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爱情故事编译
⑴ 蒲松龄相关小故事
1、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
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2、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
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3、蒲松龄小时候非常聪明。这一年,蒲松龄的爷爷浦生汭请来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刘铁嘴来给他看茔地, 要为自己修寿坟。当来到柳泉东南土坡上时,刘铁嘴说这地方背靠黉山,面对柳泉,是一块风水宝地,并说如果蒲生汭死后葬在这穴地上,那么到他的第四代孙就能出一代文魁。
浦生汭听说占用这穴坟地到曾孙一代才能发迹,觉得很不满意。正在踌躇,忽听蒲松龄说:“爷爷,到第四代上又怕啥?咱把我老爷爷的坟迁到这穴地上,到我这一辈不就能出一代文魁吗?”浦生汭还没答话,刘铁嘴就指着蒲松龄对浦生汭说:“好了,蒲翁,已经出了,令孙就是!”
4、蒲松龄的父亲浦槃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读书人,他生性诙谐,经常和一些文人学士相聚 ,闲谈之间免不了互相调笑逗趣。一天 ,秀才李道生来访浦槃,八岁的蒲松龄为客人烧水烹茶。浦槃和李道生海阔天空扯了一会,就又逗起了乐子。
只听李道生说道:“有一年发大水,一片汪洋,村里的水井也给倒灌了。洪水退下去之后,人们去打水,见井里尽是些癞蛤蟆——这真是蛤蟆满井,满井蛤蟆!”李道生说完,就大笑起来。蒲家庄本叫满井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满井庄里尽是蛤蟆。
浦槃还没想出用什么话回敬才好,就听蒲松龄说: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别的小牛出生,都是先下头,后下尾,不想二叔家小牛出生,却是先生下尾巴,后来才生下牛头。
我问二叔这是为什么,二叔说:‘生牛先下头后下尾,是顺生;这头小牛犊先下尾巴后下头,是倒生(道生 )!
一句话倒把李道生给骂乐了,他拍着蒲松龄的小脑袋瓜儿连连称赞:“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样聪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5、蒲松龄家的东邻李大喝醉了酒和人打架,失手打死了对方,县里方典史便带领一班仵作、衙役前来验尸捕人。方典史是全县有名的酷吏,他早就想敲浦槃一笔竹杠,一直未得逞。
这次李大误伤人命,方典史以为是天赐良机,就让衙役把浦槃也带往县衙作为人证 ,以便借机勒索。浦槃气愤不过,便道:“李大杀人,关我什么事?”
方典史恶狠狠道:“李大是你的邻居,怎能说与你无关?”浦槃还要辩解,忽然看见蒲松龄从人群里挤出来,上前拉住他的手说:“爹,你快去看看,西邻王九家的房子着火了!”
方典史正要解押一干人犯回衙,见跑进一个小孩来取闹,就大声训斥道:“西邻失火,与你家何干?还不快快滚开!”蒲松龄立即说:“老爷,东邻杀人,又与俺家何干呢?”说完,就拉着浦槃往家走去。
方典史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他们回家去了。
⑵ 求蒲松龄在《画皮》中的爱情观
老蒲的画皮基本是鬼片,以前是可以吓哭小孩子的。但是以前的拍摄手法以及技术等等,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基本就是一都是可以挑毛病的喜剧片,但是在15年以前,是十分受欢迎的饭后影片。 新版的画皮,吧故事唯美了,除了现在的技术手法都提高了...
⑶ 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为何热衷写婚外情,背后有何玄机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时候热衷于写婚外情至于这其中有何内幕史书中也没明确记录,我们也不好随便揣摩。但是民间关于他为何热衷于写婚外情有两个猜测。
所以这些研究人员就揣测蒲松龄之所以喜欢写婚外恋情主要是跟这名女子有关。因为当时在蒲松龄做官期间确实跟孙蕙的小妾有接触这是通过史书可以查到的。但是这两个人是否真的像以上传言所说有私情就不得而知了,万一蒲松龄仅仅就单纯的欣赏这个小妾的才华呢?毕竟朋友妻不可欺。当时蒲松龄做官的时间是非常的短的,可以说他在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做官的经历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在教书育人。
⑷ 请问蒲松龄的爱情观和人生观.要具体点的!感谢!
爱情观.
在“聊斋自志”中,蒲松龄曾坦言《聊斋志异》乃“孤愤之书”,但“孤愤”究其质又出乎情,笔含情,书载情,因此作为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出众的艺术家,狐鬼妖魅在承载了蒲松龄对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孤愤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同样源于情却又有别于孤愤的另一类情感——爱情。《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喜爱的最主要原因也在于书中有众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而亦正是这些美丽生动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了蒲松龄孤愤背后那颗至情至真之心。
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大背景下,门第、登记、伦理道德、礼教等观念的困囿似乎令古代男女的爱情颇显尴尬。媒妁之言的婚姻固然并非没有幸福的,但夫妻洞房始识颜,少却了花前月下的相知,所谓爱情实质上已僵化成了仪式化的认同;才子佳人的婚姻固然有接近完美的可能,但在男尊女卑的观念下,男子一旦变心,一纸休书的残酷足令女子在所谓爱情面前苍白成了一种可随时更换的点缀;此外勿宁说因门第观念棒打鸳鸯,因父母长辈之命屈志从婚的婚姻是否有爱情了。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当封建社会里的爱情悲剧成为一种日常化的悲剧的时候,作家自然而然站出来了。翻阅古典文学,跳出封建礼教束缚、超越等级、门第等陈腐观念率情相恋的例子并不鲜见。植根于封建文化的土壤,蒲松龄依然难以脱俗,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当中依然继承前人否定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依然以才字佳人、俊男美女为爱情载体,但他高于先人和时人的是他大胆地提出了灵与肉相统一的平等爱情以及肯定了爱情力量的伟大。其心至情至真也正在于他在肯定这种观念后的无畏无惧。
在《连城》中,连城在得乔生诗作后大为欣赏,乃至“逢人辄称道”乔生,并大胆主动向乔生表达爱慕之情,而乔生更因得连城相知而公然宣言“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以至在连城死后竟“一恸而绝”。在他们身上,蒲松龄寄予了的正是自己灵肉统一的平等爱情观。什么男尊女卑,连城的主动表白正是说明女子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女子与男子在爱情面前是平等的,色貌固然更容易成就爱情,但知己难逢,假使再无知己者在,一死永酬亦可无憾。正是连城与乔生的共同捍卫,他们的爱情得以历经死去活来的磨难而坚贞不渝,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另如在《香玉》篇中,黄生之所以能够赢得牡丹仙子香玉的心,靠的同样并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自己的儒雅和痴情。相知让他们心系情牵,因此在牡丹花被人掘走“日就萎悴”时,黄生的痴青能够感动花神,让牡丹重生。而正因为情真意切,黄生死后灵魂又化作了赤芽护卫在牡丹花下;当花芽被人砍掉时,牡丹也因失去爱人憔悴而死。“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耶?一去而两殉之,既非坚贞,亦为情死矣。”托言“异史氏”的这段旁白可谓道出了蒲松龄至死不渝的爱情观以及为爱情生死不息、矢志捍卫的无畏无惧之心。
世间的爱情是可以生死相依的,世间的爱情是可以填平所有鸿沟的,世间的爱情是可以感动所有灵魅仙凡的。平等、自由、知情、诚挚、坚贞,无关门第、贫富、礼教,在《连城》、《香玉》以及《聊斋志异》的其他很多篇章中,蒲松龄以自己至情至真的心以及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淋漓尽致地唱出了一曲曲真正爱情的颂歌。尽管脱胎于封建社会的蒲松龄在歌颂诚挚坚贞爱情的同时也对一夫多妻、纳妾狎妓津津乐道,如在《聂小倩》篇中,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在小倩和宁采臣有圆满结局后还要写宁采臣“纳妾后,又各生一男。”而在《香玉》篇中又偏偏要多出一位耐冬仙子绛雪。但摒除或者忽略这些消极因素,蒲松龄建构于自己灵肉统一、平等、自由、知情、诚挚、坚贞爱情观基础上的这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看到了世间真、善、美的存在,感受到真情的伟大、希望的可实现、理想的可触摸!
人生观
蒲松龄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毕生痴迷。他从十几岁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相当于大学本科)以后,每隔三年去考一次举人(相当于研究生),就这么考了十几次,一直到头发胡子都斑白了,愣是说什么也考不上。假如他能考上举人,拿到了比较高级的文凭,经济状况一定会改观不少,这一点从《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段落可以体会到,虽然范进中举后马上发财不免夸张了点。蒲松龄是最典型的科举制度牺牲品。一次次去考,一次次考不上,巨大的心理打击超出现代人的想象。那种感觉跟如今高考落榜和留学签证被拒有点类似,但痛苦的程度相差百倍。首先,现在没有什么考试能一下子那么大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非夸大,一次考试就能使一个普通农村青年成为人上人。其次,如今的考试比较客观,意外比较小,考不上大学是因为水平不够,情理之中。再者,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才考一次,失败一次就整整耽误三年。假使上天公正,以蒲松龄的才学,不要说区区举人,就是进士也不在话下。屡次失败的打击,必然会造成一肚皮的牢骚,一肚皮的悲愤,此乃人之常情。
蒲松龄的人生观跟同时代一般读书人没什么两样
⑸ 《蒲松龄之妻》文言文怎么翻译
《蒲松龄之妻》文言文翻译如下: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现在已经做宰相了。
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
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相关内容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国短篇小说之王。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⑹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为何热衷“婚外恋”
这很有可能是与蒲松龄的经历有关系。
在古代文人的地位极高,即便蒲松龄家庭拮据,但仍然耳染目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还有一件事情,不过只是是一个猜想罢了,无凭无据,据传孙蕙有好几个小妾,其中有一个小妾非常有文才,想学作诗,而蒲松龄是何人啊,所以这一来一往,没有关系也能扯出半两丝来。这便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聊斋志异》众多的爱情故事中,这些故而有个广泛的特点,与女子谈恋爱,不论是花木,还是些许动物,男主角常常是结过婚的,再说直白些,和我现在的“婚外恋”一般。
⑺ 聊斋志异 蒲松龄 内容梗概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7)蒲松龄爱情故事编译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自1765年初刻,其后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网络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