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软件 » 资治通鉴谁编译写的最好

资治通鉴谁编译写的最好

发布时间: 2022-06-24 09:19:04

⑴ 《资治通鉴》是谁编写的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做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四月受诏编书,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书成奏上,前后共十九年。

他在晋呈《通鉴》的表文中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生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可见,他编书的目的,是为给当时的帝王“周览”,以从中鉴戒得失。司马光的用心也为宋朝皇帝所欣赏,宋神宗便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着作。在司马光领导的书局里,有主编,有协修,有书吏。主编就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颁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则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⑵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着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着?作者是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在这本书里,编辑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供统治者学习。宋信宗认为这本书“以历史为鉴,统治度丰富”。也就是说,以历史的得失为教训,加强了统治,因此被定为《资治通鉴》。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⑶ 《资治通鉴》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摘要 目前来看中华书局的最好

⑷ 《资治通鉴》谁写的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属于今天的山西人。他是仁宗宝元元年的进士出身,入仕后任职龙图阁直学,和当时王安石变法的政见相左,后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并且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多音节摄提(原始干支)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

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现代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借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

⑸ 《资治通鉴》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吾酷爱《资治通鉴》,因爱之切,故费尽心力搜罗版本八个版本,现简评如下,以求最佳者。
一、 繁体带注本
(一) 中华书局1956年本
目前公认为汇集宋、元、明、清善本和校勘成果的“最佳”版本,但因校点时间较早(在二十四史之前),缺点如下:1.不以宋本为底本,而以胡刻本为底本,遇到胡刻本有脱误处用小字写校语,与正文杂错,不便阅读(应参照二十四史校勘方法,写号码,统一列在卷末为好);2.断句、标点错误较多,据统计达1000多处;3.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重印本因印刷、装订质量太差,不便阅读、收藏。
(二) 上海古籍影印本
影印世界书局缩印胡刻本,该版本在中华书局本未出前向称善本,但与宋本对照,脱误之处达万字,其中很多关乎史实。收藏可,不适宜阅读。
二、 简体白文本
(一) 上海古籍带考异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但带考异。
(二) 岳麓宋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和考异。
简体白文本的好处是价格低,便于携带,但最大的问题是古籍一经过简化,则很多字歧义纷呈,令人费解,如“后”与“后”等。中华书局简体本二十四史也是如此。
三、 翻译本
(一) 柏杨翻译本
72册友谊本,地图实用,但翻译硬伤太多,议论过于情绪化,改编成分大。
(二) 中华书局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仍有差错。
(三) 岳麓白话本
翻译一般,但因用胡刻本作底本,因此沿袭了文字差错。如漏译、错译。
(四) 改革出版社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不断推出修订本,令人对其质量生疑,好在有原文(宋本)对照。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吾窃以为,读原文本和白话本,都以中华书局本为首选,如中华书局借重新修订二十四史之机,重新校订1956年版《资治通鉴》,改进校勘和排版方式,出一新版,则为最佳版本,在此之前,只好读其旧版矣!
武大历史学院今年10月份将开办一个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政府机关干部的培训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这个班是精讲《资治通鉴》的。

⑹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编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着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⑺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里面是讲什么,简单说下就好,谢谢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着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着。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着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着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历史着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⑻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写的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⑼ 资治通鉴哪个译本最准确

目前来说最好的译本应该是贵州人民出版社《资治通鉴全译》,这套书编辑质量很好,收入在《中国历代名着全译丛书》中,只是这些年价格越来越高。网上应该能找到电子版。

⑽ 资治通鉴谁写的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热点内容
java旋转 发布:2025-02-14 00:22:49 浏览:103
存储虚拟化方案 发布:2025-02-14 00:21:15 浏览:695
ubuntupython3安装 发布:2025-02-14 00:14:45 浏览:661
和平精英怎么更新比较快安卓 发布:2025-02-14 00:14:35 浏览:974
怎么改密码锁 发布:2025-02-13 23:47:39 浏览:852
androidbitmap获取大小 发布:2025-02-13 23:47:38 浏览:559
怎么把升级鸿蒙系统变回安卓 发布:2025-02-13 23:36:07 浏览:595
偶校验c语言 发布:2025-02-13 23:22:52 浏览:937
芒果如何提取离线缓存视频 发布:2025-02-13 23:16:12 浏览:793
王者荣耀微信区安卓哪里分低 发布:2025-02-13 23:14:10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