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密码管理 » 物种进化密码是多少

物种进化密码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5-18 11:44:23

‘壹’ 最强蜗牛黄鹂鸟神域密码是什么最强蜗牛黄鹂鸟图谱及神域密码获取教程介绍


最强蜗牛友芹黄鹂鸟神域密码是什么最强蜗牛黄鹂鸟图谱及神域密码获取教程介绍。最强蜗牛黄鹂鸟神域的密码扰拆是打开猪族密藏所需要的,所以玩家们一直在寻找这个密码,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黄鹂鸟神域密码,不知道这个密码是什么的玩家,多看看下面的攻略即可得知打开猪族密藏箱子的密码。
最强蜗牛黄鹂鸟神域猪族密藏密码介绍
黄鹂鸟神域猪族密藏密码答案缓告枣是:1426
打开密藏后会获得3场抽奖券,与5万黑蝌蚪,奖励还是非常不错的。
周年庆活动即将开启!
蜗蜗即将一周岁啦,周年庆典活动当然是必不可少滴!
活动时间:2021年6月25日05:00!2021年7月23日04:59具体活动详情,蜗爷们可前往‘主条推文’查看!
【最强蜗牛黄鹂鸟图谱解锁攻略】
据某位守口如瓶的蜗族科研人员透露:
a.蜗爷们可通过物种战争、异族神域等途径,获得物种图谱碎片,当集齐碎片并合成任意一个物种图谱后,即可解锁‘物种图谱’功能!b.所有主角(蜗牛、黄鹂鸟)默认解锁自身种族的图谱,通过消耗特殊道具‘物种序列’,对物种图谱进行完善并获得属性加成!
c.完善主角种族的图谱后,可以解锁对应的种族特性,而部分残缺种族的图谱,激活后可以直接领取奖励!
蜗牛角色在完善黄鹂鸟族的图谱后,可激活黄鹂鸟族特性,并使用黄鹂鸟房间的各项功能!
新玩家们在进入游戏时可以直接选择黄鹂鸟或蜗牛作为游戏角色,二者同样拥有6种进化形态,9个进化阶段,究竟是怎样的形态很让人期待!黄鹂鸟版本延续了蜗牛的世界观,并进一步推进了剧情的发展,除此以外还增加了许多特色游戏内容,包括全新的"物种图谱"功能、神秘未知的异族神域、家园电脑中新增的"秘密任务"、烧脑的解谜小游戏——无限空间2-生化危机等。
最强蜗牛黄鹂鸟神域密码是多少?游戏在近期进行了更新,在本次的更新中将上线全新的版本,那就是黄鹂鸟的逆袭版本,在该版本中,玩家将面临各式各样的谜题任务,其中一个谜题中玩家需要找到神域密码才行,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的密码一览。

‘贰’ 关于生物的进化的资料

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进化,是播种智慧的土地,是养育智慧的江河,是构筑智慧的基石,是创造智慧的源泉。

第一节 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

没有生物的遗传,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也就不可能有人类智慧的遗传与进化。

DNA的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达抗体的“制造层”。

一、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分子:是指物质的单元,能够保持与原物质化学一致性的元素的最小粒子或原子的化学结合的最小粒子。分子分为生物分子与非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由非生物分子构成的,它已经具有生命。

遗传是人类机体结构、功能进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进化的基础。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本质、遗传物质唯差培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3个方面。

⑴遗传物质本质包括:它的化学本质、它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它的结构、组织和变化等。

⑵遗传物质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

⑶遗传信息实现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以及个体发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遗传物质:本质是染色体,人类的染色体有46条,大小约为1~2微米,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份。遗传物质的传递是通过DNA、RNA的复制来实现的,遗传信息是DNA的信息与程序。

二、分子生物与人类进化

在生物的基因中,记录了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解读基因,我们就可以搞清楚生物进化的所有历史。而基因中蕴含的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基因中蕴含的生物改造自身、创造自身的智慧,就是基因智慧。

在人类进化之中,智慧对于进指唯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从人类的基因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基因文化和基因智慧;从生物分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分子智能;从生物细胞中,我们能够看到细胞智能;从生物组织中,我们能够看到组织智能;从生物器官中,我们能够看到器官智能。

如果说,人类进化的早期,是一个智慧形成的进化过程,那么,当这个智慧形成之后,人类的进化就进入到在智慧引导与控制下的智慧进化时期。它包括:⑴人体自身进化——功能、结构、进化机制的进化;⑵人类文化进化——文化、科技、物质文明、知识、观念、智慧的进化。

在智慧进化过程中,智慧程序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化,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正是由于它们的形成,而导致了智慧程序的自形成、自重组、自组织、自进化、自控制进化。

生物学意义的“进化”:是指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产生的,然后,完全按照自然方法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生命是一种分子现象,生物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单位。奇妙的生物分子极为复杂,它是一种有机分子,并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生物分子就具有了生命现象,它与非生物分子到底有什么区别?生物分子进化与非生物分子进化又有什么不同?生物分子智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突变”。我们知道,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形成的,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而胎儿却有许多种细胞。那么,应该说,胎儿是由一个受精卵“突变”而来的了?原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受精卵携带着人类的遗传基因——DNA,它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构成的,携带着构成人体所有不同类型细胞的全部信息。这个程序,将按照它原有的时间顺序、构成方式,逐步完成胎儿的发育。受精卵为胎儿的形成,提供遗传信息、提供复制各种细胞的场所。所以说,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绝不是细庆胡胞“突变”,而是一个遗传信息程序执行过程。

生物体内有许多高智能的器官,比如:⑴分子器官——构成了细胞内物资运输的高速公路、运输线、构成了各种生命过程的生命开关;⑵太阳能器官—— 具有光合作用的器官;⑶电子器官——神经系统的器官。这些高智能的器官,执行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要比现有的最为复杂、功能最为精密的人工智能仪器,还要高级的多。

三、生物遗传与智慧遗传

生物遗传:是指通过细胞染色体由祖先向后代传递的品质。生物遗传不但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智能结构,这就是大脑。生物遗传是由遗传基因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来完成的,DNA中即包括了构成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信息,也包括了构成智慧的信息。

智慧遗传:我们知道,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而人的遗传智慧也深藏在潜意识里,它必须由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开发,才能进入我们的显意识层次,并被我们所感知。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类的遗传使我们具有了这种潜在智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的智能,人类的信息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是空的,它包含了形成潜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进化: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婴儿的“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语言智能中心”,是在大脑的显意识区,处于一种开放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外来的信息,它的发育与定型过程,是人类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假如,这个时期婴儿只接受了动物的信息,比如:我们所知道的“狼孩”,他就会“进化”成为,具有“狼习性的动物”。

婴儿对周围环境和同伴的认可过程也很重要,他会受其影响而进化,如果是人文的环境,那么他就会进化为人,反之就会“进化”为动物。因为,婴儿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还不具备选择和识别环境的能力,所以,婴儿的早期进化,完全是一个适应环境过程,而不是选择和识别环境过程。

智力中心:我们接受了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所有的“智力中心”,婴儿的早期教育,不但唤醒了这些沉睡的智力中心,促进其结构的发育、成熟;同时也注入了大量的“人类信息”,使其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意识”。很明显,“人类信息”是促进婴儿形成正常“认知心理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看来,显意识是后天进化所获得的,其主要特点是能“主动的注意、关注”,它与婴儿先天的条件反应不同,前者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行为”;后者是一个“被动的、无意识行为”。

信息遗传:如果说,DNA是整个人体的遗传信息总合,为什么我们只想到它可以遗传我们的形体结构,而不遗传我们进化的智慧?即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人会说,如果智慧是先天遗传的,为什么婴儿出生后不会说话、认字?我想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⑴遗传信息库,首先要与后天的感觉信息库建立对应关系,才能被启动。

⑵知识信息要在后天获取,是一种抽象信息。

⑶抽象信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抽象符号、图像所构成,而人类最初最容易接受的是形象信息。

⑷实际上,婴儿的学习确实是从形象认知开始的,这与成人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相吻合,

⑸我们的知识是在我们感知了自然界的信息后,通过不断的总结、归纳,并将这种自然界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的信息,才建立了今天的知识体系。

生物遗传没有把祖先已经创造的知识遗传给我们,而是把智力给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这种以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智力”(智慧核心),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和改变的,它将伴随我们一生。

知识遗传:假如我们只获得了知识遗传,而没有获得能够创造知识的智力遗传,在我们极短的生命里,将很难或无法改变这种知识遗传智慧,这对个体再进化,具有极大的束缚作用,知识遗传将变成人类大脑中的固有智慧,也不利于个体的多样化发展,不符合“生物的多样性原理”。

智力遗传:为什么个体必须获得“智慧核心”的遗传呢?因为这个“智慧核心”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个体来说,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进化的。这个“智慧核心”就是:人生来就能够学会说话,并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信息体系。人类的大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前人的智慧结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智慧,而无须以遗传方式,直接获得的“智慧”(知识)。我们所须的是智慧的结构与基本功能,是学习与创造的智慧。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第二节 进化论与智慧教育

进化论不但是生物进化与智慧的经典理论,而且是整体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进化的经典理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创造了人工智能理论中的系统自进化理论。

一、“宏观”进化论与智慧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理论,这就是着名的进化论(Darwinism)。认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群体)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陶汰。如果自然条件和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宏观” 进化论:其代表人物达尔文坚信,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强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认为自然选择与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与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生物进化的本质是DNA随机突变形成的,生物进化是一种自然属性。

在我看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于解释生物机体的进化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人类的智力进化来说,则无法摆脱其“生物属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如果说,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类还没有脱离一切生物进化的属性的话,这一时期的人类进化,还处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被动进化”之中。那么说,人类进化的后期智力进化,则是一个“主动适应自然环境、主动认识世界、主动改造世界的主动进化”。这主要表现在人类智力进化的“原始创造意识”,包括人类创造的工具、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为什么说人类智力进化是一个主动过程呢?因为人类的进化,如果只是一味的适应自然,这样的进化结果,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超越动物的“主动意识”,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工具、语言文字。

然而,人类正是在利用自然工具等基础之上,获得了创造的“启发”,进而萌发了“原始创造意识”,从此走上了智力进化的主动创造历程。我们再来看一看人类现代的智慧进化,哪一项科技进步不是创造的结果?反过来,人类的科技创造,又促进了人类自身智慧的进化。这种从现代人类智慧进化,来推测原始人类智慧进化的,“逆向性智慧进化思想系统”,是非常科学的,它符合人类智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二、“微观”进化论与智慧

“微观”进化论:是从分子生物化学的“微观”层次,来研究、解释人类进化的理论体系。

怀疑:“微观”进化论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怀疑:认为人类的进化,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着的变异”,而是整体功能结构的“突变”。

核心理论:任何一种系统都具有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所谓的“不可降低的复杂性”:是指某个系统是由匹配得当、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是这个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因而,缺少任何部分都将使这个系统无法有效地发挥功能。所以,在生物进化中,生物系统只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形成。

过渡:在生物进化中,就功能层次上,不存在过渡的前身。我们可以从非生物界的实例中,来理解这个问题:例如从自行车发展到汽车,自行车只能是“概念上的” 过渡的前身,而不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过渡的前身,因为,就功能层次上自行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它的链条,进化为汽车的发动机的。

指令进化:正因为如此,DNA“指令进化”是对环境所产生的“超突变”效应,产生极大数量的模型,来试图完成与外来病毒的楔合作用。而这些过程仅仅发生在信息层的作用,从未到抗体的制造层。正如我们在解决问题前,是通过思维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发散性思维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许多可能,最后再从中选择出正确的方案,这正是进化的奇妙之处。

生物之所以具有智慧,是因为他对任何一种必要的功能活动,只是利用各种“指令”,来寻找最终需要执行的功能活动,而不是通过各种功能的具体执行,获得最后的正确方案。如果是那样的话,生物需要付出多少失败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案呢?而人类智慧进化,也使人类具有了用思维来寻找正确方案的智慧,使人类不必要付出“行动”上的失败。这就是进化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揭开智慧之迷的根本原因。

程序进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中基因的重组,应该是一个程序的再构建或重组。细胞里的每一个生命过程,都是按照DNA程序指令来完成的。程序的改变是DNA的自组织智能、自进化智能、自控制智能、自完善智能协同完成的,其目的是对环境适应的自然选择,主动选择。大系统控制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来设计与实现的。

同样,生命的起源也属于程序的进化:由数据 信息 程序 生命。程序是由一些有规律的数据、信息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秩序”。生命形成的最初秩序,就是自然规律——“自然程序”,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信息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是“规律”。

程序进化可以使细胞内的生命过程,由一种模式转化为另一种模式。生命过程只不过是由程序所控制的一个过程,构成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程序进化,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生命现象,只是这个程序控制下的结果。所以,从结果论证进化的方法是徒劳的,我们应该从原因——程序进化,去探索生物的进化,探索智慧的进化。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探索宇宙的起源与进化,要比探索有关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更加困难,这是由于生物与非生物只不过是存在方式不同,生命的起源只是物质构成方式的转化。而宇宙起源的原始状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进化的历程又是什么样的?则是一个非常难解的迷。

DNA与RNA: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氢与碳”、“氮与氧”,能够生成烷、氨、水,并在雷电、火山、太阳光的作用之下,形成氨基酸,DNA、RNA同样也能够形成。蛋白质只不过是氨基酸的有序组合方式,DNA、RNA既是生命物质,也是信息编码的物质单体和信息储存的介质。

有学者提出,现代科学在合成DNA、RNA时,加入了人类的智慧,而认为在DNA、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应该是零。我认为:在DNA、 RNA形成的原始状态,其智慧就是“自然秩序”,我们不应该否认“自然秩序”的存在,要知道人类就是自然创造的,人类的智慧也是自然创造的。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就一定高于自然智慧呢?现代科技不就是揭示自然规律吗?

另一些学者常常用人造物质的产生与进化,来说明自然物质的产生与进化的不可能性,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人造物质与自然物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造物质是人类信息操作的结果,自然物质是自然信息操作的结果;人造物质已经赋予了人类的智慧,而自然物质却保持着自然秩序——“自然智慧”。

生物细胞进行复制时,提取NDA信息分为两个过程:

⑴转录——细胞首先将NDA的信息转录到RNA,制作成各种不同的RNA,RNA携带着NDA的信息。

⑵转译——RNA是NDA的复制品,并将其信息转化成为特定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就是这组信息的实体。

密码:生物进行进化时,首先在自身NDA中,标记好需要进化的密码,在向下一代遗传时,改变密码。于是下一代所接受的密码,是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密码,即已经进化后的密码。而下一代生物就可以利用直接获得的、已经进化的、新型密码,建立起新的细胞结构,而不需要改造自己的细胞结构。具体过程是:精子+ 卵子 受精卵 新型 密码进化。在卵子受精时,进化后的信息遗传给下一代。

计算机病毒的复制、演化,对生物进化应该有许多启示,即程序进化问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选择与适应:分子生物化学认为:某个系统要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根据系统本身的结构——认为达尔文主义者对生命机制的一个解释,会让人永远难以捉摸。而我认为:“最基本的功能”结构的进化,不是对原有细胞结构的改造,而是通过DNA的进化,构成新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自然选择”与“适应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所有生物进化的根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一种双向的过程,生物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以求“适者生存”;环境以自身的调节作用,选择构成环境各种因素,以求达到平衡。因为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宇宙的大环境,它们原本就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它们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存在,就是它们具有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内在运行机制,这就是它们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应该将生物与非生物,放在一种完全对立的角度,进行认识与考查。而应该从宇宙大环境及其演化规律,对生物与非生物演化、进化,进行的分析与考查。任何规律都应该是广义是的程序、秩序。某种程序所具有的控制、调节机制,就应该视为一种智能。不同层次的程序,只不过智能程度有所不同。

模式转换:“复杂系统”必须具备自组织智能、自控制智能、自进化智能。“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紊乱”,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正如受精卵开始时,只是一个细胞,呈现某种稳定的条理化状态,但受精卵的DNA中蕴藏着,能够打破这种稳定“条理”的程序,由此而引导细胞内部的 “紊乱”,并产生了肝细胞、皮肤细胞、脑细胞等。

这个过程很像计算机程序行为,“复杂系统”正是以一个数学概念描述计算机程序的行为。我们知道,计算机的一个小的程序改变,将会引起输出端的极大的变化,生物正是以这种方法完成进化的。

自然秩序在DNA中,形成了生物秩序,环境的变化使生物秩序需要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于是引导出有目的的改变。DNA的自控制智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感应,并由此产生指令的改变。生物中生化的改变、生物电的改变,即正电与负电的变化,与电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变化,存在着相似的关系。比如:“正”、 “负”;“0”、“1”。这些大概就是生物程序的构成机制。下面我们从人工智能、信息理论,来讨论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智能。

分子智能:每个分子都是由相应的原子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式,即组成某种分子的相应原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这种分子特有的运动方式。这种特有的运动方式是由一系列的数据组成的,再由数据构成信息,最后构成特有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就是分子智能,分子就是在它的控制之下保持其特有的运动方式的。

细胞智能:每个细胞内都存在着DNA,其内部存在着控制细胞生命过程的“程序”,所以DNA的“程序”就是细胞智能。细胞进化正是通过这种“智能程序”的有目的的选择完成的,就像我们人类改造环境一样,细胞在不断地改造、完善“自身”,因此DNA是一个绝对地智能高手。

器官智能:器官是由一系列的相关细胞构成的,其功能是由这些细胞协同完成的,器官的协同机制也就是它的控制机制,即器官智能。

从自行车到飞机,是从人工动力到机械动力的进化、动力方向的进化、基本构件的进化、构件组合模式的进化,这些都是智慧“观念”的进化、智慧“指令”的进化。细胞进化也是这样一种方式。

人类智慧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程序的进化。比如人类感觉、认知、思维过程,都是一些程序的操作过程,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组、程序的自组织、程序的自进化、程序的自控制等。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如果能够确定人类智慧进化就是程序进化,我们就可以按照程序进化机制,来研究人类智慧进化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三、遗传智慧的进化

“智慧核心”的进化,是通过种群进化得以实现的。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DNA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本身运行规则的“印迹”——“秩序”,比如时间:一年四季,日出日落;还有空间:大小,高低、远近。这种“印迹”经过几亿万年的进化,慢慢的以遗传基因的方式,储存到人体内部的 “DNA”之中,它是智慧进化最原始的开端。

人类进化的另一个部分是社会进化。社会进化就是文化进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信息: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也包括宗教、民俗、文明、科技等。社会进化属于非生物进化,它发生在人体之外,是通过文化进化的形式来实现的。

为什么生物进化不能把包括智力、知识等全部智慧遗传给个体呢?而要采用社会遗传的方式,进行知识遗传,我想有以下11种原因:

⑴人类的遗传基因承担着人体遗传所需的全部基因,这已是一个巨大的、具有天文数字的信息体系,在胎儿短短的十个月的孕育期,首先要确保完整而准确地、承袭父体和母体所提供的基因,形成胎儿自身的遗传基因。

⑵而后这个遗传基因进行有序的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再由这些原始的组织细胞,发育成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

⑶你是否知道,人体拥有几亿万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又具有什么样复杂而又精细的解剖结构,不同的组织、细胞又具有各自所特有的生理功能。要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的遗传,是一个何等庞大、复杂的生物工程呀!

⑷大家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开放体系,要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就需要人体具备一个相当复杂、完善的调节体系。

⑸而生命体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过程。

⑹同时,生命体还必须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疾病做斗争,这一系列的人体功能,同样需要遗传基因来遗传。

⑺自从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后,人类的智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人类遗传基因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⑻这就是说,生物遗传已不能适应社会进化飞速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人体的遗传基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固化到遗传基因当中去。

⑼而恰好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符号非常适合充当这一角色,这就自然产生的社会进化。

⑽对于人类生物进化而言,社会进化是一种相当“经济”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进化,而且减少了生物遗传的负荷,这样就能确保生物遗传的准确性、简易性、纯净性。

⑾试想、如果将所有的知识和智慧的遗传任务,都交给生物遗传基因来完成,过量的信息,已超过了人体遗传基因所能承担的遗传能力,这将势必造成遗传过程的混乱,使人类的正常遗传无法完成。

我认为:在人类的遗传基因里,一定有“智慧遗传信息”。如果说,没有智慧遗传信息,婴儿又如何能够学习语言、学习科学知识呢?反过来说,智慧是后天获得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人才能获得呢?而其它动物、植物又为什么不能获得后天的智慧呢?我认为,婴儿所获得的最根本的智慧是“能够识别和学习人类所创造的信息的能力”,而其余的智慧都能在后天获得。

四、获得智慧的进化

获得智慧进化:是个体进化,是先天智慧与后天学习、实践的结晶。社会进化,即包括了个体大脑结构的进化与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同时,也包括了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社会进化,使得个体不但获得了先天的智慧结构与智慧信息的进化,而且,为个体后天能进一步获得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反过来,获得了进化的个体,又推进了社会进化。那些进化中的佼佼者,将引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化。

迁移:在人类近代进化史中,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进化是最为迅猛的。社会进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即是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欲望的需求。为什么社会进化会如此迅猛呢?原来,这是由于“遗传的迁移,进化的迁移”。

创造:自从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后,随着他们运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力生产的复杂化,人类的大脑体积迅速增大,原始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的增长。这时,人类已“朦胧”的意识到,生物进化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于是,人类便渐渐的开始创造自己的语言,接着又创造了文字。这样,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得到了保存,并因此获得飞速发展。再后来,人类又创造了数学与逻辑体系,使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脑结构进化:在人类早期进化中,大脑结构的进化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结构的进化,取决于遗传基因的进化,而后者的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我们知道,智慧进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脑结构和大脑遗传智慧的进化,二是外在的物质文明、科学知识、技术的社会进化。

主观能动性: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他所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智慧的进化受到生物进化的束缚后,便主动开始了“创造社会进化体系”,使人类文化遗传“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使人类文化进化“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完成了“智慧进化的一次彻底革命”。

参考资料:http://www.wisdome.net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类智慧的进化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进化,是播种智慧的土地,

‘叁’ 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是基本相同还是完全相同

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是基本相同还是完全相同
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这种遗传密码的普适性或通用性,也毁段携是生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个佐证.目前已发现的例外有:
(1)物种所特有的现象.例如,支原体(Mycoplasma)的UGA不再是燃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色氨酸;嗜热四膜虫(ThermophAilus tetrahymena)的UAA也不再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谷氨酰胺.
(2)线粒体DNA中的密码子不同于染色体DNA中的密码子.UGA在线粒体中不是终止密码子,而是编码色氨酸;CUA在酵母线粒体中编码的不是亮氨酸,而是苏氨酸;AGA在果蝇线粒体中编码的纤伏不是精氨酸,而是丝氨酸;AGA和AGG在哺乳动物线粒体中编码的不是精氨酸,而成为终止密码子;AUA在哺乳动物线 粒体中编码的不是异亮氨酸,而是甲硫氨酸

‘肆’ 当今学术界在物种进化方面除了达尔文学说还有什么其他学说

还有中性学说 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遗传漂变 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由于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没有影响。自然选择对他们不起作用,它们在种群众的保存,扩散,消失完全随机,这种现象即为随机漂变
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在大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的波动,对基因频率不会有明显影响。小群体的人数少,并与总人群相隔离,这种社会和地理因素形成的小群体,A基因固定(A=1),而a基因人很少,a基因的人如无子女,则a基因就会较快在人群中消失,造成此小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这种漂变与群体大小有关,群体越小,漂变速度越快,甚至1-2代就造成某个基因的固定和另一基因的消失而改变其遗传结构,而大群体漂变则慢,可随机达到遗传平衡。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即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演化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对选择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遗传漂变引起的。从中性学说出发,可以得出进化速率保持每年每个位置恒定的结论。同源蛋白质如同工酶所具有的丰富的多态性表明,这些生物大分子具有同样的高级结构,都能很好地完成其生物功能,它们之中哪一个也不比别的分子更优越。也就是说,在分子水平上,不考虑有利突变。假基因是一些失去功能的基因,完全不受自然选择淘汰,事实证明,假基因的碱基替换确实不受限制,其进化速率等于分子的突变率。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物的进化的动力是对于生物本身没有伤害的(相同碱基的突变)中型突变,和突变的遗传漂变固定(也就是变异的稳定遗传),每一种生物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因为这种生物大分子突变成其他有害的基因的几率要比突变成相同基因的几率小的多,而新基因的产生也是通过这个就基因的相同替换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有了旧基因的替换才有新基因的产生)。

概述

中性学说(the neutral theory)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纤宏们不起作用,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从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性变化或种内变异。 1968 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1924--1995)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首先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简称“中性学说”(the neutral theory)或“中性突变的随机漂变理论”。1969年美国学者J·L·金和T·H·朱克斯又用大量分子生物学的资料肯定了这一学说。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先后搞清楚了许多生物大分子的一级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某些功能相同的蛋白质或核酸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人们发现,亲缘关系近的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远的差异较大,与物种的表型进化情况基本一致。分子进化至少有三个显而易见答竖弯的特点:一是多样性程度高,与表型多态(即在一相互交配的群体中存在着两种或多种基因型的现象)相比,分子多态更为丰富(例如细胞色素C这种蛋白质分子在行有氧呼吸的不同物种中就有种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二是各种同源分子对选择大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它们都有完整的高级结构,能很好地完成各自的功能(如脊清闷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分子都能运氧、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都能在氧化磷酸化中完成电子的传递等);三是随着生物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同源分子中逐年发生氨基酸或核苷酸的替换,且大致按每年每位置替换数恒定速率进化,也就是说,每一种生物大分子不论在哪生物体内,都以一定的速率进化着。例如,各种脊椎动物血红蛋的分子α链中的氨基酸,是以每年大约10的负九次方个的速率置换着,并且置换的速率与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世代的长短无关。关于大分子的进化性变化,早在1965年E·楚克坎德尔和L·C·波林以及 E·马戈利亚什和G·H·史密斯就已有过全面的论述。木村的功绩是在理论上更迈进一步,把中性突变-遗传随机漂变放到决定性的位置上,提出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较合理地解释了分子进化的各种现象。
[编辑本段]学说依据
中性学说的出发点是中性突变。DNA(脱氧核糖核酸)产生突变的方式有四种,即核苷酸的替换、缺失、附加和倒位,而最常发生的是核苷酸的替换。对一个密码子来说,由于核苷酸替换可发生在三联体的任一位置上,而每一位置都可能有三种替换方式,故一个核苷酸替换可有九种方式导致密码子变换,如AAA→AA(C、G、U)AAA→A(C、G、U)A AAA→(C、G、U)AA。因此,61种氨基酸密码就可因一个核苷酸替换而产生(61×9=)549种密码子变换。AAA与AAG都是Lys的密码子,这种密码子变换并不引起氨基酸替换,称同义突变或沉默突变。AGA是Arg的密码子,UAA是终止密码子,从AAA到AGA引起氨基酸替换,称为变义突变;从AAA到UAA 则称无义突变,因为UAA代表终止信号。如果将549种变换对照遗传密码表逐一统计,可以发现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就保证了约1/4的替换为同义突变(表1)。 氨基酸替换又分为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性质相似的氨基酸之间的替换即保守替换(如Arg和Lys间,Phe和Tyr间,Glu和Asp间等)和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性质明显不同的氨基酸之间的替换即非保守替换(如 Asp和 Val间,Phe和Ser间,Arg和Ile间等)。若每种方式以同样概率发生,则由一个核苷酸替换所引起的全部氨基酸替换中有53%是保守替换,而从分子进化研究中观察到的氨基酸替换来分析,保守替换可高达68%。同义突变和保守替换不改变或很少改变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所以在选择上是中性的或近中性的。如上所述,这类变异在生物体内大量存在。此外,DNA的非编码区以及基因的内含子区所发生的核苷酸替换,以及不转译成蛋白质的假基因中所发生的变化(这些都是分子进化研究的对象)等,也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选择对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不起作用,在众多的中性突变中,哪一种变异能够流传,哪一种变异趋于消失,全靠机遇,这种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动就是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最初由S·赖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认为,当一个大群体划分为若干个小群体繁殖时,群体的基因组成实际上等于进行了一次随机取样。例如,假设有16个小岛,每个岛上都有遗传型为Aa的公羊和母羊各一头。这一对羊相互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应为1AA∶2Aa∶1aa。如果群体较小,每岛仅留下雌雄羊各一头进行繁殖,就会产生如表2所示的结果。即16个小岛中,1个小岛只留下AA雌和AA雄,A基因的频率就从0.5变为1;另1小岛只留下aa雌和aa雄,a基因就得到了固定;其他14个小岛上,A和a则以不同的比例保存(表2)。而对16个岛进行统计分析,基因A和a的频率仍为0.5,三种基因型之比仍为1∶2∶1。由此赖特认为,遗传漂变仅发生在小群体中,它对生物进化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木村资生则证明,遗传漂变并不限于小群体,对任何一个大小一定的群体,都能通过遗传漂变引起基因的固定,从而导致发生进化性变化。他还提出,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
[编辑本段]分子进化速率与中性学说
式1分子进化速率是以每年每位置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来表示的,以蛋白质分子为例,其进化速率如式1: 式中,Daa是两种不同生物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差异数,Naa是构成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T是两种生物的分歧进化时间。公式一中之所以要除以2T,是因为分歧进化是向两条路线进行的。可以这样理解:从一种生物回溯到分歧点再到第二种生物,其演化时间正好式2是2T。分子进化的特点之一是每一种生物大分子不论在何种生物都有一个大致恒定的进化速率。以血红蛋白α-链为例,鲤与马有66个氨基酸差异(图1),地质资料表明鱼类约起源于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若以4亿年作为鱼与马的分歧进化时间,则从鱼到马的进化速率如式2: 式3马与人有18个氨基酸差异(图1),高等哺乳动物的辐射进化约出现于8 000万年前,如以此作为马与人的分歧进化时间,则从马到人的进化速率为: 即血红蛋白的α链分子,无论是在从鱼到马还是在从马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其进化速率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分子进化速率与种群大小、世代寿命和物种的生殖力均无关,也不受环境因素所影响。这是自然选择学说所不能解释的,而中性学说对此却能作出既简明又合理的解释。 设大小为N的一个二倍体群体中,共有2N个基因位点,若每配子每代的突变率为υ,则每代将产生2Nυ个新突变。设一个突变最终被固定的概率为μ,则每代每位点的突变替换数(进化速率)为:K=2Nυμ

‘伍’ 人类遗传基因DNA密码是刻意设计的吗

人类DNA密码?难道人类和其他所有地球生物DNA表达方式不同?人类DNA的转录翻译表达过程,和其他地球生物都没有本质区别,设计者名曰“大自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人类来源的解释,基本上已经是没有什么质疑的了,只是人类进化的历史很漫长,有很多细节问题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买办法很好地解释,但仍然是人类理性认识自己来源的最好理论体系。

人类是在地球环境中被逐渐塑造出来的,环境对生命的影响,是通过环境因子和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等因素塑造的,生命的进化是顺应环境变化而不是被刻意设计。

‘陆’ 密码: 1 11 21 暗号: 一个单细胞 不断的分裂和分化 进化至终极形态时 分裂出了两个物种 可是 前者灭绝

难道是2B?

热点内容
jffs2解压 发布:2025-02-08 13:55:15 浏览:386
如何向服务器发送大数据包 发布:2025-02-08 13:55:12 浏览:660
服务器pop地址是什么 发布:2025-02-08 13:39:21 浏览:386
网站访问计数器 发布:2025-02-08 13:32:07 浏览:6
钓鱼的腥怎么配置 发布:2025-02-08 13:22:57 浏览:754
php数组的引用 发布:2025-02-08 13:22:54 浏览:94
致远a6服务器地址在哪里看 发布:2025-02-08 13:22:06 浏览:132
bak文件还原数据库 发布:2025-02-08 13:21:34 浏览:103
双向的访问了你的空间 发布:2025-02-08 13:13:20 浏览:701
python元素是否在list 发布:2025-02-08 13:11:38 浏览: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