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反编译内部类
‘壹’ 用java反编译器,把.class文件反编译后会不会和原文件不同
如果是简单的JAVA代码或者没有经过混淆编译的代码就会使一样或者差不多的。
但是一下两种情况就特别不一样:
1.经过混淆编译的
2.使用内部类的
另外,所有的注释都是没有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下你会发现不一样了,某些情况下循环的时候就会,而且变量申明的位置会改变等等。
‘贰’ 深入理解Java中为什么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内部类简介
虽然Java是一门相对比较简单的编程语言,但是对于初学者, 还是有很多东西感觉云里雾里,
理解的不是很清晰。内部类就是一个经常让初学者感到迷惑的特性。 即使现在我自认为Java学的不错了,
但是依然不是很清楚。其中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内部类对象可以访问外部类对象中的成员(包括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
早就想对内部类这个特性一探究竟了,今天终于抽出时间把它研究了一下。
内部类就是定义在一个类内部的类。定义在类内部的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 叫做静态内部类,
另一种是不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 就是普通内部类。 在下文中所提到的内部类都是指这种不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普通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虽然也定义在外部类的里面, 但是它只是在形式上(写法上)和外部类有关系,
其实在逻辑上和外部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一般的内部类,不仅在形式上和外部类有关系(写在外部类的里面), 在逻辑上也和外部类有联系。
这种逻辑上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 内部类对象的创建依赖于外部类对象;
2 内部类对象持有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上边的第二条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内部类中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就是因为内部类对象持有外部类对象的引用。但是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会持有这个引用? 接着向下看, 答案在后面。
通过反编译字节码获得答案
在源代码层面, 我们无法看到原因,因为Java为了语法的简介, 省略了很多该写的东西, 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本来应该在源代码中写出, 但是为了简介起见, 不必在源码中写出,编译器在编译时会加上一些代码。 现在我们就看看Java的编译器为我们加上了什么?
首先建一个工程TestInnerClass用于测试。 在该工程中为了简单起见, 没有创建包, 所以源代码直接在默认包中。在该工程中, 只有下面一个简单的文件。
?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Outer {
int outerField = 0;
class Inner{
void InnerMethod(){
int i = outerField;
}
}
}
该文件很简单, 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在外部类Outer中定义了内部类Inner, 并且在Inner的方法中访问了Outer的成员变量outerField。
虽然这两个类写在同一个文件中, 但是编译完成后, 还是生成各自的class文件:
这里我们的目的是探究内部类的行为, 所以只反编译内部类的class文件Outer$Inner.class 。 在命令行中, 切换到工程的bin目录, 输入以下命令反编译这个类文件:
?
1
javap -classpath . -v Outer$Inner
-classpath . 说明在当前目录下寻找要反编译的class文件
-v 加上这个参数输出的信息比较全面。包括常量池和方法内的局部变量表, 行号, 访问标志等等。
注意, 如果有包名的话, 要写class文件的全限定名, 如:
?
1
javap -classpath . -v com..Outer$Inner
反编译的输出结果很多, 为了篇幅考虑, 在这里我们省略了常量池。 下面给出除了常量池之外的输出信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final Outer this$0;
flags: ACC_FINAL, ACC_SYNTHETIC
Outer$Inner(Outer);
flags: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aload_1
2: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5: aload_0
6: invokespecial #12 //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9: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5: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0 0 this LOuter$Inner;
void InnerMethod();
flags:
Code:
stack=1, locals=2, args_size=1
0: aload_0
1: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4: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7: istore_1
8: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7: 0
line 8: 8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9 0 this LOuter$Inner;
8 1 1 i I
}</init>
首先我们会看到, 第一行的信息如下:
?
1
final Outer this$0;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内部类Outer$Inner中, 存在一个名字为this$0 , 类型为Outer的成员变量, 并且这个变量是final的。
其实这个就是所谓的“在内部类对象中存在的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但是我们在定义这个内部类的时候, 并没有声明它,
所以这个成员变量是编译器加上的。
虽然编译器在创建内部类时为它加上了一个指向外部类的引用, 但是这个引用是怎样赋值的呢?毕竟必须先给他赋值,它才能指向外部类对象。下面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构造函数上。 下面这段输出是关于构造函数的信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Outer$Inner(Outer);
flags: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aload_0
1: aload_1
2: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5: aload_0
6: invokespecial #12 //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9: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5: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0 0 this LOuter$Inner;</init>
我们知道, 如果在一个类中, 不声明构造方法的话, 编译器会默认添加一个无参数的构造方法。 但是这句话在这里就行不通了, 因为我们明明看到, 这个构造函数有一个构造方法, 并且类型为Outer。 所以说,
编译器会为内部类的构造方法添加一个参数, 参数的类型就是外部类的类型。
下面我们看看在构造参数中如何使用这个默认添加的参数。 我们来分析一下构造方法的字节码。 下面是每行字节码的意义:
aload_0 :
将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一个引用变量加载到操作数栈。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在方法执行前就已经初始化完成;局部变量表中的变量包括方法的参数;成员方法的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一个变量永远是this;操作数栈就是
执行当前代码的栈。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将this引用从局部变量表加载到操作数栈。
aload_1:
将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二个引用变量加载到操作数栈。 这里加载的变量就是构造方法中的Outer类型的参数。
pu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使用操作数栈顶端的引用变量为指定的成员变量赋值。 这里的意思是将外面传入的Outer类型的参数赋给成员变量this$0 。
这一句putfield字节码就揭示了, 指向外部类对象的这个引用变量是如何赋值的。
下面几句字节码和本文讨论的话题无关, 只做简单的介绍。 下面几句字节码的含义是: 使用this引用调用父类(Object)的构造方法然后返回。
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形式翻译过来, 这个内部类和它的构造函数有点像这样: (注意, 这里不符合Java的语法, 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
1
2
3
4
5
6
7
8
class Outer$Inner{
final Outer this$0;
public Outer$Inner(Outer outer){
this.this$0 = outer;
super();
}
}
说到这里, 可以推想到, 在调用内部类的构造器初始化内部类对象的时候, 编译器默认也传入外部类的引用。 调用形式有点像这样: (注意, 这里不符合java的语法, 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vcq9ysfP4M2stcShoyDU2sTasr//wOC1xLPJ1LGx5MG/b3V0ZXJGaWVsZKOsIM/Cw++NDQtcSjugo8YnI+Cgo8cHJlIGNsYXNzPQ=="brush:java;">
void InnerMethod();
flags:
Code:
stack=1, locals=2, args_size=1
0: aload_0
1: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4: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7: istore_1
8: return
getfield #10 // Field this$0:LOuter;
将成员变量this$0加载到操作数栈上来
getfield #20 // Field Outer.outerField:I
使用上面加载的this$0引用, 将外部类的成员变量outerField加载到操作数栈
istore_1
将操作数栈顶端的int类型的值保存到局部变量表中的第二个变量上(注意, 第一个局部变量被this占用,
第二个局部变量是i)。操作数栈顶端的int型变量就是上一步加载的outerField变量。 所以, 这句字节码的含义就是:
使用outerField为i赋值。
上面三步就是内部类中是如何通过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来访问外部类成员的。
文章写到这里, 相信读者对整个原理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下面做一下总结:
本文通过反编译内部类的字节码, 说明了内部类是如何访问外部类对象的成员的,除此之外, 我们也对编译器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 编译器在编译时会自动加上一些逻辑, 这正是我们感觉困惑的原因。
关于内部类如何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分析之后其实也很简单, 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步做到的:
1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添加一个成员变量, 这个成员变量的类型和外部类的类型相同, 这个成员变量就是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2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的构造方法添加一个参数, 参数的类型是外部类的类型, 在构造方法内部使用这个参数为1中添加的成员变量赋值;
3 在调用内部类的构造函数初始化内部类对象时, 会默认传入外部类的引用。
‘叁’ 如何把jar包里的class文件反编译重命名
手机端反编译的:
很容易,下载个py平台安装在手机端(这个很重要,因为等下安装的反编译软件需要py平台支持)。接着下载汉化风暴,安装在手机端.可以了。
打开汉化风暴后,你应该就知道如何操作了。但是想找到class文件的前提是,你有把那个jar程序包解压,然后你就可以用汉化风暴读取那个解压的路径里,读取目标class。
电脑端反编译的:
下载个名为“jar游戏破解”(名字貌似叫手机顽童),安装在电脑就可以了.接下去你就重点如何操作了
祝你玩得愉快
其他的手机破解,手机jar游戏破解,均可来找我.
‘肆’ Java中,为什么外部类可以访问内部类的私有成员
本文通过反编译内部类的字节码,说明了内部类是如何访问外部类对象的成员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对编译器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编译器在编译时会自动加上一些逻辑,这正是我们感觉困惑的原因。关于内部类如何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分析之后其实
‘伍’ java反编译可以将字节码文件到java源文件吗
可以啊,问题是目前的反编译都无法100%还原源码,尤其是注释,在编译阶段是被javac直接忽略掉的,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离开注释是很难通过阅读源码去理解的,反编译帮助不大
‘陆’ java反编译class文件能完整的编译出原始代码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是注释之类是是反编译不过来的,如果使用的还有内部类,反编译也会有问题。
‘柒’ 哪位给翻译一下,反编译的带匿名内部类的java文件
本文通过反编译内部类的字节码,
说明了内部类是如何访问外部类对象的成员的,除此之外,
我们也对编译器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
编译器在编译时会自动加上一些逻辑,
这正是我们感觉困惑的原因。
关于内部类如何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分析之后其实也很简单,
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步做到的:
1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添加一个成员变量,
这个成员变量的类型和外部类的类型相同,
这个成员变量就是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
2
编译器自动为内部类的构造方法添加一个参数,
参数的类型是外部类的类型,
在构造方法内部使用这个参数为1中添加的成员变量赋值;
3
在调用内部类的构造函数初始化内部类对象时,
会默认传入外部类的引用。
‘捌’ java反编译的时候出现import了一个并不存在的类
把内容贴出来吧,可能是你缺了这个类文件
‘玖’ java 匿名内部类 的执行顺序和文字表述, ,下面看代码
内部类(理解)
(1)把类定义在另一个类的内部,该类就被称为内部类。
举例:把类B定义在类A中,类B就被称为内部类。
(2)内部类的访问规则
A: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包括私有
B:外部类要想访问内部类成员,必须创建对象
(3)内部类的分类
A:成员内部类
B:局部内部类
(4)成员内部类
A:private 为了数据的安全性
B:static 为了访问的方便性
成员内部类不是静态的: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对象名 = new 外部类名.new 内部类名();
成员内部类是静态的: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对象名 = new 外部类名.内部类名();
局部内部类
A:局部内部类访问局部变量必须加final修饰。
B:为什么呢?
因为局部变量使用完毕就消失,而堆内存的数据并不会立即消失。
所以,堆内存还是用该变量,而改变量已经没有了。
为了让该值还存在,就加final修饰。
通过反编译工具我们看到了,加入final后,堆内存直接存储的是值,而不是变量名。
(7)匿名内部类(掌握)
A:是局部内部类的简化形式
B:前提
存在一个类或者接口
C:格式:
new 类名或者接口名() {
重写方法;
}
D:本质:
其实是继承该类或者实现接口的子类匿名对象
(8)匿名内部类在开发中的使用
我们在开发的时候,会看到抽象类,或者接口作为参数。
而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实际需要的是一个子类对象。
如果该方法仅仅调用一次,我们就可以使用匿名内部类的格式简化。
‘拾’ j使用Font End plus 反编译包含内部类的java类的问题
如果有内部类,就一定会出现上述代码,上述代码是java编辑器做的特殊处理,目的是让内部类能够访问外部类的私有成员变量;在google上搜“java反编译 内部类”
,能够得到跟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