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国立编译馆

国立编译馆

发布时间: 2022-01-15 09:54:12

㈠ 陈可忠的先生生平

陈可忠,生于1899年10月25日,福建闽县胪雷村(今属福州市仓山区)人。父母早逝,兄弟共四人,陈可忠最幼。在兄长们的支持下,1914年陈可忠考入上海南洋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二年级。1920年陈可忠于清华学校毕业,获公费资送美国留学,是为清华庚申级,同学中有陈岱孙、萨本铁、曾昭抡、萧公权等。留美六年,陈可忠先后于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作为我国早期化学学者,陈可忠对于引进西方近代化学,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最早的科学活动,可追溯到美国留学时期。1924年4月,留美学生庄长恭、王箴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会,陈可忠等9人为征求会员委员会委员,负责联络海内外热心者共同推进会务。次年6月1日,中华化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有留美学生数十人参加,这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团体之一。
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被广州的中山大学聘为教授,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0年一年中完成两篇关于辨认有机酸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科学社年会与年刊中宣读发表。在陈可忠的努力下,中山大学成为当时与北平的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中央大学并驾齐驱的化学研究中心之一。1931年4月,陈可忠因患肺病离粤易地疗养,同时南京方面因曾昭抡改就北京大学之聘,使两地的研究暂时停顿,于是北平成为全国化学研究的唯一中心,这种局面直到1934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在上海改组之后才有所改观。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科学界人士“深知外侮日亟,挽救危亡,非群起奋斗不为功”。1932年8月,教育部采纳时任国立编译馆自然组主任陈可忠的建议在南京召开全国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三大问题,共有53名化学学者参加。开会之中,群情激奋,深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咸期各以所长,贡献国家而日臻自强之域”,于是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化学会。科学家行事,条理加上毅力,功效极高,几天之中,他们草拟了章程,选举了领导机构,确定了创办会刊、组织专门委员会等重要事项。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与陈裕光、吴承洛、王琎、曾昭抡、郑贞文等共11人当选为理事,又与曾昭抡、萨本铁、高崇熙等共7人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国立编译馆是政府设立的国家级图书编译机构。晚清以降,西学东渐,大量的外国科学书籍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涌现了许多官方的及民间的翻译出版机构。民国时期沿袭清廷旧规,也设立了政府编译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直属教育部,掌理关于学术文化书籍及教科图书的编译与教科书教学设备的审查事宜。
国立编译馆的首任馆长为生物学家辛树帜,馆内主要设自然、人文两组,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1936年7月,陈可忠继任馆长。1942年1月,国立编译馆实施改组扩大,由教育部长陈立夫亲自兼任馆长,陈可忠转任副馆长。1944年2月,陈立夫辞去馆长兼职,陈可忠复任馆长。1948年5月,陈可忠辞职离任。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权威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作为化学专家,陈可忠以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的名义亲自参与了化学译名的审订。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内迁重庆,陈可忠与避居江津的陈独秀曾有一段特别的交往。1939年,编译馆向陈独秀约编教师用的中国文字说明书稿,并预支稿费五千元,这对于陈独秀当时清苦的生活不啻是一大帮助。陈独秀晚年以乡居老病之身,投入几乎全部精力研究文字学,撰述《小学识字教本》一书。陈独秀对这部凝聚着他一生心血的书稿非常看重,一再请陈可忠向陈立夫及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编译馆所编书籍多由商务出版)交涉,希望能够尽早付印,但由于陈立夫等作梗,此书一直未能出版。不得已,陈可忠应陈独秀的要求由编译馆油印了五十份用于分送学界友好和各文化机构,遗憾的是陈独秀连油印本也未见到就于1942年5月27日在江津病逝了。 1948年5月,陈可忠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8月任校长。这是陈可忠第二次任职于中山大学,但其时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校内风潮不断。应陈可忠之邀南下到中山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在广州这半年,我们开始有身世飘零之感。”这或许也是陈可忠当时心境的一个写照。1949年6月,陈可忠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不久陈可忠转赴台湾,受聘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后出任理学院院长。当时台湾师范大学除了陈可忠掌理理学院,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和教育学院院长田培林亦俱称一时之选,三院院长阵容的坚强,是当时师大最引以为豪的事。原本藉藉无名的师大也自此发展成为公认学术水准很高的大学。
1956年1月,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处在台北成立,陈可忠被聘为主任,清华在台复校工作由此开始。当年9月,即招考原子科学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次年秋季开始在新竹校址上课。新竹清华大学成立后,陈可忠即出任教务长,并一度兼任原子科学研究所所长。1962年5月19日,任清华校长达三十一年之久的梅贻琦在台北病逝,陈可忠代理清华大学校务。1965年1月正式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69年7月退休。新竹清华大学初期只原子科学研究所一所,1962年夏,始在原科所外增设数学研究所,后又分别于1966年、1968年增设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并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1964年,新竹清华大学恢复大学部,到1966年先后设置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系。在陈可忠掌理校务期间,通过不断的滋长扩大,新竹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具有理工特色的较为完整之大学。
陈可忠晚年定居美国,1992年2月17日清晨安然瞑逝于宾州兰得斯维镇家中,享年93岁。

㈡ 史念海的上下求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史念海为避敌追捕,辗转来到后方,先在西安之西北文化学社及陪都重庆之国立编译馆担任编辑与副编审等职,后又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迁至重庆北碚之复旦大学副教授与兰州大学教授兼代系主任、西北大学教授等教职,并继续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寇侵略的严峻形势面前,史先生出于更好地报效国家的心愿,开始深刻地思索如何发展历史地理学的问题。他清醒地看到,虽然禹贡学会创立之初,就如其半月刊英文译名所标示的那样,包孕有建立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现代学科的意图(《禹贡》半月刊英译名是“中国历史地理半月刊”),但由于学会中大多数人原都是师承乾嘉学派,擅长考据之学,加之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华北,学会被迫中止活动,因此还远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大多数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沿革地理学的范围内。沿革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诚然可以为世所用,但其功效究竟有限。由此,史先生一度深感迷惘,继之起而探索。

㈢ 求台湾1988年前的国立编译馆出的全套教科书(电子书)

电子书的话其实到图书馆或者网络里面去看

㈣ 电脑自带系统显示配置能用编程修改么

出现问题自动更新的方法:

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Update(左边)更改设置/把重要更新下面的选项改为,从不检查更新即可(Win7810)。

电脑开机显示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还原更改请勿关闭计算机,是怎么回事啊!
1、打开电脑左下角“开始”菜单,找到【运行】选项,点击打开
2、在弹出的运行对话框输入 services.msc 命令点击确定,进入服务界面
3、进入服务项界面,在服务列表中找到【windows update】服务,双击打开
4、进入windows update服务配置对话框,将该服务停止
5、然后点开桌面我的电脑,定位到c:\Windows\SofareDistribution\DataStore路径下
6、进入DataStore文件夹,将该路径下的所有文件都删除
7、此时在返回windows update服务下,将该服务启动即可

win7开机显示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 怎么回事
如果您是开启了打补丁的功能,短时间有反映就等等。如果总是不动,或是提示失败、还原更改,请稍后、正在配置,请勿关机等,这是打补丁时死机了,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有按开关机键关机在开机了(在不可以就要拔电源了,如果进不了系统就要重装了)。

系统打补丁的功能需要自动连网,这个功能本身也不好用,经常出错,没有更好的方法。

建议将自动更新关闭,用软件更新,自己的时间自己做主,现这的杀毒软件都有打补丁的功能,比如:360、金山、QQ电脑管家等。

㈤ 中国近代为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着了多种自然科学着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着,被誉为物理学巨着。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着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着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着,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

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
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

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着,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

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着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

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

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

㈥ cn是什么意思

Cn意思是:鎶

鎶是第112号化学元素,于1996年被合成出来,被正式命名为“Copernicium”,符号为Cn,中文译名为“鎶”。此名称是为了纪念着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而得名的。

鎶元素最早由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西格·霍夫曼(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合成出来。他们在重离子加速器中用高速运行的锌原子束轰击铅靶获得一颗(另一颗被击散)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Cn原子。

(6)国立编译馆扩展阅读:

cn名称的由来:

根据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在第112号元素未有正式名称时,其临时名称为Uub(Ununbium)。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在经过长期验证后,于2009年6月正式承认第112号元素的合成,并随后邀请Hofmann团队为112号元素提出一个永久名称。2009年7月17日,该团队提议将112号元素命名为Copernicium,缩写Cp,以纪念着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们称,将其命名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与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

Cp这个名称未获得IUPAC的正式承认。

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鎶。

㈦ 白沙和北碚为什么有两处国立编译馆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着名文化区。

㈧ 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1、曹松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着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3、施从云

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国军事将领。1912年,在雷庄附近指挥官兵与清军展开激战。战至次日黎明,清军诡称停战议和,要他与王金铭入清营谈判,遂率100多名官兵前往,在雷庄为伏兵包围,被俘遇害。

1912年2月17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陆军大将军,1923年4月16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追赠陆军上将,1936年4月2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4、方令孺

方令孺(1897年—1976年9月30日),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女诗人,方苞的后代。1923年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

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5、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原名严鸿六,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女,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㈨ 中国近代知名漫画家

丰子恺、叶浅予、张乐!

国近代的漫画家至民国初年首推丰子恺,漫 画(Comic )一词,根据1943年定义 :‘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后,广为现代辞书所沿用增修。例:《国语日报辞典》、《王 云五小辞典》皆提到‘漫画为含有讽刺、幽默、教育意义的简笔画’。至于英文漫画名称的说法,笔者归纳如次:(一)Cartoon是卡通的总称(包括漫画及动画)。(二)Caricature是讽刺画,特指肖像漫画(或称似颜漫画)。(三)Comics泛指漫画的总称:包括幽默漫画、单元漫画、连环漫画。(四)Comics Strip指多格漫画或称单元漫画、连续漫画。本文所指称的漫画在泛指英文的Comics总称。就形式上包含单幅漫画、多格漫画、连环漫画。

台 湾 漫 画 史 概 述

台湾漫画在廿世纪初,日本统治的时代即发行过《台湾泼克》期刊,如同时期的台湾文学 一样,受到皇民文化的影响。唯约于1930年代初期成名的台湾漫画家,包括陈定国、王朝基、陈光熙、许丙丁等虽在日本统治下,其创作对本土的意识浓烈,富有道地的地方色彩。根据洪德 麟的说法:1954年由漫画家陈炳煌创作的《鸡笼生漫画集》为台湾第一个出书的漫画家。根据李阐的说法,将台湾漫画史初分为:
(一)萌芽期:1945-1949,以陈炳煌及出版《新新》月刊的新高漫画集团成员 四大编辑陈家鹏、王花、叶宏甲、洪晁明及漫画专栏的作家:包括陈定国、梁梓义、华王儿等笔名可称为台湾本土的第一代漫画家,而此时期的代表作还包括了:漫画家王朝宗创作的《水浒 传》 为台湾光复后第一本连环漫画单行本。1949年经历二二八事件后,台湾漫画也一片沉寂。
(二)兴盛期:1946-1960,随中央政府迁台之前辈漫画家如梁又铭、梁中铭带 来了各类丰富的漫画,也启开了两岸漫画交流的先河。中央日报、新生报、日日新报于此一时期各版面提供了为数极多的时事评论的报刊漫画:政治漫画家如朱啸秋、陆庆祥、友心、亚文、斌 人、马得的画作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另外,张有为的四格单元《刘郎奋斗史》是自传式的题材、廖未林的《咪咪先生传》、牛哥的《牛小妹》、陈弓的《阿华》则为当时儿童漫画的代表作。至 于连环漫画如陈海虹的《小侠龙卷风》、叶宏甲的《诸葛四郎》、陈定国的《吕四娘》、刘兴钦的《阿三哥》、《大嬏婆》等哙炙人口的连环漫画缔造了空前纪后的漫画黄金时代。而此一时代 后期孕育出的漫画家还包括了林文义、洪义男、许淞山、游龙辉、杨进士等持续推动儿童漫画的创作。
(三)哀颓期:1961-1981由于1952中央、新生两报的漫书版相继停刊,转 载外国漫画的风气取代了本土的评论漫画虽然为台湾漫画引进了国际观,不过也间接影响了本土漫画发表的创作园地。另外,国立编译馆于1963年的漫画审查制度最为前辈漫画家诟病争 议,尤其对于日本漫画的盗版漫画及媢俗的文化移植及市场导向,甚至对文化教育影响,至今皆为优质漫画的最大隐忧。
(四)转型期:1974-1982此一阶段的主要特色在于漫画推广活动的办理及国际 漫画文化的交流,前者以台北市新闻处于1974年举办之中国当代漫画展为例,参与的漫画家多达八十九人且观赏民众亦达十五万人次。另中国漫画学会于1986年接受美国亚洲学会推 荐李阐等为期三梯次为期一个月的访美漫画交流活动与行政院新闻局于1987年主办的李表哥及国际漫画比赛开启了漫画家国内外交流的先河。值得注意此一时期的漫画期刊如《漫画剧 场》《皇冠漫画周刊》《欢乐漫画半月刊》《汉堡漫画》《漫画積架》都以专栏或连环漫画的形式提供本土漫画家非常多的发表园地。此一时期发表儿童漫画的漫画家主要如邱若山、邱若龙、 孙家裕、敖幼祥、麦仁杰、洪德麟、刘兴钦、郑雅铃、刘宗铭、王金选、王平、王金选皆已崭露头角。
(五)成熟期:(1983-)此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包括漫画的多元化与连环漫画的流行、 漫画理论的研究、漫画人才的培训与奖励及国际观,而于1998年成立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则首开了公共图书馆以漫画为馆藏特色的先河。

㈩ 漫画的起源、发展

依据大美网络全书描述漫画的起源,可追溯公元3000年前埃及画家创作出的娱乐卡通或动物 简笔图,而17世纪英国销售极佳的宣传画册Punch and Judy则可谓世界第一本漫画书,至于西 元1910则进入欧美漫画的黄金时期,直至近年更蔚为风潮。

我国近代的漫画家至民国初年首推丰子恺,漫 画(Comic )一词,根据1943年定义 :‘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后,广为现代辞书所沿用增修。例:《国语日报辞典》、《王 云五小辞典》皆提到‘漫画为含有讽刺、幽默、教育意义的简笔画’。至于英文漫画名称的说法,笔者归纳如次:(一)Cartoon是卡通的总称(包括漫画及动画)。(二)Caricature是讽刺画,特指肖像漫画(或称似颜漫画)。(三)Comics泛指漫画的总称:包括幽默漫画、单元漫画、连环漫画。(四)Comics Strip指多格漫画或称单元漫画、连续漫画。本文所指称的漫画在泛指英文的Comics总称。就形式上包含单幅漫画、多格漫画、连环漫画。

台 湾 漫 画 史 概 述

台湾漫画在廿世纪初,日本统治的时代即发行过《台湾泼克》期刊,如同时期的台湾文学 一样,受到皇民文化的影响。唯约于1930年代初期成名的台湾漫画家,包括陈定国、王朝基、陈光熙、许丙丁等虽在日本统治下,其创作对本土的意识浓烈,富有道地的地方色彩。根据洪德 麟的说法:1954年由漫画家陈炳煌创作的《鸡笼生漫画集》为台湾第一个出书的漫画家。根据李阐的说法,将台湾漫画史初分为:
(一)萌芽期:1945-1949,以陈炳煌及出版《新新》月刊的新高漫画集团成员 四大编辑陈家鹏、王花、叶宏甲、洪晁明及漫画专栏的作家:包括陈定国、梁梓义、华王儿等笔名可称为台湾本土的第一代漫画家,而此时期的代表作还包括了:漫画家王朝宗创作的《水浒 传》 为台湾光复后第一本连环漫画单行本。1949年经历二二八事件后,台湾漫画也一片沉寂。
(二)兴盛期:1946-1960,随中央政府迁台之前辈漫画家如梁又铭、梁中铭带 来了各类丰富的漫画,也启开了两岸漫画交流的先河。中央日报、新生报、日日新报于此一时期各版面提供了为数极多的时事评论的报刊漫画:政治漫画家如朱啸秋、陆庆祥、友心、亚文、斌 人、马得的画作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另外,张有为的四格单元《刘郎奋斗史》是自传式的题材、廖未林的《咪咪先生传》、牛哥的《牛小妹》、陈弓的《阿华》则为当时儿童漫画的代表作。至 于连环漫画如陈海虹的《小侠龙卷风》、叶宏甲的《诸葛四郎》、陈定国的《吕四娘》、刘兴钦的《阿三哥》、《大嬏婆》等哙炙人口的连环漫画缔造了空前纪后的漫画黄金时代。而此一时代 后期孕育出的漫画家还包括了林文义、洪义男、许淞山、游龙辉、杨进士等持续推动儿童漫画的创作。
(三)哀颓期:1961-1981由于1952中央、新生两报的漫书版相继停刊,转 载外国漫画的风气取代了本土的评论漫画虽然为台湾漫画引进了国际观,不过也间接影响了本土漫画发表的创作园地。另外,国立编译馆于1963年的漫画审查制度最为前辈漫画家诟病争 议,尤其对于日本漫画的盗版漫画及媢俗的文化移植及市场导向,甚至对文化教育影响,至今皆为优质漫画的最大隐忧。
(四)转型期:1974-1982此一阶段的主要特色在于漫画推广活动的办理及国际 漫画文化的交流,前者以台北市新闻处于1974年举办之中国当代漫画展为例,参与的漫画家多达八十九人且观赏民众亦达十五万人次。另中国漫画学会于1986年接受美国亚洲学会推 荐李阐等为期三梯次为期一个月的访美漫画交流活动与行政院新闻局于1987年主办的李表哥及国际漫画比赛开启了漫画家国内外交流的先河。值得注意此一时期的漫画期刊如《漫画剧 场》《皇冠漫画周刊》《欢乐漫画半月刊》《汉堡漫画》《漫画積架》都以专栏或连环漫画的形式提供本土漫画家非常多的发表园地。此一时期发表儿童漫画的漫画家主要如邱若山、邱若龙、 孙家裕、敖幼祥、麦仁杰、洪德麟、刘兴钦、郑雅铃、刘宗铭、王金选、王平、王金选皆已崭露头角。
(五)成熟期:(1983-)此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包括漫画的多元化与连环漫画的流行、 漫画理论的研究、漫画人才的培训与奖励及国际观,而于1998年成立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则首开了公共图书馆以漫画为馆藏特色的先河。

热点内容
服务器请求慢怎么排查 发布:2024-11-15 06:55:35 浏览:320
php自学还是培训 发布:2024-11-15 06:54:05 浏览:182
在哪里找到sim卡设置密码 发布:2024-11-15 06:51:47 浏览:392
细说phppdf 发布:2024-11-15 06:38:35 浏览:276
征途PK脚本 发布:2024-11-15 06:37:51 浏览:680
vbs打不开编译器错误 发布:2024-11-15 06:35:12 浏览:344
深海迷航密码在哪里 发布:2024-11-15 06:30:23 浏览:303
服务器日志怎么分析 发布:2024-11-15 06:22:04 浏览:525
字体目录在哪个文件夹 发布:2024-11-15 06:20:28 浏览:181
php种子怎么打开 发布:2024-11-15 06:07:01 浏览: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