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访问图
① 斯诺的采访路线
斯诺采访路线图如图所示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斯诺1928年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1)斯诺访问图扩展阅读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② 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采访,依次到西安 上海对吗
对的。
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判庆誉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后世纪念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掘段为S,故名),我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差伍·斯诺。
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埃德加·斯诺的形象,那凝视而深思的目光,紧闭的双唇,既表现出他具有果断、干练而富于洞察力的性格特点,也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③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采访路线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
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哗雹宁边区)地方采访了(毛泽东尺数、周恩来和朱德)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乱困帆的情况。
主要内容是(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
采访路线图如下:
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主要路线图
供参考。
④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从北京到红色中国的方式和路线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先从北平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延安。
从北平到西安是是1936年4月。在西安住在西京招拦神待所。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在张学良先生的建议下,斯诺与扰衡闹在上海行医的马海缓罩德医生,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冒着生命危险,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
1937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
⑤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的采访路线是从哪里到哪里
斯诺采访的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支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⑥ 埃德加斯诺1936年到达中国的什么地方
从北平到西安。
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旁行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相关信息:
斯诺热爱中国,热爱海淀。他努力学习中文,还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指导,他认为“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因此,这里是外国人学讲中国话最理想的地方”。来北平之前,他就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想通过小说来向西方揭示中国的现实。毕谨
到燕大后,他又请在新闻系读书的萧干和英文系学生杨缤(刚)一起进行编译。他在编者序言中认为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既不是钻象牙之塔,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同人民为民主手启基与自由的斗争分不开的。
⑦ 周恩来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是什么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的老朋友,1936年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见到了周恩来。
这天,斯诺刚刚到达百家坪,这时候突然一个红军军官骑马急驰到他身旁,好奇地端详着他,然后对陪同斯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刚和一队民团打了一场遭遇战。民团的头子是一个真正的白匪——一个洋鬼子——就像这个人一样!”
斯诺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
周恩来和斯诺交谈了几分钟,在了解到了斯诺的身份和意图以后,就替斯诺安排了住处,并请斯诺第二天早晨到他的驻地去。
第二天,斯诺就来到了周恩来司令部见到了周恩来。见斯诺进来,周恩来便热情地说: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
说到这里,周恩来缓了一口气又接着说道
“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周恩来的话让斯诺有一点怀疑和惊奇,他认为周恩来的话说的太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这时,周恩来写好了一个行程交给斯诺,纸上开列着为时共需92 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周恩来说: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需要 92 天!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斯诺嘴上虽然没作声,可心里对这建议却是有保留的。但实际的结果是,他花的时间比周恩来建议的还要长得多,而且最后他还舍不得离开!
谈话结束以后,周恩来考虑斯诺要步行去保安,路途太遥远,便送给斯诺一匹马,并亲自为斯诺第二天早晨动身做准备,同时还发一个电报给在保安的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干部,告诉他们斯诺即将到达那里。这种极为热情的关怀、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精神,使斯诺这个美国友人十分感动。
在抗战期间,斯诺还曾多次见过周恩来,他深深感到:“在抗战期间的重庆,绝少中国人能象周恩来那样在美国官员的心目中留下那么良好的印象。他的言行具有令人心折的吸引力。他文雅而又坚强。”
1940 年冬,蒋介石又积极准备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 1941 年 1 月上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斯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真实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结果被蒋介石政府驱赶离开了中国。
1960年6月,斯诺得到了我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为了这张护照,斯诺争取了 10 多年。
1960年8月,在密云水库边上,周总理第一次专程陪同一位外宾,这是因为他不但是美国记者,他更是作为总理的老朋友以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被接待的。周总理给予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帮助。在这次来华期间,斯诺从北到南参观了 19 个城市,访问了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末代皇帝溥仪。他可以用相机随意拍下任何事物。
根据这次谈话以及这次来中国的其它采访所得,一部像《西行漫记》一样轰动的着作《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问世了,它又一次使西方重新认识了中国。
1964年,斯诺第二次来到北京,和总理长谈4个小时。
第二次新中国之行,他又搜集到了很多的资料,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早点回去整理出来发表,好让世界如实地了解中国。
但是在回瑞士的飞机上,斯诺突然发现皮包不见了,顿时,他的额头上冒出冷汗,带着哭腔说:
“这是我的生命呀!要是丢了,我还怎么能报道中国呢?我将是多么对不起毛主席、周总理啊!”
当一位服务员帮他找到皮包后,他激动得一下拥抱住了这位服务员。
1970年,斯诺最后一次来到中国,8月见到总理的时候看到总理“头发开始渐渐地变白,身穿一件夏天的运动衬衣,一条灰色宽松裤,下面是白色的袜子和凉鞋。”才发现自己的朋友也老了!
10 月 1 日,国庆节,斯诺和他的夫人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群众游行。
有一次,周总理与斯诺的会面从晚饭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晨 6 点,到最后斯诺也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他低声对总理说:“我应该让你去睡一会。”总理听了却仰面笑道:“我已经睡过了,而现在我该去工作了。”
周恩来与斯诺这两位老朋友就是这样,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问题……
1972 年,斯诺准备再作一次中国之行,但由于病魔缠身,终未如愿。1972年 2 月 15 日凌晨 2 点 20 分,埃德加·斯诺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周总理不胜悲痛。
按照斯诺先生的遗愿,1973 年 10 月 19 日上午,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周总理亲自拟定了碑文,并抱病和邓颖超同志一起参加了安葬仪式。斯诺夫人及女儿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周总理充满感情的声音:“斯诺先生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出的功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将为所有的中国人民所铭记,而周恩来这个名字更会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景仰,人们还会记住周恩来与埃德加·斯诺之间崇高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