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叔本华人生得失石磊编译

叔本华人生得失石磊编译

发布时间: 2022-08-18 08:10:26

‘壹’ 叔本华悲叹人生,但他却在晚年声名鹊起,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生观。
叔本华的哲学确实很悲观,这在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中都比较少见;他之出名,和尼采的宣传有直接关系,但影响仍然不算很大;关于叔本华的思想,应该放到历史的链条中去考察。叔本华曾经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但他内心很鄙视这个老师,称其为“哲学的空谈家”。他也这样轻蔑地称呼黑格尔和谢林。1819年,叔本华31岁时进入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就是编外老师。不过讲课很不顺利。反复两次之后,他干脆离开了学校。后来,他继承了一笔不菲的财产,于是就到德累斯顿安心过休闲的独身生活去了——养一只起名叫“宇宙精神”的卷毛狗,每天散步两小时,用长烟斗吸烟,读《泰晤士报》,雇人搜集关于他自己名声的“情报”,等等。他于1860年去世。

‘贰’ 叔本华的语录

每人都先验的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在其个别行为中也有自由;并且以为自己能在任何一瞬间开始另外一种生涯,也就是说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是通过经验,后验的,他又惊异的发现自己并不自由,而是服从必然性的。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叔本华的语录58句,大家快来看看吧。

1、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2、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5、一 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 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6、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同他的思想平庸以及智力贫乏的程度成正比。

7、一 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8、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9、常 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 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一般来说,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 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 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 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 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

10、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做人的欲求的最后目标来哄骗我们,可是在一旦达成之后,愿望就不再成为愿望了,也就被忘怀和作为古董了,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是一个不停息的过程。

11、虚荣 与骄傲间有着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反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 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认识。虚荣是人希望自己在间接地获得这种认识。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

1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13、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14、"理 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15、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16、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17、只有知道了书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18、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话。

19、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20、从根本上说,只有咱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性命。正因,惟有它们才是咱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21、一切幸福只是幻觉,当这一幻觉消失的时候,又要以百倍的痛苦来弥补刚前所有享受的幸福。

22、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3、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24、人类获得幸福和交上好运的情境,一般来说,都可以比作一排树木:当远看时,它们显得美丽诱人;但当你走近并进入树丛之中,它们的美丽诱人旋即消散,你再不可能发现它了。这也就是我们常常会羡慕他人的.缘故。《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随笔和箴言集》

25、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没有再多的选择了。

26、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的话,这一概念(自由)是一个消极的概念。

27、"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乃是幸福的契机。

28、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么我把自我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29、一切仁爱、博爱、仁慈都是同情。怜悯是一种道德的基础。

30、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事,若非因必要或任性的无礼以至树敌,犹如在自己的家纵火一样。

31、每一个人,即使是最杰出的天才人物,在某些知识领域中都必定有寸步难行、愚昧无知的时候。

32、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33、虚荣心使人喋喋不休,自尊心使人保持沉默。

34、正如我们的肉体被衣服所包裹那样,我们的精神往往被虚伪所包围。

35、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己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

36、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解的教科书;而没有深厚思想和知识衬托的广博的经验,则像是一本没有任何注解、晦涩难懂的教科书。

37、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38、风格是心灵的外在标志,是比一个人的脸更为可靠的性格标志。

39、只有人类才有"现在"、"过去"、"未来"的意识。

40、未来,加上由想象构想出来的与之伴随的诱人成果,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大愉悦和快乐之源泉。

41、高级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42、极为高贵的功勋事业,也只能影响短暂的时间;然而一部才华四溢的名着,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泉源,可历千秋万世而长新。

43、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44、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45、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

46、人存在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就是为了抵抗死亡而战斗,而其结果必定是摆脱不了死亡。——叔本华

47、真理的小船,在对抗先入为主的虚假时,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叔本华

48、事物本事并不会对人产生影响,能够影响人的是对事物的看法。——叔本华

49、我们尊重的是真理。所以,我无法尊重与真理相反的东西。——叔本华

50、约束自己比起任何其他手段都更有效地使我们避免了外在束缚。——叔本华

51、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叔本华

52、从塔基到塔顶有三百英尺的话,那从塔顶到塔基也当然正好是三百英尺。——叔本华

53、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叔本华

54、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悠闲的情绪。——叔本华

55、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身价。

56、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经验来生活。

57、人生实如摆钟,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58、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

‘叁’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介绍

本书是叔本华原着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叔本华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人的本性”、“人生总论”、“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和“人生对策”。在这六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就人的本性、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对策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在本书中,他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他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性地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和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肆’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高清》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高清》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T-o9A11V22RbImuzRxZqCA

?pwd=2y78 提取码:2y78
简介:关于人生的幸福,早在1850年,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苦难是人生的主旋律,活着不过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而如何在夹缝中获得幸福则需要一定的智慧。

‘伍’ 叔本华名言

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3、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4、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5、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6、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7、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常叫我们激动、焦虑、烦恼、热情,就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着它觉得是多么的硕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而严峻。可是,一旦它们全部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时,就失去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只要我们不再想它,它就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步消失。它们之所以如此硕大,就是因为离我们很近的缘故。

8、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9、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

11、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12、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3、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14、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15、“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16、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17、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8、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9、虚荣与骄傲间有着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反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认识。虚荣是人希望自己在间接地获得这种认识。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

20、“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21、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22、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23、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24、昔日的存在,现在则不复存在,在下一次的一刹那间,则必然成为曾经存在。

25、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

26、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27、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28、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29、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30、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31、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32、金钱是抽象的快乐。

33、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34、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35、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36、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7、因为热情依靠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把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认为对个人也有价值,所以在达到种族的目的之后,造化的骗术必然消失。个体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种族欺骗的对象。

38、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3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40、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41、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42、第一个忠告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个忠告是“正文先于注解”,即经验先于思考和认识。

43、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44、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4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46、谁失去了希望,谁也就没有了恐惧。这就是“铤而走险”这个词的意义。

47、只有当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48、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49、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50、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51、除了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2、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53、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54、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

55、那种由于痛苦而流露感情的地方,就会吸引那些虚无主义的人。

56、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57、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58、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59、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60、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61、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62、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

63、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64、越是内心里有欠缺,他越是希望在别人眼里被看作幸运儿。

65、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66、叔本华人生名言: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67、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

68、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69、要么是我配不上我的时代,要么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70、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即哲学上的外行。

71、无知和富有在一起,就更加身份大跌了。

72、恋爱是结婚的过程;结婚是恋爱的目的。

73、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74、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75、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76、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77、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78、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79、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80、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81、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82、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83、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84、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85、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86、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87、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么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88、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89、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

90、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91、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92、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93、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94、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95、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96、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97、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98、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99、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00、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陆’ 叔本华的理论

利己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

恶毒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同情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仁爱是同情的一种吗?)。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就是指摆脱利己心理?),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热点内容
精易编程 发布:2025-02-07 00:49:10 浏览:464
访问桂纶镁 发布:2025-02-07 00:49:00 浏览:937
安卓免费扫描哪个好 发布:2025-02-07 00:47:40 浏览:90
金蝶修改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5-02-07 00:41:08 浏览:867
安卓手机版的蒸汽平台在哪里下载 发布:2025-02-07 00:29:04 浏览:454
php自学中心 发布:2025-02-07 00:28:50 浏览:270
手机卡在哪里设置密码 发布:2025-02-07 00:21:25 浏览:706
解压哄睡音频 发布:2025-02-07 00:19:56 浏览:158
数据库系统第六版答案 发布:2025-02-07 00:06:10 浏览:971
fut加密毛发怎么样 发布:2025-02-07 00:06:01 浏览: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