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c语言
1. 在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读的体验丰富且充满挑战。校园环境随年份变化,体验亦随之不同。
兴隆山时期,初入大学的新生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校门口修建高架桥,导致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学习上,课程安排紧凑,大一上学期尤其繁忙,C语言课程由张远涛老师授课,尽管理论深奥,但老师学术造诣颇深。工程制图课程难度较大,学生间流传着吴凤芳老师的简笔画表情包,高数课程虽有名气,但教学水平与学校排名不完全匹配。线性代数老师李德广,讲课时常提及科研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大一下学期,课程轻松了许多,高数和物理成为学生们的“避风港”。高数老师的口音独特,教学方式活泼有趣。物理课由李洪斌老师授课,讲述电容的单位,让知识点更加生动。晚上的课堂,夕阳洒在桌面上,成为学生心中美好的回忆。
大一暑假,工程训练课程内容较为传统,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私下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使用msp430单片机,学习编程技能。
大二学习任务更为繁重,科研项目接踵而至。电路课程由李龙云老师授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电磁场课程由钟慧老师主讲,部分学生表示难以理解。模电和数电课程则由本院老师教授,学生评价良好。电机学课程难度适中,但学生对其理解程度有限。
大二暑假,学生参与电设项目,尽管充满挑战,但经历丰富了实践能力。大三时期,保研与考研成为学生们的困惑。电工基课程成为学生们的噩梦,选导师带毕设时,学生选择了高压专业,与有趣且知识渊博的导师合作,度过了充实的学期。
搬迁至千佛山,实习与考研复习成为大四上学期的主要任务。大四下学期,学生面临毕设与毕业的压力,最终,学生们迎来了毕业季,感慨时间飞逝,各奔东西。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就业前景良好,尤其对本地学生而言。然而,学院过于强调就业与电网就业,忽视了学术科研的重要性。学院内部管理官僚化现象也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需要独立思考,结合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