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缅甸公报
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补充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是五项原则的实质所在,精髓所处。它指明了运用五项原则处理实践问题的总方向。
按照这个实践性纲领,世界各国之间都可找到合作焦点,减少冲突产生。在之后的实践中,它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指导方针,并且被世界各国称赞及借用。至此,五项原则从准则到实践的方针都已完整了。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五项原则的公布,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亚非会议召开的主客观条件成熟了。
/iknow-pic.cdn.bcebos.com/77094b36acaf2edda3011645801001e9380193a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7094b36acaf2edda3011645801001e9380193a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7094b36acaf2edda3011645801001e9380193ad"/>
(1)访问缅甸公报扩展阅读: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也表明中国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万隆会议成果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㈡ 列举中国五大外交成就
1,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3,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5,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