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访问杨少华
⑴ 如果单论相声水平,相声大师常宝华和杨少华相比,谁的能力会更强一点
如果单论相声水平,我觉得杨少华先生更强一些,观众缘更好一些。
三十年河四十年河西,杨少华几个儿子个个有出息,有财有势,杨仪号称天津赵本山,地位摆在那里,承不承认他们父子的师承都无所谓了。
⑵ 我最喜欢的相声演员 作文 600字 急
转眼就快13了,屈指算来,听相声也有10年了吧。我是个北方人,对相声比较爱好,爱好听,在我周围和我同年纪的人群里面,我大概算是听得比较多的了,电脑里面就存了几百个段子,很多听了好些遍可是每次听还是会笑,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
小时候不愿意听侯宝林大师的相声,觉得他老是唱戏,没意思,不逗乐;也不爱听马三立大师的作品,太慢,听老半天才一个包袱,我都快睡着了……后来慢慢长大了,心气稳下来了,也就逐渐发现了两位大师的好处,温文尔雅的台风,那种幽默是如春风化雨般醇厚绵长却直入心脾的。马三立老先生从艺80周年文艺晚会我专门买了盘收着,除了里面倪萍阿姨再次乱说话让我难受半天以外,马老先生的每一次张口都让我捧腹,而现在只能说音容宛在了。高英培、范振钰、苏文茂、朱相臣等老先生的也都听过很多,经典名作勿复多言。而传说中的刘宝瑞、张寿臣等更老的先生们,我无缘亲历,印象也便模糊一些。只是刘大师的单口相声名头太亮,几个经典段子是可以当作评书来听的,自是心下佩服得紧!
我这次要说的相声演员都是60岁以下的或者左右,40岁以上或者左右的,属于相声界的中生代或者说中流砥柱们。我这20年基本上主要是听他们的相声长大的,感情格外深厚。但是眼看着相声一步步淡出荧屏,相声界也是一片哀声,这让我很难过。我知道现在北京天津的相声演出还是掘此比较火爆的,但是都在剧场里面,天津比较便宜,10几20块可以听一场,北京就比较贵,来不来都要几十上百的,但据说也爆满,我虽然目前还听不起,但是表示支持,以后找个有钱的工作会去听的!只是,北京天津本来就是相声的发源地,前些年已经把阵地拓展到全国,这几年却有收缩回来,无论如何不能说相声发展了,当然,现在南方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相声演员,像现在已经分道扬镳的奇志大兵,但毕竟人数少群众基础薄弱,很难撑起相声的大旗。
其实谁都知道相声走到今天这一步不是相声本身或者相声演员本身的问题,而是审查搏蚂标准的问题,现在看来,当年的《虎口脱险》《电梯奇遇》等段子,拿到今天是不要想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更别说春节晚会了。正是苛刻无聊的审查制度扼住了相声的咽喉,让相声空有满腹才学一身功夫却无处作用,而我等热爱相声之人也只能对现在的无聊相声敬而远之,长叹一声,独自面对电脑,回忆往昔,怀念那笑口常开的日子。余生也晚,笔下浅鄙疏失错漏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第九、师胜杰
师胜杰是我老乡,哈尔滨人,他原来在奋斗路,现在叫果戈里大街,住过一段时间,离我们家不远,经常听见有人说看到他买菜或是接儿子放学,还带着墨镜,我倒是没有亲见过。他是侯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年纪相对辈分而言小了很多。这些年他有些退出主流视野了,从前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作品的。他的嗓音透凉清澈且宽厚,听上去很舒服。只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捧哏做伙伴,大概也限制了他的发展,于浮生、于世德、赵保乐、李立山、孙晨也都是不错的相声演员,但是好像很难和师胜杰的台风融合到一起。
第八、侯耀文 石富宽
去年看《超级访问》方才得知侯耀文割了双眼皮,我说怎么一段时间以来看他有点不太对劲,又说不出来。的确,如他所言,割了双眼皮后显得精神。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侯耀文扮演侯宝林大师和张克瑶一起演了个小品,描述建国后侯大师和毛主席的一次交往。从侧面看,侯耀文的扮相像极了他的父亲,只是声音差得多些。去年侯耀华的儿子侯军从日本归来主持炒菜节目,我发现它比侯耀文更像侯大师,都不用化妆,嘿嘿,各代遗传的厉害!侯耀文应该庆幸自己找了一个好搭档,石富宽,没有了石富宽,侯耀文的魅力要减少一大半。
第七、王谦祥 李增瑞
李增瑞老师真是老得快啊,我清楚地记得前几年看曲苑杂坛还没什么变化呢,突然有一天发现李老师已经满头华发了。王谦祥倒是没怎么变,还是那幅笑呵呵有点蔫咕咚的样子。我认识他们二位也是从曲苑杂坛开始的,两位台风都属于比较慢条斯理的,声音上并没有太多特点,但是却能非常好的把包袱抖出来。他们的好作品也很多,有个小段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学各地人读英语字母的,虽然我们东北人不是像他们说得那样发音,但是却足够好笑。
第六、奇志 大兵
这两位可是后来居上的代表,出道时间很长了,但是享誉全国却是这几年的事情,大概由于出身民间的缘故,作品讽刺性爆笑性极强,我机器里面的它们的段子我估计都不能在电视台播出,但却风靡开基散埋来,归根到底是其抓住了相声包袱的本源,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是胡编乱造,这让我们听的大快朵颐吃嘛嘛香。不过遗憾的是两人终究没有避免共患难却无法同享福的命运,分道扬镳后,奇志好像没什么大作为,任军(大兵)虽然在湖南台主持了几个节目,但我看过几次后深感遗憾。只能祝福他们了。
第五、牛群 冯巩
这二位爷无需多言,两年前大概全国最火的相声演员还是他们呢,春节晚会就看他俩和赵本山了。说实话,原本我还觉得冯巩的风头盖过了牛群,可是两人分手后,冯巩一个好作品都没拿出来,可见牛冯也是天配。希望他们二人还有携手的一天,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四、李柏祥 杜国芝
要说好听,还得数天津卫的相声演员。李杜二位老师大概是这些人里面最年长的了,李老师快70了,当年一段《看红岩》让我乐了20年,每每跟人开玩笑,都知道用一下“姓zi名chua小名叫dia家住pia县”。李老师是典型的冷幽默,基本上没有身体语言,完全靠说,自己也不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是对他最好的描述。这些年没有新作问世,不知有没有徒弟,也好继承二位老师的衣钵啊。
第三、姜昆
现在有很多人都说他不行了,批评的话很多。我也得承认这几年姜老师一年不如一年,虽说把网络笑话编进相声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基本上没有吸引力了。不过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姜昆是在努力着,用领导的话来说是与时俱进的,只是无奈决定权不在自己手里只好在外围干着急。听过姜昆20年相声的人都应该能感觉到姜昆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功力,他的搭档也都是卓有功力的强人,李文华、唐杰忠,现在的戴志成还嫩些,但也可以。他说的经典段子太多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在现役演员中拔得头筹。他现在主要忙于组织相声演出,让相声重新回到群众中来。喊句口号吧,以表达我的心意:我永远支持姜昆老师!耶!
第二、赵伟洲 杨少华
这二位可能有些人不认识,尤其是逗哏的赵伟洲。杨先生今年70多了,是战斗在相声第一线的最高龄者,感觉有点大器晚成,因为我第一次对他有印象也是这十年间的事。杨先生的表演风格独到,让人过目难忘。赵伟洲的表演也很到位,两人的搭档非常和谐。只是最近杨先生大概是为了提携自己的儿子杨议,新科相声大赛冠军,和自己儿子开始搭档,听过几段,没滋啦味的,杨议也丝毫没有证明自己的冠军实力。甚是怀念赵伟洲杨少花二位搭档的日子。
第一、马志明 黄族民
马志明没有辜负马老先生的才华和希望,在现役相声演员中其功力和稳定性都堪称第一,即便是相声如今的低谷期,马志明和他的老搭档黄族民仍然能把传统相声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让老段子发出新光彩,让新段子融合了老风格,在为数不多的荧屏亮相中为相声开辟了新的天空。只是比较可惜的是,据说因为马志明心直口快,得罪了一些相声界的权威,导致他无法在高规格的演出中和全国观众见面,这不能不说是观众的遗憾,更是相声的遗憾。祝福马志明黄族民二位老师!
⑶ 杨少华为什么和赵伟洲裂穴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再合作过
杨少华,打着问号的宝字辈相声艺人。
赵伟洲,没有问号的明字辈门长。
论辈分,杨少华大赵伟洲两辈;论能耐,两人得倒个儿。
赵伟洲父亲是赵心敏,文字辈门长,被马三立称为“活最瓷实”。师父是文哏大师苏文茂,平时除了跟父亲和师父学活,还有很多名家都教过赵伟洲,张寿臣马三立常连安常宝霆赵佩茹朱相臣等,活脱脱 历史 级豪华阵容,这些人一起喂出来的奇才,说他是天选之子也不为过。
赵伟洲不但表演功底强,而且还擅长创作,他获得过中国曲协牡丹奖双奖,也就是表演奖和创作奖。
骂遍整个相声界的郭德纲,对赵伟洲的评价是:最会说相声的相声演员。
而杨少华半路出家,为了生存才说相声,而且杨少华对相声的这种功利心,一直贯彻至今。
正因为把利益放在艺术前面,杨少华的台风才那么另类,爱抢戏爱抖机灵洒狗血,一般的搭档都兜不住他。马三立马志明刘俊杰都跟他合作过,但都匹配不了杨少华,也没留下什么经典的作品。
但六十多岁的时候,杨少华跟赵伟洲搭档,赵伟洲为了耐派把杨少华的长处发挥出来,为杨少华创作了一系列段子,这些段子都是以捧哏为舞台焦点,大部分包袱都是捧哏在抖,颠覆了传统相声的表演技法。结果就是杨少华老来红,六七十岁走上人生巅峰。
杨少华红了之后,继续贯彻他功利至上的性格,扔掉赵伟洲去给儿子捧哏。趁着自己有热度,赶紧把肉烂在锅里,这种操作很杨少华,但也不够地道。
失去搭档的赵伟洲,虽然没有大吵大闹,或者跟媒体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而是平和的接受现实。他调入铁路文工团之后,被安排去给单联丽捧哏,一直到退休也没有固定搭档。如今只能在小剧场偶尔登台,给刘伟量活。
其实赵伟洲跟杨少华裂穴,对于他的艺术来说并没有多大遗憾。因为赵伟洲最好的搭档并不是杨少华,他最好的相声作品也不是《枯木逢春》《危言耸听》等,这些段子是捧杨少华的定制版,并不凸出赵伟洲的优势。
赵伟洲最好的两个搭档,一个是谢天顺,一个是闫月明,这两个都跟赵伟洲风格非常匹配。赵伟洲谢天顺十几岁就开始搭档,两人组合当时在团里非常受欢迎,到后来直接成了攒底,要知道十几岁的小孩攒底,这在任何曲艺团都是稀罕事情,赵伟洲谢天顺如果不是遇到了wg,被迫转行去演评剧,两人的艺术还能更上一层楼。
而且最可惜漏亩宴的是,赵伟洲跟谢天顺合作的段子,比如《超级明星》《外国大姨表》等都没留下返银视频,而这些作品都是赵伟洲舞台最巅峰的表演,论质量远高于后来跟杨少华的合作。
而编剧出身的阎月明老师,也是非常适合赵伟洲的,他们合作的《聘文书》《如此广告》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段子赵伟洲跟杨少华也演过,大部分包袱都被杨少华乱抖机灵给弄呲花了。
说白了,杨少华并不适合赵伟洲,但赵伟洲硬把自己调整得适应杨少华。而杨少华为了自己的小算盘,辜负了赵伟洲的牺牲,可惜的不是赵伟洲,而是杨少华自己的相声。
赵伟洲捧红了杨少华,杨少华为了一己之私去捧儿子杨小五甩了捧红他的赵伟洲,像这种蔫坏的人还能再合作吗?
杨少华不仗义。没有赵伟洲,杨少华根本出不了名。赵伟洲会创作,而且根据杨少华的特点量身定做。捧红了杨少华。马三立说过:杨少华说批三国,你像个认字的吗?杨少华出名后,专捧自己儿子,没有了赵伟洲的力捧,就没了之前的风采。
几乎所有使口的裂穴无一不是和杵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