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可编程战斗部

可编程战斗部

发布时间: 2022-08-21 03:20:36

‘壹’ AIM-120导弹详细资料

“阿姆拉姆”(Advanced Medium Air-to-Air Missile,AMRAAM)空空导弹是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四代先进中距空空导 弹,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入现役的、具有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的中距空空导 弹。休斯公司为主承包商,雷声公司为第二主承包商。1991年首先进入美国空军服役,199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并向国外大量出口。AIM-120A到1994年12月停产,共有3500枚。美国空/海军在AIM-120A的基础上,发展改进型AIM-120B/C/D/E,并为外国用户发展专用型。改进型AIM-120B于1994年进入美国空/海军服役。AIM-120C的第1阶段改进型于1997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AIM-120C的第2阶段改进型于2002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2002年5月雷神公司同美国空军签订了一项价值1.65亿美元、继续生产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合同,加上另外五年的生产量,整个八年的合同经费将接近20亿美元。以迄今为止,雷声公司已经交付了各型AIM-120导弹约12000枚。该导弹现已装备的飞机有:美国的F-15、F-16、F/A-18,德国的F4F,英国的“海鹞”,瑞典的JA-37“龙”和JAS-39“鹰狮”;正在进行装机试验的飞机有:F-22,“欧洲战斗机” ,“海鹞”II改,“美洲虎”攻击机。
雷声公司考虑为购买AIM-120B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国际用户,提供将其更新为较新的、性能更好的AIM-120C型的服务,除增强性能外,还将改装切梢弹翼和舵面,使其能够挂在下一代战斗机的武器舱内,此外,新近投入使用的“台风”欧洲战斗机,也将装备该型空空导弹。目前,已经装备AIM-120B型导弹的国家,如澳大利亚、丹麦、意大利、挪威、荷兰和土尔其,可能会购买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雷声公司为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领域内的优势地位,迎接新近处于设计中的欧洲联合发展的“流星”中距空空导弹在今后10年提出的竞争,将继续实施AIM-120导弹的预筹划产品改进(P3I)计划。目前,最新的改进型是AIM-120C5型,正交付部队服役,并可对外销售。该型导弹的改进之处,包括改进战斗部和增强“大离轴角”发射能力,使载机能够攻击尾后的目标。预计雷声公司将在2004年向美国军方交付AIM-120导弹预筹划产品改进(P3I)计划第三阶段首批产品,其特点是增强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同时留有15厘米的长度,为未来改进提供所需空间。
美国哈里斯公司最近同美国空军签订了一项价值1200万美元的合同,为美国空军生产123枚用于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试验和训练的遥测 弹。这是继1991年最初签订的合同之后的第二个合同,从而使该合同项目的总经费达到1.25亿美元。该遥测战术遥测设备,取代战斗部,可用作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的武器系统试验弹,获取该空空导弹的关键飞行与性能信息,以及从F-15和F-16战斗机发射之后直到命中目标为止的导弹受控毁伤目标的能力。

结构和性能特点

AIM-120A导弹广泛应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结构材料、制导和控制、雷达技术、固态电子学、高速数字计算机等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世界空空导弹领域在20世纪70-80年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该弹采用大长细比、小翼展、尾部控制的正例程气动外形布局,体积小、重量轻,同AIM-7M相比,飞行速度更快、机动过载更大,加上采用能承受高气动加热和大机动过载的钢制弹 体,以及采用更先进的高性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其射程比AIM-7M有较大增加,最大射程达到80km。
导引头舱内装雷达天线罩、电子组件、惯性基准装置、目标探测装置、电池组、线束、以及结构部件。制导体制采用惯性中制导与I波段(8~10GHz)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末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提高了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和载机的解脱距离,并获得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中制导有惯导、指令惯导和跟踪雷达干扰源3种工作方式;末制导也有高脉冲重复频率、中脉冲重复频率和跟踪雷达干扰源3种工作方式。位于弹体中部的战斗部舱,主动雷达引信及其4根雷达天线,1个触发引信,以及解除保险及点火装置,后者带1个安全离机距离测定装置。弹载计算机利用导引头获得的目标距离和接近速度等信息,计算出最佳引 爆延迟时间,以获得最佳杀伤效果。位于弹体中后部的发动机舱,内装1台少烟、两级推力、高总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位于弹体后部的控制舱,内装4个独立的电动伺服舵机、4个锂铝热电池组、1个数据链天线和用螺栓与火箭发动机尾裙上的钢制壳体相连。
该弹首次将捷联惯导系统应用于中距空空导弹上,利用弹载惯性基准装置和高速数字式信息处理机完成信号分离、频率分解、目标载获、速度/距离跟踪、目标识别、抗干扰、中制导信息处理、导引律计算、中/末制导交接、延迟计算等功能;其次,采用高能预制破片战斗部和主动射频近炸引信,并与高精度制导系统配合,使毁伤目标的威力比AIM-7M更大,而战斗部重量仅为其一半;此外,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制导/控制/引爆系统一体化设计,提高了导弹的设计改进与装机适应能力。
改进型AIM-120B为高密度内挂型。采用切梢弹翼方案,使F-22A隐身战斗机可内挂的数目由2枚增至6枚;二是加装可外部电子编程只读存储器,以改善电子抗干扰性能。计划从1997年中期交付的第8批生产型导弹开始,改为AIM-120B。改进型AIM-120C亦为高密度内挂改进型,采用大威力定向战斗部、高性能目标探测器和改进可编程引爆技术,还修改导引头,控制系统采用倾斜转弯控制技术(BTT),并验证采用涵道式火箭发动机的可行性。从1999年交付的第10批生产型导弹开始,改为AIM-120C型。上述B、C两型总共已经生产6860枚,计划还将生产4859枚。改进型AIM-120D为远距型,换装涵道式火箭发动机,以满足美国海军在1992年取消已研制近10年的先进远距空空导弹AAAM之后的远距空空导弹要求,计划2003~2009年生产1478枚。改进型AIM-120E,主要改进是进一步提高电子对抗、跟踪处理性能,计划2004~2009年生产5178枚。
AIM-120未来改进型有两个方案:其一是加装一种新的双向数据链,获得第三方提供的瞄准能力,从而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提供瞄准能力的第三方,可以是除F-35联合攻击战斗机之外的地面探测器,也可以是其他机载探测器。美国空军打算将2004年购买的AIM-120第三阶段首批产品,加装该新的双向数据链,要求在2007年底交付使用。其二是通过换装更大的发动机,增大AIM-120地面发射型的作用距离。挪威已经装备AIM-120地面发射型导弹,西班牙将购买改进的AIM-120地面发射型导弹。此外,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也有采用先进中距空空导弹作为地面发射导弹的计划。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75km
最小射程 800m
最大速度 M4
最大过载 40g
制导系统 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
引 信 主动雷达引信
战 斗 部 ,重23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52kg
弹 长 3.65m
弹 径 178mm
翼 展 630mm

‘贰’ MR-80ModA/B/C型水雷的战斗部有哪些不同

MR-80ModA/B/C型的结构相同,仅战斗部不同,其重量为380~865kg,装药为TNT、HBX-3或高爆炸药,全长分别为2750/2100/1650mm。MR-80ModA/B/C型的改进型为MP-80,其外形尺寸和重量与MR-80ModB型相同,其主要区别是改进电子组件,增加目标探测装置,具有信号处理功能。该目标探测装置采用4台微处理器,对数字式目标特征信号进行处理,对已存储的目标数据进行比较,区分目标与干扰,并从多个目标中选出最适合攻击的目标。通过可编程微处理器启动4个传感器中的1个进入工作状态,并选定解除保险和失效延迟时间。

MP-80的改进型为MRP-80,其外形尺寸与MP-80相同,其重量随战斗部不同而异,采用TNT装药的520千克战斗部时的重量为680千克,采用HBX-3装药的620千克战斗部时的重量为780千克,其主要改进之处是改进电子组件,提高抗干扰性能,并增加中央处理器,对操作员的各种装定数据、水雷的编程和测试进行处理。

MRP-80/1是MRP-80的训练型,MR-80/1是MR-80的训练型,均采用惰性装药,两者的操作和功能相同,当用于训练和试验时,其爆炸既可用电缆发回的信号表示,也可用火药信号表示。使用电信号模拟爆炸,可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攻击不同类型的目标的点火机构的性能进行详细研究;使用电信号和RC-MK4数控台,还可对水声预警装置和磁感应探测装置的启动进行研究。使用火药信号模拟爆炸,可将火药信号装置GP-MK4连接到水雷上,由于火药信号通过发出烟和光更能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攻击不同类型的目标的攻击进行摸拟。

‘叁’ 介绍"陆盾2000"武器防空系统

2005年[世界军事],又爆光了一款改进型,陆盾--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单车集成的轮式自行防空系统,采用一辆中国航天集团,山东泰安特种车制造厂生产的25吨级8×8型TA5450变型军用卡车做为运载底盘,该车的油气弹簧独立悬挂系统和自动控制的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越野能力.在它上面集成了一门国产730型7管30毫米速射炮, 6枚天燕-90型[也有人说是霹雳-9D型]地空导弹,和全套搜索、跟踪,定位和控制火控系统,即炮架上有1具EFR-1I宽波段跟踪雷达,车上有三光合一(电视、热成像、激光测距机)的光电系统],单车就可以对空作战。车箱后部的7管30毫米速射炮旋转炮塔无需人员操纵,炮塔由位于车箱中段全封闭指控仪器舱中的炮手遥控操作,操控火炮与导弹对空攻击.为了增强发射平台的稳定性,车盘底部安装了四个可升降的稳定装置。 这门车装在车箱后部的730型7管30毫米速射炮遥控旋转炮塔,有2个弹仓,―个装杀伤高爆榴弹,一个装脱壳穿甲弹,每个弹仓容纳500发待发弹。发射后的空弹壳经由炮架前方弹出,这门国产730型30毫米七管速射炮的射速为4000发/分钟,最大射程3000米,一般拦裁距离1000--1500米,具有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整体性能超过了目前国外军队普遍使用的“密集阵”,“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巡航导弹和低空飞行器能力。这门730型反导密集阵炮,为7管30毫米加特林转管炮设计,属外能源转管炮,由7根刚性连接在一起的身管和炮尾组成,每根身管都有各自的炮门,通过外部电机实现连续射击。火炮伺服系统采用运算发达器,功率放大采用数字脉宽调制系统,并首次应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修整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另外由于火炮每根身管的工作时间重叠,所以它还具有射速稳定、身管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做为一种新型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在7管30毫米速射炮的遥控旋转炮塔左右两侧,各装有1组3联装导弹发射装置,这种地空导弹,好象是带发射箱的天燕-90导弹,[也有的网友说是霹雳-9D型导弹,]共计6枚.至于是那一种请大家研判,下面是这两种导弹的资料: “天燕”90导弹,是一种采用鸭式+旋转翼气动布局,弹体前部为4片条形电动舵,尾部为4片固定式尾翼。弹体轻巧、灵活。弹重只有20千克,动力装置为一台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大于2马赫,杀伤斜距为300--8000米,作战高度为20---6000米。可攻击400米/秒的迎头目标或尾追攻击320米/秒的目标.导引头采用的是多元制冷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并应用了数字式探测处理芯片,不仅提高了导引头的灵敏度,还对红外干扰弹及地物背景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探测器对直升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3千米,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和全向攻击力,进入角为0---360度迎头攻击无死角,还具有自主发射,发射后不管及离轴发射能力。导弹战斗部为重3.5千克的离散杆式战斗部,可产生圆形杀伤环,杀伤半径为5米,并可保证在直升机的薄弱之处(如发动机、飞机座舱、旋翼等)爆炸,以确保最大杀伤效能。引信为近炸、触发及自炸引信组成,以保证导弹具有单发80%较高的命中率。由于该型导弹是专门针对攻击敌方武装直升机研制的,据该型导弹的郑总设计师介绍,由于武装直升机,机腹装有厚厚的装甲板,抗打击能力很强,机腹中弹的武装直升机仍从容脱离战场的例子屡见不鲜,天燕-90导弹通过特殊设计,将目标瞄准了武装直升机的命门---旋翼,那是为直升机提供升力且无法安装防防的部位,因而即便是装厚装甲板的武装攻击直升机,一但被天燕-90导弹击中,下场只有坠毁. 确保一击必中,一中必毁. 地空霹雳-9D型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PL-9C的改进型,具有优异的全向攻击能力。采用传统的前鸭式舵气动外形,包括前弹体和后弹体。前弹体由制导舱和引信舱组成;后弹体由战斗部和发动机组成。导引头采用了新的可编程数字处理器,数字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对目标的跟踪识别能力,具有良好的抗背景干扰和人工干扰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软件程序对付新出现的红外干扰源。PL-9D导弹采用比例式制导规律,在制导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超前偏置电路,在导弹飞行的末端,利用超前偏置信号将导弹导向目标的要害部位,提高了导弹的杀伤概率。其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装有12千克高能炸药,[炸药外层由5000个钢球组成],能完全杀伤7米内的目标,有效杀伤半径为13米,采用主动式无线电近炸引信,单发杀伤概略为80%。推进装置为二级推力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速度大于2.1Ma,有效射程为800-8000m,有效射高为30-4500m。 该陆盾--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目标信息应该来自装有监视雷达的指挥车辆,它应该一般可以控制3―6套陆盾2000近战弹炮武器系统。若一个战斗单位有6套陆盾2000近战系统,那在其中3套系统拦截目标的同时,另外3套系统可以重新部署到新的发射阵地。 这种国产新型近程弹炮防空系统车,与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LAV-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车比较相似,美军LAV-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车,采用8X8轮式装甲车做底盘,车上装一门5管25毫米加特林转管机炮,8枚毒刺防空导弹,杀伤界面0.2---8公里.而国产陆盾--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采用8×8型TA5450变型军用卡车做底盘,越野性和防护能力不如美军,但采用的7管30毫米火炮与天燕或霹雳导弹比美军强,因此,中国陆盾--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总体作战效能应该比美军LAV-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强.目前我国研制的这款陆盾--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应该已经具备投产条件,不妨先出口一批给伊郎,在实战中试用一下,如果好用,再由总装备部下定单生产,列装我军防空旅----呵呵.

‘肆’ 防空导弹的导弹介绍

这是前卫系列研制中最新的型号,他和以前的型号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了红外成像导引头,比普通的点元红外探测器有更好的性能。由于普通的单元/多元红外探测器只能探测点状热信号,一般对喷气式飞机的尾气热辐射敏感,即使带冷却的红外单元/多元导引头也只能探测到后机身的蒙皮。号称全向攻击的单元红外探测器在探测迎头飞行目标时普遍存在30度左右的盲区,使导弹的迎面攻击距离大大低于导弹的实际飞行距离,使性能大打折扣。而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探测靠目标和背景的辐射率不同,而且制导信息源是图象,难以被干扰,而且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和真正的全向攻击能力。所以说,红外成像导引头将是未来红外制导导弹的发展趋势。
此外,QW-4还采用了激光近炸+碰炸引信和电动舵。与无线电近炸和红外近炸引信相比,激光近炸引信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较好地解决了超低空飞行引信容易误启动的现象,和单纯采用碰炸引信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相比,近炸引信可以使导弹在目标旁边引爆,非常适合打击巡航导弹这类难以直接命中的小型目标。而电动舵的采用使导弹控制系统作动装置更为简单,而且具有更平滑的飞行曲线,有利于提高命中精度。导弹的作战距离是500~6000m,作战高度是4~4000m,其作战高度低界达到了4m,非常有利于攻击超低空飞行目标和掠海飞行的导弹和离地面2-3米悬停的直升机。2马赫的飞行速度也老型号有所提高,可以攻击更快的飞行目标和具有更大的作战空域。可以说QW-4的出现,使我们和西方先进国家的最新便携式防空导弹站在了同一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QW-4将是未来便携式防空导弹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QW-3导弹是本届参展导弹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型号。相比QW-4只是简单的宣传资料而言,QW-3展出的是实物,让人觉得更导弹接近完成阶段。从整体上看,QW-3和其他家族成员显得相比有点离经叛道。无论是制导方式和弹体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隐约让人觉得有点眼熟,特别是用QW-3导弹组成的FLS-1近防系统让人立即想到了美德联合研制拉姆(RAM)导弹系统。
制导系统
从外形重量制导方式来看,QW-3已经脱离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范畴,应该作为轻型防空导弹。首先,QW-3的制导方式非常有特色。他采用的是激光半主动制导。可以说不是红外弹的发射后不管方式了。笔者翻查资料发现,在世界上服役的地空导弹里,还没有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的,QW-3可以说是独此一家。那么,采用这种非发射后不管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大大的,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具有红外制导方式所没有的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从资料上的命中精度高达1m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这种制导方式带来的巨大好处了。在激光制导方式里,半主动方式是最难的。而从导引头特写的照片看出QW-3是采用的是陀螺稳定式,这也是半主动激光方式里最难的一种,可以说QW-3采用的是难上加难的方式,因为他要求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都要由陀螺稳定,动态视场大、瞬时视场小,精度高、复杂,但好处是可以攻击高机动小目标。美国在“地狱火”(Hell-fire)和“幼畜”空对地导弹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我们能用在对空导弹上可以说在突破这项技术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QW-3的导引头跟踪速率是15゜/s。这个数字略低于其他类型的便携式导弹,这对攻击较高高度的高机动目标略为不利。但低空飞行的目标机动能力有限,这个缺点并不明显。
由于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中导引头依靠的是目标反射的激光回波来跟踪的,所以不象普通的非成像红外制导方式只能探测高热尾流和后机身加热蒙皮的限制,具有真正的全向攻击能力,而不是红外弹的270゜的假全向。也不受红外曳光弹和电子干扰系统的干扰,只要武器的配套的光电/热成像跟踪系统能跟上目标,目标一但进入攻击范围就无法逃脱。QW-3可以和雷达系统分置或完全依赖红外热成像和光学跟踪系统,没有电磁辐射,有效避免了反辐射导弹的威胁。系统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
性能特点
QW-3导弹弹长2100mm,弹重23kg,从外形上看QW-3是在便携式导弹上加了一段超口径的助推器,前段布局基本和QW-1类似,一对活动舵面装在弹体前部的舵机舱上,主弹体后部有一梯形折叠尾翼,翼面积比QW-1要大,构成“-X”的鸭式气动布局,助推段也有两对折叠尾翼。在发射装置中前弹体由适配器(弹托)和助推同口径放置。从展品对比上看,QW-3和QW-1的弹径是一样的。但经过这一翻改进后,QW-3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除了前面所说的制导系统的进步外,新的助推发动机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导弹的飞行性能,导弹最大飞行速度由QW-1的600m/s提高到750m/s,最大射程达到8000m,最小射程800m,射高从4m到5000m,从数据上看出,QW-3的的作战空域比便携式防空导弹大幅度提高,已经接近英国长剑和欧洲罗兰特的点防御导弹水平了,4米的低界,也让悬停的直升机无处可逃。而且重量更轻。系统更简单,而且因为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制导设备和发射装置设置灵活,制导设备轻便,简单,而且只需要增加照射器就可以满足对付多目标的要求。可谓方便灵活,价格便宜。
在便携式导弹里,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其战斗部了,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一般的便携式导弹战斗部都不超过2公斤,在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实战中屡屡出现导弹命中目标而无法摧毁的战例,这点在QW-3上得到了改变,由于增加了助推器,战斗部就可以做得更大,从展品上就能看到QW-3的战斗部比旁边的QW-1长度大得多,据介绍,QW-3的战斗部重量是QW-1的数倍之多,而且改成了和拉姆(RAM)一样的连续杆式,威力大为提高,非常适合打击巡航导弹类的目标,引信起爆方式是激光近炸+碰炸,战斗部杀伤半径是3米,配合1米的制导精度,足以摧毁坚固的飞行目标,其单发杀伤率大于85%。
QW-3在加装了大推力的助推器后,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到最大飞行速度。从最小有效距离只有800米来看,助推段在800米内已经脱落,而且由于在助推赋予的速度下,主发动机可以采用推力略低,但工作时间更长的推进剂,以使导弹飞行速度维持一个高的平均值,尤其是在飞行的末段,导弹也有足够的动能对付机动目标,这点得到了厂家的证实,他们表示飞行速度曲线是非常平直的。 《命令与征服·将军》资料片《五星之光》中中国的防空导弹,对付美国的A-10“雷电”战斗机几乎秒杀,进行超视距攻击,导弹爆炸的火焰对地面部队形成附加伤害。
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列是目前俄军最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之一;“S-300PMU1”由“S-300PMU”改进而成,具备了后者所没有的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
“S-300PMU1”采用新研制的导弹,增大了照射制导雷达的功率。它增大了射程和攻击快速目标的能力,使系统不仅能有效拦截空气动力目标,也能拦截战术弹道导弹。“S-300PMU1”可在40公里的距离上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军事专家指出,“S-300PMU1”总体性能超过了美国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
俄罗斯“S-300”系列防空导弹系统一直是国际防空武器市场上的畅销产品。据俄媒体报道,俄向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国出口了“S-300”防空导弹系统。另外,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甚至美国也从白俄罗斯购买了“S-300”防空导弹系统。
长期以来,越南一直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几场高技术战争使越军认识到,必须加强导弹技术研究和提高导弹防御能力。越军方官员强调,“在国内技术仍不够成熟,周边国家导弹性能和种类‘突飞猛进’的情况下,越南必须通过借鉴和引进的方式解决当前的威胁。” 国产FN-6便携式防空导弹 FN-6导弹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研制,射高15 - 3500米,射程500 - 5000米,可以迎头攻击飞行速度为360米/秒的目标,尾追攻击飞行速度为300米/秒的目标,单发杀伤概率为70%。
导弹直径72毫米,长1.495米。导弹尾部有4片固定弹翼,前部有4片控制舵。引导头前方是金字塔形,有一个4单元红外探测器。
战斗中的FN-6系统包括一个光学瞄准装置,安装在发射筒左侧,发射筒前部上方还安装有敌我识别器。电池和冷却器安装在发射筒前下方的握把上,系统全重16千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战争败局,在1944年底就迫不及待地将研制成功不久的C-2防空导弹投入实战,并击落盟军多架轰炸机,首开防空导弹作战先河。
到目前为止,防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不仅可以反飞机、反巡航导弹和反战术弹道导弹,而且还可以抵御反辐射导弹、空地导弹的攻击,成为防空武器系统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在国土、要地防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防空导弹当中,小巧轻便、机动灵活、反应迅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用于防御来自低空、超低空(特别是10~100米之间)的空中威胁。在20世纪的历次局部战争中都能见到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身影,尤其是在对超低空点状目标的防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低空、超低空空袭目标的克星。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典型局部战争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均取得了良好战绩,进一步证明了它防御低空、超低空空袭目标的价值。
随着便携式防空导弹技战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有人预计在今后10年内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需求将占整个防空导弹总需求量的65%。可见,便携式防空导弹将会成为国土、要地和野战防空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
美俄英法等国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便携式防空导弹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发展了三代产品,正在向更先进、更智能化的第四代发展。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共生产各型防空导弹约80多万枚,其中地空导弹71万多枚,舰空导弹8万枚,而在71万枚地空导弹中,便携式防空导弹为47万枚,占防空导弹总数的一半以上。美、俄、英、法等国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要生产国。
如今美、俄、英、法等国家对便携式防空导弹极为重视,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已经研制出很多成功产品,并有许多产品经过了战争的考验。
美国是研制便携式防空导弹最早的国家之一,已经研制了第一代“红眼睛”(FIM-43)、第二代“尾刺”(FIM-92A)以及第三代“尾刺”-POST(FIM-92B)和“尾刺”-RMP(FIM-92C)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中“红眼睛”导弹是世界上最早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之一,它采用了光学扫描和红外冷却自导引头。由于该导弹只能进行昼间尾追攻击,没有敌我识别器,抗电子干扰能力差,在1972年就已停产。1981年美国开始装备可全向攻击的第二代“尾刺”便携式防空导弹。它采用了高能动力装置和工作波长为4.1~4.4微米的高灵敏度红外导引头,增加了敌我识别器,增大了射程,提高了作战性能。该导弹在前苏联与阿富汗冲突期间首次用于实战并发挥了很大作用。阿方称,到1987年12月共发射了340枚“尾刺”导弹,击落前苏联269架直升机,有效地遏制了前苏联肆无忌惮的进攻。在1987年和1989年美国又分别研制了第三代“尾刺”-POST和“尾刺”-RMP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了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装置和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技术。其导引头采用环状扫描光学系统和红外/紫外双色探测器,运用了可编程控制微处理器,有效地提高了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单发命中率大于50%。
前苏联(俄罗斯)已经研制了“箭”2/2M/3和“针”1/M/D/N/S等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中“箭”2是前苏联陆军最早使用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越战期间,北越陆军用苏制“箭”2M给对方以有力打击。越战之后,“箭”2系列导弹出口到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冲突地区,一直至今。
“箭”2系列导弹是前苏联的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机械扫描,昼间尾追攻击目标,战斗部威力小,抗干扰能力低,因此,前苏联又在1973年研制出了第二代“箭”3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采用工作波长3.5~6微米的低温冷却红外导引头,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有尾追、迎击两种发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萨尔瓦多内战期间,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队仅用11枚“箭”3导弹就击落了萨尔瓦多空军的3架飞机。1981年,前苏联开始装备“针”1便携式防空导弹,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其性能比“箭”3有较大提高,但抗干扰能力没有实质性改善。在1983年前苏联研制出了“针”M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其导引头采用了光学扫描+双波段导引方式,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据称该导弹对战斗机的命中率高达24%~40%。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的苏制“箭”2M、“箭”3和“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多国部队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导弹的攻击,曾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大规模轰炸,但是多国部队仍遭到了“箭”2M、“箭”3和“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在被击落的飞机和直升机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箭”2M、“箭”3和“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为。
英国在1973年才研制出第一代“吹管”便携式防空导弹。该弹具有尾追、迎击两种攻击方式,装有敌我识别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攻击地面、空中两类目标。1984~1988年,英国又连续推出第二代“标枪”、第三代“流星”和“耀星”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中“标枪”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了新型战斗部、两级远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以及微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既可用于地面部队,又可用于海上防空,其单发命中率达70%。“流星”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在“标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它采用激光代替无线电指令制导,可靠性高,维修简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跟踪精度、制导精度,但由于激光传播衰减快,使得导弹的作用距离较近。“耀星”便携式防空导弹也是以“标枪”导弹为基础,对其战斗部、制导体制、发动机同时采用新技术研制而成,其战斗部安装有3个飞镖式动能子弹头,制导方式采用半主动无线电指令+激光波束复合制导,动力装置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速度可达4马赫,大大提高了其作战性能和对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单发命中率可达96%。
法国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虽然开始较晚,但起步水平较高。该国研制成功的“西北风”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四元阵列被动红外寻的导引头,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能够锁定有红外屏蔽的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单发命中率可达90%。其重达3公斤的战斗部具有很大的威力,采用近炸和触发两种引信,并装有延时自毁装置,大大提高了作战性能。
此外,瑞典和日本等国也具备研制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能力。瑞典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该类导弹,如今主要有RBS-70和RBS-90两种型号。RBS-70采用激光制导、前视红外和电视搜索跟踪目标,并配有专用雷达,战斗部重1.1公斤,杀伤半径达3~3.5米。它采用三通道稳定控制系统,自身隐蔽性能好,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具有车载、舰载等型号。RBS-90的射程、速度、作战高度比RBS-70都有提高,并且命中精度和威力更高。
日本利用先进的红外成像技术,从1987年开始研制利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称91式,日本陆军称其为Kin-SAM)便携式防空导弹,并率先研制成功,在1991年开始生产,1993年开始装备陆军,1994年开始装备海上和空中自卫队。“凯科”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命中精度和通用性,目前有便携式和车载式等型号。 我国在1958年10月从前苏联引进“萨姆”2地空导弹后,开始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年轻的地空导弹部队在1959年10月7日首次击落国民党军队的美制RB-75D高空侦察机,1962年9月9日首次击落美制U-2高空间谍飞机(到1967年共击落5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地空导弹部队发展迅速,不仅多次取得辉煌战果,而且已经从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从改进第一代发展到研制第二代、第三代,从研制高空型号到研制中高空、中低空、低空和超低空等多种型号,从研制固定位置型号到研制车载机动以及单兵肩扛便携式等多种型号。
我国在1975年初开始研制便携式单兵肩射超低空防空导弹系统,1985年4月定型,被命名为“红缨”5号。该弹采用红外制导方式,体积小、重量轻、设备精密。1979年1月,在“红缨”5号导弹研制基础上,又研制了性能更先进的“红缨”5号甲导弹。“红缨”5号甲的战斗部威力更大,提高了导引头对太阳和云层等复杂自然背景的抗干扰能力,增大了导引头探测器的探测距离等。该型号在1986年11月定型。继“红缨”5号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后,我国又发展了性能更加先进的“前卫”1号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其性能超过美国的“尾刺”导弹,可对各种低空、超低空飞机和武装直升机进行全向攻击,担负前方地域内的战斗分队对空掩护和装甲以及机械化部队的跟进掩护任务,还可装在车、艇或直升机上进行防空作战或空战,也可与小高炮组成弹炮合一的自动化防空系统。“前卫”1号导弹曾在1994年的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公开亮相,引起轰动。
此后,我国又对“前卫”1号导弹进行了改进,研制了性能更为优良的“前卫”2号便携式防空导弹。该导弹是我国研制的第三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其构造与俄制SA-16非常相似。“前卫”2号与“前卫”1号相比,其低空攻击涵盖面更大,有效射程更广,系统反应时间缩短了一半,导弹的导引系统性能更佳,抗干扰能力较强,具有全方位攻击低空目标和发射后不管能力。“前卫”2号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为:全系统质量18公斤,导弹质量11.32公斤,战斗部质量1.42公斤,有效射高10~3500米,有效射程0.5~6千米,导弹的准备时间小于5秒,最大飞行速度为600米/秒。该弹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除了可由单兵携带、发射外,还可配备在车辆和舰船上作为低空防空武器使用。该弹曾在1998年的法恩巴勒航展中首度公开展出,并已两次参加我国举办的珠海航展。 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要优势为:
1.造价低廉,易于大量装备
现代战争从本质上讲拚的是敌对双方的国力。它归结为拼双方的经济实力,要最终取得战争胜利需要以较小的消耗换取敌人大的代价。一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单价一般在1万美元左右,而武装直升机、固定翼攻击机、巡航导弹的单价一般在几百至几千万美元之间(如一架AH-64武装直升机超过2000多万美元,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价格也超过100万美元),因此便携式防空导弹与各种武装直升机、固定翼攻击机、巡航导弹相比,其造价是非常低的,它非常适合经济实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大量装备。
2.作战效费比高
研究表明,便携式防空导弹在解决了近炸引信和指挥系统问题后,拦截一枚巡航导弹只需3~5枚便携式防空导弹,因此依托本土,利用大量装备造价低廉的便携式防空导弹,防御来自空中的威胁,其作战效费比是显而易见的。
3.在对方强大的电子干扰下,可以保持正常战斗力
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都有一个共同定式,即在空中预警机的有力支援下,在进行轰炸前或伴随轰炸的同时,对敌方实施强大的电子干扰,并运用反辐射导弹对敌方的雷达、指挥所等核心目标进行打击,迫使对方的雷达无法工作或不敢开机,从而使需要雷达制导的地基和车载式中、大型防空导弹系统失效。而采用光学瞄准和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在发现目标后,可以正常发射,并且目标很难进行有效的飞行规避或及时释放干扰,因此在敌人强大的电子干扰下可以正常工作,保持正常的战斗力。
4.机动性、隐蔽性、易操作性和生存力强
便携式防空导弹由单兵携带,可在任何复杂地形下发射,具有较好的机动性、隐蔽性和易操作性。在对付巡航导弹时可以不用隐蔽和伪装,敌人的侦察卫星难以发现;在对付飞机时只需隐藏在丛林、灌木、高杆作物或其他障碍物下就可正常发射而又很难被发现。因此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其他防空武器无法相比的战场生存力。
5.具有较大的作战威力
现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战斗部直径大都在71毫米以上,装药多(如法制“西北风”弹头重达3公斤),威力大(比35毫米高炮弹威力大1倍以上)。如今便携式防空导弹可以攻击和毁伤任何现有作战飞机。
虽然在现代战争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很多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它存有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战威力,影响了作战效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对巡航导弹命中率较低
由于巡航导弹体积小、发动机噪声低、采用多种隐身措施,加之常常在夜间发动袭击,因此便携式防空导弹射手很难及时发现来袭的巡航导弹,大大降低了对其的拦截概率。如今性能优异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对巡航导弹的拦截
防空导弹
概率不超过10%,而一般便携式防空导弹对巡航导弹的命中率不足4%。 2.抗干扰能力较低
这里的抗干扰能力较低是指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后,一旦受到对方干扰,就会出现脱靶的现象。这与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有关。如早期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一般采用红外点源制导(或红外阵列成像制导)方式和线阵光机扫描方式等,其红外探测器数量多为单元,使其抗干扰能力较低。 1.提高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速度
如今除英制“耀星”导弹外,其余便携式防空导弹速度均为2马赫左右,这就很难适应现代空袭兵器的高速度,并且难以对付现代空袭兵器为规避防空导弹打击常采用的高速机动战术,因此提高导弹速度是未来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研制高能发动机及其装药,加大发动机的推力和总冲量;(2)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较大推力和总冲量的高能发动机以及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的发动机能够提供两阶段推力,而且重量轻,推力大,排烟红外辐射特征小,能满足提高射速的要求。
如今英制“耀星”导弹速度已达到4马赫,还有几个国家正在改进或研制超高速导弹,将导弹助推系统由原来的一级改为两级,如北约国家正在联合研制的近程/超近程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预计2010后装备部队。 2.提高全向攻击能力,实现“发射后不管”
早期的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目标时只能采用尾追攻击方式,使攻击目标的灵活性和作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第二、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可以采用尾追、迎头攻击方式,甚至可从侧向攻击目标。如今便携式防空导弹制导系统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导弹系统能够自动对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判定,并实
防空导弹
施主动攻击,实现“发射后不管”。 3.进一步改进导引系统,提高抗干扰能力
早期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一般采用红外点源制导(少数为红外阵列成像制导),其探测器数量多为单元,采用线阵光机扫描方式,这就使其抗干扰能力较低。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未来便携式防空导弹将采用焦平面阵成像红外导引头,它将使红外干扰失效,大大提高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概括起来,便携式防空导弹制导系统将由红外点源制导(或红外阵列成像制导)、单元探测器、线阵光机扫描方式分别向红外成像凝视制导、多元探测器、凝视面阵电子扫描方式发展。如法制“西北风”导弹已经采用了四元导引头,美国正在研制的“尾刺”-RMP2采用了128×128单元的红外成像导引头。
4.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作战速度
一般要确保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探测到目标。由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瞄准发射是射手通过光学瞄准具探测目标,其作用距离一般在3~4公里之内,因此如何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作战速度是便携式防空导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为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作战速度,扩大杀伤范围,如今已经采用和正在研究的几种主要措施包括:(1)将便携式防空导弹装备在一个简单的旋转式固定架上(特别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用于阵地防御,可对来袭空中目标迅速进行多枚导弹齐射(如“尾刺”、“针”、“耀星”、“西北风”、RBS-70导弹);(2)在便携式防空导弹上安装被动式射频传感器,以探测飞机雷达或无线电测高仪的辐射电波,为操作人员提供大致指令参数。该种方法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优于以前的夜视仪,使便携式防空导弹可在夜间使用(如俄制“箭”2M已经采用了定向仪被动传感器);(3)将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并入前沿预警雷达所组成的防空网,与监视雷达和C3I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5.提高一弹多用能力
防空导弹
使研制的导弹多用途化历来是导弹研制者的追求目标之一,因为这对于减少研制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保障、便于平时装备和战时补给是非常重要的。如英制“吹管”导弹已经发展成多联装的潜空、舰空导弹,法制“西北风”导弹具有便携式、车载式、舰空式三型,实现了三军通用。同时随着电子装置小型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推进技术、控制技术、战斗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性能指标日趋接近低空近程防空导弹的水平,将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合二为一成为可能。如北约8国正在联合研制的近程/超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将在2010年后取代“西北风”、“尾刺”、“耀星”、“长剑”、“罗兰特”和“响尾蛇。”等便携式和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导弹进一步小型化和自主作战,武器系统能对付多目标,逐步发展多武器的协调作战,为形成防空体系作战创造条件。 6.加强标准化
为了加强战时的快速保障和减少平时的维护费用,需要加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标准化工作,以便实现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

‘伍’ AIM 120是不是很先进详细资料~~~

AIM-120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它首次使用便取得战果,揭开了世界空战史上新的一页。在此之前的超视距空战,由于大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发射导弹后,载机必须保持对目标的跟踪和照射,直至击中目标。在这段时间里,载机不能做大的机动,很容易遭到敌方的攻击,甚至可能出现空战双方都被对手击落的结局。
AIM- 120 的最大特点是“发射后不管”,因而可避免上述缺点。该弹有三种发射方式:无干扰的正常发射;机载雷达跟综干扰源发射;目视发射。其制导方式采用的是以末段主动制导为主的复合制导,在较近的距离内不需要机载雷达照射目标和给导弹传递信号,发射导弹后,载机可立即机动脱离。

AIM-120还具有多目标攻击、抗干扰、远距发射和近距格斗等能力。其最大射程为 80千米,最大过载50g,能攻击以11g机动的空中目标。可以说,这类导弹的出现,将使超视距空战的战术发生新的变化。

‘陆’ 南森级的NSM导弹为何做成如此形状

NSM精确制导导弹
挪威康夫斯堡公司为沿海作战研制的NSM精确制导自主反舰导弹已基本完成定型实验,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在此之前,挪威国会已于2003年10月决定批准挪威皇家海军采购6艘“舍尔德”级高速水面舰艇,以组成一支

高技术的沿海战斗力量。 NSM反舰导弹是从上世
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现在计划使之成为舍尔德级舰艇和挪
威海军5艘新型的南森级护卫舰(现在正在西班牙伊扎尔造船厂建造中)以及NH90舰载直升机装备的主要水面战武器系统。 NSM导弹在挪威国内被称为“新型反舰导弹”(Nytt Sjomalsmissil)。而在国际市场上,康夫斯堡公司给这种新型武器取名为“海军攻击导弹”(Naval Strike Missile)。两个名字的缩写都是NSM。 基本型NSM导弹被称作具有一定对付陆上目标能力的中型反舰巡航导弹,在接近目标和弹道末段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在整个飞行阶段,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与地形轮廓匹配导航技术相结合进行导航。用于传送单帧图像和地面目标算法的双通道数据链已纳入未来发展计划。目前,康夫斯堡公司把主要重点放在使NSM导弹具有“优越的突防能力”上。 导弹设计上尽可能地采用了多种手段来避免被目标防御设施探测到,包括降低雷达反向截面,采用被动工作方式,以及为了利用目标区地形隐蔽自己不被探测到(地形隐蔽)而通过预置飞行途经点来精确导航。导弹在最后迫近目标时超低空掠海飞行,同时实际攻击程序也是随机的,通过出其不意的三维迂回机动来突防目标防空武器的火控系统。

◆ 双通道数据链

现在,挪威武装部队和导弹主合同商康夫斯堡防务与航天公司正朝着进一步的研制方向迈出第一步,即将此导弹改进成一种全向、高精度、多任务型的防区外发射武器,使其能攻击那些防御更为严密的陆上和海上目标。在两个独立的研究项目中,正在论证导弹双频智能型红外成像(I3R)导引头对陆上目标的性能;以及使导弹能够在飞行中由地面操控人员强制控制的双通道数据链。 将该导弹集成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战斗机和欧洲多用途战斗机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只要得到用户经费支持,集成工作随时即可展开。 在今后几年内,可以预料这种导弹的射程(目前被认为在200公里以上)可能增加,并且可能采用其它的弹头。 被认为是国际市场所需的新需求包括:地面攻击能力、飞行中控制导弹的能力、以及使导弹具有网络化能力。这些新的需求建立在原来的需求之上,包括穿越坚固防御的能力,全天候沿海及外海作战,自主目标探测、识别与确定,远距离以及基于多种平台的能力。在2001-2003年间,智能型红外成像导引头对舰艇型目标的性能已进行广泛测试,导引头及相关电子设备被装在改装的翼尖舱内挂载在挪威皇家空军的几架F-5B战斗机上完成了高速、低空飞行实验。

◆ 诱饵试验

据西方媒体报道,已进行许多测试来验证一系列性能参数,包括进行自主目标识别导引头(及其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挪威军方报道称已通过在北约不同类型护卫舰上空飞行的传感器对导引头进行验证。在测试中,智能型红外成像导引头区分出了中立目标与敌方目标,并确定了武器平台应该忽略的中立船只和应该攻击的敌方护卫舰。 其它试验还证明,智能型红外成像导引头不难探测到那些以低雷达反向截面特征为特色的战舰,而就雷达制导导弹而言是难于探测到这种战舰的。据丹麦军方报道,挪威飞机(被认为是来自负责NSM导弹试验工作的挪威空军所谓“虎眼”F-5小组)在2003年8月参与了北约的实验。这些试验在日德兰半岛北部靠近希茨哈尔斯和斯卡根的海面上举行,由美国海军牵头的电子战特别工作组主持,该工作组隶属于北约组织海军装备部,其成员包括15个北约国家和7个北约机构。挪威的飞机与来自加拿大、丹麦、德国、意大利、波兰、葡萄牙、英国和美国的飞机、舰艇和陆基资源一起参加了实验。据丹麦方面称,这些实验重点放在雷达和被动传感器以及与反舰导弹有关的系统。 据称,该导弹的导引头完成任务“很好”。其区分红外诱饵与真实目标的能力也进行了测试。导引头采用了基于软件的诱饵参数识别和同时双频(3-5um与8-12um)扫描来区分目标与诱饵。据说导引头不受电子或激光干扰影响。 接下来在挪威F-5飞机(大部分由前336中队的飞行员驾驶)上的试验将评估导引头对诸如建筑物、导弹发射阵地及指挥所等陆上目标的探测性能。 如果需要的话,导弹的信号处理算法和自动目标探测算法将进行改进和补充。 为了验证双通道数据链,采用了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超高频数据链设备来显示导弹在飞行中重新瞄准、在飞行中中断执行任务的能力,以及用作带导引头的无人机将图像数据发送回地面操控人员的能力。 最初,研究重点将集中于每隔1-2秒发送一帧图像,而不是实时的视频流图像。但随着图象压缩技术的发展,用户最终能够通过数据链得到所需要的图象信息。该导弹为安装数据链发射机和接收机留有充足的空间。 该导弹可能被集成到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及欧洲战斗机上,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其发射箱内,所有与武器之间的通信联系都是通过MIL STD1760协议来实现的,这与现代战斗机上的通信方式完全一致。 而且,导弹的挂点在弹体背部,能方便地挂到标准的1760型武器挂架上。因此,导弹装在发射箱内是背部朝下的,发射后立即翻转180度恢复其正确的飞行姿态。 该导弹与联合攻击战斗机有关的另一个优势是,很有可能它能挂到新型战斗机的内部武器舱内。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自己的AGM-154联合空对面攻击导弹就不能这样,这是一种射程约360公里的隐身高精度防区外发射武器。AGM-154可以执行与计划的有完全对陆攻击能力的NSM导弹几乎完全一样的任务。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称,将NSM导弹装到F-35战斗机的内部武器舱内只需对导弹稍作改动。在内部第4和第8挂点上可挂两枚导弹,另外4枚可挂在外部武器架的第2、3、9、10挂点上——一旦取得空中优势隐身已不很重要时,外部武器悬挂架就可以正常使用。 来自联合攻击战斗机预期用户国家的一些空军军官称,NSM导弹与F-35飞机的搭配可能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办法,因为可以给飞机以高性能的中程(远达300公里)反舰和对陆攻击导弹,尤其是在现已决定F-35不集成波音公司的A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情况下,这种组合是非常有效的。据报道,澳大利亚已宣布不在F-35上挂载鱼叉导弹。普遍认为,澳大利亚与芬兰、德国、希腊、新加坡、土耳其、英国及其它一些潜在用户都对这种导弹感兴趣。 对该导弹的主合同商康夫斯堡公司来说,将这种导弹集成到F-35上去还可以为其努力赢得与联合攻击战斗机相关的合同取得重要的进展,挪威在联合攻击战斗机系统研制和论证阶段争取参与的合同金额达1.25亿美元。 据挪威军方报道,该导弹还可以集成到欧洲战斗机——台风上,台风与F-35都参与了挪威空军替换F-16的选型竞争。据认为,这可以带来48架飞机的订单。有关官员说,台风没有内部武器悬挂架,因此不能被认为是一种隐身平台。 不过,有多达4个外部挂点可以用来挂载空对面防区外发射武器——可能的候选武器是马特拉/英国BAe公司的风暴之影和欧洲EADS公司/萨伯·博福斯公司的金牛座巡航导弹。同时,NSM导弹也可能被选用,但可能(如同联合攻击战斗机一样)需要进行大量的集成化工作 。
◆ 实弹试射

有消息来源称,康夫斯堡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玛特拉/英国BAe公司现在已落后于预定计
划,2006-2007年向挪
威皇家海军交付第一生产批次导弹的计划将会推迟。不过,造成进度迟误的主要技术问题现在已经“查清”,并且正在“纠正之中”。 导弹的正式研制始于1996年12月,当时挪威皇家海军为此签订了价值15亿挪威克朗(2.18亿美元)的合同,在导弹开发期间已先后进行了4次实弹发射实验。2000年和2001年,在挪威北部罗弗敦群岛安岛机场外的导弹试验靶场进行了两次弹道发射实验。 2002年和2003年,在位于法国土伦附近的CEM地中海试验场进行了两次受控制飞行实验。第一次实验的导弹不带导引头和测高仪,第二次是全弹。据挪威军方透露,这些试验发射有挪威皇家空军F-5“虎眼”小组3名飞行员和12名工程师的支持。 然而,在法国进行的两次受控发射实验发现了控制弹尾马达的技术问题,官员们宣称现在已经解决。 一家挪威军事刊物称,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2003年6月最近一次试验发射的飞行故障,导弹发射后不到30秒就掉进了海洋。据说将发射一枚备用导弹来验证已采取的改正措施。

◆ 第一批次武器

第一生产批次NSM导弹最适合于满足挪威皇家海军的使用要求,主要用于反舰任务,在2010~40年的时间框架内装备挪威皇家海军的新型南森级护卫舰和舍尔德级快速巡逻艇。除用于反舰外,这种武器还可能被用于攻击诸如防空导弹发射阵地或指挥控制建筑物等地面目标。

第一生产批次武器的有效射程为185公里,最大飞行距离在200公里以上。挪威军方表示只要稍作改进或者选择不同的飞行剖面,其射程可以扩大至250公里。如果导弹离开发射架后即沿着直线弹道俯冲攻击目标,其最小有效射程仅为3公里。 该导弹采用法国制造的TRI-40涡轮风扇发动机,包括弹载发电机。它使用来自全球定位系统、惯性系统和测高系统的组合数据进行导航。根据最新数据,该导弹发射重量为407公斤(比3年前的预定少了5公斤),飞行重量为344公斤(少了3公斤)。包括助推器在内的弹体全长为3.96米,宽度为1.36米,高度为0.5米(弹翼和控制弹尾折叠)。亚音速的(M0.95)NSM导弹可以像飞机一样机动,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尤其是在弹道末段。

据称,该导弹有与康夫斯堡公司早先的企鹅导弹同样的机动性能,但作为竞争导弹可承受双倍于它的过载。由于机动性强,再加上被探测概率低,使该导弹能够突破典型的防护高价值目标的防空火力,如战斗机、区域截击导弹、要地防空导弹、近距离武器系统等。 第一批次导弹可携带由欧洲航空航天防务公司下属的德国TDW公司研制的120公斤战斗部(爆炸当量为100公斤梯恩梯炸药)。据挪威军方透露,该战斗部最适合于攻击舰艇类目标和普通(无防护)建筑物。该战斗部可预制破片对指挥所或导弹阵地造成最大限度的毁坏,但不适合于攻击掩体等加固的目标。 TDW公司研制的战斗部内采用了本公司研制的“可编程智能多目标引信”,这种引信还使用在欧洲EADS公司/萨伯·博福斯公司金牛座巡航导弹中由TDW公司研制的靡菲斯特战斗部内。

在NSM导弹中,战斗部并不是导弹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被装在一个“炸弹舱”型的空间内。这为在导弹内嵌入不同的载荷提供了可能,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减少载荷(如减少到20公斤)后增加燃料的装载量来增大射程。 可供NSM导弹选择的载荷包括适于打击地面目标的战斗部、侦察组件(当作一种高速战术侦察无人机使用)、电子战组件或大功率微波源。 第一批次导弹储存在一个重846公斤(包括导弹重量)的导弹发射箱内,这使得它能够装到较小的舰艇上。发射箱长4.08米、高89厘米、宽80厘米。 就制定攻击计划来说,该导弹系统具有自动任务计划的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导弹系统根据给出的战术情况和舰艇战斗管理系统预先设定的战术标准自动生成任务计划。据悉,整个任务计划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战术标准包括:飞行时间最短;被目标探测的概率最小; 单发攻击或密集攻击可选;搜寻范围最大;飞行路线预置;空间控制限制(被避开的区域、高度)。 人工计划也是可以的,在人工模式下地面操控人员可以修改自动生成的飞行轨迹,或者从头开始制定飞行路线。每枚导弹可以预置最多200个飞行途经点。 在作战任务中,导弹可以保持连续的待射状态数个星期,使之能够在探测到威胁的数秒内即可发射。

‘柒’ 美国战斗机哪种机动性能最好

在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种主力装备有F14 F15 16 F18 虽然被F18取代已经退役 其实 F14才是一款真正可以与SU27相抗衡的重型空优战斗机,虽然F18取代了F14,不是由于F18的机动性强于F14而是由于他的电子设备先进但比起机动性不如F14,F-14战斗机
美国海军的战斗机群中,最受到军机迷喜爱的机种,莫过于昵称为 Tomcat (雄猫)的 F-14 雄猫式战斗机了,此型战斗机之所以受到军事迷喜欢的原因。除了是 Tomcat 超酷绝美的造形外,强大的战斗力更是另一重点,像是 F-14 雄猫式战斗机所挂载的不死鸟导弹,更是让“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名句彻底实现的代表性武器。
现在让我们回溯到 1970 年底,格鲁曼公司出厂的第一架F-14原型机,由计划试飞员威廉(William Millar)与格鲁曼公司首席试飞员罗伯特特(Robert Smythe)进行首次试飞。这次试飞只持续一个简短的时间,可变翼也维持在全开的状态。但是第二次试飞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架原型机因为主要液压系统故障,威廉与罗伯特随即将拖着黑烟的飞机掉头朝着跑道飞去。并且使用紧急气动装置将主起落架放下,准备进行迫降。结果没想到就在跑道尽头不远处,这架原型机的第二套备用液压系统也告故障。这两名飞行员只好弹射逃生,飞机全毁。随后还有 19 架原型机出厂,其中第 7 架将会成为 F-14B 的原型机。而被送到马里兰州的第 10 架原型机,则与威廉同归于尽。
按照 1969 年所签定的合约,美国海军向格鲁曼公司订购 429 架 F-14A 量产机。这些量产机是以固定价格成交,也就是说格鲁曼公司得自行吸收通货膨胀等额外成本。但是在 70 年代初期,恶劣的经济情况导致格鲁曼公司每交机一架,它自己也要贴钱进去。到 71 年 3 月时,格鲁曼公司已经承受不了这种损失,要求美国海军重新订合约。直到 1973 年,格鲁曼公司才与美国海军达成新的合约。从第 135 架量产机开始,采用新的议价方式。而且美国海军借给格鲁曼公司两亿美金让它周转,直到再议价成功为止。
美F14战机退役
看过电影《壮志凌云》的读者一定还能回忆起汤姆·克鲁斯驾驶战机翱翔的激动人心的场景。这部电影在成就了阿汤哥巨星之路的同时,也激起了无数青年成为战斗机驾驶员的梦想。而如今,电影的主角之一———F-14“雄猫”战斗机正在现实中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冷战时期主战机型之一、1972年开始服役的F-14“雄猫”重型舰载战斗机22日正式退役。
维护费用太高
美国海军当天在弗吉尼亚州的海军航空站为最后一批22架F-14战斗机举行隆重的退役仪式,大约3000名前F-14飞行员、机师和生产员工参加了仪式。之后,这些战斗机一部分将被封存在亚利桑那州的美军仓库里,其余将赠送给军事博物馆。
据报道,美国海军决定让F-14退役主要原因是维护费用太高,今后它的角色将由F/A-18型“超级大黄蜂”舰载攻击机取代。但美国军事专家认为,F/A-18的性能不及F-14。
F-14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双座超音速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护航、舰队防空以及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用于取代美海军的F-4战斗机。该机于1967年底开始研制,1972年5月交付使用。曾经叱咤风云
F-14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对付苏联远程轰炸机而设计的,主要部署在航空母舰上。它的特点是速度快,时速可达1443公里,并且是美国第三代战斗机中火力最强的机种,也是最早具有多目标跟踪和打击能力的战斗机。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对它进行了改装,配备了精确瞄准和打击系统,在海湾战争、巴尔干冲突和伊拉克战争中均使用了这一机种。美国海军装备的最后22架F-14均部署在“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此前,两个中队的F-14战斗机刚刚结束了在波斯湾地区的作战任务———为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提供空中支援。
其气动布局采用了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以便获得较高的强度重量比。机体的设计疲劳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17.4%,有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钛合金锻件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为25%。为了减少研制的风险,第一种生产型采用了原来为F-111B战斗轰炸机研制的TFE-30涡扇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系统。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变后掠机翼外翼段较短,这样就可减轻转轴结构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转轴距机身对称面2.72米。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停放时后掠角最大可达75°以减少占用面积。可动段具有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在起降和机动飞行时使用。每侧上翼面各有3块扰流板,当后掠角小于57°时自动接通,用于辅助横侧操纵和着舰时减速用。为控制机翼后掠角变化时压力中心移动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载荷,在机翼固定段前缘设计了可动前置扇翼,最大转动角为15°。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采用机械加工框架,钛合金主梁及轻合金应力蒙皮。前机身由机头和座舱组成,停机时机头罩可向上折起。中机身是简单的盒形结构可贮油。后机身从前至后变薄,尾部装外伸的排油管。后机身上下还有减速板,上一下二,在剧烈俯冲和发射导弹时打开,着陆时下减速板锁死。
尾翼由双垂尾和可差动的全动平尾组成。平尾的偏转角为+15°~-3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垂直安定面与后机身的钢质加强框连接。方向舵也采用蜂窝增强的化学铣切合金蒙皮。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和A-6攻击机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时机轮转90°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舱内。机轮为无内胎轮胎,内充氮气,压力为16.9~24.1×105帕(17.2~24.6公斤/厘米2)。双轮式前起落架的撑杆用作弹射起飞时的挂钩。着舰钩装在后机身下面的整流罩内。从1981年春开始用古德伊尔公司的碳刹车装置取代了原先采用钢刹车装置,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采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压式进气道,置于机身两侧固定翼段下方,距机身有25厘米的间隙,以消除附面层的影响。进气道内有多激波可调斜板系统,可以由机载设备在所有飞行条件下自动调节,保证发动机得到合适的气流。进气道结构大部分用铝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27米。后短舱采用胶接钛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88米。早期生产的飞机装两台普拉特· 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9490公斤)。其安装管道可以开启,能在180°范围内进行保养。从1983财政年度开始生产的飞机改用TF30-P-414A发动机,其额定功率值不变。从1986年起采用F110-GE-40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4.5千牛(12700公斤)。采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气涡轮起动器。整体外翼油箱,每个油箱可载油1117升;后机身发动机之间载油2453升;机翼传载结构的前方载油2616升;另外有两个供油油箱,总共可载油1726升。机内油箱载油量9029升。在每个进气道下方可以携带一个副油箱,每个载油1011升。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于前座舱前方附近机身的右侧。采用气动引射式收敛·扩散喷管。
F-14A型是第一种生产型,装两台TF30-P-412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9490公斤)。83到85年交付的飞机换装了TF30-P-414A发动机。下面三图由上至下分别为VF101、VF102、VF111三个中队的F-14A。F-14+是A型的改型,改动不大,采用F110-GE-400发动机,推力增加,油耗降低。
RF-14A是A型外挂侦察设备吊舱而成的侦察机,不挂吊舱时战斗力仍与A型相同。该吊舱重748千克,置于机身腹部两个发动机舱中间,距机身0.38米。舱内有四种主要设备:头部装一台CAIKS-87B分幅照相机,向前或向下拍摄;费尔柴尔德公司的KA-99低中空三镜头全景照相机;霍尼韦尔公司的AN/AAM-5侦察装置;地面检查维护和控制数据显示装置。在1980~1981年共有49架F-14A改装成可载侦察吊舱的RF-14A。

这架着舰中的F-14A,主进气口已经关闭,改由辅助进气口进气。
F-14B型的机体、电子设备和武器与A型相同,改装F401-PW-10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5千牛。下面两图为VF11中队的F-14B,上图为70年代涂装,色彩鲜艳;下图为80年代后的灰色迷彩涂装,色彩黯淡,不易为视觉发现,而原有的图案还依稀可见,图中还可以看到收敛扩张喷口的不同状态。
这架是着名的VF130中队的F-14B,配有招牌队徽骷髅头。
F-14C是B的改进型。采用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全天候空地武器投放能力。
F-14D更新了发动机和简化了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动力装置是两台普惠公司TF30P412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后来使用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4.5千牛。F-14D上大约有60%的模拟电子设备更新为数字式设备,改装新的武器管理、导航、显示和控制系统,利顿公司AN/ALR-67威胁告警系统和目标识别系统由MIL-STD-1553B数据总线联结,机载威斯汀豪斯ITT AN/ALQ-165电子干扰机(ASPJ),联合战术信息发布系统,前视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电视摄像机。以上系统与F-18和最新的A-6上的系统有很好的兼容性。在新的F-14D上采用ALR67威胁警告及辨认系统的自卫干扰机、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和电-光侦察装置。F-14D采用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下面三图为VF9中队黑色涂装的F-14D和VF11中队的F-14D。
雷达保留了AWG-9的大功率发射机,可以探测210千米以远的敌方目标。在扫描大空域角的同时,可以同时跟踪24个目标。除此而外,雷达性能将大幅度提高: 远距离覆盖性能更好,进一步增加中PRF状态后,将使下视能力得到更大的改善;扩展速度搜索范围,被探测目标的速度范围可以很宽;扩大目标跟踪范围,可以跟踪当前扫描图形范围以外的目标,然后在继续扫描被监视区域的同时,锁定跟踪目标;新的超视距目标识别或无源识别状态可使机组人员在目标进入视野范围之前就能发现;袭击判断状态可以确定密集的目标数目;可编程电子对抗与杂波控制能力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及环境。在APG-71计划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是软件的开发。除了APG-70与AWG-9共用的那些软件外,已为战术雷达功能写了184000条新的软件源指令,其中40%留待将来使用。原定在1986年第四季度提交第一部工程研制样机,1989年9月提交第一部生产型雷达。第一架F-14D将于1990年春进入服役。1986年7月雷达已开始在海军TA-3B上作空中试验,试验持续两年,以评定雷达特性并进行修改。1988年1月开始在F-14D上作空中试验。
机头下部的是F-14的电视红外观瞄舱,机身侧部的是机炮口整流罩。
舱。
F-14的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应急或必要情况下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平尾偏转角为+15°到-1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
F-14使用了休斯公司的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 取决于目标的大小,可截获120到315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从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离之内的24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还装备有AN/AWG15火控系统,及AN/ASW27B数据传输系统,CP1050/A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后在改进中,大约60%的模拟式设备换成了数字式设备,并安装新型的AN/APG-71雷达,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战效果评价能力。
F-14武器包括1门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675发。截击时外部挂架可以挂6枚“麻雀ⅢB”AIM-7E/F导弹加4枚AIM-9G/H“响尾蛇”空空导弹,或者挂6枚AIM-54A“不死鸟”远距空空导弹加2枚“响尾蛇”导弹,除此之外还可以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Mk82炸弹以及其他武器。下图分别为M61机炮、AIM-9、AIM-7、AIM-120。
2004年,经过30年的服役,美海军第一种远程空空导弹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于9月30日退役。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于1960年开始概念开发,休飞机公司于1962年被选中研制该型导弹,随后雷声公司于1988年加入研制队伍。经过5年的研发,AIM-54于1965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当年完成全控制系统的首次机载发射试验。
“不死鸟”AIM-54A是目前西方国家装备部队的重量最大、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之一。该弹于l962年开始研制,1972年装备部队,1980年停产。它主要配挂在美国海军的舰载机F-14“雄猫”飞机上,一次可挂6枚。F-14的机载雷达具有制导多枚空对空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1973年11月,该机在试验中用6枚“不死鸟”击落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6个目标,从而震惊了世界。“不死鸟”AIM-54A采用正例程气动布局,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4个弹翼均布于发动机舱的周围。弹翼的后方是4个矩形的舵翼。其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该弹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攻击目标。在拦截目标的过程中,它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以及干扰源寻的等制导方式。“不死鸟”导弹的弹头处装有一部主动雷达,这种弹上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18千米左右。 AIM-54A是一种大型空对空导弹,能使用它的飞机不多,该弹长3.96米,弹径0.381米,翼展0.914米,发射重量443千克,战斗部重60.3千克,射程150千米左右,最大速度约等于M数5,允许发射过载3-4g,单轴最大过载17-22g,最大跟综角速度约15度。
“不死鸟”AIM-54C是AIM-54A的改进型,用以对付九十年代的空中威胁。该型在1976年开始研制,1979年交付首批样弹进行发射试验,1982年正式投产。计划该型生产持续到1992年,总计约生产2455枚。在研制AIM-54C之前,休斯公司还进行了B型的设计,该型号是在A型的基础上改为一种无液体导弹即“干不死鸟”。虽然“干不死鸟”可以简化维护,但是性能没有多大改进,而且研制费用很高,所以军方没有采纳。随后休斯公司又推荐了一种“低成本干不死鸟”。该型成本降低了30%,但费用还是偏高,也没有继续发展。C型继承了B型的部分优点,性能比A型有所提高,而价格与A型大致相同,所以美海军对此很感兴趣。AIM-54C弹长3.96米,弹径380毫米,翼展915毫米,发射重量454公斤,使用高度3万米,最大射程15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超过5。导弹主要在数字式电子设备、新的捷联式惯性基准装置、固态收发机和新的目标探测器4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使作战性能有了进一步提升。
“不死鸟”导弹可采用边跟踪边扫描发射、单目标跟踪发射、空战中机动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最多可以跟踪24个目标,能有效地攻击多种目标,特别是小目标和低空目标,在严重的电子干扰或恶劣气候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攻击能力,其攻击区域大,杀伤概率高。“不死鸟”的几次试验震惊世界。据统计,在1962~1980年间进行的200多次试验发射中,其命中率竟高达88%%。
2002年6月,美海军暂停了全部156架F-14战斗机在航母上的飞行任务。此次停飞主要是为了深入调查该型飞机前起落架的腐蚀问题。2002年3月2日,在地中海发生了F-14前起落架外气缸腐蚀、导致弹射事故飞行员丧生的事件。2002年6月17日美海军F-14经过两周检查后,全部重新投入现役使用。海军最初估计需要2周时间对整个F-14机队进行检查,但只花了5天时间即告完成。海军发现有3架F-14存在相同的隐患,进行了相关维护。
2003年3月,美海军的F-14D进行了两周的紧急改装,随后在对伊拉克空袭中首次成功的使用JDAM制导炸弹。一架F-14D在开战前曾向伊拉克禁飞区的一个目标投放了一颗908千克MK-84 JDAM。之前F-14D并没有使用JDAM的软件。改进完成后,部署在海湾地区海域的3艘航空母舰上的总共30架F-14D都可以携带JDAM,从而获得了全天候精确攻击能力。还有17架F-14D仍按原订计划,在5月份完成JDAM的装机任务。
尽管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现了较佳的多用途能力,F-14仍步步逼近其退役机龄,大量的现役F-14已到达服役寿命。F-14与现在的新型战斗机相比,需要太多的维修,尤其是老式的液压和电气系统,使维修更为困难。20世纪90年代,海军决定让F-14开始退役,代之以新型的F/A-18E/F。机型转换的过渡工作可能从2004年秋季开始。2004年6月,美海军大西洋舰队空军主管、太平洋舰队海军航空兵主管,海军少将左特曼表示,由于一项加速计划的实施,美海军目前剩余的“雄猫“战斗机将于2006年秋退役,这同时意味着F/A-18E/F战斗轰炸机能提前部署。
关于F-14与F/A-18E/F哪个更优秀的话题,美军及军工行业内部展开了连番争论。F-14在部分性能上明显优于F/A-18E/F

‘捌’ 精确制导武器包括什么

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1、命中精度高。

2、作战效能高。

3、射程远。

4、作战效费比高。

直接命中概率高,这是精确制导武器名称的根本由来,也是精确制导武器最基本的特征。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其命中概率可达80%以上,激光制导炸弹和电视制导炸弹,其圆概率偏差约在2米以内。

如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在100千米外向伊拉克的一个水电站发射了两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结果是两枚导弹先后从同一个洞穿入发电厂,彻底摧毁了目标。

已经出现了完全依靠弹体的动能直接撞毁目标而根本就不需要装药战斗部的精确制导武器。例如,英国宇航公司研制的高速防空导弹,其飞行速度可达4马赫,导弹没有爆破战斗部,它靠弹体高速飞行的动能来击毁目标。


(8)可编程战斗部扩展阅读:

精确打击武器领域的先进技术主要有:

1、微型精密惯性陀螺技术。21世纪初,最重要的新型陀螺技术是光纤陀螺技术。由于光纤陀螺中的许多光学器件是在多功能集成光学芯片上获得的,故集成光学技术是获得大批量生产紧凑而低成本光纤陀螺的重要条件。

2、微型制导炸弹技术。美国目前正在发展一项微型灵巧弹药技术,旨在将一种250磅的炸弹装入隐形飞机内。这种炸弹与2000磅炸弹具有同等的毁伤,而飞机的运载负荷却降低了70%~80%。

美国研制的微型炸弹的直径为152毫米,长度为1.8米,采用激光雷达寻的头。该项目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是高威力炸药、GPS抗干扰装置,以及激光雷达末制导技术。

3、硬目标侵彻技术。硬目标侵彻技术涉及引信、战斗部和炸药。其关键技术有:用高强度、高韧性重金属做侵彻弹体;用高能量、高密度炸药做侵彻战斗部装药,用这种材料装填的战斗部能够承受弹丸侵彻硬目标时高冲击载荷的作用。

反硬目标引信为可编程引信,它可以在飞行中设定,既能承受碰撞,又能在最佳位置上起爆战斗部。多介质硬目标引信可对16层介质进行计数,并能对78米的总侵彻长度进行计算。

4、三模复合寻的制导技术。双模寻的复合制导技术已日趋成熟,未来将出现三模复合寻的制导技术,例如日本已着手研制对空导弹用的微波/毫米波/红外三模寻的头,这种导弹具有更高的命中精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热点内容
36脚本大厅作者 发布:2025-02-06 14:55:53 浏览:407
买电脑配送服务器吗 发布:2025-02-06 14:54:58 浏览:242
服务器怎么删除资源 发布:2025-02-06 14:36:14 浏览:671
安卓如何设置桌面返回键 发布:2025-02-06 13:58:15 浏览:48
bi可视化php 发布:2025-02-06 13:50:15 浏览:932
shell写脚本文件 发布:2025-02-06 13:47:32 浏览:231
健身器材脚本 发布:2025-02-06 13:46:36 浏览:856
怎么从手机里卸载存储卡 发布:2025-02-06 13:35:04 浏览:644
诛仙青云志2ftp 发布:2025-02-06 13:34:48 浏览:34
mill91编程 发布:2025-02-06 13:10:27 浏览: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