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李登辉访问大陆

李登辉访问大陆

发布时间: 2023-06-14 12:58:05

A. 连战与宋楚玉大路之行之现实意义

台湾两个主要在野党领袖,冲破半个多世纪的人为藩篱和现实的种种羁绊,在半个月内先后访问大陆,刮起一股强大的“登陆”旋风,使原本对危险的两岸关系充满紧张、担心、焦躁、愤慲、悲观等种种情绪,骤然间为之一扫。这无疑是几十年来两岸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有舆论认为,
国民党和亲民党,不过是台湾的在野党,没有“公权力”,无论连战还是宋楚瑜与大陆只能达成“原则”共识,如果执政的民进党和台湾当局不同意,不“接招”,再好的主意和建议也是枉然,因此对连宋访问不要“过于乐观”,不要“评价过高”。这种舆论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不够辩证,眼光不够长远。不应把台湾当局的态度作为衡量连宋访问大陆的意义和影响的主要尺度。

说连宋访问大陆标志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 国共两党正式结束过去,开创未来。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恩怨史,今天的所谓台湾问题也是两党恩怨的产物。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领袖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领袖连战以及与国民党有渊源的亲民党领袖宋楚瑜,捐弃前嫌,实现“跨越海峡”、“跨越世纪”的握手,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等于向海峡两岸、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两党正式结束过去的恩怨,实现和解,并为共同的目标携手开创未来。从此,两党彻底甩掉了“历史包袱”。

二、 建立了两岸多党对话的新机制。两岸间的问题,是需要沟通和对话,求得共识,才能解决的。尤其涉及两岸的政治问题,涉及建立和平、稳定和发展的两岸关系,没有两岸政党的沟通和对话,是无从着手的。但由于过去两岸对立、两岸政党对立或互不来往,这种沟通和对话渠道无法建立。即使两岸某些政党之间感到有交流沟通的需要,也“无能为力”。胡锦涛总书记能够邀请连战主席和宋楚瑜主席,而连主席敢于作“破冰之旅”、“和平之旅”,宋主席敢于作“搭桥之旅”,正是他们有历史使命感、有民族责任感和有胆识的表现,是他们启开了两岸“党对党”对话的大门,这种功绩将永载史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把这种对话的门敞得很开,欢迎任何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台湾政党、团体和有代表性的人士来大陆商谈,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而且谈什么都可以。这种对话机制至关重要,它为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政党、团体提供了“工作平台”或着力点,为和平商谈两岸关系任何问题创造了有益的气氛,确立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三、中国共产党与国亲两党就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以及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等若干重大原则问题达成共识,并就“三通”、进口台湾种农产品等直接关系台湾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这必将有力地增强台湾的主流民意,进一步凝聚人心,推动两岸和平、稳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两岸沿着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健康方向发展。 人们从大陆与江丙坤副主席达成的“十二项共识”,与连战主席达成的“三点体认”、“五项促进”,从与宋楚瑜主席达成的“六点共识”中可以清楚看出,每一项共识和措施都符合两岸人民的和平愿望,都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都符合台湾人民的福祉,顺民心,合民意。台湾人民从这些共识和建议措施中可以看出大陆的诚意,有利于增进互信。

四、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政党的和解和合作,对“台独”势力是可怕的恶梦。 大陆和国民党、亲民党在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这样重大原则问题上虽有共同点或交集,但过去党与党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在反“台独”问题上形不成合力,有时还被“台独”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境地。国民党和亲民党在“台独”势力操弄民粹之下,有时怕戴“联共卖台”的帽子,不敢与大陆互动,不敢理直气壮地反“台独”。此次,国民党、亲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走到一起了,发出了反“台独”的共同声音,这是对岛内反台独势力的巨大鼓舞,构成对台独势力的空前遏制。最近,死硬“台独”分子李登辉,对连宋访问大陆歇斯底里地诅咒,说他连日来“不悦到了极点”,“气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并乞求国际上插手台湾问题,就是“台独”分子预感到前景不妙的最好写照。

五、大陆和国亲两党握手,将有利于阻止美日外国势力支持“台独”的图谋。大陆和台湾的两个强大的在野党联手,必将主导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两岸中国人将自主地致力于建立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中国人将坚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将使外国势力企图插手台湾事务增加难度。外国干涉和破坏,从来都是通过内部代理势力实现的。岛内,这种势力越小,抵制外界干涉的势力越强,外国势力就越难钻空子。美日在骨子里企图让台湾实现“和平独立”,认为这最符合它们的战略利益;美国不赞成“急独”,那样会把美国拖入战争,并不符合美国利益。但《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中国是不会让台湾独立的,不管是“急独”还是“和平独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可能认为,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关系,同时与正在崛起的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未必不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连宋访问大陆并取得丰硕成果,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台湾执政当局的两岸政策。国民党和亲民党虽是在野党,但本来就是有很强实力的在野党,他们在民意支持方面与泛绿阵营一直不相上下,在立法会还拥有多数席位。这次两党领袖访问大陆,大大提升了两党的气势,两岸“和平、和解、合作、双赢”的共识深深打动台湾人民的心,从而出现陈水扁支持率创历史新低,而连战、宋楚瑜支持率大幅飙升的新景象。泛绿阵营矛盾四起,陈水扁和李登辉公开对骂,“台独”势力乱了阵脚。面对如此形势,台湾当局如何因应,无非是两个选择:一是顺应大势,调整两岸政策,采取积极行动落实连宋访问大陆的积极成果,缓和和发展两岸关系,为台湾人民做点实事、好事,那样对民进党和陈水扁都有好处。如果陈水扁和民进党领导人有胆量放弃“台独”立场,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重开两岸商谈,也来个大陆之行,那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人民欢迎。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但十分痛苦,台湾当局恐怕没有那样的胆识去做。第二个选择,就是继续原来的政策,对连宋的访问成果哪怕对台湾人民再有利,也百般阻挠。那也不会从根本上降低连宋访问大陆及其成果的影响,只会进一步丧失民心。连宋“登陆”成果的落实只是迟早的事,因为它对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有好处。

历史将会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连宋“登陆”确实是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但这种转折,离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还有漫长的路程。在已显露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趋势和曙光的时刻,要警惕是,顽固“台独”势力的顽抗和不愿意中华民族崛起的外国势力的破坏。

B. 公开提出两国论的是谁

李登辉

两国论是1999年7月9日下午,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录影专访时,对于台湾地区与大陆之关系的一个诠释。即:1991年以后“修宪”之后,以将台湾地区“范围”限定于台、澎、金、马,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与“国会议员”也仅为台湾地区选出,并也承认大陆的合法性。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是“国家与国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国(state)与国(state)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政府”,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内部关系。

(2)李登辉访问大陆扩展阅读:

从1949年开始,台湾地区与大陆处于敌对隔绝状态。1987年,当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重开接触。

1990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连续成立“统一委员会”(“国统会”)、台湾陆委会(“陆委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两岸互动益形密切,但关系的定位一直未有明确定位。

1993年4月,“海基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举行第一次辜汪会谈。但1996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后,两岸关系陷入低潮。

C. 初二的历史知识

1“两航谈判”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一架编号“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蒋经国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不合适宜、多此一举的决定自然遭到祖国大陆的反对。祖国大陆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湾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中国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湾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在经过两个星期的交涉后,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
2.“金门谈判” 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政策,限制大陆民众与台湾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入台人员采取不人道的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湾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遭受人身伤亡的事件。1990年7、8月间,发生了因“并船遣返”导致25人被集体钉在船仓内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军舰撞击落水身亡等两起惨剧,台湾军警的残暴行径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谴责。

1990年8月,为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的见证下进行。背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考虑到签署协议需要实地考察遣返路线,同时也为了照顾台湾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仍是国民党“战地”的金门岛。

1990年9月11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等4人乘坐一艘悬挂白底红十字旗的铁壳船,从厦门东渡码头出发,径直朝金门方向航行。在下榻的“仁爱新庄”,韩长林等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并于12日签署了协议。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回避目前尚难以解决的两岸政治分歧的务实精神,就见证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3.第一次汪辜会谈

新华社电1993年4月27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主持这次会谈。这是两岸授权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首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经过香港会谈及两会函电磋商,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基会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双方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确定了两会事务性协商的议题,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就加强能源、资源之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并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则商定了海协与海基会各层级负责人的定时会谈与机制。其他两项协议则由两会付诸实施。

“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大好局面后来遭到了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的蓄意破坏。1995年李登辉借私人访美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毒化两岸关系,两会协商被迫停止。
4.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年,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气氛有所缓和。当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再度会晤。“汪辜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达成了包括继续进行政治、经济等广泛内容的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
5.连战访大陆:
2005年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前台湾行政院院长连战及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结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访问返回台湾。临行前,连战先生在上海浦东机场发表临别感言时表示,待到“杨柳又青了”的时候再相见。现在,伴随着连战先生的话音,台湾海峡两岸已然翻卷起和解的春潮。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很可能因为这股春潮而掀开新的一页。

·台湾问题:“外力”的存在总是将水越搅越混

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与分治,是56年前国、共内战的结果,也是当时世界冷战格局的产物。在今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时刻,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为国际法律文件,早就庄严宣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国政府对台湾享有主权的神圣地位。美国乔治顿大学法学院院长沃尔曼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主权归属,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专门制定任何一项国际法文件来予以确认。

然而,冷战使得台湾变成了美国围堵所谓“中共扩张”的前哨阵地,也使得台湾问题与美国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利益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湾浅浅的海水,带来了数不尽的乡愁。

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台湾岛内的政治民主化原本应该为两岸和平与统一创造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李登辉等台独势力作祟,两岸关系悲剧性地日趋紧张。1999年9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妄图借助大国政治中利益竞争的复杂和诡异,“挟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条背叛祖国、实现台独的分离主义路线。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带有鲜明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形形色色的台独势力更加猖狂。泛绿阵营为了拉拢选票,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动“台湾意识”以对抗和瓦解“中国认同”,借由“撕裂族群”疯狂地鼓吹和叫嚣台湾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湾大选将这种人为的“蓝绿对立”以及“中国与台湾”的对立推进到了新的高度。陈水扁虽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重申了“四不一没有”,但由于台湾当局台独主张未变,一切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变,台独势力早就一直在争取的“共投、制宪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国化”行动在台湾岛内也不断发展。

面对两岸局势的浓浓阴霾,2005年3月中国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四点建议”向台湾当局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台独的决心和愿意对话的善意。

两岸局势从90年代初一路走来,可谓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危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台独势力竭力利用各种国际因素对抗中国大陆的主权诉求,坚持走台独冒险主义道路;二是因为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台湾问题事实上成为了大国角逐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台湾当局也频频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经贸牌”等手段,妄图达到台独目的;即便无法实现实质台独,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与中国“划清界限”。台独势力背后各种“外力”的干预与影响,一直是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动荡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然而,国际关系中实力对比的微妙现实,以及大国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权力本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厘清台湾问题是“国内”、还是“国际”问题的界限,更让台湾问题总是随着东亚政治的变化而起伏跌宕。

·两岸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连战先生此次率团访问大陆,不仅和胡锦涛总书记进行直接对话,建立起了海峡两岸党对党的沟通与协商机制;最重要的是,两党领导人时隔59年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己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建立台海两岸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架构,不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政治家可以共同开创的美好前景。

随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陆访问和目前正在商讨中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来访,两岸政治人物直接对话的新现实已经出现。台湾的陈水扁“政府”尽管在短期内还不会实质性地跟进,从而借助连先生访问的东风彻底开启两岸当局者之间对话的大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然,我们对连战访问能否带来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改变和多大程度上触动民进党政府还不能盲目乐观。然而,台湾岛内真正着眼于人民幸福和华夏子孙共创民族振兴的各种政治势力,事实上已经无法躲避两岸政治对话的大潮。正如连战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所提到的,他的来访是顺应“民意潮流”和“历史潮流 ”的双重结果。连战来访与中国大陆方面所达成的广泛成果,是90年代到现在15年间两岸关系没有出现的历史转变,是开启两岸未来发展历史新进程的“钥匙”,更是国际社会在若干个月之前还很难预期的伟大愿景。

对于东亚的国际关系来说,连战先生的此次访问,是打破台海僵局、转变两岸关系长期紧张的重要时刻。台海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符合东亚各国人民的利益,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合作。两岸政治对话进程的启动,将开始扭转90年代以来台湾政局发展一直不利于中国大陆的消极趋势,给台湾问题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两岸沟通对话的积极因素。在这一历史时刻,在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中,台湾问题难得一见地开始出现向“中国大陆”倾斜的建设性态势。这无疑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赋予中国政府更多的主动性来与其他国家讨论普遍关心的台湾问题。

同时,对于出于牵制中国崛起的各种国际势力来说,两岸中国人自己在台海问题上逐步开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广泛经贸联系、军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层的社会互动基础上的“紧密型”联系,无疑能打击他们与台湾加强军事与战略联系的政治意愿,让那些想要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做手脚以防范所谓“中国威胁”的势力头脑要“清醒”一些,在和台独势力“眉来眼去”时的热情要多少“收敛”一些。虽然不是现在,也很可能还有漫长的时间,但历史终将证明,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对抗,而在后冷战时代又由于台独势力的挟洋自重而导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务的过程,从此次连战先生访问开始,将逐步进入一个“衰退期”。

中国政府此次抓住历史机遇,与中国国民党一起开创两岸政党交流新时期的抉择,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扩大了岛内维护现状与稳定的主流民意,为防止台海局势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紧张这一长期的区域热点问题,提供了最为坚实和可靠的路径。在和平、稳定与发展为主题的两岸关系务实开拓的历史潮流带动下,台湾问题的“降温”将会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新的生机,也有可能逐步促成东亚多边地区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6.胡萧会
4月12日,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实现了“胡萧会”。尽管萧万长是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

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7.吴伯雄访大陆:
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了大陆。吴伯雄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胡锦涛高度肯定吴伯雄为促进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和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肯定国民党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所指引的两岸关系发展方向。胡锦涛指出,事实证明,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的立场和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台湾民众的肯定。
8.第二次陈江会
第二次“陈江会”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开的,尽管发生过抗议事件,但还是达成了包括基本实现“大三通”在内的六项协议。

D. 张学良有回去新中国吗

没有回过新中国。

“西安事变”名将张学良自1949年被蒋介石带往台湾后,再也没有回过大陆。事实上张学良将军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访问北京和沈阳老家,并曾通过绝对信赖的密友穿针引线,眼看张学良将军就要成行,可惜最后关头出了问题,令张将军抱憾终生。

1956年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王冀的父亲也应邀参加。当时周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很欢迎回去走走。张的理由是:“李登辉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待。”大陆去不成了,张学良也不想留在台湾,就申请前往美国。就此留下一生遗憾。

(4)李登辉访问大陆扩展阅读:

张学良返乡心切,亦可由亲近张的台方人士处得到验证。如院士张捷迁1993年接受《明报月刊》采访提到:“张老先生非常想念他的家乡,愿意在适当时候回去看看”。再如,张的口述史作者郭冠英也讲:“张学良一直跟我说:‘对东北想极了!很想回东北。‘”其余如祖炳明、张闾瑛等,所述大致相同。

张闾蘅也曾说,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大伯很多事情都没踩在点子上:当他想回大陆时,政治环境不允许,等环境允许了,又因为大妈的病情回不去。他们一直相依为命,他不可能撇下大妈一个人回大陆。张学良虽然终老海外,至死也没有回到祖国大陆,但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病逝以后,中共中央仍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热点内容
死锁避免的算法 发布:2025-02-05 04:43:07 浏览:579
python查文档 发布:2025-02-05 04:27:49 浏览:496
javaxmldom 发布:2025-02-05 04:27:40 浏览:9
linux修改内存大小 发布:2025-02-05 04:26:05 浏览:997
ftp命令复制文件 发布:2025-02-05 04:26:00 浏览:303
python好用的ide 发布:2025-02-05 04:14:18 浏览:516
id密码开头是多少 发布:2025-02-05 04:11:51 浏览:101
数据结构c语言ppt 发布:2025-02-05 04:11:45 浏览:43
如何用学习机配置的笔写字 发布:2025-02-05 04:09:15 浏览:395
5岁编程 发布:2025-02-05 04:06:21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