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算法python
1. BP算法的实现步骤
BP算法实现步骤(软件):
1)初始化
2)输入训练样本对,计算各层输出
3)计算网络输出误差
4)计算各层误差信号
5)调整各层权值
6)检查网络总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满足,则训练结束;不满足,则返回步骤2)
3、多层感知器(基于BP算法)的主要能力:
1)非线性映射:足够多样本->学习训练
能学习和存储大量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只要能提供足够多的样本模式对供BP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它便能完成由n维输入空间到m维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
2)泛化:输入新样本(训练时未有)->完成正确的输入、输出映射
3)容错:个别样本误差不能左右对权矩阵的调整
4、标准BP算法的缺陷:
1)易形成局部极小(属贪婪算法,局部最优)而得不到全局最优;
2)训练次数多使得学习效率低下,收敛速度慢(需做大量运算);
3)隐节点的选取缺乏理论支持;
4)训练时学习新样本有遗忘旧样本趋势。
注3:改进算法—增加动量项、自适应调整学习速率(这个似乎不错)及引入陡度因子
2. python 利用pybrain库实现的BP神经网络 算法 不会画收敛图 求助
这个神经网络只能处理分两类的的情况,这是由这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决定了的。 如果想应付分多类的情况,必须对输出层作softmax处理。
3. 深入浅出BP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
深入浅出BP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
相信每位刚接触神经网络的时候都会先碰到BP算法的问题,如何形象快速地理解BP神经网络就是我们学习的高级乐趣了(画外音:乐趣?你在跟我谈乐趣?)
本篇博文就是要简单粗暴地帮助各位童鞋快速入门采取BP算法的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怎样的一种定义?看这句话: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
BP的思想就是:利用输出后的误差来估计输出层前一层的误差,再用这层误差来估计更前一层误差,如此获取所有各层误差估计。这里的误差估计可以理解为某种偏导数,我们就是根据这种偏导数来调整各层的连接权值,再用调整后的连接权值重新计算输出误差。直到输出的误差达到符合的要求或者迭代次数溢出设定值。
说来说去,“误差”这个词说的很多嘛,说明这个算法是不是跟误差有很大的关系?
没错,BP的传播对象就是“误差”,传播目的就是得到所有层的估计误差。
它的学习规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就是一层一层往前传)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最后使全局误差系数最小。
它的学习本质就是:对各连接权值的动态调整。
拓扑结构如上图:输入层(input),隐藏层(hide layer),输出层(output)
BP网络的优势就是能学习和储存大量的输入输出的关系,而不用事先指出这种数学关系。那么它是如何学习的?
BP利用处处可导的激活函数来描述该层输入与该层输出的关系,常用S型函数δ来当作激活函数。
我们现在开始有监督的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1、正向传播得到输出层误差e
=>输入层输入样本=>各隐藏层=>输出层
2、判断是否反向传播
=>若输出层误差与期望不符=>反向传播
3、误差反向传播
=>误差在各层显示=>修正各层单元的权值,直到误差减少到可接受程度。
算法阐述起来比较简单,接下来通过数学公式来认识BP的真实面目。
假设我们的网络结构是一个含有N个神经元的输入层,含有P个神经元的隐层,含有Q个神经元的输出层。
这些变量分别如下:
认识好以上变量后,开始计算:
一、用(-1,1)内的随机数初始化误差函数,并设定精度ε,最多迭代次数M
二、随机选取第k个输入样本及对应的期望输出
重复以下步骤至误差达到要求:
三、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
四、计算误差函数e对输出层各神经元的偏导数,根据输出层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以及输出层输入等参数计算。
五、计算误差函数对隐藏层各神经元的偏导数,根据后一层(这里即输出层)的灵敏度(稍后介绍灵敏度)δo(k),后一层连接权值w,以及该层的输入值等参数计算
六、利用第四步中的偏导数来修正输出层连接权值
七、利用第五步中的偏导数来修正隐藏层连接权值
八、计算全局误差(m个样本,q个类别)
比较具体的计算方法介绍好了,接下来用比较简洁的数学公式来大致地概括这个过程,相信看完上述的详细步骤都会有些了解和领悟。
假设我们的神经网络是这样的,此时有两个隐藏层。
我们先来理解灵敏度是什么?
看下面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是误差对b的一个偏导数,这个b是怎么?它是一个基,灵敏度δ就是误差对基的变化率,也就是导数。
因为?u/?b=1,所以?E/?b=?E/?u=δ,也就是说bias基的灵敏度?E/?b=δ等于误差E对一个节点全部输入u的导数?E/?u。
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灵敏度等于误差E对该层输入的导数,注意了,这里的输入是上图U级别的输入,即已经完成层与层权值计算后的输入。
每一个隐藏层第l层的灵敏度为:
这里的“?”表示每个元素相乘,不懂的可与上面详细公式对比理解
而输出层的灵敏度计算方法不同,为:
而最后的修正权值为灵敏度乘以该层的输入值,注意了,这里的输入可是未曾乘以权值的输入,即上图的Xi级别。
对于每一个权值(W)ij都有一个特定的学习率ηIj,由算法学习完成。
4. 有没有用python实现的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代码
下面是函数实现的代码部分: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 加载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 测试样本每列一个样本 输入P 输出T,T是标签
%样本数据就是前面问题描述中列出的数据
%epochs是计算时根据输出误差返回调整神经元权值和阀值的次数
load data
% 初始隐层神经元个数
hiddennum=31;
% 输入向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threshold=[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
inputnum=size(P,1); % 输入层神经元个数
outputnum=size(T,1); % 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w1num=inputnum*hiddennum; % 输入层到隐层的权值个数
w2num=outputnum*hiddennum;% 隐层到输出层的权值个数
N=w1num+hiddennum+w2num+outputnum; %待优化的变量的个数
%% 定义遗传算法参数
NIND=40; %个体数目
MAXGEN=50; %最大遗传代数
PRECI=10; %变量的二进制位数
GGAP=0.95; %代沟
px=0.7; %交叉概率
pm=0.01; %变异概率
trace=zeros(N+1,MAXGEN); %寻优结果的初始值
FieldD=[repmat(PRECI,1,N);repmat([-0.5;0.5],1,N);repmat([1;0;1;1],1,N)]; %区域描述器
Chrom=crtbp(NIND,PRECI*N); %初始种群
%% 优化
gen=0; %代计数器
X=bs2rv(Chrom,FieldD); %计算初始种群的十进制转换
ObjV=Objfun(X,P,T,hiddennum,P_test,T_test); %计算目标函数值
while gen
5.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一)方法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类似人脑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广泛地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信息处理方面,神经网络方法比传统模式识别方法更具有优势。人工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其接收的信息为x1,x2,…,xn,而ωij表示第i个神经元到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或称权重。神经元的输入是接收信息X=(x1,x2,…,xn)与权重W={ωij}的点积,将输入与设定的某一阈值作比较,再经过某种神经元激活函数f的作用,便得到该神经元的输出Oi。常见的激活函数为Sigmoid型。人工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式中:xi为第i个输入元素,即n维输入矢量X的第i个分量;ωi为第i个输入与处理单元间的互联权重;θ为处理单元的内部阈值;y为处理单元的输出。
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是BP网络,它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三部分组成。BP算法是一种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学习和识别两部分,其中学习过程又可分为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正向传播开始时,对所有的连接权值置随机数作为初值,选取模式集的任一模式作为输入,转向隐含层处理,并在输出层得到该模式对应的输出值。每一层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此时,输出值一般与期望值存在较大的误差,需要通过误差反向传递过程,计算模式的各层神经元权值的变化量
(二)BP神经网络计算步骤
(1)初始化连接权值和阈值为一小的随机值,即W(0)=任意值,θ(0)=任意值。
(2)输入一个样本X。
(3)正向传播,计算实际输出,即根据输入样本值、互联权值和阈值,计算样本的实际输出。其中输入层的输出等于输入样本值,隐含层和输出层的输入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输出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式中:f为阈值逻辑函数,一般取Sigmoid函数,即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式中:θj表示阈值或偏置;θ0的作用是调节Sigmoid函数的形状。较小的θ0将使Sigmoid函数逼近于阈值逻辑单元的特征,较大的θ0将导致Sigmoid函数变平缓,一般取θ0=1。
(4)计算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的误差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式中:tpk为理想输出;Opk为实际输出;p为样本号;k为输出节点号。
(5)误差反向传播,修改权值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式中: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6)判断收敛。若误差小于给定值,则结束,否则转向步骤(2)。
(三)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预测实例
以塔北雅克拉地区S4井为已知样本,取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元素Rn、Th、Tc、U、K和地震反射
S4井位于测区西南部5线25点,是区内唯一已知井。该井在5390.6m的侏罗系地层获得40.6m厚的油气层,在5482m深的震旦系地层中获58m厚的油气层。取S4井周围9个点,即4~6线的23~25 点作为已知油气的训练样本;由于区内没有未见油的钻井,只好根据地质资料分析,选取14~16线的55~57点作为非油气的训练样本。BP网络学习迭代17174次,总误差为0.0001,学习效果相当满意。以学习后的网络进行识别,得出结果如图6-2-4所示。
图6-2-4 塔北雅克拉地区BP神经网络聚类结果
(据刘天佑等,1997)
由图6-2-4可见,由预测值大于0.9可得5个大封闭圈远景区,其中测区南部①号远景区对应着已知油井S4井;②、③号油气远景区位于地震勘探所查明的托库1、2号构造,该两个构造位于沙雅隆起的东段,其西段即为1984年钻遇高产油气流的Sch2井,应是含油气性好的远景区;④、⑤号远景区位于大涝坝构造,是yh油田的组成部分。
6. BP学习算法是什么类型的学习算法它主要有哪些不足
BP算法是由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由于多层前馈网络的训练经常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人们也常把将多层前馈网络直接称为BP网络。
虽然BP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在训练过程不确定上,具体如下。
1,训练时间较长。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运行时间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率太小所致,可以采用自适应的学习率加以改进。
2,完全不能训练。训练时由于权值调整过大使激活函数达到饱和,从而使网络权值的调节几乎停滞。为避免这种情况,一是选取较小的初始权值,二是采用较小的学习率。
3,易陷入局部极小值。BP算法可以使网络权值收敛到一个最终解,但它并不能保证所求为误差超平面的全局最优解,也可能是一个局部极小值。
这主要是因为BP算法所采用的是梯度下降法,训练是从某一起始点开始沿误差函数的斜面逐渐达到误差的最小值,故不同的起始点可能导致不同的极小值产生,即得到不同的最优解。如果训练结果未达到预定精度,常常采用多层网络和较多的神经元,以使训练结果的精度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与训练时间。
4,“喜新厌旧”。训练过程中,学习新样本时有遗忘旧样本的趋势。
(6)bp算法python扩展阅读:
BP算法最早由Werbos于1974年提出,1985年Rumelhart等人发展了该理论。BP网络采用有指导的学习方式,其学习包括以下4个过程。
1,组成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过隐含层向输出层的“模式顺传播”过程。
2,网络的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差的误差信号由输出层经过隐含层逐层休整连接权的“误差逆传播”过程。
3,由“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反复进行的网络“记忆训练”过程。
4,网络趋向收敛即网络的总体误差趋向极小值的“学习收敛”过程。
7. bp算法是什么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信号前向传播和误差后向传播。
(1)前向传播:输入样本->输入层->各隐层(处理)->输出层。
(2)错误反向传播:输出错误(某种形式)->隐藏层(逐层)->输入层。
BP算法基本介绍:
多层隐含层前馈网络可以极大地提高神经网络的分类能力,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提出解决权值调整问题的博弈算法。
1986年,Rumelhart和McCelland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出版了《并行分布式处理》一书,详细分析了具有非线性连续传递函数的多层前馈网络的误差反向比例(BP)算法,实现了Minsky关于多层网络的思想。由于误差的反向传播算法常用于多层前馈网络的训练,人们常直接称多层前馈网络为BP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