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linuxarmftp

linuxarmftp

发布时间: 2022-04-11 16:21:33

① 请教过来人:我打算毕业找嵌入式的偏底层方面的工作,想报名参加软考但不知道该考哪一类

国网络工程师技术水平认证考试(NCNE) 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认证考试及培训报名信息 中国信息产业部为推动和引导网络人才培训,测评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于2002年,通过与知名的国际信息技术与信息人才专业测评机构——美国国家通信系统工程师协会,联合认证,共同推出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The National Certification of Network Engineer,简称NCNE)。 该认证考试及培训实践性强、内容新,与国际最新网络技术衔接紧密,实验操作部分设计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现2005年认证考试与培训报名工作已开始,请踊跃报名,积极参加。考生通过考试,可同时获得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颁发的相应级别证书和美国国家通信系统工程师协会的认证证书,成为国内外认可的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并被加入到国家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国际通信系统工程师协会人才库以及中国西安人才网IT人才库。该证书可作为学员出国留学以及奖学金申请的有效证件。 该认证考试为目前我国公开推行的网络技术水平认证体系,创立了我国自主认证品牌。 一、报考及培训类别: 1. NCNE一级认证; 2. NCNE二级认证。 二、报名及考试办法: 根据05年度考试安排,采取常年报名、定期培训、统一考试、集中颁证。单位集体和个人自愿报名均可。 国家网络技术工程师水平认证考试内容及安排 级 认 证 使学员具备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技能,并了解相关的初步理论知识。•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布线 OSI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 网络互连设备 局域网技术 IP地址的划分与配置 •Windows98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Win98/WinNT/Linux)上实现文件服务与打印服务 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Win98/WinNT/Linux)的网络接入方案 其它典型网络操作系统的介绍及其同Windows网络的互连 网络安全简介•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 配置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TCP/IP参数配置和维护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的文件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 配置PC机和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连接到Internrt; 保证各种常用小型局域网正常运行。 二 级 认 证 使学员具备配置、管理和维护多种常用的、多平台的、包含广域网连接的且功能完善的小型企业网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通信基础知识 以太局域网的帧结构与工作原理 网桥、交换机的原理与使用 虚拟局域网(VLAN) 令牌环与FDDI ATM网络 TCP/IP协议与应用服务的实现 路由器原理与路由协议 广域网技术 网络安全 网络监视、管理与排错•安装、配置和维护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ftp服务器和WWW服务器 按照网络管理的需求划分IP子网 管理和维护多种常见的广域网连接 安装、配置和维护小型防火墙软件 监视网络运行并能排除简单故障 保证各种常用小型企业网的正常运行。 1、网络工程考试共分五个等级,即网络管理员、助理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高级网络工程师和高级网络专家。 2、网络工程师课程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windows系统管理、数据库基础管理、计算机病毒防治、Linux基础、构造大型企业网络、Windows网络服务管理、Linux网络服务管理、企业邮件系统解决方案、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及解决方案等 不要忘了给我追加点积分哦,呵呵....

② 如何通过arm上传数据到远方的FTP服务器

ftp移植(默认端口号21)
一、下载软件包:vsftpd-2.1.2.tar.gz,解压(tar –zxvf vsftpd-2.1.2.tar.gz)
二、交叉编译
1、 修改Makefile:修改CC=gcc为CC=arm-linux-gcc
2、 修改vsf_findlibs.sh文件,去掉#Look for libcap部分,因为源码版本的不同,语句可能不同,2.1.2版本去掉的代码如下:
# Look for libcap (capabilities)
#if locate_library /lib/libcap.so.1; then
# echo “/lib/libcap.so.1”;
#elif locate_library /lib/libcap.so.2; then
# echo “/lib/libcap.so.2”;
#else
# locate_library /usr/lib/libcap.so && echo “-lcap”;
# locate_library /lib/libcap.so && echo “-lcap”;
#fi
3、#make,之后会生成几个可执行文件,其中vsftpd就是我们需要的,查看vsftpd的类型
#file vsftpd
#arm-linux-readelf –d vsftpd,查看vsftpd文件的依赖库
拷贝相应库到板子的/usr/lib目录下(此步骤可省略不添加库时运行也正常)
三、文件下载和配置:
1、将vsftpd拷贝到/usr/sbin目录下
2、 拷贝vsftpd.conf到/etc目录下,修改配置如下:
anonymous_enable=YES //允许匿名用户
local_enable=YES //本地访问
write_enable=YES //可修改
local_umask=077 //创建的文件权限
anon_upload_enable=YES //允许匿名用户上传
anon_mkdir_write_enable=YES //可创建文件夹和修改文件夹内的文件
dirmessage_enable=YES
xferlog_enable=YES
connect_from_port_20=YES
xferlog_std_format=YES
pam_service_name=vsftpd //服务名称
ftp_username=ftp
no_anon_password=YES //匿名用户登录不需要密码
anon_root=/home/ftp //匿名用户根目录
anon_world_readable_only=YES
tcp_wrappers=NO
3、创建用户,可根据需要创建和设置用户权限
4、 创建文件夹:
i. mkdir /var/ftp
ii. mkdir /var/ftp/pub
iii. chmod 777 /var/ftp/pub
注:所有的都必须跟/etc/vsftpd.conf中的完全一致才行
5、与配置相关的:
/usr/sbin/vsftpd ---- VSFTPD的主程序(必需)
/etc/rc.d/init.d/vsftpd ---- 启动脚本
/etc/vsftpd.conf ---- 主配置文件(必需)
/etc/pam.d/vsftpd ---- PAM认证文件
/etc/vsftpd.ftpusers ---- 禁止使用VSFTPD的用户列表文件
/etc/vsftpd.user_list ---- 禁止或允许使用VSFTPD的用户列表文件(如果在配置文 件中指定了,则不能用匿名用户登录)
/etc/userconf ------ 指定用户个人配置文件所在的目录
/var/ftp ---- 匿名用户主目录
/var/ftp/pub---- 匿名用户的上传目录
/var/log/vsftpd.log ------- 日志文件
除vsftpd、vsftpd.conf两个文件外,其他文件的需要具体看主配置文件的配置
6、用户设置:一般只要刚启动root用户是可以登录的,而且权限很高,如果向增加用户,可以用如下命令:a
#dser –G ftp –h/根目录 用户名
#passwd 用户名
#chown 用户名。ftp /目录 –R
#chmod 755 /目录 –R
之后重启vsftpd服务,就可以用新的用户名登录了
7、测试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板子是能够ping通的!
8、具体配置:Vsftpd.conf配置:
anonymous_enable=YES
#允许匿名访问
local_enable=YES
#允许本地用户访问(/etc/passwd中的用户)
write_enable=YES
#允许写入权限,包括修改,删除
local_umask=022
#本地用户文件上传后的权限是-rw-r-r
#anon_umask=077
#匿名用户上传后权限是-rw----
anon_world_readable_only=YES
#允许匿名用户浏览,下载文件
anon_upload_enable=YES
#允许匿名用户上传
#anon_mkdir_write_enable=YES
#允许匿名用户建立目录
anon_other_write_enable=YES
#允许匿名用户具有建立目录,上传之外的权限,如重命名,删除
dirmessage_enable=YES
#当使用者转换目录,则会显示该目录下的。message信息
xferlog_enable=YES
#记录s使用者所有上传下载信息
xferlog_file=/var/log/vsftpd.log
#将上传下载信息记录到/var/log/vsftpd.log中
connect_from_port_20=YES
#确保ftp-datad 数据传送使用port 20
idle_session_timeout=600
#如果使用者600秒没有动作,则踢出
chroot_list_enable=YES
#限制使用者不能离开家目录,例如blue登陆后位于/home/blue下,设置该选项后,他不可以转到/home/blue的上层目录,如/bin, /usr,/opt…etc。
chroot_list_file=/etc/vsftpd.chroot_list
#与上条同时使用,设置限制使用者的存放文件为/etc/vsftpd.chroot_list
#建立文本文件/etc/vsftpd.chroot_list,写入要限制的用户,一行一个。
#如果希望限制所有用户,则可以设置chroot_local_user=YES 代替上面两行
tcp_wrappers=YES
#支持tcp_wrappers,限制访问(/etc/hosts.allow,/etc/hosts.deny)
listen=YES
#使用standalone启动vsftpd,而不是super daemon(xinetd)控制它 (vsftpd推荐使用standalone方式)
listen_port=21
#ftp监听端口
userlist_enable=YES
userlist_deny=YES
userlist_file=/etc/vsftpd.user_list
#以上三条设定不允许登陆的用户,用户列表存放在/etc/vsftpd.user_list中,一行一个帐号
pam_service_name=vsftpd
#PAM所 使用的名称。同userlist_*一样限制用户登陆,不同的是userlist_*在进行密码验证之前拒绝用户登陆,pam是在密码验证之后拒绝登陆。 (提示密码错误) 用户列表默认存放在/etc/ftpusers中,一行一个。 (可通过/etc/pam.d/vsftpd重定向用户列表存放文件)
#获得 /etc/pam.d/vsftpd:
#[root@LFS vsftpd-2.0.1]#cp RedHat/vsftpd.pam /etc/pam.d/vsftpd
max_clients=100
#最大用户在线数量
max_per_ip=2
#每ip最大线程
anon_max_rate=30000
#匿名用户最大传输速度 单位: bytes/秒
local_max_rate=50000
#本地用户最大传输速度 单位:bytes/秒
user_config_dir=/etc/userconf
#个别用户配置目录(用来设定特殊帐号),例如我想让blue这个用户的传输速度是100KB
就可以在/etc/userconf/下创建文本文件blue(与用户名相同),加入local_max_rate=100000即可
anon_root=/var/ftp
#设定匿名用户登陆后所在的目录
local_root=/var/local_user
#设定所有本地用户登陆后的目录,如不设置此项,则本地用户登陆后位于各自家目录下。
use_localtime=YES
#使用本地时间而不是GMT
nopriv_user=vsftpd
#设定服务执行者为vsftpd,默认使用的是nobody,vsftpd推荐使用一个权限很低的用户。这里用vsftpd代替nobody,创建 vsftpd用户:
9、创建ftp虚拟用户:
a) 安装db_load:apt-get install db4.6-util

③ 如何建立Linux下的ARM交叉编译环境

这个过程如下
1.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2. 建立内核头文件
3.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库(glibc)
6. 建立全套编译器(full gcc)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1. 选定软件版本号
选择软件版本号时,先看看glibc源代码中的INSTALL文件。那里列举了该版本的glibc编译时所需的binutils 和gcc的版本号。例如在 glibc-2.2.3/INSTALL 文件中推荐 gcc 用 2.95以上,binutils 用 2.10.1 以上版本。
我选的各个软件的版本是:
linux-2.4.21+rmk2
binutils-2.10.1
gcc-2.95.3
glibc-2.2.3
glibc-linuxthreads-2.2.3
如果你选的glibc的版本号低于2.2,你还要下载一个叫glibc-crypt的文件,例如glibc-crypt-2.1.tar.gz。 Linux 内核你可以从www.kernel.org 或它的镜像下载。
Binutils、gcc和glibc你可以从FSF的FTP站点ftp://ftp.gun.org/gnu/ 或它的镜像去下载。在编译glibc时,要用到 Linux 内核中的 include 目录的内核头文件。如果你发现有变量没有定义而导致编译失败,你就改变你的内核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linux-2.4.25+vrs2,编译glibc-2.2.3 时报 BUS_ISA 没定义,后来发现在 2.4.23 开始它的名字被改为 CTL_BUS_ISA。如果你没有完全的把握保证你改的内核改完全了,就不要动内核,而是把你的 Linux 内核的版本号降低或升高,来适应 glibc。
Gcc 的版本号,推荐用 gcc-2.95 以上的。太老的版本编译可能会出问题。Gcc-2.95.3 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也是内核开发人员推荐用的一个 gcc 版本。
如果你发现无法编译过去,有可能是你选用的软件中有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其他所选软件不支持的原因,就相应降低该软件的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 gcc-3.3.2,发现编译不过,报 as、ld 等版本太老,我就把 gcc 降为 2.95.3。太新的版本大多没经过大量的测试,建议不要选用。

2. 建立工作目录
首先,我们建立几个用来工作的目录:
在你的用户目录,我用的是用户liang,因此用户目录为 /home/liang,先建立一个项目目录embedded。
$pwd
/home/liang
$mkdir embedded

再在这个项目目录 embedded 下建立三个目录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build-tools-用来存放你下载的 binutils、gcc 和 glibc 的源代码和用来编译这些源代码的目录。
kernel-用来存放你的内核源代码和内核补丁。
tools-用来存放编译好的交叉编译工具和库文件。
$cd embedded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执行完后目录结构如下:
$ls embedded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3. 输出和环境变量
我们输出如下的环境变量方便我们编译。
$export PRJROOT=/home/liang/embedded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如果你不惯用环境变量的,你可以直接用绝对或相对路径。我如果不用环境变量,一般都用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有时会失败。环境变量也可以定义在.bashrc文件中,这样当你logout或换了控制台时,就不用老是export这些变量了。
体系结构和你的TAEGET变量的对应如下表

你可以在通过glibc下的config.sub脚本来知道,你的TARGET变量是否被支持,例如:
$./config.sub arm-linux
arm-unknown-linux-gnu

在我的环境中,config.sub 在 glibc-2.2.3/scripts 目录下。
网上还有一些 HOWTO 可以参考,ARM 体系结构的《The GNU Toolchain for ARM Target HOWTO》,PowerPC 体系结构的《Linux for PowerPC Embedded Systems HOWTO》等。对TARGET的选取可能有帮助。
4. 建立编译目录
为了把源码和编译时生成的文件分开,一般的编译工作不在的源码目录中,要另建一个目录来专门用于编译。用以下的命令来建立编译你下载的binutils、gcc和glibc的源代码的目录。
$cd $PRJROOT/build-tools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boot-gcc build-gcc build-glibc gcc-patch

build-binutils-编译binutils的目录
build-boot-gcc-编译gcc 启动部分的目录
build-glibc-编译glibc的目录
build-gcc-编译gcc 全部的目录
gcc-patch-放gcc的补丁的目录
gcc-2.95.3 的补丁有 gcc-2.95.3-2.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和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可以从 http://www.linuxfromscratch.org/ 下载到这些补丁。
再将你下载的 binutils-2.10.1、gcc-2.95.3、glibc-2.2.3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 的源代码放入 build-tools 目录中
看一下你的 build-tools 目录,有以下内容:
$ls
binutils-2.10.1.tar.bz2 build-gcc gcc-patch
build-binutls build-glibc glibc-2.2.3.tar.gz
build-boot-gcc gcc-2.95.3.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建立内核头文件
把你从 www.kernel.org 下载的内核源代码放入 $PRJROOT /kernel 目录
进入你的 kernel 目录:
$cd $PRJROOT /kernel

解开内核源代码
$tar -xzvf linux-2.4.21.tar.gz


$tar -xjvf linux-2.4.21.tar.bz2

小于 2.4.19 的内核版本解开会生成一个 linux 目录,没带版本号,就将其改名。
$mv linux linux-2.4.x

给 Linux 内核打上你的补丁
$cd linux-2.4.21
$patch -p1 < ../patch-2.4.21-rmk2

编译内核生成头文件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你也可以用 config 和 xconfig 来代替 menuconfig,但这样用可能会没有设置某些配置文件选项和没有生成下面编译所需的头文件。推荐大家用 make menuconfig,这也是内核开发人员用的最多的配置方法。配置完退出并保存,检查一下的内核目录中的 include/linux/version.h 和 include/linux/autoconf.h 文件是不是生成了,这是编译 glibc 是要用到的,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的存在,也说明了你生成了正确的头文件。
还要建立几个正确的链接
$cd include
$ln -s asm-arm asm
$cd asm
$ln -s arch-epxa arch
$ln -s proc-armv proc

接下来为你的交叉编译环境建立你的内核头文件的链接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l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linux
$i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也可以把 Linux 内核头文件拷贝过来用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binutils是一些二进制工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我们常用到的as和ld。
首先,我们解压我们下载的binutils源文件。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jf binutils-2.10.1.tar.bz2

然后进入build-binutils目录配置和编译binutils。
$cd build-binutils
$../binutils-2.10.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target 选项是指出我们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我们可执行文件安装的位置。
会出现很多 check,最后产生 Makefile 文件。
有了 Makefile 后,我们来编译并安装 binutils,命令很简单。
$make
$make install

看一下我们 $PREFIX/bin 下的生成的文件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asp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r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s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我们来解释一下上面生成的可执行文件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add2line - 将你要找的地址转成文件和行号,它要使用 debug 信息。
Ar-产生、修改和解开一个存档文件
As-gnu 的汇编器
C++filt-C++ 和 java 中有一种重载函数,所用的重载函数最后会被编译转化成汇编的标号,c++filt 就是实现这种反向的转化,根据标号得到函数名。
Gasp-gnu 汇编器预编译器。
Ld-gnu 的连接器
Nm-列出目标文件的符号和对应的地址
Obj-将某种格式的目标文件转化成另外格式的目标文件
Objmp-显示目标文件的信息
Ranlib-为一个存档文件产生一个索引,并将这个索引存入存档文件中
Readelf-显示 elf 格式的目标文件的信息
Size-显示目标文件各个节的大小和目标文件的大小
Strings-打印出目标文件中可以打印的字符串,有个默认的长度,为4
Strip-剥掉目标文件的所有的符号信息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首先进入 build-tools 目录,将下载 gcc 源代码解压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cc-2.95.3.tar.gz

然后进入 gcc-2.95.3 目录给 gcc 打上补丁
$cd gcc-2.95.3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2.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
echo timestamp > gcc/cstamp-h.in

在我们编译并安装 gcc 前,我们先要改一个文件 $PRJROOT/gcc/config/arm/t-linux,把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这一行改为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你如果没定义 -Dinhibit,编译时将会报如下的错误
http://www.cnblogs.com/gcc-2.95.3/gcc/libgcc2.c:41: stdlib.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http://www.cnblogs.com/gcc-2.95.3/gcc/libgcc2.c:42: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④ 如何在Windows上建立arm-linux开发环境

在嵌入式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Linux经过裁剪和优化而成的uClinux在嵌入式领域众多的操作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从uClinux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含义,即“微控制器领域中的Linux系统”。

uClinux从Linux 2.0/2.4内核派生而来,沿袭了Linux的绝大部分特性。它是专门针对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的CPU,并且为嵌入式系统做了许多小型化的工作。它通常用于具有很少内存或Flash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在GNU通用许可证的保证下,运行uC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Linux API函数。由于经过了裁剪和优化,它形成了一个高度优化,代码紧凑的嵌入式Linux。它具有体积小、稳定、良好的移植性、优秀的网络功能、完备的对各种文件系统的支持,以及丰富的API函数等优点。uClinux与Linux在兼容性方面表现出色,uClinux除了不能实现fork()外,其余uClinux的API函数与标准Linux完全相同。

uClinux的基本架构

Boot Loader:负责Linux内核的启动,用于初始化系统资源。这部分代码用于建立Linux内核运行环境和从Flash中装载初始化Ramdisk。

内核初始化:Linux内核的入口点是start kernel()函数。它初始化内核的其它部分,包括捕获、IRQ通道、调度、设备驱动、标定延迟循环,最重要的是能够fork“init”进程,以启动整个多任务环境。

系统调用函数/捕获函数:在执行完“init”程序后,内核对程序流不再有直接地控制权。此后,它的作用仅仅是处理异步事件(例如硬件中断)和为系统调用提供进程。

设备驱动:设备驱动占据了Linux内核很大部分。同其它操作系统一样,设备驱动为它们所控制的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提供接口。

文件系统:Linux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对多种文件系统的支持。这种特性使得Linux很容易地同其它操作系统共存。文件系统的概念使得用户能够查看存储设备上的文件和路径而无须考虑实际物理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

交叉编译环境

uClinux是一个出色的开发平台,但是在我们能在电脑上编写自己的嵌入式应用程序之前,还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给uClinux建立完善的编译环境。关于交叉编译,简单地讲是指在一个平台(操作系统)上可以生成能在另一个平台上执行的代码。

但是对于有些不是很懂Linux环境的人来讲,用uClinux开发程序会感到诸多不便。这里提供了在装有Windows系统的宿主机(开发时所用的机器)上建立交叉编译环境的方法。

为了在Windows下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装上Cygwin软件。Cygwin是一个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Unix模拟环境,是Cygnus Solutions公司开发的自由软件。它对于学习掌握Unix/Linux操作环境,或者进行某些特殊的开发工作,尤其是使用GNU工具集在Windows上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非常有用。

Cygnus首先把gcc、gdb等开发工具进行了改进,使它们能够生成并解释WIN32的目标文件。然后,把这些工具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去。一种方案是基于WIN32 APl对这些工具的源代码进行大幅修改,这样做显然需要大量工作。因此,Cygnus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们写了一个共享库(就是cygwinl.d11),把WIN32 API中没有的Unix风格的调用(如fork、spawn、signals、select、sockets等)封装在里面。也就是说,他们基于WIN32 APl写了一个Unix系统库的模拟层。这样,只要把这些工具的源代码和这个共享库连接到一起,就可以使用Unix主机上的交叉编译器来生成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工具集。以这些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的开发工具为基础,Cygnus又逐步把其它的工具(几乎不需要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只需要修改他们的配置脚本)软件移植到Windows上来。这样,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bash和开发工具、用户工具,感觉好像在Unix上工作。

生成交叉编译器

Cygwin软件目前最新版本是Cygwin DLL 1.5.9-1。它的网址是http:// Cygwin.com,上面就有该程序的压缩包,下载后解压安装就ok了。

在自己生成交叉编译器之前,首先对Cygwin进行一些设置。假设Cygwin安装在e目录下,在打开Cygwin窗口之前,进入到E:\Cygwin目录。在这个目录下,有一个文件名为Cygwin.bat的批处理文件,编辑该文件,在第一行后加入setCYGWIN--titlentea,这是因为Cygwin的启动批处理文件需要启动Unix文件系统模拟。修改完毕且保存后退出。双击桌面上的Cygwin图标,打开后默认用户为在Windows中登录的用户名(这里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 Professsional),在根目录(即E:\cygwin)下输入:

cd bin
mV Sh.exe Sh—original.exe
n —S bash.exe Sh.Exe

做上述几步的原因是大多数Linux系统把sh符号链接到bash,而Cygwin上的sh.exe和bash.exe是不同的,因此必须用bash代替sh。

从网站上下载生成工具链的各种源码,根据脚本文件build-ucLinux-tools.sh建立可在Windows下编译用户应用程序的交叉编译器,生成的交叉编译器最终被打包为arm-elf-tools-cygwin-yyyymmdd.tar.gz的文件,其中YYYY为生成交叉编译器的年,mm为生成交叉编译器的月份,dd为日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交叉编译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次错误,读者应该根据给出的出错信息,进行相应文件的修改。由于习惯上的原因,Linux下的压缩文件一般都是以.tar.gz或者.tgz结尾的。虽然用Windows下的解压软件,比如winzip或者winrar也可以解压这些文件,但是不推荐使用这类解压软件,因为可能会造成某些信息的丢失。

⑤ 如何使linux内核2.6.31支持yaffs2文件系统

下面操作的前提是:内核支持nand flash
一. 下载yaffs2源码,(我将源码反正/opt目录下),并解压源码,进入源码目录
# tar xzvf yaffs2.tar.gz
# cd yaffs2
二. 为内核添加yaffs2文件系统补丁,执行:
# ./patch-ker.sh c m /..../linux-2.6.31.1 <----c m后面接的是内核源码所在的目录
执行完后,在内核源码fs目录下就多了一个yaffs2目录,同时Makefile和Kconfig文件也增加了对yaffs2的配置和编译条件。
三. 配置内核对yaffs2的支持
这里的配置根据自己的需求,把不用的文件系统都去掉。
#make menuconfig
找到下面的配置:
File systems --->
DOS/FAT/NT Filesystems --->
<*> MSDOS fs support
<*>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 YAFFS2 file system support
[*] Autoselect yaffs2 format
配置语言选项:
Native Language support --->
(iso8859-1) Default NLS Option
<*> Codepage 437(United States, Canada)
<*> Simplified Chinese charset(CP936, GB2312)
<*> NLS ISO8859-1 (Latin 1;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
<*> NLS UTF-8
现在内核已经支持NandFlash和yaffs2文件系统,重新编译内核:
#make zImage
将编译好的内核烧入NandFlash后,再烧入yaffs2文件系统,就可以了。

四. 制作yaffs2根文件系统
1. 环境
(1) 交叉编译器版本: arm-linux-gcc 4.3.3
(2) Linux环境:redhat enterprise 5.5 (2.6.18-194.el5)
(3) 开发板:TQ2440

2. 编译busybox
(1) 获取busybox源码,放在/opt目录下,解压,进入busybox源码目录
#tar jxvf busybox-1.17.2.tar.bz2
#cd busybox-1.17.2
#vi Makefile
将164行改为CROSS_COMPILE = arm-linux-
将190行改为ARCH = arm
保存退出进入配置菜单
#make menuconfig 采用默认配置保存推出
#make
#make install
通过上面的步骤,在busybox-1.17.2的根目录下出现了一个_install目录,
在该目录下又有三个目录文件bin sbin usr和一个链接文件 linuxrc。

3. 创建根文件系统必要的目录
(1)在/opt目录下创建root_fs目录
#mkdir root_fs
#cd root_fs
(2)将busybox-1.17.2的根目录下_install中的bin sbin usr和linuxrc拷贝到root_fs
#cp -rf /opt/busybox-1.17.2/_install/* /opt/root_fs
(3)创建必要的目录
#mkdir dev etc home lib mnt opt proc root sys tmp var
(4)创建必要的二级目录
#mkdir usr/lib usr/share
#mkdir etc/rc.d
#mkdir var/lib var/lock var/run var/tmp

4. 创建必要的文件
(1) 获取库文件,(交叉编译工具下的库文件)到root_fs/lib目录中
#cp -rf /opt/arm/4.3.3/arm-none-linux-gnueabi/libc/armv4t/lib/*so* lib -a
(2) 将主机etc目录下的passwd、group、shadow文件拷贝到root_fs/etc目录下
#cp -f /etc/passwd /etc/group /etc/shadow etc
将目录/opt/busybox-1.17.2/examples/bootfloppy/etc下的所有文件拷贝到root_fs/etc下。
在这个目录下有三个文件fstab, inittab, profile和一个目录init.d,在目录init.d中有一个文件rcS。
#cp -rf /opt/busybox-1.17.2/examples/bootfloppy/etc/* etc
在目录etc下创建文件mdev.conf。mdev是?v的一个简化版本,
我们可以通过文件mdev.conf自定义一些设备节点的名称或链接来满足特定的需要,但在此处让它为空。
#touh etc/mdev.conf
(3)创建两个设备文件dev/console dev/null。
在linux内核源码文件init/main.c中有打开设备文件dev/console的操作如下:
static noinline int init_post(void)
__releases(kernel_lock)
{
………………………………
if (sys_open((const char __user *) "/dev/console", O_RDWR, 0) < 0)
printk(KERN_WARNING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n");
………………………………
}
内核启动执行到这里时mdev还没有构建dev目录,如果没有创建设备文件dev/console就将会打印警告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
在内核启动的过程中要将产生的一些垃圾信息丢弃就需要空设备dev/null。
#mknod dev/console c 5 1
#mknod dev/null c 1 3

5. 修改文件
在启动过程中bootloader会传递参数init=/linuxrc给内核的main()函数,所以在文件系统被挂载后,
运行的第一个程序是linuxrc,而linuxrc是一个指向/bin/busybox的链接文件,也就是说文件系统被挂在后运行的第一个程序是busybox。
Busybox首先会解析文件/etc/inittab,这个文件中存放的是系统的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指明了接下来将要启动那些程序。
-------------------------------------------------------------------------------------------------------
(1)修改文件etc/inittab如下
::sysinit:/etc/init.d/rcS
s3c2410_serial0::askfirst:-/bin/sh
::ctrlaltdel:/sbin/reboot
::shutdown:/bin/umount -a -r

说明:
/etc/inittab 文件中每个条目用来定义一个子进程,并确定它的启动方法,格式如下
:::
:表示这个进程要使用的控制台(即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设备)。如果省 略,则使用与init进程一样的控制台。
:对于Busybox init程序,这个字段滑意义,可以省略。
:表示init程序如何控制这个子进程,
: 要执行的程序,它可以是可执行程序,也可以是脚本

文件etc/inittab配置条目说明如下:
::sysinit:/etc/init.d/rcS
启动系统初始化文件/etc/init.d/rcS。字段sysinit表明文件/etc/init.d/rcS在系统启动后最先执行,
并且只执行一次,init进程等待它结束才继续执行其它动作。(脚本文件名一般为rc,后缀S代表单用户运行级别脚本)
tq2440_serial0::askfirst:-/bin/sh
在串口s3c2410_serial0上启动askfirst动作的shell。
S3C2410的串口名在/dev下是s3c2410_serialx。askfirst表明init进程先输出 “Please press Enter to actvie this console”,
等用户输入回车键之后才启动-/bin/sh。
::ctrlaltdel:/sbin/reboot
当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时,init重启执行程序。字段ctrlaltdel表明当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时,执行相应的进程。
::shutdown:/bin/umount -a -r
告诉init在关机时运行umount命令卸载所有的文件系统,如果卸载失败,试图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
字段shutdown表明在重启关闭系统命令时执行相应进程。 ------------------------------------------------------------------------------------------------------------------------------
(2)当解析完文件etc/inittab后就将启动这些进程,首先要执行的是启动脚本etc/init.d/rcS。
修改文件etc/init.d/rcS如下:

#! /bin/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runlevel=S

prevlevel=N

umask 022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bin/hostname CPEmbed

/sbin/ifconfig lo 127.0.0.1 up

/sbin/ifconfig eth0 192.168.1.8 netmask 255.255.255.0

/sbin/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eth0

echo "---------------mount all-----------------"

/bin/mount -a

mkdir /dev/pts

/bin/mknod /dev/pts/0 c 136 0

/bin/mknod /dev/pts/1 c 136 1

/bin/mknod /dev/pts/2 c 136 2

/bin/mknod /dev/pts/3 c 136 3

/bin/mknod /dev/pts/4 c 136 4

/bin/mknod /dev/pts/5 c 136 5

/bin/mount -t devpts devpts /dev/pts

echo /sbin/mdev>/proc/sys/kernel/hotplug

mdev -s

/usr/sbin/telnetd &

/usr/sbin/vsftpd &

echo "******************************************"

echo "******************************************"

echo "** Kernel version: linux-2.6.31.1 **"

echo "** Date: 2012.04.12 **"

echo "******************************************"
说明如下:
#! /bin/sh 用busybox的shell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shell命令的搜索路径
runlevel=S //运行在单用户模式
prevlevel=N //前一个级别为n表示没有前一个级别
umask 022 //权限位掩码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将设置的变量导出到环境中
/bin/hostname CPembed //主机名,CPembed将出现在shell提示符中[root@CPembed/]#
/sbin/ifconfig lo 127.0.0.1 up //启动lo
/sbin/ifconfig eth0 192.168.1.8 netmask 255.255.255.0 up //配置ip地址
/sbin/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eth0 //添加默认路由
/bin/mount -a //将文件etc/fstab中指明的文件系统挂载到对应挂载点上
后面的8行是对telnetd的配置
echo /sbin/mdev>/proc/sys/kernel/hotplug //用mdev来处理内核的热插拔事件。
当有热插拔事件产生时,内核就会调用位于/sbin目录的mdev。这时mdev通过环境变量中的ACTION和DEVPATH,
(这两个变量是系统自带的)来确定此次热插拔事件的动作以及影响了/sys 中的那个目录。接着会看看这个目录中是否有“dev”的属性文件,
如果有就利用这些信息为 这个设备在/dev 下创建设备节点文件。
mdev -s //建立dev目录。以‘-s’为参数调用位于/sbin 目录写的 mdev(其实是个链接,作用是传递参数给/bin目录下的busybox 程序并调用它),mdev扫描 /sys/class 和/sys /block中所有的类设备目录,如果在目录中含有名为“dev”的文件,且文件中包含的是设备号,则 mdev 就利用这些信息为这个设备在/dev下创建设备节点文件。一般只在启动时才执行一次“mdev -s”
/usr/sbin/telnetd & //后台运行telnetd
/usr/sbin/vsftpd & //后台运行vsftpd
------------------------------------------------------------------------------------------------------------------------------
(3)修改文件etc/fstab如下:
#device mount-point type option mp fsck order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none /tmp ramfs defaults 0 0
sysf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mdev /dev ramfs defaults 0 0
在系统启动初始化文件/etc/init.d/rcS中有执行挂载命令/bin/mount -a ,这便是将文件etc/fstab中指定 的文件系统挂载到对应的挂载点上。这些文件系统的挂在是执行mdev -s命令建立dev目录的前提------------------------------------------------------------------------------------------------------------------------------
(4)在启动脚本etc/init.d/rcS执行完后将在串口s3c2410_serial0启动一个shell。Shell启动过程中会根据文件/etc/profile配置登陆环境。
文件/etc/profile修改如下:
USER=" 'id -un' "
LOGNAME=$USER
PS1='[\u@\h \W]# '
PATH=$PATH
HOSTNAME='/bin/hostname'
export USER LOGNAME PS1 PATH

具体说明:
USER="id -un" //获取用户名id-un与whoami命令有相同的功能
PS1='[\u@\h \W]# ' //PS1指定sh提示符的格式在本环境下将是[root@cyembed /]#
export USER LOGNAME PS1 PATH 将这些变量导出到环境。
(5)在用户登录时将在/etc下寻找三个文件passwd ,shadow, group匹配相关信息。
这三个文件修改如下: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ftp:x:14:50:FTP User:/var/ftp:/sbin/nologin
nobody:x:99:99:Nobody:/:/sbin/nologin

/etc/group
root:x:0:root
bin:x:1:root,bin,daemon
daemon:x:2:root,bin,daemon
ftp:x:50:
nobody:x:99:

/etc/shadow root:$6$hnswPTgxzFaZHlLl$//:14819:0:99999:7:::
bin:*:14715:0:99999:7:::
daemon:*:14715:0:99999:7:::
ftp:*:14715:0:99999:7:::
nobody:*:14715:0:99999:7:::
------------------------------------------------------------------------------------------------------------
6. 制作yaffs2根文件系统镜像
用天嵌科技提供的yaffs2文件系统镜像制作工具mkyaffs2image,制作根文件系统镜像。
#./mkyaffs2image root_fs root_fs.bin

7. 将根文件系统镜像下载到nand flash并启动
启动信息如下:

⑥ 如何安装arm-linux-gcc

1,下载并安装arm-linux-gcc

arm-linux-gcc-4.2.1的版本在http://ftp.snapgear.org/pub/snapgear/tools/arm-linux/这里可以下载,最新版arm-linux-tools-20080623.tar.gz这个可能是4.2.4的版本,因为下面有编译4.2.4的方法还有相应的代码包,build-arm-linux-4.2.14,此版本由于过大,我没有下载。

下面的这个是ARM官方给的下载链接http://www.codesourcery.com/gnu_toolchains/arm/download.html,然后将HOST选择为IA32 GNU/Linux,点击下载就可以了。不过前缀为arm-2010.09-51-arm-none-eabi-i686-pc-linux-gnu而不是arm-linux-。。。

在友善之臂官方网站http://www.arm9.net/download.asp下载arm-linux-gcc4.4.3。

2,删除之前安装有旧版本,执行

[root@localhost ~]# rm -rf /opt/arm

3,对新版本arm-linux-gcc-4.4.3进行解压(注意,如果我们加上了-C,那么就会自动解压到/usr/local/arm/这个目录下),但是友善之臂按照下列方式解压,不会解压到/usr/local/arm/目录下的,这是因为友善之臂把/usr/local/arm/目录修改成了 /opt/FriendlyARM/toolschain/,除非自己在把它修改过来
[root@localhost ~]# tar -ivxzf /smbroot/arm-linux-gcc-4.4.3.tar.gz -C /

4,修改配置文件,将arm-linux-gcc添加到环境变量中,因为arm-linux-gcc的命令是在/usr/local/arm/4.4.3/bin下,其目的通过对全局变量绑定使之能够在任意一个目录下能够执行该命令。

打开设置文件

[root@localhost opt]# vi /etc/profile

在打开的文件的

# Path manipulation
if [ "$EUID" = "0" ]; then
pathmunge /sbin
pathmunge /usr/sbin
pathmunge /usr/local/sbin
pathmunge /usr/local/arm/4.4.3/bin
fi
或者在文件末尾添加

export PATH=$PATH:/usr/local/arm/4.4.3/bin

保存退出

5,立即使新的环境变量生效,不用重启电脑

[root@localhost opt]# source /etc/profile

[root@localhost opt]#

6,检查是否将路径加入到PATH:

[root@localhost opt]# echo $PATH

显示的内容中有/usr/local/arm/4.4.3/bin,说明已经将交叉编译器的路径加入PATH。至此,交叉编译环境安装完成。
7,测试是否安装成功

首先,执行find命令查询一下arm-linux-gcc的位置

[root@localhost ~]# find / -name arm-linux-gcc

/opt/arm/toolschain/4.4.3/bin/arm-linux-gcc
[root@localhost ~]#

可以看到arm-linux-gcc的位置与环境变量中设定的路径一致

接下来查询arm-linux-gcc的版本

[root@localhost bin]# arm-linux-gcc -v
Using built-in specs.
Target: arm-none-linux-gnueabi
Configured with: /opt/FriendlyARM/mini2440/build-toolschain/working/src/gcc-4.4.3/configure --build=i386-build_redhat-linux-gnu --host=i386-build_redhat-linux-gnu --target=arm-none-linux-gnueabi --prefix=/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sysroot=/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arm-none-linux-gnueabi//sys-root --enable-languages=c,c++ --disable-multilib --with-arch=armv4t --with-cpu=arm920t --with-tune=arm920t --with-float=soft --with-pkgversion=ctng-1.6.1 --disable-sjlj-exceptions --enable-__cxa_atexit --with-gmp=/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mpfr=/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ppl=/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cloog=/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mpc=/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 --with-local-prefix=/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arm-none-linux-gnueabi//sys-root --disable-nls --enable-threads=posix --enable-symvers=gnu --enable-c99 --enable-long-long --enable-target-optspace
Thread model: posix
gcc version 4.4.3 (ctng-1.6.1)
[root@localhost bin]#

可以看到arm-linux-gcc的版本号,至此,arm-linu-gcc已成功安装。

⑦ arm linux 中设置gpio下面的几个状态分别是什么意思

2,现在lcd比较热门,特别2d/3d加速。
请参考

⑧ 什么时候要重新制作Linux的根文件系统谢谢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根文件系统,如果你不是做应用开发如嵌入式等等话,就不需要修改。

1. 根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包括在一个磁盘(包括光盘、软盘、闪盘及其它存储设备)或分区的目录结构;一个可应用的磁盘设备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文件系统;如果您想进入一个文件系统,首先您要做的是挂载(mount)文件系统;为了挂载(mount)文件系统,您必须指定一个挂载点。

注:对于我们应用开发来说,购买开发板的时候,厂家会提供好现成的根文件系统和BootLoader等,如果需要,我们可以改变其中的命令而无需从头开始制作一个新的根文件系统。不过这儿的制作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一点理解Linux的文件系统。

2.主要的根文件系统

* Linux 中,rootfs 是必不可少的。PC 上主要实现有 ramdisk 和直接挂载 HD(Harddisk,硬盘) 上的根文件系统;嵌入式中一般不从 HD 启动,而是从 Flash 启动,最简单的方法是将 rootfs load 到 RAM 的 RAMDisk,稍复杂的就是 直接从Flash 读取的 Cramfs,更复杂的是在 Flash 上分区,并构建 JFFS2 等文件系统。

* RAMDisk 将制作好的 rootfs 压缩后写入 Flash,启动的时候由 Bootloader load 到RAM,解压缩,然后挂载到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在 RAM 中的文件系统不是压缩的,因此需要占用许多嵌入式系统中稀有资源 RAM。

ramdisk 就是用内存空间来模拟出硬盘分区,ramdisk通常使用磁盘文件系统的压缩存放在flash中,在系统初始化时,解压缩到SDRAM并挂载根文件系统, 在linux系统中,ramdisk有二种,一种就是可以格式化并加载,在linux内核2.0/2.2就已经支持,其不足之处是大小固定;另一种是 2.4的内核才支持,通过,ramfs来实现,他不能被格式化,但用起来方便,其大小随所需要的空间增加或减少,是目前linux常用的ramdisk技术.

* initrd 是 RAMDisk 的格式,kernel 2.4 之前都是 image-initrd,Kernel 2.5 引入了 cpio-initrd,大大简化了 Linux 的启动过程,附合 Linux 的基本哲学:Keep it simple, stupid(KISS). 不过cpio-initrd 作为新的格式,还没有经过广泛测试,嵌入式 Linux 中主要采用的还是 image-initrd。

* Cramfs 是 Linus 写的很简单的文件系统,有很好的压缩绿,也可以直接从 Flash 上运行,不须 load 到 RAM 中,因此节约了 RAM。但是 Cramfs 是只读的,对于需要运行时修改的目录(如: /etc, /var, /tmp)多有不便,因此,一般将这些目录做成ramfs 等可写的 fs。

* SquashFS 是对 Cramfs 的增强。突破了 Cramfs 的一些限制,在 Flash 和 RAM 的使用量方面也具有优势。不过,据开发者介绍,在性能上可能不如 Cramfs。这也是一种新方法,在嵌入式系统采用之前,需要经过更多的测试。

3.Ramdisk制作

RAMDisk的制作方法如下:

(1) 在PC机的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生成可以虚拟成块设备的文件,假设文件名为init.img。

$ dd if=/dev/zero of=init.img bs=4096 count=1024

其中bs*count为块设备大小(单位:字节),生成init.img文件以后,还必须对该文件进行格式化。

$ mke2fs –m0 –F init.img

(2) 新建一个文件夹ram,并将init.img挂接到ram目录。

$ mkdir ram

$ mount init.img ram/ -o loop

这时,读写ram目录,等效于读写init.img文件。用户可以将根文系统所需的文件写入到ram目录中。往ram目录写完文件以后,还需要使用umount ram命令卸载init.img,才能将已写入的文件保存到init.img中。

(3)添加完毕,需要umount ram

4. Cramfs制作

CramFS(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是Linux Torvalds在Transmeta任职时,所参与开发的文件系统。它是针对Linux内核2.4之后的版本所设计的一种新型只读文件系统,采用了 zlib 压缩,压缩比一般可以达到1:2,但仍可以作到高效的随机读取,Linux系统中,通常把不需要经常修改的目录压缩存放,并在系统引导的时候再将压缩文件解开。因为Cramfs不会影响系统的读取文件的速度,而且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文件系统。因此非常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在嵌入式的环境之下,内存和外存资源都需要节约使用。如果使用RAMDISK方式来使用文件系统,那么在系统运行之后,首先要把Flash上的映像文件解压缩到内存中,构造起RAMDISK环境,才可以开始运行程序。但是它也有很致命的弱点。在正常情况下,同样的代码不仅在Flash中占据了空间(以压缩后的形式存在),而且还在内存中占用了更大的空间(以解压缩之后的形式存在),这违背了嵌入式环境下尽量节省资源的要求。

使用CramFS文件系统就是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CramFS是一个压缩格式的文件系统,它并不需要一次性地将文件系统中的所有内容都解压缩到内存之中,而只是在系统需要访问某个位置的数据的时候,马上计算出该数据在CramFS中的位置,将它实时地解压缩到内存之中,然后通过对内存的访问来获取文件系统中需要读取的数据。CramFS中的解压缩以及解压缩之后的内存中数据存放位置都是由CramFS文件系统本身进行维护的,用户并不需要了解具体的实现过程,因此这种方式增强了透明度,对开发人员来说,既方便,又节省了存储空间。

但是Cramfs也有其缺点:延迟、小于16MB、不支持写,只支持PAGE_CREATE_SIZE=4096的内核。

制作的命令:(root文件夹中存放着文件系统)

#mkcramfs root cramfs.img

5. 其他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制作yaffs文件系统: mkyaffsimage myroots myroots.img

制作squashfs: mksquashfs $(FS_DIR) $(FS_NAME) -noappend -be -lzma -no-fragments –noI

6. BusyBox编译以及移植(根文件系统内命令的制作移植)

建立目标板空根目录文件夹及根目录下的文件夹:

[root@190 friendly-arm]# mkdir myroots

[root@190 friendly-arm]#pwd

/friendly-arm/myroots

[root@190 friendly-arm]#cd myroots

[root@190 myroots]# mkdir bin sbin usr lib dev mnt opt root etc home proc tmp var

[root@190 myroots]# mkdir etc/init.d

进入etc/init.d目录下,建立一个脚本文件,并命名为rcS,用gedit打开,添加如下内容:

#! /bin/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usr/local/bin:

runlevel=S

prevlevel=N

umask 022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

# Trap CTRL-C &c only in this shell so we can interrupt subprocesses.

#

trap ":" INT QUIT TSTP

创建 dev 中的节点

如果使用“linux 2.6.xx”的内核,应该事先创建节点“console”、“null”。否则在系统启动时内容会提示以下错误: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Attempted to kill init!

创建节点的命令如下:

# mknod dev/console c 5 1# mknod dev/null c 1 3

移植Busybox:

进入到压缩文件存放的目录下,并解压。然后进入解压后的busybox目录文件夹,随后配置busybox 。

[root@190 busybox-1.2.0]# make menuconfig

由于每个版本的配置选项组织有所不同。不管怎样,我们注意以下选项就行了:

1) Support for devfs

2) Build BusyBox as a static binary ( no shared libs ) //将busybox编译成静态链接

3) Do you want to build busybox with a Cross Compile?

(/usr/local/arm/3.3.2/bin/arm-linux-) Cross Compile prefix //指定交叉编译器

4) init

5) Support reading an inittab file //支持init读取/etc/inittab 配置文件

6) (X) ash选中ash //建立的rcS脚本才能执行

7)ash

8)cp cat ls mkdir mv //可执行命令工具的选择,自己看着办吧,需要用到的就选上

9) mount

10) umount

11) Support loopback mounts

12) Support for the old /etc/mtab file

13) insmod

14) Support version 2.2.x to 2.4.x Linux kernels

15) Support version 2.6.x Linux kernels

16) vi

17)don’t use user

以上内容必须选上,其他可按默认值;如果要支持其他功能,如网络支持等,可按需选择,英语不是很烂的话,这些都没有问题。

配置好之后,保存退出。然后对其编译和安装到刚才建立的根文件系统目录下:

[root@190 busybox-1.2.0] make TARGET_ARCH=arm CROSS=arm-linux- \ PREFIX=/friendly-arm/myroots/ all install

安装好之后,将相应的二进制文件拷贝到根文件系统相应的目录下:

* 拷贝一些管理员控制程序到/sbin目录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包含一个init命令;

* 拷贝应用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库到/lib,库文件可以从PC机上的交叉编译工具安装目录下拷贝,如libc-2.2.2.so、libcryt- 2.2.2.so、libm-2.2.2.so、libutil-2.2.2.so等,为部分相应库建立快捷方式,提供一些应用程序按快捷方式名称调用。

⑨ ftp putfile出现12003错误 IIS的FTP应该怎么设置

用ffmpeg录像。
(1)编译x264
官网上下了个最新的x264,我下载的文件是last_x264.tar.bz2。

解压命令为#tar -jxv -f last_x264.tar.bz2,解压后的目录为x264-snapshot-20130313-2245。
进入解压后的目录,执行命令./configure --disable-asm,则会生成config.mak。之后就需要修改这个config.mak文件了,改写ARCH=ARM SYS=Linux CC=arm-linux-gcc,其中CC写成你自己的交叉编译环境位置,相应的AR、RANLIB也是,具体如下图所示。

⑩ 在嵌入式linux中开启ftp服务,如何加上用户名和密码呢

使用命令:useradd nobody
useradd -d /var/ftp ftp
然后,新增/user/share/empty目录:mkdir /usr/share/empty
如果不行就设置匿名登录权限

热点内容
服务器和家用电脑质量 发布:2024-11-01 22:28:29 浏览:488
sqlserver默认实例 发布:2024-11-01 22:23:42 浏览:959
sort排序java 发布:2024-11-01 22:23:26 浏览:47
解压后的apk无法安装 发布:2024-11-01 22:22:10 浏览:665
公司的pop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4-11-01 22:22:07 浏览:119
朵唯m30手机配置是真的吗如何 发布:2024-11-01 22:16:56 浏览:680
梦幻西游怎么清理缓存 发布:2024-11-01 22:15:52 浏览:344
如何配置fcm 发布:2024-11-01 22:08:15 浏览:853
原装电脑配置哪个好 发布:2024-11-01 22:05:49 浏览:728
r910服务器能上什么cpu 发布:2024-11-01 22:04:54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