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归哪儿管
① 青海省教育厅的机构设置
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规划处
财务处
基础教育处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高等教育处(学生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民族教育处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师范教育处(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人事处
机关党委
离退休干部处
纪检组(监察室) 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
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青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青海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青海省电化教育馆
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
青海省重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
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
青海省中小学实验图书指导中心
青海教育杂志社
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
省教育信息中心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
② 青海归哪里管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 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称青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牧区之一。该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1]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那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讶;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着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理概况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青海省大事件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15日最新消息,地震已造成617人死亡,失踪313人,9110人受伤,其中970人重伤,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有2300多人,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 目前8旬捡破烂老翁捐出10万元积蓄救灾 http://news.sohu.com/20100415/n271534692.shtml
③ 谁知道青海各市区教育部门负责人
青海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 机构: 工作职责 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挂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负责普通和成人大中专学校及研究生等招生考试工作;组织实施高 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中毕业会考。 负责人: 王录伟 办公地点:五四西路33号 联系电话: 6309596 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藏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拟定全国藏文教材审查工作规划;协调和督促检查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藏文教材建设、藏文教材审查工作。承担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的交流与合作工作。 负责人: 办公地点: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10542 青海省人民政府 教育督导室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对下级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全省“两基”的实施和巩固提高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对全省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并向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负责人: 钟英明 办公地点: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08799 青海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承担全省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的检测、评估工作;指导全省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统考和教学竞赛、技能竞赛活动;负责地方配套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 负责人: 晁海东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西侧 联系电话: 6310910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承担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教育调研工作;组织学术交流。 负责人: 王振岭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1055 青海省电化教育馆挂青海教育电视台牌子 承担教育电视频道及台(站)建设任务;负责校园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建设;承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任务;承担中小学信息技术软件建设和电教教材的开发研制任务;负责青海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播放等工作。 负责人: 杨忠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7号 联系电话: 6303425 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 承担部分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少儿、青年的教育及残疾康复工作,承担全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任务。 负责人: 熊英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37号 联系电话: 6302456 老干部管理服务所 负责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与服务。 负责人: 冯洪云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4楼 联系电话: 6310553 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训校办产业的管理人员。 负责人: 张忠实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04801 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挂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牌子 负责大中专生的学籍、教育学历管理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遣工作;指导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和实习工作;负责统筹协调并管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负责人: 张普权 办公地点:五四西路33号 联系电话: 6300711 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挂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牌子 研究中小学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出执行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和使用建议,指导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质量评估。 负责人: 李亚岭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 联系电话: 6310084 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 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藏族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材和配套辅助教材的编译任务;编供五省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汉语文、综合实践3个学科的教科书及相关的配套辅助教材和学前教育教材;承担自编教材的教师培训任务。 负责人: 梁涛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6楼 联系电话: 6310761 青海省中小学实验图书指导中心 拟定全省中小学教学实验配制标准,承担全省基础教育实验教师的培训任务。指导中小学实验教学,编制中小学图书推荐目录 负责人: 周引民 办公地点: 高槽巷3号 联系电话: 6117134 青海省工业学校 为社会公益兼经营服务类的中专学历教育县级事业单位。 负责人: 郭辉 办公地点: 西宁市南山路建新巷2号 联系电话: 7910901 青海教育杂志社挂《中国教育报》青海记者站牌子 编辑、出版、发行《青海教育》、《藏族教育》,承担《中国教育报》青海记者站的工作;编辑、出版、发行中小学教辅读物。 负责人: 郭风波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5楼联系电话: 6304727 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 重点开展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和教育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全省外国文教专家的接待和生活服务。承担日语、英语、计算机等培训任务和国家外语等级水平测试及出国人员青海考点的国家外语水平考试任务。 负责人: 李智 办公地点: 五四西路35号 联系电话: 6304520 省教育信息中心 负责全省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开展社会信息服务工作。 负责人: 杨岩松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2楼 联系电话: 6303997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承担厅机关后勤保障服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负责人: 孙德贤 办公地点: 省教育厅办公楼1楼 联系电话: 6310577
④ 谁知道青海省什么时候有的,以前归那个省管的啊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⑤ 中小学教材采购归谁管
教育部门。按《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审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事关国家利益,是国家事权。
⑥ 青青海省西宁市八一路72号青海民族大学西校区外语系属于哪个区管海省西宁市八一路72号青海民族大学西校区
属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
⑦ 青海省教育厅的基本信息
青海省教育厅 是青海省人民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省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工作政策,起草有关教育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研究提出全省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广制定年度计划,拟定教育体制改革方案及教育的发展重点、规模、速度和步骤,指导、协调实施工作占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教育。监督全省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归口管理国外、海外对我省的教育援助和教育贷款。
统筹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继续教育;指导、协调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并指导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教材建设;负责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编译审定民族教材等工作。
职能部门。
⑧ 民族区域自制是指什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统一的宪法基础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在我国,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范围内,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前提下,在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由该地区人口较多的一个或几个民族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如在蒙古族较集中的内蒙古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在维吾尔族较集中的新疆设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壮族较集中的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回族较集中的宁夏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藏族较集中的西藏设立了西藏自治区。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从我国民族分布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能够实行区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民族平等。比如,根据回族的分布特点,除在回族最为集中的宁夏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还在其它一些回族聚居地区设立了规模较小的自治地方,如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的大厂回族自治县、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云南省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民族自治地方相当于国家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比如自治区相当于省、直辖市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自治州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自治县相当于一般的县一级地方行政区域。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相当于国家的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它具有双重性,即既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行政机关,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既是主要保障自治民族享受、行使自治权利的机关,同时又是保障自治地方内其他民族享受民主权利和民族平等权利的机关,是保障民族共同繁荣的机构,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序言写道:“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所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就是实行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宗明义地规定,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为基础。因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民族作为自治单位的,也不是单纯以地域作为自治单位,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没有少数民族的区域,不存在民族自治;只有少数民族而无一定聚居地域。也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不能成为自治单位。
民族地方的行政单位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的管辖区域,同其它地区有明确的界线,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机关,是地方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权力机关(各级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各级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它们的组织原则、组建程序大体与全国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相同,在自治机关的民族构成上,要充分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和民族平等的原则。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的名额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还规定了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它民族的人员。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
民族自治权利,是少数民族在自已的聚居建立区域自治,管理本民族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依据宪法规定,它除了享有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拥有下列自治权:
政治方面的自治权。依据宪法规定主要是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不符合当地实际,可以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
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主要指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安排本地方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事业;安排利用国家计划、上调任务以外的产品;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种专业人才参加本地方的各项建设事业。
文化教育方面的自制权。主要是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自主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方面的国内外交流和协作,借鉴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大力培养本民族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人才,促进本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管理其他事务的自制权。主要是制定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规定、办法。如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具体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