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了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 内存简称RAM,是英文Random Accessmemory的缩写。在个人计算机中,内存分为静态内存(SRAM)和动态内存(DRAM)两种,静态内存的读写速度比动态内存要快。目前市面上的内存条以"MB"为单位,比如32MB的和64MB的内存条。硬盘容量要比内存大得多,现在以"GB"为单位已属常见。当然了,内存和硬盘容量都是越大越好。可是容量越大,价钱就越高。重要的是,我们要选购够用而又不造成浪费的内存条和硬盘。如图-5所示为一块硬盘。
驱动器
要想了解软盘和光盘中的信息,就必须把他们分别插入到软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中,供计算机对上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软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都位于机箱中,只把它们的"嘴巴"露在外面,随时准备"吃进"软盘和光盘。至于硬盘,由于它是不可移动的,所以被固定于驱动器之中,也就是说,硬盘和硬盘驱动器是一体的。将软盘插入软盘驱动器时要注意方向,3.5吋盘在插入时应该使转轴面向下,金属片朝前,听到驱动器口下方的弹出按钮"喀哒"一声弹出,说明软盘插好了。取出时,应该先按一下弹出按钮,软盘会自动弹出一部分,接着将软盘抽出。现在,使用5.25吋盘的人越来越少,计算机上已很少安装5.25吋软盘驱动器。 值得注意的是,软盘驱动器的上方或下方有一个小小的指示灯,当指示灯亮时,说明计算机正在读或写这个驱动器内的软盘,硬盘驱动器的指示灯也位于主机箱前面板上,指示灯亮时,表明计算机正在读或写硬盘。驱动器指示灯亮时,不能取出相应驱动器内的软盘或关机,否则可能会对磁盘造成损坏。 一台计算机可能有不止一个软、硬盘驱动器,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采取给驱动器取名字的办法。驱动器的名字都是用单个的英文字母表示的,用A和B来表示软盘驱动器,用C、D、E来表示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一般用字母H来表示。这样,就有了我们常说的"A驱、B驱、C驱、D驱",每台计算机一般只有一个光盘驱动器,所以经常简称之为"光驱"。
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因为主机箱内的重要部件忠实的各司其职。想认识一下这些功臣吗?用螺丝刀拧下机箱壳上的螺丝,轻轻的取下机箱壳,就可以看见计算机的庐山真面目了。 如下图所示,机箱中有一块电源、一个硬盘驱动器、一个光盘驱动器、一个软盘驱动器、一块插满了电子元件的电路板--主板及带状的导
线,叫做数据线。下面我们一一介绍它们的作用。
计算机电源 如图-9所示为计算机电源。计算机内部所需电压不超过12V,而市电电压是220V。计算机电源相当于一个变压器,把220V电压转化为计算机内硬件设备所需的电压,并向各部件供电。电源上有一束各种颜色带接口的导线,它们用来与主板、软驱、光驱、硬盘、CPU风扇等部件的电源接口相连,给它们供电。
电源插座 计算机需要电才能运作。计算机机箱里有一个电源,电源上有很多导线及接口。计算机电源是给主机箱中的各个硬件设备供电的。导线及接口要分别接到主板、硬盘、光驱、软驱的电源插座上。
系统主存插槽与内存条 上文说过,内存是计算机干活的"场院",是它处理数据的地方。那么内存以何种形式存在呢? 在主板上,有专门用来安插内存条的插槽,叫做"系统主存插槽"。大部分Socket 7架构主板提供72线(白色)和168线(黑色)的内存插槽。72线插槽叫做DRAM插槽,用来插DRAM内存条;168线插槽叫做SDRAM插槽,用来插SDRAM内存条。而Slot 1架构主板上只提供168线的黑色SDRAM插槽。 通常,DRAM内存条又称作SIMM,SDRAM内存条又称做DIMM。按容量大小内存条可分为8MB、16MB、32MB、64MB等种类。您可以根据自己主板上的内存插槽类型和个数酌情增插SIMM或DIMM扩充计算机内存。
扩展槽与扩展总线 扩展槽为个人电脑提供了功能扩展的接口。它可以连接声卡、显卡等设备,并把它们的信号传给主板电路,同时,将主板的信号传递给外部设备。扩展槽成了主板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使个人电脑的用途得以扩展。扩展槽的接口有ISA、PCI、AGP三种。ISA接口用处不大,但仍不可缺少;PCI接口用途较广;AGP是新兴的3D图形加速端口。PCI扩展槽为白色,AGP和ISA扩展槽一般为黑色。 如图1-12所示为PCI扩展槽。 图1-11 PCI扩展槽 总线是主板与插到它上面的板卡的数据流通通道。有了总线,各板卡才能与主板建立联系,供计算机使用。扩展槽口中的金属线就是扩展总线,板卡插到扩展槽中时,其管脚的金属线与槽口的扩展总线相接触,就达到了信号互递的作用。扩展槽有ISA、PCI、AGP三种类型,相应的扩展总线也分为ISA、PCI和AGP三种类型。
RAM、ROM是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区别是什么?
简单地说,在计算机中,RAM 、ROM都是数据存储器。RAM 是随机存取存储器,它的特点是易挥发性,即掉电失忆。ROM 通常指固化存储器(一次写入,反复读取),它的特点与RAM 相反。ROM又分一次性固化、光擦除和电擦除重写两种类型。
RAM(Random Access Memory)的全名为随机存取记忆体,它相当于PC机上的移动存储,用来存储和保存数据的。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写,RAM通常是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程序的临时存储介质(可称作系统内存)。
不过,当电源关闭时RAM不能保留数据,如果需要保存数据,就必须把它们写入到一个长期的存储器中(例如硬盘)。正因为如此,有时也将RAM称作“可变存储器”。RAM内存可以进一步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内存(DRAM)两大类。DRAM由于具有较低的单位容量价格,所以被大量的采用作为系统的主记忆。
RAM和ROM相比,两者的最大区别是RAM在断电以后保存在上面的数据会自动消失,而ROM就不会。4~8M的RAM对于一般应用程序的运行已经足够,如果追求多媒体功能,64M的RAM容量也只能够算是基本要求。
ROM(Read Only Memory)的全名为唯读记忆体,它相当于PC机上的硬盘,用来存储和保存数据。ROM数据不能随意更新,但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取。即使是断电,ROM也能够保留数据。但是资料一但写入后只能用特殊方法或根本无法更改,因此ROM常在嵌入式系统中担任存放作业系统的用途。现在市面上主流的PDA的ROM大小是64MB以及128MB。
RAM和ROM相比,两者的最大区别是RAM在断电以后保存在上面的数据会自动消失,而ROM就不会。
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什么?
计算机系统是能按照人的要求接受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输出结果信息的机器系统。计算机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其中硬件子系统是系统赖以工作的实体,它是有关的各种物理部件的有机的结合。软件子系统由各种程序以及程序所处理的数据组成,这些程序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各个硬件部件,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工作。
硬件子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主存存储器、输人输出控制系统和各种外围设备。
软件子系统包括 系统软件 、支援软件 、应用软件 三个部分。
计算机软件(Computer Software,也称软件,软体)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
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
软件(中国大陆及香港用语,台湾作软体)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一般来讲软件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件。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而应用软件则恰好相反,不同的应用软件根据用户和所服务的领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软件并不只是包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与这些程序相关的文件一般也被认为是软件的一部分。简单的说软件就是程序加文档的集合体。
软件被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软件的正确含义应该是:
(1)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
(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
(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软件具有与硬件不同的特点:
(1)表现形式不同
硬件有形,有色,有味,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而软件无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软件大多存在人们的脑袋里或纸面上,它的正确与否,是好是坏,一直要到程序在机器上运行才能知道。这就给设计、生产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2)生产方式不同
软件是开发,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软件开发与硬件制造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这两种活动是根本不同的。
(3)要求不同
硬件产品允许有误差,而软件产品却不允许有误差。
(4)维护不同
硬件是要用旧用坏的,在理论上,软件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在软件的整个生存期中,一直处于改变(维护)状态。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系统软件使得计算机使用者和其他软件将计算机当作一个整体而不需要顾及到底层每个硬件是如何工作的。
一般来讲,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一系列基本的工具(比如编译器,数据库管理,存储器格式化,文件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验证,驱动管理,网络连接等方面的工具)。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被开发的软件。它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比如一个图像浏览器。也可以是一组功能联系紧密,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较常见的有:
文字处理软件 如WPS、Word等
信息管理软件
辅助设计软件 如AutoCAD
实时控制软件
教育与娱乐软件
按操作系统分类
BeOS
DOS
Linux
Mac OS
Unix
Windows
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是根据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系统工程。
软件一般是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通常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可以进行开发
软件许可
不同的软件一般都有对应的软件许可,软件的使用者必须在同意所使用软件的许可证的情况下采能够合法的使用软件。从另一方面来讲,某种特定软件的许可条款也不能够与法律相抵触。
未经软件版权所有者许可的软件拷贝将会引发法律问题,一般来讲,购买和使用这些盗版软件也是违法的。
二进制与十进制如何转换
1、常用进位计数制
(1)十进制
数码:0、1、…… 8、9
基数:10
位权: 10i (i=……-2,-1,0,1,2,……)
逢10进1
(2)二进制
数码:0、1
基数:2
位权: 2i (i=……-2,-1,0,1,2,……)
计算机语言包括哪些?各自特点是什么?
虽说C语言在内存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过它还是在某些应用领域里称王称霸。对于那些要求最高的效率,良好的实时性,或者与操作系统内核紧密关联的程序来说,C仍然是很好的选择。
C良好的可移植性也为它加了分。不过现在很多其他的语言可移植性越来越好,C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
现有的很多程序可以产生非常棒的C代码,比如语法分析器、GUI Builder等,这时候C语言也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你所需要编写的代码只是整个程序的一小部分。
再有,我们当然应该认识道,C语言对于程序员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就我这里讨论的每一种语言而论,只要你发掘的足够深,到最后你会看到它们的内核都是用纯正的、可移植的C写成的。
到了今天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把C看成是UNIX虚拟机上的高级汇编语言。
就算是其他的高级语言完全可以满足你的工作需要,抽出时间来学习C语言也仍然有益,它能帮助你在硬件体系的层次上思考问题。
即使到了今天,最好的C语言教程仍然是1988年出版的K&R第二版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总结:C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其高效和贴近机器,最糟糕的地方在它的内存管理地狱。
C++
C++最初发布于1980年代中期,当时面向对象语言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复杂性问题的银弹。C++的面向对象特性看相去使其全面超越了C,支持者认为C++将迅速把上一代语言挤到陈列馆里去。
但是历史并非如此。究其原因,至少有一部分归咎于C++本身。为了与C兼容,C++被迫作出了很多重大的设计妥协,结果导致语言过分华丽,过分复杂。为了与C兼容,C++并没有采用自动内存管理的策略,从而丧失了修正C最严重问题的机会。
另外一部分原因,恐怕要算到面向对象身上。看起来OO并没有很好的达成人们当年的预期。我就这个问题调研过,我发现使用OO方法导致组件之间出现很厚的粘合层,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可维护性问题。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开放源码社区,你会发现C++的应用还是集中在GUI,游戏和多媒体工具包这些方面,在其他地方很少用到。要知道,面向对象也只是在这些领域被证明非常成功,而开放源码社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程序员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公司管理层的胡乱指挥。
也许C++实现OO的方法有问题。有证据表明C++程序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开销高于相应的C, Fortran和Ada程序。不过,究竟这是否应该归咎与C++的OO实现上,还不清楚。
最近几年,C++加入了很多非OO的思想,其异常思想类似Lisp,STL的出现是非常了不起的。
其实C++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基本上只不过是另一种传统的语言。STL中的内存管理比先前的new/delete和C的方案要好的多,但是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对于很多应用程序而言,其OO特性并不明显,相比与C,除了增加复杂度之外没有获得很多好处。
总结:C++优点在于作为编译型语言,把效率与泛型和面向对象特性结合起来,其缺点在于过于华丽复杂,倾向于鼓励程过分复杂的设计。
Java
Java的设计很聪明,它采用了自动内存管理,这是最大的改进,支持OO设计带来的好处虽然不那么突出,不过也很值得赞赏,相比C++,其OO设计规模小而且简单 。
相对于Python而言,Java有一些明显的失误。有些地方设计的还是太复杂,甚至有缺陷。Java的类可见性和隐式scoping规则太复杂了。Interface机制是为了避免多继承带来的问题而设计的,但是要理解和使用它还是挺难。内部类和匿名类导致令人困惑的代码。缺乏有效的析构机制,使得除了内存之外的其他资源(比如互斥量和锁)管理起来很困难。Java的线程不可靠,其I/O机制很强大,但是读取一个文本文件却非常繁琐。
Java没有管理库版本的机制,从而形式上重蹈了了Windows DLL地狱的覆辙。在类似应用服务器这样的环境里,这引起了大量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说除了系统编程和对效率要求极高的程序之外,Java在大部分领域优于C++。经验表明,Java程序员似乎不太容易象C++程序员那样构造过度的OO层,不过在Java中这仍然是个严重问题。
Java是否优于诸如Perl, Python这样的语言?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很大程度上似乎跟程序规模有关。其擅长的领域基本上于Python相似,在效率上无法跟C/C++相提并论,在小规模的、大量使用模式匹配和编辑的项目里也无法匹敌Perl。在小项目里,Java显得过分强大了。我们猜测Python更适合小项目,而Java适合大项目,不过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明。
Python
Python是一种脚本语言,可以与C紧密整合。它可以与动态加载的C库模块交换数据,也可以作为内嵌脚本语言而从C中调用。其语法类似C和模块化语言的杂合,不过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就是以缩进来确定语句块。
Python语言非常干净,设计优雅,具有出色的模块化特性。它提供了面向对象能力,但不强迫用户进行面向对象设计。其类型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表达能力,类似Perl,具有匿名lambda表达式,这点又让Lisp黑客们感到亲切。Python依靠Tk提供方便的GUI界面开发能力。
在所有的解释型语言里,Python和Java最适合多名程序员以渐进方式协同开发大型项目。在很多方面,Python比Java要简单,它非常适合与构造快速原型,这一点使得它对于Java有独特优势:对于那些既不很复杂,又不要求高效率的程序,Python十分合适。
Python的速度没法跟C/C++相比,不过在今天的高速CPU上,合理地使用混合语言编程策略使得Python的上述弱点被有效地弥补。事实上,Python几乎被认为是主流脚本语言中最慢的一个,因为它提供了动态多态性。在大量使用正则表达式的小型项目,它逊于Perl。对于微型项目而言,shell和Tcl可能更好,Python显得太过强大了。
总结:Python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鼓励清晰易读的代码,特别适合以渐进开发的方式构造大项目。其缺陷在于效率不高,太慢,不但跟编译语言相比慢,就是跟其他脚本语言相比也显得慢。
Ⅱ 高中信息课作业网页制作
你可以直接把你们老师的具体要求发出来,根据你们老师的要求来做,可以自己提供素材,还是很简单的。
Ⅲ 怎样写课件的脚本
目前,课件制作已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但在课件制作中,一般教师都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脚本。脚本在课件制作中的作用正如剧本在影视剧拍摄中的作用一样,好的脚本是优秀课件的基础。没有脚本直接制作课件往往会走好多弯路,大量增加重复劳动,浪费课件制作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打消课件制作的积极性。本文是笔者在课件制作中积累的一些撰写课件脚本的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撰写脚本的步骤
1、选题
首先要了解计划制作的课题采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调查该课题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或其它较易实现的教学方式时,是否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要从经费、设备、时间、技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在初步确定某一课题需要且可以采用课件方式之后,还应调查现有的课件,如果确认没有合适的现成课件,才可选定该课题。
2、制订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包括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划分课时和教学基本单元、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调试方式等。CAI每节课的时间要少于通常的课堂教学。CAI课件调度各教学基本单元的方式一般有程序式、菜单式和混合式三种。所谓程序式是在事先编好的程序控制下,由计算机根据学生在学习时的反应决定有关教学单元之间的连接顺序;所谓菜单式是由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教学内容的目录,由学生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调用;至于混合式,则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混合采用,一般以菜单式为纲,以程序式为目的。
3、绘制画面
脚本纸的选择应根据计算机屏幕的显示格式来选取。课件中的画面应按比例绘制在脚本纸上。如果在若干页画面中都有相同的图,则可在该图第一次出现时,对其进行标号,此后以图号代替。这样处理不仅可以节省绘制时间,还可方便软件编程。
4、标注说明
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画面,如闪烁、动画、视频等,要在脚本上标注简短的文字说明。每页脚本都要编制“本页流程图”,用以说明本页的画面是由哪些画面组成;在什么情况下进入什么画面;显示的先后次序和动画、切换效果等。每页脚本纸(包括分支),还需编上页码。
5、重叠检查
各页画面绘制完成后,应重点检查连续画面重叠时是否配合,如练习与答案的显示位置是否配合等。如不认真进行重叠检查,很容易出现画面不配合现象,给编程带来麻烦。
6、编制顺序
在逐页绘制画面的过程中,还应根据需要不断地调整页码的顺序。全部画面绘制好后,应将初步排好的顺序与每页的流程图对照。对照核实后重新编上页码。
7、绘制课题流程图
“本页流程图”只是一个局部的片断。“课题流程图”是指一课时脚本的整体流程图。脚本各页的顺序编排好后,要沿着不同的学习路线和分支,按几种路线再分别检查,确定无错误后,最后绘制好课题流程图。
二、课件流程
课件的流程可分为导入课程、呈现资料等阶段。下面按简单总结导入课程和呈现资料的脚本撰写方法和技巧。
(一)导入课程
导入课程是课件流程的第一阶段,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封面
脚本的首页即是它的封面。封面应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课程的开始。封面一般应标明课程名称、作者姓名、版权等内容。在封面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动画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是同一系列的脚本,则每一个课题封面的格式要一致。
2、操作说明
课件的操作方法(如课程的流程控制、交互方式等),最好能结合各种菜单、按钮等单独设立一个文本说明。在脚本相应页应建立适当的帮助链接进入文本说明。分散处理的操作提示应直观明了。
3、陈述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扼要地陈述教学目标,但对低年级,或对于比较复杂的教学目标,则应以菜单目录代替。
4、菜单
菜单可使操作者了解课程的纲目,知道教学内容,快速进入学习单元。每一单元结束后,应该能自然返回到菜单入口处,以便快速进入下一学习单元。
根据学生的心理理论,以上几部分内容可导入课程,使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传达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阶段。
(二)呈现资料
计算机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和动画等来呈现资料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视、听、嗅、触、味五官中,视觉和听觉器官在获取知识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而且同时利用二种知觉比利用单一知觉的学习成效高。因此视听协同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图、文、声、影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呈现资料时应讲究画面简洁大方,要给屏幕留出适当的空白,使学生获得视觉的美感,切忌一次性呈现资料太多,而使画面过于拥挤。
图形或动画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文字说明,而且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加深记忆,尤其是以文字配合图形时更是如此。而适当运用色彩(例如绿色能使人加速消除神经紧张和大脑疲劳,使头脑保持清醒),也能提高学习效果。开窗口可突出要显示的重要内容(“窗口”也称视窗,是屏幕上设置的特定显示区域)。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利于维持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因此,适当地利用低音量音乐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此外,在解说图表时,运用箭号指标也是一种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技术。在需要使用色彩时,最好能使用绿色,不要使用太鲜艳的颜色;色彩的用法应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应保持一致。一般来说,所呈现图形的数量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
但滥用这些技巧会适得其反。例如,与教学无关的图形或者在非重点处运用动画,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逼真的图画反而有碍于学生对特殊部分的了解;红色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课件中滥用音乐,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脚本的每一页画面上,最好只出现一个教学概念。如果某一教学概念要较多的资料表达,那么就应将这些资料适当地划分成若干独立的小段,一个画面只出一段。
此外,设计脚本时,切不可认为个个学生都会自发地注意到画面上的重点内容,欲使学生特别注意画面的某一部分,需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使该部分不同于别的部分。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应尽可能地缩短绘画和模拟的时间。一般来说,封面图形呈现时间不超过12秒,内页图形呈现时间不超过5秒。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在呈现资料的这一阶段,如能充分地考虑以上几方面,可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学习过程的感知和理解阶段。
从某种程序讲,脚本相当于课件制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应该切实重视脚本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少走弯路、怨枉路,少做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和精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出成果。
Ⅳ 信息流脚本怎么写
多看 模仿
多写 光说不做不得行
多拍 拍了才能知道哪里不足
努力
Ⅳ 如何写出优秀的微课脚本
2015年以来,“微课”成为了信息化教学的标志性元素。
和传统课堂的区别是:微课承担了课前翻转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的微课不够吸引学生,学生大可以从屏幕前离身而去。
创作优秀的微课作品成为了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必备技能。
不管见识了多少微课,一旦我们动手制作,很多老师仍会处于摸不着方向的状态,不知从哪里开始。
本次分享的内容,就是从微课的开始说起,这个开始就是
微课脚本
✎✎✎
脚本,通常指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底本或书稿的底本。微课作为一种视频呈现形式,同样需要一个底本/文稿。
一个微课作品的诞生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前期的脚本设计,二是后期的录制合成。
和教学设计相类似,我们在决定制作微课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想画面如何呈现,而应该对所讲授内容进行设计,以帮助我们理清内容的逻辑关系,把问题讲得清楚且生动有趣。
有的老师会说:“画面特别重要啊!我觉得只要用了3D、MG的微课就很容易吸引观众,我就苦于做不出那些酷炫的动画效果。”
脚本设计和酷炫画面谁更重要呢? 举个例子
↓
上图是2016年两部电影的对比:耗资7.5亿、汇集李连杰、范冰冰、梁家辉等大腕的电影《封神传奇》最后以2.9分无人问津的结局惨淡收场;而电影《摔跤吧!爸爸》,我们很难见到特效与酷炫的画面,却赢得极高的口碑。
着名的翻转课堂开创者萨尔曼可汗,同样也是以极富逻辑的思路而非丰富的画面收获了大量的学习者。下图是他的教学画面
↓
从电影角度来说,剧本是电影的核心,从微课角度来说,脚本设计比酷炫画面更重要: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一定是依靠优秀的脚本作支撑!教师制作微课时,应该把重心和精力放在脚本设计中。
脚本的设计,只需要以下四步:
Step1 选择合适的课题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微课。能够被选作微课的课题应该满足下面三个条件:小、巧、精
小: 小是指知识主题小, 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一个问题,3~9分钟就能将其讲清楚,如果牵扯到其他知识点,则另设微课。
巧: 巧是指所选题材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微课是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选题上要尽量挑选平时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出错的内容进行制作,使之成为解决重难点的有力武器。
精: 微课的课题应当是精选的,其内容必须且只能用视频呈现。如果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则不符合微课的选题。如制作面包怎样发酵的微课,教师口述或图片都不能直观表达,将其制作成动态演示就成为了必需。
Step2 确定脚本的类型
这一步是要根据我们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脚本类型。脚本包括四种类型:知识原理类、技能操作类、问题解决类、案例故事类。
我们用一道连线题来理解这四种类型:请从下列微课题目辨识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
请思考10秒钟
答案如下
↓
确定脚本类型的目的是为下一步作准备,因为每种类型将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第三步
Step3 理清内容的逻辑
有时我们会出现看完一个微课,仍然云里雾里的现象,比如下面这个设计
↓
上图中,你能看出来就餐礼仪是先入座还是先订餐吗?只有就餐词语,那订餐词语就不交待了吗?
上述问题之所以让人搞不清楚,问题就出在逻辑上,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会让学生“越听越懵”——老师你到底在讲什么?
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微课讲清楚。不同的微课类型,有不同的方法来“讲清楚” 。
■知识原理类 :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方式进行讲解,即2W1H法,如“管理创新”
↓
■技能操作类: 可以用一个操作错误作为引爆点,分析其错误的关键点,继而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进行总结。
■问题解决类: 既然是问题,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讲解技能,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要《Reservation(前台接待)》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前台接待中遇到的尴尬问题,通过讲解最后呈现优化后的效果。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此微课 )
■案例故事类: 用 故事来讲解知识点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比起直接的讲解,观众更喜欢听故事。
集齐故事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创建故事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故事可以开讲了。
如在设计“认识咖啡的三大类”时,将每种类别的咖啡豆拟人化,取名为《豆豆秀》,将这三颗豆豆放置于“豆豆PK赛”的情节中,每种豆豆作自我介绍,这样的微课设计形象而生动,极易获取学生的专注。 (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此微课)
做到了讲清楚,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脚本设计,但是如果我们还希望作品出彩,不妨再继续最后的一步。
Step4 使用诙谐的语言
使用接地气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多使用“我们”而非“你”,可以加入当下流行词,让微课与学生“打成一片”。
如在微课《羊毛毡服饰展示与制作》中,教师穿插了当时的流行语“都教授”、“亲,淘宝爆款哦~”等诙谐的语言,充满了趣味性。
Step1 选择合适的课题
Step2 确定脚本的类型
Step3 理清内容的逻辑
Step4 使用诙谐的语言
以上,就是如何写出优秀微课脚本的全部内容。
呃......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So,对于脚本而言,长什么样是次要的,重要的还是做好脚本设计的四个步骤。
如果前后期都由教师自己完成,就文案而言,只需要一个配音稿,标注清楚框架与层次即可。
如果教师只做前期脚本,需要他人协助完成后期画面,为方便与后期的沟通,就需要诸如画面呈现、时间节点、情感表现等内容预设,可在文末 阅读原文 中查看规范的脚本模板。 (模板仅供参考)
-EN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文提及的微课脚本及作品
Ⅵ 课件的脚本应该怎样制作
怎么设计课件脚本?
目前课件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对课件并不陌生,但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脚本,脚本是制作课件的前提,就像一部影片需要有一个剧本,那么你想要制作课件,首先就要先有脚本。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做出精美的课件,但至少自己要会设计课件的脚本,通过脚本,能把自己的想法与课件的制作者进行沟通,从而使课件达到你最初的设想。即使你自己制作课件,也能做到综观全局,有的放矢,减少重复劳动。所以说,我们可以不会做课件,但决不能不会写课件脚本,那脚本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怎样写脚本呢?写脚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现在,我就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脚本的设计,以作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设计脚本,脚本与课件有什么关系。
要制作出方便、实用、效果好的课件,除了要有较好的制作技术外,关键在于创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揭示教学重点或难点的课件。而脚本正是创意的体现,是创意的初级表达。编写脚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指导制作者去进行课件制作,虽然我们有关于整堂课设计的教案,但教案主要是由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它还不能作为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课件制作者对计算机软件很精通,但不一定了解各个学科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具体问题,因而设计者必须交给制作者一套制作脚本,以确保其制作时有据可依。
制作脚本对课件的制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高质量的制作脚本是课件开发成功的保障。脚本是沟通课件的构思者和制作者的桥梁,它为课件的技术制作提供了依据。
二、 怎样设计脚本?
设计脚本是一个连续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题
众所周知,要制作一个课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最终的效果不能符合实际教学要求,也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所以课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它的设计思想一定要与教学目的要求一致,与教学的整体设计一致,为整体教学服务,这样才能达到辅助的效果。于是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件脚本之前应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合理选题。
选题是指选内容,也就是说,你的这堂课,你选择那些方面,或哪些要点用课件来表达。课件从内容上分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它是线型的,另一种是点型的,主要表达教师选定的几点内容。不管是哪种类型,我们都应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非用计算机不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一些问题在黑板上解决更妥当,用计算机模拟现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某一问题用实物演示效果好,我们就不必在课件中去表达,反而会弄巧成拙,变成传统教学的翻版。在脚本的设计中,很多教师很容易把课件设计成课本上的例题、练习、概念等全都搬到计算机屏幕上,用计算机屏幕代替黑板,这样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满堂灌式教学。
一般说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那些既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又能有效完成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点、难点性内容作为制作的题材。
(二)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课件形式
课件形式是指课件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说是课件的主要侧重点,随着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入开展,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制作,目前,存在的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形式有:1. 动画模拟型;2. 图形变化型;3. 实时控制型;4. 应用题库型;5. 智能专家型;6. 网上教学型。
各种课件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选择那种课件形式,要看本节课的具体需要。当然,真正一节优秀的课件课,并不只是运用上述某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多种形式与传统教学的组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件运用中,有些教师就因为过多的使用计算机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略了直观的教具、实验的动手操作和其它电教媒体的使用,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课件呈现资料时应讲究画面简洁大方,要给屏幕留出适当的空白,使学生获得视觉的美感,切忌一次性呈现资料太多,而使画面过于拥挤;课件中滥用音乐,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节好课,一定是恰当地使用几种媒体或是几种媒体的合理组合的一节课,所以在课件的组织形式上,就应利用各媒体的特有优势服务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设计脚本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件形式的合理运用。
(三)设计课件内容和操作过程
课件的流程设计是整个脚本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课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进行研究。包括界面的元素与布局,页面的时间长度及切换方式、人机交互方式、色彩的配置、文字信息的呈现、音响效果和解说词的合成,动画和视频的要求以及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等等。
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课件呈现的内容
①具体内容
课件呈现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我们课堂中要用的东西,主要有:
文字信息:标题、文本
音频信息:背景音乐和以及解说词
视频信息:动画或录像
这些是整个课件的主角,我们要进行精心选择,我们的依据便是你的教学设想,选择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一定牢记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整堂课的设想,时时想到我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课件需要什么。
为了使课件达到我们的设想,我们还要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优化,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音频信息也要仔细考虑,哪个地方该要,哪个地方不要,哪个地方需要背景音乐,哪个地方需要解说,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同样的,视频文件也需要合理的优化。
②组织形式
在设计脚本时,我们还要对课件所要呈现的各种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分析,并安排好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和呈现顺序。一般说来,我们一堂课可分为导课、新课、巩固三个阶段,在课件内容分析时,我们也可把各个知识点分成这几部分,并安排在不同的模块中,一方面提高课件的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修改和链接。当然,对于点型的课件来说,我们只要安排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位置和链接就行了。
(2)课件的操作过程
课件的操作过程是要在课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到课件流程中具体安排,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①屏幕的外观设计
在这个方面主要考虑整个课件的风格以及各个页面的元素和布局,在设计课件风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课件的内容,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密切统一。一般来说,我们在设计脚本是只要把握大概的布局就可以了,至于细节上具体要用什么颜色搭配什么颜色,要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多次比较才能决定。
②各元素的内部链接关系
因为一个课件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是单一方向的(这样的课件在实际中却存在多多),因为这样的课件非常不利于操作,某一环节出错,就需要从头开始,显然,这对于课件操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课件内部的各元素之间进行合理的链接。在脚本设计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们之间的隶属、链接关系,这样,能够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利于课件制作者的实际制作和课件程序的维护。
③人机交互机制
如果你对课件制作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想对这个内容肯定很熟悉。人机交互方式因不同的软件方式也不同,但一般都有按钮交互,热区交互,等待等方式,在设计脚本时,应根据你的实际需要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
(四)撰写课件脚本。
撰写课件脚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我们在设计脚本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也是课件脚本设计的最终成果的体现。这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脚本设计的过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保证了脚本的质量,做课件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结果。
三、 设计脚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精美的课件必定有一个优秀的脚本,蹩脚的脚本再高明的制作者制作出来的也只能是劣质的课件。我们在脚本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脚本不是教案。
在我接触的一些脚本中,很多是教案式的,也就是在他设计的脚本中,所描述的过程就是整堂课的过程,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很具体,其实,这并不利于课件制作者制作课件,因为他需要的不是课的内容与过程,而是课件的具体操作过程。
2、脚本变成简单的资料堆积。
在这种类型的脚本中,在文科中比较常见,在这种类型的脚本中,几乎全都是课件所需的材料,而关于这些材料的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出现或哪里出现却很少。这种脚本对于课件制作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3、多多和课件制作者沟通。
脚本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需要你不断的和课件制作者沟通,了解制作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并积极听取制作者的意见(因为制作者有多次制作的经验,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甚至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优化脚本的质量。
4、尽量熟悉课件制作者所用的软件
高质量的制作脚本是课件开发成功的保障,它为课件的技术制作提供了依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应该切实重视脚本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课件应用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Ⅶ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脚本
评价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教学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快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背景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所任教班中有这样两位学生要参加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一位已有多年计算机使用操作的经历,家用电脑已换过两次,装机、修机小有名气;另一位则是临阵磨枪,操作键盘“二指禅”,属“启蒙教育”,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相比是泾渭分明的。可经半个月的考前复习后,笔试成绩上,后者考了80多分,“良好”,而前者仅仅“及格”。评价的结果显然不公平,原因是评价的方式方法不科学。
1、传统学习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习评价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目标狭窄,只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将“笔试+作品+上机操作”作为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忽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忽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二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评价主体固定,单一地由教师评价学生,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往往以偏概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四是评价作用有限,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进行选拔或淘汰,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后的反思,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能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
2、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强调既要关注学生教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强调评价的内容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过程[2]。
二、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学生评价的实质在于改变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评价的弊端,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强调学生评价标准既能体现大多数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在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并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促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本人认为必须遵从以下原则:
1、有效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都很大、能力水平也不一样的学生群体,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这一章内容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并且已经能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和制作的方法了,而又有些同学则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切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接受又使他们觉得有兴趣,能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发展性原则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设备要求的特殊性,所以相对于其它的学科课程,学生的基础差异更大。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用“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虽然只能每分钟打20来个字或勉强可以盲打,但相对他本身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对文档的内容进行基本的修饰,虽然不熟练,布局也不一定很美观,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看最终的结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个分数草草了事,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着眼点应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能激励其终生学习。
3、多元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性,更加需要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课堂表现、参与合作等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多元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4、可行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达到的,且每一项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简明、扼要,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繁琐化和形式化;同时也应注意初一、初二学生的循序渐进,把握近期水平,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5、等级制原则
百分制的精确量化与统计,对学生心理负担影响太大,束缚了教师全面育人的积极性。运用模糊控制论原理,采用等级制,淡化不正常的分数竞争,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许多不好量化的项目,因此,考核成绩的评价可用优秀、良好、合格与加倍努力4个等级来量化。但考核的评定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并注重平时作业、竞赛、展示和成长记录等相结合。
三、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纸上谈兵意义不大。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与技能操作要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理解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的人材应具备原理知识、操作技能、德育修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那么我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应该使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如何实施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见解与经验:
(一)建立学生个人博客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上许多教师喜欢采用成长记录袋来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展过程,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正面临着互联网飞快发展的新挑战。纸质的成长记录袋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而博客(blog)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已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理念。当今不少学生都拥有个人Q空间,而且不少空间的版面和内容都相当精美和丰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由此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它作为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收集整理,学生社团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合作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1、学生注册的分类
首先,学校可在相关博客网站中进行注册,然后按其入学时间和班级分别注册,例如,初一1班就可按其入学时间定为2007级1班,初二1班就是2006级1班,依此类推,每一届新生都可以选择到相应班级注册,避免了网上学生分类的尴尬,也方便了日后对学生的综合考评。
2、日志的分类
既可以在整个博客中将日志分为几个大类,如作业提交、学习日志、网文摘录、个性收藏等栏目,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设立专题来管理自己的博客。
3、日志的发布
学生在博客中可以自由上传或添加博客日志,如作业、学习心得、文摘、甚至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个性化的即时评价
从评价群体来看,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家长、同学,甚至是不知名的网友,大家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探讨,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因此,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更多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习的有效性。
5、评价的标准
每到期末,教师便可对学生的博客进行评价,评选出点击率最高的“十佳博客”,以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博客能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的写作。
Ⅷ 多媒体课件脚本的制作过程
目前,课件制作已日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但在课件制作中,一般教师都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脚本。脚本在课件制作中的作用正如剧本在影视剧拍摄中的作用一样,好的脚本是优秀课件的基础。没有脚本直接制作课件往往会走好多弯路,大量增加重复劳动,浪费课件制作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打消课件制作的积极性。本文是笔者在课件制作中积累的一些撰写课件脚本的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撰写脚本的步骤 1、选题 首先要了解计划制作的课题采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调查该课题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或其它较易实现的教学方式时,是否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要从经费、设备、时间、技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在初步确定某一课题需要且可以采用课件方式之后,还应调查现有的课件,如果确认没有合适的现成课件,才可选定该课题。 2、制订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包括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划分课时和教学基本单元、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调试方式等。CAI每节课的时间要少于通常的课堂教学。CAI课件调度各教学基本单元的方式一般有程序式、菜单式和混合式三种。所谓程序式是在事先编好的程序控制下,由计算机根据学生在学习时的反应决定有关教学单元之间的连接顺序;所谓菜单式是由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教学内容的目录,由学生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调用;至于混合式,则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混合采用,一般以菜单式为纲,以程序式为目的。 3、绘制画面 脚本纸的选择应根据计算机屏幕的显示格式来选取。课件中的画面应按比例绘制在脚本纸上。如果在若干页画面中都有相同的图,则可在该图第一次出现时,对其进行标号,此后以图号代替。这样处理不仅可以节省绘制时间,还可方便软件编程。 4、标注说明 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画面,如闪烁、动画、视频等,要在脚本上标注简短的文字说明。每页脚本都要编制“本页流程图”,用以说明本页的画面是由哪些画面组成;在什么情况下进入什么画面;显示的先后次序和动画、切换效果等。每页脚本纸(包括分支),还需编上页码。 5、重叠检查 各页画面绘制完成后,应重点检查连续画面重叠时是否配合,如练习与答案的显示位置是否配合等。如不认真进行重叠检查,很容易出现画面不配合现象,给编程带来麻烦。 6、编制顺序 在逐页绘制画面的过程中,还应根据需要不断地调整页码的顺序。全部画面绘制好后,应将初步排好的顺序与每页的流程图对照。对照核实后重新编上页码。 7、绘制课题流程图 “本页流程图”只是一个局部的片断。“课题流程图”是指一课时脚本的整体流程图。脚本各页的顺序编排好后,要沿着不同的学习路线和分支,按几种路线再分别检查,确定无错误后,最后绘制好课题流程图。 二、课件流程 课件的流程可分为导入课程、呈现资料等阶段。下面按简单总结导入课程和呈现资料的脚本撰写方法和技巧。 (一)导入课程 导入课程是课件流程的第一阶段,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封面 脚本的首页即是它的封面。封面应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课程的开始。封面一般应标明课程名称、作者姓名、版权等内容。在封面中适当地运用图片、动画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是同一系列的脚本,则每一个课题封面的格式要一致。 2、操作说明 课件的操作方法(如课程的流程控制、交互方式等),最好能结合各种菜单、按钮等单独设立一个文本说明。在脚本相应页应建立适当的帮助链接进入文本说明。分散处理的操作提示应直观明了。 3、陈述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扼要地陈述教学目标,但对低年级,或对于比较复杂的教学目标,则应以菜单目录代替。 4、菜单 菜单可使操作者了解课程的纲目,知道教学内容,快速进入学习单元。每一单元结束后,应该能自然返回到菜单入口处,以便快速进入下一学习单元。 根据学生的心理理论,以上几部分内容可导入课程,使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传达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阶段。 (二)呈现资料 计算机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和动画等来呈现资料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视、听、嗅、触、味五官中,视觉和听觉器官在获取知识中所起的作用最大,而且同时利用二种知觉比利用单一知觉的学习成效高。因此视听协同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图、文、声、影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呈现资料时应讲究画面简洁大方,要给屏幕留出适当的空白,使学生获得视觉的美感,切忌一次性呈现资料太多,而使画面过于拥挤。 图形或动画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文字说明,而且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加深记忆,尤其是以文字配合图形时更是如此。而适当运用色彩(例如绿色能使人加速消除神经紧张和大脑疲劳,使头脑保持清醒),也能提高学习效果。开窗口可突出要显示的重要内容(“窗口”也称视窗,是屏幕上设置的特定显示区域)。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利于维持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因此,适当地利用低音量音乐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此外,在解说图表时,运用箭号指标也是一种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技术。在需要使用色彩时,最好能使用绿色,不要使用太鲜艳的颜色;色彩的用法应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应保持一致。一般来说,所呈现图形的数量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 但滥用这些技巧会适得其反。例如,与教学无关的图形或者在非重点处运用动画,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逼真的图画反而有碍于学生对特殊部分的了解;红色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课件中滥用音乐,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脚本的每一页画面上,最好只出现一个教学概念。如果某一教学概念要较多的资料表达,那么就应将这些资料适当地划分成若干独立的小段,一个画面只出一段。 此外,设计脚本时,切不可认为个个学生都会自发地注意到画面上的重点内容,欲使学生特别注意画面的某一部分,需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使该部分不同于别的部分。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应尽可能地缩短绘画和模拟的时间。一般来说,封面图形呈现时间不超过12秒,内页图形呈现时间不超过5秒。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在呈现资料的这一阶段,如能充分地考虑以上几方面,可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学习过程的感知和理解阶段。 从某种程序讲,脚本相当于课件制作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应该切实重视脚本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少走弯路、怨枉路,少做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和精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出成果。
Ⅸ 小学信息技术课件脚本范例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仅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网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其格式后缀名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为:pdf、图片格式等。2010及以上版本中可保存为视频格式。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页就叫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
.如果Word文档中的格式是结构化的且符合生成PPT的规范,那么就可以直接生成规范的PPT。Word文档中每个“标题一”就对应PPT中新幻灯片页的标题。该“标题一”下的其它子标题和正文内容就对应该幻灯片页下的标题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