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裸观自度ftp

裸观自度ftp

发布时间: 2022-04-04 07:09:14

A. 百度网站为何没有网络硬盘功能

如果有网络硬盘就好了~
你知道网络如果有了网络硬盘,那他的空间不是很浪费资源吗?
网络硬盘是需要浪费资源和空间的~
想网上所说的一些免费的asp空间和ftp等空间那都是要money的~
所以没有免费的误餐~

B. 十八裸汉观阴是什么意思

是根据十八罗汉观音改成的成人教育片

C. 宋仁宗观暴力“裸戏”这是怎么一回事

众所周知,宋仁宗是历史上难得的仁君,而就是因为宋仁宗的开明,当时出现了一种观看女子相扑的盛况,仁宗对此也是抱有欣赏的态度,仁宗的接受能力实在是强。而相扑这个运动,难免会拉拉扯扯,而那些相扑女子为了能够不被对方牵制,就会穿着少而精,这样就会出现衣服被拉扯开的状况,这样就出现了盛传的“裸戏”的情况,可是实际情况肯定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些,古代的女子再怎么开放,也不会露胳膊露腿的现象。

女子本弱,但是也不缺乏一些体格强壮的女子,而看这些女子相扑,也就是摔跤,成为了官员们的一大乐事。而这件事自然也会遭受到非议。马上,司马光就上奏批评宋仁宗。然后就是包拯,也不远千里来到了仁宗跟前,骂到皇帝无地自容。可是仁宗就是这一点好,尽管包拯的唾沫星子都骂到了自己脸上,仁宗都不带生气的。

D. 手机和迅雷类似的的软件

手机也有迅雷的手机版,还有adm下载app,功能也很强大,能下载http ftp bt和磁力,配合其它app连网络云也能高速下载,adm应该很容易就能找到的。

E. 自性自度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凡事都要靠自己。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先靠自己才能站稳脚跟。当你真正变得强大了,无需刻意强求,全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做人先做事,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好。努力最重要,做事要勤勉肯干,不偷奸耍滑,不拣轻怕重,做一件事,考验的是人的耐心和信心。

(5)裸观自度ftp扩展阅读

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形态等,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启示录》。

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F. 曹操是不是三国人物

当然是啊
曹操:
论坛上常见网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泽东,更有甚者乃以“汉丞相”自名。更解释说,此“汉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诸葛孔明。真是所谓世易时移,黑白颠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窃笑也!
近世颇有学者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功绩,想把白脸涂成红脸的。这也是所谓矫枉过正,毕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历史功绩一笔抹杀,只着眼于他的罪过。然而功是功,过是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功过并论,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对的。
曹操的历史功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这些功绩,表现出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另外,他博学多才,其诗歌至今流传,又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些功绩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显现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欢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对于汉王朝,也是有些贡献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他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之嫌,毕竟也是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这也是有贡献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对忠于汉朝的官员,有名望的官员,曹操陆续实施排挤、罢免、屠杀。而那些试图对抗曹操扶保汉室的官员贵族,曹操更是杀得有理,甚至牵连上皇后皇子。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段帝后之惨状,在京剧《逍遥津》中表现最多,听之凄怆。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确是公允之论。曹操对于汉献帝,丝毫没有臣子之节,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谈,实在是自欺欺人。
按《后汉书》的说法,在桓帝灵帝时,“天厌汉德已久”,汉王朝实是到了应该灭亡的地步。仁人君子为了天下苍生,取汉祚而代之,原没有什么过错。张角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灭汉朝,取而代之,他虽然失败了,但死得像个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统,以天下为己任,而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阴谋篡位,这种行径,在人品上实实地不如张角!后来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汉,美其名曰:禅让。
如今人们有许多时尚的观念,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云云。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天下事原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么都不算错,能够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却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语说:“作茧自缚”,俗语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曹操潜移汉祚,曹丕顺利篡位,应该说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些品德上的污点竟成了曹氏门风。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对付的是自己的兄弟们,刻薄成家,最终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开始比曹丕强,但西蜀的诸葛亮死后,他见危机已去,就开始暴露出性格弱点,贪恋酒色,大兴土木,信奉神仙,把汉武帝的金铜仙人也搬了过来,很快就把自己折腾死了。此后曹氏就完了,只等着别人来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经验,在三国成为模范典型。有志之士,竞相效仿。第一个站出来学习的就是司马氏,他们最终得了天下。后来的宋齐梁陈,乃至北周北齐隋唐五代宋,改朝换代玩了多少“禅让”的把戏,干了多少“弑君”的罪行。权臣、军阀们一旦实力足够,就逼主夺宫,如果仅仅是宫廷政变,权力交换也就罢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屠杀和战争?数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于这些争夺皇位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曹操可算是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领头雁、带头人,你说戏台给他画白脸冤不冤?
曹操自己为什么不直接篡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有过评论,说是汉朝自董仲舒以来,儒家学说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在社会上占着统治地位,东汉末年仍然是这样。曹家世受汉禄,深蒙国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不敢公开地直接地篡夺帝位。反对势力经过他数次屠杀,仍然不绝如缕,所以他才有为自己辩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凯也号称“窃国大盗”“一代奸雄”,我记得有一则记载说,进入民国后大家剪辫子,袁世凯剃了光头,换了民国服装出来见客,一时竟羞愧难当。曹操不篡汉位,而留给自己儿子,也是为免此羞耳!
而“听其言,观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话说得好听,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大忠臣,可是临死时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问心无愧,有什么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几句话最有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与“分香卖履”之事共参。
(明心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勾白脸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的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时颇多建树,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也是有历史功绩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觉得戏台上给曹操勾大白脸不公平,白脸一度被改成了粉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恶行自然不少,但演义作者是“尊刘”的,难免有不少过份的加工。《三国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陈寿是晋时人,晋承魏祚,难免要多说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给曹操的好话也不少。这两天我正好读《后汉书》,这是南北朝人写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献帝纪》中,我发现曹操的劣迹不少,给他勾白脸,着实不算冤枉。
且抄几段书来看:
建安元年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
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一]注[一]山阳公载记曰:“时许靖在巴郡,闻立诸王,曰:‘将欲歙之,必姑张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谓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是岁,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一]注[一]坐谋欲渡江,被诛。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辅决录[注]曰:“时有京兆全祎,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事败,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G. 曹操是不是三国人物

是三国主要人物

当然是啊
曹操:
论坛上常见网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泽东,更有甚者乃以“汉丞相”自名。更解释说,此“汉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诸葛孔明。真是所谓世易时移,黑白颠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窃笑也!
近世颇有学者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功绩,想把白脸涂成红脸的。这也是所谓矫枉过正,毕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历史功绩一笔抹杀,只着眼于他的罪过。然而功是功,过是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功过并论,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对的。
曹操的历史功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这些功绩,表现出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另外,他博学多才,其诗歌至今流传,又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些功绩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显现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欢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对于汉王朝,也是有些贡献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他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之嫌,毕竟也是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这也是有贡献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对忠于汉朝的官员,有名望的官员,曹操陆续实施排挤、罢免、屠杀。而那些试图对抗曹操扶保汉室的官员贵族,曹操更是杀得有理,甚至牵连上皇后皇子。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段帝后之惨状,在京剧《逍遥津》中表现最多,听之凄怆。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确是公允之论。曹操对于汉献帝,丝毫没有臣子之节,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谈,实在是自欺欺人。
按《后汉书》的说法,在桓帝灵帝时,“天厌汉德已久”,汉王朝实是到了应该灭亡的地步。仁人君子为了天下苍生,取汉祚而代之,原没有什么过错。张角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灭汉朝,取而代之,他虽然失败了,但死得像个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统,以天下为己任,而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阴谋篡位,这种行径,在人品上实实地不如张角!后来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汉,美其名曰:禅让。
如今人们有许多时尚的观念,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云云。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天下事原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么都不算错,能够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却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语说:“作茧自缚”,俗语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曹操潜移汉祚,曹丕顺利篡位,应该说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些品德上的污点竟成了曹氏门风。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对付的是自己的兄弟们,刻薄成家,最终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开始比曹丕强,但西蜀的诸葛亮死后,他见危机已去,就开始暴露出性格弱点,贪恋酒色,大兴土木,信奉神仙,把汉武帝的金铜仙人也搬了过来,很快就把自己折腾死了。此后曹氏就完了,只等着别人来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经验,在三国成为模范典型。有志之士,竞相效仿。第一个站出来学习的就是司马氏,他们最终得了天下。后来的宋齐梁陈,乃至北周北齐隋唐五代宋,改朝换代玩了多少“禅让”的把戏,干了多少“弑君”的罪行。权臣、军阀们一旦实力足够,就逼主夺宫,如果仅仅是宫廷政变,权力交换也就罢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屠杀和战争?数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于这些争夺皇位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曹操可算是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领头雁、带头人,你说戏台给他画白脸冤不冤?
曹操自己为什么不直接篡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有过评论,说是汉朝自董仲舒以来,儒家学说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在社会上占着统治地位,东汉末年仍然是这样。曹家世受汉禄,深蒙国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不敢公开地直接地篡夺帝位。反对势力经过他数次屠杀,仍然不绝如缕,所以他才有为自己辩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凯也号称“窃国大盗”“一代奸雄”,我记得有一则记载说,进入民国后大家剪辫子,袁世凯剃了光头,换了民国服装出来见客,一时竟羞愧难当。曹操不篡汉位,而留给自己儿子,也是为免此羞耳!
而“听其言,观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话说得好听,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大忠臣,可是临死时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问心无愧,有什么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几句话最有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与“分香卖履”之事共参。
(明心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勾白脸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的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时颇多建树,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也是有历史功绩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觉得戏台上给曹操勾大白脸不公平,白脸一度被改成了粉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恶行自然不少,但演义作者是“尊刘”的,难免有不少过份的加工。《三国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陈寿是晋时人,晋承魏祚,难免要多说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给曹操的好话也不少。这两天我正好读《后汉书》,这是南北朝人写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献帝纪》中,我发现曹操的劣迹不少,给他勾白脸,着实不算冤枉。
且抄几段书来看:
建安元年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
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一]注[一]山阳公载记曰:“时许靖在巴郡,闻立诸王,曰:‘将欲歙之,必姑张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谓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是岁,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一]注[一]坐谋欲渡江,被诛。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辅决录[注]曰:“时有京兆全祎,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事败,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参考资料:http://www.ftp8.co.uk/archiver/?tid-996.html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H. 学生向老师请教: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请问(...

元音老人(心经决隐):
观自在菩萨。
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平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像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潮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无生灭。正因为它不灭,所以才听到有声和无声。能听声音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像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性并不难,当下一觉悟。噢!原来这一切作用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佛性!然后就保护这个佛性,时时刻刻地观照,除尽习气,方能究竟成佛。观世音菩萨在因行之中,由反闻自性,从耳根下手用功,圆成了无上道。同时,在因中发大愿,凡有众生受苦时,闻其苦声,即以相应之法缘解脱其苦恼,即世间所谓‘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由观照这个娑婆世界上的声音而命名的。

‘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号命名的。‘观’,我们刚刚说过,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时才算是真修。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习气。待习气消尽,我执、法执也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见性以后的修行主要是除习气。所谓习气主要是五盖,五种遮盖自性光明的乌云,即:财、色、名、食、睡。

财,就是要发财,要钞票,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至投机取巧,贪占便宜。大到贪污受贿,牟取暴利,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不惜牺牲别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以满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乃至声色犬马之好、穿着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内了。

名,就是喜好名誉。人家拍你的马屁,给你说好听顺耳的话,你心里就美滋滋的,高兴欢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种缺点过错,说你某些做法不对,说法不妥,影响不好等等,你就不乐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发脾气。有很多已成名的人,还是这个样子。更有沽名钓誉,假作伪善的恶劣行为,这都是习气。

食,就是饮食。嘴巴馋,贪求美味佳肴。猪、牛、羊肉吃够了,还要吃海鲜;家禽味吃腻了,还要吃野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食欲,不惜杀生害命,造业受报。

睡,就是睡眠,其实这是昏迷。一个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时,一天时间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还午睡,又睡去了两小时,合起来是十小时。若一个人能活一百岁,四、五十年就被睡过去了。所以说,睡眠也是一道障碍。但我们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这个障碍,是不能蛮干硬来的。如果你功夫还没到,定功还不深邃,若不睡眠,身体就会吃不消、支援不住的。我们做功夫,要随着定功的增长,于无形之中将睡眠逐渐抵消,这叫做此长彼消。随着定功的增长,精神逐渐充足,睡眠自然就减少了。慢慢地,定功越来越深,睡眠则会越来越少,乃至睡着的时候也是入定。

说到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祖道信禅师度懒融禅师。懒融禅师是练‘不倒单’的,夜里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禅师是睡觉的。天亮后,懒融对道信禅师说:‘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声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稳。’道信禅师说:‘你还说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没睡着。’‘啊!你打妄语。酣声那么大,呼呼响,怎么说没睡着呢?’‘假如我睡着了,我怎么会听到你身上有两个跳蚤打架呢?其中一个跌在地上,大腿都断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觉。’懒融禅师说:‘哪里有这种事!我坐在这里一点都没听到,你睡得呼呼响还听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懒融禅师在石凳下面捡起一只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断的。你们看,一个是坐着不睡,一个是躺在那里呼呼大睡。可是,睡着的竟听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断,跳蚤喊痛,而没睡觉的却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定功和睡眠并不在外相上。有些人执着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觉,不倒单。实际上,他并不是没睡觉,他坐着睡,还是睡着了。有的人功夫很好,虽然睡在那儿,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禅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连跳蚤打架都能听得见。真功夫并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于心地上是否清净。

因此,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们要真正认清楚这个能起作用的万能体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实不虚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其他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身体犹如一间房子、一件家具。好的时候用用它,一旦坏了,就要舍弃它。真假认清了,就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真实不虚的性,在这个本位上不动,对境不迷惑,对境不动摇,对境能起用,这个功夫就是观照。

我们时时用观照功夫,除掉我们住相的习气(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盖)。睡觉是习气,吃饭也是习气,但除习气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转移,深入定境,时时常摄在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会错了意,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定,于是拼命打座。岂不知坐在那里不动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能‘常摄’。所谓‘常摄在定’者,是对境不迷惑、不动摇,这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观’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着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在’。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现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为他们用功的方法有问题。

第一,在做功夫的时候,他们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都是有口无心。口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却是妄想纷飞。嘴里叨念着:‘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但心里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着“嗡嘛呢呗弥吽、嗡嘛呢呗弥吽……’但有口无心,不能心念耳闻、时时观照。这样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时候,座上能够心口相应,用心观照。但下座之后,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样,随境流浪,放野马了,在境界上颠颠倒倒。座下不观照,这是个大错误!座上做功夫,随便你怎么认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还是要靠座下用功。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时间上来看,你一天能修几座?能修几个钟头?就算能连续坐四个钟头,或者多一点,六个钟头吧,和一天的时间比起来,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放野马、糊涂、着相,那怎么能成就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修法就是转换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转换成觉悟之心,把妄心转换成佛心。上座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考验你,这是最方便的时候。而下座是接触外境,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能否不随境转。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犹如磨刀,这把刀钝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东西,看看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过境界。你若不用它,怎么能知道这把刀快不快呢?怎么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发现在境界上还透不过,‘哎呀!我这把刀还是不快,还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这样才能够更促进你用功。

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着境生心。你着了境,跟着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锻炼,又在什么地方锻炼呢?在空无所有的地方锻炼是不行的,必须在事境上锻炼。《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做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境界、样样事情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点理,理上说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说大话,毫无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练,就不能成就。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这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之总纲也。

第三,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习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们不晓得什么是根本,只追求枝末,无有是处呵!这些人就是佛说的最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复次,我们须明白: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我们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则当下亲见阿爹,何须再向外追求?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大家听到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就是无上大福报呵!假如还是咬不定,还是信不真,那就要从头修起。‘观自在’三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取了其中的两个字。‘菩提萨埵’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觉有情’。

众生都有感情、有情见。感情、情见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别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最近,发生了一桩这样的事情。一个托儿所的阿姨嫌一个小孩爱哭,于是把他的手脚绑起来,并用个被子压在他身上,结果,孩子活活给闷死了。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会忍心这样做吗?所以感情、情见都是私情,都是坏东西。

‘觉’就是觉悟,要觉破这个私情。情见破除了,私情觉破了,就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菩萨除‘自觉’外,还须‘觉他’——令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乘’。乘是量词,也含骑坐之意。大乘就像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一样,能载很多人。菩萨于觉破自己的私情之后,进一步帮助他人,使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骑,只能乘他一个人。如声闻、缘觉,他只愿自度,不愿度人。不过,等证成四果罗汉,或证成辟支佛时,他也就自惭羞愧,转小为大,发心救度他人了。犹如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工作,自己总是自私懒惰,遇事总是退到后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别人竭力在前面做,为大家服务,自己却不动,难道不感到惭愧、不觉得难为情吗?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头,也会向菩萨学习,也会发大乘心,即非但自度,还要度他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才学佛修道的。比如,我们看见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不懂救生术。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且自身难保。所以,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术、救生术之后,才能去救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务,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菩萨’二字并非指小乘罗汉、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边。

‘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槃妙果。《楞严经》把这个修道的过程说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最后‘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证得大自在了。所谓大自在者,就是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多说了。

观自在菩萨的‘观’是果地圆成的观,是没有能观、没有所观的妙观,是大自在的观。亦即了脱了分段、变易二死后,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观自在菩萨’这个果号来启迪、教育我们: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声闻、缘觉)学习,也不是向小菩萨(权乘菩萨)学习。菩萨有很多阶位: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等等,有这么多层次的菩萨,而观自在菩萨是已经证成妙果的大菩萨。佛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时时刻刻用观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为此,我们先要了悟。了悟什么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体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要透过这些法相,透过这些作用,而见到我们的性体,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体的妙用;所谓见性者,明悟并确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万能体。然后,我们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位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说的就是理悟后保任除习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着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着这个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着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复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着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着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着相的恶习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如果因缘很顺,事情做得很圆满,我们也不喜;如果因缘不合,事情没做好,我们也不忧。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利益群伦的,非为私利。复次,我们作事已竭尽全力,没有丝毫马虎,成不居功,败也于心无愧,坦坦荡荡,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观照功夫做到这种地步,观照就不要了,从而更上一层楼,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了。这时真性时时刻刻现前。《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抡刀上阵之时,性命在呼吸之间,也无丝毫慌乱,但明见真性在起作用;纵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亦无所谓,因真性是不生不灭的。小乘圣人则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哎呀!这不又进入生死轮回了吗?他们不晓得,要成佛,须到六道中度众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众生怎么度啊?而且,入六道实无六道可入,身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我们若能照这四句诗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们还要强调说明一下:从观照而证到自己本来面目后,还要常常保护它,即宗下所谓‘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调养得温驯,毫无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两个阶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圆熟之后,才能放任。功夫不圆熟,还是要保,还不能放。我们要弄清楚,保和任是两回事。

综上所述,佛教无论任何宗、任何法门的修持,都离不开观照。可以说,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明心见性、能否修持成就的关键。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观照,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观看一切,以妄想分别一切。结果是认妄为真,被境所迷,随境而转,堕于烦恼流中而不得自在。观世音菩萨由于修耳根返闻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来面目,亲证了实相,断除了我执、法执,了却了分段、变易二死,从而得大自在。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种用耳根入观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严经》上也说,观世音菩萨由耳根修起,观于闻性,启观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法门。我们若能明白观世音菩萨修行方法的义理,依之实行,是极容易收效的。所以,我们在讲‘观自在菩萨’这句经文时,对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方法,特别是观照功夫讲得比较详细。大家若能把‘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义理弄清楚,就等于明白了《心经》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读作heng(恨)音,这里是作名词用,意思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浅的深,因为深浅是相对的,是有限量、有边际、有分别的。这里的深,是甚深广大之意,连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满,一切无碍。‘行深’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道行甚深广大、圆满无碍。‘般若波罗蜜多’,在讲解经题时已讲过了,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启用众生皆具有的无上般若妙智,照破了无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的真智与真理契合,消尽我执、法执,了却分段、变易二死,到达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圆,他们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变易生死,不能说是般若波罗蜜多。

I. 三国人物分析谁有(诸葛亮和曹操的)

诸葛亮: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着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曹操:
论坛上常见网友自言崇拜曹操,比之秦始皇毛泽东,更有甚者乃以“汉丞相”自名。更解释说,此“汉丞相”是曹孟德而非诸葛孔明。真是所谓世易时移,黑白颠倒,只恐七十二座疑冢中有人吃吃窃笑也!
近世颇有学者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功绩,想把白脸涂成红脸的。这也是所谓矫枉过正,毕竟以前否定曹操的太多,将其历史功绩一笔抹杀,只着眼于他的罪过。然而功是功,过是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功过并论,忽略哪方面都是不对的。
曹操的历史功绩,现在看来,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这些功绩,表现出曹操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另外,他博学多才,其诗歌至今流传,又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些功绩和才能聚于曹操一身,自然显现出男子汉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欢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对于汉王朝,也是有些贡献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他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虽然有镇压农民起义之嫌,毕竟也是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这也是有贡献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历史上他就可以称是一个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着汉献帝,不是拿他当君王,只是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只是为了握一张王牌,方便其发号施令。一旦羽翼丰满,根基稳固,就要取而代之。
《后汉书献帝纪》中,建安年间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晔都写为“曹操自为……”表面上仍是献帝封的,但曹操想当什么,献帝就得封什么。“三公制”搞腻了,就改为“丞相制”,直到后来封魏公加九锡,最后进封魏王。
对忠于汉朝的官员,有名望的官员,曹操陆续实施排挤、罢免、屠杀。而那些试图对抗曹操扶保汉室的官员贵族,曹操更是杀得有理,甚至牵连上皇后皇子。
曹瞒传曰: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这段帝后之惨状,在京剧《逍遥津》中表现最多,听之凄怆。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确是公允之论。曹操对于汉献帝,丝毫没有臣子之节,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的侃侃而谈,实在是自欺欺人。
按《后汉书》的说法,在桓帝灵帝时,“天厌汉德已久”,汉王朝实是到了应该灭亡的地步。仁人君子为了天下苍生,取汉祚而代之,原没有什么过错。张角黄巾起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堂堂正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明确提出要造反,要消灭汉朝,取而代之,他虽然失败了,但死得像个英雄。董卓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统,以天下为己任,而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阴谋篡位,这种行径,在人品上实实地不如张角!后来曹操正月死,到十月曹丕就篡了汉,美其名曰:禅让。
如今人们有许多时尚的观念,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云云。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天下事原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所以曹操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什么都不算错,能够取得成功就是英雄。
却不知天下原有公道,古语说:“作茧自缚”,俗语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曹操潜移汉祚,曹丕顺利篡位,应该说是取得成功了。但曹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些品德上的污点竟成了曹氏门风。曹丕一旦即位,首先对付的是自己的兄弟们,刻薄成家,最终削弱了自己的曹氏家族。曹睿开始比曹丕强,但西蜀的诸葛亮死后,他见危机已去,就开始暴露出性格弱点,贪恋酒色,大兴土木,信奉神仙,把汉武帝的金铜仙人也搬了过来,很快就把自己折腾死了。此后曹氏就完了,只等着别人来篡。
而曹操本人的“成功”经验,在三国成为模范典型。有志之士,竞相效仿。第一个站出来学习的就是司马氏,他们最终得了天下。后来的宋齐梁陈,乃至北周北齐隋唐五代宋,改朝换代玩了多少“禅让”的把戏,干了多少“弑君”的罪行。权臣、军阀们一旦实力足够,就逼主夺宫,如果仅仅是宫廷政变,权力交换也就罢了,但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屠杀和战争?数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名士、正直君子和平民百姓死于这些争夺皇位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曹操可算是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领头雁、带头人,你说戏台给他画白脸冤不冤?
曹操自己为什么不直接篡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有过评论,说是汉朝自董仲舒以来,儒家学说普遍流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在社会上占着统治地位,东汉末年仍然是这样。曹家世受汉禄,深蒙国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不敢公开地直接地篡夺帝位。反对势力经过他数次屠杀,仍然不绝如缕,所以他才有为自己辩白的《十二月己亥令》。近代的袁世凯也号称“窃国大盗”“一代奸雄”,我记得有一则记载说,进入民国后大家剪辫子,袁世凯剃了光头,换了民国服装出来见客,一时竟羞愧难当。曹操不篡汉位,而留给自己儿子,也是为免此羞耳!
而“听其言,观其行”,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话说得好听,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大忠臣,可是临死时竟命令建造七十二疑冢,怕人挖他的墓,他要是忠臣,他要是问心无愧,有什么好怕的呢?而其中有几句话最有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此言可与“分香卖履”之事共参。
(明心斋 2000年9月6日)

附:曹操《十二月己亥令》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曹操勾白脸冤不冤?

曹操有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的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时颇多建树,统一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也是有历史功绩的。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曹操,崇拜曹操,乃至觉得戏台上给曹操勾大白脸不公平,白脸一度被改成了粉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恶行自然不少,但演义作者是“尊刘”的,难免有不少过份的加工。《三国志》中的曹操,因作者陈寿是晋时人,晋承魏祚,难免要多说一些魏的合理性,所以给曹操的好话也不少。这两天我正好读《后汉书》,这是南北朝人写的,感情因素自然要少一些,在《献帝纪》中,我发现曹操的劣迹不少,给他勾白脸,着实不算冤枉。
且抄几段书来看:
建安元年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罢。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
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一]注[一]山阳公载记曰:“时许靖在巴郡,闻立诸王,曰:‘将欲歙之,必姑张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其孟德之谓乎!’”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是岁,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一]注[一]坐谋欲渡江,被诛。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一]注[一]三辅决录[注]曰:“时有京兆全祎,字德伟,自以代为汉臣,乃发愤,与耿纪、韦晃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事败,夷三族。”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J. 请问几台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的电脑怎么互相传文件不用其他软件。

这样说这几台电脑都是在同一个网段的了,给个方法:
使用文件共享功能,然后在我的电脑左下角的网络中就可以查看到别人电脑的共享文件夹
1.在控制面板-用户账号中新建一个账号,比如 test;
2.在d盘新建一个文件夹,取名为 “交换文件”,然后选中这个文件夹右键点击,选择共享 --特定用户--点击弹窗内的下拉三角 选择刚才新建的账号 test --点击添加 ,确定;
3.将需要传的文件放到这个文件夹 test内;
4.局域网内其他电脑,在我的电脑页面-左下角-网络中 就可以查看到刚才共享的文件夹了。
有疑问,请追问,望采纳!

热点内容
php建网站 发布:2024-11-01 10:07:37 浏览:566
利用旧电脑搭建自己的私有云服务器 发布:2024-11-01 10:07:24 浏览:608
dl388p服务器怎么换硬盘 发布:2024-11-01 10:02:12 浏览:254
云服务器可以打游戏嘛 发布:2024-11-01 09:49:49 浏览:582
编程聚会 发布:2024-11-01 09:38:51 浏览:898
7z压缩密码 发布:2024-11-01 09:38:50 浏览:660
sql字符串去掉空格 发布:2024-11-01 09:27:27 浏览:17
c语言学生通讯录 发布:2024-11-01 09:26:22 浏览:286
门线告警算法 发布:2024-11-01 09:24:58 浏览:522
当乐网源码 发布:2024-11-01 09:08:08 浏览:226